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知行合一阳明读后感 > 地图 > 知行合一阳明读后感,2024知行合一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阳明读后感相关栏目
知行合一阳明读后感热门栏目
知行合一阳明读后感推荐
知行合一阳明读后感

(共 6610 篇)

  • 1、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 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

  • 2、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读后感

    怀着忐忑的心情,假期里我拜读了度阴山先生著述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传》。对于王阳明的认识,其实不看此书,我也是知道一点的。他原名王守仁,出身书香门第,文武双全,通过剿匪和平定宁王叛乱,开创了明王朝的中兴大局。之所以有些忐忑,是因为王阳明的学说,在我们的历史和政治教科书上,被定义为唯心主义。而根据我们的政治教科书,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好在这本书是习近平主席推荐的,所以其内容主旨应该有正能量,有可取之处的。

    对我来说,看完《知行合一》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知行合一不是我以前所了解的知行合一。以前知道知行合一这个说法,是通过近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在近代史教科书提及陶行知先生时,就同时提及了知行合一。那时候以为知行合一就是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学生要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现在看来,貌似误解了多年。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是儒家所谓的明心见性致良知的良知。知行合一的知,和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不一样的。格物致知的知,的的确确讲的是知识,通过了解物体的规律而获得知识。所以在我所学的教科书上,多少占了些唯物主义的边,于是落足了笔墨,也混淆了知行合一的知和格物致知的知。

    王阳明的学说,被当代归类为唯心主义,而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却是唯物主义。那么问题就来了,从根本上讲,王阳明的学说是错的吗?要知道,王阳明的传奇是辉煌的,其知行合一的威力是无边的,而且唯物主义学说对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是非常认同的。而程朱理学和王氏心学,都是脱胎于明心见性的儒家学说。知行合一的良知,是每个人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有鉴于此,王阳明主张练心,并且主张事上练,就是要通过入世历练,不断的反省自身行为,最终找到内心的良知。但是对于良知是否与生俱来,我还是不太认同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度阴山先生觉得王阳明是认为良知与生俱来,我不敢苟同。毕竟外部环境对人类的意识,还是有影响的。

    如果从学说理论正确性来说,王阳明的心学与唯物主义是对立的。马克思汲取数代哲学家的理论,穷毕生精力,才有了《黑格尔哲学批判》、《资本论》等巨作产生,从而开创唯物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局面。但是,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就是唯心主义学说巨匠:黑格尔。(读后感)所以,学说没有对错,他们都能而且只

  • 3、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体会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 4、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7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700字

    历时10多个小时,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不过内心是满满的充实和感动。

    对于王阳明其人,其实我完全是一无所知,只依稀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号人物。至于他是做什么的?哪个朝代的?我一概不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位朋友的书评,书评写得内容充实,充满了智慧和机锋。于是我的好奇心立马就被钓起来了。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他的什么心学理论有这么牛吗?我立马将此书加入了我的书架。两三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心中似乎有千言,却感觉无处落笔.

    无法落笔的原因肯定不是这本书不好,而是里可分享的东西太多了,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我心中的感悟完整的呈现给大家。

    简单的说一下吧,王阳明的三次悟道:

    第一,提出 “心即理”。

    心即理的意思,我们的内心就是正理,无需外求,心外无物。

    第二,提出“致良知”。

    致良知,即是光明我们内心的良知,如心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善的,我们就去做,如果心告诉我们是恶的,我们就要坚持自己的良知,不去做。

    第三,提出“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其实也就是前两项的总结。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心即理的意思;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格物;知善知恶是良知,致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行合一。

    以上只是我粗浅的认识,可能还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

    我是个很感性的人,所以理性的分析,总揽全局的视野总是欠缺。我就说一点,王阳明这老头,我是打心底的喜欢和崇敬了。。

    他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我心里有一个愿望,就是成为王阳明的学生。因为王阳明是真真做学问的大家,无论是在被流放的边境,还是在剿匪的途中,王阳明时时刻刻都在讲学,无论剿匪多么的紧张,艰险。他始终不间断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我想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可以追随是多么大的荣幸和幸福呀。

    定心。极致的冷静,无论宠辱,都心定,即便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无论身处牢狱,还是恶劣的边疆,无论是命悬一线还是阴谋陷害。王阳明总是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用致良知的方式一次次的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大获全胜。

    悲天悯人的大圣人,他不拒绝做官,不是为了自身的名利,而是为了自己一身的学问可以真正的做点实事,济世救人,建功立业。江西剿匪,平叛乱,有勇有谋,有铁血的手腕,也有怀柔的心怀。他剿匪成功,还不忘安抚民心,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以免匪患再生。

    他身出名门,却仕途不顺,命运坎坷。从小顽虐,不肯多读科

  • 5、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有感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有感

    蔡远飞

    说实话,刚拿到公司寄给我们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觉得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来看书。但是出于好奇心,不明白为什么领导会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它的魅力何在?于是我翻开了书籍,看了简介,慢慢的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每天睡觉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就翻上几页,让自己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也许这也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吧。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却认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心动为耻”。世间万物皆有两面,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太在意。只有调整自己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其实这种观点,正是体现了王阳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通过“龙场悟道”,彻底领会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门学问—心学。

    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这种观点,彻底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

    致良知的道路又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这是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知善到行善的过程,要求人们将自己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内圣而外王的境界。当今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将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现代人所缺乏的并不是道德知识,我们缺乏的是将道德知识落实到实践的具体行为。道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要将其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为之中。这个社会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点滴的小事,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扭转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病态风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沟通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架起了一道桥梁。、

    做为新三科技设计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们要

  • 6、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2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200字

    一开始对王阳明的接触就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把他的理论归为陆王心学一笔带过,高中政治把王阳明的“我思故我在”当作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例子,大一学哲学史的时候书上特意强调唯心主义都是错的,而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现在看来却不以为然。王阳明谈的都是儒家思想灵魂中的三纲五常,也就是伦理学,他对自然科学的探寻恐怕只有那次失败的格竹子事件。 以今人的角度来看,在这点上,王阳明逊色于朱熹。朱熹虽然也有理学家倾向于伦理研究的特征,但他也喜欢探究自然科学。众所周知,王阳明心学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简易明快的哲学之一。无论是它的思想,还是表达思想的语句都让人一目了然。王阳明心学又是一门实用的哲学,它告诉了我们极易被我们忽略的真理,同时也为我们每个人规划出了一张完美的、直观的人生路线图。王阳明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答案已不言自明。 王阳明一生中共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实际上,三次证道都是在加强它心学的“良知”宗旨,异曲同工,根本谈不上是飞跃或者是变道,尤其是“四句教”只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补充。如果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基调,那么,他后来提“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则是探索模式。1520年,他提出“致良知”,由此给了王阳明心学的灵魂。到他1521年这次和弟子谈话后,王阳明心学第一次在他身上有了成果:超狂入圣。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就是要成为圣人,先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循序渐进,进入圣人殿堂。“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里的“致知”,它的运行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提出“致良知”还要特别感谢张忠团伙,如果没有他们对他进行的百般构陷使他每天都在生死一线徘徊,他就不可能在这极端恶劣的人为环境中提出“致良知”。一个拥有良知的人应该是在遇到压迫时,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即使屠刀架脖,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奋勇向前。这是为你的道、你的信仰、你的责任和你的良知必须付出的牺牲,这就是“杀身以成仁”和“无求生以害仁”。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王阳明在一生中,从思想,军事,仕途无不坚持良知,多次创造出军事上

  • 7、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4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400字

    十年前,他无房、无车、无存款,只有青春和梦想。那时心很小,装不下太多的人情世故,只做最锋芒的自己。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感动,笑得没心没肺,哭得稀里哗啦。一碗回锅肉都洋溢着幸福的滋味,那时生活苦逼却简单充满了希望,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心爱的人快乐平安地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茅草屋。

    城市浮动了人心,岁月改变了生活。为了明天更美好,他坚持、坚持一个人含泪打拼,省吃俭用。三年后,他终于在县城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时一切都那么美好,连空气中都跳跃着愉悦的音符。看着一滴滴汗水汇聚的家,睡梦中都能闻到惬意的笑声。

    时光荏苒,曾经的同事和朋友有的当上了乡镇一把手,有的在省城买房买车,恬淡的生活一遍一遍地被攀比所碾压。他知道今生仕途已远去,但看着飞涨的房价,忧心忡忡,什么时候也能在省城买房买车?为了心中的目标,忍受着委屈和起早摸黑的辛劳。二三年后他也在省城按揭了套房子,同年底又买了车,车实用性并不大,更多的只是满足于面子。买房签单时并没有第一次买房的喜悦,看着银行按揭贷款上鲜红的指印发呆,有一种卖身的无奈,沉甸甸的贷款和利息压在心头。再挺一挺,熬一熬,把贷款还上就可轻松的享受生活了,自己给自己不断打气加油。

    生活平淡如水静静流淌,并无多少波折涟漪。三年后他终于凑够了银行按揭贷款,心里长长的舒了口气。那天阳光暴烈,来到银行结清了贷款,心情却并没有期待的轻松愉悦,只是一个人沿着滨江路走了很久、很久。看着江边绿树掩映,鳞次栉比的豪宅,穿着光鲜驾着名车的俊男靓女,惆怅又一次泛上心头。行业萧条,生活琐碎,愁思涌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又怎么面对这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幸福又靠什么去维持?一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已往对王阳明零散八卦虽有耳闻,但并无特别印象。真正初识王阳明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让王阳明在心中鲜活高大了起来,对王阳明有了探索了解的兴趣。这本书很好,并不是书写得多么好,而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很好,值得学习,他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特别是人心的问题。

    王阳明说:“人人都是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能辨是非善恶。十年前他对物质要求不高,能满足于简单的生活,只因涉世未深,良知没被私欲所遮蔽,不做任何人和事物的奴隶,只俯首于内心真实的自己,自己支配主导着自己的人生,行为准则也还未被外界的评判标准所绑架,所以内心充实容易得到幸福的满足。

  • 8、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10篇

    您是否对于如何构思自己的读后感倍感疑惑呢?在看完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对于这个作品会有不俗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编辑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1)

    本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1。初遇王阳明

    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高中政治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渊。

    2。再遇王阳明

    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300年历史上的第1人。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书中的王阳明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还有教育家。这几个头衔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名垂千古,没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就铸就了这么多辉煌。他的道德品格、政治操守、军事才能、哲学思想和教育情怀都让我觉得十分佩服。当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篇章留给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阳明心学呼应。徐霞客就是心学最好的实践者,在一个200多年不断纷争的政治帝国面前,徐霞客和王阳明就像一股春风,耳目一新,敢于跳出程朱理学和科举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阳明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发端。

    3。知行合一王阳明

    所以,接下来就看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探寻他心学的真谛。对于我来说,读心学的感受就是从心所欲,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欲望、物质、言语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炼自己的心,知道什么是善恶,能够去恶从善,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后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也就是直觉。通过知行合一,不断充实自己的身心感受。这让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所说的,人有两个系统:

    (1)系统1是直觉情感的直观感受系统;

    (2)系统2是逻辑,理性的间接系统。

    王阳明所做的就是让我们找回那系统1,并且通过系统2不断的修炼,让系统1不断锐化,变得更为理智,生命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睿智,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坚守。

    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

  • 9、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900字

    什么是读后感?是指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的文字。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我们在写读后感需要注意的是,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书笔记呢?读后感大全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家修炼“内圣外王”之境界的心法。

    “八目”是达到“三纲”之条目工夫,是人生进修之阶梯。

    “格物”乃阶梯之基也。

    然何为“格物”?又“致”何“知”?自古以来各自有说。

    刘宗周(明末理学家)曰:“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如郑玄(东汉经学家,著《三礼注》)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子思(孔子之孙,著《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南宋理学家,著《大学章句》)曰:“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分,方是格物。”

    以上说法虽各一,然基本认为“格物”者,乃格心外之物事,从物事上穷理以“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而王阳明不同,其曰:“天下之物本无可格子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又曰:“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又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去恶之谓也。”又曰:“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格物”者,乃格心中之物,破心中之贼。以此方能“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虽然都是为了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但王阳明认为,从格心外之物事以致知,乃舍本逐末。

  • 10、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1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100字

    先从行文上说这本书相对平实,因此增加了可信度。王阳明的一生不同人复述起来都不一样,有的传奇浪漫一些,有的现实可信一些,这个版本属于现实主义手法。

    从龙场悟道到天泉证道,构成王阳明最辉煌的人生区间,也是心学成长的轨迹。在这中间,王阳明有遮天蔽日的无上功勋,也有山穷水尽的人生绝境,王阳明全都以“此心不动”轻轻化解,这中间的心思修养岂止“乐观”

    “明察”就能解释得了?

    举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际关系就是成事的利器!王阳明似乎在这方面无往而不利,他总能审时度势,事先从中央到地方该上书的上书该写信的写信,不是陈述利弊就是叙旧陈情,把方方面面的人心安抚妥帖再大刀阔斧地做事,既能做到不清高又能做到不庸俗,爽爽利利地事儿就成了。“搞关系”的手法已臻化境,实在是我这样的一根筋儿望尘莫及的。[强]

    再举一例:

    王阳明最大功绩就是平定宁王之乱,但随即遭张忠团伙诽谤,奇葩皇帝朱厚照将他逼上绝路,此时他写了首 《啾啾鸣》: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抱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圣人与凡人一样也会郁闷,但郁闷的结果天差地别,你看,郁闷过后的王阳明超然、自信、不惑、不忧、不惧。最最了不起的还不是他快速调整了心态,而是他将这样的人生低谷变成了升华思想的沉潜机会。证明就是危机过后,他的心学思想从“心即理”一跃为“致良知”。

    据王阳明自己说,提出“致良知”还要特别感谢张忠团伙,如果没有他们对他进行的百般构陷使他每天都在生死一线徘徊,他就不可能在这极端恶劣的人为环境中提出“致良知”。

    作者力图将王阳明拉下神坛还他以肉身凡胎,所以写事时360度无巨细地铺开来,让王阳明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去处理麻烦祸端,让我们这些旁观者似乎也增长了不少智慧。

    而且,作者所呈现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作者后记里的一句话坦露了这样的意图:“ 这本书,还应该是王阳明的灵魂。”

    再从内容上说说,这本书注重重大事件中王阳明的心理活动及对心学的解读,对想了解心学的人来说读这本书不错。

    从章节标题就能看出内容倾向:第三四五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第六章《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第七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不过,如果想了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1-06

  • 2023-01-06

  • 2019-11-16

  • 2022-01-13

  • 2019-09-21

  • 2022-11-18

  • 2019-11-06

  • 2019-11-08

  • 2019-10-29

  • 2022-11-27

  • 2019-10-11

  • 2019-10-12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0-24

  • 2019-09-22

  • 2019-10-22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1-11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29

知行合一阳明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知行合一阳明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知行合一阳明读后感、2024知行合一阳明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