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 地图 >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2024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相关栏目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热门栏目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推荐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共 6554 篇)

  • 1、 读《存在与虚无》有感

    读《存在与虚无》有感

    读《存在与虚无》有感第2页

  • 2、 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一】

    不知道怎么的,读《存在与虚无》就成为了我一个久未实现的夙愿。因为这书实在难找,书店不卖,网上不刊,我都差点想邮购了(好象三联有个版本)。还好,就像海德格尔说的一样,事物总是呈现在因缘之中,既然我有此意向,这事物就会有与我照面之时。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因缘之点竟然会集在一个旧书店里,一看到此书,立马买下,价钱很便宜,不到一半,而且是全新的,这不禁让我感叹:谁跟它怎么没缘呀!

    萨特在《虚》中是这样来理解人自身和他的存在的:人是自为的存在,即是说,人是对他自己是什么以一种有所作为的方式的存在,他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自身的。正是因为他具有时间性,所以人不像一棵树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者,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不存在。而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的选择,正是在自由的选择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是,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所有的后果和责任。

    以上是从编者序里抄出来的话,因为我还未完成这书的阅读,所以为了要在这里先来个总括性的描述,我不得不借用别人的话,其实,是在借用别人的理解,而且正因为是借用,我才发现,如果到最后要我来写这个总括的话,我可能是不会这样写的,这倒不是因为他在乱写,而是因为写得还不够精彩。

    如今这80页的阅读,只是我对本书导言部分的把握,对导言三遍下来的反刍充分地带领我进入了萨特《虚》书的境界,也就是进入了萨特明显的现象学思维的境界,此时,萨特传记中对他第一次接触现象学事件的描述正历历在目,的确,正如萨特自己说的,哲学就应该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哲学,而不是书斋里的文字2024的思维的游戏,当一种能够把弄我们面前的一支活生生的高脚杯的哲学竟能存在时,风华正貌的萨特渴望赴德求学的心情也就活生生地被揭示到我的面前了。

    现象学不是一门普遍意义上的学问,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现象学当年之所以能有那么

  • 3、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篇一: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自己存在于这里,不是依于某种认识和意志,更不是依于直观为我们所知的。而是在缺乏明确的认识状态下,我们不得不与被抛到的这个:此的自己面对面。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意识状态的傀儡,在无意识状态中构造成我。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不断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的拷问为什么会动摇,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亲身经历这种事。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决不可能作为现实的东西亲历。人生在世考虑两个极点,生和死。听天由命转变为人定胜天,对于生我们亲历过,但是对于死作为存在状态的终结,是无法体验到的,那要到另外一个境界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来生,循环,还是只是人的肉体形式化为物质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东西,畏死,我们考虑生的意义价值。为了连续生与死我们有了时间,时间就成了一种纽带。

    对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良心,良心是伪善以外的任何东西。自己在这里存在并不是依自己的愿望选择的,自己在这里存在是既成事实的,并且自己对自己的存在完全是非力的,我们生在此,就在此,此在已经存在不以我们的自我意志而转移,也无法按照自我的意志来转移。所谓良心不是完成了的状态,而是良心的倾向、准备接纳自己的内疚的一种姿态。我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先于自己的思考而存在,自己在这里或好或坏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不是对得起自己,这样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良心,我们追求的存在良心是对自己的一种怜惜。

    畏、先行到死、良心都是使此在从向日常的沉沦中回返自己自身的环节,海德格尔把此在忍耐畏、从自己固有的亏欠理解自己称为觉悟性、决心性。由于这些思考我们会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起码在一种程度上说是这样的。这种觉悟性即是与自己最后的可能性之死面对面,并始终把其为可能性维

  • 4、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篇一: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作者:海德格尔

    1、海德格尔在此在的存在论分析一节中说:应当在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状态中显示这个存在者。我们就日常状态提供出来的东西不应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结构,而应是本质的结构。

    文学理解:现实诸多作家及日趋炽热的新闻行业,致力于追踪日常状态下的非常存在,譬如:吸纳存在者人的眼球的灰色新闻、新奇事件,没有时间把捉存在者存在方式的平均日常状态。特别是80后的文学创作者,借多元化文学趋势,意造出诸多凭空的脱离存在者平均日常状态下诸多存在的存在事件,借以猎奇,换取人的脱离日常状态下的思维方式。诚然,倘若臆断出《蜘蛛侠》似的科幻伦理道德,仍然值得赞赏。《诛仙》有种科幻成分,只可惜平均日常状态的成人描述化匮乏了一些,只能限于一种特殊人群阅读。存在者存在的细节,即自古统一的平均日常状态的关系,被褥夺了,只留下了面向事情本身的假象、病理现相、单纯现相。存在者此在的细节结构锻造,理应是文学创作家们极端关注的平均日常状态的周围世界。无论在什么场境下,平均日常状态的细节描述,势必成为一部文学作品或者说一部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内涵,也就是海德可尔所说的本质结构。

    2、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样解释: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某些别具一格的存在领域曾映入眼帘并在此后主导着问题的提法(笛卡尔的我思、主体、我、精神、人格);但同时,与始终耽搁了存在问题的情况相适应,人们从没有就它们的存在及其存在结构发问。就笛卡尔来说,事情还不止限于耽搁了此事因而使(思执,无论其为心智还是精灵)在存在论上陷入全无规定之境。

    哲学理解:我思故我在着重强调我思的主宰性,将存在的导因,划入我思这个唯质、唯一的循环之中,唯心成为存在的全部核质。就此在而言,此在物的发现这一事实在哲学上已经一无所获。而就哲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而言,更是糟糕透顶,我思故我在,在的目的论被扼杀,在的对象、方式以及场境再现的周围世界,全然被思给遮蔽掉,此在的时间概念、此在的形体将是一无所有的虚幻物,作为存在者存在的人的本体此在需求不知何踪,依此存在者内在的本质特性存在,亦被思遮蔽,也就是说,人性一词,全被我思遮蔽掉。倘若这种理性的命题,一旦沾上统治者驾驭的政治、道德、阶级化的锁链,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亦被幻化为一种工具。我统治、我道德、我善、我恶,皆由我思套上一道美丽的诱人光环。一切真实的谎言,也就有了真实的理论的

  • 5、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800字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马丁?海德格尔的着作,曾被教育局称为不合格的一本书,却被不少学者认定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着作之一。

    在书里蕴含了太丰富的内容,讨论的问题也庞杂且深刻,有些地方让人根本看不懂,但是某些话却让人印象深刻,若有所思。

    人想要本真的存在,就必须本真的理解和面对死亡,海德格尔说:死是存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像这种可能性存在,就为此在开展除它的最本己的能在,而在这种能在中,一切都为的是此在的存在。

    为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乍看就觉得是废话,人肯定都是求生的,不会是求死的呀,所以自然是为生存而生存,这样的问题还有讨论的意义吗?

    但是结合很多人各种生存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哲学家要讲出这样的话来。有人觉得生存是为了赚钱,有人说是为了工作或者其他形形色色我们觉得对于生存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满带文艺范儿的为了让生命有意义。

    但是生存就是生存本身,与其他一切都无关,我们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而生存的,为了维持生命而呼吸、饮食,而只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才有了工作、金钱所有的一切。

    下次再给自己找理由的时候,请记得告诉自己,生存就是我们的目标,于是很多我们觉得乏味的东西可能也会有意思起来,很多困难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生死一向是哲学领域很容易提到的话题,于是,探讨了生存本质后,海德格尔又说死亡不是人实际能经验的。谁知道到底这样的话是不是正确的呢,至少现在的你我都不知道。

    没有经历过的人自然没有发言权,经历过的人又有什么方法能告诉我们他们的经验?死亡也不是能被他人代替的。要是能,那不知道有多少冤魂会因为别人的推责而无辜走在黄泉路上。也许真的是死亡使人个体化,使自己的生存整体地呈现出来。

    有时候想想还真的是死亡让人去注意某人,文学上更是如此,我们经常都爱说,只有死人才能出名,因为实在有太多的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死后才受到大众的认可。

    甚至觉得大家好像忽略了生存的意义,明明人死如灯灭什么都留不下,不管是盛名还是厚利,很怀疑这样的规律是依靠怎样的理据形成的,但是它就在那里。人所畏的情绪向自己展示了自身的生存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是终有一死的。谁也代替不了谁,也无可逃避。不管这辈子怕不怕死,在世上也不过几十年,谁也逃不了,当下的日子好好过便好了。

    生死由天,我们总是在纠结自己的存在,总是计算着在世间的时间,但是既然不受我们思维活动或者情绪的左右,我们为什么要花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呢?或者我们真的想要用脑子

  • 6、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1500字

    自己存在于这里,不是依于某种认识和意志,更不是依于直观为我们所知的。而是在缺乏明确的认识状态下,我们不得不与被抛到的这个:此的自己面对面。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意识状态的傀儡,在无意识状态中构造成我。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 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不断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的拷问为什么会动摇,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

    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亲身经历这种事。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决不可能作为现实的东西亲历。

    人生在世考虑两个极点,生和死。听天由命转变为人定胜天,对于生我们亲历过,但是对于死作为存在状态的终结,是无法体验到的,那要到另外一个境界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来生,循环,还是只是人的肉体形式化为物质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东西,畏死,我们考虑生的意义价值。为了连续生与死我们有了时间,时间就成了一种纽带。

    对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良心,良心是伪善以外的任何东西。自己在这里存在并不是依自己的愿望选择的,自己在这里存在是既成事实的,并且自己对自己的存在完全是非力的,我们生在此,就在此,此在已经存在不以我们的自我意志而转移,也无法按照自我的意志来转移。

    所谓良心不是完成了的状态,而是良心的倾向、准备接纳自己的内疚的一种姿态。我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先于自己的思考而存在,自己在这里或好或坏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不是对得起自己,这样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良心,我们追求的存在良心是对自己的一种怜惜。

    畏、先行到死、良心都是使此在从向日常的沉沦中回返自己自身的环节,海德格尔把此在忍耐畏、从自己固有的亏欠理解自己称为觉悟性、决心性。由于这些思考我们会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起码在一种程度上说是这样的。这种觉悟性即是与自己最后的可能性之死面对面,并始终把其为可能性维持。

    通过先行到死此

  • 7、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1000字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1000字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曾被教育局称为“不合格”的一本书,却被不少学者认定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在书里蕴含了太丰富的内容,讨论的问题也庞杂且深刻,有些地方让人根本看不懂,但是某些话却让人印象深刻,若有所思。人想要本真的存在,就必须本真的理解和面对死亡,海德格尔说:“死是存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像这种可能性存在,就为此在开展除它的最本己的能在,而在这种能在中,一切都为的是此在的存在。”

      “为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乍看就觉得是废话,人肯定都是求生的,不会是求死的呀,所以自然是为生存而生存,这样的问题还有讨论的意义吗?但是结合很多人各种生存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哲学家要讲出这样的话来。有人觉得生存是为了赚钱,有人说是为了工作或者其他形形色色我们觉得对于生存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满带文艺范儿的“为了让生命有意义”。但是生存就是生存本身,与其他一切都无关,我们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而生存的,为了维持生命而呼吸、饮食,而只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才有了工作、金钱……所有的一切。下次再给自己找理由的时候,请记得告诉自己,生存就是我们的目标,于是很多我们觉得乏味的东西可能也会有意思起来,很多困难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生死由天,我们总是在纠结自己的存在,总是计算着在世间的时间,但是既然不受我们思维活动或者情绪的左右,我们为什么要花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呢?或者我们真的想要用脑子重新整理出更适合我们的生存法则或者避免死亡的窍门?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1000字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曾被教育局称为“不合格”的一本书,却被不少学者认定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在书里蕴含了太丰富的内容,讨论的问题也庞杂且深刻,有些地方让人根本看不懂,但是某些话却让人印象深刻,若有所思。人想要本真的存在,就必须本真的理解和面对死亡,海德格尔说:“死是存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像这种可能性存在,就为此在开展除它的最

  • 8、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书评欣赏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存在和时间的意义,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对于哲学,我既没有系统地了解过哲学史,也没有详尽地研究过各个派别的哲学大家,那我哪里来的勇气跟大家一起读这本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因为哲学一直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只是没有专门去定义没有系统地探索,但是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因为不同的人生哲学而导致不同。还有一点就是***的鼓励:即使读不懂也是一种懂。于是我似懂非懂地加入了。

    ***说,哲学是对生命本身的叩问。尤其是人们已经身在其中却被忽视的生命之问。

    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人们常听说的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

    再往大里讲,就是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什么?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通过学习哲学,我们不见得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寻找的过程就是答案本身。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首先海德格尔一位哲学家当中的颠覆者与集大成者。他通过认真研究哲学前辈的思想之后,发现大家对存在都避而不谈或者都认为没有谈的必要,于是他又重新将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提出来。而且海德格尔是在看到了当时西方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处于对文化的关怀和时代的关怀,重新唤醒大家对存在问题的领会。《存在与时间》是一本可以作为研究存在之问与时间之问的原点著作,所以即使大家对哲学没有太多了解,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入哲学的世界。也许你直到看完这本书也未必见得能明白存在的意义,但经历过这一遭的体验那你的思维也已得到了进化。

    那么,何为存在?但凡能够定义出来的答案都不称之为答案。存在着又是什么?它是指存在着的存在性,是动态的,但它并不是存在。如同余华所说的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活着,但却不知道什么是活。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中的to be就是去()做,去成为自己,去在的意思。人在一个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我们对存在的理解要将其置于时间的境遇中。我们都是向着存在而生就像向死而生一样。

    导论的第一章第一节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中,海德格尔讨论了历史上对于存在的三个成见:1、存在是最普遍的;2、存在不可定义;3、存在是自明的。正是因为大家认为存在是普遍的,所以觉得

  • 9、 存在与信仰——读《复仇》有感

    存在与信仰 ——读《复仇》有感

    杨梓涵

    一个遗腹子行旅者,投宿一家佛寺,遇一个和尚,悟懂了一些道理。他要找杀死父亲的仇人,而仇人的名字刻在他手臂上。他遇见了那个仇人,却未杀他。

    以上这极诡异的行文,是汪曾祺先生的又一个故事,结局出乎意料。旅者为何不杀仇人?这便牵扯到了"存在".遗腹子为寻找仇人而舞剑,为寻找仇人而行遍天涯。佛堂上的坐垫多了一位,那是为他而设的。遗腹子只为了杀死仇人而存在,若此达成了,他的存在与否,又有何意义?这是对仇人的怜悯,也是对自己的悲伤。

    曾经听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警官,被歹徒打瞎了左眼,这之后,妻离子散。他将使歹徒绳之于法作为己任,甚至以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当他最后抓住了歹徒而将他送归国家执行死刑后,他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二者的性质是一样的,你为何而存在?当这个理由灰飞烟灭时,一切都将虚无。你的存在,若仅为了一个信念,坚定,而可悲呢。结尾的两副錾子,指他与仇人,迸发出一道光芒,是经存在于虚无后的希望,与解脱。

    遗腹子在寺中住下后才遇仇人,可说是神佛给予他的心愿,他的存在。佛堂上的经书,蒲团,在信佛人的眼中是佛的昭示,佛的语言。等你顿悟了自己的存在,即虚无,即信仰,那么你也将跪上蒲团,奉起经书,祷告佛法。

    人在天地中贵为"灵",却也是孤独苦难的,来自于母腹的孩子,尚不懂自己为何而来,可迟暮的老人,早已知道自己的去向。正因这一层人性深处的迷惘与死亡的终极,就有了神佛。基督教的耶稣,是全能者,告诉你未来有天堂、地狱。东土之佛指示你,人世有着六道轮回。人性复杂,有情感,有知觉,有灵魂与信念,可当你已死呢?这一切的一切,便是前世今生的幻觉。所有人都在自我的大海中漂泊,望着空中的浩渺星辰,左右顾盼,终生追寻生命意义的有无。

    信仰是人类的自我认定,存在是人们在虚无中的价值。遗腹子厌倦了漂泊,顿悟了依附在仇人身上的存在,他的青年时光,仇人名字代替他的名字,如仇人存在化为他的存在。文中"他坚信他的母亲已经死了",是的,眼中所见,也为虚无,心中所念,才为信仰。否认与质疑之后,是重生,是生命意义的重塑。

    【蒋老师 评语】

    梓涵是七班最具古典才华的大才女,熟读唐诗宋词,经典阅读已向《史记》、《资治通鉴》涉猎,她的古典诗词创作更是一度令大家钦佩不已。才气与灵气兼备的梓涵,让人格外欣赏。深厚的阅读功底,让她的解读也常常颇为新颖。

    关于汪曾祺先生的《复仇》一文

  • 10、 《我与父辈》读后感2000字-永远的存在

    《我与父辈》里,连科老师从自己童年开始写起,字里行间是满满的朴实和暖意,不由得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了上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他用详实的笔墨和丰满的情感向读者讲述了生活在豫西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凡的一辈子,以及阎连科老师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除了对那段沉重历史回忆之外,阎老师用更多的语言讲述了父辈对子女浓浓的亲情和子女在父辈亲情之下获得的滋养与成长,以及对这种感情的感恩。朴实的叙述和文字的简约并不妨碍感受的恣肆与蒸腾,故乡、亲情在关于思念的名词竞技场上,永远是胜出者,而且永远与你锁定在一起,严丝合缝,牢不可分。无论走了多久,无论飞得多远,故乡和亲情如同拉扯着你飞行的线绳的另一端,撕拽着,紧绷着,剥离着,皮毛脱落直至血肉模糊,经历过的人是深深的共鸣,没有经历过的人则是一种灵魂的顿悟。

    看着看着,我不禁潸然泪下。我的老家坐落在邙山脚下黄河之滨,祖祖辈辈靠种田为生,父亲兄弟姊妹五个,他排行老大,父亲当年16岁时就出去当兵,再后来转业到洛阳工作,母亲19岁那年嫁给父亲来到这个家中,长嫂如母,贤惠的她不仅要伺候生病的婆婆,还要带着叔叔、姑姑干农活挣工分。从我记事起,母亲每天从鸡叫起床就开始忙,到了晚上还要给一家人缝衣服做鞋子,从没有片刻停歇过。如今我的脑海中还经常浮现这样的镜头: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一边督促着我和妹妹学习,一边缝衣服,常常我们半夜醒来还看到她在灯下穿针引线。到了冬天,母亲的手冻得红肿还裂开长长的口子,母亲用煮萝卜水洗,然后抹上一层厚厚的猪油,还没好上几天,就又裂开。那时候生活贫困,为了给我们解馋,每到周日,父亲从洛阳回家,都会带猪肉饺子馅,母亲就会给我们包饺子吃,听母亲说,妹妹保准会吃多,躺在床上难受的哼哼着肚子撑,但下次依旧,我想这可能是馋的太狠,妹妹对吃撑想要屏蔽吧!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最难捱的还是寒冬腊月,凌晨5点多起床到学校上早自习,清冷孤寂漆黑的夜令人又冷又怕,我和邻居家的姐姐常常一路小跑,好不容易身上有些微热,进到教室又宛如掉进另一个冰窟,里面没有取暖设施,窗户上破碎的玻璃上用报纸糊着,在寒风中咕咕作响。最怕的是下雪天,地面泥泞,怕棉鞋湿了坏了,就放在书包里,虽然穿上母亲织的毛袜子,再套上胶鞋,也无济于事,走到学校,脚趾早已麻木,已丝毫感受不到痛。为了取暖,大家就会玩一种游戏俗称挤谷堆,太阳出来时,在背风的墙下,大家背靠墙排成一行,

  • 2019-10-24

  • 2019-10-20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2-02-11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1-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1-12

  • 2019-10-12

  • 2019-09-25

  • 2019-11-06

  • 2021-12-28

  • 2019-09-2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1-12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11

  • 2022-10-28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存在与虚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存在与虚无读后感、2024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