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东京一年读后感 > 地图 > 东京一年读后感,2024东京一年读后感
东京一年读后感相关栏目
东京一年读后感热门栏目
东京一年读后感推荐
东京一年读后感

(共 8030 篇)

  • 1、 东京一年读后感900字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东京一年读后感900字,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1

    蒋方舟的《东京一年》,读来其实更像是蒋方舟一年,与东京没有太多地缘关系。会知道蒋,好像还是因为看理想,这个与我同龄的女生,在对人事物的感触中生发的观点、想法很多时候我觉得确实有同感,因此也微博上一直关注。

    文中在接待父母来日后的经历中,对爱想象中的人很容易,可当他们来到你的面前,爱他们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这一感慨深以为然。当面对面时,我们彼此还剩什么以对?很多人都羡慕职业作家的生活,想象着时间自由、经济独立的乌托邦式生活,其实不然。近期,有个同事朋友经种种缘由决定辞职,在我的立场而言这是件极其冒险的事情,因为生活的沉没成本太高,但我也尊重其立场之下的决定,因为作为他者,不需要理解,只需要尊重即可。

    在从小耳提面命的独立教育下,加之工作后的状态相对满意,会让我害怕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有过所谓意义的生活呢,也不过是借由工作将真空的日子拉得长远而稀薄而已。蒋方舟在书中引用了波伏娃的一段话: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正是这种反诱惑的教育,让我一直对人保持内心深深的不信任感,觉得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才能真正脚踏实地地立足于这森然的社会之林。同时,也作茧自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去承担冒险失败的风险,人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庭院,这个庭院是开放的,欢迎很多人来做客。但是庭院中还有一个小木屋,小木屋的门是紧锁的,那锁很难打开,有时是连环锁,有时甚至是死锁。

    认真生活,认真工作,认真吃每一口食物,看每一处光景,感受每一种情感,在认真中把日子过得轻盈又丰满。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2

    在读文档里放着一些

  • 2、 东京一年读后感800字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作者写的这篇小说,使我们受益匪浅,读后感是思想的结晶。怎么书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东京一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1】

    我很讨厌给作家的一部作品点评,就觉得自己有什么资格给她点评?!

    也不是因为自己的自谦或者自卑的心理,更多的是对于作品的敬畏,我读这本书前前后后用了大概小半年的时候,上半年看了几页,觉得作者在用毫无价值的思考赚钱,就淡淡然地放弃了。这次连续性地读大概也不过是三四个小时而已,我读书很快,有时也对自己这种快速读书的方式有点接受不了,总觉得作者辛辛苦苦小半年甚至小半辈子的作品被我几个小时就亵渎完,很是抱歉。

    还是说说《东京一年》吧,散文化、日记化、扁平化。蒋方舟适合写散文,我知道的,现代作家多愁善感的太多,写散文的也就不少,真正要写小说,很难。本书最后附的一则小说,我们可以看出——文笔一般。这也是她为什么一直热衷于写散文、一直热衷于思考自己的原因,尽管她去到了另一个国家,但基本是个没有生活的人,写不出多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只有空洞、空洞的思考。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大家也看出来了,引经据典,作者读过不少书也吸收过不少的思想流派洗礼,但我每次读到这一块就想赶快跳过,因为总觉得作者的那些关于理论的认知很是浅薄,甚至有些露怯的,所以有一种让你梗在那儿的感觉,不如不读。

    关于日记,这确实是蒋方舟的一本日记,但又不仅仅是日记,我也觉得她是很大胆的。除了那种名人大家敢把自己的日记出个书以娱众听以外,还真没几个人敢把日记出书。因为有很大程度上是在骗人的嘛!你说这是你的日记,但隐私的事情你肯定不会写出来给大家看,不过是为了出本书而出了本书。这就让这本书置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像一种既不隐私又不公开的黑户。

    扁平化,是我最新研究的一个词,就是思想的扁平化和行为的扁平化。如果这是一本来自清末的平民日记,我也会很有兴趣读一读的,或者这是一个现代的探险家哪怕杀人犯的日记我也是会饮鸩止渴地去拜读一番。

    但,这是一个现代的、影响力不大、思想不够深刻的年轻的女作家的日记,我真的没有任何兴趣读下来。没有任何意义嘛,你读不到那种跨越时代的空间穿越感也不会有那种直抵人心的那种全然陌生的他人心理的那种洞察感或者通灵感。举个例子,我读《浮生六记》往往能够体会到清代人那种闲适又安于现状的那种轻松感,而且他会写到自己狎妓

  • 3、 实用范文:《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合集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读后感是阅读一本书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记录。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实用范文:《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合集”,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一】

    一本好的小说总能给人清晰的画面感,似乎看着人物一个个成长变化…关于亲情,父亲对女主的爱最让人感动,特别是女主给父亲上驾驶课章节,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无论父亲本人是如何,女儿在他心中永远是软肋,也许什么都无法伤害到父亲,唯独女儿。关于女主的母亲,也理解她的行为,最后能回到女儿身边是个惊喜。

    关于爱情,女主前期总觉得自己眼光不行,总是交到坏男友,好不容易有了愿意去爱的男人却又早逝,但最后还是好运战胜了不幸,让她遇到了真正的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还有埃迪对玛丽恩几十年的感情,丧子之痛是玛丽恩的不幸,但被人深爱一辈子又是何其幸运啊!

    关于友情,女主的好朋友汉娜,这是个有争议的角色,虽然生活随意,甚至因自己的行为伤害过女主,但一路走来,也一直陪伴在女主身边,见证了她的起起伏伏,在她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她身边,也让人温暖。

    故事情节上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和伏笔,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前后呼应,衔接的恰到好处,让人越读越想往下读。

    时间是流逝的,但偶尔时间也是等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悲悲喜喜,但总要怀着希望,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有个圆满的故事结尾!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二】

    光怪陆离

    情节很‘跳脱’

    儿子们的死母亲选择逃离父亲选择抚养小女儿母亲无法放下悲痛父亲依然勾搭年轻女人

    最后母亲走了因为不敢面对小女儿害怕再次失去

    女儿长大了有一种战胜父亲的欲望可是终于战胜的时候发现并不快乐

    父亲和自己好朋友上床了然后用自己的痛苦惩罚自己和父亲双方都曾经在对方开车的时候陈述一个事实,是让彼此为对方难过心疼的事实父亲也许老了醒悟了于是绝望自杀了(我以为父亲能够长长久久的活着依然陪伴女儿度过漫长一生)

    母亲最后回来了真好

    四个主人公都是作家

    女儿从小读父亲的书艾迪以玛莉恩和他写关于老女人与年轻人的书玛丽恩用写作逃避失去儿子的痛苦女儿从冷眼旁观到亲身体会写作

    故事互相缠绕有始有终而且人物之间互相串联最后还引发联

  • 4、 东京一年读后感(优质范文)

    花上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完蒋方舟的《东京一年》,别人一年的生活,变成文字,原来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日本,一直是一个很想去的国家,比如名古屋的机场,镰仓的火车,四国的山和濑户的海;但蒋方舟说:意大利没有使歌德变成一个真正的新人,东京也没有,但它们把我们变成了更像本来应该呈现的样子。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www.dhb100.com

    我们总是在看别人的生活或者别人创造的生活,才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无比冗长和平凡吧。

    蒋方舟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天才少女的形象,可笑的是她已经自我告别,我却还保持着说再见之前的样子。偶尔看看一些文笔,但是记忆力比较差,文化素养或许也不够高,至今竟然没有真正能够记住的。但看《东京一年》的时候,满心都是欣慰,也许一直以来看的多数是更久时代的文学,当看到“耽美”“特朗普”等等都会非常亲切,然后油然感叹: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有人在认真写作,在自我反省,在向内种出希望,游走在各种艺术中去讲述和编制房子。

    停留最久的一个故事是蒋方舟去参观“黄房子”写的,梵高和高更住在一起的那几年,强者看似在上风游走,但最后高更却实在受不下去而不告而别。蒋方舟说自己是梵高,其实我也是,渴望别人的赞同,自己把自己搞的卑微,在自怜中消耗自己和他人。蒋方舟说她害怕与别人生活,将别人变成高更,依附他人成长,榨干对方的耐心和善良;仔细想想,那么两个梵高呢,不过也并不可能,世界上总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强势与不强势总是相对的。梵高最后割下一只耳朵,自我终结,艺术不会消亡,但总会暂停。他们彼此的画的椅子中,高更给画上了金黄的向日葵,这是最后的怜悯和尊重吧。

    另一收获是看到了许多的好书推荐,蒋方舟会能够很明确的说出喜欢与不喜欢,我在文字这一方面的造诣很浅,他们都似乎内化了,但不知所踪,所以也就什么也说不出口。

    而且一直对三岛由纪夫感兴趣,但很怕自己读不下去,还有俄国的几本大部头,近点的方方和阎连科,更多的诗,都还在藏灰。

    阳光透过门口的榕树,打上些龇牙咧嘴的形象,夏日更长,人生正好。全部的忧伤,也不够攒起的一把水,八月未央,人生还长。

    知道蒋方舟这个名字,始于初中看的《疯狂阅读》。我一向很欣赏中国当代女作家写的文字,从三毛、雪小禅、一路开花到七堇年、安妮宝贝再到笛安、盛可以。但蒋方舟的书,从未读过。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5、 又是一年国庆到(精选作文)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一 天气:晴

    清晨,一缕阳光从窗帘的缝隙中钻进来,洒在我的床上。今天是国庆节,天气真好!

    刚起床,就接到邱的电话,她邀请我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一接到电话,我顾不上吃早餐,立即跑下楼,给邱买礼物。只见礼品店门口贴着一张很大的海报,上面画着一个紧握的拳头及几个大字:钓鱼岛是中国的,坚决捍卫!我 往店里一看,呀,黑压压的都是人,再仔细一瞧,原来他们都在抢购捍卫钓鱼岛的海报呢!

    来到了邱家,邱带我们去歌剧院听歌,我原指望我崇拜的歌星vae能出来为我们唱一曲呢,但没想到全唱的是红歌!咿咿呀呀没完没了,什么祝祖国63岁生日啦,什么祖国繁荣富强啦……唉,我也爱国呀,但是我还是越听越想睡觉。

    终于听完红歌,邱带我们去“城市英雄”游戏厅玩。里面一律五折销售,我们玩了很久才好不容易凑齐4700张彩券,换了一瓶水果罐头。

    中午已过,我们坐公交车去吃csc,经过沙坪公园这一站时,一大堆小孩子蜂拥而下,又有一些孩子大哭大闹地被大人们拽上来,呵呵,孩子们都喜欢去沙坪公园呀!

    来到csc,我们转了几圈,耗去了我们无限的耐心才等到了几个座位。我们只好两人合用一张椅子,勉强吃完午饭。

    吃完午饭,我们去了三峡广场。以往贴的广告变成了一面面国旗;在商场门口,推销员带着“国庆快乐”的帽子向人们介绍产品……好朋友qq在得到妈妈的同意后买了一只鸽子,说要给她家另一只鸽子作伴;而邱买了一个电动玩具狗,说给她家的小狗“帅哥”当玩具。

    后来我们又一起去新华书店看书。尽管今天是国庆节,但书店里的人仍然很多,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才挤了进去,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可坐的地方……

    晚上,在宁静的夜空下,一个小女孩正回忆着这一天的经历,真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国庆节。

  • 6、 《海边一年》读后感

    《海边一年》读后感

    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读完了美国作家琼安德森的《海边一年》。琼曾是资深的新闻记者,写过很多儿童读物。五十岁那年,她的婚姻陷入困顿,她毅然离开家庭,搬到了儿时生活的海边小镇独自生活了一年。在那段孤独的日子里,她写了三本小说《海边一年》、《未完成的婚姻》、《漫步在海边》,都是很棒的女性读物。

    其实,一个人内心的超越和成长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就像蝉蜕去壳一样,缓慢小心,催眠的状态里积蓄着一种力量的积蓄。小时候我们常常捡到一些没成功出壳的可怜虫。所以,这萌发还是危险的。

    可是,痛苦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没有风雨不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烂熟的歌词里是满杯的真谛。

    心灵小说难度很大,特别是不注重故事,而是深度挖掘内心感受的小说更是如此。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绪和内心细微之处不可量化和表现的成长非常考验作者的语言文字。琼的这本书写得很好。冲突和寻找写的很贴切,不隔靴搔痒,也不没事找事。感受不俗,用词准确,是我喜欢的小说。

    以第一人称写两性关系冲突的小说,很容易陷入怨妇情结,不是祥林嫂般的唠叨,就是含沙影射一样的指桑骂槐。这会让小说多少有点火药味。琼的这本书一点也没有这样的感觉。虽然里面也有和老公的纠纷不和吵闹,可让人感觉两个人只是意见不合性格相异,没有谁对谁错的评判。我仔细想了想,这可能是因为作者的小说是完全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外在的一切集中到自身上面。所有的冲突和不快都回到内心找原因,这是很需要勇气和能力的。我要向琼学习,希望我也能做到。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里面的故事情节是否真有存在,她真的一个人到了海豹的岛屿?穿上防水围裙去挖蛤蜊?偶遇一个心灵相通的老妇人?还是这些都是一种象征?比如老妇人象征能给予指导和智慧的长者,海豹象征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挖蛤蜊是一种身体劳顿,脑袋休眠的重复性运动。我不知道,也许是我见识太少了。连海豹都没有见过的人,怎么能想象在她家不远的地方,就有成群的海豹的小岛呢?古人说:“看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书还得在行路里去加深和印证啊。

    虽然和琼相隔万里,我觉得她就在身边。感谢所有经历,感谢这本书。

  • 7、 又是一年花开时作文

    院子里的桃花开了,它们喧哗着,嬉笑着,层层簇簇叠倚在一起,将院子的半片天空都挂上了粉色的烟霞。风一起,无数花瓣飘然而落,美得不似人间景。

    偶有几片飞远的花瓣,落在那个静静站在院子门口的人前。他将这些花瓣一一拾取,小心的握在手心。门外传来父母的催促,他再看过最后一眼,转身离去,只留下一声深重的叹息,在院子里久久回旋,不忍离去。

    沉默着跟上父母的步伐,他踏上这条已不知走过多少次的小路。小路的每一个拐角,每一处坑洼,他都烂熟于心。又往上走过一段斜坡,一大片桃林便出现在眼前,在薄雾的掩映下,别有一番风情。走进桃林,有不少人已在此处。但他却视而不见,只径直走入桃林深处。

    一块墓碑突兀地显现出来,望着那上面照片中老妇人的慈祥微笑,他再也忍不住,红了眼眶。安葬在桃林,是奶奶自己的要求,毕竟,奶奶是如此喜爱着桃花,如此喜爱着这片桃林。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儿时的记忆倏忽间被唤醒,他仿佛又再次看到奶奶扶着桃树,笑意盈盈对他念着这句诗的样子。时隔多年,那些他以为早已忘却的回忆,却又如此清晰地浮现出来。桃花,蔷薇科植物,叶椭圆状披针形,核果近球形不等记忆中的奶奶说完,他已喃喃念出下文花单生,有白,粉红,红等色,重瓣或半重瓣,花期3月。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奶奶对于这些植物总是拥有说不完的话,以至于他大学时选择植物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受到奶奶的影响。而他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奶奶更是功不可没。

    桃林中的每一株桃树,几乎都是他与奶奶亲手载种。播种前的育苗,播种后的载培,无不花费着他们巨大的心血。桃林中还杂生着许多其他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在他看来,奶奶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她总是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字,道出它们的功效。

    在桃花还未开放,亦或是已谢时,奶奶总会带着他穿梭在山间小路,教他辨认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植物。山间的龙葵、苘麻、刺蓟、葎草等,总会被奶奶轻松认出,再教给她的孙子。他的植物学启蒙,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龙葵,龙珠,一类二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嫩时可食,柔滑,渐高二三尺。茎大如箸,似灯笼草而无毛。叶似茄叶而小那些《纲目》里的句子,总能被奶奶信手拈来,安放在那些洒满阳光的日子,说不出的优雅惬意。

    扬手将攥了许久的花瓣洒落,他将思绪从回忆中抽离。凝视着奶奶生前的微笑,他在心中默默说道小时的桃树已经长大,而我也终于成长,如果没有你,奶奶,我无法想象我是否还能取得和今日一般的成就,童年的

  • 8、 东京一年读后感:换个角度看生活

    东京一年这一本书是作者在东京生活一年的日记,里面展现了她对于一些艺术、作者的看法。书中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哲理,有的知识平平淡淡。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东京一年读后感:换个角度看生活,快来看一看吧。

    这本书是蒋方舟独自在东京生活一年的期间写下的,大概算是日记的一种,记录了这一年时间她在东京的所见所想。

    对于蒋方舟并不算熟悉,当然,熟悉的作者本来也非常非常少,只是偶然间看到这本书,然后看着看着就看完了。书本身就比较短,内容很概括、凝练,蒋方舟不是一个磨磨唧唧的人,有些地方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儿太概括了,反正这本书挺容易看下去,就是一个日常的记录,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情节,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也没有什么干货,就是看看别人的生活,想想自己的。

    蒋方舟可看过太多书了,所以为什么别人写个日记都能写这么好,而有些人的日记都是早上我起床,然后吃了一个早饭。她对文学和艺术了解挺多的,在东京去看了好多的艺术展,书里写了很多她对于一些著名作者和艺术家的看法、理解。

    一个作家的生活,还是可以值得羡慕的,可以一个人到东京生活一年,不是为了工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如果有的话大概就是找找灵感、体验生活。这是作家的优势吧,毕竟普通的上班族通常是不能这样的。

    也许这个可以叫做深度游,居住一年比起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确实是会来得深刻得多。

    书里提到一些人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自杀的事情,一些蒋方舟认识的人,这些人因为某些原因自杀,可能是因为抑郁症,也可能就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他们的自杀让人感到惋惜,而蒋方舟和她身()边的一些人,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也会问问自己我苟活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印象中很多天才作家、艺术家都会有轻生的倾向,大概是因为这类人都太过于敏感,感情太充沛,所以世间的美好在他们眼中放大很多倍,世间的丑恶同样放大很多倍,而且自己并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些丑恶的东西,所以竟然不能改变,就厌恶、逃离,如果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那就离开这个世界。艺术家们好像都比较极端,梵高、尼采这些人既是天才,也是疯子。

    独自去陌生的地方生活一年,这样的事情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没什么好期待的,大概是因为很多自己想去的地方都去过了吧,对于其它的地方、风景、人文都没什么特别的向往,去过的那些地方,给我的感觉是,看到什么样的风景、留下什么样的记忆,不仅仅取决于风景本身,还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人,更在于你

  • 9、 蒋方舟《东京一年》读后感1000字

    蒋方舟《东京一年》读后感1000字:

    这是一个悠闲自在的下午,有学习任务,但也并不着急。脑袋里涌出很多想法,有关于现在、未来,有关于烦恼、喜悦,也有关于理想、现实。

    这本书是之前就读过的,是一本惬意雅致的书,有种日式的冷静氛围。文字常常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眼界范围。比如目前我很喜欢余秀华的诗,破碎流动的诗意固然很美,以最淳朴的情感打动人,但也逃离不出高粱、麦子的局限。当蒋方舟在观赏歌舞伎表演、在美术馆看画展、看艺术祭...在面对艺术时候熟捻地侃侃而谈,她的博闻强识真是令人自惭形秽啊。

    这是一本日记式的文集,里面有很多对她自己的剖析,比如她说“我同样从小生活在一个不鼓励表达情绪的世界里,有一个以木讷平静作为最高标准的童年,长大之后,从事的工作却像一个孤独的矿工——每日不知疲倦地深掘自己内心所有隐秘幽深的角落,使之暴露”,年少成名却过早拥有了一颗沧桑的心,活得自知、克制,世界上什么事情不是这样呢?得到一些,又失去一些。整本书我比较喜欢前半本,可能因为更“平易近人”一点,也是我的局限和狭隘。

    书里引起我共鸣的句子很多,但最喜欢的是“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也是我的追求啊。

    我不喜欢任何纠缠不清、互相消耗浪费的关系,清白最好。我常常喜欢一个人走很远的路,一点也不觉得疲惫。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可以思考人生,可以追忆往事,可以无所顾忌咧嘴笑,也不会有人追问你原因,再重复一遍就不好笑了呀。我喜欢这种干净利落的状态。

    大学以来,通过很多方式认识了各种各样厉害的人,也想自己变得同样厉害。但是也不能放弃做自己,复制别人的生活是很没意思的,就跟谈恋爱一样没意思。所以要继续读书的呀,过惬意的生活,读想读的书,学想学的技能,走很多路,看很多风景...因为我对未来有一百种期待,每一个阶段都有想尝试的事物,甚至对每一个今天明天都有很多安排,生命其实很值得。喜欢积极乐观、自信上进而且坦诚的人,人都是想向上生长的,自怨自艾大多是懦弱。

    前两天就业指导课结课,老师在下课铃声里缓慢地说:“梦想弥足珍贵。”高中毕业后,浑浑噩噩生活里,已经很久没有老师这么坦白地谈梦想了,他们都是像见不得人似的警告着这个社会残酷激烈的竞争,说些“硕士出来去普通小学任教都没有优势”的话,读书笔记想让我们警醒,有些人淡漠,有些人跃跃欲试,有些人陷入更深的焦虑里。听过很多经验道理,但生活还是一样的云淡风轻

  • 10、 [读书心得借鉴]蒋方舟《东京一年》读后感六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为了更好地领悟书籍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心得借鉴]蒋方舟《东京一年》读后感六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蒋方舟《东京一年》读后感(篇一)

    人踩着落叶回宿舍,觉得能够这样度过一辈子。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

    在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里,恐怕只有作家是越清醒才能越优秀的。其他职业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励自己克服缺点,战胜脆弱。只有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身缺点搭建成的监狱里。

    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

    ——蒋方舟《东京一年》

    读《东京一年》,2017年11月

    ?十一月,寒冷终于带着利刃刺破温暖的面纱,但当我拿起《东京一年》,看见封面上的这段话,就像给心底印上一个暖心的吻。

    写作,这个从小学就开始的课程教学,似乎并不是很讨喜,而作者蒋方舟,怎么可以从七岁就开始写,然后出版自己的书?

    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都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我想蒋方舟就是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看待每个事物,这与她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分不开,《东京一年》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文化、典故甚至是文学作品和著名作家,蒋方舟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可以与经验和知识做完美的联结,这是作家的成功之处。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东京在我的脑海中并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很想通过这本书了解日本、了解东京。

    读完整本书后,名胜、景点、饮食等等关乎旅游的介绍概览反倒退居其后了,重要的是,日本文化和人性,甚至是种族、历史等命题会占据头脑的大部分空间。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看待事物的视角;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写作是个艰辛的过程,需要亲身经历体验很多生活的细节,用文学语言陈述事实,将文字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而如何权衡拿捏事实和真实之间的分寸,就是语言文字之魅力所在。

    在事实和真实之间探索,在充实和空虚之间犹豫,这对我来说,就是写作最大的魅力。

    ——蒋方舟《何为文学——在事实和真实之间》

    蒋方舟《东京一年》读后感(篇二)

    蒋方舟的《东京一年》,读来其实更像是蒋方舟一年,与东京没有太多地缘关系。会知道蒋,好像还是因为看理想,这个与我同龄的女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3-01-09

  • 2019-09-20

  • 2023-03-15

  • 2019-11-06

  • 2019-10-09

  • 2021-04-18

  • 2022-02-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30

  • 2019-10-09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1-16

  • 2023-04-02

  • 2021-07-14

  • 2021-08-25

  • 2019-11-16

  • 2019-10-12

  • 2019-09-3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东京一年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东京一年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东京一年读后感、2024东京一年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