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 地图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

朱章帅

前几天,我 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一本小说,名叫《问中医几度秋凉》,被网友评价为继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后的又一本有深邃思想的中医著作。

作为中医学子又热爱它的少年怎能错过这本思想著作?看到小说,我便如饥似渴的读着,三天便将它浏览完。

这本小说通过回忆母亲为线索记述了自己当年在高举科学之旗的父亲的影响下没有继承母亲高超的医术,随着后来女儿的问世开始反思中医与西医。

其中我看到好几处时,是多么的激动,也许引起我的共鸣,似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故人。

文中作者开始写到当年母亲以“不读中医经典,只记方药,只能成为庸医”为由拒绝教自己绝活,后来作者随着以后的经历(其中写到一个教中医30多年的教授走起了反中医的路)才明白当初母亲为什么不将绝活教给她,明白中医不知医理,何以成医,而中医经典就是中医的根,历代医家的著作是本,只有将其根本抓住,才能成良医,此时也才明白我校国医大师李老师所说的究其一生培养中医学子,到头来培养一批倔墓人。

接着写到关于借母亲及母亲的师傅们生前用许许多多的毒药对重威病人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来阐释“是药三分毒”的不足,说“是药三分毒”的对象是阴阳平衡之人,若病人,则此“毒药”(辩证准确和用药正确后的毒药)是灵丹妙药,何来毒药之说?由此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专家给一同学治病所用的桃仁红花的量远远超过常规用量,等病势下降才降低用量,是的,这不就是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里“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先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的现代版吗?

接着又写到父亲在他六十岁时对中医的态度发生改变,由之前对中医的一直批判到不批判。为何有如此大改变,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答案。作者父亲六十岁时,背上长了个痈,推崇西医的他在使用了众多消炎药后,痈反而越溃越深,无奈写下遗嘱,后来在朋友的力荐下去找老中医看,几剂药下肚就痊愈,从这件事后他不再反中医。看到这儿不得不想起名医们提到的中医之所以能在饱受挫折后生存是它的疗效。

还有作者写到她自己曾经患有心脏病,拥有高超医术的母亲也曾患有此病,母亲也只能用药物控制它的发展,后来她想药物不可能改善,之后她无意中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到农村盖房子,不知不觉中心脏功能恢复正常,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神奇,然而在中医里也有此概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读了这小说,让我真的觉得如沐春风,感慨万千!

记于2014.12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后感853字:【花】蔷薇几度香——读《蔷薇几度花》有感


丁立梅的文章,总是像溪水一样潺潺地淌进人的心里。文章中的那个买灶糖的老人担着月白色的灶糖,敲着铜锣,隐隐地仿佛永远都在那几株蔷薇旁,卖他用仅有的四根半手指做的手工灶糖。

老人很黑,青布褂子,鲜活的形象立即映入我的脑海,仿佛能嗅到丝丝缕缕灶糖的甜香。老人是残疾人,但他却用仅有的四根手指做出美味的灶糖,娶上善良的妻子,养活美丽健康的女儿,他的生活安定且祥和。他将女儿培养成裁缝,再也不用像他一样靠卖灶糖维持生计。为了女儿,为了妻子,为了这个家,他尽心竭力,不曾喊过一声苦,脸上总挂着一丝笑容。

老人不吆喝,敲着铜锣进出巷子,像蔷薇一样,活得淡定而从容,不争不抢,默默吐露自己的芬香。文中作者的一句话,至今不能忘怀:当作者知道卖糖老人以前在其他地方卖灶糖时,心里默念道:“噢,那是先甜了那一方人了。”其实不仅使那一方人尝到了甜甜的灶糖,也让他们的灵魂和心灵体验到了甜蜜。

这个世界,到处都有繁华的事物黑洞一样吸引着人的心灵。无数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直到繁华消失殆尽,才能从云雾般的生活中醍醐灌顶般苏醒。在迷失了自我以后才能发现,原来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是朴实无华的生活,城市再热闹,我们还是照样过着我们的烟火人生,这是梦幻般的城市,但不是我的城市!老人那人性最为本色的一举一动,无不触动着我们的心。

最后一次,作者为老人拍照,他一愣,同意了,看到照片,他只是淡淡一笑,复举起棒槌,当当敲着走远。正如作者所说:“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

几米也说过:向日葵告诉我,只要面对阳光努力向上,日子就会变得单纯而美好。其实,这种明媚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求的吗?

远远的又像听到了老人的铜锣在响,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的,开了。

更多文章,请点击——作文大全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作者:迟显苏 山东中医药大学

医者艺也,惟精诚者是也。做医者难,做大医者更难,做苍生大医者难乎其难。趟过历史的横流,携一身沧桑一路走来,道不明走过了多少朝代,说不清经历了多少雨雪。寒窗苦读,研前人之著作;秉心执笔,创现世之妙方;心系患者,救黎民之百姓,“大医精诚”是铸就铁杆中医的灵魂。

书非悟,无以集医学之大成。岳美中说:“读书宁涩勿滑。”医学著作汗牛充栋,欲有所收获,就要对主要著作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领悟。许多著名的中医家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皆是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如任应秋每晚就寝前30分钟编一味药的诗决,姜春华读《内经》时作图表帮助理解,金寿山一边读《伤寒》一边写按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大家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求医治学要苦学,苦学养成习惯,则不以为苦,而以为乐。苦学也要做到三个勤:口勤、手勤、笔勤。读必读之书,反复诵读必将熟能生巧,勤加朗读必能熟读成诵。苦学之后也定要多问,学问学问,不耻下问,有问才有悟。有悟就下笔,写的有骨有肉、不蔓不枝才能算得上学有所得。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就是他的一针一药都关乎患者的健康,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多学多悟,也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术非练,无以济百姓之大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李聪甫所说:四诊之中,切脉尤难掌握。微与濡,弱与细,涩与滑,紧与数,弦与革等等脉象都只有几微之辨,往往心中了然,指下茫然,必须从长期诊察病人过程中边摸索、边认识、边掌握这种规律。医书所列疾病,不过是沧海一粟,临床上的病症,往往是多个并发症,一个方子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疗效。走过的路多了,便知道路要怎么走。同理,治得病多了,便知道病要怎么治。见习时对久病成医一词深有感悟,病的次数多了,也就知道怎样医治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书固然要多读,若不临床,不能学以致用,也算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了。要知道,真正的好医生,绝不会是“理论一大套,看病汗直冒”的医生,也绝不是经典出口成章却治病无从下手的医生。眼高手低,绝不是一个医生应有的品质。正如张磊所说,临床经验是练出来的,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经验是不会丰富的。因此,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就是要踏实、扎实,在校时勤跟师抄方诊脉,从医时多临床辨病。学医之路就是长征路,一步一个脚印,收获才能更大。

心非诚,无以施仁爱于人。看过曽琼的这样一段话:“医道渊源起于炎黄,精诚之心来于圣才。舍己为人,故神农尝百草,以解天下之苦痛;爱家之心,故仲景从政坐堂,著伤寒以慰往昔之沦丧;爱己之心,故李杲疗治脾病,亲实践以创学术之先河”。从《名老中医之路》第1辑到第3辑,国医大师、医学名家、专家等无不都强调医德二字。言至于此,不免想起当初一字一句背诵的《大医精诚》。《大医精诚》之“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般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从医需心系千家忧与乐,临证应胸怀众生疾和苦。《医说》中这样说,医者自当念云:“人身疾病,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本。”

信中医,捍卫中医人永远姓“中”。中医大家走上中医之路,或因中医救治过自身疾病,或亲眼看见中医之疗效,或心怀救助百姓之心,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个“信”字。信则有,不信则无。中医姓“中”,“中”是中华的“中”。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有问曰:“中华其基石何?其支柱何?其后盾何?”曰:“一国学也,二国医也,三国药也”。

习岐黄之术,卫中华之魂,当勤而行之,自强不息。

读刘力红先生《思考中医》有感


读刘力红先生《思考中医》有感

作者:姜礼洋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现在的科学发达,对于宇宙物质构成和规律这个概念已经研究到很细,从分子论到原子论,到中子、质子、介子、夸克,再到反物质以及最近的热词"引力波".

而研究这些物质以及能量的学科被称为物理学。物理者,自然之理也。《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我们现在的科学体系被称为自然科学,《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说,科学也是道的一种。很多科学家都是神学的笃信者,而他们所信奉的神不只是泥塑木偶,更多的是对于宇宙万物宏伟、美丽、和谐的敬畏。

牛顿在《光学》中写到:"从现象中不是可看出有一位神吗?他无实体却活着,有智慧而无所不在。"

爱因斯坦的自传中说"赞美秩序与和谐的美,相信其中存在的逻辑简单性,这种秩序与和谐我们能谦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去领会。""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和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神的概念。"

基础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中医就是对人体中的秩序与和谐的总结,是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先人对自身的经验与智慧汇集而成的一门璀璨的科学。

当下的前沿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学。宇宙的微观粒子对于人来说是无法感知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物理学研究宇宙讲的是物质、能量,以及物质能量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中医研究人体这个小宇宙讲的是精、气、神。精即物质、气即是能量、神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表象及本质。中医常常与道相论,道追求的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这个道就是我们所说的神。

我们都知道五脏,心肝脾肺肾。大家细心一点就会发现,五脏除心外都有月旁,月在说文解字把它归为肉旁,说明这些都还属于有形之物。唯有心,没有月旁,说明它是神的范畴。心主火,这里的火,指的就是维系我们生命的神火。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十二脏如十二官,凡十二官者,不得相失,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可见形器的东西是要依赖神明而存在的。

五行之中,唯独火为无形之物。我们所能见到火,只是一种能量的形式。我们会发现火仿佛不受地球引力影响,故曰上炎。再看我们的身体,发生上火的基本也都是在上部。可见与其它四行的差别。纵观中医各大流派,伤寒、温病、扶阳等等,究其根本就是将人体中的这股生命之火控制在最均衡的状态。说明神明之火才是生命之基。故养生善知火,是为根本。当下最盛行的扶阳派,也是深得命之本也。

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知,都是从已病这个层次认识的。单从这个层次去认识中医当然会不如西医。比喻一个突发心梗的病人,你会送什么医院呢?当然是西医,我想哪怕是医圣复生也会建议送西医院。在处理类似危及生命的急症的时候,中医确实不如西医。但我们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中医的意义是让类似心梗这类的高致死率的疾病不会发生。

当下的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一个是慢性病及健康管理,一个是大数据精准化医疗。无论是哪一种,目的都是治未病。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或者说压根就不让疾病冒头。可见治病于未发的疏导手段无疑是最为科学的。

要知微见著,那就得学经典。"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不易,你得学会望闻问切,很大程度上还得要靠经验和感知。所以中医学之不易,且学且珍惜。中医特色就是形而上,西医特色是形而下。一个是道,一个是器,所谓以道御器。是为上医。

读《要善问》有感


我在学习方面的体会是:不但要肯问,而且要善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勤学好问,就会有学问。 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一次预习数学书33、34页的时候,阿姨检查到一个错,我的答案写的是1/8,阿姨说是7/8,我对自己说:这道题不是1/8吗?阿姨和我说:你呆着干嘛!我对阿姨说:这个本来就是1/8啊!虽然1/10+8/3+2/5=7/8,但是1-7/8=1/8啊?难道这题不是1/8吗?然后阿姨就说:哦,这道题是1/8,是我太粗心了。把1和减号给漏了。

学问学问,学要肯问。如果不会问,就没有学问。学常有疑,问则可解疑。解其一疑,便长一智。学虽不可缺,问也不可少。不因疑难细小而忽视,不因问题浅易而不屑于问,更不怕失身份而耻于问。在学中发问,在问中求学,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还要善问。学习犯难不要先急于问人,要先问己,后问人。问己,应反复思考,问人,会受到启发。问,要问的准,因为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学问学问,多学多问,不学不问 ,没有学问,边学边问才有学问。学问,要勤学好问,如果不学也不问,就没知识,没学问,一边学一边问,才会有知识,有学问。

读《教育六问》有感


读《教育六问》有感

兰衍局名师工作室 曾瑞准

教育,曾经有过优美的形式。庄子笔下的杏坛,一泓碧水,一树杏花,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让多少后人向往,以至于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作是人生三乐之一。教育本应唤醒人的生命,变化人的气质,开廓人的心胸,提升人的的境界。

然而,当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受到功利主义和工具崇拜的双重影响,那些固有的价值有所缺失,似乎变得不再美好,不再具有诗意。那我们的教育的使命是什么?这也正是“教育何为”的问题。

教育的“得”与“德”。

我们的教育,教到最后,要让学生能够“止”,正所谓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跟水一样,只有平静了才能让很多人在旁边照一照自己。人也是一样的“唯止能止众止”,才能凝聚起周围的力量。一个浮躁的人,一个整天像八脚猫一样的人。连自己都没有安顿不下来,怎么能凝聚周围的能量来做一件事。因此安详就能定,定以后就能静,静就能够安,安能够虑,安能思考,思考就能得。“得”是也就是“德”,学生有了“德”才能做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因些简单的教育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心灵,生活也就要简简单单,教育亦是如此,学生的心中才能容下“德”和“仁”。

教育要给你安一颗心

教育需要智慧——是非之心亦是智慧。学生的学业成绩考了100分那最多是“记忆”,而智慧是判断是非能力,它是需要有仁心、知羞耻、讲诚信、懂礼让、持忠恕。智慧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有没有一颗仁爱之心,当然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崇高的人,他的人之所以崇高,是因为他非常善良。教育就是给你安一颗心,人的一辈子就是给自己安一颗心,把心安了,就叫居心。如果仅仅只教给孩子一套技术技能,就会像孔子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我们应该重视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心灵系统。

“多”和“一”

孔子之所以是个伟大的人物,之所以比我们高明,他绝对不是靠知识总量比我们多,他而是跟我们比“一”,现在有些家长把孩子搞的很累,老觉得重要的太多了,今天学唱歌,明天去跳舞,一个女孩子去学形体不也是很重要吗?他们把教育看成是拿菜篮子去菜市场买菜,当认为需要的,尽可能多买。可是篮子装不下你想要的那么多的菜。因此教育和学习是一样的,整个生活,甚至人的一生就是篮子,你一生能活“多”大呢?不能学会所有东西,重要东西学太多了,会把人累死。要分清楚“多”和“一”才是必要的,有些技术不懂没关系,比如说歌不会唱没关系,舞不会跳也没关系。但要教育学生“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但教育学生要有“良知”的这个“一”才是必要的。

读《武简候中医儿科外治备要》有感


独辟外治蹊径,打开儿科治疗一扇窗

——读《武简候中医儿科外治备要》有感

近年来中医儿科类书籍涌现极多,除了校正出版古人的《幼幼集成》、《幼科发挥》,亦有今人马新云、马荫笃、汪受传、朱锦善、张奇文、万力生等经验集成,更有《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同时我院"刘氏儿科"也出版两本经验集,各家经验均辨证严密,组方轻灵,用药精当,给人一种难以逾越的感觉。但看到由武简候后人整理出版的《武简候中医儿科外治备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最大的感触就是作者独树一帜,为中医儿科治疗打开一扇新窗。

中医外治法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说法,而《理瀹骈文》则是对中医外治法最早的一次总结,尤其是书中"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成为外治与内治关系的名言。对于"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丁(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另外,中医学的发展中,一大批名医圣手出藏于民间,他们的医学经验源于民间,来自于群众,尤其是清代赵学敏《串雅》将走方医的经验绝活总结归纳,他们组方简单,治法灵活,效果明显,同样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武老系江苏省首批名老中医,一生学验俱丰,这本经验集食为武老晚年之作,由后人整理出版。因武老有感于中药内服不如外治稳健而多效,故专门留意古代近代医家外治之法。又因为儿科疾病,无论从病因病机,疾病演变均有别于成人,所以专门将儿科外治单成一书。武老这本书岁成书于上世纪60年代,但对于今天中医儿科临床工作仍具有意义,首先,很多患儿服药一直是个难题,虽然现在生产部分儿科药品口味较好,但要满足临床患儿服药,尤其是中药中成药仍然头疼。其次,患儿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口服药物有一定的量,有时病情较重,需要多途径给药,外治法为治疗开启一条新思路。再次,外治法相对稳妥,小儿脏气清灵,有时外治稍加拨动病情即可治愈,而内服药则有贻误。

我们先来看看武老的工作,武老此书,首先写了新生儿出生的处理,对于由婴儿出生后的处理详细记述。下来讲述了中医儿科诊断与儿童日常护理,因为即使外治也要分型而治,不可不顾患儿疾病虚实寒热贸然用药,儿童日常抚育护理得当,便可从源头减少患儿疾病的发生。最后根据患儿年龄分期的介绍了儿科常见病及危重症的外治方法,每遇一病,先对该病病因及表现稍加概述,对于不同辨证分型症状作介绍,下来武老花费大量精力对于其外治法作了收集整理归纳,包括按摩、熏洗、敷贴、膏药、脐疗、涂抹疗法等很多种。对于其中较为成熟、疗效较好的方法,往往注明疗效,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不妨举个例子,小儿盘肠气痛,因冷气搏结小肠,气机凝滞,盘踞肠间,发为疼痛,由于小儿年幼,不会讲述,便表现为啼哭不止。而小儿夜啼通常也表现为啼哭不止,武老此书中对于两病表现与病因进行分析,指出盘肠气痛多由于冷,夜啼多由于惊,使之鉴别。治疗本病时列举出淋腹缓揉法、熨脐腑法、贴脐法、擦脐法、针法、推法等适用于不同病情及不同工作生活条件下选用,但每种方法据有立法依据,药物易得,操作简单。

即说到盘肠气痛,再说下儿童支气管哮喘,古人有"内不治喘"之说,而哮喘素有顽痰作为"宿根",遇到诱发因素立即发病,且易危及儿童生命,武老对此在外治法中提出:"(若)痰喘有声,巴豆一粒,捣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便是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且巴豆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对于支气管哮喘顽痰老痰,非巴豆这样大辛大热之品攻逐之,但是巴豆有小毒,内服时小儿肝肾功能薄弱,加之有时家长煎服时难以掌握其煎煮方法,外用巴豆则有即可利用巴豆辛热攻逐痰饮,且不会有中毒之弊。因此,学习研究儿科外治法,扩宽治疗思路,丰富中医药知识,备此书有一定指导意义。

武老虽是一位传统的中医药工作者,但并不排斥现代医学,武老书中较多引用了日本渡边熙博士的观点,对于很多疾病也能讲出其现代医学发病机理,在治疗儿童咳嗽痰多,武老建议使用在洋瓷碗中加盐水,煮沸后令患儿吸入蒸汽,这与目前西医治疗儿童咳嗽痰多使用生理盐水雾化祛痰原理及操作方法基本相似,只是较西医操作方法简单。另外对于小儿发热,武老根据发热初起还是发热二三日,列举出不同的退热方法,皆简便可行,无论是从中医还是西医角度皆能找出理论依据。并非目前微信中流传绑毛巾退热等毫无依据、道听途说的方法。因此各位读者,读过本书后能发掘出有用经验,当能开卷有益。

武老凭一人之力,耗费数十年,参阅多部古今中医儿科著作,并且成书后因"文革"等原因被雪藏几十年,探索总结了中医儿科外治之法,避免了盲目用药、丰富治疗方法。除了给后人治病经验,武老的治学精神和学习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对于我们初步深入中医儿科临床的年轻工作者,现榜样在此,岂敢懈怠。

(宝鸡市中医医院门诊部 凌子恒)

中医书读后感


中医书读后感范文一

很偶然地在博雅堂看到了这本书。一直以来还是对中医有些情愫,再加上上过两门科学哲学的课,对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讨论有过一些涉及。这本书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自己一些想读的冲动。再加上最近总是慨叹自己胸无点墨且无积累,索性买了下来。

粗粗地翻一下,书中对中西医的历史做了简要地梳理,对近代西医传入中国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做了阐述,又从医学的角度简要介绍了中医的五行、脏器、针灸等理论,并对SARS后引发的中西医结合之路阐述了些自己的观点。之后我着重看了历史和中医理论介绍两部分,争论和现代的中西医结合之路仅是粗粗掠过。本书作者的学术功底很是浓厚,引用以及语言都相当符合科学规范。与平时所读文献颇有相似之处。呵呵~~

前言中最让自己震撼的一句话是香港一位肾科专家陈文言先生所说的病不因人分黑白,岂能脏腑有中西?这也是我看完书后最直观的感受,不论中医西医,目的一致就是祛病,方法不同,应如何看待?如何共存,结合抑或当作两条平行线?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阅读。

中医和西医在历史的源头可谓颇为相似。都带着十分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古代西方哲学一直致力于探索世界的本源问题,而该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探索自身的初衷。人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了解此才能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方法。中国古代发展出了五行说,并将人的脏腑、形体、体液、心智包括音律、颜色、味道均统一于五行之中。而与此同时古代西方也发展出了火、水、空气、土四元素理论,并将地理方位、时间历法乃至星座等归于这四元素(心理学最早的气质类型,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貌似也与此相关)。此外相对于中医的平衡理论,古代西医也认为健康平衡状态时基于各种体液的内在调和平衡而取得的,而所谓病态则是由失衡导致。由此可见,古代的东西方医学是多么的相似。

而一切的变化都起源于西方的科学革命。解剖的运用,显微镜的发明使得西医迅速摆脱过去的哲学思辨阶段,进入实证阶段,医学家不再采用推测的方式,而是要眼见为实。他们不顾宗教的限制开始实施解剖,他们刨根问底开始进入生物的最小构成。而这一切一同加速了西医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中医在积累病例,个体实验上也做出了卓越的努力。但二者采用的方法却已截然不同。

而在近代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医也以其迅猛之势扑向中国(这里的疑问,到底是怎样的事件,使得国人失去了对中医的信任,仅仅是一时的自信心不足而丧失了对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医术的信赖么?)自此,慌了阵脚的中医形成了两派,一是用一种很不自信的方式对中医进行保护,阻抗西医。另一种是对中医进行全盘否定,完全西化。自此之后,中医仿佛总是以门外汉的姿态央求着自己能与西医进行结合,来谋求自身的更进一步发展。

但是,中医和西医显然已经走向了两种不同的道路,且地位处于极不平等的状态。中医被批判为伪科学,没有临床,没有实验只有经验之谈等等,于是中医开始寻求自己的科学之路,寻觅五脏六腑的确切位置,寻觅穴位与机体的相互联系。但是在西医占据绝对主导的今天需要两个不同领域的东西融合,必然会导致其中一方的减损。正如现今社会,中医院把完脉后,要求再去做西医的检查才确诊。而中医学院的学生所学又摆脱不了西医方法的干扰。而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唯一比较顺利的是中西药的结合,既中成药的产生。也因此有呼声提出对于中医应该去医存药。可是中医的精华仅仅之于药么?中医学外内法、整体观、辨证论治的特色将会消失殆尽的。

事实上,中医近些年来开始受到重视。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中医关注未病,副作用小,且更关注身体的平衡和整体性。因此书中提出的一条解决方案我个人颇为认同就是将中医往标准化的道路推进,使诊断计量化,客观化,例如发展舌质仪、舌色仪、脉象仪、闻诊仪等。另外在药的方面开发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服用、携带方便)的药物。这样或许能在科学的浪潮中为中医开辟一条道路。

遇上西医的中医或许并不需要拿科学的框框将自己框住,邯郸学步学到最后连自己要怎么走路都不知了,或许中医和西医在治病的道路上并不需要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也还不错。

中医书读后感范文二

这本书是今年1月份的时候,看到群友聊天推荐书,说不错,那会正愁没有什么书看看,于是就直接在网上下单买了,在没有看到这书的之前以为是一本中医复杂的阴阳学说理论的书,但是等我收到这个书翻了几页,就深深喜欢这个书了,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一天看完了,往后很多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就按照这个书去做,刚好这个月我们群要学习,于是又拿出来看了一遍,每回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本书真的太棒了

喜欢中医已经差不多一年多了,家里关于中医的书也不少,我曾也想去学习中医的一些经方的,一些中医理论,但是由于语文的基础差,对一看到一些之乎者也还有什么药方的名字,我就不自觉的头大了,所以我一直都很难去进步

但是这次罗大伦博士的书《阴阳一调百病消》的书,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书中也有一些中医的理论,但是经过作者介绍解释的却非常的朴实简单,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这个不懂中医理论的人看了也比较明白并且认同,比如说:黄帝内经介绍:正气内存,邪气不可干介绍了,就是以人为本,不管病邪如何便哈,我们自身又抵抗力,这样外在的敌人就不容易侵入我们的身体。这点很重要的,很多时候西医看病都是杀灭病毒,但是我们是调理阴阳,热了凉下,冷了热起来,就这样简单,而且又不伤身。看着这本书,让我越来越觉得我当初的决定是对的,也越来越觉得中医的博大精深。

在这书中学了很多舌诊小知识,判断身体阴阳寒热的最佳简单方法就是看舌诊,自从看了这个书我就开始迷上舌诊了,而且看舌苔去判断很多事情都是对的,感觉很神奇。简单的说,我们正常的舌苔是粉红色的,如有热舌苔是黄的,白是寒,气虚的人舌头有齿痕 ,有淤血的人舌头有瘀斑。男的则是看静脉,学了这个帮助我判段了不少的东西。

印象最深的还有个圆圈运动。这个圆运动,还有待我好好的去弄懂它

说着理论的同时书中又介绍了很多案例,并不是用很多药方去做,而更多食疗方法去做的,药食同源,我本身就是个吃货,一看到能用吃的解决身体各种问题,就迫不及待的跃跃欲试了,于是我就做起了小白鼠,身体哪里不舒服我回忆书里看到的,忘记了就去翻书看看

看了这本书我我就开始实践里面的一些食疗方子实践后的一些收获

1)玉林膏 从去年开始做到现在,吃了感觉就是身体每月之前虚,有力气了,而且失眠的情况改善了,还有精神也好了

2)山药煮水 吃几次舌头的齿痕还真的变了,介绍了给家里人,也有不同的收获

3)葱白水治疗受寒感冒,今年感冒3次都是阴寒而起的,一次3月份的时候我感冒了,感觉不舒服,就去公司后面的小区煮了葱白水,吃了2天 鼻子通气了,共5天就好了。

4) 3仁汤 杏仁 薏米仁 豆蔻仁 打豆浆 给妈妈试过,除暑湿

5)龙眼肉是补心血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如果单吃会上火,最好的方法就是蒸起来。

6)感冒的一些简单处理,书里介绍最多还是感冒的描述,感冒其实最普通常见了,里面介绍了多种感冒方法的食疗方法

7)十大属阴的食物 :苦瓜、空心菜、马齿苋、鱼腥草、菠菜、苦菜、莲子、丝瓜、黄瓜、芹菜

十大属阳的食物:生姜、韭菜、小茴香、川椒、胡椒、南瓜、香菜、板栗、洋葱、大葱

这些食疗防范屡试不爽,书中有句话说,武侠小说里面往往高手是没有任何武器的,拿跟筷子就可以之敌制胜,往往高明的中医也一样的,并不是药越贵越多越好,越高明的中医用简单的家常食疗就可以帮助身体。看着这些书突然就像看一些武侠侦探小说一样神奇。哈太喜欢了罗大伦,我的新偶像了。

看了食疗后,接下来他又给我们介绍了,怎么样才能不生病,要有慈悲之心,变的宽容,宽容了不瘀滞,不瘀滞了血就畅通了,中医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自然科学,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内到外的调理身心。

相信《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少年读史记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