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作文大全 > 良知作文 > 地图 > 良知作文
良知作文

(共 6650 篇)

  • 1、 唤醒良知作文优选

    我们该如何撰写作文呢?写好作文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写作是以思维为基础的任何艺术和学科都需要的技能。优秀的作文会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千万不要错过“唤醒良知作文”它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唤醒良知作文 篇1

    它只是无声地伫立着,却在你内心深处响起惊雷阵阵,它以最不起眼却无比醒目的方式刺痛了身上每一分的羞耻。恍然之中,你忆起遗忘在荒漠的小小良知,仿佛春日融融的暖意不停地在沸腾着,忍不住要将这“春意”带给需要的人。

    “请为站在你身边的老弱病残让座。”

    孔子曰“入而孝,出则悌”。

    它唤醒良知,它唤醒的是“孝”——对老人的敬意,是对弱势群体的爱护,同时更是感激。因为你的成长,是多少老人付出了多少青春年华来将你哺育,而你要付出的是你的良心,或许仅仅是为身体不好的老人让座,那好,它的提醒使你忆起了你的感激。如果你是健康,那请你让座。因为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你是幸福而又幸运的,那么便有人处在不幸当中。是的,你的同情心不应搁浅,因为灾难的降临是无可避免的,而爱是支持人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请你将这暧暖春意送给需要“茁壮”的人。

    “请不要随地吐痰。”

    范仲淹云:“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它唤醒良知,它唤醒的是你身上不可推缷的责任。或许在这个太平时期,我们不需要时刻心怀天下,而你就忘记了你应当要承担的责任。其实你的举足之间都需要承担责任。你不随地吐痰,就是承担了你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你可以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锁上一把锁。承担责任,虽然也许是小小的一件事,却足以温暖每一颗冷淡的心,在他人的内心深处送一米阳光,他日能长成幽深森林。

    “上车请排除”,“请不要插队”。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它提醒良知,提醒规矩,更在提醒人们以公平对待众人。而规矩是体现公平的最好方式。在某一个风雨欲来的车站,当你焦急不安的排在不断有人插队的队伍中,你是否感觉到来自人心深处的凄凉。那么,或许有人可以站出来,指着告示牌指责乱插队的某些人。或许下一次,你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将春意送到他的身边。

    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不是来自大雪纷飞的冬季,终年积雪的高山,而是来自人心的淡漠。那么,你应该看看告示牌,你会爱上春的使者并且用行动传递“冬日暖意”。

    唤醒良知作文 篇2

    看图作文 唤醒猎人的良知

    徐铭萱

    清晨,在一阵阵疼痛中,小熊在床上翻来覆去。小熊一摸伤口,发现自己的右

  • 2、 良知的叩问 1000字作文(精选)

    在普世价值观中,所有的交换都是等价的,那些付出最多的人,也理应得到最好的回报,但现实却往往与之相悖。因为个人私心恣意地在世间胡作非为,个人利益又不可一世地在世间横行霸道,所以只有世人的良知踽踽独行。

    有这样的一则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与小男孩所有的石头交换,但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而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甜,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一直在想小女孩是否也藏起了最好的糖果。孩童最是天真无邪的,“良知”一词之于他们,恐怕是过重了吧。小女孩的真挚和善良让她的小世界单纯快乐,而小男孩的谎言却使他难逃内心的煎熬和痛楚,那是良知在起作用。我想我更愿意相信这则故事并未结束,它真正的结尾应该是小男孩在第二天一早便找到了小女孩,将他私藏的石头悉数送给她,并向她诚恳地道歉。加上这个结尾之后,人性便会归于完整,倘若不加,我们看到的只是残缺破碎的人性。毕竟邪恶也好,后悔也罢,只是世间一隅,难以囊括万象。

    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这小小一隅就有可能被人无限放大。世人惶惶,唯恐自己便是下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毕竟生活并非出自安徒生之手,也无人有此等情趣为每一个恶都加上一个完美的结局。很多的恶都是终于良知的,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摧花狂魔”王书金现已归案,他潜逃了十多年,内心不安,无以成眠,而在之后的庭审过程中,更是坚持认罪。由此可见,在很多时候良知的作用甚至大于法律,没有人能够逃过良知的叩问。曾经“红极一时”的“毒奶粉”“毒豆芽”等毒物必有一日会在“江湖”上销声匿迹,那些出卖良知的人必会受到无尽的谴责。社会弊端层见错出,这里有罪恶和鲜血,这里有悲悯和血泪,这里有无尽的潘多拉魔盒等待开启抑或永世封闭。我们用一己之力似乎难以驱退黑暗,但是我们的良知却如同火炬,薪火相传,便可铸成太阳一般的光亮。这个世界更像是来自卡夫卡的臆想,而非《一千零一夜》,我们需要良知,良知的叩问有着巨大而不可比拟的力量。良知来自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造物主的天才在于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完整的。

    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良知,在迈上通向万劫不复的独木桥时,良知必将是能使他悬崖勒马的最为有力的缰绳。“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狄更斯预言的这个时代里,我们应该庆幸,还有良知与我们同行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间。

  • 3、 《致良知》有感

    《致良知》有感

    文/杨强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 4、 读致良知有感

    读致良知有感(一)

    江萌

    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尤其适宜领导者修身养性,以感染团队,凝心聚力。

    凡举大事,必须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正如《道德经》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也就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人们轻视、侮辱他。孔子将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 看成是否能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在公司经营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不只拥有管理权,更对他们负有责任感。要管理好团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时时处处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就是“修己以敬”。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管理者自己素质低下,办事不认真,怎么可能让部下素质提高,办事认真。一个原本素质较高的部下,一旦长期处于素质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会变成素质低下,因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难,而要想堕落,却是很快、很容易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领导尊重员工,员工才有可能尊重领导,领导的威信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赠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远通集团的经营理念提倡以服务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团队,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不断改善,让客户更满意。我们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激情,从而创造应有的价值。

    尚客优集团总裁马英尧先生说过:在一个平庸的管理体系里,总经理好比是发动机,中层干部和员工几乎都是齿轮,都属于被动运转,消耗掉大量的功率。如何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为更多的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员工提供更公平的薪酬做制度,让每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让每一个成员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从而焕发工作激情,使得各层的骨干员工都能成为发动机,而不是齿轮,从而实现全员经营。

    或许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而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就是团队前进的风向标。因此,领导要

  • 5、 读《致良知》有感

    读《致良知》有感

    致良知读后感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

  • 6、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一)

    吴萍

    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 ,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割裂开来。

    “致良知”是伴随着“格物”展开的,联系阳明学中的“行知合一”以及对意义世界的构造,我们可以明白,虽然“良知”普遍的先验存在,但阳明学中包含对扬弃“良知”主体意识的超验性,所以“良知”若不“致”,即使承认良知本体的存在,但也对我们的意义世界毫无益处,也就是可以看作在良知意义上的不存在。而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就是为了能够在世上“流行发用”,怎么可能会忽视良知意义呢?从阳明生前与两位最得意的门生的“天泉论道”中我们也可以找出证据。阳明面对王龙溪的“四无说”表示在本体上的肯定,但也对钱德洪从工夫(实践)上展开对良知理解表示肯定,即使在本体上阳明确实认同良知的超验,先验性,但是在良知的意义上,他不忘用“致”,用实践来突出“良知”在意义世界中的作用。

    结合到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在心中已经明觉到了自己的孝顺之心,明白了孝顺的含义,但无法在我们的意义世界中表现出孝顺的行为,那么我只能说,我们掌握的是“孝”的概念,而非“孝。同样,如果只是在本体上将“良知”给“致”(穷尽)了,而不在工夫上将“良知”给“致”(实践),那么我们掌握的只是“良知”的本体概念,而非全部的“良知”。所以这两个“致”都是不能够忽略的,真正的“致良知”中的“致”便是在本体与工夫上同时开展对良知的体悟,用康德的话来讲,一者是对纯粹理性的感悟,一者是对实践理性的体悟。

    通过学习致良知,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则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和事。致良知的学习没有终点,要终生学习,终生践行。

    致良知读后感(二)

    程楠

    近期集团组织了学习致良知的活动,当时就想到当年背古文时的那种愁,一想到古文就有点读不懂,难理解,不上口的感觉。当我认真读了之后,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

  • 7、 读读《致良知》有感范文

    先生说:至善,是自己的心纯然天理,达到极点就行,不用向外到事物上去寻求。但这格物不是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思考和辨别求索吗?怎么说知至善即知格物矣呢?

    再从先生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之说,似有所悟,格物最后还是要反求诸己,对于外界事物不明白的终究要对照内心的想法,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这样再说格物是止至善之功,似乎就有点清楚了。

    只是这尽心知性以为生知安行总不得解。

    实际上对照当世,我们也似乎能够领略的到:信息社会,各类文字、图片、音视频铺天盖地,扑面而来,但这真伪如何得辨?而且现在的学术论文也多是东拉西扯,以繁文成事,真正可以留传济世的少之又少,确实是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由此,文中子之拟经,有如孔子之删述六经,目的是以明道也,所以,拟经恐未可尽非的道理就明白了。

  • 8、 读致良知有感范文300字

    致良知,就是致自己的良知。我们不能拿着致良知这把尺子去度量别人、去要求别人,这样就把致良知用偏了。前段时间接触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也就是说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将这句话用在生活和工作中,来时刻提醒自己,抱怨一天天的减少,生活一天天地变得愉悦、轻松,对人、对事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自己品德的提升,将心中的美德一点点发掘出来、显现出来。由此学习致良知就是致幸福,致自己的幸福的同时让周围的人也感觉轻松了。感觉自己的生活环境都在因为致自己的良知在一点点的改变。

    不抱怨这一点,我还做得不够好。虽然自己没有去抱怨什么,但是在与人交谈聊天时,对于别人的抱怨还无能为力,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我拥有的美德还不足够去唤醒他人,这是我要努力去提高的最重要的一块。

  • 9、 读《致良知》读后感

    读《致良知》读后感

    文/张士浩

    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我们工作中制定目标,只有先制定明确目标,再为达成目标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才是我们工作业绩的基础。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慢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处在这种状态,从事汽车行业太久,总是以为自己对行业分析的透彻,却不知现在的市场变换太快,不去深入学习和分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沉迷在老的观念和曾经业绩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时期的营销工作,所以只有抛开曾引以为豪的过去,低下身子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提升业绩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现在的社会不缺聪明的人,而是缺忠诚的人,忠诚不是忠诚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学习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习中要诚实深入,认认真真才能学到终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们只有忠诚对待工作和公司,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成长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

    自己学习致良知还很浅显,但这种正能量让我们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现在只是起点,落实到实处更没有终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经营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

  • 10、 良知读后感(通用11篇)

    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撰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良知读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良知读后感 篇1

    作为一名一中人,只知道王阳明,但却没有真正了解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我深感惭愧,后来,在县委的要求下,大家都参与了《致良知》的学习,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并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幼儿园的集体学习。这段时间接受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经过几天持续地学习,这几天感受颇深。

    首先感受最深的是----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其次,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再者,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诚抵百术。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2-12-24

  • 2019-10-29

  • 2022-01-21

  • 2022-04-08

  • 2021-07-15

  • 2022-01-06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2-03-23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06

  • 2022-03-14

  • 2019-09-20

  • 2022-01-06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2-03-23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2-07-13

  • 2019-10-12

  • 2019-09-20

  • 2019-10-12

  • 2021-10-08

  • 2021-10-12

  • 2021-09-10

  • 2021-09-14

  • 2021-10-11

  • 2021-10-12

  • 2021-10-13

  • 2021-10-09

  • 2021-10-09

  • 2021-09-14

  • 2021-09-15

  • 2022-06-28

  • 2021-10-11

良知作文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良知作文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良知作文、2024良知作文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