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 > 地图 >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2024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相关栏目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热门栏目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推荐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

(共 8274 篇)

  • 1、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1000字

    走过那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书,一定有很多感慨和见解,见解写下来就成了读后感。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深切、最让人沉思的一句经典语句。这句话被标识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书的封面,可见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悄然升起一个大大问号,难道这句话不矛盾吗?连我小时候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难道作者就这水平?可是,在我读完这部小说时,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的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在我所知,这部小说还被改为了电视剧版《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功力,还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共鸣,给人的心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是行义的生存,而美国则是利己的主义,由此可见,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国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妇对人对事都抱着万分的热情,并且是典型的、具有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这些传统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谓是根深蒂固。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说,金钱文化就代表这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钱在美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的开头姨妈借钱这事给他们夫妇两上了生动的一刻,让他们初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态炎凉、幻想破碎。姨妈不是把他们接回家里热情款待,而是当晚就把他们扔到了破烂到无法想像的地下室里,还随手扔给了他们九百美元的债务。这一场景,足够让他们回味一辈子,且受教一生。然而,最讽刺的、也是最升华的地方就是小说的最后,王起明又给了帮助抚养他女儿的恩人邓卫上了同样一课。因此,可以说这种做法与中国的金钱价值观是完全相悖的。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想要维护自己的高

  • 2、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_读后感1000字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深切、最让人沉思的一句经典语句。这句话被标识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书的封面,可见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悄然升起一个大大问号,难道这句话不矛盾吗?连我小时候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难道作者就这水平?可是,在我读完这部小说时,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的最大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在我所知,这部小说还被改为了电视剧版《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功力,还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共鸣,给人的心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是行义的生存,而美国则是利己的主义,由此可见,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国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妇对人对事都抱着万分的热情,并且是典型的、具有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这些传统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谓是根深蒂固。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说,金钱文化就代表这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钱在美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的开头姨妈借钱这事给他们夫妇两上了生动的一刻,让他们初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态炎凉、幻想破碎。姨妈不是把他们接回家里热情款待,而是当晚就把他们扔到了破烂到无法想像的地下室里,还随手扔给了他们九百美元的债务。这一场景,足够让他们回味一辈子,且受教一生。然而,最讽刺的、也是最升华的地方就是小说的最后,王起明又给了帮助抚养他女儿的恩人邓卫上了同样一课。因此,可以说这种做法与中国的金钱价值观是完全相悖的。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想要维护自己的高傲自尊是没有一丝可靠性的。

    最终,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下,王起明也变成了当初自己所鄙

  • 3、 北京人读后感

    北京人读后感

    北京人是人类的祖先,从猿到人,是一个身体机能不断进化的过程。物质文明演变得更为繁荣富强。然而中国社会的吃人文明是在倒退,愈演愈烈残忍地吞噬一代代人的自由灵魂。剧作家曹禺以北平一个封建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的破败景象及各代人的遭遇折射出封建礼教必将被根除的社会现象。腐朽的北京人躺进了棺材,突破束缚的北京人踏上新的大道。

    话剧细致地描写了一个颓废寒怆的大宅门情景。将曾家的各色人物铺陈开来。文清、愫方、曾霆和瑞贞坐在翘翘板的中间,他们在彷徨,渴望挣扎出桎梏,跳出狭窄的门槛。袁家父女及北京人坐在一边,他们是前者的救赎,率真自由地生活。另一边是曾皓和思懿。他们用绳索套着中间的人儿,用自私、虚伪的行为禁锢着他们。在第一幕中翘翘板大体保持平衡,有微小的浮动,并没有决定性瞬间的出现。各色人物内心在复杂波动,对外行动都极力隐忍。

    《北京人》中的人物形象都塑造得十分立体,是封建家庭中的典型人物。不得不说的是愫方,她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女性。愫方善良、优雅、懂得忍让,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美好女性却始终得不到幸福。她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耗在一个将死之人上,一是出于道义,更多的是为了她对曾文清那份无望的爱情。一直到文清卑微地回来,她认识到自己的爱情终结,她不愿再让自己困在牢笼里。她鼓起勇气和瑞贞一起去追求新生活。愫方不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那些逆来顺受的妇女形象,她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逆流而上,完成对于自我的救赎。与愫方产生鲜明对比的便是曾思懿这个妇女形象。她是剧中不折不扣的线索人物。她对曾家三代人的悲剧命运有直接的影响。作为儿媳,她不遵循孝道。只知一味从曾皓手中夺取实权。作为妻子,她从未做到善解人意,控制丈夫、欺负愫方,让她得到内心巨大的病态满足。作为母亲,他在曾霆和瑞贞眼里显然成了一个专制可怕的人。自己的婚姻没有幸福,她也让儿子的婚姻没有希望。曾思懿虽干练、有本事,为人却是刻薄、专制而不自知,摧毁他人和自己。江泰这个女婿是个蛮有趣的人物,第二幕开始,从他和众人的对话中看得出这是个口才极好、一针见血、讲究生活品质的人。这也是他身上最不缺而仅有的优点。他看明白曾文清的性格缺点,想保住岳父的棺材信誓旦旦去借钱,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些小细节铺垫未来这些人的命运。北京人出现时,除了瑞贞,其他人都有些惊吓,衬托出瑞贞掩藏的反抗性,她将跳出这个围栏。曾霆抑压出的欢欣,大人似的走向书斋显现曾霆被压抑的

  • 4、 曹禺的《北京人》读后感2000字

    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摘自曹禺的《北京人》

    这里的北京很安静,永远吹着冰冷、安静的曲调。这里的曾家也很寂静,住着没落的封建家庭,供着一群士大夫弟子。他们染受了过多的腐烂的北平贵族文化,他们悠闲,雅致,没有什么谋生的工作,所以有着浓厚的寄生性,慢慢的消磨人的意志。

    而男主人公曾文清便是这种没落文化的产物。他出生在这个所谓的书香门第,寂寞时徘徊赋诗,心意恬淡时独坐品茗,半生都在空洞的忽悠中度过。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懈怠之感。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种种对于生命的厌倦和失望致使他懒于发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知道自己的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他是棵萎了的苗子,只剩生命的空壳。

    他的沉闷窝气,拼命的吸着鸦片烟让我想到了那张病态的脸汪文宣,不,他和汪文宣是不同的,至少汪文宣挣扎过、努力过,而他却只会用吞鸦片烟来慰藉自己那失去灵魂的躯壳。一切脱离轨道的无措让他对一切变得懒得。

    从而他的妻子曾思懿,那个自命知书达理,精明干练,整天满脸的堆着笑容。虚伪、自私、多话、猜忌多疑,而自以为慷慨大方的女人。她好在自己造想的权诈,诡秘的空气中勾心斗角,言辞间总是显露得她那种谦和、孝顺、仁爱就是一个封建社会有的毒妇。她是悲剧的制造者,她希望拥有最好的,希望自己是主宰,实际上不过是想在这将倾覆的大厦里捞一点最后的晚餐而已。所以她的一切费尽心机的活动只是加速了大厦的颠覆。而她让我觉得她同样不幸,即使她是只张牙舞爪的母老虎,但相对于这个吃人的礼教、文化,又何足挂齿呢?

    而他们的儿子和媳妇,仿佛是这个破败贵族文化的继承人。那年轻的,本该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们,失去了本属于他们的童真,喑哑一般地捱着痛苦的日子,活像一对遭人虐待的牲畜。看得出他们讨厌这个家庭,我始终记得当曾思懿告诉她儿子自己又怀了孩子的时候逃离家庭的样子,他虽然还小,但是他对那种将会又有一个陪葬品时的恐慌和憎恨真的是让我心中一沉。

    在这老北京里,明白的北京人应该是愫芳。她温柔,随性,也因此无可避免的成了曾浩的活拐杖。在曾浩日渐衰颓的暮年里,愫芳是他眼前必不可少的慰藉,也是他半脚步入棺材的陪葬品。谁也猜不出她心底压抑着多少痛苦的思想与愿望,她是缄默不语的。

    愫芳在在曾思懿的冷嘲热讽下,总是低着头,嘴角总是挂着一抹浅浅的笑(很淡定)。

  • 5、 北京人艺话剧《万尼亚舅舅》观后感

    2月1日,北京人艺的话剧《万尼亚舅舅》迎来了本轮演出的最后一场。3个小时的戏看下来,被憋得不轻,但感受也颇多。这里略表一二。 《万尼亚舅舅》这戏,似乎比较隐晦,但又很清楚明白。每个人,都能从剧中人身上看到自己,感受到巨大的共鸣。 压抑、憋闷,是这部戏自始至终带给观众的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剧中人始终身处一片黑暗之中,舞台上只有灯光,没有阳光,更没有剧中人所言镶着宝石的天空。而所有在黑暗中存在的一切,也似乎都有其特定的寓意。比如最重要的道具椅子,就如同是一种宿命,一种桎梏,一种难以摆脱的束缚与无力改变的轮回。在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奥涅金》中,舞台上数量最多的,是苹果。随着剧情的发展,苹果越来越少,象征着主人公之间爱情的毁灭。然而在《万尼亚舅舅》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椅子却是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若干个几人高的畸形椅子。无疑,椅子是一种隐喻,它打败了所有的剧中人,也占据了所有观众的脑海与心灵。 再说灯光。剧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情节,是人物围着舞台慢慢的踱步,而灯光便会为她们铺路,她们也会沿着这条被灯光照亮的路行进。这个情节反复出现,几乎出现在每一个剧中人身上,暗示着他们事实上都是一样的人,没有区别。他们都在重复的走着老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不能接受任何改变。然而可怕的是,这样的路,并不是通向光明的道路,而依然是一种宿命,一种桎梏,一种难以摆脱的束缚与无力改变的轮回。灯光给出的路径,要么是两条平行线,要么是围成一个方框。那么前者便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平行线,各走各的,各过各的生活,永远不会有交点。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更是无法信任与期待的,谁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谁便是十足的傻瓜。后者则意味着一个死死将剧中人困中的套子,如同象棋中的九宫格,老将再怎么折腾,也走不出去。开场,叶莲娜便走了一个这样的框,从起点出发,慢慢的走,没有一句台词,最后又走回到起点。其实这几分钟有些令观众错愕和难熬的静默,便已然将全剧的主旨展现得清清楚楚了。 再说音乐。开场的音乐,是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日出》。音乐雄壮豪迈,气势恢宏,然而舞台上却几乎是漆黑一片,毫无生机。无疑,这是一种对比,对比出剧中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们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渴望蓝天,但却没有勇气和智慧去追求这些。最终,理查的音乐越是雄壮豪迈,他们的内心便越是压抑痛苦。而贯穿全剧的音乐
  • 6、 纽约黑帮影评

    纽约黑帮影评(一)

    以前看过几部西科塞斯的电影,知道他的风格隐忍又有些忧郁。《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无间风云》都有这样的感觉。不过这部《纽约黑帮》则完全不同。它将所有的欲望,仇恨都赤裸裸地都呈现出来。直接了当又激动人心。或许,一个伟大城市的长成就需要这样毫不掩饰的激情,不管这种激情里有多少的杀戮和鲜血。

    尽管有些人用鲜血,勇气,道义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城市,但瓦伦和屠夫比尔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电影开始的时候,五点区的野蛮和混乱就预示着它与外面刚刚孕育的工业文明格格不入。没错,瓦伦和屠夫都在自己的地盘上都拥有绝对的权利。按理说,他们之间的较量应该是那种英雄式的,但到最后还是沦为了政治和国家战争的炮灰。屠夫比尔没有能够体面地死去,瓦伦虽说亲手杀了仇人,但最后还是不得不融入到文明的大潮。这是那些江湖中人对政治和时代的低头。黑帮只是一个时期的产物,但政治却会永远存在下去,因为它可以维系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而世界还要靠着这些文明活着。所以,《教父3》中的迈克才会不遗余力地和政府拉关系。至此,黑帮也不会再有如当年那样霸气逼人的气质。

    另外,很喜欢电影中的几个演员,李奥纳多纠结的眉头,刘易斯像魔术师一样滑稽的打扮,还有还有迪亚兹的复古表演虽然她一点也不适合演这种古典戏。长的确实现代了一点。

    纽约黑帮影评(二)

    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卡麦隆。迪亚茨和丹尼尔。戴。刘易斯这回痛快的走到了一起。这三个人都是名字随便往地上一扔就会砸出个大洞的大腕,一步黑道史诗小说改编而成的奥斯卡热门大奖影片《纽约黑帮》让他们陷入了盘根错节的血腥争斗中。

    故事背景锁定19世纪中叶美国最为动荡混乱的士气,在纽约的贫民区,阿姆斯特朗。瓦隆亲眼目睹父亲惨死,从此内心埋藏下复仇的种子,为了完成复仇大业,他选择暂时的忍耐与伪装,加入黑帮,拥戴自己的杀父仇人。此人诗歌杀人不眨眼却穿成绅士一样的黑帮杀手,绰号屠夫比尔,但是越接近目标他的心里愈迷惘,因为屠夫比尔代表的远不只是个人和一个帮派,矛盾重重的同事,一个女扒手也给了他一丝爱情的温暖

    三顾茅庐刘易斯重返江湖

    在过去的两年里,米拉麦克斯制片公司为了筹划这部影片,可真是花足了功夫。显示选中了罗伯特。德尼罗挑大梁,计划泡汤后,大伙的目光都盯准了一个人:丹尼尔。戴。刘易斯。

    自5年前《拳击手》票房失利后,刘易斯已淡出影坛。他声称已经厌倦了多年的演艺生涯,偕同新婚

  • 7、 纽约琐记读后感

    【篇一:《纽约锁记》读后感】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

    看陈丹青的书,让我感到很爽,觉得与作者面对面真诚相待。没有矫饰,没有说教。

    在19期《在北大听讲座》中,有一篇正好是陈丹青关于《纽约琐记》的琐忆,作者说:当你在写你在其中生活过很长时间的城市时,有一点要克制,就是不要多谈你自己。

    这本书做到了。作者不是更多的直接谈纽约生活,而把更多的笔墨留给纽约的艺术印象,通过这些印象及人物带出纽约的生活来。

    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方式,也是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我以为。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作者称之为见到的纽约生态。我觉得更像是作为一个画家的画家生态。

    作者在北大讲座谈到这本书时还说:我们印象中的纽约常常是一种很浪漫的形象,都是从电视电影中建构出来的。可是一个真正的纽约跟我们今天的社会一样,跟你们将来毕业面临的问题一样,也就是谋生、安身立命,此外才是哲学、历史和艺术。

    我们总是把艺术家看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其实艺术也是建构在日常生活之中。作为画家的生态,同样是生活面对的各种困境和现实的诸多因素的总和。

    打开一看,立马就被吸引,不管你是外行还是内行。他独特的优美、幽默渗透在字里行间,他的艺术修为和文学造诣相得益彰,使得他的文字自成体系干净深邃。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时段的人生,阅读着同一本书,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篇二:纽约琐记读后感】

    昨日去至上图,一时抓耳挠腮想不出找什么书看,随手寻了许子东的《呐喊与流言》与陈丹青的《纽约琐记》。许的书比较学术,煞有其事地看了些关于张爱玲小说特色的评论,抄了些关于钱钟书小说修辞技法的皮毛,便合上书丢在一边。摩挲了一阵《纽约琐记》的封皮,仍旧煞有其事,不过拿出笔和小本做起了读书笔记,谁让丹青先生是我的偶像呢?

    人但凡新做一件事,多少总有点郑重和憨傻。看着不禁哑然失笑,笑自己最近郑重其事地想着某些事,略略抑郁,实在有些憨傻,这个世界有什么是想不明白的呢?可是仍旧难看开

    关于阔别祖国十八年后的心情,陈丹青先生如是说:我早已不是那个在博物馆凑近名画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国数年,也和那位《纽约琐记》的作者日渐疏远;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

  • 8、 人在考场
    人在考场 六(1)班 肖淬砺 外边冰雪纷飞,我的眼睛凝神望着窗外,这次,是期末考试。 “嗨,快看!”我身后的人突然拍了我一下,“他们有试卷!”我急忙转过头去,只见小澳和小隆正拿着两张试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答案。于是,我加入了讨论答案的队伍。 而正当我们讨论答案之际,前排的小畅正在咬手指,还是那样镇静自若,那样不慌不忙,那样沉着冷静,我从未见过他在考前紧张。 “这题答案是……”很快,我又淹没在讨论答案的人流中。 “叮铃铃”,考试铃响了。我们连忙跑向座位。我紧张地握住笔,鼓励自己,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肥胖子”放下试卷,我的眼睛便像探照灯似的扫遍了考卷上的每个角落,心想:完了,这张试卷不是小澳手上的那张,而且还挺难呀! 我顿感手心不断地冒着冷汗,笔杆都被我握得湿答答了。大冷天,头顶也是感觉发烫不已,不一会儿,汗珠果然是不约而至,从我的双颊滑过,轻轻落在桌子上,离试卷很近很近,似乎也想近距离观察一下题目。我手中的笔这时也被丢到一旁,饱受寒风欺凌。 虽说题难,可我硬咬牙把小怪们都扫倒一大片。现在,只剩三条拦路虎了。我眼睛到处乱瞟,不停地伸长脖子,好像恨不得自己的脖子长成长颈鹿一样。可对面的小杰硬是文具盒和手一齐出击,形成一堵大墙,硬是像阻挠黄河水似的挡住我的视线。 我狠狠地盯了他一眼,只好埋头苦思。可最终还是无济于事,仍旧是在试卷上留下两题空白,如我的脑袋一般无处安放。 收上试卷后,我连呼了好几口气。人在考场,身不由己,我以后一定要认真学习,在考场才不必靠眼睛来争取呀!

  • 9、 《纽约锁记》读后感700字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

    看陈丹青的书,让我感到很爽,觉得与作者面对面真诚相待。没有矫饰,没有说教。

    在19期《在北大听讲座》中,有一篇正好是陈丹青关于《纽约琐记》的琐忆,作者说:当你在写你在其中生活过很长时间的城市时,有一点要克制,就是不要多谈你自己。

    这本书做到了。作者不是更多的直接谈纽约生活,而把更多的笔墨留给纽约的艺术印象,通过这些印象及人物带出纽约的生活来。

    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方式,也是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我以为。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作者称之为见到的纽约生态。我觉得更像是作为一个画家的画家生态。

    作者在北大讲座谈到这本书时还说:我们印象中的纽约常常是一种很浪漫的形象,都是从电视电影中建构出来的。可是一个真正的纽约跟我们今天的社会一样,跟你们将来毕业面临的问题一样,也就是谋生、安身立命,此外才是哲学、历史和艺术。

    我们总是把艺术家看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其实艺术也是建构在日常生活之中。作为画家的生态,同样是生活面对的各种困境和现实的诸多因素的总和。

    打开一看,立马就被吸引,不管你是外行还是内行。他独特的优美、幽默渗透在字里行间,他的艺术修为和文学造诣相得益彰,使得他的文字自成体系干净深邃。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时段的人生,阅读着同一本书,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 10、 纽约黑帮纪实观后感

    《纽约黑帮纪实》是一部由克雷格汤姆斯主演的剧情纪录片,网友们对这部影片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网友评论:

    西西里是个神奇的地方,小岛一个却因黑手党全球闻名。而那些从这片土地上移民到美国的新一代美国人更是在20世纪初在纽约创下了黑帮史上最为人知的五大家族。

    的这种风格有点纪录片又有点美剧的路线,大概的把luck为首的5人街头混混成为纽约最有势力的黑帮到衰落这条线交待清楚了。虽然有点象流水帐,清淡得有点无聊,但也算写实。

    二十世纪的美国与现在的天朝有点象,不过是那时的美国司法警察没有天朝这么强势。黑帮自己搞自己的,不搞大了,上新闻一般的警察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而从意大利跟随父母来纽约的lucky更是因为家里穷,直接就走上街头和志同道合的兄弟自己闯天下了。白手起家靠的就是胆子和勇气,当然脑子还是多少要有的,迈耶就是他们的军师。不同的是,迈耶还是个犹太人,但是lucky并没有因为他的出身就当外人。很多关键的时刻点子都是迈耶出的。这5人组先是想办()法混进当地一个较大的黑帮里,先为这个黑帮的二把手卖力。卖力出名后,混了一个位置。然后是禁酒令一出,这个造成黑帮势力大涨的好机遇。5人小组也没闲着。误把自己老板的一车酒给劫了。这下就到考验一个老大的时候了,lucky自己挺身出来跑到boss面前承认,并请求赎罪的机会。果然,老板看在他的有胆子也有脑子的情况下给了个机会,让他去杀一个对老板有很大危胁的杀手。这事lucky也办到了,这事过后,这5人组在黑帮的位置就稳了。

    黑社会的小弟,想往上爬,杀人还是少不了。然后就是意大利过来的黑帮和自己的老板争地盘了。黑社会嘛,都是争来争去的。lucky也没错过这个机会,把自己的老板给干 了,上位后,突然发现这个意大利过来的家伙想做太上皇。这就有点不对路了,lucky所求的是大家互相平等的地位和共同发财的机会,不想出现什么太上皇。这一点和一般的黑帮还真不一样。所以想了以国税局探员的身份把这太上皇给干了。至此,lucky联合纽约其他片区的四大家族成立了元老会,约定所有黑帮事情利益纠纷由元老会决定,还成立了秘密的暗杀组织。这个元老会算是开启了黑帮的新时代,不再是你杀我抢,以暴制暴的形式了。因为有了沟通,所以一定程度上黑帮内部的问题能以开会的形式解决就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至此,lucky才35岁,就达到了个人生涯上的顶峰。然后因为涉足以毒品控制妓院的行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6

  • 2023-05-15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09-23

  • 2019-11-04

  • 2019-10-09

  • 2019-10-29

  • 2021-08-26

  • 2023-05-15

  • 2019-09-28

  • 2019-10-28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10-09

  • 2021-06-03

  • 2023-02-03

  • 2021-06-03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23-05-04

  • 2023-04-11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09

  • 2023-02-04

  • 2023-03-25

  • 2019-11-03

  • 2019-11-04

  • 2019-09-20

  • 2023-03-31

  • 2019-11-16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2024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