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 > 地图 >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2024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相关栏目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热门栏目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推荐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

(共 5873 篇)

  • 1、 读《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有感

    读《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有感

    俞洪敏的书我虽是从小就读,但《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却是我读过中文字最多的,内容最丰富的,涵义最有深度的。从阅读到旅行,从情怀到闲话,俞敏洪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活在自己创造的生命状态里,因为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改变的。

    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刚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最有感触的是书中的《我们的中学和大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文。从初中中考开始一直到大学四六级,一路都有俞敏洪的书的陪伴,虽然在那些他编的书里,没有深刻的大道理,但是一个个单词一条条注释,以及每一个单词记忆法都教会我一个道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是当我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又碰巧有幸读完那篇文章,我开始思考过去的时光里我到底是否真正学到过从中学到大学都学不到的知识。

    在大学这条路上,不仅仅是你一个人单纯的走着,这个过程中会有无数个声音影响着你、引诱着你、迷惑着你,你个人的意志不能决定这条路的方向,你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也会不断相互影响着彼此的行走轨道。还记得我当时上高三时最激励人心的一句话就是,上了大学就没那么多作业了,这句话出自于我的任课老师,我的父母,我的亲戚朋友,甚至高我一级的表哥表姐,让高三生的我一度以为大学是绝对自由的天堂,没有作业甚至不用学习。

    可是这真的意味着大学可以停止学习新的知识了吗?从我已经结束的大学四年生涯来看,对一部分人来说是的,他们在大学松懈了书本学习,终日宅在寝室里昏天黑地打游戏、看电视剧,大学四年结束既不懂道理,也不明事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仍然沿袭着高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大学毕业后,学富五车却也不过纸上谈兵;另外有部分人,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轻松的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具有良好的实验操作素质。那么对最后一部分人来说,在大学学习到这样的新知识就足够了吗?其实以上三种能力,或许在中学还学不到,但是正应该是每一所大学赋予给它的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至于在大学都学不到的知识,包括且不仅包括正确的三观,未来的长远目光也就如同俞敏洪说的那样信仰、激情和理想,可惜的是我们从小就没有浸润在这样的环境里。

    但从中国的大学来讲,其一大特色就是所谓的上大课,即大大的阶梯教室坐的满满当当,下面坐着一位渺小的主讲老师,孤单地讲着课件,特别是碰到思修课,老师们通常是自说自话鲜少和同学们有所互动。这样的环境怎么能做到信仰的产生,激情的碰撞和理想的扎根呢?这是

  • 2、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一:《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从今天开始看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带给了我久违的感动。

    今天看完了前言和第一部分,此书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远超乎于我的想象。说来也算机缘巧合,11月的时候,当当做活动,我看价钱公道,便采购了一批新书。

    作者的文字既有理性又有心灵。私以为,这是文章的最高境界。诸如托克维尔在谈到历史与传统的珍贵时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又如在描述法国农民如何珍爱他们刚刚获得的土地时,他说,他终于有了一块土地,他把他的心和种子一起埋进土里。沟通理性与心灵的两极,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而文字么?

    读他的文字,你会感觉很温暖,很平静。从作者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其深受适之先生的影响,秉持宽容理念。同时,以自由,尤其是个体自由为标杆,来论述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与思想。

    同时,作者从未想过要去说服读者。他说:是我思故我在,而不是我征服故我在。我不必通过说服别人或者让别人臣服于我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啊。有理有据的平和表达永远比声嘶力竭的互相争论要有力量的多并且更能给人以深刻影响。

    在表达其志向时说:其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的书生。这又是怎样的志向与情怀?

    倘使书生都如此,百无一用是书生则不攻自破。

    在论述社会发展时,他说道:当我检视人类历史的进阶,由低级向高级之演进,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我中学的一位老师说过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想来社会改造也是如此吧。是的,它发展得十分缓慢,简直让人无以忍受,可是这种表面上的弯曲何尝不是为了照顾更多人的而利益呢?暴力革命如瀑布气势磅礴,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它不为任何人停留,只有噪声而无营养。

    这个观点改变了我以往对于渐进式改良与暴力革命相关问题的思考。

    渐进式的改良,虽然缓慢且漫长(相对于每个个体有限的生命而言),但是在社会整体的改良过程中间,的确照顾了更多人的利益。暴力革命则不然,撇开暴力革命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不谈,但就暴力革命的形式和其自身的发展而言,对于社会,其实并无益处。君不见,被称之为无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伟大尝试的巴黎公社,不过就是流氓无产者们假借革命之名行龌龊之实;君不见,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雅各宾派,借革命之名,行恐怖统治之实;君不见,

  • 3、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范文一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范文二

    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易卜生

    我们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时工作而不自责,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可以在公共场所喷云吐雾,城市内各式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见于报端,变通、潜规则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

    同时,我们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学习的不自由,小学生放弃了快乐的童年,被一个个补习课外班压得呼吸不得,就业来自由,采访不自由,言论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还要开胸验肺

    《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

  • 4、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500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

  • 5、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

    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

    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

  • 6、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00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的主题呼之欲出。

    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给的,心灵的禁锢也只有自己才能施行。不论处于哪一空间时间,拥有心灵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拥有全世界。

    纵然如此,作者的乐观也绝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两种精神状态,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熊培云先生告诉我们不自由,毋宁死的教条主义太过严苛,生活教会我们的是不自由,仍可活。

    这并非是在为苟且偷生寻找借口,而是在纷扬中寻找一种现世安稳的自我平衡。我是我的作品,对大多数人而言,命运并没有在生命和自由之间设立单项选择,我们只需要对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进行换算。然而,你我知道,这种换算没有想象中困难,把握方向,我们也可以拥有权力塑造人生。

    二、相信国家比想象中自由

    虽然,当前社会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在新旧交替的碰撞中,不稳因素难免凸显,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持清醒警觉,看到社会发展的不合理、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和不满的意见,更应当充满信心,坚定地相信改变正在渐渐地向前推进,满怀勇气保持在路上的忙碌,从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我以为作者是一个勇敢而清醒的写字人,正是

  • 7、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系列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当我们彷徨时,读书能为我们指明方向。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读后感具有一定的基本思路,但是思路不是绝对的。是不是感觉对写作品读后感感到没有头绪呢?栏目小编特别编辑了“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1

    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

    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

    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

    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郭娜陆地航空班就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从细节小处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务水平。以热忱的态度、真诚的付出对待来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承认。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备她们这种急司乘人员所急,想司乘人员所想的服务理念,热情为过往司乘服务,确保青银高速的路畅人和。

    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在我们

  • 8、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2000字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的主题呼之欲出。

    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给的,心灵的禁锢也只有自己才能施行。不论处于哪一空间时间,拥有心灵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拥有全世界。

    纵然如此,作者的乐观也绝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两种精神状态,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熊培云先生告诉我们"不自由,毋宁死"的教条主义太过严苛,生活教会我们的是"不自由,仍可活。"

    这并非是在为苟且偷生寻找借口,而是在纷扬中寻找一种现世安稳的自我平衡。我是我的作品,对大多数人而言,命运并没有在生命和自由之间设立单项选择,我们只需要对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进行换算。然而,你我知道,这种换算没有想象中困难,把握方向,我们也可以拥有权力塑造人生。

    二、相信国家比想象中自由

    虽然,当前社会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在新旧交替的碰撞中,不稳因素难免凸显,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持清醒警觉,看到社会发展的不合理、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和不满的意见,更应当充满信心,坚定地相信改变正在渐渐地向前推进,满怀勇气保持在路上的忙碌,从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我以为作者是一个勇敢而清

  • 9、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一):自己的自由要自给

    邂逅这本书,缘于市机关工委"悦读?分享"读书沙龙活动。"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熊培云用他的文字,在笔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他说的每一句话,成为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最后的一根稻草。自由,一个极具思想高度的词语,熊培云用一种亲和平缓的语言向读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读罢,深深地被书中的自由和赤诚所打动。

    自由是什么?如何达到自由?多少人以此为毕生追求。帕特里克呼喊过:"不自由,毋宁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熊培云却坚持:"不自由,仍可活。"——"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真正伟大的革命,不在于解开枷锁,而在于打破枷锁,为自由担起责任。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跳蚤实验:分设一个参照组和实验组,最开始的时候,参照组和实验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跳起3米高,15分钟后,在实验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挡板,不管怎么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挣扎,无法跳得更高。再过15分钟,取下挡板,实验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却只能永远在1米高处跳动了。说明类似结果的实验很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望文生义,"习得性无助"即是人在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助感。而这个概念也恰恰可以用来解释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我们必须承认,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国,先贤确实走过很多荆棘道路,带给我们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但也会发现,我们的国度似乎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一种压迫性的紧张感。举个例子,"洋节"和"土节",都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却有人假借"爱国"与"爱传统"之名"驱逐异端",时刻保持警醒、提防资本主义企图通过文化"和平演变".而从小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认真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考上大学就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我们好像自小就被驱赶着跑步前进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要跑在人前才不致于落后。这样的观念会让自己疲于奋斗,却未曾思考奋斗的意义为何;这样的观念会让我

  • 10、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一)

    其实情感类的小说,情节都差不多,要不就是灰姑娘爱上白马王子,要不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再不就是有个一个痴心人偏爱那个无情人,最好的结局莫过于两人终于冲破种种障碍再一起了。小说的不同的在于人物个性塑造的不同。

    本文就没有逃脱以上情节,灰姑娘赵子默遇到白马王子江修仁的爱情故事,情节中赵子默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生,她对着江修仁,并不像江修仁之前的女友那般表现的如此爱钱。对于江修仁她并没有过多的幻想,正因为这样,江修仁放不下她。结局虽然没写他们俩有没有再一起,但也可以让读者往好的一面去想。

    说实话,如果作为一部小说来看,我觉得并不精彩,而且结尾部分有点太匆忙,不仅仅是因为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本文中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江修仁的未婚妻才刚刚出场,给她的只是一些些的文字2020,就嘎然而止,实在是有点意犹未尽。但这些并不妨碍我花了几个小时仔细的看这部小说。

    再一个我对这部小说起的名字2020《人生若只初相见》有些不解,人生若只如初见:大概的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赵子默与江修仁初见及很长时间并没有爱,之后也只是江修仁的征服欲让他们之间产生了爱,结尾部分他们也并没有说他们以后不在一起了,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起的并不是很好。

    这是一本很通俗的小言,但绝对不是一般的小言。

    每一个设定,每一步的感觉都是写到读者心坎里面的。

    就像很多读者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本可以再文荒时候反复阅读的书。

    每一遍阅读都给你带来不同的感觉。喜欢子默这个人淡如菊的灰姑娘,看着她开始被动的与江少交往,心里难过,着急!后面慢慢的和她一起爱上了冷峻的江少,但她的冷静,直面现实让我更加心痛!还好她的坚强、执着在如梦初醒后充分发挥,面临强大对手都勇敢地争取,让人欣慰!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江少是一个这么值得去爱的可爱男人,深情得让人抹去了一开始花-花-公-子的印象。书的广告:一场有关艳遇的游戏,写得不对;但是那句:蓦然回首,还好,他遇见了她。真好,她遇见了他。真的真好!

    有兴趣的话去看看把,很不错,梅子黄时雨是真正讲故事的人,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为了表达感情和某些理想而讲故事。

    子墨与江少是多么幸运,没有在年少气盛时相识,也不是在年华易老中相逢,是的,刚刚好,就在半醉半醒的青春里。

    或许人世间有太多的悲欢离合,我们

  • 2019-09-25

  • 2019-09-19

  • 2021-10-30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19

  • 2019-09-23

  • 2021-11-08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1-23

  • 2022-10-16

  • 2022-12-16

  • 2022-12-20

  • 2019-09-21

  • 2023-01-12

  • 2019-11-06

  • 2019-09-20

  • 2021-08-25

  • 2019-09-25

  • 2019-10-16

  • 2019-10-16

  • 2022-01-27

  • 2023-05-05

  • 2019-09-19

  • 2019-11-11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3-04-28

  • 2023-02-05

  • 2023-05-03

  • 2023-05-19

  • 2019-09-19

  • 2019-10-11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2024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