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在故宫寻找苏轼读后感 > 地图 > 在故宫寻找苏轼读后感,2024在故宫寻找苏轼读后感
在故宫寻找苏轼读后感相关栏目
在故宫寻找苏轼读后感热门栏目
在故宫寻找苏轼读后感推荐
在故宫寻找苏轼读后感

(共 393 篇)

  • 1、 读《在故宫寻找苏轼》有感
    读《在故宫寻找苏轼》有感 不得不讲,苏轼,他实为一位千古风流人物。 初遇此书,便想起老师口中有趣的他,带着期待,我浸入了这本书。 他才华熠熠,得欧阳修赏识,后入朝为官,虽是睿智,但终究年轻气盛,人微言轻,也因着口无遮拦,对王安石变法反对,而在官场吃亏。如祝勇所言,官场潜规则,倾轧皆在暗处,雾里看花,神龙见首不见尾,杀人不见血。终是中了沈括的计,便有了乌台诗案,牢狱中的那一百三十日。代儿子送饭的,因着不晓得父子间约定而送去鱼,苏轼以为是死期至,安然落泪。幸得因着太后,而大释天下,就此去了黄州。朝堂上,便尽为小人猖狂之地。 此一番被贬去黄州,造就了名流千古的东坡居士,有了那脍炙人口的东坡肉。没有了官场的束缚,在陶渊明的影响下,带着对自然的审美而劳动,诗词上,大为进展,那些惊世之作,便是在此地造就。许是人必须经历些什么,才能知晓更多吧,心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停改变吧。 世事无常,他回到了官场。再见当年的王安石,谈论之后,旧日政敌,成了友人,皆为官场清流,却皆是败于小人。 他的一生,八三四一,官场失意,但有着三位夫人的陪伴,应是老天的眷顾吧。 正如人们所言,他是谪仙。在美国的千古英雄人物评选中,他是唯一一位被评上的中国人。 他的一生,不是在与官场作斗争,而是与他的命运作争。浸入他的一生路过一番,我懂得了这句话是为何。五位皇帝,或是荒,或是无力而为,皆使东坡无以在官场施展才华,让其生活一生艰苦。 一生苦难,创就了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即使,是美人,就有迟暮,是英雄,终有末路。但他真的会,深深印刻于后人心中,如我,便是之一。

  • 2、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读书要有鉴别,最好读经典。读一本经典能抵得上读几十本普通书籍。夜阑有梦书为枕,读到更深换天晓。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床头必放一本书,诸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外名著》、《我的诗词与人生》、《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等等,都是我的床头佳品。当生活遭遇挫折、困难时,它就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就是一种力量,它与我共同度过每一段悲伤与喜悦、失败与成功;它又像黑夜里的灯塔,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激励我勇往直前。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读了2017年祝勇所著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书中作者选取了故宫收藏的宋元明三个朝代的艺术藏品,以书法、绘画及人物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反映了苏东坡的传奇人生。读完此书回味悠长,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苏东坡。

    一、可敬旷世全才的苏东坡

    苏东坡是一个全能型文化巨人。在诗歌领域,他与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代表 ;在词的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公认豪放词派开创者及代表;在散文方面,他与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代表,欧文如潮水,苏文似大海;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北宋四大家,他排名第一;在绘画方面,与表哥文同称为湖州竹派代表 ;在哲学方面,北宋三大派:官学、洛学、蜀学,他是蜀学代表;在史学方面他英才绝识,颇有见地。我想作为一个人,如果能取得这七方面其中任一领域的成就,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很不寻常了。苏轼在19岁时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最高分,名动京师。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几起几落,生死未卜,人生沉浮,情感忧乐。青年时代的他,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中年时代的他,搏击风雨,越挫越勇。老年时代的他,达观淡泊,笑傲人生。他的人生经历可谓可爱、可敬、可崇、可拜、荡气回肠,精彩绝伦。他身上凝结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公元一千年代的十二位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表。

    二、为政心系百姓的苏东坡

    纵览《习近平用典》一书,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苏轼的诗文。2012年,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物心先腐,而后虫生,2014年,总书记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引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14年4月30日,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引

  • 3、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1500字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由祝勇所著,这是一本散文著作,苏东坡的诗、词等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在今天,也是广为流传的,更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一找他的生命痕迹。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1500字。

    今天终于把《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完了,九月末从学校图书馆借回来后,它在我的书柜里整整蒙尘近一个学期,学期结束,寒假开始,才被我翻开阅读。纸质真的不错的一本书,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我,比较两本书的不同后,发现这本书更加接地气,让我更加近距离去品味这么一位千古英雄。

    因为宋朝已经灭亡,苏东坡生活的时代离此时也已过去千年,就算人人都交口称颂苏轼,终究对我来说还是虚无缥缈有点远啊。

    但是本书的不同,或者说接地气的地方在于寻找二字,而且是在实实在在立在北京的故宫去寻找,仿佛在我与苏东坡之间建立了一条隐秘的通道,于是当我们看着博物馆里的苏轼的书画,看着与他同时代的人的作品,我细细品味其中的故事,很惊喜地,我离苏东坡近了。

    我还没去过故宫,若是从前,我只觉得可惜,但是如今,我却想的是:幸好!

    幸好我从前没去过故宫,没有参观过故宫博物馆,因为在单薄的知识基础下,博物馆的展品无论多么流光溢彩、惊心动魄,我怕是只能走马观花,如黄粱一梦啊,即使有解说员和解说器,也会缺乏文化的共鸣。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照应书名,全书很多图版,都是苏轼以及与他相关的书画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原版就藏身在故宫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

    我是个不懂书画的人,自己不懂怎么书怎么画,也不懂欣赏别人所书所画,但是在阅读时这些并不那么重要。因为许多人都不懂书画,但是大部分中国人都懂美。

    我看不懂苏轼的书法究竟反映了他动荡的内心还是沉着的心态,但我看得懂他的书法中的美,这种美是苏轼起舞弄清影所书写出来的美,它呈现在纸页上,隔着千年的时光,仍然吸引着我。苏轼曾有一言吾书虽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践古人,是快也。前半句是谦虚,后半句是实话,于是好友吴道子就回道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当我在书中注视着苏轼那篇《前赤壁赋》时,脑中犹自回想起吴道子的话。

    在淡淡的暖色黄灯的照耀下,这一书页上苏轼的书法仿佛刚刚挥就,墨迹犹未干透,流光溢彩,千年过去了,仍然惊艳啊。

    全书毫无意外地出现了许多苏轼的词,但与九年义务教育出现的不合时宜相比,此时此地的出现实

  • 4、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文/林梦

    初读《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手里摸着细腻纸张的厚度、眼里呈现着文字的立体质感还有美学的特殊体验:严谨大方的蟠龙墙壁,大红的宫墙扉页,印着复古的祥云纹,细细翻开是故宫博物院的全景图片,承载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水儿的琉璃瓦片与复古青砖。翻书即扣门,仿佛是等待一层层宫门开启,寻宝的体验。书中用了白描般的笔触,文字质朴如白开水般温软而缓缓道来,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等古拙之宝也逐渐印入眼帘。

    一、快慢两相宜

    在这场漫长的修复之旅中,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们身居西三所的院子里任由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首都的房价直线飙高,路边车辆伴随着夜晚闪烁的霓虹呼啸而去,更有泛滥的物欲与膨胀的自我需求。面对外面如此快的生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甚至贯穿一生的时间与摩挲、了解一件不会言语的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在跨过喧嚣如睡眠的涟漪,手艺人们日复一日的认真慢下来,动辄以年论将心血浓缩在文物的方寸之间,在安静的悠然中慢下性子,稳下心神,将所有的经历融进延续文物的生命轨迹中。

    日日研磨挥毫是慢动作的回放,屡屡青灯古佛般的垂灯作画是慢时光的相守,而那些毕业于清华美院的高等学府学徒们充满着恒心与耐心的跟着老师傅们用数个小时搓唐卡禙纸,甚至从漆树炼制生漆都亲力亲为,不紧不慢,严谨的在做一件看似简单而又不凡的小事更是精神的传递。书中总是有个瞬间描绘的特别难忘:陶瓷修复专家纪东歌和其他故宫女修复师一样不修粉黛,享受着末代皇帝溥仪一样的待遇在故宫骑着自行车在专属通道中行走,迎着前方浮动的光线还有古木的清香,干净的青春脸庞在树荫下一闪而过,在远方忽近忽快,把握着手里的弧度。

    修复师们沉浸于此间,循序渐进,超然物外,每天慢工出细活,时刻都有成长感,没有急功近利,余事都是打扰。

    二、张弛亦有道

    人这一生能遇见多少人?而一个修复师一生能见过多少奇珍异宝?能修过多少国宝级文物?他们在慢工出细活中,同时也在紧张与松弛的状态中不断切换,然而能被称作精品中的精品的,数量也难免有限。 在孜孜不倦、伏于案边之际, 大师们也严谨遵循着下班即离开的规章制度,在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不强行开展修复,因为如若不能全身心投入,这本身是对文物的损伤更是亵渎。一松

  • 5、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_1100字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100字

    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时,震撼大的是这些“匠人”的技术,我只顾对着屏幕上的一帧桢画面惊叹这些人的巧夺天工和匠心独运。但是看完书的震撼和纪录片又不一样,看完书后我是完全折服于他们工作的精神、态度以及人物本身散发的那种宁静致远的魅力,温暖而又随和。

    与其说这是记录文物修复的过程,不如说这是在传达一个人在修文物过程中的成长与蜕变。我们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些工作的枯燥乏味,越是精致的活越是枯燥,可越是精致的活也越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也就越是需要耐心,这就是磨人性的过程,可这也是了解手底下活的过程,然而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只顾无聊只顾抱怨,忘了跟手里的活对话,也就没来得及彼此去学习它了解它。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却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大道理,一个个很多人也许一辈子都参不透的道理。

    这本书读到后来,我脑子里老是不自觉浮现出爷爷的身影。爷爷做的一手好的篾活,他会用竹子做各种各样的神奇的东西,家里用的竹篮,竹筷,簸箕,筛子,箩筐,捞箕,扫把……我小的时候爷爷经常做这些东西,尤其是夏天,竹子长的旺盛,爷爷家有很大一片竹园,高高的竹子能越过小路给房子遮阳,爷爷需要做篾活的时候就去砍一些回家,去掉竹稍,剩下的部分就用篾刀劈开,根据要做的东西劈成不同的很长很长的竹条和篾片。暑假的时候我喜欢蹲在爷爷周围看他编东西,先用粗的竹片打好底子,然后用竹条和篾片打主体结构,五六根竹条或者篾片同时在爷爷手里上下翻滚,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在这些竹条尾部间隙里跟着爷爷的节奏跳来跳去,跟跳皮筋一样,有时节奏跟错了,会打在腿上,生疼,爷爷会嗔我一句:过去玩。偶尔也帮爷爷拿拿工具,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坐在旁边看着,看着爷爷看来笨拙的手指灵活的操纵着这些竹子,由长变短,再换一根由长变短,而这些竹篮呀,竹筐呀也就渐渐成型。

    那时候,别人称爷爷“篾匠”,那个在我我看来充满了轻视的词,我极不喜欢那个“匠”字,生硬而又粗鲁。后来慢慢觉得这也许是一种尊敬,对手艺人的手艺的尊敬。现在爷爷老了,很少做篾活了,叔叔伯伯们也都不让做,费心,也没有人称他篾匠了。但爷爷应该还是怀念的,我也怀念。有年冬天回家无意中听爷爷说起他想把这手艺传下来,但是没人愿意学,爷爷也就不再提了。

    这本书的木匠活让我特别触动的想起爷爷和爷爷做篾活时的专注。爷爷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可言,除了他们那个年代惊心动魄的穷,爷爷的处世态

  • 6、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_1200字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200字

    从一而终的匠人精神

    先看的书又看的纪录片然后把书看完了,最近突然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发现在历史方面的知识非常匮乏。然后去看了全球通史,发现讲的重点偏向于欧洲,或者说是以欧洲为半径画圆的讲述方式。遂想具体读一下中国历史,在开始之前正好碰到了这本书,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非常有感触的一本,读完更有要把中国历史好好了解了解的想法了。

    这本主要写了采访了在故宫博物院修文物那群人们和他们的口述。分为五个科室,分别有钟表室,铜器室,裱画室,摹画室和木器室。 每一篇每一章都非常有意思,分开看是五个独立的科室,但他们又通力合作共同守护文物。读这本书再加上看完纪录片以后就对这里面一个个师傅和学徒印象非常深刻了,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谦恭,温润如玉。他们入了这个行,就决定了一辈子修复文物,我读之前我想他们一定是非常骄傲甚至小人之心的想过那他们是不是能偷拿文物出来或者帮别人鉴真赚钱呢?他们都没有,他们是师承制。他们遵守了匠人无名的传统,不管是纪录片还是书,都展现了非常沉稳谦和的一面。国宝上不留名,我们去故宫参观的匆匆一眼,可能是他们的几年的修复才得以让很多宝物重见天日。一流的匠人跋涉此间,自我消融于这文物中,不再需要自我炫耀获得存在感。

    因为他们,中国很多文物得以修复,他们说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永久的。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他们的修复让比如书画类的文物至少再重获新生千年。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传承,有意义到他们可以不在乎薪金,不在乎每天琢磨文物和文物对话。我都为他们感到自豪,因为他们承载历史,能感受到历史满满的厚重感。工匠精神就是点点滴滴,每天不停地打磨,思考,修复。在这个坐标中,个人变得渺小但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看了纪录片里的钟表修复和瑟的修复觉得非常震撼,本来破破旧旧的根本不起眼的东西在这些匠人手下就变成了鲜活的惊艳的物件。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是一个师傅说的:文物我这一辈子是修不完的。每天沉浸于此,超然物外,每天都有成长感,余事解释打扰。怎样的境界。一期一会,从一而终只为传承。

    如果不是他们,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一些文物曾应该绽放的光彩。比如康熙60大寿时的万寿图,再多语言都形容不出它真实的光芒和震慑力。如果不是这些修复家们或许这些文物还要蒙尘一辈子,我们现代人观赏不了。他们遵循以旧做旧和最小干预原则,能不自己干预的从不干预,除非是有历史真实依据。修瑟的师傅为了修补好专

  • 7、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一)

    刘泽华

    一部2016年1月份出的纪录片,却到了2016年12月才看,然后就正好出了电影版,三集纪录片+电影一气呵成,不亦乐乎。

    上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纪录片式电影,应该属《可可西里》了,保护藏羚羊的,但也是由演员根据真实事件外加一些记录镜头拍摄而成,多少还有一点"演"的成分,而这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确是实实在在的纪录片。

    纪录片其实不适合在电影院播放,因为过于真实,虽然主题明确,但一般没有剧情,或者剧情比较琐碎,在电影院这种封闭的空间内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所以也很少有人会把原汁原味的纪录片搬到大荧幕上。由于这个片子在b站反映强烈,也在国内得到了不少的美誉,导演又重新把素材剪辑了一下(包括新的镜头和叙事,不是3级纪录片简单的拼接),搬上了大荧幕。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纪录片适合在电影院上映。

    1、历史感。

    大部分纪录片确定某一主题之后,按照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式,加以大量的旁白,来介绍主题的背景和事件的过程;再用被摄者的角度对主题加以强调、表达,增加纪录片的感性维度或理性维度,让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详尽的了解。但这些主题大部分或是现代的、或是科技的(有未来感)、温暖的、冷酷的,但都是我们现今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有一点独特的地方,他的主题看似是"我修文物",但是多了"故宫"两个字,看完给人还有"我在故宫被人修"的感觉。

    主角除了修文物的师傅,还有故宫的"文物".

    木器组的屈峰在片中说的很好:"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和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的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 ,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我们最早就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哪有什么德性。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中国古代故宫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想办法把自己融到里面去。一个文物修复者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也把自己融到了文物当中。

    屈峰闲下来总是会刻点佛像,这个中央美院的硕士高材生、中央艺术研究院的博士,毕业后却不能创作自己的艺术,而是要顺着古人的思

  • 8、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

    俞敏洪,新东方的灵魂,时代的轿子。

    一连三次高考,最后才圆了北京大学的梦。在大学校园,他独辟蹊径,刻苦学习,成为英语系里耀眼的单词王,成为一本会说话的“大辞典”。因为留校任教期间受到处分,感觉自尊受到践踏,他悲壮的从北大辞职,成为一名英语培训班的教师,几经周折,几历磨难,创办了培训学校,并最终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培训界领军的人物。

    我读他的书的目的,除了了解这个人的成功之路之外,主要看从他身上,能给我的学生有带去哪些帮助。

    俞敏洪从它的父亲那里学到了宽厚,学到了退一步海阔天高的态度;从它的母亲那里继承了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精神。平易近人,不张扬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许多的机会。

    他的英语课上的生动、幽默、励志,一千多人的课堂,他能让每个人做到聚精会神的听课,真的让我佩服。这应该也是我追寻的目标

    有一个故事,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考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另一只动物是蜗牛,随然爬的慢,但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最终还是爬了上去。俞敏洪说他就是蜗牛这样的人。

    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他患了肺结核,被迫休学了一年,在休学期间,为了弥补他人文素养的短板,他以每天两本书的速度,一年内读了600多本书。

    在大学四年中,他为他宿舍的舍友打了四年水,打扫了四年的宿舍卫生,朴实厚道,热爱劳动的他最终获得了舍友的巨大的回报。

    “大树小草说”——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你也许两年三年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进你,你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是人们离开你之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又用。

  • 9、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

    今天是大年初三恰巧和西方情人节同一天,今天雨雪霏霏,世间万物仿佛像冲洗过似的,蒙蒙小雨落在泥土里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路边的迎春花含蓄点露出的小脑袋,早上我漫步在雨中,这样的感觉真好!淋淋小雨,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这春雨贵如油的珍贵,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滋润着世间万物。

    今天看到这样一句话,我爱你这三个字,讲出来可能只需要三秒,解释需要三个小时,证明却要一辈子,爱不是轰轰烈烈的告白,而是平平淡淡的相守,余生有你,有书足矣,假期看了俞敏洪的这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让我从中感受的到作者的质朴和真诚,让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人格魅力,让我感受到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阅读俞敏洪的文字将好像聆听作者的心声,平淡的语言,让我枯骨铭心,看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向上不屈的精神,一股隐忍坚韧的力量,一些击中心灵的感到,一缕绝望中看到希望的光亮。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到适当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俗语说的好,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活在当下不必为一些鸡毛乱蒜皮的小事,大伤脑筋,实在没有必要,人生总要有自己的理想,让理想点亮光辉,有这样一句话:定目标,沉住气,悄悄干,让自己充分理解这九个字,并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更好的驾驭自己生命的航向。

    书中最后一句话:we will hew out of the mou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我们从绝大多数的大山中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请记住,绝望是大山,但是只要你能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希望。这句话要时刻谨记心中!

  • 10、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400字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有一批文物修复师们静静地待在故宫幽深角落,他们与喧闹的世界隔绝,但走出故宫,又是另一个世界,他们在历史的河流里,逆流而上。

    他们被人们称为“匠人”,他们有着很平凡的名字,却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匠心。他们仔细、认真、执着。他们一生只干这一件事,每当看着修好的文物,总会为之喜悦。

    在那冷冰冰的古董、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 有着生动的故事----像邻居家串门一样,随口说一句“我去寿康宫打个水”,在院里逗逗“御猫”的后代,给它们喂食;或在树荫下散步,穿过层层宫门……也正是这些有趣的日常生活,让这些身怀绝技的人更加鲜活。

    这些匠人们能巧妙地构建一种“快与慢”的和谐,“张和弛”的有道。

    我现在虽然不能像他们那样为国家做事,因为这是他们的本职。而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认认真真学习。为解出一道题而花上半个小时也不为过!正如王津先生一样,肯为修复一尺马车钟表花了3年时间,无一句怨言,无一声不满。他是为别人、为国家修文物,而我们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我们更应该有一颗执着的心。

    不要想着一脚迈进高人的世界,脚踏实地才是做人根本!

    一辈子很短,也许只够做一件事。

    现在,我将这本书推荐给你,希望你也能步入慢生活。

    择一事,终一生,每个人都应为梦想静心……

  • 2023-05-03

  • 2023-01-09

  • 2023-03-31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2-12-21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3-02-03

  • 2023-06-15

  • 2023-04-26

  • 2019-11-06

  • 2023-04-19

  • 2023-02-23

  • 2022-12-16

  • 2023-03-19

  • 2019-10-11

  • 2019-10-19

  • 2021-12-31

  • 2019-10-28

  • 2019-10-11

  • 2022-12-16

  • 2023-03-20

  • 2022-12-15

  • 2022-12-20

  • 2023-01-06

  • 2023-04-17

  • 2023-02-25

  • 2022-12-17

  • 2019-09-23

  • 2019-10-11

  • 2023-05-17

  • 2019-09-19

  • 2019-10-12

  • 2021-08-24

  • 2021-08-11

  • 2022-03-11

  • 2021-09-02

在故宫寻找苏轼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在故宫寻找苏轼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在故宫寻找苏轼读后感、2024在故宫寻找苏轼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