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2024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范文,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左右
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相关栏目
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热门栏目
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推荐
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

(共 726 篇)

  • 1、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3)篇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 第(1)篇

    其实道理很简单,无论是拿五形的相生相克来说事,还是拿奇特自然现象或是各种bug开挂事件作为佐证,我们那些聪明的老祖宗们无非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换而言之就是要告诉所有人,为什么老子能当皇帝但是你们不能,因为老子当皇帝那叫做顺天意,你想当皇帝那就叫谋反,是与天作对。

    当然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至今为止,关于生死及宇宙乾坤还都没法完全搞清楚,我们想知道,他们也想知道,只不过我们知道要用科学去找寻答案,而他们那时候没有形成科学体系,那就只能用迷信去尝试进行解释了,这要解决的只是个因果关系罢了,有因有果才能有始有终,若解决不了因与始,如何能说明果与终呢?

    但是因果始终这些又如何能说的清道的明呢,那就编呗,根据事实编故事,没有事实创造事实编故事,实在创也创不出来了,那就眼睛一闭,纯纯的瞎编呗,反正总有人会信的,就算别人不信,只要自己能做到面不红耳不赤的侃侃而谈,还能一本正经的记录再案,那就是事实,由不得你们信不信。

    看了这些书,中国传统文化给我的大体感觉,玄妙而虚无,成体系却难完备,博大精深却又显得大而化之,比较空洞。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这就是真理,你信则灵。换句话说就是信不信由你......怎么听怎么看都很有道理,但是不是可以学以致用,立马上手呢?那就不一定了,所以常会有那种“听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的感觉......

    我打个比方,这种感觉就像当下比较流行的星座星运这些个东西,怎么看都觉得相当的对应,可细细研究下来又会发现,其实都是文字游戏与逻辑框架,只是往里面套内容而已,洋洋洒洒若干项,总有一项套住你.......

    就这本书来说,看完感觉一般,确实阐述了一些观点看法,比如说中国古代五行八卦的形成与应用;历史上被神话的一些故事背后可能的真相;以及王朝更迭过程中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不过个人感觉还是空洞了一些,内容不是特别丰满充实,但是绝对可以理解,毕竟要想把本身就挺玄乎而且跨越时间久远的东西写的很清楚,那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需要对所有涉及朝代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与调查,其工程量是可想而知的。

    闲来无事拿来当做趣味读物来看,也挺有趣的。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 第(2)篇

    对《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简评。

    马伯庸其人。原名叫马力,其实马伯庸是个笔名而已,别看了很多他的书,却一直蒙在纸里,当然他也不是超级玛丽的玛丽,还要尊重原创的。80

  • 2、 《斑马线上的中国》读后感范文800字

    《斑马线上的中国》这本书你读过吗?是一本很现实的书,很多人看完之后的感悟是很深的吧,《斑马线上的中国》读后感范文800字请欣赏!

    今天分享的是一本书的读后感,书名叫做《斑马线上的中国》,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邓子滨老师。网上对这本书的主流评价()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普法读本,用语温和、说理透彻、言简意赅。

    该书选取醉驾入刑、医患关系、孙志刚案、呼格案、许霆案等热点事件,包罗普通人鸡毛蒜皮的日常事务,在探究中国法治来龙去脉中,带领读者超越有限的个人经验,审视时代积弊根源,探索法治生活的种种可能。读完,除感叹作者对中国法治十年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合乎人性的见解外,更对书中微言大义拍手称快。诚如书中所言斑马线上遵守规则的程度,代表了国民尊重法治的程度。揆情度理,凡是以法治为核心价值、为生活方式的地方,国民井然有序、守信有礼;凡是崇尚机变权宜的社会,只要人群聚集,便犹如流民般蜂拥挤占,先得为快。

    以斑马线观照中国法治,具体而生动:斑马线已经画好,而行人和驾驶者却总是为自己的便宜随意践踏,行人放着百米开外的人行横道不走,偏要翻越隔离护栏,冒着车辆贴身呼啸而过的危险,也要在马路中央等候良久;驾驶者则赶着最后一两秒绿灯,轻点油门瞬间冲过斑马线,降低自己空间和时间成本,礼让行人变成一纸空谈。这背后的拉锯战般的博弈过程,按照囚徒困境理论,不遵守交通秩序,个体收益都会变大,于是大家都不愿意遵守交通秩序,最终导致交通混乱,安全事故频发,反而没有大家都遵守交通秩序时的收益高。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约定规则来保证每个人的最终决策,从个人最优的纳什均衡点转变为集体最优点。

    按照这个理论,在如此完备的交通法律规则之下,我们斑马线上的中国特色就应该所剩无几,但现实却是不尽如人意。只能说明,规则被人为破坏,违规行为未受到应有的处罚,导致规则不受待见。书中精辟的总结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榜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一万次法治宣传,也禁不起一次对规则的凌驾。提出要想整饬斑马线上的乱象,必须持之以恒的严格执法。

    其实,所有的惩罚都是有损法律提升幸福这一目的的,之所以被允许,只是因为它有可能排除某种更大的危害。我们之所以要求严格执法,也是基于贯彻法律的可预测性特征,让人们最大限度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明白这个后果不仅是被书写在纸面上,更是公正地被执行在每次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在程序和形式上。在作者看来,国家机关在法治图

  • 3、 中国简史读后感

    中国简史读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按照我平常的习惯,这本书我也只是敬而远之,哲学一词太深奥,不是我这种凡人可以读的。但是就那次偶然间我发现书中的哲学并没有阐述我所想的类似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哲学问题,而是我们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关于如何经营幸福人生的话题。《中国哲学简史》以一种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那些大思想家们的哲学思想,略读便可让我醍醐灌顶。

    我很喜欢的郦波教授在《给大学新生的十条寄语》上的一句话:有用没用,学点哲学!我知道哲学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洗涤自己的内心,但直到我接触了《中国哲学简史》我才发现,哲学有时候就像是我们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冯友兰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着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着尤为重要。全书中冯友兰大师也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儒、墨、道、法等不同学派的哲学主张,并由古至今写到了几百年后的佛教、新儒学以及西方哲学。

    冯友兰在书中对春秋战国的各大哲学家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大部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他在讲述儒家思想时,讲述了孔子的仁义、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同时,冯友兰也讲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其所认为的教育家的基本任务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治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孝应该是老辈们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冯友兰先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用简单的文字2020告诉了我们如何行孝。

    而在冯友兰这长篇巨着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它讲述庄子思想时提出的相对幸福的观点。以前我对于庄子只知道他是一位行文幽默荒诞,做事潇洒无章的隐士,但通过冯友兰先生对庄子的文章的深刻剖析,我意识到庄子并不是我曾接触到,认识到的的那个潇洒自在,夸张无奇的人。冯友兰对于庄子的《逍遥游》一篇提出了如何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他在书中说:万物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就像《庄子?骈拇》中说:凫兢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

  • 4、 《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自先秦以来,在散文史上有突出贡献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篇,将中国的散文史理出了脉络,总体能够一目了然。 散文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传统,散文的开始,始于文字记事。春秋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应为孔子依鲁史而修订的《春秋》,以及孔门子弟们编纂的《论语》等,此时的散文仍有说教的文字,不过大多为先贤们的教诲之言。此时文字也极富文采。 汉朝时期,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为史学巨著,但是《史记》的文学价值也不可小觑。《史记》继承了《离骚》的传统,与先秦以及后世皆不相同,于是,便成为这本书的独有特色。书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信念本来来自于孔子以及老子,但是其中作者又产生了疑问,理论与实际相差很大,使作者愤愤不平不得其解,致使他的文章也颇具杂文色彩。 唐朝开元末期,产生了一批忧世诗人,张九龄为其中一个代表人物,诗人为人老实醇厚,在自己身遭贬窜之时,仍写一些牢骚之言,对当时的政治朝政等都发出忧心。 散文发展至清代,在当时君王的思想统治之下,便产生了桐城派的文学,为盛世之文,清末,由于时代巨变,桐城之文开始日渐衰息,经过曾国藩姚崇等人的推崇,却又有了复兴之势。此时的文章大多为救世之文,康有为的文章大多反映了他的君主立宪思想,他反对革命,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与他相对的革命派人士却期望建立真正的共和制国家,他们的文章也大多体现这类思想。

  • 5、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1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五月第四本书。人需要读一点晦涩的,深刻的,不是那么容易读下去的书,是为头脑的捶炼。而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所谓难读的书,哲学,尤其是中国古智人的哲学,那确实是需要颇费精力。老实说,即使这是一本翻译的中国哲学简史,但既然是中国哲学泰斗冯友兰先生的作品,即使是翻译,即使是简本,我也并不能全本都读通,毕竟思想差距就在那里。但是不是就意味着读了没用,我认为不是的。就像冯先生说的,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换句话说,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它无法为你提供什么可视化,可利用化的直观知识,它的任务从来不是如此,它有更重要的任务,提高你的精神修养,丰富你的精神境界,让你不仅仅眼光所及之处都是红尘黄土,人总要有点高山流水的境界。 读完这本书也是很有收获的,对中国哲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大概清晰的了解,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也有了比较明晰的梳理,对中国哲学的内核以及长久以来它对中国人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有宗教,但是中国人应该是最不迷信宗教的一个民族,你对比下西方就知道了。那是因为中国人信的是哲学,或者说哲学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人入庙烧香,但是他们并不真的迷信于这个宗教,宗教的教义永远没有束缚住他们。但他们会选择相信支撑这个宗教的哲学理论。 长久以来我们都有个刻板印象,中国哲学重经验,西方哲学重逻辑。实际上呢,中国哲学里的名家,墨家,到后来的新儒家,它们的哲学都是非常重视思辨的,这里面就包含着中国人的逻辑思考。而也有人说中国哲学只重视世俗意义,可是,道家和后来引入到中国经过不断发展的中国佛学,思考的就是宇宙和超脱。中国哲学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体系,其内涵之广,深度之深,一本简史是道不尽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也有了个体悟。自从佛学传入中国,发展到宋时,中国哲学的整个系统就已经是完善了。最早之前的墨家,名家,阴阳家,法家等,渐渐发展到后来,该淘汰淘汰该保留保留,保留的全部融入到了儒,释,道里去了。所以基本上在这时中国哲学趋于完善,儒家的格物、佛家的坐禅,道家的修道都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儒家的致知、佛家的顿悟、道家的得道,本质上是一样的修行目的,为了获得某种超脱。而这种修行的方式和目的,构成了中国人的全部精神修养。 对,就是这样,所谓中国哲学,就是中国人全部的精神修

  • 6、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

    曾晓梅

    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主要依据时间顺序将先秦至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各家理论进行梳理并加以略微解读。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哲学进行本土化分析,以及分不同时段及不同社会制度对中国哲学的差别化分析。

    首先,其结合中国古代以“农”为中心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哲学的总体趋向加以解释,以“农”的直觉为先的习惯解释中国哲学将直觉植入思想背景中的原由,以“农”的朴实性与自然的密切关联性解释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趋势的成因,以中国特殊的家族制度解释儒家伦理思想何以成为正统等。

    其次,其基于一种分段研究的思维,分不同时间段对中国哲学进行具体的差别化研究。以道家为例,冯友兰认为道家起源于周朝封建解体制度伊始的隐者,其将道家思想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杨朱为代表的隐者,此阶段道家的目的是避世全生,基本观点是“为我”、“重物轻生”。第二个阶段以惠施、公孙龙之后的老子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道无名,以及“反者动之道”的物极必反思想。其处世观亦意在全生避害,但由于物极必反,故强调欲刚则柔、无为、弃智。第三阶段以先秦时期的庄子为代表,其主要思想是顺乎自然本性能得到相对幸福,天人合一方能得到绝对幸福,强调物我同一。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南北朝时期的新道家(也称“玄学”)阶段,冯友兰将这个时期的道家分为主情派和主理派。主理派的代表是向秀和郭象,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庄子》的注疏当中,其主要观点是道就是无,同时以变化的思想解释“有为”和“无为”,遵循变化是无为,固守旧制是有为,强调万物没有是非差别。主情派的代表其选取的是《杨朱》及《世说新语》,主要是任我从人、率性而为的风流精神。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以时间维度进行条分缕析,阶段分明,在每次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如周朝、秦朝、魏晋南北朝等时期,冯友兰均对其社会制度先行阐释,为相关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背景。无论是法家在秦朝的兴起,还是儒家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抑或是佛教在南北朝的盛行,均非突如其来,其与不同时期统治者、民众需求息息相关。从这种分时段的差别化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社会制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尤其是乱世中国哲学的兴盛,以及不同阶段中国哲学思想的前后传承与超越。

    此外,冯友兰在分析中国哲学时,能够与西方哲学相联系,采取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如以儒家的内圣外王与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 7、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14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400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刚刚从crossfit的大运动量回来,带着身体的极度疲倦和精神的极度兴奋来完成这本《中国哲学史》的书评,真乃人生一大乐事。大师在全书最后回顾了他各种机缘巧合下对哲学产生兴趣,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如何在当年的战争离乱中研究学问,比较中西哲学之异同等,令人颇多感慨。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大师,正是在颠沛流离精神苦闷的大变局中,各种深刻的思想也容易脱颖而出,破茧成蝶,相互碰撞,交相辉映。 冯大师追求的是成为哲学家,而不是哲学史家。他认为哲学史家只是转述中国历史上的古代哲学家本来的意思和思想是什么,而哲学家则可以在哲学史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等方法形成创造自己的思想,从而成一家之言。读完这本书,目前个人的感觉是冯友兰主要是个哲学史的大师。冯大师学贯中西,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角度,对于在最后章节对于中西方哲学的历史的总结和比较,令人拍案叫绝。 之前的阅读过程中,对史上的这些哲学家,乃至大师的观点不无调侃之处,但最后看着冯大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对中西方哲学的“正,负”“境界”等问题的深刻分析和新颖观点,竟手不释卷,忘记了调侃,不知不觉就到了最后一页,只觉得不过瘾,真希望冯大师再多写几章。 大师说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从某个观念出发,建立了一系列“清晰思想”的理论,主要告诉你“是什么”,所以谓之“正”;而中国古代哲学是从直觉出发,形成了一系列的“神秘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告诉你“不是什么”,所以谓之“负”。听起来好像“阳”和“阴”的概念。哲学从“正”出发,经过一系列明晰的逻辑,观念的思想的训练和理解,逐步会进入不可知的,超越理性的境界,也就是以“负”为特点的神秘主义结束。而神秘主义就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哲学,由于追求类似“道”“理”的最高境界,一步到位,过于超前,就一直就没有发展出以清晰思想为特点的,很实用的“正”的哲学。而正是这种研究清晰思想的,告诉你“是什么”的哲学,逐步衍生出逻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西方科学于近代飞速发展,从各方面超越中国。 而且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追求物我两忘,其最高目标是内圣外王,超凡入圣,觉悟了的圣人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这一点似乎也让中国与西方重视个人价值和平等,和每个人的个人体验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无缘。 冯大师说哲学是关于

  • 8、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3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000字

    《點晴篇》

    此刻忘記孔子孟子莊子,忘記諸子百家,忘記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之靈,沈睡了五千多年,集天地之精氣而醒,化身成龍, 曰:

    「人之道,生而困乏,死而虛無; 天之道,始於安身,終於透悟。」

    1

    讀書愈多,就愈意識到不用讀書那麼多

    2

    要用理性,才知道什麼情況不能用理性

    1

    有兩種情況不宜爭執是非:

    其一是當真理站在自己一邊

    其二是真理不站在自己一邊

    2

    不爭執是非,有別於不分是非

    明辨是非者智;不爭是非者慧

    把話說清楚, 然後緘默

    1

    敬是盡心把事情做透

    地位高下亦然

    能力高低亦然

    2

    仰望繁星而覺天地之大

    盡力而不強求者知命也

    1

    天地有善惡,物件有生滅

    宇宙的本體無所謂善惡

    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始終如一

    2

    覺的三個階段:

    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

    意識到自己是天地一部分

    意識到人生如戲, 而自覺此刻在看戲

    《畫龍篇》

    1

    點晴篇採用格言體寫作,

    重感悟,不宜多作解釋。

    其他篇章除外。

    2

    古今中外, 人類追求快樂, 途徑不外有二

    其一改變環境

    其二改變心境

    改變環境, 由理智出發, 有重真理的精神,

    繼而發展出一套明辨真理的方法。

    後而衍生出以科技為主的物質文明。

    這是歷代西方哲學的重心。

    改變心境, 由感悟出發, 講求自省的精神,

    繼而發展出一套修心養性的工夫

    後而衍生出以德性為主的精神文明

    這是歷代中國哲學的重心

    2.1

    只改心境或環境,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3

    諸子百家中, 最有智識的, 我認為是墨家,

    最有慧識的, 我認為是道家.

    儒家是在兩者之間

    3.1. 慧境

    道家從心出發,思索有什麼東西煩擾心神。

    潛心發展出一套不受外在環境影響,

    也能保持心神寧定的工夫。

    3.2

    道家認為爭執是束縛之一,

    它有礙保持心神寧定。

    心解除所有束縛,就達至逍遙之心境。

    達到這逍遙至境的人,道家叫真人。

    真人的心沒有束縛,逍遙傲翔於天地間。

    3.3

    心境逍遙,善生終死,本身就很有價值。

    逍遙還隨時會錦上添花,產生工具效用。

    常處於此心境,有助思想層面上靈巧跳脫,

    甚至連在激烈的創業競爭上,也發揮著濳效。

    3.3.1

    例如,有些初創耗盡精神抄襲對手,

    攻擊對手,卻沒有多餘心力為客戶設想,

    思索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有需要的。

    結果產品不符合市場需要,倒閉收場。

    爭執令人目光短淺,錯過更優的策略;

    心境逍遙,就避過這

  • 9、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16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600字

    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非要给你把看似简单的道理讲得玄而又玄,让你觉得达到了,又到达不了,让你觉解了,又行动不了,总结起来三个字:不说破。

    冯友兰先生倒是说的很明白,意思说哲学就是给你一个思考的观点,很多时候不是问题解决了,而是自己想通了,就是这么个理。宇宙还是这宇宙,人心可大可小可内可外。

    哲学说是不说破,其实就是不可知,说不明白,”天“的东西谁能说明白呢?孔子说不明白,所以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把说不明白的都归为”天命“,这也导致了宿命论色彩的迷信。而老子在”天“之上,立了一个”道“,这个道是永恒存在的,不可说的。无法概括的超乎形象的东西。”以道观之“”道外无物“,自我也和万物归一了,道就是个完全的”一“,是理论上的极限和无限了。可是问题来了,理论上和经验上都是极限的东西,你怎么能用语言说出来呢?说出来不就是给它限制了,落入言筌了吗?于是禅宗说,第一义不可说,是非,是是是非又非是非非,绕来绕去,说出来都是哄人的,道要靠静默去领悟,宇宙就在你的心里,万物与心归一,一切就看透了。后来的阳明心学也未尝不是说心外无物,一句致良知,把一切自然和伦理都包含了,不落言筌。

    中国古人讲哲学,追求的是一个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你要非要把他应用到社会上那叫”伦理“,非要把他用到治国上那叫”政治“,都不是纯粹的哲学的层面了。比如,为了追求内在自由,道说”齐物齐生死“,佛说”顿悟涅槃“,新儒学说”明本心“,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说不破,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哲学精神。而我们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很多道理大家都不愿意听,因为它说的太破了,成了毒鸡汤。

    但是中国古人讲哲学从来也从来不是坐而论道,每一个思想都是从特定现实环境中得到的,从思维发生的时候就是这样。比如在甲骨文中,爵和鼎两个字都是非常形象的象形字,”鼎“像极了天猫的标志,这都是从具体到假设的过程。而到了拉丁文,古希腊文,每一个词组都是一个理念和假设,由此指向具体。这就说明,中国人先实后名,西方人反之,反应在哲学上是中西思维的根本区别。从语境来看,孔子言论都是就事论事,道家产生在动荡乱世,王阳明龙场悟道也是在现实中挣扎出来的结果,这就从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哲学就是入世和出世的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用心无为,无心而为,自然地生活,做自己的圣人。

    所以庄子说,道在你的屎尿中,佛教也说佛法就是拉屎尿尿,穿衣吃饭,困了就睡。儒

  • 10、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我对哲学没兴趣,我原以为我不懂哲学。看完这本简史后,我才发现原来里面的东西80%的我都略懂。文中提到的孔子、老子、墨子、佛教、道教、儒家这些我其实也都读过一些东西。庄子的《逍遥游》、《大学》提出的在明明德这些有时候我还会拿来反复抄写,可我怎么从来没有把它们和哲学联系起来?我想是从来没有系统的上过哲学方面课程的原因吧。也许还是自己对这个没有兴趣,从来没有去理清楚基本的概念。

    这本简史对初入哲学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对我这种似懂非懂的人也是很有帮助的。但终究我是兴趣不大,总的来说快速阅读了一遍,里面的内容初步梳理了一下,也给类似于我这样的人提个醒,理个大纲。

    我大学同学小燕说:所谓哲学,不过是吃饱了的文人的胡思乱想,自以为是,正过来反过来,好像都有道理,其实没道理。我是不懂的。

    小燕说的挺好的也挺对的。她甚至说她最近对孙子兵法有了新的见解,所谓36计其实个个是阴招。小燕说的真的挺好的。为她开心。

    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读到博士,我也常常自诩读了很多书,却唯独对哲学类兴趣不大,不甚研究。当我读完这本简史之后,我立刻就很清楚的认识到这本书的知识比我教学生的《建筑环境学》《燃气供应》课程更有价值。远~远~远~远超过了我教授的课程的价值。当你对哲学有兴趣的时候,恭喜你!这说明你基本上已经超越了柴米油盐、一地鸡毛、鸡飞狗跳的普通市民生活的层次,你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反思,也就是超越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进入了道德境界,这时候的人在精神上会获得更多的满足,人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我们的老子、孟子、孔子等圣人们包括西方的一些哲学大师们已经对这些东西反思的很透彻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其实,其实我们也都懂。比如佛说:谁伤害了你,谁来渡你。再比如佛又说:放下,你就赢了。但真正做到就太难了。这使我想起了前几年一个女同事跳楼自杀。她也读到博士,我想这些哲学的东西她应该都懂。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只能说可能她懂得,但还没悟到吧。

    我又想到了在重庆读研究生时的一个政治老师,他原本和我一个专业,后来是自己对哲学方面的东西非常有兴趣,然后就转去搞这些了。他给我们上课的情形我至今仍有印象,先是操着川普讲,后来对我们说不行他必须有川话讲,否则他觉得讲的不透彻。然后他就在讲台前用四川话呱里呱啦地讲的神

  • 2019-09-23

  • 2022-12-16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19

  • 2022-04-06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1

  • 2023-03-21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09-25

  • 2023-01-17

  • 2023-01-10

  • 2019-10-11

  • 2023-01-01

  • 2019-09-19

  • 2019-10-17

  • 2021-12-18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11

  • 2021-09-10

  • 2019-10-11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10-24

  • 2021-10-13

  • 2019-09-20

  • 2021-05-22

  • 2019-10-24

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
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栏目为您提供海量的2024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范文,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大全等,带您走进中国简史读后感800字的海洋,让您细细品味。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