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还鸟儿自由读后感 > 地图 > 还鸟儿自由读后感

还鸟儿自由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互联网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00字范文。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00字范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00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00字范文一】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的主题呼之欲出。

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给的,心灵的禁锢也只有自己才能施行。不论处于哪一空间时间,拥有心灵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拥有全世界。

纵然如此,作者的乐观也绝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两种精神状态,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熊培云先生告诉我们不自由,毋宁死的教条主义太过严苛,生活教会我们的是不自由,仍可活。

这并非是在为苟且偷生寻找借口,而是在纷扬中寻找一种现世安稳的自我平衡。我是我的作品,对大多数人而言,命运并没有在生命和自由之间设立单项选择,我们只需要对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进行换算。然而,你我知道,这种换算没有想象中困难,把握方向,我们也可以拥有权力塑造人生。

二、相信国家比想象中自由

虽然,当前社会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在新旧交替的碰撞中,不稳因素难免凸显,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持清醒警觉,看到社会发展的不合理、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和不满的意见,更应当充满信心,坚定地相信改变正在渐渐地向前推进,满怀勇气保持在路上的忙碌,从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我以为作者是一个勇敢而清醒的写字人,正是由此而来。

虽然我们的网络还不够自由和开放,但是较于没有网络的时间空间,我们获得信息的广度,表达意见的渠道,交流思想的平台都毫无疑问地拓展了;虽然对于一些世界的和我国历史上的事件,我们无法探寻得真相,但是我们仍然在很大地程度上享有阅读典籍的自由,由此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和探求事实的真相;虽然我们的媒体还难免以宣传的口吻做报道,但是我们的新闻教材中仍然把宣传和新闻的概念解释得清清楚楚。

自由的前提是信赖。用作者的话来说:你多一份悲观,这个社会就多一份悲观。再借胡适的话: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三、生活处处是政治

一个初中生就可以从思想品德这一科中学到:公民基本政治权利其中第一项就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相较于教科书上的白纸黑字,更为深入人心的却是一种对政治的漠不关心。

学生通常会觉得政治是大人们的玩意,似乎只有饱经世故,历经沧桑,野心膨胀的人才会涉足所谓的政治。也有人觉得政治是太虚的东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今的青年,既不生于五四运动革命激情澎湃的时机,又未赶上浪漫和启蒙的八十年代,仿佛太平年间,大家能做的就是无为,但媒体在我们眼前呈现的部分世界加上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社会其实正处于转型时期,处于现当代的我们,除了缅怀向往那过去的黄金时代,又未可预料我们的时代是否会成为后来人追忆的黄金时代呢?

所以,生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我们尚大有可为。我们要充分激发内心的个人意识,只有个人觉醒,争取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承担自由带来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才有国家的自由。身处于社会中,表现出对事物的参与甚或关心都是为的一种形式。

将来的人们回望现在,也许会为我们今天的纠结忍俊不禁,或为我们走过的冤枉路感到忿忿不平。但要知道,这些纠结和弯路自有其意义,每一个思考都是我们自我塑造的一步。再回想那个自我塑造者,他不仅从石头中赋予了自己希望拥有的形象,也将送给自己一双能奔善跑的腿脚;他从石头中诞生的那一刻,不仅是他完成对自己的塑造的一刻,也是他从桎梏中获得解放的时刻。

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00字范文二】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终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杀。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人人无法在大环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让平静生活的愿望,沙威恪尽职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所强加给的种种标准,我是不是个罪犯,我是不是个坏人,我是不是个Loser。

因而,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内心的小环境,那里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正如作者所说,小环境完全取决于你的觉悟,取决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台湾、香港、日本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衰老的社会,而大陆还在往前,窗口很大。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态,相信时代在前进,相信中国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说,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而我要说,一个人,既要有悲悯情怀,有所作为;同时又要听从内心,默许自己一份自由。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她自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2000字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的主题呼之欲出。

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给的,心灵的禁锢也只有自己才能施行。不论处于哪一空间时间,拥有心灵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拥有全世界。

纵然如此,作者的乐观也绝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两种精神状态,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熊培云先生告诉我们"不自由,毋宁死"的教条主义太过严苛,生活教会我们的是"不自由,仍可活。"

这并非是在为苟且偷生寻找借口,而是在纷扬中寻找一种现世安稳的自我平衡。我是我的作品,对大多数人而言,命运并没有在生命和自由之间设立单项选择,我们只需要对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进行换算。然而,你我知道,这种换算没有想象中困难,把握方向,我们也可以拥有权力塑造人生。

二、相信国家比想象中自由

虽然,当前社会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在新旧交替的碰撞中,不稳因素难免凸显,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持清醒警觉,看到社会发展的不合理、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和不满的意见,更应当充满信心,坚定地相信改变正在渐渐地向前推进,满怀勇气保持在路上的忙碌,从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我以为作者是一个勇敢而清醒的写字人,正是由此而来。

虽然我们的网络还不够自由和开放,但是较于没有网络的时间空间,我们获得信息的广度,表达意见的渠道,交流思想的平台都毫无疑问地拓展了;虽然对于一些世界的和我国历史上的事件,我们无法探寻得真相,但是我们仍然在很大地程度上享有阅读典籍的自由,由此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和探求事实的真相;虽然我们的媒体还难免以宣传的口吻做报道,但是我们的新闻教材中仍然把宣传和新闻的概念解释得清清楚楚。

自由的前提是信赖。用作者的话来说:你多一份悲观,这个社会就多一份悲观。再借胡适的话:"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三、生活处处是政治

一个初中生就可以从思想品德这一科中学到:公民基本政治权利其中第一项就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相较于教科书上的白纸黑字,更为深入人心的却是一种对政治的漠不关心。

学生通常会觉得政治是大人们的玩意,似乎只有饱经世故,历经沧桑,野心膨胀的人才会涉足所谓的"政治"。也有人觉得政治是太虚的东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今的青年,既不生于五四运动革命激情澎湃的时机,又未赶上浪漫和启蒙的八十年代,仿佛太平年间,大家能做的就是"无为",但媒体在我们眼前呈现的部分世界加上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社会其实正处于"转型时期",处于现当代的我们,除了缅怀向往那过去的黄金时代,又未可预料我们的时代是否会成为后来人追忆的"黄金时代"呢?

所以,生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我们尚大有可为。我们要充分激发内心的个人意识,只有个人觉醒,争取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承担自由带来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才有国家的自由。身处于社会中,表现出对事物的参与甚或关心都是"为"的一种形式。

将来的人们回望现在,也许会为我们今天的纠结忍俊不禁,或为我们走过的冤枉路感到忿忿不平。但要知道,这些纠结和弯路自有其意义,每一个思考都是我们自我塑造的一步。再回想那个自我塑造者,他不仅从石头中赋予了自己希望拥有的形象,也将送给自己一双能奔善跑的腿脚;他从石头中诞生的那一刻,不仅是他完成对自己的塑造的一刻,也是他从桎梏中获得解放的时刻。

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一:《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从今天开始看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带给了我久违的感动。

今天看完了前言和第一部分,此书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远超乎于我的想象。说来也算机缘巧合,11月的时候,当当做活动,我看价钱公道,便采购了一批新书。

作者的文字既有理性又有心灵。私以为,这是文章的最高境界。诸如托克维尔在谈到历史与传统的珍贵时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又如在描述法国农民如何珍爱他们刚刚获得的土地时,他说,他终于有了一块土地,他把他的心和种子一起埋进土里。沟通理性与心灵的两极,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而文字么?

读他的文字,你会感觉很温暖,很平静。从作者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其深受适之先生的影响,秉持宽容理念。同时,以自由,尤其是个体自由为标杆,来论述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与思想。

同时,作者从未想过要去说服读者。他说:是我思故我在,而不是我征服故我在。我不必通过说服别人或者让别人臣服于我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啊。有理有据的平和表达永远比声嘶力竭的互相争论要有力量的多并且更能给人以深刻影响。

在表达其志向时说:其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的书生。这又是怎样的志向与情怀?

倘使书生都如此,百无一用是书生则不攻自破。

在论述社会发展时,他说道:当我检视人类历史的进阶,由低级向高级之演进,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我中学的一位老师说过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想来社会改造也是如此吧。是的,它发展得十分缓慢,简直让人无以忍受,可是这种表面上的弯曲何尝不是为了照顾更多人的而利益呢?暴力革命如瀑布气势磅礴,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它不为任何人停留,只有噪声而无营养。

这个观点改变了我以往对于渐进式改良与暴力革命相关问题的思考。

渐进式的改良,虽然缓慢且漫长(相对于每个个体有限的生命而言),但是在社会整体的改良过程中间,的确照顾了更多人的利益。暴力革命则不然,撇开暴力革命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不谈,但就暴力革命的形式和其自身的发展而言,对于社会,其实并无益处。君不见,被称之为无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伟大尝试的巴黎公社,不过就是流氓无产者们假借革命之名行龌龊之实;君不见,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雅各宾派,借革命之名,行恐怖统治之实;君不见,十月革命,在它所谓伟大意义的背后,却把苏联民众带向了黑暗和专制的深渊。尽管苏联的领导人们把苏联建设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但是普罗大众的生活呢?我想,凡是看过乔治奥威尔《1984》的朋友们,都应该有所感悟吧。

革命,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在论述国家与生活时,他说道,你可以剥夺我的自由,却不能剥夺我对自由的不死梦想;你可以摧毁我的美好生活,却不能摧毁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句话是我看这本书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同时,这句话也是我瞬间想起了老赵。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再次向老赵致敬!

在前言部分,还有一段话也深深打动了我。我听到了一个来自内心的声音:嘿,你为什么要在这里等机会呢?你年轻,你还有梦想,你能为自己决策。那个有决策权的你为什么不给有梦想的你一个机会呢?你为什么不让他去试试呢?如果连你都不肯给自己机会,谁还会给你机会呢?

是啊,人就应该趁着年轻,多给自己去实现梦想的机会。人一旦上了年纪,先不谈心理状况如何,光是生理上的衰老就足以把你实现梦想的激情消磨殆尽。

【篇二: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终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杀。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人人无法在大环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让平静生活的愿望,沙威恪尽职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所强加给的种种标准,我是不是个罪犯,我是不是个坏人,我是不是个Loser。

因而,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内心的小环境,那里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正如作者所说,小环境完全取决于你的觉悟,取决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台湾、香港、日本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衰老的社会,而大陆还在往前,窗口很大。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态,相信时代在前进,相信中国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说,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而我要说,一个人,既要有悲悯情怀,有所作为;同时又要听从内心,默许自己一份自由。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她自由。

【篇三:《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作文】

静谧的冬夜里,把脚泡在热水中,手中捧读着熊培云的新作《自由在高处》,温暖的感觉自下而上,顿时涌遍了整个身心。

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我再次感受到了熊氏那种欧氏风格的大气、宽容、积极乐观的思考,以及文字中汩汩流淌的温柔和安宁。

熊培云在这本书的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中写道:我承认,我更喜欢胡适的那份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以及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烂漫与纯朴。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之中,人生都是要保持一些风度的。在苦难与阳光之间,我更愿意看到阳光的一面、积极的一面,看到万物生长,而不是百花凋零,独自叹息。我希望自己目光明亮,明辨是非,但也知道每个人,由着一个渐次开放的环境,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走。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没有敌人。读了这段话,我不禁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触,一直困扰着自己的诸多问题似乎一下子解决了,内心充满宁静,心灵得到释放。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在《国家与玫瑰》中,熊培云通过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巴黎玫瑰这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强权可以征服一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梭罗的森林》一文中,熊培云针对现代人的浮躁、功利,整天在为房、车、名誉等忙碌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是呀,在这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其实生活不一定要走得如此匆忙,那些外在虚华的东西,带不走的。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索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我们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散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我已深深地喜欢上它。熊培云的文字总能沟通理性与心灵,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小环境。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篇四: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因为有书可读,所以人类还不那么寂寞。不断地找书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总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好书,《自由在高处》就是暑假里的怦然心动。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新闻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宽容、理性、有一种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构建一个有情怀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却在社会生活中失去自由,我们并非毫无选择,需要获得自由,必须站在高处,这里的高处,是精神的高处。书不仅在教我们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诉我们如果获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赋人权,实际就是强调个体自由,有了个体自由,通过自由实现更多的权利从而走向平等,先有个体的自由,再创造集体的自由。而我们已经失去太多的自由,书中就列举了诸多的社会怪现象,比如许多人的成功是豪车、名宅,被物欲绑架,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恐惧,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叹,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们,我们忘记了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这也让我想起早起随妈妈买菜时看到城管与摊贩的争执。在菜市场前面的小路上,天刚亮就有农家人带着自己的种的菜在那售卖,多是老人,自己种,当天摘当天卖,不会打什么化学剂,只是依靠劳动赚点生活来源,菜市场的摊位对他们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买菜我偏爱去此,一是新鲜,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态,多买点还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拉开序幕,这本是一件生活极平常却也美好的事情,多么生活的画面。然而城管却会因为城市管理等理由驱赶他们,到底是这买卖的平常生活场景有违城市形象,还是这些野蛮地驱赶破坏这一生活场景?菜市场里靠着监管仍有各种不安全食品,这些摊贩买卖紧靠着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任一样吃得健康,被赋予权利的执法者为何要以维护的理由绑架被维护者的选择呢?

再比如一到情人节、圣诞节,看大街上节日气氛浓厚,有些人却对这保持剑拔弩张的姿态,曾有十位博士联署抵制圣诞节。这不过又是卫道者们借传统的名义给人们选择生活的自由加手铐脚镣,文明是公共精神产品,不该有东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应该是叠加而不是消减,至少选择过什么节,是我自己的自由。

书中还有谈到被过度的信息包围。环顾身边所有人,无一不是活在各种信息里,家里、路上、车上,都是低头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机信息中,走在路上,没有问候的笑容,更难听到一句简单的问候。记得周国平在《妞妞》中说到自己在国外的生活,他住在学校附近,早上傍晚总会带孩子散步,那时的妞妞特别爱笑,因为他们在路上总是会有很多停下来看看这个可爱的中国女孩,跟她打招呼,赠以笑脸。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权,追求不被信息包围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许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们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选择自己世界的自由。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被监视,努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会比想象中自由,冲破看得见的枷锁,自救,个体自救才会让集体被救。

【篇五: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任何一本书,对看完它的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影响,而一本书对一个人影响的程度可以从时间持续的长度和对其思想影响的深度两个维度去衡量。初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是在三四年之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无论是在生活的琐事还是人生大事上,这本书都一直启示着我,指引着我。

书的第一页只写着你即你自由五个字,但就是这五个字,每次看到都会给我带来深深的撼动。书的第二部分以自救与自由为主题进行了集中论述与剖析。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作者通过一个互动性的问题开始自己对自由的阐述。面对这一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用来关押革命党人用来集中关押人的思想,扼杀每个人的幻想让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或是用思想体系杀人孕育仇恨与敌意等等等等,而文中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自己对集中营的理解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当时看到这里,我确实被作者这种独特的角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感动!对比两种回答,我们不难看出,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站在施虐者的角度给出消极被动的回答,而后者则是从积极主动的态度,将集中营当作人生的一种境遇来反馈性的看待。仔细一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细致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我们都是在一些设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去生存去生活,在此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磨难一些挫折,如果我们一直被动消极地去看待这些磨难,那么无形中我们的思想也会被磨难本身所奴役进而同化,然后自己也成了这些磨难的帮凶,将自己进一步笼罩在痛苦的阴影中!

在作者看来,人生不过是由无数小逃狱事件组成的一次大逃狱。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相信每一个人对自由都有着天生的渴求,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在通往自由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能预料到将会有很多坎坷,当然我们无法预料到的或将更多。在这条逃狱之路上,我们只有做一个坚定不移的逃跑者,才能通往自由的彼岸!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都会记得里面有一句话: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影片中,狱中二十年,主人公安迪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越狱,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枷锁,那个烈日下在屋顶喝冰镇啤酒的画面到现在我还是记忆深刻!一个热爱自由与幸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当作远大前程的人,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有一种关不住的精神,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红杏出墙,关心自我实现,追逐自己的命运。勇敢的人,应当对罪恶视而不见。

我时常咀嚼、领悟自由在高处这句话。记得有一次阴天坐飞机出行,刚好登机前也是因为某些烦心事心情比较烦乱低落,起飞不久后,飞机穿过乌云层,忽地一下窗外豁然开朗,阳光洒在白茫茫的云层上面,心情瞬间舒畅起来。自由在高处五个字从脑际掠过,我陷入了深思:有时候一些烦心事,确实是因为自己站的高度太低,所以总感觉乌云密布,困扰连连,当你真的把自己的眼界放高一点,心胸放宽一点,或许就能拨云见日,海阔天空。后来,我对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大家都比较反感一些张扬、爱出风头的人,但我逐渐意识到,真正能出头的鸟,哪一个不是神经百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磨练出的能力,穿过枪林弹雨,然后才用翱翔的身姿去拥抱那广阔的天空!虽说枪打出头鸟,但不被枪打死的鸟才终究会出头。我提醒自己,不要退缩,勇敢地去挑战自己,实现自我!我还时常告诫我身边的朋友,不要被眼下的一些困难给打倒,我们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未来的某个时点来看待现在所经历的磨难、不公,你就会慢慢地想明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要勇敢地走向未来!

我特别喜欢电影《白银帝国》里面的一句台词,即危局引人注目,若能漂亮化解,必将能够斩获平时不能斩获的声誉。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将自由在高处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这样一个更高的境界去对待,那我们肯定能更细致地、投入地、甚至饱含热情地去逐个解决。

【篇六: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

这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识的累积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同的时期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两年前的我读这本书,肯定会觉得熊培云不错,观点很新颖、独到,文化素养高,是本好书。但现在看这本书,更多的不是对其观点的认同或反对,就像那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在不触及法律、道德的层面上,观点是可以千差万别的。正如胡适所说,感谢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可以容忍的国家,允许多种观点的存在。陈虻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有时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生活观点的浅薄,读了这本书,感到了一个永远不停止思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现在的读书,更多的让我感受到的,并不是一定要从书中获取到某种知识,如果一本书,读完之后能够砰的一下敲响你心里的某些东西,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学,有很多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知识,但是思,就只能靠自己了。现在,越来越觉得思考的重要性了,也许,这是我近期读书最大的感悟了吧!

【篇七: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篇八:《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如果你跟我一样,经常感到绝望,不妨看看熊培云的书。这并不是说,熊培云的书是精神鸦片,更不是说,他的书是骗人钱财的所谓心灵鸡汤,他不会递给你一粒催眠药片,告诉你吃下去继续睡,你就不会痛苦。相反,他只是告诉你:看吧,那个铁屋子不是已经千疮百孔了吗?虽然它现在还很坚固,但是它毕竟在一点点消解,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我们总会有逃脱牢笼的一天。

熊培云的书总是让人认清现实之余,却不至于太痛苦,反而让人看到希望。他说,如果我们放开视界,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个铁板一块的社会,其实已经在进步了。

100年前,中国还有凌迟,50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40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30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20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15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10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5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社会终究是在进步。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累积之功,每个人尽一份力不是为国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尽一份力,我们的社会就会向善发展,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篇九:《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郭娜陆地航空班就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从细节小处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务水平。以热忱的态度、真诚的付出对待来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承认。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备她们这种急司乘人员所急,想司乘人员所想的服务理念,热情为过往司乘服务,确保青银高速的路畅人和。

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篇十:《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读罢《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熊培云围绕自由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理性、独特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在此,我希望把自己关于书中所提自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牵动人心的大事,比如暑假期间媒体报道比较多的:达芬奇家具问题,挪威爆炸枪击事件,7、23动车追尾事件,方正县开拓团碑墙,王濛打架离队、故宫损坏哥窑瓷器等一系列事件。天天面对这样的负面新闻,难免会使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关切之情变为对问题的麻木,变为对问题的习惯性接受,感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大背景所致,不是个人的关心与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卢梭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处在枷锁当中。的确,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我们有许多自由被看得见,看不见的枷锁限制,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悲观地看待社会,消极地面对问题的理由。作者熊培云告诉我们:在枷锁当中,我们仍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在于你的选择。许多的不自由都是自己施加的。

书中引述了一个前苏联笑话做了很好的解释:

Q: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没有警察?

A:没有。

Q:为什么?

A: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学会了逮捕自己。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书中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书中写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火星文并不是对文字规范性的破坏,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比如新闻报道的大部分是负面新闻,但那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取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社会全盘否定书中还以全新的角度对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读。

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监视者,努力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后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冲破那些看得见的枷锁,对自己进行自救,每个个体的自救才会让整个社会从枷锁中脱离。柏林墙不也是在无数个东德人的自我救赎中倒下了吗。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自由的向往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读后感写得很啰嗦,但我还是推荐同学瞅一眼此书,即使与作者观点不合,看看书中议论的语言对写作文也是很有帮助的(有点功利了)。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000字范文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000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000字范文一】

因为有书可读,所以人类还不那么寂寞。不断地找书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总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好书,《自由在高处》就是暑假里的怦然心动。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新闻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宽容、理性、有一种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构建一个有情怀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却在社会生活中失去自由,我们并非毫无选择,需要获得自由,必须站在高处,这里的高处,是精神的高处。书不仅在教我们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诉我们如果获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赋人权,实际就是强调个体自由,有了个体自由,通过自由实现更多的权利从而走向平等,先有个体的自由,再创造集体的自由。而我们已经失去太多的自由,书中就列举了诸多的社会怪现象,比如许多人的成功是豪车、名宅,被物欲绑架,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恐惧,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叹,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们,我们忘记了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这也让我想起早起随妈妈买菜时看到城管与摊贩的争执。在菜市场前面的小路上,天刚亮就有农家人带着自己的种的菜在那售卖,多是老人,自己种,当天摘当天卖,不会打什么化学剂,只是依靠劳动赚点生活来源,菜市场的摊位对他们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买菜我偏爱去此,一是新鲜,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态,多买点还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拉开序幕,这本是一件生活极平常却也美好的事情,多么生活的画面。然而城管却会因为城市管理等理由驱赶他们,到底是这买卖的平常生活场景有违城市形象,还是这些野蛮地驱赶破坏这一生活场景?菜市场里靠着监管仍有各种不安全食品,这些摊贩买卖紧靠着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任一样吃得健康,被赋予权利的执法者为何要以维护的理由绑架被维护者的选择呢?

再比如一到情人节、圣诞节,看大街上节日气氛浓厚,有些人却对这保持剑拔弩张的姿态,曾有十位博士联署抵制圣诞节。这不过又是卫道者们借传统的名义给人们选择生活的自由加手铐脚镣,文明是公共精神产品,不该有东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应该是叠加而不是消减,至少选择过什么节,是我自己的自由。

书中还有谈到被过度的信息包围。环顾身边所有人,无一不是活在各种信息里,家里、路上、车上,都是低头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机信息中,走在路上,没有问候的笑容,更难听到一句简单的问候。记得周国平在《妞妞》中说到自己在国外的生活,他住在学校附近,早上傍晚总会带孩子散步,那时的妞妞特别爱笑,因为他们在路上总是会有很多停下来看看这个可爱的中国女孩,跟她打招呼,赠以笑脸。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权,追求不被信息包围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许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们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选择自己世界的自由。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被监视,努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会比想象中自由,冲破看得见的枷锁,自救,个体自救才会让集体被救。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000字范文二】

任何一本书,对看完它的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影响,而一本书对一个人影响的程度可以从时间持续的长度和对其思想影响的深度两个维度去衡量。初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是在三四年之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无论是在生活的琐事还是人生大事上,这本书都一直启示着我,指引着我。

书的第一页只写着“你即你自由”五个字,但就是这五个字,每次看到都会给我带来深深的撼动。书的第二部分以“自救与自由”为主题进行了集中论述与剖析。“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作者通过一个互动性的问题开始自己对自由的阐述。面对这一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用来关押革命党人”“用来集中关押人的思想,扼杀每个人的幻想”“让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或是“用思想体系杀人”“孕育仇恨与敌意”等等等等,而文中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自己对集中营的理解——“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当时看到这里,我确实被作者这种独特的角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感动!对比两种回答,我们不难看出,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站在施虐者的角度给出消极被动的回答,而后者则是从积极主动的态度,将集中营当作人生的一种境遇来反馈性的看待。仔细一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细致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我们都是在一些设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去生存去生活,在此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磨难一些挫折,如果我们一直被动消极地去看待这些磨难,那么无形中我们的思想也会被磨难本身所奴役进而同化,然后自己也成了这些磨难的帮凶,将自己进一步笼罩在痛苦的阴影中!

在作者看来,人生不过是由无数小逃狱事件组成的一次大逃狱。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相信每一个人对自由都有着天生的渴求,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在通往自由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能预料到将会有很多坎坷,当然我们无法预料到的或将更多。在这条逃狱之路上,我们只有做一个坚定不移的逃跑者,才能通往自由的彼岸!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都会记得里面有一句话:“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影片中,狱中二十年,主人公安迪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越狱,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枷锁,那个烈日下在屋顶喝冰镇啤酒的画面到现在我还是记忆深刻!一个热爱自由与幸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当作远大前程的人,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有一种“关不住”的精神,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红杏出墙,关心自我实现,追逐自己的命运。勇敢的人,应当对罪恶视而不见。

我时常咀嚼、领悟“自由在高处”这句话。记得有一次阴天坐飞机出行,刚好登机前也是因为某些烦心事心情比较烦乱低落,起飞不久后,飞机穿过乌云层,忽地一下窗外豁然开朗,阳光洒在白茫茫的云层上面,心情瞬间舒畅起来。“自由在高处”五个字从脑际掠过,我陷入了深思:有时候一些烦心事,确实是因为自己站的高度太低,所以总感觉乌云密布,困扰连连,当你真的把自己的眼界放高一点,心胸放宽一点,或许就能拨云见日,海阔天空。后来,我对“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大家都比较反感一些张扬、爱出风头的人,但我逐渐意识到,真正能出头的鸟,哪一个不是神经百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磨练出的能力,穿过枪林弹雨,然后才用翱翔的身姿去拥抱那广阔的天空!虽说枪打出头鸟,但不被枪打死的鸟才终究会出头。我提醒自己,不要退缩,勇敢地去挑战自己,实现自我!我还时常告诫我身边的朋友,不要被眼下的一些困难给打倒,我们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未来的某个时点来看待现在所经历的磨难、不公,你就会慢慢地想明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要勇敢地走向未来!

我特别喜欢电影《白银帝国》里面的一句台词,即“危局引人注目,若能漂亮化解,必将能够斩获平时不能斩获的声誉。”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将“自由在高处”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这样一个更高的境界去对待,那我们肯定能更细致地、投入地、甚至饱含热情地去逐个解决。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优选范文)


卢梭云:“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环顾四周,其实不难发现我们被圈在一个圆内,周围被条条框框束缚着。很少有人能冲出,是因为缺少勇气,更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待得太久了,对于什么是自由也没有清晰的定义。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www.dhb100.com

自由是美好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寻这份自由,是我们希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反对战争的原因。人人都渴望光明与鲜花。

自由是追逐自己内心所想。乔布斯说:“你须寻得可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顺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梦,去探险,去旅行……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但,能做到这样的人屈指可数。因为社会舆论,因为道德绑架,大家无法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书中《老教授与小王子》一篇中的老教授因用十万块钱安葬一只陪伴他三个月的狗而受到抨击。大家觉得老人奢侈,不支持慈善事业,可屏幕后的人又怎会知他没有对希望工程捐助?老人孤苦伶仃,连花自己的钱都要受到指责,更何况十万块钱又怎可能是殡葬部门谋取了暴利。老人虽被社会误解,但我想他心中自当无怨无悔。追逐自己内心行事可能会后悔一时,若不这么干会后悔一辈子,就像卢梭所说在临死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何等可悲。

自由是不被物欲所控。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买车、买房、存款好几百万便是成功人士。买房后又不满于现状,拼命工作想要换一个更大一点的房子,周而复始。我们被戏弄于物欲的股掌之中,不断沉沦于物质。房子、车子越卖越贵,人心越发疲惫,到头来只是不断抑郁,对生活失去希望。

自由是“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即“第六自由”。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广告、八卦新闻等无用信息不断增多,它们对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的侵蚀越发深入。也许你不曾注意自己浏览这些“垃圾”的时间越来越长,你无端浪费自己生命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一天、两天可能并不明显,可一年、两年……日积月累,你越陷越深。可能某天夺取了你的无线网络你便觉得浑身不自在,你会成为“集中营中的囚罪”而难以逃脱这样的束缚。

胡适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我们要学会自救,学会挣扎,争取个人自由。

愿将来的某天你我皆能手持面包与玫瑰,走在自己使命的道路上。(王燕)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生活状态。而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也给了自由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理解,比如法律上所讲的人身自由,经济学家所讲的财富自由,学生时代的学习自由等等。从具体或是特殊的情况中,我们提炼出自由的核心就是,人追求自由无外乎就是可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s://m.dhb100.com/

当我看到“自由在高处”的时候,我通俗的理解为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可以无所担忧。这是现在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想,任性中夹杂着对生活现状的些许不满。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不需要像我们的父辈那样,为了生计而发愁。现在的年轻人多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我们的快乐却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自由了。

年轻无知的我们,只能把对自由的憧憬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通发泄到物质身上。于是乎我们便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中。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我们的思想越来越空洞,思维越来越麻木。人们开始盲目的追逐财富自由,仿佛只有把自己的钱包装满才能让自己有那么一丝丝的安全感,仿佛只有实现财富自由自己的生活就变得无忧无虑了。可是,然后呢?思想空洞的人们像行尸走肉一样游荡在这世上。思想的力量,在这个时代显得那么单薄。

生活品质固然重要,但我们的时代再不是那个唯利是图的年代,国家需要的是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无限热情,我们需要的是向社会证明我们的价值。但这价值,绝不仅仅是衡量财富这么简单。

如果要说何为自由,那么最高的自由就是思想自由。法律可以限制我们的行动,金钱可以限制我们的生活,但只要自己发自内心的追求,思想的天空就会任你遨游。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从来没有变过。不管你是真的想大展宏图,造福一方,还是说想在高层的政治斗争中实现对权利的终极追求。两者都体现了一个相同的价值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越高,你实现目标的可能就越大,同时也越容易。所以,追求在高位为高官不是没有道理的盲目追求,绝大多数人追求的初心都是纯粹的,只是在追逐的路上没有那么容易做到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上不乏勤勤恳恳,两袖清风的好官。他们不辞辛劳的工作,或是为了一方百姓,或是为了江山社稷。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追求权倾朝野。这就是精神上的质变,也是为官之道的终极追求。

回头来看“自由在高处”这句话,它真正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只要人思想境界达到一个高度,再艰难的生活你也会坦然面对,再繁琐的工作你也会心平气和,再丰富的物质也会心静如水,再强大的权利也会泰然自若。不被欲望和物质所左右的人生才是最自由的人生。

你即你自由。(侯晓冉)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www.dhb100.com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一):自己的自由要自给

邂逅这本书,缘于市机关工委"悦读?分享"读书沙龙活动。"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熊培云用他的文字,在笔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他说的每一句话,成为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最后的一根稻草。自由,一个极具思想高度的词语,熊培云用一种亲和平缓的语言向读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读罢,深深地被书中的自由和赤诚所打动。

自由是什么?如何达到自由?多少人以此为毕生追求。帕特里克呼喊过:"不自由,毋宁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熊培云却坚持:"不自由,仍可活。"——"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真正伟大的革命,不在于解开枷锁,而在于打破枷锁,为自由担起责任。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跳蚤实验:分设一个参照组和实验组,最开始的时候,参照组和实验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跳起3米高,15分钟后,在实验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挡板,不管怎么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挣扎,无法跳得更高。再过15分钟,取下挡板,实验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却只能永远在1米高处跳动了。说明类似结果的实验很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望文生义,"习得性无助"即是人在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助感。而这个概念也恰恰可以用来解释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我们必须承认,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国,先贤确实走过很多荆棘道路,带给我们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但也会发现,我们的国度似乎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一种压迫性的紧张感。举个例子,"洋节"和"土节",都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却有人假借"爱国"与"爱传统"之名"驱逐异端",时刻保持警醒、提防资本主义企图通过文化"和平演变".而从小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认真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考上大学就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我们好像自小就被驱赶着跑步前进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要跑在人前才不致于落后。这样的观念会让自己疲于奋斗,却未曾思考奋斗的意义为何;这样的观念会让我们放弃心中曾经萌芽的大胆新奇的念头却只能墨守成规;这样的观念会让我们在张扬个性与畏首畏尾的挣扎中最后选择了后者。人大概就是这样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成为只能跳出1米的跳蚤吧。

莎士比亚写在《哈姆雷特》里的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想,人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能够做抽象的思考。比如,在这样的不太自由的环境里,如何把自己解脱出去。我想,这大概也就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了。

而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概括为打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星巴克文化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人质不一定会对绑匪恨之入骨,有的时候是有可能爱上绑匪的;比如奖励可能异化为一种可怕的绑架人生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嫁鸡随鸡"、"逆来顺受";比如人人喜爱的顺境其实也是一种逆境……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国家之间的确存在利益竞争关系,但是,周遭并没有充斥着对你的种种排挤。据我所知,我们眼中的那些"文明国家"也在一直绞尽脑汁改进自己的问题呢。不按大众认知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会完蛋。乔布斯说:"你须寻得你所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才会有激情。你的人生道路不需要抄袭别人,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可以在空间上远离国家,可以在时间上找回自己。

当然,实际情况是,即使你告诉自己高塔里没有监视者,鼓起勇气去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有时候你惊喜地发现你的确是自由的,而有的时候,那看得见的枷锁仍然让人进退失缩、左右为难。在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自救了。自救是对枷锁的反叛,不管是正面或侧面,不管是直接或间接,不管是直接冲击还是曲径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赎,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自己的自由要自给,只有解放自己的心灵,寻得自己的归属,才能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

我相信,每一个人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END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二)

乔杰

《自由在高处 》这是一本2011年1月1日由新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同时也是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奖获图书。

自由,每个人都在向往,帕特克里曾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们每个人每天几乎都在自由与自救中纠结着、矛盾着,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一种自由,那就是"生活自由、思想自由".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经历一个个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在各种利弊中纠结着、徘徊着。熊培云告诉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那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精心而立,不难发现,在我失意时,《自由在高处 》有我心灵的契合:"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当我困惑时,《自由在高处 》给我指引:"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你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时代也一样,没有谁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时代。人们总相信眼见为实,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 当我自满时,《自由在高处 》给我警醒:"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目光。传播学理论同样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的接收者。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们因此获得了解释生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对信息发送者进行观念上的附会与迫害。"

这本书是一本适合慢慢阅读的书籍,翻开的每一页,看到的每一句,都是一种人生的启迪和对自由另一种诠释。他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将我们视若无睹或仿徨无计的问题都一一剖析开,让我们无形顿挫,更让我们看到了物质的本身以及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去评判他本身的对错,只是跟着这样一位作者领略他的思想以及精神世界,感知自由的另一种迷人风采。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三)

杨志豪

《自由在高处》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读了这本书,我们能够获取许多珍贵的思想,我们能够用更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社会,我们甚至能够通过这本书更好地了解自己,用文字来解放自己。《自由在高处》不是简单的社会评论,作者熊培云在评论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不断地启发读者,让读者不得不怀着批判与质疑来阅读这本充满思想的大作。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快速地浏览这本书,这不是一本需要每一句都得细细品读的美文集,你只要用心去品味,这本书就能给你带来非凡的感受,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思考书中谈及的自由与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这是此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领导自己的人生"看似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却甚是寥寥。如今有多少学生能领导自己而不是被分数所领导呢?也许多数人会说没有分数就没有以后考学的保证,但如果我们一直只被分数所领导,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领导自己去走我们向往的那条路,那么我们无疑会成为那些放弃自由的流浪者,在缺少思想财富的生活中麻木地活着。

社会上有太多希望带领千军万马的人,但他们往往连自己都无法带领好,正如新闻上频频出现的腐败官员,或许昨天他还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呼吁大家反腐反贪,希望带领着大家坚定正确的道路,而在今天他却因贪污被打下马。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自由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自由,被套上无形的枷锁;但自由过度,又有太多的人看不到责任的边界。

在这个围绕自由的话题中,作者还谈及了那位在瓦尔登湖离群索居的梭罗。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是像梭罗这样的生活,在那样的生活中,我们不必害怕时间的不够用,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伪装自己,我们可以尽情思想,在这安静的环境中获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推荐语】作者能在基本读懂书中观点的同时,结合现实事件和自己的体验去分析和评论,真正有思考,才真正有收获。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500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终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杀。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人人无法在大环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让平静生活的愿望,沙威恪尽职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所强加给的种种标准,我是不是个罪犯,我是不是个坏人,我是不是个Loser。

因而,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内心的小环境,那里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正如作者所说,小环境完全取决于你的觉悟,取决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台湾、香港、日本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衰老的社会,而大陆还在往前,窗口很大。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态,相信时代在前进,相信中国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说,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而我要说,一个人,既要有悲悯情怀,有所作为;同时又要听从内心,默许自己一份自由。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她自由。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系列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当我们彷徨时,读书能为我们指明方向。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读后感具有一定的基本思路,但是思路不是绝对的。是不是感觉对写作品读后感感到没有头绪呢?栏目小编特别编辑了“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1

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

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

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

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郭娜陆地航空班就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从细节小处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务水平。以热忱的态度、真诚的付出对待来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承认。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备她们这种急司乘人员所急,想司乘人员所想的服务理念,热情为过往司乘服务,确保青银高速的路畅人和。

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2

《自由在高处》是我颇为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熊培云对之前的《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两本书其实都对“自由”一词有颇多笔墨,只是前者多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解读,而本书则是通过个体的角度探讨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勿宁死”,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还是颇为喜欢这句话的,不过作者却似乎更加乐观,一句“不自由,仍可活”,道出他对未来中国充满信心,以及对个体力量的肯定,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这种感觉我在阅读中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书封底的话我很喜欢,“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他的文字总是那么透彻、激励人心。

透彻,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纵然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各有千秋,但是作者的观点不乏新锐、客观,理性全面的分析,让作者所讲的每个故事栩栩如生,读完之后便觉得豁然开朗,真有一点小小的兴奋。

其实,熊培云的文字还不止如此,无论是《重新发现社会》,还是现在这本《自由在高处》,探讨的都与严肃敏感的甚至有一点黑暗的政治问题有关,可是,他的文字却温暖又宽容,这无形中影响着我,虽然周遭的现状并不完美,但是却要乐观,不要总是抱怨,多思考,多行动,对未来应该充满信心。

学会独立思考,这是我的人生,我要让他自由,自由不一定在高处,而是掌控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3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4

自由,多么吸引人的字眼。标题引得我打开了这本书,只看了几段话便决定要读它。

《自由在高处》有个英文副标题YoutheFreedom,扉页上写着“你即你自由”,而且配了self-mademan的雕塑图片和易卜生说的: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知道熊培云是南开大学教授后,还以为他是多么“老”的前辈。后来知道他其实跟我是同龄人,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听过的歌甚至有些经历都是同时代的环境。只是他是教授,用文字讲课,我则是受众。全书分为四辑: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历史与心灵、演讲与独白。增订版序的标题是《我愿此生辽阔》,自序标题是《因为无理,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后记的标题是《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增订版的后记是《小心,你想要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多么吸引人的标题,内容和文字也是很吸引人的。你会喜欢看这样的文字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疯。熊的文字很容易引起关注,也让人思考。你可以不认同他的观点,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文字是严肃的,有的读来也颇有趣让人忍俊不禁,还能让人思考。这本书中的文字,常常有那种“我懂你懂”的状态。

自由在高处,高处如果跌落,会不会粉身碎骨?那四面来风的高处,柔弱的人会不会禁受不住寒意?也不知道熊教授现在教什么课?真想去听听。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5

《自由在高处》读后,二,18012719:18

群内共读了十五本书了,这本是唯一的一本二星评价吧。一星半给第六章,剩下半星给二章序。全书目录显示共九章,除去一、二章序言,七、八、九章后记,有四章实际内容,但这四章中只有第六章值得作为一个整体章节来读,实在是拼凑出来的一本书。其它章节多为过期的时评,现时读来让人一头雾水,偶有深刻警句却又多为引用,好了,二星就说明一切吧。又或者自己还有太多的局限,自省三秒钟。

自由在高处,愿此生辽阔高远,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所以演讲与独白。

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第二次强调升级是在第六章,“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这一个书名,两个序言名,第六章节名,还有两段话就是本书的一个概括吧。本书以自由为主旨在写字,自由的概念到底是怎样地?说是在高处,我也认同,上面两段话也就说完了的,那这弄一本书是闹哪样。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如果自己未得解脱,就不要面对公众写字,不要去说悲观的话,因为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绝望,更不缺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绝望。”

这段作者的文字与作者共勉吧。也可能是作者的匆忙之作。

自由在高处,我看到这几个字即生出热切的敬爱,辽阔高远执著追寻。

与其相对的不自由、约束、甚至被轻视嘲讽,是要奋力改变的状态,但向外追求越多却越躁动不平,慢慢醒来发觉只因人性本如是。

奋力改变而追寻的,是尊严,是自由,是幸福,是对生命的不辜负。但这些也是人性啊!

人性的弱优与善恶,也如太阳东升西落,日夜黑白交替,善恶一念之间。

人性的弱点被更多的宣扬,这就如白纸上的墨点一般,墨点总是更惹人注目,人性的优点如白纸一样让人忽视,可它们本就是一体的啊!

这墨点可能代表着荣耀、平淡、遗憾,也可能是过去、现在、或将来。

那白纸像时间空间像空气一样,任你施为,无喜无悲,静静看着,看着那辽阔高远宁静无为,那鲜衣怒马仗剑天涯,那遗臭万年千古骂名。

何其不幸为人,人生百味早无新意,空为人性的囚徒。

何其幸而为人,成为人性千万年更迭的一员,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还是要感谢作者,愿人们都此生辽阔高远!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6

读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欢一个演讲,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灵共振的关键词。相信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力量,它潜伏在意识深处,如果被唤起,必然蓬勃向上,绽放出超越现实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自由的高处。

问题是,自由在哪里?

人,生来不自由。年幼时,有父母的限制,老师的管制。成年后,有家庭的约束,工作中的各项规定,法律和道德约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你怎么知道你是人?”的确,人本就是一种动物而已,从本质上看,和地上的蚂蚁是一样的。当我们一脚踩过一窝蚂蚁时,正如地震倾覆我们的房屋,有些人幸存,有些人逝去,如此的简单,如此的不可抗拒。世界是如此残酷,生命也很脆弱,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从出生就如那工蚁一般,慢慢长大,出去找寻食物,盖房子,饲养幼蚁,死去。自由对我们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去东面找面包屑,还是去西面找面包屑的问题?!

工蚁的世界无法懂,人的世界更难懂。

熊培云说,真正的自由源自内心的渴望,是不断的独立思考开出的花朵。可以具体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对梦想的追寻。所以个体对自由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能捍卫自己自由的,永远只有自己。

歌德说,如果有一个人宣称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个人宣称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哪里?似乎很难找到答案,找寻一下属于自己的那朵思想之花,或许那就是自由的灯塔。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7

回顾现实与理想,我们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做得太少,调研实践得太少。对比西方价值观念,总强调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学习、借鉴比太少。现阶段,无论东西文化、南北差异,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组织部分,都应主动学习,相互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现阶段,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也相交织,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正确辨别正负是非,放飞个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胆地说出你的不高兴。龙应台:"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理社会。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人公仆立法委员会,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寻找选择的自由。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选择的权利和智慧。正如李开复所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选择,更应积极地面对新生活,适应新环境,当前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被选择,从小学升初中,到大学被录取及面临就业,也许直至工作后岗位的多次调整都看似被动的过程,反思之中,不选择也一种选择,被选择也是你生活学习训练的结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两者起点是如此接进而结果差距是如此之大,这恰恰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就随之改变。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创造一个激活自由的机制。目前中国从上至下都在开展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活动,目的是更好地弘张扬优良传统,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活动年年都在强调,隔几年都要搞运动,这也许是适应中国当今社会的实际。调整单位负责人,作风建设会随之改变,这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要解决用调整负责人来改变作风,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环境,保障决策、执行、监督的顺畅运行。

Freedomisnotfree.用你的勇气、拼搏及执着去争取更多的自由吧。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8

看他的书,他会告诉你,那个铁屋子不是已经千疮百孔了吗?虽然它现在还很坚固,但是它毕竟在一点点消解,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我们总会有逃脱牢笼的一天。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通过和熊培云的对话你会发现一个新的社会,一个另外的事实的真相——无疑一个美丽新世界是让人憧憬和向往的,而如何到达这一美丽新世界?书中给了答案。熊培云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争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盘活已有的自由同样重要。书中的观点不是在说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结论,作者通过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潜移默化终起春风化雨之功,有人评价熊培云“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熊培云如同一个温和的绅士。温和是自由主义者的温度,他保持着清醒独立宽容的态度,他不会像诗人一样激愤,小说家一样尖锐,也不苛求艺术家的完美。温和的绅士有一种脱俗的优雅睿智的幽默,君子无忧的心境;温和的绅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对外部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看法,内在对自己有明智的权衡,不去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没有卫道士的虚伪热血青年的芒从,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优雅的人。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强权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9

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易卜生

我们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时工作而不自责,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可以在公共场所喷云吐雾,城市内各式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见于报端,变通、"潜规则"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

同时,我们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学习的不自由,小学生放弃了快乐的童年,被一个个补习课外班压得呼吸不得,就业来自由,采访不自由,言论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还要开胸验肺……

《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体制内的弱者面临的制度因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体现着对个体主权的尊重和保护,二等于多少体现的观念改变,人是时间单位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国界与自由全新意义等等。

回顾现实与理想,我们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做得太少,调研实践得太少。对比西方价值观念,总强调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学习、借鉴比太少。现阶段,无论东西文化、南北差异,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组织部分,都应主动学习,相互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现阶段,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也相交织,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正确辨别正负是非,放飞个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胆地说出你的不高兴。龙应台:"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理社会。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人公仆立法委员会,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寻找选择的自由。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选择的权利和智慧。正如李开复所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选择,更应积极地面对新生活,适应新环境,当前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被选择,从小学升初中,到大学被录取及面临就业,也许直至工作后岗位的多次调整都看似被动的过程,反思之中,不选择也一种选择,被选择也是你生活学习训练的结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两者起点是如此接进而结果差距是如此之大,这恰恰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就随之改变。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创造一个激活自由的机制。目前中国从上至下都在开展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活动,目的是更好地弘张扬优良传统,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活动年年都在强调,隔几年都要搞运动,这也许是适应中国当今社会的实际。调整单位负责人,作风建设会随之改变,这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要解决用调整负责人来改变作风,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环境,保障决策、执行、监督的顺畅运行。

Freedom is not free.用你的勇气、拼搏及执着去争取更多的自由吧。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10

最近读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读罢此书,深深感受到熊培云把写作当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并一点点地努力着。“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00字 篇11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本20xx年1月1日由新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同时也是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奖获图书。

自由,每个人都在向往,帕特克里曾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们每个人每天几乎都在自由与自救中纠结着、矛盾着,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一种自由,那就是"生活自由、思想自由"。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经历一个个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在各种利弊中纠结着、徘徊着。熊培云告诉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那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精心而立,不难发现,在我失意时,《自由在高处》有我心灵的契合:"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当我困惑时,《自由在高处》给我指引:"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你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时代也一样,没有谁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时代。人们总相信眼见为实,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当我自满时,《自由在高处》给我警醒:"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目光。传播学理论同样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的接收者。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们因此获得了解释生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对信息发送者进行观念上的附会与迫害。"

这本书是一本适合慢慢阅读的书籍,翻开的每一页,看到的每一句,都是一种人生的启迪和对自由另一种诠释。他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将我们视若无睹或仿徨无计的问题都一一剖析开,让我们无形顿挫,更让我们看到了物质的本身以及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去评判他本身的对错,只是跟着这样一位作者领略他的思想以及精神世界,感知自由的另一种迷人风采。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600字


《自由在高处》是我颇为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熊培云对之前的《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两本书其实都对自由一词有颇多笔墨,只是前者多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解读,而本书则是通过个体的角度探讨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勿宁死,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还是颇为喜欢这句话的,不过作者却似乎更加乐观,一句不自由,仍可活,道出他对未来中国充满信心,以及对个体力量的肯定,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这种感觉我在阅读中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书封底的话我很喜欢,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他的文字总是那么透彻、激励人心。

透彻,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纵然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各有千秋,但是作者的观点不乏新锐、客观,理性全面的分析,让作者所讲的每个故事栩栩如生,读完之后便觉得豁然开朗,真有一点小小的兴奋。

其实,熊培云的文字还不止如此,无论是《重新发现社会》,还是现在这本《自由在高处》,探讨的都与严肃敏感的甚至有一点黑暗的政治问题有关,可是,他的文字却温暖又宽容,这无形中影响着我,虽然周遭的现状并不完美,但是却要乐观,不要总是抱怨,多思考,多行动,对未来应该充满信心。

学会独立思考,这是我的人生,我要让他自由,自由不一定在高处,而是掌控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500字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500字一】

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

我们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时工作而不自责,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可以在公共场所喷云吐雾,城市内各式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见于报端,变通、潜规则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

同时,我们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学习的不自由,小学生放弃了快乐的童年,被一个个补习课外班压得呼吸不得,就业来自由,采访不自由,言论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还要开胸验肺

《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体制内的弱者面临的制度因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体现着对个体主权的尊重和保护,二等于多少体现的观念改变,人是时间单位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国界与自由全新意义等等。

回顾现实与理想,我们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做得太少,调研实践得太少。对比西方价值观念,总强调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学习、借鉴比太少。现阶段,无论东西文化、南北差异,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组织部分,都应主动学习,相互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现阶段,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也相交织,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正确辨别正负是非,放飞个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胆地说出你的不高兴。龙应台: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理社会。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人公仆立法委员会,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寻找选择的自由。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选择的权利和智慧。正如李开复所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选择,更应积极地面对新生活,适应新环境,当前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被选择,从小学升初中,到大学被录取及面临就业,也许直至工作后岗位的多次调整都看似被动的过程,反思之中,不选择也一种选择,被选择也是你生活学习训练的结果之一。

。两者起点是如此接进而结果差距是如此之大,这恰恰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就随之改变。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创造一个激活自由的机制。目前中国从上至下都在开展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活动,目的是更好地弘张扬优良传统,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活动年年都在强调,隔几年都要搞运动,这也许是适应中国当今社会的实际。调整单位负责人,作风建设会随之改变,这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要解决用调整负责人来改变作风,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环境,保障决策、执行、监督的顺畅运行。

【精选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500字二】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 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范文一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范文二

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易卜生

我们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时工作而不自责,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可以在公共场所喷云吐雾,城市内各式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见于报端,变通、潜规则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

同时,我们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学习的不自由,小学生放弃了快乐的童年,被一个个补习课外班压得呼吸不得,就业来自由,采访不自由,言论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还要开胸验肺

《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体制内的弱者面临的制度因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体现着对个体主权的尊重和保护,二等于多少体现的观念改变,人是时间单位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国界与自由全新意义等等。

回顾现实与理想,我们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做得太少,调研实践得太少。对比西方价值观念,总强调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学习、借鉴比太少。现阶段,无论东西文化、南北差异,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组织部分,都应主动学习,相互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现阶段,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也相交织,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正确辨别正负是非,放飞个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胆地说出你的不高兴。龙应台: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理社会。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人公仆立法委员会,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寻找选择的自由。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选择的权利和智慧。正如李开复所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选择,更应积极地面对新生活,适应新环境,当前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被选择,从小学升初中,到大学被录取及面临就业,也许直至工作后岗位的多次调整都看似被动的过程,反思之中,不选择也一种选择,被选择也是你生活学习训练的结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两者起点是如此接进而结果差距是如此之大,这恰恰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就随之改变。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创造一个激活自由的机制。目前中国从上至下都在开展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活动,目的是更好地弘张扬优良传统,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活动年年都在强调,隔几年都要搞运动,这也许是适应中国当今社会的实际。调整单位负责人,作风建设会随之改变,这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要解决用调整负责人来改变作风,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环境,保障决策、执行、监督的顺畅运行。

Freedom is not free.用你的勇气、拼搏及执着去争取更多的自由吧。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


【篇一:《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篇二:《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追寻自由】

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易卜生。

我们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时工作而不自责,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可以在公共场所喷云吐雾,城市内各式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见于报端,变通、潜规则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

同时,我们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学习的不自由,小学生放弃了快乐的童年,被一个个补习课外班压得呼吸不得,就业来自由,采访不自由,言论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还要开胸验肺

《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体制内的弱者面临的制度因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体现着对个体主权的尊重和保护,二等于多少体现的观念改变,人是时间单位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国界与自由全新意义等等。

回顾现实与理想,我们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做得太少,调研实践得太少。对比西方价值观念,总强调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学习、借鉴比太少。现阶段,无论东西文化、南北差异,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组织部分,都应主动学习,相互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现阶段,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也相交织,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正确辨别正负是非,放飞个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胆地说出你的不高兴。龙应台: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理社会。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人公仆立法委员会,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寻找选择的自由。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选择的权利和智慧。正如李开复所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选择,更应积极地面对新生活,适应新环境,当前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被选择,从小学升初中,到大学被录取及面临就业,也许直至工作后岗位的多次调整都看似被动的过程,反思之中,不选择也一种选择,被选择也是你生活学习训练的结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两者起点是如此接进而结果差距是如此之大,这恰恰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就随之改变。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创造一个激活自由的机制。目前中国从上至下都在开展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活动,目的是更好地弘张扬优良传统,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活动年年都在强调,隔几年都要搞运动,这也许是适应中国当今社会的实际。调整单位负责人,作风建设会随之改变,这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要解决用调整负责人来改变作风,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环境,保障决策、执行、监督的顺畅运行。

Freedom、is、not、free。用你的勇气、拼搏及执着去争取更多的自由吧。

【篇三:《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作文】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终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杀。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人人无法在大环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让平静生活的愿望,沙威恪尽职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所强加给的种种标准,我是不是个罪犯,我是不是个坏人,我是不是个Loser。

因而,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内心的小环境,那里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正如作者所说,小环境完全取决于你的觉悟,取决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台湾、香港、日本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衰老的社会,而大陆还在往前,窗口很大。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态,相信时代在前进,相信中国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说,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而我要说,一个人,既要有悲悯情怀,有所作为;同时又要听从内心,默许自己一份自由。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她自由。

【篇四: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篇五:《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篇六: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如果你跟我一样,经常感到绝望,不妨看看熊培云的书。这并不是说,熊培云的书是精神鸦片,更不是说,他的书是骗人钱财的所谓心灵鸡汤,他不会递给你一粒催眠药片,告诉你吃下去继续睡,你就不会痛苦。相反,他只是告诉你:看吧,那个铁屋子不是已经千疮百孔了吗?虽然它现在还很坚固,但是它毕竟在一点点消解,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我们总会有逃脱牢笼的一天。熊培云的书总是让人认清现实之余,却不至于太痛苦,反而让人看到希望。他说,如果我们放开视界,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个铁板一块的社会,其实已经在进步了。

100年前,中国还有凌迟,50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40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30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20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15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10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5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社会终究是在进步。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累积之功,每个人尽一份力不是为国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尽一份力,我们的社会就会向善发展,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1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篇七:《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我们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时工作而不自责,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可以在公共场所喷云吐雾,城市内各式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见于报端,变通、潜规则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

同时,我们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学习的不自由,小学生放弃了快乐的童年,被一个个补习课外班压得呼吸不得,就业来自由,采访不自由,言论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还要开胸验肺

《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体制内的弱者面临的制度因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体现着对个体主权的尊重和保护,二等于多少体现的观念改变,人是时间单位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国界与自由全新意义等等。

回顾现实与理想,我们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做得太少,调研实践得太少。对比西方价值观念,总强调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学习、借鉴比太少。现阶段,无论东西文化、南北差异,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组织部分,都应主动学习,相互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现阶段,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也相交织,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正确辨别正负是非,放飞个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胆地说出你的不高兴。龙应台: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理社会。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人公仆立法委员会,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寻找选择的自由。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选择的权利和智慧。正如李开复所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选择,更应积极地面对新生活,适应新环境,当前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被选择,从小学升初中,到大学被录取及面临就业,也许直至工作后岗位的多次调整都看似被动的过程,反思之中,不选择也一种选择,被选择也是你生活学习训练的结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两者起点是如此接进而结果差距是如此之大,这恰恰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就随之改变。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创造一个激活自由的机制。目前中国从上至下都在开展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活动,目的是更好地弘张扬优良传统,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活动年年都在强调,隔几年都要搞运动,这也许是适应中国当今社会的实际。调整单位负责人,作风建设会随之改变,这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要解决用调整负责人来改变作风,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环境,保障决策、执行、监督的顺畅运行。

【篇八: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24范文2019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的主题呼之欲出。

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给的,心灵的禁锢也只有自己才能施行。不论处于哪一空间时间,拥有心灵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拥有全世界。

纵然如此,作者的乐观也绝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两种精神状态,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熊培云先生告诉我们不自由,毋宁死的教条主义太过严苛,生活教会我们的是不自由,仍可活。

这并非是在为苟且偷生寻找借口,而是在纷扬中寻找一种现世安稳的自我平衡。我是我的作品,对大多数人而言,命运并没有在生命和自由之间设立单项选择,我们只需要对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进行换算。然而,你我知道,这种换算没有想象中困难,把握方向,我们也可以拥有权力塑造人生。

二、相信国家比想象中自由

虽然,当前社会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在新旧交替的碰撞中,不稳因素难免凸显,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持清醒警觉,看到社会发展的不合理、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和不满的意见,更应当充满信心,坚定地相信改变正在渐渐地向前推进,满怀勇气保持在路上的忙碌,从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我以为作者是一个勇敢而清醒的写字人,正是由此而来。

虽然我们的网络还不够自由和开放,但是较于没有网络的时间空间,我们获得信息的广度,表达意见的渠道,交流思想的平台都毫无疑问地拓展了;虽然对于一些世界的和我国历史上的事件,我们无法探寻得真相,但是我们仍然在很大地程度上享有阅读典籍的自由,由此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和探求事实的真相;虽然我们的媒体还难免以宣传的口吻做报道,但是我们的新闻教材中仍然把宣传和新闻的概念解释得清清楚楚。

自由的前提是信赖。用作者的话来说:你多一份悲观,这个社会就多一份悲观。再借胡适的话: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三、生活处处是政治

一个初中生就可以从思想品德这一科中学到:公民基本政治权利其中第一项就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相较于教科书上的白纸黑字,更为深入人心的却是一种对政治的漠不关心。

学生通常会觉得政治是大人们的玩意,似乎只有饱经世故,历经沧桑,野心膨胀的人才会涉足所谓的政治。也有人觉得政治是太虚的东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今的青年,既不生于五四运动革命激情澎湃的时机,又未赶上浪漫和启蒙的八十年代,仿佛太平年间,大家能做的就是无为,但媒体在我们眼前呈现的部分世界加上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社会其实正处于转型时期,处于现当代的我们,除了缅怀向往那过去的黄金时代,又未可预料我们的时代是否会成为后来人追忆的黄金时代呢?

所以,生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我们尚大有可为。我们要充分激发内心的个人意识,只有个人觉醒,争取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承担自由带来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才有国家的自由。身处于社会中,表现出对事物的参与甚或关心都是为的一种形式。

将来的人们回望现在,也许会为我们今天的纠结忍俊不禁,或为我们走过的冤枉路感到忿忿不平。但要知道,这些纠结和弯路自有其意义,每一个思考都是我们自我塑造的一步。再回想那个自我塑造者,他不仅从石头中赋予了自己希望拥有的形象,也将送给自己一双能奔善跑的腿脚;他从石头中诞生的那一刻,不仅是他完成对自己的塑造的一刻,也是他从桎梏中获得解放的时刻。

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篇一: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富翁会被灭门,而你握不住手里的笔这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比谁更不幸。

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你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你只能做最好的自己。时代也一样,没有谁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时代,就好像虽然同样处于穿越历史三峡的转型时期,但中国之今日也不会等同于法兰西的十九世纪。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一点点努力,让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时间上的家园,成为最好的时代。

在大学的课堂上,我常和学生提及斯蒂芬茨威格写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并由此展开;大学的意义不只在于锻炼人格,培养思维能力,还在于找到或者确定裨益终生的兴趣。如果你找到了真正属于你的兴趣,愿意终生为此努力,即使没有读完大学,你的人生也一定是丰满而有希望的。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往迎来之间匆匆度过一生。

李慎之说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世纪,对此我是非常认同的。以我的理解,二十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世纪,流血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改良的世纪,流汗的世纪。

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未必会去信仰什么宗教,但他会将自己每天的写作当作一种关乎良心的祷告。既然不希望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过尽你的有生之年,又何必奢求一言兴邦,改天换地?

有人说,鲁迅是杂文,胡适是评论;鲁迅是酒,胡适是水。酒让人看到真性情,也看到癫狂,唯有水,才是日常所需,是真生活。

我承认,我更喜欢胡适的那份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以及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烂漫与纯朴。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之中,人生都是要保持一些风度的。在苦难与阳光之间,我更愿意看到阳光的一面、积极的一面,看到万物生长,而不是百花凋零,独自叹息。我希望自己目光明亮,明辨是非,但也知道每个人,由着一个渐次开放的环境,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走。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没有敌人。

我内心安宁,每天活在思维的世界里,写作于我更像是一种修行。即使是与人辩论的时候,我也不会以征服他人为真实的乐趣,而是希望通过交流在对方身上学得更多东西,以增长我的见识,丰富我的生命。如果你只是为了说服别人而去写作,不仅真理会离你越来越远,连自己也会离你越来越远。是我思故我在,而不是我征服故我在。我不必通过说服别人或者让别人臣服于我的观点证明我自己存在。

让我继续赞美托克维尔的文字吧。谈到历史与传统的珍贵时,他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谈到法国农民如何珍爱他们刚刚获得的土地时,他说他终于有了一块土地;他把他的心和种子一起埋进地里沟通理性与心灵的两极,世界还有比这更好的文字么?

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虽然这一切,皆非一日可以完成,但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你不要去掂量你此前堆积的那根稻草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就说它份量过轻,或者没有重量。许多人,之所以平静而坚定,活得从容,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个人如果有信仰,为什么还会去信宗教呢?如果是因为没有信仰而去信了宗教,宗教岂不成了信仰的替补品?但我知道我自己是有信仰的,我也愿意吸收任何宗教信条中有价值的东西。我不相信上帝,我会想念他;我不信佛陀,我仍会想念他。而我的信仰,在心底,在笔端,从每日清晨写下第一字的时候开始。我用文字祷告,我用文字诵经。我愿意将我的生命托付给这一切。

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篇二: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当有的年轻人向我感慨不知道将来做点什么时,我会给他们两个建议: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儿钱。这两点对你将来都有用。

我知道一生所爱,除了思考与写作,我的生命别无激情。

斯蒂芬茨威格写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并由此展开;大学的意义不只在于锻炼人格,培养思维能力,还在于找到或者确定裨益终生的兴趣。如果你找到了真正属于你的兴趣,愿意终生为此努力,即使没有读完大学,你的人生也一定是丰满而有希望的。

如果自己未得解脱,就不要面对公众写字,不要去说悲观的话,因为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绝望,更不缺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绝望。

其实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着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的书生。

我知道我自己是有信仰的,我也愿意吸引任何宗教信条中有价值的东西。我不相信上帝,我会想念他;我不信佛陀,我仍会想念他。而我的信仰,在心底,在笔端,从每日清晨下第一字的时候开始。我用文字祷告,我用文字诵经。我愿意将我的生命托付给这一切。

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圣火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

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夕阳无限好,只是太凄凉。晚年的落寞与孤独在老人身上显而易见。

人们通常会为两件事忙碌,一为性欲,二为物欲。性欲不用学,物欲确实不断模仿出来的。两者的相同点是,凡是走到了极端,都难免成为毒药,或精尽而亡,或物极必反。

有什么样的心灵,便有着怎样的目光。

一个人的完整权利,至少应该来自两方面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体自有,而身体自有同样包括行动自由与审美自有。唯有再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社会契约。

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今日中国社会,若想拥有一个众望所归的美好前程,同样需要告别真理病与强制,走向全社会的自由交流与相互启蒙,走向以自由为始终的合作。

当法院堕落为逐利工具,而不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整个社会都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

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

人心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肉体的枷锁之中。在我看来,人生不过是一次漫长的大越狱。我之所以说它是一次大越狱,是因为它实际上包含着无数小逃狱。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

这种欲罢不能的补偿心理正是许多人一旦陷入官场,就变得无法自拔的重要原因。退出官场可能使他从前的忍辱负重和广泛积极的人脉变得一钱不值。

自古以来,人们便意识到通过奖励不仅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更能实现对个人与群体的间接操纵。

社会不过是一个通过临时拼凑起来的规则来剥夺生命或转移财富的场所。所谓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命场,人们遵守规则,却彼此伤害,社会满盘皆输。

在充满激烈竞争与罪恶秩序的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只是随时可以易手的钱财,人名已然微不足道。古往今来,诗人们时常感叹似水流年、时光飞逝,然而,真相却是时光并不流逝,真正流逝的是我们。对于这个充满劳绩的社会来说,不是我们赚钱,而是钱赚我们。他赚走了穷人的一生,同样赚走了富人的一生。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总是那样似曾相识。

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不会建立在一群被怂恿的烈士之上。

因为在一个死人身上追求社会进步是可耻的;一切建立在这之上的进步也是可耻的;自己无所作为而高歌他人牺牲是可耻的。

有这样一些以下跪为业的强讨恶要者,他们逢人便跪,跪而不起,以贬损自己的人格来要挟他人行善,这种道德逼迫只会使这个社会进一步失去同情心。

关心社会前程与国家命运,其实也是在关心每个人自己的具体的前程与命运。

我们无法回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有关历史的叙事也只可能是对历史的断章取义,仅取一瓢饮。

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保留圆明园废墟的价值应该在于对公平正义的呼唤,而不在于铭记耻辱。只是把圆明园当做耻辱来记忆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因为这既不能明辨过去,也不能担当未来。

只有个体强大,奋发有为,中国社会才会真正强大,社会救济或公民互救才会更见成效。

本来一个阶层要做的事情,却只有三两个人在勉力维持,而且做成了近乎悲呛的明星,才是当下中国首先需要改变的。

示众式执法不仅是体现了执法者独步天下的决心与权威,同样是在以一种莫须有的态度对公众进行了某种有罪推定既非同类,若有违犯,同此下场。问题在于,既然这种侵犯人权的秩序宣示有若杀鸡儆猴,猴为什么鼓掌?

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业,何尝不是以绝望的心境,做有希望的事情,或者说是以解脱之心,谋解放之事?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考试不是全部的生活,更不是成才者的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对人的教育的异化。大多数公司、学校、家庭以及各种机构,都遵循一条不成文的定律:让人们努力改正弱点。君不见,父母师长注意的是孩子成绩最差的一科,而不是最擅长的科目。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现优势。

思想史就是一部说人性坏话的历史。

大陆是有国家而无社会,台湾是有社会而无国家。

有秩序,才会有自由。法治国家之所以受人赞美,即在于它以国民自由为第一目的,构建秩序即为保障自由。

今日中国电影之所以泛善可陈,是因为这些影片既没有历史感,也没有任何思维的乐趣可言。影像的躯壳、声色的装修不足以支撑起电影这门思想的艺术。

极端的政治让人忘记自己,而性欲却本能的告诉每个人肉体是真实存在的,有关幸福的体验同样不是其他的人或物所能替代。

文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社会进步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对人性之美的坚定的扶持。

极权之最,无非是将公共权力与社会权利完全集于政府之手。政府控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的每个维度,使社会缩减到赤贫与破产的地步。

蚊子在嗡嗡叫,谈不上要表达什么观点,鲁迅先生却说人家是在杀人之前搞演讲;一阵风吹过去,大概也没有表达什么观点,但是神经质的林黛玉却听到了风在哭诉。

生命中有不可承受之轻,也有不可承重之重。总是向往着诗意栖居,而内心却无法逃避生活与人生或轻或重的逼迫。

于媒体政治而言,法律时常停留于技术层面,而经济缺是贯穿始终、似乎更接近本质,可以受益终身的。

对于将来探求智慧之旅,我无法寄托太多的奢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永远无法容忍自己的闲适与堕落,三十岁后,我仍见是个勤苦向上的人,我坚持一生只做一件事。

人生苦短,想做的事情太多,而能做的事情少之又少。

可叹许多人,从来不曾给自己这样宝贵的机会,只顾人云亦云,唉声叹气,全然忘记自己积极行事的意义,忘了自己是环境的一部分,忘了中国正在一点一滴的进步。

从个体而言,人唯有自由,才可能激发潜能、有所创造;从群体而言,唯有走向合作与和解,人类才可能真正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是法律,二是宗教,三是道德。

第一,法律。法律的效能在于除暴去恶,禁民为非。好处在于法律是无有偏私的,犯了什么法,就该得什么罪。坏处也在于此,法律史死板板的条文,不通人情世故,不知道一样的罪名。法律只说某人犯了某发的某某篇、某某章、某某节,该得某某罪,全不管犯罪的人的知识不同,境遇不同,居心不同。

第二,宗教。宗教久已失了那种可以感化人的能力;久已变成毫无生气的仪节、信条,支配口头念得烂熟,却不配使人奋发鼓舞了。

第三,道德。法律、宗教既没有裁制社会的本领,我们且看道德可有这种本事?社会所谓道德不过是许多陈腐的旧习惯,便是道德;不合于社会习惯的,便是不道德。

中国要有社会理想,更要有社会批评;而没有社会批评,中国就不可能实现其社会理想。

很多时候,绝望只是一种修辞,甚至和幽默一样,只为给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

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每天都在改造这因,自然也会收获那果。

对于所有认证生活的人,爱惜生命的人,致力于丰富人心、改造社会的人,我们只有诚挚的相惜与敬意。

【篇三:《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作文】

挥手2011,步入2012年,不必感伤时光流逝,年华易老,我们只是离未来更近了一点;无需骄傲自满,因为旧年的成绩依然裹足不前,我们也只是离未来更近一点。

四季转换。挥手2011,看起来与往年并无大的不同,但是,变化就在不知不觉当中。如果感受到这种变化,不妨给彼此一点时间感。

一个世纪之前,中国民众还有水深火热般三座大山,半个世纪之前,中国还能听到高呼万岁,40年前,中国还在破除四旧,30年前,中国还不许电影镜头中出现接吻场景,20年前,中国面临改革开放是否继续不动摇的徘徊,10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5年前,中国还没有一家私营企业挺进世界500强,两年前,中国还没有《让子弹飞》社会终究是在进步。

虽然还有许多不公平、非正义的事情在发生,让我们良心难安,甚至备感羞耻,但是无论如何,这个社会正在进步。今天,新的一年开启,中国又站在新的路口上,中国必定会向前走。

《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自由在高处》一书着旨在从个人角度去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面对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于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尼采所抨击的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而言,在一个正经受新旧交替的国家里,对于自由的选择并非按照人的意愿所进行,而是再于适应和沿袭。上帝是人所神话出得产物,如果按照尼采的思想,为了获取个人的自由,杀死所谓的上帝,那么只会让个人陷入疯狂,让国家陷入混乱。那么熊培云先生今时今日所写的这本《自由的高度》就是在厘清我们意识当中关于自由概念的混乱和迷茫。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在《自由的高度》中向我们阐述一个信念,那就是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信念,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先生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所以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作者讨论了自由为什么在高处的问题,非常有意思。熊先生用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来点明一个道理:只有关注更高的空间位置才能摆脱固有的、常规的思维束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自由。这貌似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可是不无深远的含义。

站在时间的角度,看着手中这本被我推崇之至的书,思绪万千的同时也认识到以下四点:

一、拓展眼界,摆脱常规思想上得束缚。

作为分管人事和行政工作的领导。自上任以来,带领团队兢兢业业工作。虽然辛苦,但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各位同事的肯定。在日常生活当中,着力培养团队人员素质和部门协作意识,为塑造他们思想上的高度,脚踏实地做人做事,认真落实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节约公司行政成本,深化人事组织架构,人员考核等,无不是时时刻刻督促他们尽心尽力。宏观方面,从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做起;微观方面,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做起,使他们不再裹足不前,使他们不再骄傲自满,拓展他们已经拥有的自由,盘活他们的视界,懂得尊重别人的同时学会如何尊重自己。

二、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读了熊培云先生的为人处事之精神,自由与自救中我学会了在工作当中,如果开始很难影响别人,那么我就按照所说去做,影响自己。慢慢地在实际当中,使周围地同事也转换了观念跟着我来做事。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地一种人生境界。

三、每个人都是自我人生的领导者

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四、没有涅槃重生地勇气,如何有浴火之后地凤凰

在这本书开始部分,熊佩云先生所揭露的是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以此为主旨,他勇于披露出来,就是让我们身处历史漩涡之中的人看到希望,看到社会在进步,人同样也在进步。所以对于我工作当中的启发甚深。虽然环境一时不可改变,但是正如熊佩云先生所写的:社会进步,人同样进步。指导和督促团队人员剖析自我,从灵魂深处像熊先生学习。在日常工作当中,加强制度和法制学习建设,加强行政监督,提高团队人员素质等。切实做好身为楼观管理公司员工所具备的素质和要求,并且时刻认真检查自己的错误,从思想上打预防针,筑牢思想的堡垒,从源头上杜绝不正之风的产生。唯有如此,才有浴火重生之后地凤凰。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让人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才能企及的一个方向。但是我们,只要怀揣坚定的信念,总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前进,拯救自己,拯救我们生存的环境。那么实现这样一个共同人类灵魂深处所向往的高度,并不是遥远并相信是遥远的古希腊神话。

【篇四:《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篇五:《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本书的封面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调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如作者说的,本书是对《重新发现社会》的补充。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爱自由,爱生活,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束缚着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的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觉得那些事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给予心灵自由。

这本书让我觉得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在高处。但熊培云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的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是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熊培云想要告诉我们,争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盘活已有的自由同样重要。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庄子以坐忘期达自由之境,黑格尔以神性赋予自由思想,尼采说上帝死了;然而,无论是绝对真理的理性精神自由论者还是非理性的代言人无一例外的走入了悲观宿命论人生本不自由。他们忽视了我们脚下的大地。这脚下的大地就是我们的生活。即便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挣脱枷锁,要挣脱枷锁就从脚下的大地开始。正如熊培云所观察到的;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奴役即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所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说:我将不再接受一个奴隶的地位,不再服从与我的良心相违的命令。熊陪云说独立与自由都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争取这个自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我们自己,更好地交往,借此获得一种持久的创造、有保障的幸福。现在的社会,如此功利,多少人整天在为房、车、名誉等忙碌。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社会承认而永远要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书中提到身份我们不自由,名字让我们不自由,制度让我们不自由。但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是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忘了更要自己人生走向更高处,走上世界的屋顶,尤其要走上肖申克监狱的屋顶。自由一定是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甘情愿放弃自己的权利。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的书总是让人认清现实之余,却不至于太痛苦,反而让人看到希望。他说,如果我们放开视界,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个铁板一块的社会,其实已经在进步了。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

一直以来,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读《自由在高处》就仿佛在和一个老朋友对话。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

熊培云如同一个温和的绅士。温和是自由主义者的温度,他保持着清醒独立宽容的态度,他不会像诗人一样激愤,小说家一样尖锐,也不苛求艺术家的完美。温和的绅士有一种脱俗的优雅睿智的幽默,君子无忧的心境;温和的绅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对外部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看法,内在对自己有明智的权衡,不去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没有卫道士的虚伪热血青年的芒从,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优雅的人。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这就是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小环境。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在文中有乔布斯的这样一句话你即你选择,这里对这句话来说说我的看法。卢梭有

关自由与枷锁的言论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无数人平添惆怅。不过即使是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的。有个苏联笑话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问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没有警察?答没有。问为什么答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学会了自己逮捕自己。实际情况可能比这还糟翻检任何极端年代的历史都不难发现,那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通常还会想方设法,以一种貌似善良的口吻与慈悲的情怀去逮捕别人,告诉你不要胆大妄为。一个人无论有多高的才情,有多强的创造潜力,如果听了这些劝告,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他的人生就真的要被这些老好人给摧毁了。所以我说,相对于政府层出不穷的禁令,这种为人们日常所见,在和风细雨中摧毁他人人生的劝告,才是大家更需要防范的温情脉脉的恐怖袭击。尽管我一直保持着理性、温和思考的作风,但总会有人提醒你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对于这些善意的劝告,我是避之唯恐不及。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正如电影《美丽人生》所揭示的,即使是在集中营,你也可以将它变成一个游乐场,哪怕它转瞬即逝。此所谓,你可以摧毁我自由的创造,却不能摧毁我对自由的向往。生活是可以选择的。如果你因为绝望而想自杀,你仍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选择赦免你自己,选择不对自己的生命行刑,让自己有机会从头再来。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的心灵依旧是,让我们抱着向往登上那自由的最高点。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在高处》带给我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自己原本的观点渐渐暴露出它的不足,这是一本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带你走出思想束缚的指南,是一本能读到心坎里的书。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篇六: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Self-made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如果硬要做煞风景的懒汉做的事,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那么这个书名和封面图就足够了: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还是从Self-mademan说起,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运动家、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Douglass)在1859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也是那次演讲的主题。他本人就是个毋庸置疑的自我塑造者,作为曾经的黑奴,他用自己的成功向支持奴隶制的那些人证明了奴隶也具有行使美国自由民权利的充分智力这个在今天看来不言自明的公理,在当年却是需要用战争来下结论、甚至连战争都无法终结的争议。

当代中国同样存在许多这样的争议,其中不乏关于自由的争议: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为情侣求饶》)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今夜,谁在逮捕圣诞老人》王帅有在网上发帖讨论非法征地,而不被跨省追捕的自由吗?(《救故乡,救公共精神》)维权者在自杀式维权或称暴力抗法之外,还有别的维护自己权利的自由吗?(《屋顶上的矿难》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死刑是个笑话》)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这些年来,时评大行其道,讨论的问题不出上述三类,从来就不看时评的人自不必说,就是时评的忠实读者恐怕也快要审丑疲劳了,这也是《自由在高处》中所说现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真相的道理: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问题是怎么办?

在这一点上,《自由在高处》可能能帮上一些忙。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让我们知道一些事情;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给形形色色的问题一个总答案:你即你自由。也就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这不见得是唯一的答案,却是作者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答案。从某种角度讲,他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样,都是自己理论的最好例证:弗雷德里克从奴隶主手中逃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公民;熊培云秉笔直书,以此谋生也以此帮助自己留学深造。他们都始终坚信,自己有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自由。这个自由既不会危害他人,也不需要他人赐予,只需使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就能获得。

熊培云说,独立与自由都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争取这个自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我们自己,更好地交往,借此获得一种持久的创造、有保障的幸福。这本书的读者,大多也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前行时发现了障碍物,在清除障碍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由这个工具,所以才翻开了这本书。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对他们说一声恭喜了。能看到自由哪怕它是在高处已经比原来离幸福近了一步,这不值得高兴吗?再进一步看,撕下形形色色的误解和蒙蔽,就会发现获得自由其实是个只涉及自己的意愿和努力的简单命题,还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呢?熊培云的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并非没有道理。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更重要的是,不自由,毋宁死也不见得永远成立。熊培云的看法是不自由,仍可活。当然,这种想法容易被理解为苟且偷生,自欺欺人,委曲求全,犬儒主义,阿Q精神但是圣雄甘地也说过自由和奴役是精神的状态。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说:我将不再接受一个奴隶的地位,不再服从与我的良心相违的命令。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仍然有呼救的自由,最起码,仍然有不用枷锁的利角刺伤周围难友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不认为自己身为奴隶,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不鼓励个人牺牲,大家都来担起责任、积极行事的世界会更好。毕竟,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并没有走到在生命和自由之间选择的绝境,而只需要对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进行换算。读过《自由在高处》,就会明白这些换算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自由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稀缺的资源。

将来的人们回望现在,也许会为我们今天的纠结忍俊不禁,或为我们走过的冤枉路感到忿忿不平。但要知道,这些纠结和弯路自有其意义,每一个思考都是我们自我塑造的一步。再回想Self-mademan,他不仅从石头中赋予了自己希望拥有的形象,也将送给自己一双能奔善跑的腿脚;他从石头中诞生的那一刻,不仅是他完成对自己的塑造的一刻,也是他从桎梏中获得解放的时刻。读过《自由在高处》并不能使你自由,只有你自己,才能使你获得自由。

【篇七:《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任何一本书,对看完它的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影响,而一本书对一个人影响的程度可以从时间持续的长度和对其思想影响的深度两个维度去衡量。初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是在三四年之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无论是在生活的琐事还是人生大事上,这本书都一直启示着我,指引着我。

书的第一页只写着你即你自由五个字,但就是这五个字,每次看到都会给我带来深深的撼动。书的第二部分以自救与自由为主题进行了集中论述与剖析。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作者通过一个互动性的问题开始自己对自由的阐述。面对这一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用来关押革命党人用来集中关押人的思想,扼杀每个人的幻想让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或是用思想体系杀人孕育仇恨与敌意等等等等,而文中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自己对集中营的理解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当时看到这里,我确实被作者这种独特的角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感动!对比两种回答,我们不难看出,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站在施虐者的角度给出消极被动的回答,而后者则是从积极主动的态度,将集中营当作人生的一种境遇来反馈性的看待。仔细一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细致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我们都是在一些设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去生存去生活,在此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磨难一些挫折,如果我们一直被动消极地去看待这些磨难,那么无形中我们的思想也会被磨难本身所奴役进而同化,然后自己也成了这些磨难的帮凶,将自己进一步笼罩在痛苦的阴影中!

在作者看来,人生不过是由无数小逃狱事件组成的一次大逃狱。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相信每一个人对自由都有着天生的渴求,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在通往自由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能预料到将会有很多坎坷,当然我们无法预料到的或将更多。在这条逃狱之路上,我们只有做一个坚定不移的逃跑者,才能通往自由的彼岸!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都会记得里面有一句话: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影片中,狱中二十年,主人公安迪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越狱,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枷锁,那个烈日下在屋顶喝冰镇啤酒的画面到现在我还是记忆深刻!一个热爱自由与幸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当作远大前程的人,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有一种关不住的精神,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红杏出墙,关心自我实现,追逐自己的命运。勇敢的人,应当对罪恶视而不见。

我时常咀嚼、领悟自由在高处这句话。记得有一次阴天坐飞机出行,刚好登机前也是因为某些烦心事心情比较烦乱低落,起飞不久后,飞机穿过乌云层,忽地一下窗外豁然开朗,阳光洒在白茫茫的云层上面,心情瞬间舒畅起来。自由在高处五个字从脑际掠过,我陷入了深思:有时候一些烦心事,确实是因为自己站的高度太低,所以总感觉乌云密布,困扰连连,当你真的把自己的眼界放高一点,心胸放宽一点,或许就能拨云见日,海阔天空。后来,我对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大家都比较反感一些张扬、爱出风头的人,但我逐渐意识到,真正能出头的鸟,哪一个不是神经百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磨练出的能力,穿过枪林弹雨,然后才用翱翔的身姿去拥抱那广阔的天空!虽说枪打出头鸟,但不被枪打死的鸟才终究会出头。我提醒自己,不要退缩,勇敢地去挑战自己,实现自我!我还时常告诫我身边的朋友,不要被眼下的一些困难给打倒,我们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未来的某个时点来看待现在所经历的磨难、不公,你就会慢慢地想明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要勇敢地走向未来!

我特别喜欢电影《白银帝国》里面的一句台词,即危局引人注目,若能漂亮化解,必将能够斩获平时不能斩获的声誉。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将自由在高处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这样一个更高的境界去对待,那我们肯定能更细致地、投入地、甚至饱含热情地去逐个解决。

【篇八: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员工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员工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你即你自由”

-----熊培云

偶然邂逅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被扉页处的一句“你即你自由”直击心底。彼时的自己初入职场,茫然不知所措,工作现状和理想之间的差异让刚进社会的我总是处于一种惶惶不安的状态中,渴望证明自己但无处可施,迫切想要提升自己又无所适从。直到看到这本书,书中的许多观点总能让我与之产生共鸣,文字中透漏出的乐观之态度、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让一颗浮躁的心慢慢宁静,不再迷茫。

自由是什么?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你即你自由。

经常关注时事热点的人会发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总有一些负面事件在发生,比如近日的“辱母案”。这些负面新闻让每一个有良知、有血性的人感到“疼痛”,“疼痛”之余则是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深深的无力感,于是有人控诉我们的社会,控诉我们的体制,大呼“不自由”。可是这样就能放弃吗?虽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大家肯努力、愿思考、不放弃,社会终将朝着好的方向走。在这个漫长的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是一根稻草,你又何尝不可能是最后一根呢?正如熊培云所说,“我改变不了大环境,那就改变小环境。我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这段话也同样适用于初入职场的我们。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想象中的摩天写字楼、职业套装和高跟鞋在开始进行基层锻炼的第一天就全部消失不见,生活的真相是每天穿着统一的工装奔波在基层一线,在加油站要充值、发卡、加油、推销,在油库要验卡、打铅封、打扫场地……然而这一切就不美好了吗?罗曼罗兰说“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基层生活锻炼我的意志、增添我的技能、丰富我的人生,让我认识众多可爱的同事,更好更快的融入北京石油这个大家庭,这就是收获。我无法改变大环境,无法改变基层的工作现状,但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我可以用乐观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做自己的英雄。因为,我即我自由。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00字范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还鸟儿自由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