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我在故宫的观后感 > 地图 > 我在故宫的观后感,2024我在故宫的观后感
我在故宫的观后感相关栏目
我在故宫的观后感热门栏目
我在故宫的观后感推荐
我在故宫的观后感

(共 7964 篇)

  • 1、 我在故宫的观后感10篇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在认真品味的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怎么写观后感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我在故宫的观后感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我在故宫的观后感(篇1)

    4月看这部片时,它已经红火一阵,评价9.4。起初看时心态摆得不正,对于被众人传呼其神的东西,难免会抱有过多期待,用批判的眼睛审视它,看这盛名之下是否有难副之处。但随着进度条推进,镜头在木器、铜器、漆器、钟表组的人和事间不断切换,那种硬要评个好坏的小儿心态便羞答答藏了起来。不管是为了庆祝九十周年庆还是招揽人员需要,或是给大众普及些文物常识,或是职业宣传,这部片已真正做到全面兼顾,且不失格不掉品,既没有用力过猛硬要灌输些什么,也不像以往纪录片那样沉闷严肃。

    从叙事上来说,片子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个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文物修复的复杂、精细和枯燥,表现出文物修复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在镜头里的文物修复师,他们没有被塑造成多么高大伟岸的形象,在镜头里,他们或是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或是学历高但又踏实肯干的年轻一代。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忍受住那份安静和寂寞。能够慢工出细活。片中也提到年轻一代在刚入职对于工作的不适宜,很真实,很现实。所以我们才更庆幸有这样一群人坚守着。

    而在一个个修复师的话语中,一方面是对文物本身和修复工作的介绍;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认真对待。很多观众最感动的点,也在于此。

    说中国需要匠人,那匠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他们应该不仅仅是精通某个行当的佼佼者,而且也是始终热爱职业,在工作中收获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才能像故宫的文物修复者一样在孤独中找到欢乐,在枯燥中找到欢乐。从而将这份工作转化为一种责任。

    片子里说,有的人认为一个文物修复师生命的价值体现在所修复文物本身的价值,但是文物修复师自我价值或许在朝朝暮暮与各式文物对话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他们在每日与文物相处的过程中,不断思索如何更好修复文物,不断提高技艺,也透过文物了解到厚重的历史和万物的沧桑。生命的意义在一日日里早就有所提升了吧。

    我在故宫的观后感(篇2)

    一部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工作日常的纪录片却意外地在90后人群中走红,并在豆瓣获得了9.5分的好评,超过《琅琊榜》,这让《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

  • 2、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通用

    观赏一部影片,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直击人心的作品,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在观赏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写好观后感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梳理能力。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整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1

    初读《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手里摸着细腻纸张的厚度、眼里呈现着文字的立体质感还有美学的特殊体验:严谨大方的蟠龙墙壁,大红的宫墙扉页,印着复古的祥云纹,细细翻开是故宫博物院的全景图片,承载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水儿的琉璃瓦片与复古青砖。翻书即扣门,仿佛是等待一层层宫门开启,寻宝的体验。书中用了白描般的笔触,文字质朴如白开水般温软而缓缓道来,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等古拙之宝也逐渐印入眼帘。

    一、快慢两相宜

    在这场漫长的修复之旅中,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们身居西三所的院子里任由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首都的房价直线飙高,路边车辆伴随着夜晚闪烁的霓虹呼啸而去,更有泛滥的物欲与膨胀的自我需求。面对外面如此快的生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甚至贯穿一生的时间与摩挲、了解一件不会言语的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在跨过喧嚣如睡眠的涟漪,手艺人们日复一日的认真慢下来,动辄以年论将心血浓缩在文物的方寸之间,在安静的悠然中慢下性子,稳下心神,将所有的经历融进延续文物的生命轨迹中。

    日日研磨挥毫是慢动作的回放,屡屡青灯古佛般的垂灯作画是慢时光的相守,而那些毕业于清华美院的高等学府学徒们充满着恒心与耐心的跟着老师傅们用数个小时搓唐卡禙纸,甚至从漆树炼制生漆都亲力亲为,不紧不慢,严谨的在做一件看似简单而又不凡的小事更是精神的传递。书中总是有个瞬间描绘的特别难忘:陶瓷修复专家纪东歌和其他故宫女修复师一样不修粉黛,享受着末代皇帝溥仪一样的待遇在故宫骑着自行车在专属通道中行走,迎着前方浮动的光线还有古木的清香,干净的青春脸庞在树荫下一闪而过,在远方忽近忽快,把握着手里的弧度。

    修复师们沉浸于此间,循序渐进,超然物外,每天慢工出细活,时刻都有成长感,没有急功近利,余事都是打扰。

    二、张弛亦有道

    人这一生能遇见多少人?而一个修复师一生能见过多少奇珍异宝?能修过多少国宝级文物?他们在慢

  • 3、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精选

    我们在一生的观赏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一个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的情绪被激发出来,这时可以将观看时感悟做个总结,形成观后感,撰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将快速闪过的感悟记录下来,如何将内心感悟写入作品观后感之中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1

    有一种类型的片子,是你的心静不下来,就没法看下去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属于这类的纪录片。

    给这部片子打上标签的话,我想到是工匠精神、匠人、匠心、禅者、手艺人的信仰。

    如果你的内心满是喧嚣,看到这样平淡琐碎的日常片段,没有精湛的剪辑,炫目的特效和悦耳的配乐,你肯定忍不住想按下快进键。

    白天身躯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夜晚灵魂需要一个栖息的地方。

    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看这部片子最适合。

    你随着镜头来到故宫,看着四合院里这些手艺人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地干活。

    文物修复手艺人们的一天是从享受阳光开始的,蹬着自行车,踩过皇城脚下,在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这座城市,最原始最古老的地方,开始自己的手艺活儿。

    因为一件文物,穿越到另一个时代。

    在书画里和唐宋才子对话,在瓷器里领略明清风貌。

    每完成一件作品的修复,都仿佛记录和还原了那段历史。

    我相信,每一位手艺人心里都是有着信仰的。这是对文化的信仰,对传统的敬畏,对每一件经手作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每完成一件作品,手艺人们内心都会感受到巨大满足感和喜悦感吧。这种由内心发散出来的喜悦,是多少外在的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那位修复钟表的师傅,在展馆里面的会心一笑,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面挥之不去。那是一种打心底里的散发出来的幸福感。

    我在想,自己有多久没有露出过那样的笑容了。

    不为了任何功名利禄,那一刻的专注只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一点点。

    这让我想到了《禅者的初心》里面描述的“初心”。专注于当下,品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我所理解的初心的状态,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的活在当下而不是感受到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是一种真正的忘我而“无我”的状态。

    关于禅,我目前还只读了这一本书,就已经感受到了禅的艺术,以及它带给我内心的平静与平和。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在漫漫人生路上继续修行。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2

    曾看过一本叫《哑舍》的书,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

  • 4、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受合集

    大家都会因为没经验撰写文档而头疼不已,范文是我们写作的重要参考。范文的作用在于它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如何判断它是否是一篇好的范文?为此,读后感大全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受(篇1)

    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工匠精神,不只是修复旧器需要,发明制造新器也同样需要。

    不过剧中也展示了一些短板和局限:

    1、缺乏细致、规范的修复操作流程和学习体系,这是香火几乎断绝的原因。

    老师傅的手艺固然精湛,但希望能留下一套书面的、标准而系统的、可复制的操作规范守则,这样才能让修复文物的技艺“固定”住。师承的存在很合理,但是应当作为“标准操作规范”的补充,“标准操作规范”是每个人应当掌握的基本。

    2、缺乏大数据库的支持,举全国之力建立一个文物档案数据库,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第一集中为了补全三彩马胸口革带的造型而实地参考让我印象深刻。辛苦地实地考察倒是其次,我想的是,要是有全国联网的大数据库,所能了解到的革带造型想必应是不能再丰富,参考的范围也不能更广阔,这对文物修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将是n个级别的提升。

    当然,若是建成这样的数据库,普通百姓也能(有偿)浏览(其中观赏性的部分)的话,对景点压力的缓解、文物的保护将会无形地有利。

    自豪之中也当有反思。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受(篇2)

    盼望很久的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终于要放映了!离家最近的天逸影城排片了,却只排了一天。虽然是在星期五下午,虽然是在六点到七点多的非黄金时间,而且我还有培训班,妈妈还是二话不说,跟老师请假带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静地期待着……

    这是中国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主要讲了在故宫里维修文物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们对待繁琐、复杂、枯燥、无趣的文物修理工作,并没有烦躁、焦灼,而是耐心、认真、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做一件事。

    他们还会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就像在一碗清汤里撒盐。他们养了可爱的“御猫”、彩色的鹦鹉,打杏子、种樱桃,弹吉他、骑自行车,还有个师傅居然戴着特别高级的goole眼镜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羡慕他们“有趣”的故宫生活了。

    我们要学习故宫文物修理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现在的人,都喜欢只求快,不求好,哪还有人像他们这样,修一个钟,八个月才

  • 5、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1000字通用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相关内容。

    很多时候,电影对于人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每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之后就会有一些感受和心得。写观后感需要我们真正去欣赏和理解作品,而不是直接空谈。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大家正准备写一篇《情书》的观后感吗?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篇1】

    一部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工作日常的纪录片却意外地在90后人群中走红,并在豆瓣获得了9.5分的好评,超过《琅琊榜》,这让《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主创都感到意外。日前这部每集投资仅50万元的“网红”纪录片已正式登陆天猫魔盒。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片,3集的剧情设置也是围绕着故宫工匠们为了准备大庆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宫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故宫修文物》摄制组破例进驻这个全国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摄。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板起面孔说话,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介绍与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

    带领着80后90后制作团队的导演叶君表示:“我们是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但用着手机、坐着地铁。拍这部片子,我们希望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用现代人眼光去看故宫。”

    《我在故宫修文物》历经了5年的项目调研,4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观看这部纪录片,需要随时准备好“开脑洞”。在片中,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地看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辽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寿的32扇屏风,乾隆生母的金发塔,乾隆皇帝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乾隆御稿箱,宫廷乐器――瑟,乾隆用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番人进宝图》,乾隆生母80大寿的实景绘画《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等稀世珍宝,更可以有幸看到那些残损甚至呈碎片状的文物经过大师们的修复一步步重获

  • 6、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1000字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在观看了的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一篇优秀观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1000字,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篇1)

    最近,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豆瓣评分高达9.4,甚至高过《舌尖上的中国》。“慕名而来舔屏”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要说之前,文物纪录片给人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所以,不少作品往往是“墙内开花墙内香”,顶多能赚圈儿外人的几眼好奇。

    有网友说,当别人推荐《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以为拍的是故宫,没啥特别的兴趣,没想到却讲的是故宫里一群人的故事,而这一群人,实在可爱又可敬。于是一口气看了三遍。

    我想起上学那会儿,同学们经常一起嘀咕:真不明白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有啥看头?我不认识它,它更不认识我,冷冰冰的有意思吗?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关于因缘际会,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正如纪录片里的木雕佛像修复师屈峰说的,“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吗?文物的目的就是让它传播文化,而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钟表修复师王津说,以往大家看到的文物都是静态的,这部片子让很多观众看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当看到有一群和我们一样朝八晚五的普通人,在一个时光慢悠悠、充满生活气息的“自家后院”里,执着而从容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网友们油然而生的亲切感。这时的文物,俨然褪去了厚重的尘埃,充满人情的味道;这时候的观众,也开始“心疼”“点赞”“自豪”,关切这些文物的传承和命运。这是一种奇妙的互动。

    互联网的强大力量,让这种互动的影响迅速扩散和放大。《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路径是这样的:最初在央视播出并没引起多大的反响,后来,当故事被上传到某弹幕视频网站后,迅速跻身热搜榜,俘获了大量90后粉丝。

    不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传承面临危机,最大的抱怨是缺乏年轻人的关注和热情。当今年

  • 7、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合集7篇

    观影也能为我们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随着思维的不断跳跃,各种心得感悟纷纷呈现出来。不妨用观后感记录看完作品之后的理解与感受,电影给我带来深刻的思考,激发了深沉的思维。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了关于“《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的一系列资料,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1

    屈峰闲下来总是会刻点佛像,这个中央美院的硕士高材生、中央艺术研究院的博士,毕业后却不能创作自己的艺术,而是要顺着古人的思路去修复艺术。从开始的羡慕同学在外面大搞艺术创作,自己却只能憋在小屋里修复前人的东西,到有了上面的感悟,他的内心变化,又何尝不是都融入在了这个小佛像上面?

    这样,主角其实不是“一生一死”,而是“一动一静”。看似师傅们修文物,实则文物也是挑人来修。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上”去修文物。而影院的这种封闭、黑暗的空间,正如同一个时光飞船,在观影的时候,让你经常会有“穿越”的感觉,仿佛你也回到了文物制造的年代,不光能看到工匠们如何制造文物,更能让你去体悟工匠们是把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融入到了文物当中。

    2、耐心和静谧。

    故宫修复文物的师傅们,严格朝九晚五,不能加班,怕的就是你加班赶点,状态不好,反而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损害了文物。在他们的身上你们能看到耐心、沉稳。进故宫当学徒,前三年,有一年半是磨性子。铜器组的师傅说:“刚来的时候,就扔给你一个氧化的浑身绿色的青铜器,就让你在那磨,一点儿一点儿地磨,把铜器上的氧化物磨掉了,你的性子也就磨出来了”。凡事不能急,这和目前高速化信息时代的社会所倡导的“高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工作上的要求,修复文物这个事情,急不得,急了,就成破坏文物了。你就得慢慢来,一点儿一点儿地把铜器磨光亮了,也把自己磨稳了。

    进到影院,灯光一关,看着荧幕上那么有耐心的师傅们一点一点的在那儿修复文物,也算是远离一下外界的喧嚣,找到一份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份宁静吧。

    3、成就感和失落的冲突。

    钟表组的王津王师傅,已然成了“国民男神”,但凡看过纪录片的妹子没有不喜欢的。长得帅,性格好,手艺好。面对一个那么大的,已经七零八落的大型钟表,没有替换零部件,没有图纸,没有前辈指导,只有四个字的任务“恢复机能“,他就要把一个七零八落的宫廷钟表修好。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

    用时八个月,修复好一个钟表,成就感可想而知,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感觉:失落。

    片尾王津师傅在故宫看到他

  • 8、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系列10篇)

    随着观看的继续,会获得相当多想要分享的内容。观后感是调动观众情感的一种形式能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观后感主要记录的是我们看完后悟出的道理和真谛,如何写出值得他人借鉴的优秀作品名观后感呢?我们利用多种资源整合了最全面的资料推出了这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1

    有一种类型的片子,是你的心静不下来,就没法看下去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属于这类的纪录片。

    给这部片子打上标签的话,我想到是工匠精神、匠人、匠心、禅者、手艺人的信仰。

    如果你的内心满是喧嚣,看到这样平淡琐碎的日常片段,没有精湛的剪辑,炫目的特效和悦耳的配乐,你肯定忍不住想按下快进键。

    白天身躯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夜晚灵魂需要一个栖息的地方。

    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看这部片子最适合。

    你随着镜头来到故宫,看着四合院里这些手艺人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地干活。

    文物修复手艺人们的一天是从享受阳光开始的,蹬着自行车,踩过皇城脚下,在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这座城市,最原始最古老的地方,开始自己的手艺活儿。

    因为一件文物,穿越到另一个时代。

    在书画里和唐宋才子对话,在瓷器里领略明清风貌。

    每完成一件作品的修复,都仿佛记录和还原了那段历史。

    我相信,每一位手艺人心里都是有着信仰的。这是对文化的信仰,对传统的敬畏,对每一件经手作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每完成一件作品,手艺人们内心都会感受到巨大满足感和喜悦感吧。这种由内心发散出来的喜悦,是多少外在的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那位修复钟表的师傅,在展馆里面的会心一笑,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面挥之不去。那是一种打心底里的散发出来的幸福感。

    我在想,自己有多久没有露出过那样的笑容了。

    不为了任何功名利禄,那一刻的专注只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一点点。

    这让我想到了《禅者的初心》里面描述的“初心”。专注于当下,品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我所理解的初心的状态,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的活在当下而不是感受到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是一种真正的忘我而“无我”的状态。

    关于禅,我目前还只读了这一本书,就已经感受到了禅的艺术,以及它带给我内心的平静与平和。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在漫漫人生路上继续修行。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2

    一位名叫王津的中年男人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夜之间竟成了大批90后们心中的男神。

    作为国内潮人的网络聚集地,bi1ibi

  • 9、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文物,是古代人留给现代人的智慧结晶,是反应那个时代的制作工艺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经过了岁月的侵蚀已经有些破败了,然而有这样的一批人,在这个急躁的时代,静下心来修复文物,将它原来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还原着那段历史。

    在第一集的纪录片中,讲述了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其中一句有一句调侃的话:还是老祖宗那会儿能人多啊!你不好好弄皇上就砍头啊!现在院长不会砍我们头。这样一句话,其实也道出了这样一批的文物的修复是有多么的艰难。本身修复文物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如何要将文物修复到那个时代该有的样子,更是难上加难,很值得的推敲。

    在片中,修复完成的宫廷钟表,在钟表开始动的那一刻,仿佛回到了过去,古代的声音在现在被释放出来,令人十分动容。修复钟表的王师傅真的是很不容易,针表的走动,是今人的智慧,也是古人的智慧,再现历史,令人感动。

    在大半年的时间内,这三组修复人员,为了能够将手中修复的文物赶上展览呈现给人们,紧张但不粗糙的进行着文物的修复,凭借着自己的超高技艺,完完整整重现旧日的风采。

    文物,只有活过来了,才更能彰显它的价值。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世界级的文物修复技术,也看到了中国的匠人潜心修复文物的整个过程。片中我们不仅仅是看到修复后的成品,更看到了这些文物修复专家在修复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日常。

    看完这部纪录片,一方面感叹古人的智慧,另一方面,更赞叹今人的智慧。将工匠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修复文物,不仅仅修复的是文物的表面,更是回到了文物所在的那个朝代,穿越千年,与千百年前进行一场对话,还原那段历史,感受那段历史。每一个文物,都是一种历史的符号,文物的背后,有着更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如果没有这些文物修复师,我们很难清晰的了解过去,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 10、 最新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13篇

    观赏影片得到的感悟不比阅读书籍来的少,观后感是一种综合性思考和表达的方式,观后感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可能你对如何写作品名观后感而感到棘手?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与此话题相关的资料,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1

    早在20xx年年初,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横空出世,央视热播之后在网络爆红。正如旁白所言,这部纪录片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的互动,让观众对文物修复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职业产生了兴趣。不少观众意犹未尽,一直关注是否会拍续集。

    如今,这部纪录片要推同名大电影了。11月8日,该片在北京故宫举行发布会,宣布影版定档12月16日,重现经典。同时,片方还在众筹平台发布了大电影的项目试水,筹集10万元用以支持在全国10个城市举办电影点映会。截至9日晚7点,939名网友已为这部电影筹集了11万余元。

    电影看什么?延续修复师故事

    根据片方官微消息,发布会现场发布了6款国之匠心海报。海报以6件国宝级文物为背景,缩小的修复师身影镶嵌在文物残损处,寓意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同名电影消息一出,迅速引起网友刷屏,不少网友在官微下留言:超级想看钟表匠王师傅,求出镜!希望有新的内容出现,原来三集根本不够看。

    早在今年3月,记者采访导演萧寒时,对方曾透露,除了利用现有的素材制作一些适合网络传播的短片,他更想拍摄一部故宫题材的大电影,弥补这部纪录片在拍摄和发行方面的遗憾。那么电影版和此前的纪录片有何区别?记者立即致电,对方表示很忙没有接受采访。但根据其他媒体报道,这部82分钟的大电影说的还是文物修复师的故事,但是放入了很多纪录片没能纳入的素材,还着重描绘了两代文物修复师间彼此尊敬的感情。而且影片去掉了所有旁白,完全用师傅的同期声来呈现。

    你会买票吗?有支持也有观望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人姚谦担纲这部电影的音乐监制,他不仅为该片创作十几段配乐,还邀请歌手陈粒演唱主题曲,钢琴师黄裕翔任钢琴演奏。热衷艺术品收藏的姚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在煮面的时候观看这部纪录片,当即被片中工匠的专注打动,一不小心把面都煮糊了两次。他还在自己的朋友圈写着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并提醒观众观影时记得留意主题音乐。

    不过,电视节目改编成大电影并非一帆风顺,有的高人气的综艺节目转战大银幕之后,在豆瓣网的

  • 2022-12-16

  • 2023-03-19

  • 2023-02-23

  • 2022-10-02

  • 2022-12-20

  • 2023-01-06

  • 2023-03-20

  • 2019-11-08

  • 2023-02-25

  • 2022-12-17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28

  • 2022-12-17

  • 2019-10-28

  • 2022-12-1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4

  • 2021-04-26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1-05-04

  • 2019-11-06

  • 2022-02-23

  • 2019-09-21

  • 2023-01-10

  • 2023-01-11

  • 2023-01-05

  • 2022-12-20

  • 2023-01-18

  • 2022-03-12

  • 2022-12-26

  • 2023-01-04

  • 2023-01-12

  • 2023-03-28

  • 2019-10-28

  • 2019-11-04

我在故宫的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我在故宫的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我在故宫的观后感、2024我在故宫的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