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离家的一年读后感 > 地图 > 离家的一年读后感

离家的一年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9-20 来源:互联网

实用范文:《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合集。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读后感是阅读一本书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记录。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实用范文:《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合集”,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一】

一本好的小说总能给人清晰的画面感,似乎看着人物一个个成长变化…关于亲情,父亲对女主的爱最让人感动,特别是女主给父亲上驾驶课章节,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无论父亲本人是如何,女儿在他心中永远是软肋,也许什么都无法伤害到父亲,唯独女儿。关于女主的母亲,也理解她的行为,最后能回到女儿身边是个惊喜。

关于爱情,女主前期总觉得自己眼光不行,总是交到坏男友,好不容易有了愿意去爱的男人却又早逝,但最后还是好运战胜了不幸,让她遇到了真正的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还有埃迪对玛丽恩几十年的感情,丧子之痛是玛丽恩的不幸,但被人深爱一辈子又是何其幸运啊!

关于友情,女主的好朋友汉娜,这是个有争议的角色,虽然生活随意,甚至因自己的行为伤害过女主,但一路走来,也一直陪伴在女主身边,见证了她的起起伏伏,在她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她身边,也让人温暖。

故事情节上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和伏笔,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前后呼应,衔接的恰到好处,让人越读越想往下读。

时间是流逝的,但偶尔时间也是等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悲悲喜喜,但总要怀着希望,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有个圆满的故事结尾!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二】

光怪陆离

情节很‘跳脱’

儿子们的死母亲选择逃离父亲选择抚养小女儿母亲无法放下悲痛父亲依然勾搭年轻女人

最后母亲走了因为不敢面对小女儿害怕再次失去

女儿长大了有一种战胜父亲的欲望可是终于战胜的时候发现并不快乐

父亲和自己好朋友上床了然后用自己的痛苦惩罚自己和父亲双方都曾经在对方开车的时候陈述一个事实,是让彼此为对方难过心疼的事实父亲也许老了醒悟了于是绝望自杀了(我以为父亲能够长长久久的活着依然陪伴女儿度过漫长一生)

母亲最后回来了真好

四个主人公都是作家

女儿从小读父亲的书艾迪以玛莉恩和他写关于老女人与年轻人的书玛丽恩用写作逃避失去儿子的痛苦女儿从冷眼旁观到亲身体会写作

故事互相缠绕有始有终而且人物之间互相串联最后还引发联想艾迪和玛丽恩会在一起的吧哈利和露丝也会幸福美满吧

还好回到原点依然有人等待

只是关于主题不明白到底想说什么独居的一年不知道说的是他们还是只有露丝

艾迪等了37年玛丽恩用了37年忘记,哈利花了四年寻找他的证人露丝独居一年又重新写作结婚特德和汉娜不知道如何表示

也许作者想说值得等待

不过对于外国人的婚姻观还有性生活观点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存在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文化差异真无处不在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三】

终于看完了。

十八个多小时,耗费在这样一本书中,掩卷之时,真的是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看完之后,不得不为作者脑洞大开的构思深感佩服,铺陈了那么多的伏笔,最后终得圆满,尽管这结局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终究是真爱回归。历经种种波折,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归宿,从最初的或放荡不羁,或怯懦逃离,或执着守候……最终殊途同归,爱是最后的救赎,而理解与原谅成为维系亲情,爱情,乃至友情最牢靠的纽带。不然呢?故事在最精彩的部分,戛然而止,意犹未尽处忽而明白,这本就是最好的结局。书中,没有哪一个是完美的晶体,甚至每个人身上都有让你无法接受的恶习,但作为读者,依旧不承认这样的恶习每个人都会有,只能说在那样的恶中,展现出的善与美,也许更让人觉得难能可贵吧!至少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越发的喜欢探究人性,似乎不把人性中的那点恶剥离出来,就不足以说明我们成熟了,而写作者更是如此,把那些丑陋不堪的东西展示的淋漓尽致,以便你看清别人的时候也去自省,当真这样的赤裸裸方才是所谓真实的最佳抑或最高呈现?其实,即便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苟且之处,可是我相信大多人是一生都不会让它轻易示人的,就如很多人其实是愿意穿戴整齐的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而不是像书中这般任其赤裸裸不遮挡。不是所有的掩饰都是虚伪,不过是不肯丢掉最起码的羞耻心罢了!毕竟“想”和“做”之间差的何止是十万八千里?话说,即便看清,又当如何?

呵呵,看我,读书始终都这样浅薄,其实,不过是遵循内心而已!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四】

(含剧透,慎入!)

书名为\独居的一年\,全书唯一正面谈到的是露丝在艾伦死后独居的一年,但也只匆匆一笔带过,重点应该是\独居\。

说到独居,确切地说是感情的独居,个中人物多多少少都有,但最明显的无疑是三个重要人物:露丝、埃迪以及玛丽恩。

露丝四岁之后就不再有母亲的陪伴,玛丽恩的不辞而别给她带来的影响是心理上的失落、失望、愤怒,甚至自我怀疑(在一段时间里她甚至怀疑自己是那死去的两个哥哥的替代品),从她写作生涯可以看到她本人是一直把关于母性的东西\选择性避开\,然而在多年之后,直到再碰见埃迪,才真正理解了玛丽恩离去的原因,才有勇气去正视自己与玛丽恩的母女之情。

对于埃迪的独居,再明显不过的是往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玛丽恩的思念;而玛丽恩的独居却是完全的感情隔离,无论是对自己的女儿还是艾迪,甚至是一切关于小孩子的事物。文中对于玛丽恩的生活描写不多(相比较整书篇幅而言),但埃迪对她的痴情无疑是对玛丽恩最完美的人物塑造!所以尽管在书中,玛丽恩大部分时间是以回忆的方式出现,但还是能给读者鲜活的人物形象,以至于在最后,埃迪和玛丽恩车站重逢那一刻(个人认为全书最为感动的一刻!),并不觉得虚幻,而是实实在在的,仿佛可以感觉到在那一刻的气氛以及双方的情绪都透出了文字。一段年龄相差二十几岁的感情,普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感情,经过三十多年的酝酿,终于有了结果,所幸,是HappyEnding!

不知是巧合,还是作者故意而为之,文中围绕的,大多是从作家以及其作品展开,或许这样更有内涵,透过作品去看作者是本书的一个的叙述方式之一,但需要花多点耐心,不过另外有个好处就是阅读起来不闷。

书中情节跨度三十多年,涉及亲情、友情、职业、爱情(包括正常与癖好)、性爱;但叙述的主线还是露丝与玛丽恩的母女之情,以及埃迪和玛丽恩的恋情,其他的略作\阅读调料\倒也不错!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五】

起初以为这本身只是埃迪和玛丽恩的故事,后来又了解了特德,爱德华·奥哈尔(薄荷),多萝西(多事西),哈弗洛克夫人,沃恩夫人,佩妮·皮尔斯,爱德华多·戈麦斯,汉娜·格兰特,罗伊,哈利等等。

和奇迹男孩比起来,这本书的作者欧文在描写人物时的视角切换的更自如,完全很自然,因为在描写人物特征的时候也更立体。

这本书描写了他们的一生,就像是看完了他们的一生,小说的好处就在于,你总是能去经历去感受你没经历过的没感受过的,奇葩大会二有一期聊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说现如今行万里路的成本更低了,所以似乎比读万卷书更高效。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想发出感慨,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哦。当然如果能把读书和看世界一并进行了是最好的,比如看了这本书以后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就很感兴趣,那如果可以去那里旅行就更好了。

16岁的埃迪喜欢上了39岁的丧子的玛丽恩,因为埃迪本来就喜欢年长的女性,像学校的哈弗洛克夫人,而且玛丽恩可比哈弗洛克夫人漂亮有气质多了,而埃迪又长得奇像他去世的儿子托马斯,性格很像小儿子蒂莫西,所以他们有了60次。另外后来佩妮·皮尔斯对于埃迪说的60次而远远没有达标而耿耿于怀。

薄荷就像我们所有人的父母,为子女操心太多以至于让孩子觉得很烦躁,薄荷让埃迪带了本特德的书请特德签名,在薄荷去世时埃迪才发现父亲一直珍藏着埃迪假签名的特德的书,还有没有埃迪签名的埃迪出版的几本书,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忽略远远不及孩子对父母的忽略。

爱德华多·戈麦斯和沃恩夫人的那段很搞笑,愤怒的又黑又瘦的沃恩夫人,挂在树上的爱德华多,狼狈的特德,空中乱飞的画像,太生动了。

汉娜·格兰特作为露丝的朋友,作者在露丝39岁时才介绍汉娜,露丝和汉娜两个人完全不一样,一个男朋友不断,一个根本不想找男朋友,(露丝和汉娜一直不离不弃,完全称得上好闺蜜这个称号。现实中好闺蜜应该有什么标准呢?我还是不太懂)露丝常用汉娜的经历写到自己的小说中,并向外称自己都是靠想象写作,认为只能写自传的作家发展很局限。(穿插的露丝的一篇文章红蓝充气床垫其实没太看懂)后来还是去阿姆斯特丹搜集素材以及灵感,我想那么作家写作不能完全靠想象的,想象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才能想象的。

在阿姆斯特丹,女郎橱窗中的一位只说一半真话的女郎罗伊的一生也是悲惨,对爱情怀着期待最后却被爱情伤透了心,这位老妓女曾经教过年轻妓女,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闭上眼睛,最后却还是栽在了这个坑上和世界说了拜拜,(这里穿插了特德的不想发出声音的声音的故事,很好奇的是杀罗伊的坏蛋鼹鼠为什么要杀人,动机在哪呢?)

露丝的第一任丈夫艾伦是她的编辑,但那个时候露丝还没有长大,她依赖艾伦而不是爱艾伦,后来遇到了哈利,露丝是幸运的,两任丈夫都全心全意爱着她,虽然很显然的是她和哈利更搭一些。(哈利真不是个胖警察,人家健身,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差不多小十岁,so,今天就满24的我,以后可要好好保养呀,一定也要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哈哈)

艾伦死得太平淡,读者都以为他是出了一场意外,结果并不是,就像突然消失一样没有任何理由,这也是作者写的奇妙的一点,你不知道他故事的发展,不想电视剧你总能猜到后来发生的事情。就像书的开头写到埃迪会爱上露丝一样,我以为他们真的互相爱上了,而事实只是埃迪在露丝身上看到了玛丽恩的影子。在这里,想表达一下那个恶毒老妇人的讨厌,她诅咒露丝也成为寡妇,在艾伦去世后又假惺惺来忏悔,面对露丝的不原谅她显得气急败坏,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我原谅你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对于驾驶课印象也很深刻,以后开车可能都会想到书里面的驾驶课了,生命只有一次。特德是个好父亲,他是那个给女儿露丝讲故事的父亲,给她接温开水的父亲,那个教她开车教她打壁球的父亲,那个觉得女儿受到伤害是因为自己的失责而自杀的父亲,尽管他一生勾引女人无数,但是他是一个十足的好父亲,玛丽恩也是个爱露丝的母亲,只是她害怕自己当不了个好母亲于是选择缺席。露丝在当了母亲以后也理解了玛丽恩。没什么对和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环境,自己的立场,你不在他的立场,不能趾高气昂说他选择的是错误的,他会承担他选择的结果的。

虽然时间会抚平一些伤痛,但是还是能不要发生伤痛就不要发生,感恩现在的一切美好。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六】

目前读过最爱的一本书!正如书中所说“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你就找到了自己”。里面的人物太鲜活了,特德、玛丽恩、小露丝、埃迪、汉娜,每个人都让我又爱又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生活吸引着我。书里的人开心,我也会跟着笑,书里的人悲伤,我也会哭泣,这本书的感染力太强了。以致于最后露丝哈利在一起时,好像自己也有了归宿,那种心情太让人愉悦,还有玛丽恩的归来,不止露丝、埃迪一直想着她回来,我也在想,玛丽恩啊玛丽恩,她归来的时候七十六岁了,还是那么精致那么美,只有欧美的女人能做到这一点吧,国内的应该也有,但应该屈指可数。

再谈谈特德,我很疑惑的一点是他的自杀,为什么呢?他是那么自私的一个人,除了对露丝全心付出而外,他几乎所有行为都令人发指,可他竟然会自杀?自杀的方式跟沃恩夫人当时差点杀了他的园丁的竟然一样。沃德死的时候,沃恩夫人竟然还来哀悼他,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不啦不啦,我的三观!当初可是他玩弄你又抛弃了你啊,沃恩夫人是不是整容把脑子整坏了?还有那个做了特德情人的女大学生,母女俩同时被特德勾引,然后母亲自杀了,你还来哀悼他?什么鬼!?特德有毒?特德这种乱搞的男人也是让我见识了婚姻其实并不可靠,男人也是。

最后就是对汉娜没有结局有点惋惜,汉娜太独特了,我喜欢她做事直截了当(除去算计),她思考的方式也很特别(除了精虫上脑跟男人有点像),她当记者也做了一些了不起的事,但终其一生,她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也不打算结婚要孩子,可她对露丝的儿子明明那么好,她对露丝的感情也是真的,在露丝父亲死以及露丝结婚生子、又变成寡妇,最后再婚的每个关键时刻,汉娜一直都在默默陪伴着她,从未缺席,这似乎有一种填补玛丽恩空白的感觉。只是最后汉娜竟然又对哈利眼红让我有点无语。。还有她跟好朋友老爸上床这事简直了。。汉娜啊,你是因为交过的坏男友太多了对感情对婚姻失望了吗?还是你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管怎样,汉娜,希望你好。

结局还是很美的,美到让我有点怀疑这会不会是作者想象的一种生活而不是真正的结局,我太怕美好易逝,我也是够了。

书里的人们,很高兴认识你们~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七】

爱是完全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婚姻濒临破碎的一家,妻子玛丽恩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无法走出,丈夫特德·科尔外遇不断,4岁的女儿露丝笼罩在父母亲的爱都被两个过世的哥哥夺走中。16岁的埃迪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科尔一家,见证了这一家的悲欢离合,那时他还不知道这段兼职经历影响了他的后半生。

1958年:

39岁的玛丽恩,魅力不减,依旧美丽迷人,到哪里都是瞩目的焦点。但是她沉浸在两个儿子去世的痛苦、内疚之中,害怕失去而无法对女儿直接的表达。面对儿子的离世丈夫的背叛,她与16岁的埃迪擦出火花。1958年的夏天她在内疚,恐惧中纠结徘徊。最终选择逃避,离开。

45岁的的特德·科尔温柔多情,一直流连于不同的女人之间,对儿子的去世愧疚转为对女儿的爱,为了抢夺女儿的抚养权,不惜设计妻子出轨。

4岁的露丝对于父母是爱的,所以才会恨母亲的抛弃,对两个未见哥哥的好奇与想象,是她所能表达最大的爱。

16岁的埃迪对于玛丽恩的爱是直接的,热烈的,是毫不掩饰的。与玛丽恩度过激情澎湃的暑假以后,面对玛丽恩的离开,他选择以写作的方式将这份浓烈的感情记录下来。

1990年:

71岁的玛丽恩消失在大家的世界,杳无音讯。无论是女儿新书发布会,女儿结婚,丈夫离世,一次都没有现身。

48岁的埃迪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他想成为一个小说家,却成为了“他却只会纪录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渴望,悲惨平庸的生命。”在作品中书写对玛丽恩的思念与爱意。也发现了玛丽恩写的书,书中玛丽恩一直在寻找失踪的两个男孩,他知道那是她那过世的两个儿子,他并没有打扰玛丽恩。这一年他与露丝重逢。

77岁的特德·科尔,依然多情,甚至与女儿的好朋友发生关系伤了女儿的心,他对女儿的爱深沉而又细腻,面对女儿的指责,他无所适从,当女儿为了报复他,利用和他好友发生关系,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报复他的行为。他愧疚于自己对女儿的照顾不周,没有保护好女儿,内疚驱使他自杀于家中。

36岁的露丝成长为一个保守冷静,不苟言笑的著名作家。在她的书中从未出现过母亲,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她渐渐有些理解母亲的做法,依然思念母亲,期盼母亲回家。她以为她不在乎不悲伤于父亲的自杀,但是在夜深人静时,对父亲的思念与爱像潮水般涌来,将她吞没。这一年她遇到了丈夫艾伦,一个无条件爱她的男人,在艾伦身上她学会了被爱与爱,她的宝宝格雷厄姆更是让她体会到了做母亲的心,她开始好奇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然而艾伦却意外身亡,无助的露丝更加思念她的母亲。露丝的好朋友汉娜热情奔放,大胆不认错,甚至与露丝父亲发生关系依然觉得没有什么,这给保守的露丝很大的冲击,却也是最了解露丝的人。

1995年:

41岁的露丝偶然遇到的一个妓女罗伊,并且目睹她的惨死过程。露丝自责于没有站出来阻止这一切,她也担心罗伊的女儿怎么办,多方打听她才知道罗伊的女儿早就去世,罗伊平时根本没有接女儿放学等日常琐事。罗伊对女儿的爱并没有因为女儿的离开而消失,她努力营造一种女儿还在的样子给所以人看。露丝不禁想到的自己的母亲,理解了母亲的不辞而别的心理,这一年她开始心疼母亲,并且期盼母亲快点回来。同样在旅途中,露丝遇到自己的第二任丈夫,一个高情商善良的警察。和他在一起,露丝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也是在这一年,埃迪与露丝不再等候玛丽恩回家,从期望到放弃。就在大家已经放弃时,76岁的玛丽恩终于回来了。再次见面,母亲开口的第一句话是“亲爱的,别哭了。不就是我和埃迪嘛”一如37年前的那个夏天:“不就是我和埃迪嘛”为了这一幕露丝和埃迪整整等了37年。“时间也会等人,也会暂停,比如现在。”故事在团聚中结束。

似乎没有主角,任何一个人的形象都是如此鲜明生动,都有自己的主线。又因为露丝一家都是作家,埃迪也是作家,作者以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将体现每一个角色体现出来,没有大量的篇幅爱,但是处处感受到爱。

玛丽恩因为爱儿子而崩溃,因为爱女儿而逃避37年;特德·科尔因为爱女儿而不知如何面对愧疚自尽;埃迪爱因为玛丽恩而坚定不移的守候痴情等待;露丝因为爱父母而怨母亲的离开,而后悔对父亲的言辞不当。但是也同样因为爱,玛丽恩在37年后终于走出罪恶感得到释放回到女儿身边;特德因为爱露丝将露丝的天真话语变成自己的作品;露丝因为爱坚强而勇敢。

因为有爱才会收获更多的爱,哪怕会因为爱而受伤,但是也会因为爱而更加坚强,爱是唯一超越时间、空间,跨越生死的事物,是造物主给我们特有的礼物。

爱之于你,如何?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八】

花了两周读完,虽然名字叫独居的一年,但是确实独居部分站的太少了。说下读完的几个感受:

1.这是四个作家的故事,特德,玛丽恩,他们的女儿(本文女主)以及艾迪。主要讲述他们37前和37后爱欲成长的故事。

2.作者真的太会讲故事了,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好,经常会出现前后呼应的细节,让人把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

3.小说真的很“黄”,中间一度想弃书呀,第一部的描写文字已经非常露骨,第二部又讲到阿姆斯特丹红灯区那块,读起来真的会有不适感,西方人太开放了吧,也可能成年人是无法逃脱爱与性的话题的吧。

4.玛丽恩丧子之后一直无法走出的那种压抑,从三十多岁到七十多岁都无法与自己真正和解,这种心态还是取不得。人只活一辈子,要向前看,应该像她女儿丈夫死后又“入世”嫁给警察一样,积极面对人生百态。

5.无法理解艾迪总喜欢大自己十几二十岁的女人,反过来若是一个女性总喜欢比自己大十几二十岁的男人也无法理解。无法理解汉娜到四十岁还非常“浪”的生活方式。三观有些不同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九】

但这部作品中露丝的一对父母的设定还是比较吸引我的。对于70多岁的`男人和女人,在欧美作品中还是可以拥有无与伦比的性魅力,这大概在亚洲文化中很少见到的。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大概这个年纪已经是脱离了性别概念的社会人了,而很多的欧美影视作品中依旧有充满活力和性吸引力的老年人。今天和高先生探讨,他说的一个观点倒是启发了我,除了文化历史的审美差异外,可能重要的一点是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若干年后的中国的老年人肯定和现在传统意义的老年人完全不同。那不就是我们嘛!而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我最近经常想到,还有就是被Mr高推荐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准备看看。

晚上又想了一会儿,为什么觉得《独居的一年》没那么好看,却吸引我一直读下去了呢。大概是书里的几位重点人物全是作家,所以对作家如何工作,作家如何生活有着细致深刻的描写。无论他们的创作源于恐惧,悲伤,爱情或其他什么主题,作家这个职业本身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既浪漫又独特的色彩。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人家写字,就觉得墨水在纸上几根线条从无到有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最近看电影《无双》,觉得最精彩的部分是详细描述他们几个如何做假钞那段,如何打版,怎样调墨,寻找纸张——这种看起来特别专业,又特别陌生,真实细节堆砌起来的专业段落本身就拥有了强烈的美感。

所以,工作多么重要啊,一个人的职业,或者深度爱好,他所专注的那个领域,就构成了他的气质。想起书里的一个段落,露丝小说里的人物被强迫去参加读物的烧书活动,女作家拒绝了,表示因为自己是一个作家,所以不愿参与任何销毁作品的活动。

“你首先是个女人。”狂热的邻居说。

“不,我首先是个作家。”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_1500字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500字

有时我总觉得某些情节很狗血,或许有人会觉得用狗血一词形容一部文学作品很不恰当。但我真的觉得很狗血。

最好的朋友睡了自己的父亲;父亲频出外遇,勾引有夫之妇,且只会和比他年龄小的女人上床;1958年的夏季,39岁的母亲和一个16岁的男孩上床了,尽管埃迪只比他的小哥哥蒂莫西还要小上两三四岁(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出差错的话),尽管这个还是露丝的父亲故意设的局。就是这几处,我觉得很狗血。

我只会用自己惯有的思维思考,这好像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当知道自己最好的朋友睡了自己的父亲时,对我来说,不只是会愤怒,我还会怨恨,甚至会和好友绝交,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当然我也会恨上父亲。这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容忍。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虽然这样说或许不太准确,尽管他看起来仍旧年轻,但于我而言,他的年龄就是垂垂老矣的象征),怎么会就这样和自己孩子最好的朋友,甚至是比自己孩子还小一岁的女人上床?性欲太过强烈了吗?或许是精虫上脑了。我以前也不知道老人会有性欲方面的需求,我甚至以为人到中年就会对性毫无兴趣。我有时候甚至觉得特德是一个被性支配的人,连汉娜我也觉得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活,性占据了一半,或许一大半也不为过,他们就是给我这样的感觉。我也不是性冷淡者(至少目前在我看来还不是),我当然也不是厌恶他们对性的狂热(或许特德更享受的是引诱一个女人上钩的过程的愉悦感,但我觉得汉娜对性确实称得上狂热。),我只是对他们两个搞到一起的行为感到十分十分地不理解(虽然我也猜到了有可能会有这个情节,因为汉娜对性的追求和她与露丝的相处模式,和露丝的父亲本人对年轻女人的莫名热爱)。这可不可以用上道德伦理的说辞?还是说特德和汉娜之所以过着的生活,都是源于他们都有这种不羁的性格和不拘于世俗人生态度?反正我实在无法理解,我甚至有些恼怒。

还有,玛丽恩怎么就会和一个小她二十三岁的小男孩上床呢?还是在自己两个儿子的照片前,这让我觉得诡异。她心里不会有道坎儿吗?这是比她的儿子们都还小的男孩子啊?怎么想的?或许可以解释为是爱情,因为爱有时候总能让一些看起来不符常理的事情看起来像是那么一回事,或许还会让人觉得有理有据呢。我对埃迪说的一句话有点印象(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说玛丽恩是他性的启蒙和性的巅峰。或许是因为我可能对这么大的年龄差的爱情有潜在的偏见意识,因为我觉得玛丽恩应当适当的引导埃迪,而不是和他走到上床这一步。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我把这当做是玛丽恩对埃迪的误导,即使她一开始没有引诱的的意愿。特别是看到快结尾时,七十六岁的玛丽恩和五十三岁的埃迪再次小心的做爱。这让我的难以接受上升的至少三个程度。或许我不该有此偏见,即使是老年人,不管是做爱还是其他事情,都是他们的自由,这一切都和我无关,这是别人的自由。我以后可能会尽量去掉这样的偏见,也可能就让它一直停留在我的脑袋中。谁知道呢?

一直都觉得特德和玛丽恩的婚姻是一段失败的婚姻。这在书中也是一个摆在台面上的事实。

有时候会很心疼露丝,有时候感觉她是个错误的存在。我甚至觉得,玛丽恩一开始不敢爱露丝,就不应该生了她,玛丽恩一开始就该严词拒绝特德。因为这只会徒增一人的悲哀,露丝的悲哀。狠心离开了三十七年,就算露丝最后不恨,作为读者的我也难以释怀,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宽广的胸襟,也许是因为我经历太少,阅历不够丰富。至少目前的我是很难释怀的,即使成长会不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和看法。

附上一个秘诀: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集锦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以下的“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主题相关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意整理的,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当人们能够安静的去读一本好书时,仿佛就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我读了作品这本书,被一个个故事和人物深深的感染了。其实这时候我们最好是将其用读后感表现出来。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1)

起初以为这本身只是埃迪和玛丽恩的故事,后来又了解了特德,爱德华·奥哈尔(薄荷),多萝西(多事西),哈弗洛克夫人,沃恩夫人,佩妮·皮尔斯,爱德华多·戈麦斯,汉娜·格兰特,罗伊,哈利等等。

和奇迹男孩比起来,这本书的作者欧文在描写人物时的视角切换的更自如,完全很自然,因为在描写人物特征的时候也更立体。

这本书描写了他们的一生,就像是看完了他们的一生,小说的好处就在于,你总是能去经历去感受你没经历过的没感受过的,奇葩大会二有一期聊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说现如今行万里路的成本更低了,所以似乎比读万卷书更高效。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想发出感慨,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哦。当然如果能把读书和看世界一并进行了是最好的,比如看了这本书以后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就很感兴趣,那如果可以去那里旅行就更好了。

16岁的埃迪喜欢上了39岁的丧子的玛丽恩,因为埃迪本来就喜欢年长的女性,像学校的哈弗洛克夫人,而且玛丽恩可比哈弗洛克夫人漂亮有气质多了,而埃迪又长得奇像他去世的儿子托马斯,性格很像小儿子蒂莫西,所以他们有了60次。另外后来佩妮·皮尔斯对于埃迪说的60次而远远没有达标而耿耿于怀。

薄荷就像我们所有人的父母,为子女操心太多以至于让孩子觉得很烦躁,薄荷让埃迪带了本特德的书请特德签名,在薄荷去世时埃迪才发现父亲一直珍藏着埃迪假签名的特德的书,还有没有埃迪签名的埃迪出版的几本书,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忽略远远不及孩子对父母的忽略。

爱德华多·戈麦斯和沃恩夫人的那段很搞笑,愤怒的又黑又瘦的沃恩夫人,挂在树上的爱德华多,狼狈的特德,空中乱飞的画像,太生动了。

汉娜·格兰特作为露丝的朋友,作者在露丝39岁时才介绍汉娜,露丝和汉娜两个人完全不一样,一个男朋友不断,一个根本不想找男朋友,(露丝和汉娜一直不离不弃,完全称得上好闺蜜这个称号。现实中好闺蜜应该有什么标准呢?我还是不太懂)露丝常用汉娜的经历写到自己的小说中,并向外称自己都是靠想象写作,认为只能写自传的作家发展很局限。(穿插的露丝的一篇文章红蓝充气床垫其实没太看懂)后来还是去阿姆斯特丹搜集素材以及灵感,我想那么作家写作不能完全靠想象的,想象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才能想象的。

在阿姆斯特丹,女郎橱窗中的一位只说一半真话的女郎罗伊的一生也是悲惨,对爱情怀着期待最后却被爱情伤透了心,这位老妓女曾经教过年轻妓女,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闭上眼睛,最后却还是栽在了这个坑上和世界说了拜拜,(这里穿插了特德的不想发出声音的声音的故事,很好奇的是杀罗伊的坏蛋鼹鼠为什么要杀人,动机在哪呢?)

露丝的第一任丈夫艾伦是她的编辑,但那个时候露丝还没有长大,她依赖艾伦而不是爱艾伦,后来遇到了哈利,露丝是幸运的,两任丈夫都全心全意爱着她,虽然很显然的是她和哈利更搭一些。(哈利真不是个胖警察,人家健身,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差不多小十岁,so,今天就满24的我,以后可要好好保养呀,一定也要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哈哈)

艾伦死得太平淡,读者都以为他是出了一场意外,结果并不是,就像突然消失一样没有任何理由,这也是作者写的奇妙的一点,你不知道他故事的发展,不想电视剧你总能猜到后来发生的事情。就像书的开头写到埃迪会爱上露丝一样,我以为他们真的互相爱上了,而事实只是埃迪在露丝身上看到了玛丽恩的影子。在这里,想表达一下那个恶毒老妇人的讨厌,她诅咒露丝也成为寡妇,在艾伦去世后又假惺惺来忏悔,面对露丝的不原谅她显得气急败坏,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我原谅你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对于驾驶课印象也很深刻,以后开车可能都会想到书里面的驾驶课了,生命只有一次。特德是个好父亲,他是那个给女儿露丝讲故事的父亲,给她接温开水的父亲,那个教她开车教她打壁球的父亲,那个觉得女儿受到伤害是因为自己的失责而自杀的父亲,尽管他一生勾引女人无数,但是他是一个十足的好父亲,玛丽恩也是个爱露丝的母亲,只是她害怕自己当不了个好母亲于是选择缺席。露丝在当了母亲以后也理解了玛丽恩。没什么对和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环境,自己的立场,你不在他的立场,不能趾高气昂说他选择的是错误的,他会承担他选择的结果的。

虽然时间会抚平一些伤痛,但是还是能不要发生伤痛就不要发生,感恩现在的一切美好。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2)

这是一部被书名欺骗了的故事,这是一部成长的自传体,这是一部令人瞠目结舌的小说,这是一部有点“世俗败坏”的作品,却也是一部揭露人性的创世之作。

这个故事里的每位成员都有些“反常”,他们一直在现有生活之外寻求另一种可能:

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害怕再次失去自己的心爱的小女儿,而选择消无声息地离家出走。正如王家卫所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和生活中无法失去的人说再见,所以我没有说再见就离开了。

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逗乐露丝,爱露丝。在玛丽恩离家时,玛丽恩曾特别要求特德喝了酒不能开车,照顾好女儿。他一直信守承诺,直到女儿在他的护卫下被性侵才深深打垮了他。他失去了儿子们,无法安抚妻子的伤心,如今最爱的女儿也受了伤,他简直不能原谅自己,这是他埋在心底的不想发出的声音,但最终以死亡的方式发了出来。

少年埃迪迷失在忘年恋的激情中,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

4岁的小女儿露丝,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成长中的她害怕和异性间亲密相处,幼时的经历成为她挥之不去的阴影,却也一边在努力地接触异性,努力地接纳那个怪异的自己!却从未忘记寻找自己的母亲,她期待母亲能亲眼见证她每个成长的经历,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到她的结婚生子。然而,每一次,玛丽恩都没有如期而至,露丝后来竟有点“记恨”玛丽恩。

同样的,第一次给予埃迪性启蒙的玛丽恩,让埃迪的一生都无法忘记她,即使,后来七十六岁的玛丽恩再次出现在埃迪面前,埃迪依旧爱她,玛丽恩也没有忘记他。都说,时间不等人,可这一次,时间等了爱情!

四十岁的露丝,在那一年失去了自己的丈夫,留下他们俩的小儿子,从此露丝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格雷厄姆身上,身为母亲的露丝,就在那一瞬间明白了当年的玛丽恩,对她的恨也释然了,只想看看她,如今过得还好吗?

在小说的结尾,好像每一个的人生都找到了出口,好像每一人都在努力过“正常人”的生活。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3)

花了10几天,看完了《独居的一年》这本书。

书封上村上村树的极力推荐的和豆瓣上的好评是我开始看这部书的唯一原因,可是进来之后,还没读到20%,我就觉得自己被骗了。

文章写了三个部分,分别是1958年,1990年和1995年,每一年都发生了不同的事情,但是书名《独居的一年》看不出是哪一年,也看不出是谁在独居(仅女主角丧夫后自己独自过了一年,文中一笔带过)。不明白作者起名和书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联系。

另外,作者太过于啰嗦,极力呈现每一个细节,包括教堂的顶(是拱形)的,也要特别说明一下,这是特别破坏想象力的事情。感觉几个字就能写完的事情,写了长长的文章,比《清明上河图密码》内容少了太多,但是篇幅又特别特别长。

在这本书里面,你会发现,所有的人竟然一致的都是作家,女主角露丝是,他的男友艾伦是(更准确的说是编辑),他的父亲最早就是,后来发现她离家出走的母亲也是,她母亲在年轻时候某个暑假和一起潇洒度过的艾迪长大了也是。除了有一小段,提到露丝和他父亲的壁球球友(律师)打壁球以外,整本书竟然没有其他职业。

有人说作者作为一个男生,心思可以如女生一般细腻,我感觉不是,是无聊。。。。。。

拾之不弃,现在我可以深深的叹一口气,唉,终于看完了~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4)

本来想称之为书评,但是最后还是觉得不合适。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我自己的阅读量很小,见识甚微,不足以去评论一本书,二来书中讲出的感情、内容细细碎碎,我好像也无法做个归纳总结,但是总想写些什么,抒发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写一篇读后感。

独居冰岛的一年,作者嘉倩20xx年11月出版

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很多,但是令我一次又一次陷入回忆和向往的就是她独居时的状态。

“一个人生活,变得不在乎打扮,衣服全是基本款,但碗碟好看,心情会不一样,毕竟独居的幸福时刻大部分和食物有关。”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时候,只是这样的心态非常的熟悉,在国外的时候,不管穿什么奇装异服,总图个舒心,安心,无人关注,指点,而且越来越注重家中的内饰,舍得买好看好用,关键是自己喜欢的物件,家总是最舒服的地方,到现在也是,小而精,简约且温暖。

“人活着,要自己找乐子,独居的三十五平方米,不仅一个人的房间,还是一个人的家。”

何为家?以何为家?

想起来那一部电影,以何为家,看的自己泪眼婆娑,我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会被保护,被接纳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父母并不能给予这个地方,也就导致很多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成人之后还在通过更激进的方式去寻求。

而对于一个心理成年的成年人来说,我认为家就是要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舒适的地方。只有买到的房子才是家吗?家的归属感是自己营造的,就是一个三十多平米的出租房,也要精心布置,因为,自己住在这里。

一个人居住,极简社交,拥有自己对时间的完全掌控,有能力一个人把日子过得充实。“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一个人,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安静呼吸。”花钱毫不犹豫,只管自己能否养活自己,是否熬夜只取决于自己要不要放肆一下,还可以把睡眠补足,哪怕外界发生了什么,最安心的就是回家,即使是临时租的房子,也是自己的宇宙,关上门,我是我自己的。

独居不是一定要有的生活状态,而独处却是一定要有的生活能力,因为人生而孤独。从呱呱落地,到垂暮之年,闭上双眼,在童年,在青春期,在成长奋斗的时候,有多少个日夜,是无法被人理解的瞬间。打开电话薄,没有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人,又是多少日夜,百无聊赖,最后只被空虚填满。作文而每一个这样的时刻,自己去理解自己,包容自己,接纳自己,与自己对话,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主动思考,掌握自己的时间,掌控自己的人生。以上这些种种,都是在我们孩童时期,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期无法锻炼出来的,是需要有一段独处,独立的时期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的。独处,静下来,触碰到自己的内心,才是找到自己的关键一步。

最后,有感于作者在本书中结尾讲的“自在”。“自由是一种理想状态,所谓的江河可渡,孤酒可饮。作为要买房,要吃饭,有父母的普通人,实在不太务实,因此,我更喜欢自在。自在是付出代价以后的心安。在不伤害别人,不麻烦别人的前提下,用自己的劳动换一口饭吃,…为每一个决定负责,不依靠别人,别人也不给自己添麻烦,即使产生关联,也是价值的交换合作。因为有能力对不喜欢的事情说不,所以有选择,有退了,来去自如,面对道德的打压,还可以反击,就事论事。”

以上这么长一段,实在不忍心割舍,字字句句都说在心坎里,自在,明确自己的内心边界,要不就是利益交换,要不就是真感情。自在,就是在明确自己的边界后,帮助了别人,是更爱自己。

由于各种压力,我曾经特别向往在独居的生活,也因为有过这样的生活,才知道这样的日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可是,你问我,如果有机会去独居,你要去么?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长期的自在独居会打磨我的韧性,会失去面对挑战的机会,人都要成长,要突破,要在环境和群体中打磨自己,不然何以成长?不过,我仍然坚持每一年独自旅行一次,20xx年的两周,20xx年的3/4天,20xx年,会有这么一次旅行,是我和自己的对话。

希望你们可以触碰到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做一次深刻的对话,无关道德理论,价值原则,只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5)

光怪陆离

情节很‘跳脱’

儿子们的死母亲选择逃离父亲选择抚养小女儿母亲无法放下悲痛父亲依然勾搭年轻女人

最后母亲走了因为不敢面对小女儿害怕再次失去

女儿长大了有一种战胜父亲的欲望可是终于战胜的时候发现并不快乐

父亲和自己好朋友上床了然后用自己的痛苦惩罚自己和父亲双方都曾经在对方开车的时候陈述一个事实,是让彼此为对方难过心疼的事实父亲也许老了醒悟了于是绝望自杀了(我以为父亲能够长长久久的活着依然陪伴女儿度过漫长一生)

母亲最后回来了真好

四个主人公都是作家

女儿从小读父亲的书艾迪以玛莉恩和他写关于老女人与年轻人的书玛丽恩用写作逃避失去儿子的痛苦女儿从冷眼旁观到亲身体会写作

故事互相缠绕有始有终而且人物之间互相串联最后还引发联想艾迪和玛丽恩会在一起的吧哈利和露丝也会幸福美满吧

还好回到原点依然有人等待

只是关于主题不明白到底想说什么独居的一年不知道说的是他们还是只有露丝

艾迪等了37年玛丽恩用了37年忘记,哈利花了四年寻找他的证人露丝独居一年又重新写作结婚特德和汉娜不知道如何表示

也许作者想说值得等待

不过对于外国人的婚姻观还有性生活观点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存在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文化差异真无处不在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6)

“别哭啦,亲爱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这句话从始到终,像是追风筝的人里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也像飘里的“tomorrowisanotherday”

独居的一年,原以为会重点描述主人公露丝在独居的一年里发生的蜕变,其实并不是,不存在突然的质变,欧文想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从开始到最后这个过程中量的积累,最后露丝学会了爱和放下,原谅了别人找到了自己。她有不尽职的母亲,有爱她胜于一切的父亲,交过不合适的坏男友,和深爱她的人结过婚,最后遇到了她真正的爱人,她称之为“露丝的警察”。于我而言,结局是很美好的。

但是故事本身带来的意义没有达到读它时的期望,露丝最后一本小说中她一直纠结女作家到底怎么感受到屈辱和改变自己,露丝在这上面费了很大劲去构思,最后是女作家和小男友当着妓女的面做爱,这是够讽刺的。的确,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个好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肯定千差万别,欧文只是提供了一个故事,个人的转折点需要自己去探索,当然还需要好运气或者像露丝说得只有一点点坏运气,要求欧文告诉我们人生该怎样转折是胡搅蛮缠和无理取闹。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拥有爱的能力,去爱自己和爱别人。感受到这些就足够啦。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7)

一本好的小说总能给人清晰的画面感,似乎看着人物一个个成长变化…关于亲情,父亲对女主的爱最让人感动,特别是女主给父亲上驾驶课章节,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无论父亲本人是如何,女儿在他心中永远是软肋,也许什么都无法伤害到父亲,唯独女儿。关于女主的母亲,也理解她的行为,最后能回到女儿身边是个惊喜。

关于爱情,女主前期总觉得自己眼光不行,总是交到坏男友,好不容易有了愿意去爱的男人却又早逝,但最后还是好运战胜了不幸,让她遇到了真正的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还有埃迪对玛丽恩几十年的感情,丧子之痛是玛丽恩的不幸,但被人深爱一辈子又是何其幸运啊!

关于友情,女主的好朋友汉娜,这是个有争议的角色,虽然生活随意,甚至因自己的行为伤害过女主,但一路走来,也一直陪伴在女主身边,见证了她的起起伏伏,在她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她身边,也让人温暖。

故事情节上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和伏笔,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前后呼应,衔接的恰到好处,让人越读越想往下读。

时间是流逝的,但偶尔时间也是等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悲悲喜喜,但总要怀着希望,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有个圆满的故事结尾!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8)

爱的因与缘(下)

作为一个只有十六岁的小孩,得到那件满是她的魅惑气息的粉红开衫,埃迪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埃迪仿佛住进了自慰的天堂,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对玛丽恩的胃口越来越大,但在这段关系之中,玛丽恩才是主导,若没有她的同意,任何进展都是无望的。还好,玛丽恩对于埃迪是不会有排斥的,因他是玛丽恩对失去孩子的寄托。一天,玛丽恩带埃迪出去吃了饭,喝了酒,聊关于丈夫的种种,到家之后又给自己到了一杯。房间里关于出车祸的两个孩子—托马斯和蒂莫西以前的照片是不缺的,在玛丽恩的带领下,参观一张又一张照片的同时玛丽恩向埃迪介绍其背后的故事。其中有对孩子的思念和岁月流逝的怅惘—自己已有点老了,在玛丽恩离去后,小埃迪依旧待在原地足足一刻钟,不知思考着些什么。

第二天的早晨,埃迪刚把粉红色羊绒开衫和其它衣物铺到床上,就听到玛丽恩开始砸门—这表明她想立即赶到这里。而此刻埃迪却在纠结摆在床上衣服颜色搭配的问题,最后不得不急忙去开门—衣服仍摆在那里。玛丽恩来了之后就直接又给埃迪讲起了照片的故事,在一张有教学楼为背景的照片中,其中白色大理石这样刻到的拉丁文:HVC VENITE PVERI VT VIRI SITIS(到这里来,男孩们 成为男子汉)。显然,她的两个孩子在没有成为男子汉就死了,想到这里,埃迪惊觉,此时,玛丽恩已经暂停了讲解,目光落到床上的衣物,并对其颜色的搭配表示不赞同。之后玛丽恩对埃迪说道:“我都不知道他们活着的时候有没有过性经历”(这也许是想要给予埃迪性爱的缘由,人性终究是复杂的,本能的自我与理智的自我相互混杂)。就这样,玛丽恩躺在床上,埃迪笨拙的脱掉衣服,与此同时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心头却一阵刺痛,玛丽恩笑容里的母爱多得超过了他最大胆的想象。这许是圆满了,通过做爱成为了玛丽恩口中的男子汉。

好景是不长的,玛丽恩本就想离婚离开这个满是伤心的鬼地方,便把一切都到告诉了埃迪,并让其转达给自己的丈夫特德,尽管这段时间埃迪给她带来了那么多的兴奋与惊讶,显然不能说服玛丽恩离去的计划。在这之后,玛丽恩并不清楚自己留给埃迪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成年后的埃迪并没有娶妻,并且由衷的迷恋比自己大的女性—许是从这里可以猜想到玛丽恩的样子吧。谁能说的清呢?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埃迪如此的等候与执着,一下子就过去了三十七年,埃迪已经五十三岁了,玛丽恩七十六岁了,还好,不是太晚,彼此都无恙。

在透过半夜的黑暗与雾气,一个穿着肥大雨衣的女人出现在水泥路上,是她—玛丽恩,在那个暑假离别之后就再也没见到的深深的爱着的玛丽恩。这次回来,玛丽恩是从失去两个孩子的悲伤中走了出来,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还有那个记忆中的小男孩—在玛丽恩看来,埃迪永远都是个小男孩。埃迪也知道了,他和她再也不会分开了,除非死亡。然后他们在黑暗中彼此面对,埃迪就像以前和她在一起时那样躺着,头贴着她的胸,她抱紧他,双手摩擦这他的头发,他们就这样睡着了。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9)

(含剧透,慎入!)

书名为\独居的一年\,全书唯一正面谈到的是露丝在艾伦死后独居的一年,但也只匆匆一笔带过,重点应该是\独居\。

说到独居,确切地说是感情的独居,个中人物多多少少都有,但最明显的无疑是三个重要人物:露丝、埃迪以及玛丽恩。

露丝四岁之后就不再有母亲的陪伴,玛丽恩的不辞而别给她带来的影响是心理上的失落、失望、愤怒,甚至自我怀疑(在一段时间里她甚至怀疑自己是那死去的两个哥哥的替代品),从她写作生涯可以看到她本人是一直把关于母性的东西\选择性避开\,然而在多年之后,直到再碰见埃迪,才真正理解了玛丽恩离去的原因,才有勇气去正视自己与玛丽恩的母女之情。

对于埃迪的独居,再明显不过的是往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玛丽恩的思念;而玛丽恩的独居却是完全的感情隔离,无论是对自己的女儿还是艾迪,甚至是一切关于小孩子的事物。文中对于玛丽恩的生活描写不多(相比较整书篇幅而言),但埃迪对她的痴情无疑是对玛丽恩最完美的人物塑造!所以尽管在书中,玛丽恩大部分时间是以回忆的方式出现,但还是能给读者鲜活的人物形象,以至于在最后,埃迪和玛丽恩车站重逢那一刻(个人认为全书最为感动的一刻!),并不觉得虚幻,而是实实在在的,仿佛可以感觉到在那一刻的气氛以及双方的情绪都透出了文字。一段年龄相差二十几岁的感情,普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感情,经过三十多年的酝酿,终于有了结果,所幸,是HappyEnding!

不知是巧合,还是作者故意而为之,文中围绕的,大多是从作家以及其作品展开,或许这样更有内涵,透过作品去看作者是本书的一个的叙述方式之一,但需要花多点耐心,不过另外有个好处就是阅读起来不闷。

书中情节跨度三十多年,涉及亲情、友情、职业、爱情(包括正常与癖好)、性爱;但叙述的主线还是露丝与玛丽恩的母女之情,以及埃迪和玛丽恩的恋情,其他的略作\阅读调料\倒也不错!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10)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400字:

近期在趁着早晚班地铁上读完了《独居的一年》;以下观感:

这本书是约翰-欧文的代表作,讲真我对这个人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也是个半撇子;仅凭个人主观意向;这本书看起来贯穿了埃文和露丝的一生。

背景是一件几年前的往事,露丝的两位哥哥在和父母外出中被火车碾压致死,直观这场灾难的夫妻二人自此就分裂了,父亲变成了一位好色的酒鬼;母亲终日沉浸在这场灾难的后遗症中,因思念儿子而注意到埃文,移情在这个十几岁的少年上,发生了亲密关系;露丝四岁的那一年,母亲离家出走了。露丝是特别的,父母在失去爱子后仅有一次性生活,为了有个孩子,露丝也是可怜的,作为两位哥哥的替代品,她熟记每一张照片中的故事,对每一点变化了如指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哥哥;

爸爸开始写黑暗的童话故事,抱着年幼的露丝讲述那些角落阴影里的妖怪,母亲聘请了三位保姆24小时的照顾她,自己在布满往事的照片墙中回忆,离家出走后的母亲也带给了露丝到成年也无法摆脱的阴影,那些墙壁上的挂钩提醒着她被抛弃,被忽略的几十年。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_1000字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000字

“独居的一年”却讲述了一辈子发生的事,每一章节的叙述看似混乱甚至经常提前剧透后面的情节,更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

那年暑假,埃迪16岁,影响并决定了他一辈子的走向,他的作品“暑假工”,“六十次”,“咖啡与甜甜圈”逃不脱一个主题,也成全了一个三流“写实”作家。在感情方面除了玛丽恩再无法爱其他人,好在念念不忘终有回响,最终两人在一起,作者的圆画的很妙,“不就我和埃迪嘛”一头一尾,令人哭笑不得,感慨万千。虽然是圆满结局,但文字精彩的处理并不落入俗套。

那年暑假,露丝,四岁,从小就有文学天赋,特别喜欢关于她的文字对话描写很精彩。她四岁时手指被相框玻璃划伤拆线后与埃迪的对话,埃迪说“你很勇敢”,“勇敢是什么”,“勇敢就是不哭”,“可是我哭了一小会”,“一小会没关系,勇敢就是接受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把它尽力做到最好”。“我手指的疤会永远在上面吗”,“你的伤疤会永远成为你的一部分”。多年后埃迪与露丝在餐厅相见,不经意间埃迪同样用番茄酱涂到露丝受伤的手指在餐厅纸上盖章说“我说过你的伤疤会永远成为你的一部分”顿时觉得好暖,让人泪目。

还有一次是关于开车,爸爸泰德在最后一次教露丝学开车时,提醒她看前方,边给她讲述了两个哥哥去世的情节,露丝哭的看不清路时,爸爸依然说“不要看我,握紧方向盘看前方,当你没有地方停车或没有办法停车时,你要学会找出一条路来继续向前开”,多年后,露丝发现爸爸与好朋友汉娜在一起,为了报复与爸爸的球友斯科特做爱并遭受强奸和暴力后,在爸爸开车送她去机场的路上跟他叙述了事情的过程,爸爸忍不住想看她,哭得泪人一般,露丝同样严厉的对爸爸说“不要看我,开车时要记得看前方,如果你心情不好,看不清路的话,那就得把车停在一边让我来开”。喜欢里面的故事和文字。只是泰德与寡妇母亲和女儿发生的事没有写有点遗憾。

之前看的两本书都是讲述母亲与女儿的关系,再看此书不禁也会关注,文中露丝和母亲玛丽恩之间情感描写很少,玛丽恩不能走出儿子死亡的阴影,在露丝四岁时并离家出走,在露丝成长的重要时刻里,她也一直期盼母亲的归来,但玛丽恩最终的出现也是为了埃迪,露丝可以说是完全被母亲抛弃的孩子,最后,当露丝找到自己的真爱哈文,站在游泳池边享受着幸福,感慨自己得到的不幸那么少,而母亲却要承受那么多时,选择了与母亲的和解。也是与自己的和解。一切都那么简单,幸福,洒脱的主动权一直在自己手中。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_800字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800字

诚然与大多数书友一样,也是因为村上春树,阅读了约翰·欧文这本《独居的一年》。坦诚讲,并非十分喜欢。描写“爱”这类题材的小说非常多,许多写的出类拔萃,但《独居的一年》因为名气谈喜欢会显得一厢情愿,大概我不喜欢看这一家人从始至终选择逃避,在钢丝绳上行走,姿势都摇摇欲坠,却偏偏掉不下来的场景。
39岁的玛丽恩爱她两个死去的儿子,竟然到了发疯的地步。她色诱16岁的埃迪,与埃迪的不伦之恋,都疯狂的表现在她认为儿子没体验过性,她让埃迪帮他们体验,母亲发疯的姿态好可怕。 更愕然是经过几十年蹉跎岁月,53岁的埃迪与76岁的玛丽恩,兜兜转转重新走到一起。爱,经过37年,画了一个圈。
父亲特德沾花惹草,喜欢各式各样的女人。用画笔勾引,用名气,竟然还有女儿的闺蜜,但他遭打击自杀倒是令人有些伤感和惋惜。
女儿露丝四岁因母亲玛丽恩离开变得敏感,不相信爱。但她勇敢,为写小说不顾一切,为找小说素材亲历妓女被杀。她也脆弱,两次婚姻均未得到母亲祝福,她一直心怀怨恨。不过,最终的理解与谅解令此书有了挺美好的结局。
得说约翰·欧文构思精巧,所有重要人物都是作家。著名童书作家父亲特德、侦探小说家母亲玛丽恩、母亲情人埃迪、还有当红作家女儿露丝。露丝第一任丈夫是文书编辑艾伦,第二任哈利虽是退休警察却偏偏酷爱读书,以上作家的书他全读过。所以这是一个情节围绕“书”旋转的故事,夹杂着无所顾忌的“性”与读者的惊讶,却又被约翰·欧文编排的不显突兀,合情合理。
如果作家擅长展现赤裸的人性,展现爱一直成长,“性”与“爱”描写的光怪陆离,其实也不大有关系,只要他很会讲故事,故事的角色令人信服就行。但,仅此而已。
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例外,我不大喜欢《独居的一年》,但不妨碍喜欢的人喜欢。村上春树称阅读约翰·欧文的书会越来越上瘾,我大约需要再翻几本了。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在认真读完作品后,我对于书中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正是学知识关键时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非常重要。记录感受也同样重要,一篇优秀的作品的读后感是怎么写成的?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篇1】

花了两周读完,虽然名字叫独居的一年,但是确实独居部分站的太少了。说下读完的几个感受:

1.这是四个作家的故事,特德,玛丽恩,他们的女儿(本文女主)以及艾迪。主要讲述他们37前和37后爱欲成长的故事。

2.作者真的太会讲故事了,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好,经常会出现前后呼应的细节,让人把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

3.小说真的很“黄”,中间一度想弃书呀,第一部的描写文字已经非常露骨,第二部又讲到阿姆斯特丹红灯区那块,读起来真的会有不适感,西方人太开放了吧,也可能成年人是无法逃脱爱与性的话题的吧。

4.玛丽恩丧子之后一直无法走出的那种压抑,从三十多岁到七十多岁都无法与自己真正和解,这种心态还是取不得。人只活一辈子,要向前看,应该像她女儿丈夫死后又“入世”嫁给警察一样,积极面对人生百态。

5.无法理解艾迪总喜欢大自己十几二十岁的女人,反过来若是一个女性总喜欢比自己大十几二十岁的男人也无法理解。无法理解汉娜到四十岁还非常“浪”的生活方式。三观有些不同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篇2】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过: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这是我看完《独居的一年》这本书后,很强烈的感受。

《独居》一书,是我在好几次出差途中,断断续续看完的,而在看之前,我其实已经看过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关于爱欲,关于成长。当我在断断续续的读书过程里,我思考最多的是,日常生活中,什么是轮回?就是被拘禁在自己的局限性中。什么叫解脱?就是从自己的局限性中跳出来。也许每个造物,该各安天分。又也许每个生命,悲伤或快乐都有自己的解读。

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经历只属于自己的成长,那些你以为很深的伤口真的没必要掀开了给别人看,再亲密的人都不要,就让它结了痂随岁月尘封。长大,这个假以仪式感的服装,会用各种世俗来拘禁人,而以后的路,永远是奔赴自由之路。慢慢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地破茧而出。虽然有些人可能穷极一生也远未完成。

自由又是什么呢?是信赖自己啊!很喜欢《独居》一书,因为它让我读到各种不幸、自卑、愤怒的情绪之后,还有一条通往内心的平和、宁静的路。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篇3】

一本好的小说总能给人清晰的画面感,似乎看着人物一个个成长变化…关于亲情,父亲对女主的爱最让人感动,特别是女主给父亲上驾驶课章节,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无论父亲本人是如何,女儿在他心中永远是软肋,也许什么都无法伤害到父亲,唯独女儿。关于女主的母亲,也理解她的行为,最后能回到女儿身边是个惊喜。

关于爱情,女主前期总觉得自己眼光不行,总是交到坏男友,好不容易有了愿意去爱的男人却又早逝,但最后还是好运战胜了不幸,让她遇到了真正的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还有埃迪对玛丽恩几十年的感情,丧子之痛是玛丽恩的不幸,但被人深爱一辈子又是何其幸运啊!

关于友情,女主的好朋友汉娜,这是个有争议的角色,虽然生活随意,甚至因自己的行为伤害过女主,但一路走来,也一直陪伴在女主身边,见证了她的起起伏伏,在她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她身边,也让人温暖。

故事情节上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和伏笔,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前后呼应,衔接的恰到好处,让人越读越想往下读。

时间是流逝的,但偶尔时间也是等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悲悲喜喜,但总要怀着希望,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有个圆满的故事结尾!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篇4】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以为这是和《瓦尔登湖》一样讲述一个人独居一年中所思所想,但看完第一章后我却陷入了疑惑之中,这本书讲述的并不是一个人的生活,露丝,埃迪,玛丽恩,特德,这四个人人物的命运就因为1958年的夏天发生的事情彻底改变。

在那个夏天,埃迪来到了特德家中进行暑期实践,由于特德是著名小说家,埃迪想做他的助手学习些写作经验。可惜埃迪并不知道自己其实被特德利用了,特德其实是希望埃迪来做玛丽恩的情人,从而让玛丽恩从丧子之痛中走出,事实证明特德的计划成功,埃迪爱上了玛丽恩,而玛丽恩在最后选择了离开,把露丝留给了特德。从此,埃迪再也没有爱上过其他女性、玛丽恩一个人漂泊、露丝一直在心里怨恨自己的母亲。本书跨越了37年的岁月,从露丝4岁一直到露丝自己的孩子4岁,三代人的家庭故事浓缩其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读完令我唏嘘不已。

在书的扉页上,作者写道这是一则爱的故事。我想这应该才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主旨。埃迪见到玛丽恩一开始是因为被她的外表吸引,后来则是被她所经历的丧子之痛所感染,再加上性启蒙的决定性,埃迪再也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这段忘年之爱能让埃迪坚持37年,直到玛丽恩再次出现。

埃迪和玛丽恩的爱是其一,另一则爱是露丝的,露丝在一开始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也许因为从懂事起只有父亲特德的陪伴,露丝身上有很多男性的特征,比如她的肌肉发达,她争强好胜的性格,以至于看不上绝大多数追求者。而且她知道自己父亲的性生活不检点,这更让她对爱充满了怀疑和批判,在她的小说中经常能看到这一主题。露丝嫁给自己的经纪人艾伦,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她要找的人,只是她觉得自己不想再等了,凭借理性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当艾伦去世,露丝在守寡期间碰到了哈利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终于找到了对的人,两个人都经历过自己的爱情挫折,最终命运通过一桩谋杀案将他们连在了一起,跨国之恋,作者与读者的完美结合。

在我看来,37年岁月很长,但相比之下,露丝守寡的那一年则更为漫长,本书标题中独居的一年正是露丝在失去父亲后又一次失去丈夫后的头一年。在这一年中,露丝的感受和她在自己小说中写过的完全一致,她也突然理解了母亲的离开,理解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所以小说结尾才会出现母女重逢时那段令人感动的对话。

毫无疑问,埃迪是幸福的,玛丽恩是幸福的,露丝是幸福的,哈利也是幸福的,他们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过去经历过的挫折都不复存在,在爱中,他们找到了自己,无论在什么年纪,无论贫穷与富贵,找到了爱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篇5】

光怪陆离

情节很‘跳脱’

儿子们的死母亲选择逃离父亲选择抚养小女儿母亲无法放下悲痛父亲依然勾搭年轻女人

最后母亲走了因为不敢面对小女儿害怕再次失去

女儿长大了有一种战胜父亲的欲望可是终于战胜的时候发现并不快乐

父亲和自己好朋友上床了然后用自己的痛苦惩罚自己和父亲双方都曾经在对方开车的时候陈述一个事实,是让彼此为对方难过心疼的事实父亲也许老了醒悟了于是绝望自杀了(我以为父亲能够长长久久的活着依然陪伴女儿度过漫长一生)

母亲最后回来了真好

四个主人公都是作家

女儿从小读父亲的书艾迪以玛莉恩和他写关于老女人与年轻人的书玛丽恩用写作逃避失去儿子的痛苦女儿从冷眼旁观到亲身体会写作

故事互相缠绕有始有终而且人物之间互相串联最后还引发联想艾迪和玛丽恩会在一起的吧哈利和露丝也会幸福美满吧

还好回到原点依然有人等待

只是关于主题不明白到底想说什么独居的一年不知道说的是他们还是只有露丝

艾迪等了37年玛丽恩用了37年忘记,哈利花了四年寻找他的证人露丝独居一年又重新写作结婚特德和汉娜不知道如何表示

也许作者想说值得等待

不过对于外国人的婚姻观还有性生活观点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存在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文化差异真无处不在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篇6】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500字:

相对于本周的高考,我更倾向于写写关于《独居的一年》这本书的读后感,虽然它非常小众。

故事中的人物跨越了两代人,第一代,一对夫妻,他们的两个儿子,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在一家人滑雪后,返程路上,而交通事故,死亡。这对夫妻就坐在车的后排,司机与副驾驶是两个孩子。此后,这位母亲,一生中都是阴郁,纵然她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也是不想因为自己的情绪而伤害到女儿而选择离开了四岁的她,离开了家。这个丈夫,他抑或难过,但是恢复的快,依然热衷于与各个有夫之妇、妙龄少女、中年女子的男女关系,而这位妻子,在她离开家之前的那个假期,被一个少年所爱,他几乎与她大儿子去世时的年纪相同,而毫不影响他们的忘年恋,而这个少年,此一生都爱着她,纵然一别,三十七年的等待,到了垂暮的七十六岁的她来到他面前时,他依然激动不已,而他,一生都是只和年龄大的妇女谈恋爱,对同龄或年纪小的,毫无感觉。

当年那个四岁的女孩,长大后成了著名的小说家,作品远销法国、荷兰等等,再后来,她成了妈妈,成了寡妇,就在当寡妇的一年里,她理解了父母的做法,原谅了没有责备的责备,再后来,她找到了爱,也成全了自己,小说的最后一页,我彷佛看到了她见到妈妈时的画面,虽然我想象不到四十岁美国女人的面貌。

整本书,不沉重也不轻快,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娓娓道来的述说,更是点点滴滴的生活。它在告诉你,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去爱你的孩子,有时候,外人看似离开自己孩子的残忍举动,其实是她最好的保护,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活在阴郁的气氛中,不想把不良情绪肆意地传给别人,这是我在那位母亲的不解行动中,读到的真谛。作为父亲,他给了女儿全部的爱,给她一个家,一个成长环境,而他却忽略了,他自己的混乱生活,给女儿造成的影响,导致她对异性的反感和排斥,甚至是对自己父亲的厌恶,虽然她爱他,但是少了些许尊重。

作为一个四岁就不知母亲在何方,直至三十七年后才相见的女儿,她是成功的小说家,她是有着正能量的女性代表,在她的经历中,我看到了坚强,洒脱和大度的原谅。还有那个只对年老的女性感兴趣的少年,就连买房子,都在考虑,把原房主一楼的工作室,改造成卧室,以避免老年人爬楼梯的不便,读后感.直到五十二岁,他才又在十几岁那个假期之后再次见到了他的初恋,故事中那个因失去两个儿子而终身忧郁的母亲,他一生未婚,无子女,可见,西方人对这点的宽容度,没有人催他去正常的交往,正常的婚姻,正常的生儿育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去活着。

不知作者为何把故事中的主干人物的职业都写成小说家,而且都还是不同类别的小说行家,我想,他可能要表达两个意思,一人性的复杂性,比如,那位父亲,虽然私生活混乱的令人咂舌,但确实是儿童读物的作者大咖,作品深受儿童喜欢。二写作可以让精神找到寄托点,比如后来,那位母亲写了一些列侦探小说,来麻痹自己,也许她的儿子只是找不到了,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虽然,她清楚的看到他们没了;再比如,那个少年,他成年后的作品里,都有他初恋的影子,也可以说,多多少少都参杂了他自己的生活,让他的思念,流进也许哪天她可以见到的作品里。

当你找到爱时,也就找到了你自己,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篇7】

本来想称之为书评,但是最后还是觉得不合适。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我自己的阅读量很小,见识甚微,不足以去评论一本书,二来书中讲出的感情、内容细细碎碎,我好像也无法做个归纳总结,但是总想写些什么,抒发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写一篇读后感。

独居冰岛的一年,作者嘉倩20xx年11月出版

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很多,但是令我一次又一次陷入回忆和向往的就是她独居时的状态。

“一个人生活,变得不在乎打扮,衣服全是基本款,但碗碟好看,心情会不一样,毕竟独居的幸福时刻大部分和食物有关。”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时候,只是这样的心态非常的熟悉,在国外的时候,不管穿什么奇装异服,总图个舒心,安心,无人关注,指点,而且越来越注重家中的内饰,舍得买好看好用,关键是自己喜欢的物件,家总是最舒服的地方,到现在也是,小而精,简约且温暖。

“人活着,要自己找乐子,独居的三十五平方米,不仅一个人的房间,还是一个人的家。”

何为家?以何为家?

想起来那一部电影,以何为家,看的自己泪眼婆娑,我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会被保护,被接纳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父母并不能给予这个地方,也就导致很多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成人之后还在通过更激进的方式去寻求。

而对于一个心理成年的成年人来说,我认为家就是要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舒适的地方。只有买到的房子才是家吗?家的归属感是自己营造的,就是一个三十多平米的出租房,也要精心布置,因为,自己住在这里。

一个人居住,极简社交,拥有自己对时间的完全掌控,有能力一个人把日子过得充实。“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一个人,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安静呼吸。”花钱毫不犹豫,只管自己能否养活自己,是否熬夜只取决于自己要不要放肆一下,还可以把睡眠补足,哪怕外界发生了什么,最安心的就是回家,即使是临时租的房子,也是自己的宇宙,关上门,我是我自己的。

独居不是一定要有的生活状态,而独处却是一定要有的生活能力,因为人生而孤独。从呱呱落地,到垂暮之年,闭上双眼,在童年,在青春期,在成长奋斗的时候,有多少个日夜,是无法被人理解的瞬间。打开电话薄,没有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人,又是多少日夜,百无聊赖,最后只被空虚填满。作文而每一个这样的时刻,自己去理解自己,包容自己,接纳自己,与自己对话,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主动思考,掌握自己的时间,掌控自己的人生。以上这些种种,都是在我们孩童时期,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期无法锻炼出来的,是需要有一段独处,独立的时期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的。独处,静下来,触碰到自己的内心,才是找到自己的关键一步。

最后,有感于作者在本书中结尾讲的“自在”。“自由是一种理想状态,所谓的江河可渡,孤酒可饮。作为要买房,要吃饭,有父母的普通人,实在不太务实,因此,我更喜欢自在。自在是付出代价以后的心安。在不伤害别人,不麻烦别人的前提下,用自己的劳动换一口饭吃,…为每一个决定负责,不依靠别人,别人也不给自己添麻烦,即使产生关联,也是价值的交换合作。因为有能力对不喜欢的事情说不,所以有选择,有退了,来去自如,面对道德的打压,还可以反击,就事论事。”

以上这么长一段,实在不忍心割舍,字字句句都说在心坎里,自在,明确自己的内心边界,要不就是利益交换,要不就是真感情。自在,就是在明确自己的边界后,帮助了别人,是更爱自己。

由于各种压力,我曾经特别向往在独居的生活,也因为有过这样的生活,才知道这样的日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可是,你问我,如果有机会去独居,你要去么?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长期的自在独居会打磨我的韧性,会失去面对挑战的机会,人都要成长,要突破,要在环境和群体中打磨自己,不然何以成长?不过,我仍然坚持每一年独自旅行一次,20xx年的两周,20xx年的3/4天,20xx年,会有这么一次旅行,是我和自己的对话。

希望你们可以触碰到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做一次深刻的对话,无关道德理论,价值原则,只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篇8】

呃…这算是我遇到最难写书评的一本书,但为了保持自己的好习惯,每一本书都要写书评,就勉强写一下吧。

独居的一年具体什么含义我觉得很宽泛,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年份,本书中唯一涉及到独居的一年大概就是露丝失去艾伦那独居的一年,可这本书的主人公我到现在都没明白究竟是谁。

初看这本书,有点小黄书的味道,但是性本来就是生活的本源吧,为了体现很多人性方面的因素,不得不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去体现。

现在,我来谈谈我眼中的这本书吧:1⃣️以埃迪和玛丽恩的故事为主线吧,开端是玛丽恩失去了两个孩子,特德也许出于好意为了玛丽恩,所以会让埃迪来做暑期工。首尾的那句“别哭了,不就是我和埃迪吗”让我觉得浑身一个机灵。不愧出自大家之手,写文章果然是大手笔,以极其简单看似不经意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饱满的故事情节,欧文的书果然看得让人上瘾;2⃣️不太懂写作这门手艺,但我觉得欧文写的这本书没有刻意的去要描写什么事儿,或者可以表达什么观点就是很随意,很巧合,浑然天成,让你感到每处细节的处理都极其精致。3⃣️这本书如果说让我明白了些什么道理:️印象最深的就是埃迪吧,十六岁去了特德家里,遇到影响自己一生的玛丽恩,没有那种斤斤计较的感情,对玛丽恩毫无理由的迷恋,三十七年的等待,终于最后在面对到玛丽恩的时候,在她怀里的感觉还是如当年那般,即使乳房下垂干瘪那又如何,还是很温暖,也像玛丽恩在三十七年后见到埃迪的那句,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的帮助。玛丽恩这三十七年发生了什么不重要,埃迪发生了什么不重要,就像文中所述:从埃迪开始,从埃迪结束。埃迪从最初见到玛丽恩,喜欢玛丽恩身上独有的那种忧郁气质,再到后来“误认为”喜欢露丝身上当年她母亲身上的那种忧郁气质,就是没太明白埃迪是喜欢玛丽恩,还是玛丽恩身上类似的忧郁气质?不过不重要了,玛丽恩身上的这个气质伴随了她大半生;️再来说一下特德吧,算是玛丽恩生命中的默默无闻的那一个,给不了她要的,那就帮她找到她要的,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心疼特德,我的偏见是虽然他和玛丽恩结婚也生过孩子,但他不太能够给玛丽恩所要的,而埃迪可以。特德也许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是不停的有外遇、捕获单亲妈妈、写书?或许他算不上合格的丈夫,但他绝对是合格的父亲。️谈论一下玛丽恩和特德失去两个儿子之后生的女儿—露丝,我总觉得这样背景下的姑娘,总会有一些特殊的特质,比如她对事物的敏感、偏执。他和艾伦在一起,感觉并不是真正的爱吧,也许是工作原因形成了习惯,而他和哈利在一起也太过草率,感觉她的恋爱谈的很轻易,来的快去得也快。也许这种平淡的幸福更为真切吧,她的最后一本书更像是她的重大事件。️露丝的好朋友汉娜:刚开始总觉得这样的姑娘活得很“洒脱”,还让我颇为羡慕,觉得可以不停地去更换男朋友,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但我读到最后让我明白,其实这不是洒脱,更像是一种对感情的权衡,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情感,害怕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我觉得这样看似精明的做法其实暗藏着巨大的危机,感情啊,一旦有了计较,就变得不靠谱了。喜欢一个人,就是纯粹的喜欢,无所谓得到付出,只要自己享受了其中的过程就好了嘛!

好了,独居的一年,从中又认识了不同的生命。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篇9】

这是一部被书名欺骗了的故事,这是一部成长的自传体,这是一部令人瞠目结舌的小说,这是一部有点“世俗败坏”的作品,却也是一部揭露人性的创世之作。

这个故事里的每位成员都有些“反常”,他们一直在现有生活之外寻求另一种可能:

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害怕再次失去自己的心爱的小女儿,而选择消无声息地离家出走。正如王家卫所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和生活中无法失去的人说再见,所以我没有说再见就离开了。

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逗乐露丝,爱露丝。在玛丽恩离家时,玛丽恩曾特别要求特德喝了酒不能开车,照顾好女儿。他一直信守承诺,直到女儿在他的护卫下被性侵才深深打垮了他。他失去了儿子们,无法安抚妻子的伤心,如今最爱的女儿也受了伤,他简直不能原谅自己,这是他埋在心底的不想发出的声音,但最终以死亡的方式发了出来。

少年埃迪迷失在忘年恋的激情中,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

4岁的小女儿露丝,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成长中的她害怕和异性间亲密相处,幼时的经历成为她挥之不去的阴影,却也一边在努力地接触异性,努力地接纳那个怪异的自己!却从未忘记寻找自己的母亲,她期待母亲能亲眼见证她每个成长的经历,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到她的结婚生子。然而,每一次,玛丽恩都没有如期而至,露丝后来竟有点“记恨”玛丽恩。

同样的,第一次给予埃迪性启蒙的玛丽恩,让埃迪的一生都无法忘记她,即使,后来七十六岁的玛丽恩再次出现在埃迪面前,埃迪依旧爱她,玛丽恩也没有忘记他。都说,时间不等人,可这一次,时间等了爱情!

四十岁的露丝,在那一年失去了自己的丈夫,留下他们俩的小儿子,从此露丝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格雷厄姆身上,身为母亲的露丝,就在那一瞬间明白了当年的玛丽恩,对她的恨也释然了,只想看看她,如今过得还好吗?

在小说的结尾,好像每一个的人生都找到了出口,好像每一人都在努力过“正常人”的生活。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大家时常说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陶冶我们的情操,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而自己动手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辨的能力和写作能力。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 篇1

目前读过最爱的一本书!正如书中所说“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你就找到了自己”。里面的人物太鲜活了,特德、玛丽恩、小露丝、埃迪、汉娜,每个人都让我又爱又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生活吸引着我。书里的人开心,我也会跟着笑,书里的人悲伤,我也会哭泣,这本书的感染力太强了。以致于最后露丝哈利在一起时,好像自己也有了归宿,那种心情太让人愉悦,还有玛丽恩的归来,不止露丝、埃迪一直想着她回来,我也在想,玛丽恩啊玛丽恩,她归来的时候七十六岁了,还是那么精致那么美,只有欧美的女人能做到这一点吧,国内的应该也有,但应该屈指可数。

再谈谈特德,我很疑惑的一点是他的自杀,为什么呢?他是那么自私的一个人,除了对露丝全心付出而外,他几乎所有行为都令人发指,可他竟然会自杀?自杀的方式跟沃恩夫人当时差点杀了他的园丁的竟然一样。沃德死的时候,沃恩夫人竟然还来哀悼他,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不啦不啦,我的三观!当初可是他玩弄你又抛弃了你啊,沃恩夫人是不是整容把脑子整坏了?还有那个做了特德情人的女大学生,母女俩同时被特德勾引,然后母亲自杀了,你还来哀悼他?什么鬼!?特德有毒?特德这种乱搞的男人也是让我见识了婚姻其实并不可靠,男人也是。

最后就是对汉娜没有结局有点惋惜,汉娜太独特了,我喜欢她做事直截了当(除去算计),她思考的方式也很特别(除了精虫上脑跟男人有点像),她当记者也做了一些了不起的事,但终其一生,她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也不打算结婚要孩子,可她对露丝的儿子明明那么好,她对露丝的感情也是真的,在露丝父亲死以及露丝结婚生子、又变成寡妇,最后再婚的每个关键时刻,汉娜一直都在默默陪伴着她,从未缺席,这似乎有一种填补玛丽恩空白的感觉。只是最后汉娜竟然又对哈利眼红让我有点无语。。还有她跟好朋友老爸上床这事简直了。。汉娜啊,你是因为交过的坏男友太多了对感情对婚姻失望了吗?还是你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管怎样,汉娜,希望你好。

结局还是很美的,美到让我有点怀疑这会不会是作者想象的一种生活而不是真正的结局,我太怕美好易逝,我也是够了。

书里的人们,很高兴认识你们~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 篇2

(含剧透,慎入!)

书名为\独居的一年\,全书唯一正面谈到的是露丝在艾伦死后独居的一年,但也只匆匆一笔带过,重点应该是\独居\。

说到独居,确切地说是感情的独居,个中人物多多少少都有,但最明显的无疑是三个重要人物:露丝、埃迪以及玛丽恩。

露丝四岁之后就不再有母亲的陪伴,玛丽恩的不辞而别给她带来的影响是心理上的失落、失望、愤怒,甚至自我怀疑(在一段时间里她甚至怀疑自己是那死去的两个哥哥的替代品),从她写作生涯可以看到她本人是一直把关于母性的东西\选择性避开\,然而在多年之后,直到再碰见埃迪,才真正理解了玛丽恩离去的原因,才有勇气去正视自己与玛丽恩的母女之情。

对于埃迪的独居,再明显不过的是往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玛丽恩的思念;而玛丽恩的独居却是完全的感情隔离,无论是对自己的女儿还是艾迪,甚至是一切关于小孩子的事物。文中对于玛丽恩的生活描写不多(相比较整书篇幅而言),但埃迪对她的痴情无疑是对玛丽恩最完美的人物塑造!所以尽管在书中,玛丽恩大部分时间是以回忆的方式出现,但还是能给读者鲜活的人物形象,以至于在最后,埃迪和玛丽恩车站重逢那一刻(个人认为全书最为感动的一刻!),并不觉得虚幻,而是实实在在的,仿佛可以感觉到在那一刻的气氛以及双方的情绪都透出了文字。一段年龄相差二十几岁的感情,普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感情,经过三十多年的酝酿,终于有了结果,所幸,是HappyEnding!

不知是巧合,还是作者故意而为之,文中围绕的,大多是从作家以及其作品展开,或许这样更有内涵,透过作品去看作者是本书的一个的叙述方式之一,但需要花多点耐心,不过另外有个好处就是阅读起来不闷。

书中情节跨度三十多年,涉及亲情、友情、职业、爱情(包括正常与癖好)、性爱;但叙述的主线还是露丝与玛丽恩的母女之情,以及埃迪和玛丽恩的恋情,其他的略作\阅读调料\倒也不错!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 篇3

但这部作品中露丝的一对父母的设定还是比较吸引我的。对于70多岁的`男人和女人,在欧美作品中还是可以拥有无与伦比的性魅力,这大概在亚洲文化中很少见到的。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大概这个年纪已经是脱离了性别概念的社会人了,而很多的欧美影视作品中依旧有充满活力和性吸引力的老年人。今天和高先生探讨,他说的一个观点倒是启发了我,除了文化历史的审美差异外,可能重要的一点是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若干年后的中国的老年人肯定和现在传统意义的老年人完全不同。那不就是我们嘛!而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我最近经常想到,还有就是被Mr高推荐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准备看看。

晚上又想了一会儿,为什么觉得《独居的一年》没那么好看,却吸引我一直读下去了呢。大概是书里的几位重点人物全是作家,所以对作家如何工作,作家如何生活有着细致深刻的描写。无论他们的创作源于恐惧,悲伤,爱情或其他什么主题,作家这个职业本身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既浪漫又独特的色彩。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人家写字,就觉得墨水在纸上几根线条从无到有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最近看电影《无双》,觉得最精彩的部分是详细描述他们几个如何做假钞那段,如何打版,怎样调墨,寻找纸张——这种看起来特别专业,又特别陌生,真实细节堆砌起来的专业段落本身就拥有了强烈的美感。

所以,工作多么重要啊,一个人的职业,或者深度爱好,他所专注的那个领域,就构成了他的气质。想起书里的一个段落,露丝小说里的人物被强迫去参加读物的烧书活动,女作家拒绝了,表示因为自己是一个作家,所以不愿参与任何销毁作品的活动。

“你首先是个女人。”狂热的邻居说。

“不,我首先是个作家。”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 篇4

爱的因与缘(下)

作为一个只有十六岁的小孩,得到那件满是她的魅惑气息的粉红开衫,埃迪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埃迪仿佛住进了自慰的天堂,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对玛丽恩的胃口越来越大,但在这段关系之中,玛丽恩才是主导,若没有她的同意,任何进展都是无望的。还好,玛丽恩对于埃迪是不会有排斥的,因他是玛丽恩对失去孩子的寄托。一天,玛丽恩带埃迪出去吃了饭,喝了酒,聊关于丈夫的种种,到家之后又给自己到了一杯。房间里关于出车祸的两个孩子—托马斯和蒂莫西以前的照片是不缺的,在玛丽恩的带领下,参观一张又一张照片的同时玛丽恩向埃迪介绍其背后的故事。其中有对孩子的思念和岁月流逝的怅惘—自己已有点老了,在玛丽恩离去后,小埃迪依旧待在原地足足一刻钟,不知思考着些什么。

第二天的早晨,埃迪刚把粉红色羊绒开衫和其它衣物铺到床上,就听到玛丽恩开始砸门—这表明她想立即赶到这里。而此刻埃迪却在纠结摆在床上衣服颜色搭配的问题,最后不得不急忙去开门—衣服仍摆在那里。玛丽恩来了之后就直接又给埃迪讲起了照片的故事,在一张有教学楼为背景的照片中,其中白色大理石这样刻到的拉丁文:HVC VENITE PVERI VT VIRI SITIS(到这里来,男孩们 成为男子汉)。显然,她的两个孩子在没有成为男子汉就死了,想到这里,埃迪惊觉,此时,玛丽恩已经暂停了讲解,目光落到床上的衣物,并对其颜色的搭配表示不赞同。之后玛丽恩对埃迪说道:“我都不知道他们活着的时候有没有过性经历”(这也许是想要给予埃迪性爱的缘由,人性终究是复杂的,本能的自我与理智的自我相互混杂)。就这样,玛丽恩躺在床上,埃迪笨拙的脱掉衣服,与此同时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心头却一阵刺痛,玛丽恩笑容里的母爱多得超过了他最大胆的想象。这许是圆满了,通过做爱成为了玛丽恩口中的男子汉。

好景是不长的,玛丽恩本就想离婚离开这个满是伤心的鬼地方,便把一切都到告诉了埃迪,并让其转达给自己的丈夫特德,尽管这段时间埃迪给她带来了那么多的兴奋与惊讶,显然不能说服玛丽恩离去的计划。在这之后,玛丽恩并不清楚自己留给埃迪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成年后的埃迪并没有娶妻,并且由衷的迷恋比自己大的女性—许是从这里可以猜想到玛丽恩的样子吧。谁能说的清呢?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埃迪如此的等候与执着,一下子就过去了三十七年,埃迪已经五十三岁了,玛丽恩七十六岁了,还好,不是太晚,彼此都无恙。

在透过半夜的黑暗与雾气,一个穿着肥大雨衣的女人出现在水泥路上,是她—玛丽恩,在那个暑假离别之后就再也没见到的深深的爱着的玛丽恩。这次回来,玛丽恩是从失去两个孩子的悲伤中走了出来,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还有那个记忆中的小男孩—在玛丽恩看来,埃迪永远都是个小男孩。埃迪也知道了,他和她再也不会分开了,除非死亡。然后他们在黑暗中彼此面对,埃迪就像以前和她在一起时那样躺着,头贴着她的胸,她抱紧他,双手摩擦这他的头发,他们就这样睡着了。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 篇5

花了10几天,看完了《独居的一年》这本书。

书封上村上村树的极力推荐的和豆瓣上的好评是我开始看这部书的唯一原因,可是进来之后,还没读到20%,我就觉得自己被骗了。

文章写了三个部分,分别是1958年,1990年和1995年,每一年都发生了不同的事情,但是书名《独居的一年》看不出是哪一年,也看不出是谁在独居(仅女主角丧夫后自己独自过了一年,文中一笔带过)。不明白作者起名和书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联系。

另外,作者太过于啰嗦,极力呈现每一个细节,包括教堂的顶(是拱形)的,也要特别说明一下,这是特别破坏想象力的事情。感觉几个字就能写完的事情,写了长长的文章,比《清明上河图密码》内容少了太多,但是篇幅又特别特别长。

在这本书里面,你会发现,所有的人竟然一致的都是作家,女主角露丝是,他的男友艾伦是(更准确的说是编辑),他的父亲最早就是,后来发现她离家出走的母亲也是,她母亲在年轻时候某个暑假和一起潇洒度过的艾迪长大了也是。除了有一小段,提到露丝和他父亲的壁球球友(律师)打壁球以外,整本书竟然没有其他职业。

有人说作者作为一个男生,心思可以如女生一般细腻,我感觉不是,是无聊。。。。。。

拾之不弃,现在我可以深深的叹一口气,唉,终于看完了~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范文 篇6

爱是完全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婚姻濒临破碎的一家,妻子玛丽恩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无法走出,丈夫特德·科尔外遇不断,4岁的女儿露丝笼罩在父母亲的爱都被两个过世的哥哥夺走中。16岁的埃迪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科尔一家,见证了这一家的悲欢离合,那时他还不知道这段兼职经历影响了他的后半生。

1958年:

39岁的玛丽恩,魅力不减,依旧美丽迷人,到哪里都是瞩目的焦点。但是她沉浸在两个儿子去世的痛苦、内疚之中,害怕失去而无法对女儿直接的表达。面对儿子的离世丈夫的背叛,她与16岁的埃迪擦出火花。1958年的夏天她在内疚,恐惧中纠结徘徊。最终选择逃避,离开。

45岁的的特德·科尔温柔多情,一直流连于不同的女人之间,对儿子的去世愧疚转为对女儿的爱,为了抢夺女儿的抚养权,不惜设计妻子出轨。

4岁的露丝对于父母是爱的,所以才会恨母亲的抛弃,对两个未见哥哥的好奇与想象,是她所能表达最大的爱。

16岁的埃迪对于玛丽恩的爱是直接的,热烈的,是毫不掩饰的。与玛丽恩度过激情澎湃的暑假以后,面对玛丽恩的离开,他选择以写作的方式将这份浓烈的感情记录下来。

1990年:

71岁的玛丽恩消失在大家的世界,杳无音讯。无论是女儿新书发布会,女儿结婚,丈夫离世,一次都没有现身。

48岁的埃迪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他想成为一个小说家,却成为了“他却只会纪录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渴望,悲惨平庸的生命。”在作品中书写对玛丽恩的思念与爱意。也发现了玛丽恩写的书,书中玛丽恩一直在寻找失踪的两个男孩,他知道那是她那过世的两个儿子,他并没有打扰玛丽恩。这一年他与露丝重逢。

77岁的特德·科尔,依然多情,甚至与女儿的好朋友发生关系伤了女儿的心,他对女儿的爱深沉而又细腻,面对女儿的指责,他无所适从,当女儿为了报复他,利用和他好友发生关系,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报复他的行为。他愧疚于自己对女儿的照顾不周,没有保护好女儿,内疚驱使他自杀于家中。

36岁的露丝成长为一个保守冷静,不苟言笑的著名作家。在她的书中从未出现过母亲,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她渐渐有些理解母亲的做法,依然思念母亲,期盼母亲回家。她以为她不在乎不悲伤于父亲的自杀,但是在夜深人静时,对父亲的思念与爱像潮水般涌来,将她吞没。这一年她遇到了丈夫艾伦,一个无条件爱她的男人,在艾伦身上她学会了被爱与爱,她的宝宝格雷厄姆更是让她体会到了做母亲的心,她开始好奇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然而艾伦却意外身亡,无助的露丝更加思念她的母亲。露丝的好朋友汉娜热情奔放,大胆不认错,甚至与露丝父亲发生关系依然觉得没有什么,这给保守的露丝很大的冲击,却也是最了解露丝的人。

1995年:

41岁的露丝偶然遇到的一个妓女罗伊,并且目睹她的惨死过程。露丝自责于没有站出来阻止这一切,她也担心罗伊的女儿怎么办,多方打听她才知道罗伊的女儿早就去世,罗伊平时根本没有接女儿放学等日常琐事。罗伊对女儿的爱并没有因为女儿的离开而消失,她努力营造一种女儿还在的样子给所以人看。露丝不禁想到的自己的母亲,理解了母亲的不辞而别的心理,这一年她开始心疼母亲,并且期盼母亲快点回来。同样在旅途中,露丝遇到自己的第二任丈夫,一个高情商善良的警察。和他在一起,露丝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也是在这一年,埃迪与露丝不再等候玛丽恩回家,从期望到放弃。就在大家已经放弃时,76岁的玛丽恩终于回来了。再次见面,母亲开口的第一句话是“亲爱的,别哭了。不就是我和埃迪嘛”一如37年前的那个夏天:“不就是我和埃迪嘛”为了这一幕露丝和埃迪整整等了37年。“时间也会等人,也会暂停,比如现在。”故事在团聚中结束。

似乎没有主角,任何一个人的形象都是如此鲜明生动,都有自己的主线。又因为露丝一家都是作家,埃迪也是作家,作者以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将体现每一个角色体现出来,没有大量的篇幅爱,但是处处感受到爱。

玛丽恩因为爱儿子而崩溃,因为爱女儿而逃避37年;特德·科尔因为爱女儿而不知如何面对愧疚自尽;埃迪爱因为玛丽恩而坚定不移的守候痴情等待;露丝因为爱父母而怨母亲的离开,而后悔对父亲的言辞不当。但是也同样因为爱,玛丽恩在37年后终于走出罪恶感得到释放回到女儿身边;特德因为爱露丝将露丝的天真话语变成自己的作品;露丝因为爱坚强而勇敢。

因为有爱才会收获更多的爱,哪怕会因为爱而受伤,但是也会因为爱而更加坚强,爱是唯一超越时间、空间,跨越生死的事物,是造物主给我们特有的礼物。

爱之于你,如何?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实用范文:《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合集”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离家的一年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