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读后感范文1000字 > 地图 > 读后感范文1000字
读后感范文1000字相关栏目
读后感范文1000字热门栏目
读后感范文1000字推荐
读后感范文1000字

(共 9790 篇)

  • 1、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范文)

    小时候,望着蓝天,总是觉得时间慢,憧憬着快快长大。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长大了,熟谙世事,总是觉得时间快,盼望着青春长久。

    这是我对时间最直接的一个感悟,在不同的时期总是有着不同的期待。时间的沙漏被打破了,零细的分秒从中流了出来,总是会不经意间感叹时间流逝。时间到底是什么?我们对时间习以为常,却极少有人能够说清楚,理所当然的东西并不单纯,对于时间,在本书中彻底颠覆了我对于时间所理解的,揭开了一层蒙在时间之上的面纱。

    读完第一部分,我发现了世界的时间构造并没有我们对时间的认识这么简单。我们现有的时间秩序只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却不适用于理解世界。试着扔掉手表,尝试理解,这看似能抓住的时间,只不过是指针的运动。

    时间之谜在于我们可以感知到的脉搏的跳动,在于内心深处的记忆之谜,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过去与未来、原因与结果、回忆与希冀、遗憾与目标。

    三位巨人眼里的时间从不同维度认识时间:

    --亚里士多德:已知的第一个提出“时间是什么”的人就是亚里士多德,他的结论是:时间就是对变化的量度。

    --牛顿:牛顿与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正好相反:即使没有变化,也有时间在流逝。

    --爱因斯坦:作者说,整合亚里士多德与牛顿的时间观念是爱因斯坦最有价值的成就。他发现存在引力场这样一种实在的结构。比如:物体会使他周围的时间变慢。它们会减慢是由于那里的引力场较“少”,从而时间较少。不过一年后他也注意到,由于量子力学的存在,这不是关于时空本质的最终结论。有时候成功并不来源于创新,你也可以试着在“旧”的基础上创造“新”。

    物理学帮助我们穿透层层迷雾,证明了世界的时间结构与我们感知到的有多么不一样。它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能够免于情绪引起的迷雾,去研究时间的本质。

    书中提到很多关于时间的事实,比如:对于不停运动的人,时间流逝得更慢。运动的那个人衰老得更慢一些。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放在地板上的钟表走得比桌上的钟表稍微慢一点。在较低的位置,所有进程都变慢。时间结构中并不包含“当下”,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世界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

    这所有的令人困惑惊奇的观点,是时间本来面目。跟随卡洛,到达时间所知的最远处抵达辽阔夜空的边缘,以及繁星点点的未知之海。

    看完这本书,我也已经是过去的自己了。

    探寻时间,追寻生命,回归自身。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我们从小

  • 2、 《围城》读后感范文1000字(读后感范文)

    高中时,我慕名借回一本《围城》,但只读了两三页便觉索然无味,没再读下去。去年又读《围城》,仿佛在方鸿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一直在思考:导致方鸿渐人生失意的原因是什么?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小说主人公方鸿渐,最合适的应该是“平庸”。从他归国走下邮轮开始,他的境况一直在变差。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他在该努力的时候没有努力,然后因为平庸吃尽了苦头。回顾他的求学经历,在国内的时候他就不断换专业,越换越简单。出国留学之后,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临到毕业,只能买个假文凭回来糊弄父母。

    随着毕业离开学校,家里因为逃难而落魄,又与岳父家彻底撕破脸皮,再也无人为方鸿渐兜底和提供庇护。他的不思进取、荒废学业,终于在他进入真实职场后,展现出后果。他得到三闾大学的教职,原因很荒诞,全是因为赵辛楣喜欢苏文纨,把他当情敌,想通过提供一份远距离的工作,拆散他和苏文纨。方鸿渐和多数普通人何其相像,在该努力的时候,没有好好努力,在该积蓄力量的时候,得过且过,不肯吃奋斗的苦,最后沦为平庸,吃尽了生活的苦。这是人性,“大概是因为懒,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他就来了。”

    借用其好友赵辛楣的话,方鸿渐是一个不令人讨厌但全无用处的人。他一生的歪理有很多,在明知道是自己理亏的时候,就会放大别人的某项缺点来解释自己犯错的合理性。他走向平庸的起点,不是他所看不上的周家人,而是那张给他镶金的“假文凭”。因为对学业的不专,对自己的双标和松懈,让他一步步走向困惑,走向下一个围城。年少时的我们,也许因为父母的助力或者自己的几分小聪明可以活得很舒服,走到中年才发现,真正可以让你走远的,都是自律、善良和明白是非。虽然极不愿意去相信,可是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和无助大多是自己造成的。

    刚开始看觉得这是书中人,过得平凡无味,回头去检验自己的人生成果,又何尝不是平平无奇,拼命想去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只能过一个和自己相对匹配的人生。我们习惯去记住生命之中光鲜亮丽的一幕,却忘了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复杂而见不得光的人性。我们曾嘲笑方鸿渐,最终输给了中年的慵懒和无奈,每一步做着错误的选择,还要在朋友圈竭力描绘虚假的绚烂人生。方鸿渐的一生,像极了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生。

    读《围城》真正该收获的是:不要重蹈覆辙。网上有这么一句话:我读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

  • 3、 天幕红尘读后感1000字(优选范文)

    读过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后,意犹未尽,模糊的明白了所谓的天道,就是按规律办事,没有神乎其神,只有道法自然,如来;所谓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也决定了个人的人生高度,“怕担责”、“靠别人”只会让机会从身边白白流走,你只能靠你自己,也唯有自己;所谓的生存尺度就是“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你的生存空间就比别人的要宽广;所谓的生死,该生则生,该死则死,想就去做,坦率一点,既然选择,就要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无论好坏,这就是人生。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讲理论谁都能讲一大堆,但做起来所谓的大道理都已抛诸脑后,该为生存烦恼还是该无聊,一样不缺、一样不少。在我读过《天幕红尘》之后,我似乎对于《遥远的救世主》中所阐述的理论有了一点落地的踏实感,其中对我本人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们总是勤于动心,懒于动脑”,这句话已赤裸裸的揭露了问题的本质,我经常想,左想右想,但我只是在用“心”去想,然后就产生了一大堆的妄念、贪念,所有背离实际的想法都成为我焦虑、困惑不安的沉重负担,我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我忽略了用“脑”去想:我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达成这一目的的关键因素都要哪些?——我自身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我自身仍然欠缺哪些条件?——开始实践并不断修正。

    我之前总是幻想有个绝好的机会砸向我,或者有个大腿让我抱一抱,或者有什么诀窍可以一步登天,然后我等啊等。这么一分析,我仍然是在“靠”,我仍然是在靠别人、靠机会、靠狗屎运,唯独我忽略了靠我自己,我仍然是“弱势文化”人群里的一员,能通过此书看清我自己的本质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收获。

    成功必有成功的理由,那就是遵循了规律,所谓的诀窍,不过是更能看清规律少走的弯道,没有多神,就是实事求是。“见路不走”,初读此四字好像又点故弄玄虚之感,但读完此书,却觉得这四字却能时时提醒自己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意思都懂,甚至都属于烂大街的名词,可是你一操作,必然会把这四个字抛诸脑后,你只会无限放大你愿意放大的,无限缩小你愿意缩小的,坐等收益,无奈你却成了被收割的对象,当失败真正来临的时候,你仍一头雾水。因此,见路不走,更具备可操作性,能时时提醒自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立足于自身条件,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条件不可能,一分钱也是贪心,只要条件可能,多少都正常。不要拘泥于经验,不要怕不同,也不要怕雷

  • 4、 《活法》读后感1000字三篇(优质范文)

    《活法》读后感大全1000字1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怀着敬仰的⼼情,拿起稻盛和夫⽼先⽣的著作《活法》拜读。从⼀开始的兴趣盎然到看到内容后的惊讶、怀疑,我不禁停下了阅读的进度,慢慢地深⼊思考⽼⽣这本书⾥所讲的观点、想法以及其个⼈的经历。

    毫⽆疑问,稻盛和夫⽼先⽣的“活法”对于其个⼈来说是成功的。并且⽼先⽣胸怀⼀颗博⼤的仁爱之⼼,将其成功的经验向⼴⼤经营者讲授,孜孜不倦。⼀百个⼈读《活法》,应该就有⼀百种对《活法》的理解,以下⼏点是我对《活法》的深度认同。

    ⼀、⼈⽣真理在勤奋⼯作中领会

    《活法》书中写道:佛家谈到参悟之道,其中重要⼀条叫精进。所谓精进,就是拼命努⼒、⼼⽆旁骛、埋头眼前的⼯作。这是提⾼⼼性、磨炼⼈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法。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全身⼼投⼊每⼀天的⼯作,这就是最尊贵的“修⾏”。劳动、⼯作并不仅是为了谋⽣,通过劳动可以体现我们的价值,以及收获取得成绩后的满⾜和喜悦,在精神上更丰富了我们的灵魂。每天⼀丝不苟地对待我们的⼯作,在劳动中获得智慧和富⾜。

    ⼆、改变思维⽅式,⼈⽣将发⽣180度转变

    ⼈⽣幸福美好⽅程式:

    ⼈⽣•⼯作的结果=思维⽅式×热情×能⼒

    热情和能⼒我们好理解,对于⽣活和事业,付予不同程度的热情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关于能⼒,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身存在的不⾜,并加以针对性的学习提⾼。思维⽅式作为⼀项最特殊的指标,其浮动分值范围在正负100分。这个设定,⼀下就形象的体现了思维⽅式在我们⼈⽣和创造⼯作结果中产⽣的决定性作⽤。⼀个⼈的思维⽅式是可以改变的,正因为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是否拥有正⾯的思维⽅式才更难能可贵,也更困难。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思维⽅式是否正⾯,昨天的思维⽅式是正⾯的,但今天的呢?明天的呢?那要怎样才能判断我们的思维⽅式是否是正⾯的呢?稻盛和夫⽼先⽣给予了我们答案——正⾯的思维⽅式⽤常识判断就⾏:总是积极向上;有建设性;有感恩⼼;有协调性、善于与⼈共事;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善意、有同情⼼、关爱⼼;勤奋;知⾜;不⾃私、不贪欲等等这些简单的伦理观、道德观。

    三、⼯作现场有神灵

    深⼊⼀线⼯作现场,了解⼯作的每⼀项节点细节,才能从中找出⼯作流程的弊端,优化流程和解决问题。⼏乎每⼀名创业者,最开始都是从现场⼀线⼯作开始做起,把企业做强做⼤就是这个道理。遇到问题,只有到问题出现的现场,才能在细致了解的基础上,找

  • 5、 《脑科学与课堂》读后感1000字(优质范文)

    大家都知道,教育讲究的是适宜性,很多时候大家会被一些外在环境影响而全然将孩子现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抛掷脑后。将一些不适宜的内容以强灌输的方式强加给孩子,破坏了孩子原本发展规律的走向,使孩子对一些不理解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的掌握。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上半年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居家生活,这时候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会落在起跑线上,开始了各种线上特长班的报名,使得很多孩子过早的去被动掌握经验。

    居家的时间里,我收到了这样一段视频:“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妈妈,妈妈嘴里一直说着让孩子写着一百以内数字和简单的加减算式。”妈妈发过来的目的是想让我督促一下孩子学习。但我看过之后,心里满是对孩子的不舍。孩子还是中班下学期,他的认知还没有达到可以理解的程度。我马上跟孩子统一战线,站到了妈妈的对立面。

    开始的时候妈妈还很是不解,让孩子学习难道有错吗?让孩子学习,没错。但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给予他们合适的学习内容。

    开学以后孩子升到了大班,随着时间的延续,孩子慢慢开始接触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们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将枯燥的数字计算变成了他们喜欢的游戏,孩子在玩的同时掌握了经验也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当我再次询问那位妈妈,孩子对数的掌握情况时,妈妈神情自若,没有了原本的焦虑。看着她的表情,我就知道了,孩子肯定掌握的没错。没等她开口,我就说到:“是不是孩子掌握的还不错,一点都不像在家那时候不开窍,怎么教也不会。”听我说完之后,妈妈满眼笑意说了起来:“是啊,原本我还担心他会跟不上,之前我怎么教都没用,现在看来真是我多虑了。”

    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及科学的教育内容就会让孩子在原本枯燥的学习中掌握一样的经验。

    这让我想起,我们年轻教师时常会凑在一起交流“上课时为什么总是吸引不了孩子”的情景,活动的设计也很游戏化,每次活动的开始孩子们看着游戏都充满了兴趣,但当游戏开始之后,孩子的兴趣会越来越弱。不过多长时间孩子们就开始自顾自的交流,注意力完全不在老师身上。

    现在看来,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孩子的大脑发展规律。游戏并不是适合所有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有适合他们难度的游戏。比如:大班的孩子,你给他们串珠子的游戏,他们肯定不会感兴趣的。因为太没挑战性。小班的孩子,你让他们玩科学小实验游戏,他们可能只会动一动工具,就随之走开了,因为太难了。

    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

  • 6、 斜阳读后感1000字(优质范文)

    用了两个晚上,急匆匆地将太宰治的《斜阳》看完,此刻,在旁边嘈杂声音的影响下,写了这篇读后感大全,或许我的思路也是完全混乱的吧。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一个男人,描写一个女人,而且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却让人觉得是那么妥帖,那么自然,真的很难得了。

    二战投降后的日本,应该是满目萧条的,然而在《斜阳》中,只是表现出一副慵懒萧瑟的感觉,太宰治本人,应该是个相当克制的人吧。

    战后的日本,阶级是否在重建,不得而知,但旧贵族的解体与崩溃,应该是不难想象的。作为旧贵族出身的太宰治,很自然地借女人之口,表现了前期的凄楚,中期的无措,后期的坚强。只是很遗憾,太宰治本人,最终却没能扛过战后混乱与痛苦的冲击,在最辉煌的年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女人总是坚强的,甚至可以说女人是世界上最坚忍的动物,太宰治没有坚强地活下去,正如《斜阳》中的直治,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直治在临死前写给本书主人公的遗书,坦诚了他的痛苦,希冀解脱的愿望,要求姐姐坚强地活下去,这不能不被看作是太宰治本人的祝愿。

    在我看来,直治本来才是书中的主人公,但在太宰治看来,懦弱的性格,悲情的结局,在战后的日本,是不好成为主人公的,太容易误导他人了。所以,作为太宰治的代言人,直治只好藏在和子的背后,成为一个活在阴影中的人。

    或许是为了激奋别人,或许是太宰治洞悉了女性的坚强,直治姐姐和子,就成了太宰治《斜阳》中的主人公,才会在经历凄楚,无助后,选择怀着并不相爱的人的孩子,坚强地活下去。不经意间,这成为战后日本文学中典型的女性形象。

    战后日本是颓废的,作为最敏感的人群,作家更容易受时局的形象,优柔的性格,成为很多作家悲剧的起因和最终的注脚。作为承载民族未来的女性,骨子里的坚强,最终让一个民族在废墟中重新站了起来。日本,这个至今说不清道不明,中国人对之感情复杂的国家,却又让中国人不得不承认,其骨子里的坚韧,确实不能轻视。《斜阳》的结局,小处看是个人的重生,大处看是民族的重新屹立。我大中华,更是如此。

    对大多数的岛国人来说,岛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所谓的天照大神的子孙在疯狂的扩张失败后,心态很容易走向内省。太宰治的笔触,应该就是最好的表现。欣慰的是,作为大陆国家的我们,虽然背负太多的历史包袱,最终却能容纳百川,将那么多的悲怆,苦痛,通通溶解,以大海的广阔,轻拍大陆的脚踝,再次轻松上阵。

    昨天看完了收录在《人间失格》里面的第三篇《斜阳》。故事以

  • 7、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1000字(优质范文)

    丹宸永固,历史百年。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

    我仅去过一次故宫,单单是那两个时辰未满的萍水相逢,它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明媚朱红的宫墙,仿佛古时少女薄唇上鲜艳似血的胭脂,在晴朗的天空衬托下愈发耀眼。从此我便对故宫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也许是敬仰,也许是热爱,亦或是两者交叠。正是这种情感不断指引着我,让后来再没机会去北京的自己又一次与故宫在朱红色的书页中相逢。翻开《故宫六百年》,像是不经意间打开了历史尘封已久的卷轴,听百年风雨中的故宫将她的故事娓娓道来。

    《故宫六百年》中,有许多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使读者在倾听历史的过程中不会显得太过枯燥。好比故宫的午门,清一色明媚庄重的中国红也总有素雅的霜白,活泼的昏黄加以点缀,在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厚重。在众多如星辰的知识点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作者祝勇在书中对“天”的阐述。他认为“天”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中国人将“天”归纳为一组数字式的概念。“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一”就是“太一”,是天,是万物的起源,宇宙的根本,至高的神明。中国人崇敬“天”,将“天”视为最尊贵的事物,以至于有了如“天子”“天坛”诸类被人尊敬的名词。

    中国人对天寄予他们最忠诚热烈的愿望。如“愿来年风调雨顺”或“保佑子孙金榜题名”等。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对未来的执着与追求。“天”与中国人,令我感受到文化的庄重与人民的美好心愿,在感叹的同时,又让我无比敬佩。

    《故宫六百年》共分为十九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第四章《太和千秋》。主要为我们展现了弘治皇帝朱祐樘如何从一位不起眼的皇子在身边人的帮助下成长为皇帝的故事。最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其中一段话:“什么是爱?无私的付出才是爱,有私的付出是投机。”年幼的朱祐樘是在太监、宫女们前仆后继的保护下成长的,在勾心斗角的朱红宫墙内,朱祐樘感受到的爱不是来源于血脉相连的父母,而是一群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看遍宫城悲欢冷暖的、最卑微的“仆人”,如怀恩、覃昌、被万贵妃派去给朱祐樘下毒最后却不忍心的小宫女,正是他们的爱温暖了他,让朱祐樘能在经历过许多恶意后,却依然保持着一颗摇摇欲坠的好心。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傲雪凌霜的寒梅。朱祐樘所受的爱与温暖,促使他在当上皇帝后依然保持着善良坚忍的初心。让明朝风雨如晦的政治气候多云转晴,照亮阴沉的大殿,照亮朱红的宫墙。

    百年

  • 8、 彼得原理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范文)

    初读彼得原理,难免觉得彼得先生有些啰嗦。每谈及一两条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理论后,必然要加上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进一步证明,学校、医院、政府、法院……无所不用,处处都强调他的理论的正确性。虽然这些论证确实有理,基本上无可挑剔,但难免让人觉得乏味。直到文中出现了对帕金森理论的解读,才赫然想起,彼得原理以及与它相应的层级组织学是在充满敌意和嘲笑的学术环境中生成的。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文中介绍到:“帕金森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即“爬升金字塔”现象。在肯定了帕金森定律那种吸引人又看似健全的理论之后,彼得毫不避讳地指出:“帕金森的研究做得不够彻底。”诚然,增加工作量可以使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做得更扎实,但是过度扩增的结果不尽然如此,当不胜任员工继续留在原职时,不断扩增的后果可能是使组织结束生命,亦即公司倒闭、政府垮台、文明崩溃为野蛮未开发的情况。因此,彼得认为“我们必须摒弃帕金森”。作为官僚制度下的两个基础性理论,彼得原理与帕金森定律都发挥着其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对帕金森推崇备至,作为一门新推出的科学理论,彼得不得不以这种较为偏激的方式提醒人们注意到社会现象的另一层面,让人们了解并相信彼得原理的存在。可能是现在的我们已经了解了并且早已相信了彼得原理,这部分看起来才不那么精彩、新鲜。这时候不得不对彼得先生这种迎难而上、不畏鄙夷,坚持将真理推向众人的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科学的发展的根本就需要以一代代学者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动力。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彼得原理》让我们想起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官僚组织理论常犯的两大组织病,一是帕金森定律,另一就是彼得

  • 9、 见识读后感1000字(优质范文)

    我觉得好的书都会抽时间再重读一次,最近在重读吴军博士(前google高级资深研究员,原腾讯副总裁)的《见识》一书。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讲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古今中外智者对个人自我提升的一些智慧,思考如何成功地过一个精彩的人生。让我产生最大共鸣的是第二章:人生需要做减法,本章由5篇文章构成,下面我分享下我读第3和第4篇文章的感受。

    第3篇文章的题目是“西瓜和芝麻”,作者讲述了王妈妈家的女儿与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对比的故事,大女儿和二女儿读完初中就去富士康,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她们的老板郭台铭从每个女工身上赚20%的剩余价值,这使得他的财富在20xx年达到了480亿元人民币左右。

    对以上事情有个通俗的比喻---芝麻和西瓜,郭台铭是捡西瓜,王妈妈是捡芝麻。一个西瓜的重量是芝麻的两万多倍,因此,捡芝麻捡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道理虽然很多人都懂,但在生活中捡芝麻的行为非常多:

    为了抢几元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看微信;

    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

    为了“双十一”抢货不睡觉……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心思放到了捡芝麻上,他就失去了捡西瓜的可能性。

    个人如此,公司亦然,作者举了雅虎的例子,雅虎所开发出的互联网服务数不胜数,然而,这么多产品却没有什么是世界第一的,很多产品在线服务流量和赢利能力非常有限,贡献的都是一些小芝麻,把它们最后加起来,还不如谷歌一个产品带来的收入高。

    苹果公司的产品线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却是全世界挣钱最多的公司,因为它在捡西瓜。

    个人和公司都要学会做减法,不要在满眼的芝麻上浪费时间,要学会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它们培育成西瓜,让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4篇文章的题目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得到的罗振宇老师赞扬作者善于利用时间,同时能做很多事情,有读者写信问作者如何挤出时间来,怎样才能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作者分享的诀窍恰好与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跳出思维定式,换一个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只做重要的事;其次敢于舍弃。

    20xx年作者离开谷歌时,很多人会觉得离开待遇这么好,工作又灵活的公司不太能理解,但作者认为谷歌的工作占去他太多时间,以至他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比如写书,作者觉得在财务已经自由的情况下,写书这事对他更有意义,他勇敢放弃,只做

  • 10、 细说宋朝读后感1000字(优选范文)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陈桥兵变”及“黄袍加身”夺走了周世宗柴荣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的江山,建立北宋。为防节度使起兵反叛,北宋谋臣赵普给赵匡胤开出十二字药方”:消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影帝”赵匡胤领会“药方”精髓,连哭带笑带哄的上演“杯酒释兵权”大戏,奠定了北宋王朝的“祖宗家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同时“以文人官僚为中心治理国家”也成为宋朝的基本国策。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广义在“斧声烛影”的迷案中继位,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地方上的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即便如此,北宋始终未能统一全国。在北宋之外,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版图比北宋要大。西北地区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西南还有吐蕃、大理等几个比较大的民族政权。北宋的统一和汉唐的大一统不能同日而语,充其量也只是个局部统一。

    北宋的中国也可以算是一个“三足鼎立”的时代吧。

    宋朝在历史上是个奇怪的政权。它不是通过大规模民变建立起来的朝代,但加南宋一起,它统治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和汉唐相比,宋朝在军事上就是个弱鸡,和周边各族打仗很少能胜。能用吵架解决的事绝不打架,能用钱解决的事那都不是事儿。但宋朝这个朝代基本没发生过内乱。想想历史上其他强盛一时的王朝,都曾有过统治集团内部的叛乱,伤筋动骨,血流成河--汉代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后来明朝有靖难之役、清初有三藩之乱。就是看起来并不强大的宋朝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大概是因为它内部环境比较稳定,经济文化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北宋的城市商品经济水平、对外贸易,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朝那香喷喷的、宽松的文化氛围,让多少读书人趋之若鹜,恨不得一摸电门穿越回去,与王安石拍案论法,与苏轼坐而论词。

    凡是没有十全十美。。那时社会重文抑武,社会流行民谚说“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北宋是文人的天堂,武人只能感慨生不逢时。“冗官、冗员、冗费”已经成为盖在政府脸上堵上鼻孔使之无法呼吸的面膜。那些有才干、有能力、有抱负的文人如范仲淹、王安石等也曾想揭起厚重的包袱,给国家以喘息的机会,但都以失败告终。

    北宋没有毁于内乱而亡于外族。1127年著名的“靖康之变”后,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灭亡。

    北宋灭亡的同时,宗室赵构称帝,国号仍是“宋”,史称南宋。相比于北宋,南宋偏安

  • 2022-02-10

  • 2022-02-09

  • 2022-02-08

  • 2022-02-08

  • 2022-02-04

  • 2022-02-02

  • 2022-01-31

  • 2022-01-27

  • 2022-01-26

  • 2022-01-26

  • 2022-01-25

  • 2022-01-24

  • 2022-01-24

  • 2022-01-19

  • 2022-01-15

  • 2022-01-12

  • 2022-01-10

  • 2022-01-06

  • 2022-01-05

  • 2022-01-04

  • 2021-12-31

  • 2021-12-31

  • 2021-12-30

  • 2021-12-30

  • 2021-12-27

  • 2021-11-04

  • 2021-09-21

  • 2021-04-25

  • 2021-04-13

  • 2019-11-23

  • 2019-11-23

  • 2019-11-12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10-24

  • 2019-10-20

读后感范文1000字
读后感范文1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众多的读后感范文1000字,2024读后感范文1000字,读后感范文1000字范文,读后感范文1000字2024等,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