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 地图 >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2024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相关栏目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热门栏目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推荐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共 8156 篇)

  • 1、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读这部小说的心情是激动的。书中以法源寺这一实体的存在,自康有为讲起,时序贯穿清末到民国初立,焦点集中在几位改革运动里的灵魂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等,牵引出对时局变化的行动,尤在个人思想与两难的关键问题上,大幅着墨,并解诗以明志,将纠结缠绕的问题,从不同观点辩论,抽丝剥茧。李敖充分运用娴熟的历史知识为根基,而写出这本「以古现今」的小说,令人大叹过癮。其中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谭嗣同与梁启超关於佛学出世与入世的讨论。母亲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过去我深受影响,有着模模糊糊的概念,但未经深究过的想法,难免显得浮泛。上了大学,受到老师影响,兴趣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并且如同老师说的:学术若非有益于人民,也就失去本身的价值。一直以来,虽然知道佛教的出世,并非无所不为的消极,但因孤陋寡闻的缘故,处理不好入世与出世的问题。我总认为,达到超脱成佛的境界,太难。倒不如丰富知识,对於复杂的政治、经济现象,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存著一颗与人为善的佛心,也就够了。但是,这本书却给了一个极有「近利」的解释,原来,寺庙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这对於母亲和我之间的歧异,有很大帮助,而且佛学的博大精深,更让人有倾心钻研的动力,而不仅是狭隘地仪式上、私人性质的为己谋福而已。 另一耐人深思之处,则是谭嗣同舍生就义的意义,在书中佔了极大篇幅。过去,少有人真正对戊戌六君子的死,给予探究。但他们的成仁,在当代的求变风气中,确有不可轻忽的影响。而我比较赞同,谭的死,说明了维新的不可行与革命的必须。然而,亦如书后,关于康有为是否为一「褪色的改革」派争论,康真的是先知,他看出了革命的惨烈,预言了中国直到1960年代,依旧滴不尽的鲜血。然而先知毕竟只能在洞识上,超越前人,却难以要局势跨过悲剧。时代的要求,万众会相呼以应,却鲜少有人看出再接下去的难题。况且,外在因素加在中国身上的急迫性,使得先知们注定孤独,而中国也只能一路浴血而行,在挣扎中颠颠躓躓的站起来。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以古谏今的意味,当我看到书末李敖所提的完书地点:中国台北。在书里,谭嗣同向大刀王五等粗人说的满汉之分、种族之辨,就强烈地暗试着所谓省籍情结与统一、xx等议题。对我而言,「中国」两个字是广义的,具强烈的文化内涵,是自大陆辗转来台的人们身上,永远的精神母亲,也可说是民族的意义,不专指政治上的政党,更是血缘的源头
  • 2、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一):百学必先立志

    李海鹏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以为是写寺庙或是佛教的,本对此类书是提不上兴趣的,但当读完前几章后,却一发不可收拾,花了两天的空闲时间把它读完了。上课偷着看、回寝室打着光膀子看,中间若是断下,总感觉有什么不对,特别是在书中戊戌变法那一段,很是精彩,有点像小时追金庸武侠小说的那种感觉,但不同的是,这里面的情景基本是历史事实,人物的行为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而且他们所行的那种"义",是治世救国的"大义",这就与武侠小说里的劫富济贫、英雄救美的"义"大不相同。

    所以此书读着读着,你会有一种心潮澎湃、酣畅淋漓的快感。一则是被历史里的那些波折曲奇的故事所惊,一则是为历史中那些为国、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身上的那种舍生取义、以身殉道的精神所叹。所惊所叹之余,不免会联想到当下的社会与自己。如古人言:乱世出英雄。也许在当下如此和平的年代,再难出像谭嗣同、袁崇焕、谢枋得这样以身殉道、勉示后人的人。当然当今社会我们也用不着让谁去牺牲,以达到"以行启迪"的效果。只是叹于我们这个社会已少有那份坚持自我信仰的精神,少有那份出世淡然的定力,在多元价值观和娱乐文化的冲击下,社会变得更浮躁。

    书中作者笔下康有为这个人物出现时,让人眼前一亮,好似是一隐性埋名的武林高手横空出世,那段与佘法师的对话很有意思,康有为谈到自己对"善与伪善"的看法,并与佘法师有一段争论,这让我想到了中国首善陈光标,按照佘法师的观点,陈想到而确实做了助人的事,尽管方式不正,动机不纯,但这做出来的就是善。记得马斯亚维里的君主论中曾有这么一句话:"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其实我是较赞成法师和马斯亚维里这种观点的。只要结果是好的、能造福人,尽管初心和手段不尽好,我也觉得这样做是对的。

    从最开始与法师对话的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康有为的学识渊博,其实书中几个大人物都是如此。康有为潜心修行五年,方才出山,这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时机的人,试问当下又有几个?他还提到读经世致用的书,再看当今之教育,自幼在应试教育下学习物理化等科目,又有几个学子曾想过用其所学去做什么?书中说那个时代读四书五经、裹小脚、扎辫子,可谓是民智未开,而今所体现的应试教育是否就能体现民智已开?值得反思。

    "经世治用"这点对我感触很深,因为现在的自己也未打通自己的智慧,不明白自己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唯此只觉应多实践,结合理论读无字之大书。再论

  • 3、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000字(3)篇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以北京法源寺为故事背景,讲述一段风云际会的晚清历史。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国所做的努力,塑造了生动又有深度、高尚且具牺牲精神的人格形象。这部小说的魅力之处在于它不仅生动再见了那段还不曾远去的历史,还将我们带入到对我国历史文化中生死、鬼神、僧俗、家国、中外、强弱、因果、小我大我等问题的探讨,引起读者的思考。它既是写历史又是在拷问历史;他既是在写读书人,更是在赞扬大变局时代不以应试做官为生而以行动救世舍身的读书人!北京法源寺,原名悯忠寺,是唐太宗为追念因其错误东征而战死的将士们修建的,后被清乾隆帝改为法源寺。明朝忠将袁祟焕也与此有些渊源。这大概便是作者将其作为书写背景的重要原因吧。本书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台湾批判型作家李敖。李敖先生的作品看的不多,单就本书来讲,构思精巧,历史翔实,叙事巧妙,文学功底深厚。

    李敖是真的博学强智啊。开头看的时候用一位和尚和广东人对善行的讨论开始。还以为是写和尚是高人(一般武侠小说都是酱紫啦),后来一个个历史人物浮出了水面,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中间关于谭嗣同一心愿为戊戌变法而慷慨赴死的心迹讨论有些掉书袋,但是仍然为他的“死事”而感动。康有为是旧时代的革新者,却又是新时代的守旧者,恭亲王是咸丰时代的革新者,却又是光绪时代的守旧者。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青春的时候觉得爸爸妈妈守旧落伍,也许再过十几年我们成了父母又成了孩子眼中的落伍人。人要保持不变不被时代淘汰,就是用开放的心去理解新事物接触新事物。感觉自己有一些越来越守旧的行为,需要警惕。时代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热血,可是自己却常常是一个不愿意发声的人,这让我觉得自己很没有社会责任感,是一个胆小怯懦者,可是发声和知道却不说之间的分寸在哪里,我真是不知道啊。

    阅毕竟有一种悲怆感。士大夫读圣贤书,满纸匡扶社稷,而现实却是在浮沉官海生存。救国图存,始于甲午战败,而距英国人船坚炮利打过来又过了30年。一座寺庙,转变了时空,却留下这些革命先辈为善恶、真假、忠奸、中西、维新革命这些议题拨开云雾的辩论。只是每个人选择不同,戊戌变法开了先河,历史却自顾推进。谭嗣同选择求死,以身诠释华严“回向品”,用牺牲唤醒国人,是义士。梁启超选择与国同进,正如少年中国说所言,保有少年之心,以时势度世。而康有为自诩先知,以传统士大夫爱民

  • 4、 北京法源寺_优秀读书笔记1000字

    北京法源寺的丁香花又开了,他们又在谈论着我听不懂的棋局。

    家国,天下,出世,入隐。

    僧俗,朝野,因果,人我。

    常变去留,经世济民。

    寺庙是个好道场,庙堂高耸,人间戏场。

    一八九五年的暮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相遇相识于北京法源寺,随即拉开了维新变革的序幕。 康有为三次上书朝廷,第一次六千字,第二次一万七千字,第三次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一字,字字句句振聋发聩,使光绪帝推开重重阻挠,终于在那年的初夏,召见了康有为。

    光绪二十四年,农历四月初八,晨早五时,鸟鸣初歇,天光乍现,空气里还弥漫着丁香花的清幽。朦胧中,国事既定,一场变革即将撬开陈腐旧制度的铁锁,让遥远的曙光也唤醒沉睡的东方。可正当康有为大呼开宗明义圣裁之时,光绪帝又补充了一句,可,不是推翻。

    霎时间,如雷电骤停,戳进康有为热血的胸膛。维新是注定的失败,只允许外敷止疼,却不能痛刮毒瘤。无奈之下,叹息之后,只不过就如此而已。 梁启超在南海会馆里慷慨激昂,改良还是革命,这是个问题。他心中一直在抗争,一个感觉说,改良。温和的变革让社会人民慢慢接受,逐渐认同,从上至下,不变而变,有识之士起来领导,有权之人推动进程,温和也波澜壮阔。另一个感觉却是,革命。如今朝野内外已僵化腐败无可救药,只要统统推翻,统统打倒,建立一个崭新的未来体制,没有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权贵势力的阻碍,随心而变,简单粗暴却进展最快,成效最明显。

    然而,一切只是空想。他慷慨陈词,大家热烈鼓掌,然后,依旧按部就班。出了会馆大门,抛之脑后,如一场戏文,演绎的生动,淋漓尽致,散场以后,人走茶凉,空留舞台与戏服。

    无权无势,如何将梦想践行?这是梁启超忘记考虑的事情。

    谭嗣同,湖北提督之子,家境殷实,自幼饱读诗书,年少又游历四方,西北大漠,华南丘壑,北疆风雪,南国江洋,勘破儒典佛学道理,勘破礼教官治民风,尘世中来去,风云变化已无视。自是傲骨儒生,自是慈悲信徒,自是修道真者。

    谭嗣同,官拜军机章京上行走,改革倡议与实践者。他比梁启超幸运的多,他能践行他的梦想。他比梁启超不幸的多,他梦想未成反倒献出生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应该是不怕的,大慈悲者为救众生而引刀一快。他应该是情愿的,无力回天,快哉痛哉。他应该是遗憾的。

    那是一八九八年农历的九月二十八日,桂花飘香的季节,戊戌年的桂花格外芬芳,因为那一年的秋天,将载入史册,万古留芳。

    北京法源寺的丁香花又开了,他

  • 5、 北京青年读后感

    北京青年读后感范文一

    在工作空隙挤出了时间又看完了一部电视剧,其中印象最深人物是叶坦他爸爸,一个智者的形象看透了纷扰的环境,真的是随心所欲而不拘。

    何东某种程度上就是个二货,用极端的方式摆脱生活的束缚,但要看到他有资本二,妈妈是干部身份在北京有关系,自己干了也有好几年公务员有了一定的积蓄,他二得起。用热情蒙蔽了双眼的勇敢某种程度就是软弱,想要自己的生活没有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实施自己的构想。也许有些东西拿起来了就永远放不下来,有些路走了就停不下。其中权筝为什么就是他重走青春的祭品呢,所以说有很多东西努力就可以改变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包含有别人生活的元素,但这些元素不是固定的,要有别人随时更换元素的准备。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生活的全部,每天早晨都会有太阳升起来。一开始觉得编剧的水平有点低,怎么用那么极端的形式表现青春,但后来发现这也算是编剧的高超的表现这一吧。这种想法大多在我们非常年轻的时候也出现过,把锻炼等同于承受苦难,这容易和观众产生共鸣。只有发现真实的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成熟。在何守一死于肝癌的时候我想起了一句话---人生的路就像跷跷板,一个人的人生路如果一直向前走就会出现自己以为是走上坡路实际是走下坡路,永远无法到达眼中的最高点,也许跷跷板的平衡点就是人生的最高点,要不就要你的家人,爱人,敌人处于跷跷板的另一端你才有可能到达眼中的最高处。

    权筝和唐娇娇就是完完整整的犯贱,或者就是剧中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是犯贱,只是犯贱的对象不一样,也许真的有生命的克星,ta让你欲罢不能。这种圆满的结局也许只是在电视剧才会出现,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去获得别人的爱呢。爱人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能力。

    何南是我看的时候最看不上眼的人,自己设计的拐杖是个好创意,但是自己以为就能靠一根拐杖获得别人眼里的成功。在获得小成功后没有归零的心态,其实人生我认为就是不断从零到一和从一到零的过程,从零到一自然不容易,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但是从一到零就更难了,这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在他父亲没有经过他同意自己把它专利买了后跟他父亲翻脸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害怕自己再也不能有这样优秀的设计了。在说父亲没功劳也有二十几年的苦劳啊,追求一下幸福又怎么了。在深圳创业的时候被骗了,还能获得30万,我觉得这就是扯蛋。

    何西我想是在过程中收获最多的,在外出的时候他收获了爱情和自信,可

  • 6、 《北京精神》读后感

    《北京精神》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北京精神》一书,收获不少。这是一本能充满着正能量的书,能够让人积极起来。

    城市需要属于它自己的精神,这样的城市才算完整的。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主体的精神,就像是“活”了起来,有了自己的灵魂。当这个城市中的市民们都积极的去发扬他们共同所追求的东西时,城市精神便形成了。城市的精神将会传递给更多人,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工作,学习,或追逐自己的梦想。

    北京精神的主要内容便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提炼。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时代不停地变迁,但是国家是不变的。其实可以把国比作一个大家,爱家才能把家建设的更好。往大一点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之前那些为了国家而努力的前辈们的成果。就算是在最没有希望的时刻,那些前辈们也依旧在努力着。现在的我们,接手了前辈们的任务,继续把国家建设好。有那么多人为了国家而工作着,我想所有原因中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爱国。也许将来我们将接过他们的任务……那么,我想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什么。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正所谓不走寻常路,那些天马行空看似不可实现的想法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的成果往往来源于尝试,只有尝试才有改变的可能。现在的社会信息发展迅速,创新什么的是必不可少的,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一成不变的填鸭式学习只会让思维凝固,不同的学习方式才能教出不同的学生,遇事产生的灵感也会不同。这样的创新是真正的“创新”,而不是相同的模仿。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象征。你往外一看,路上行走的有穿着新潮的年轻人,也有衣衫保守的前辈。街边建筑的样式也各不相同,办公用的大厦,或是平常的居民楼,抑或是古色古香的店铺,乃至有心人自己手工diy的新奇玩意儿店都出现在一起,却丝毫不显违和。北京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不同样的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信仰的人都可以在首都出现。北京可谓“海纳百川”,将不同的文化连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家庭样的包容。当然,包容并不是放任,对于不合理、违背原则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坐视不管的。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我们都愿意做文明人。文明人不是说你看了多少的书,而是你得有很好的品德。厚德有着历史传统,又有着时代特点,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相比传统,现在的厚德显得更人文,更相互理解。现在的“厚德”的范围显得很宽,好的品质都算是厚德的——包括无私奉献,诚信,友爱互助,这都算是

  • 7、 北京精神读后感

    北京精神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我阅读了《北京精神》一书,收获不少。这是一本能充满着正能量的书,能够让人积极起来。

    城市需要属于它自己的精神,这样的城市才算完整的。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主体的精神,就像是活了起来,有了自己的灵魂。当这个城市中的市民们都积极的去发扬他们共同所追求的东西时,城市精神便形成了。城市的精神将会传递给更多人,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工作,学习,或追逐自己的梦想。

    北京精神的主要内容便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提炼。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时代不停地变迁,但是国家是不变的。其实可以把国比作一个大家,爱家才能把家建设的更好。往大一点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之前那些为了国家而努力的前辈们的成果。就算是在最没有希望的时刻,那些前辈们也依旧在努力着。现在的我们,接手了前辈们的任务,继续把国家建设好。有那么多人为了国家而工作着,我想所有原因中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爱国。也许将来我们将接过他们的任务那么,我想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什么。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正所谓不走寻常路,那些天马行空看似不可实现的想法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的成果往往来源于尝试,只有尝试才有改变的可能。现在的社会信息发展迅速,创新什么的是必不可少的,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一成不变的填鸭式学习只会让思维凝固,不同的学习方式才能教出不同的学生,遇事产生的灵感也会不同。这样的创新是真正的创新,而不是相同的模仿。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象征。你往外一看,路上行走的有穿着新潮的年轻人,也有衣衫保守的前辈。街边建筑的样式也各不相同,办公用的大厦,或是平常的居民楼,抑或是古色古香的店铺,乃至有心人自己手工diy的新奇玩意儿店都出现在一起,却丝毫不显违和。北京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不同样的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信仰的人都可以在首都出现。北京可谓海纳百川,将不同的文化连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家庭样的包容。当然,包容并不是放任,对于不合理、违背原则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坐视不管的。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我们都愿意做文明人。文明人不是说你看了多少的书,而是你得有很好的品德。厚德有着历史传统,又有着时代特点,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相比传统,现在的厚德显得更人文,更相互理解。现在的厚德的范围显得很宽,好的品质都算是厚德的包括无私奉献,诚信,友爱互助,这都算是厚德的范围之内。而且,这么

  • 8、 精选看从北京到北京有感

    读后感大全专题“北京有感”推荐内容。

    经过搜索和整理,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呈上看从北京到北京有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随着文化水平提高,文档的重要性日益增强,阅读借鉴范文提高我们写作的速度。也可以将多篇范文进行组合,写出自己的亮点。

    看从北京到北京有感 篇1

    刚看中国作家获得了雨果奖,就迫不及待的围观了这篇获奖作品。许多人遗憾受篇幅限制,情节有点没能完全展开,我却觉得写的恰到好处,就好像好多事情,一些真相,都只能是点到为止,过满则亏。

    老刀为了生活,铤而走险去穿越空间,从第二层的研究生到第一层的上流人士,也从而窥见了些许生活的真相。前进的过程似乎并不困难,然而所有的变数从踏上返程的时候才接踵而来,道德的责问,因为一层空间的工作疏忽而受的伤,好像这些现象在现实中总有缩影,受伤吃亏的总是最平凡的人们。而所谓的上层人士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特权。

    老葛的话冰冷而淡漠,他说在这里呆的久了就木了,习惯了,虽然自己也是底层出身,但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旁观。

    真相永远残酷,我不知道老刀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折叠社会的真相,但事实已经摆在那里。社会在发展,科技要进步,无处安放的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多数。难道一层社会发展的代价就只能是压缩别人的生存空间么?如果真如老葛所说,上面的社会日升日落,繁荣了衰弱了所有的变化都传不到下面的社会去,而下面的社会也就永远固守着自己的模式潮起潮落,依然为吃不起好点的饭,上不起好学校而挣扎,那是不是对于老刀这样的人而言生活就真的没有了指望?历史的车轮滚滚,终将绝尘,只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有安坐的地方。

    看从北京到北京有感 篇2

    在历届奥运开闭幕式中,中国留下太多震撼世界的作品。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琴艺、武术、戏剧、千手观音等中国传统文化集中呈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人鼓阵、活字印刷、独创的点火仪式等表演举世瞩目。

    还有为本届北京冬奥会做铺垫的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将传统文化与led屏幕、机器人、地面投影、人工智能等科技融合,尽显中国的新文化、新科技、新成就。

    而2022年的冬季,每位践行了奥林匹克精神的运动健儿们,都是英雄!他们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对至高荣誉的追求,都为这冬末早春,染上了最独特的亮色。

    这16天,我们目睹了运动员们的拼搏努力,我们见证了披荆斩棘的健儿加冕称王,极限运动秀到让人炫目,花样滑冰美到令人词

  • 9、 北京人读后感

    北京人读后感

    北京人是人类的祖先,从猿到人,是一个身体机能不断进化的过程。物质文明演变得更为繁荣富强。然而中国社会的吃人文明是在倒退,愈演愈烈残忍地吞噬一代代人的自由灵魂。剧作家曹禺以北平一个封建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的破败景象及各代人的遭遇折射出封建礼教必将被根除的社会现象。腐朽的北京人躺进了棺材,突破束缚的北京人踏上新的大道。

    话剧细致地描写了一个颓废寒怆的大宅门情景。将曾家的各色人物铺陈开来。文清、愫方、曾霆和瑞贞坐在翘翘板的中间,他们在彷徨,渴望挣扎出桎梏,跳出狭窄的门槛。袁家父女及北京人坐在一边,他们是前者的救赎,率真自由地生活。另一边是曾皓和思懿。他们用绳索套着中间的人儿,用自私、虚伪的行为禁锢着他们。在第一幕中翘翘板大体保持平衡,有微小的浮动,并没有决定性瞬间的出现。各色人物内心在复杂波动,对外行动都极力隐忍。

    《北京人》中的人物形象都塑造得十分立体,是封建家庭中的典型人物。不得不说的是愫方,她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女性。愫方善良、优雅、懂得忍让,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美好女性却始终得不到幸福。她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耗在一个将死之人上,一是出于道义,更多的是为了她对曾文清那份无望的爱情。一直到文清卑微地回来,她认识到自己的爱情终结,她不愿再让自己困在牢笼里。她鼓起勇气和瑞贞一起去追求新生活。愫方不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那些逆来顺受的妇女形象,她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逆流而上,完成对于自我的救赎。与愫方产生鲜明对比的便是曾思懿这个妇女形象。她是剧中不折不扣的线索人物。她对曾家三代人的悲剧命运有直接的影响。作为儿媳,她不遵循孝道。只知一味从曾皓手中夺取实权。作为妻子,她从未做到善解人意,控制丈夫、欺负愫方,让她得到内心巨大的病态满足。作为母亲,他在曾霆和瑞贞眼里显然成了一个专制可怕的人。自己的婚姻没有幸福,她也让儿子的婚姻没有希望。曾思懿虽干练、有本事,为人却是刻薄、专制而不自知,摧毁他人和自己。江泰这个女婿是个蛮有趣的人物,第二幕开始,从他和众人的对话中看得出这是个口才极好、一针见血、讲究生活品质的人。这也是他身上最不缺而仅有的优点。他看明白曾文清的性格缺点,想保住岳父的棺材信誓旦旦去借钱,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些小细节铺垫未来这些人的命运。北京人出现时,除了瑞贞,其他人都有些惊吓,衬托出瑞贞掩藏的反抗性,她将跳出这个围栏。曾霆抑压出的欢欣,大人似的走向书斋显现曾霆被压抑的

  • 10、 北京折叠的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查阅。

    篇一:北京折叠的读后感

    既然《北京折叠》描述的是阶级分层固话,那就再来看一看《赡养人类》吧。不得不佩服,这个脑洞大多了,我还是好这口。这是一个杀手的故事,杀手被世界上最富有的13个人雇佣,任务是杀死世界上最穷的3个人,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更让人好奇,人家都那样穷,为啥还要人家命?随着杀手慢慢揭秘,最富有的13个人其实是在为全人类的利益做争取,因为这最穷的3个人都太有骨气了,钱财无法收买他们,只好痛下杀手了。这脑洞还不算大,等到最后揭秘到第一地球的贫富分化的故事时,我简直要倒吸一口凉气,故事居然可以夸张极端到如此地步,不得不不佩服大刘的想象力。原来侵入地球的外星人,也是贫富分化的底层人民,他们的殖民入侵行为是因为他们在第一地球已无法生存。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比《北京折叠》更加惊艳,不过可能因为脑洞太开,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没有《北京折叠》那样处处体现着现实的残酷。

    果然看小说,比看代码要神速多了,再来一篇《赡养上帝》吧。同样的一篇短篇小说,地点没有设置在城市,而且一个乡村,一开始的故事场景就像一个普通农户家里寄宿了吃白饭的孩子,全家人都对吃白饭的家伙恶言相向,只是那个吃白饭的是上帝爷爷。大刘的故事总是如此大的反差,3000多岁的上帝爷爷(叫爷爷感觉辈分不对,不过不叫爷爷又叫什么好呢?)寄宿在普通农户家,承受大家的白眼和讥讽,但其实上帝爷爷是有超高科技的族群,科技化程度太高深,以至于上帝爷爷们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几千几万年后,所有人都退化成了只能吃喝拉撒,不懂数理化的半文盲,大刘的故事就是这么夸张极致。上帝爷爷们带着一个神秘配方(看不懂的超高科技一手资料)来地球寻求赡养。人类一开始是拒绝,但是看了一眼他们带来的配方,立刻就答应赡养20亿个从天而降的上帝爷爷,心想有了一手配方,地球的生产力、gdp增长何止能多养20亿人?再来20亿也木有问题啊。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地球人发现要把配方顺利转产,几个世纪都做不到!因为最牛掰的地球人研习那些高科技也要好多好多好多年。所以就出现了小说开始的一幕,上帝爷爷越来越被众人嫌弃,还有人被虐待。这和《赡养人类》是一个系列,与一般的外星人小说不同,外星人并不要侵略占领地球,屠戮众生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2-04

  • 2019-11-16

  • 2023-02-02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24

  • 2019-10-09

  • 2023-01-16

  • 2021-12-07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3-01-05

  • 2019-10-28

  • 2023-01-31

  • 2019-10-29

  • 2023-07-01

  • 2019-10-29

  • 2023-06-15

  • 2023-02-01

  • 2023-01-28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3-01-30

  • 2023-02-04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1-05-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0-28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北京法源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北京法源寺读后感、2024北京法源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