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 地图 >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2024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相关栏目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热门栏目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推荐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共 5472 篇)

  • 1、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读书要有鉴别,最好读经典。读一本经典能抵得上读几十本普通书籍。夜阑有梦书为枕,读到更深换天晓。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床头必放一本书,诸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外名著》、《我的诗词与人生》、《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等等,都是我的床头佳品。当生活遭遇挫折、困难时,它就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就是一种力量,它与我共同度过每一段悲伤与喜悦、失败与成功;它又像黑夜里的灯塔,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激励我勇往直前。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读了2017年祝勇所著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书中作者选取了故宫收藏的宋元明三个朝代的艺术藏品,以书法、绘画及人物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反映了苏东坡的传奇人生。读完此书回味悠长,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苏东坡。

    一、可敬旷世全才的苏东坡

    苏东坡是一个全能型文化巨人。在诗歌领域,他与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代表 ;在词的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公认豪放词派开创者及代表;在散文方面,他与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代表,欧文如潮水,苏文似大海;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北宋四大家,他排名第一;在绘画方面,与表哥文同称为湖州竹派代表 ;在哲学方面,北宋三大派:官学、洛学、蜀学,他是蜀学代表;在史学方面他英才绝识,颇有见地。我想作为一个人,如果能取得这七方面其中任一领域的成就,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很不寻常了。苏轼在19岁时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最高分,名动京师。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几起几落,生死未卜,人生沉浮,情感忧乐。青年时代的他,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中年时代的他,搏击风雨,越挫越勇。老年时代的他,达观淡泊,笑傲人生。他的人生经历可谓可爱、可敬、可崇、可拜、荡气回肠,精彩绝伦。他身上凝结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公元一千年代的十二位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表。

    二、为政心系百姓的苏东坡

    纵览《习近平用典》一书,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苏轼的诗文。2012年,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物心先腐,而后虫生,2014年,总书记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引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14年4月30日,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引

  • 2、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1500字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由祝勇所著,这是一本散文著作,苏东坡的诗、词等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在今天,也是广为流传的,更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一找他的生命痕迹。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1500字。

    今天终于把《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完了,九月末从学校图书馆借回来后,它在我的书柜里整整蒙尘近一个学期,学期结束,寒假开始,才被我翻开阅读。纸质真的不错的一本书,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我,比较两本书的不同后,发现这本书更加接地气,让我更加近距离去品味这么一位千古英雄。

    因为宋朝已经灭亡,苏东坡生活的时代离此时也已过去千年,就算人人都交口称颂苏轼,终究对我来说还是虚无缥缈有点远啊。

    但是本书的不同,或者说接地气的地方在于寻找二字,而且是在实实在在立在北京的故宫去寻找,仿佛在我与苏东坡之间建立了一条隐秘的通道,于是当我们看着博物馆里的苏轼的书画,看着与他同时代的人的作品,我细细品味其中的故事,很惊喜地,我离苏东坡近了。

    我还没去过故宫,若是从前,我只觉得可惜,但是如今,我却想的是:幸好!

    幸好我从前没去过故宫,没有参观过故宫博物馆,因为在单薄的知识基础下,博物馆的展品无论多么流光溢彩、惊心动魄,我怕是只能走马观花,如黄粱一梦啊,即使有解说员和解说器,也会缺乏文化的共鸣。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照应书名,全书很多图版,都是苏轼以及与他相关的书画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原版就藏身在故宫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

    我是个不懂书画的人,自己不懂怎么书怎么画,也不懂欣赏别人所书所画,但是在阅读时这些并不那么重要。因为许多人都不懂书画,但是大部分中国人都懂美。

    我看不懂苏轼的书法究竟反映了他动荡的内心还是沉着的心态,但我看得懂他的书法中的美,这种美是苏轼起舞弄清影所书写出来的美,它呈现在纸页上,隔着千年的时光,仍然吸引着我。苏轼曾有一言吾书虽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践古人,是快也。前半句是谦虚,后半句是实话,于是好友吴道子就回道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当我在书中注视着苏轼那篇《前赤壁赋》时,脑中犹自回想起吴道子的话。

    在淡淡的暖色黄灯的照耀下,这一书页上苏轼的书法仿佛刚刚挥就,墨迹犹未干透,流光溢彩,千年过去了,仍然惊艳啊。

    全书毫无意外地出现了许多苏轼的词,但与九年义务教育出现的不合时宜相比,此时此地的出现实

  • 3、 读《在故宫寻找苏轼》有感
    读《在故宫寻找苏轼》有感 不得不讲,苏轼,他实为一位千古风流人物。 初遇此书,便想起老师口中有趣的他,带着期待,我浸入了这本书。 他才华熠熠,得欧阳修赏识,后入朝为官,虽是睿智,但终究年轻气盛,人微言轻,也因着口无遮拦,对王安石变法反对,而在官场吃亏。如祝勇所言,官场潜规则,倾轧皆在暗处,雾里看花,神龙见首不见尾,杀人不见血。终是中了沈括的计,便有了乌台诗案,牢狱中的那一百三十日。代儿子送饭的,因着不晓得父子间约定而送去鱼,苏轼以为是死期至,安然落泪。幸得因着太后,而大释天下,就此去了黄州。朝堂上,便尽为小人猖狂之地。 此一番被贬去黄州,造就了名流千古的东坡居士,有了那脍炙人口的东坡肉。没有了官场的束缚,在陶渊明的影响下,带着对自然的审美而劳动,诗词上,大为进展,那些惊世之作,便是在此地造就。许是人必须经历些什么,才能知晓更多吧,心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停改变吧。 世事无常,他回到了官场。再见当年的王安石,谈论之后,旧日政敌,成了友人,皆为官场清流,却皆是败于小人。 他的一生,八三四一,官场失意,但有着三位夫人的陪伴,应是老天的眷顾吧。 正如人们所言,他是谪仙。在美国的千古英雄人物评选中,他是唯一一位被评上的中国人。 他的一生,不是在与官场作斗争,而是与他的命运作争。浸入他的一生路过一番,我懂得了这句话是为何。五位皇帝,或是荒,或是无力而为,皆使东坡无以在官场施展才华,让其生活一生艰苦。 一生苦难,创就了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即使,是美人,就有迟暮,是英雄,终有末路。但他真的会,深深印刻于后人心中,如我,便是之一。

  • 4、 《苏东坡传》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李青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行文中可以看到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可是作者认为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作者透过苏东坡人生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可爱的、历经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的苏东坡。读完后,感触颇深的是以下几点。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他好像现代的当红明星,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名太高,对苏轼而言是一种负累。

    苏轼性太直。盛名之下,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因本性的率直,他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军事要隘)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心态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如过山车,抛得很高,落得很低。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想达观超脱可以理解为雨霁晚霞红的那种宁静之美吧。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

  • 5、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二)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

  • 6、 《苏东坡》读后感

    读完《苏东坡》掩卷沉思,古往今来都认为苏东坡处世豁达,其实,豁达的背后人们感到的是“命运”的支配或捉弄。人们钦佩他以豁达应对命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被命运所困惑。孔老先生说:“五十而知天命”,我早过五十,也该知点天命了,我觉得自己多次被好运眷顾,对命运也有所感受,也对命运有了一些认识。

    什么是“命”?我认为“命”是指个体的生命本身。内涵为:生命的出生、生命的质量、生命的结束。其中,生命的出生包括:出生的时代、年代、时间、地域、家庭等;生命的质量的包括:本人的智力、身高、容貌、肤色、性格等;生命的结束包括:结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这些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

    以 苏东坡为例:他出生于四川眉山,出生在苏洵家里,不是他决定的。他天资聪颖也不是他求来的,那是他老爸老妈以至他老爷老奶的基因所决定的。还有他也不想六十四岁时在常州命终,这也都由不得他。宿命论观点认为:“一切都是命理造就的”。要这样,人的生活轨迹就像电脑中编好的程序一样,也太没变化了。其实不然,在生命的过程中,是几个生命的要素在博弈,最主要的是“出生”和“质量”在博弈。其中以质量起主导作用。但在人的一生中,更起作用的是“运”。

    什么是“运”?我认为是指人的机遇。一个人的机遇有 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比如苏东坡的高考,他名落第二就是“运”之使然。如果欧阳修不是要避嫌,他肯定是“状元”。又如主考官不是欧阳修那会是怎样?很难说。纵观他一生的沉浮就是受“运”的支配。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很有道理,我也相信。但是什么是性格?我认为性格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取决于基因。这就又回到“命”的概念里了。

    那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呢?我认为首先要“认命”,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质量。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出身、环境、智慧、愚鲁、长处、短处、性格等等。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也是第一难事。这个认识是过程性的,要在一生中不断地认识 ,早认识早受益,晚认识晚受益。有如“圣人”者孔夫子也是到五十岁才认识的吧。

    人的一生就是在“命”和“运”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 知道了自己“命”还不够,还要操作好“运”。在命运中,我们有能动性的只是“运”。如何能动地抓住、操作好“运”,那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就靠自己如何操作了。能操作好“运”,还得靠“命”的质量。所以说,命运二字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一个人要想命运

  • 7、 苏东坡传心得

    或许,在某一时刻,我们会有新的感悟时刻,可以把心得体会当作倾诉对象,用纸笔和它阐述内心的所想。撰写心得体会时,不必拘泥于格式,重点在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经过搜索整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呈现“苏东坡传心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苏东坡传心得 篇1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自评。林语堂在原序中评价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我从书中感知到的苏东坡拥有豁达的心胸、直爽的性格,对事不对人,不对胃口的事犹如饭菜之中的苍蝇,吐之方快!

    苏东坡殿试的故事曾在职教大礼堂听康震讲述过,主考官欧阳修先生觉得他的文章好,可排第一位,但觉得文风和自己的门生曾巩相似,为避口舌,将其降为第二。考中科举的苏东坡先后去往各地任职,在陕西凤翔时遭遇遇大旱,曾向神祈过雨,二儿媳妇中邪时与鬼怪做过斗争,皆作胜利状!觉得小人物的小生活挺有趣的。王安石掌权之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王安石也是一个搞笑之人,书中的利用不少的篇幅描写王安石事件,他不修边幅,超级邋遢,一件袍子可穿许久,洗澡后友人将其袍子换了,他穿而不知。

    吃饭时友人发现他爱吃鹿肉丝,告诉其妻子,其妻提议下次把鹿肉丝放远点试试,结果他只吃了靠他最近的饭菜,此人不在乎衣食仪式,却固执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其可以弘扬国威,振奋国力,终害了民误了国,成就了一批小人。)苏东坡反对变法,揭露民生之苦,戳痛当权者的心。他们搜集他的作品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四个多月,一度惊吓以为命不久矣,遗言子由感动皇帝,于是贬谪黄州。这些日子的关押,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将诗人的许多作品,作品的背景,作品的解读通过审讯整理成册得以传承。

    被贬黄州看起来是失利之始,事实上确是他绿树成荫葱葱郁郁之时,开始了真正的居士般的生活,他在临皋亭和雪堂之间的黄泥坂路上来来往往,寻找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境,可是他的幽静之中常常充满了欢歌笑语,结伴游走,醉卧泥塌,夜半惊

  • 8、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篇一: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苏轼然后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评,贬损。在这些人中,那些既没有真本事,又没有良好品德的酸文人就成了急先锋。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名的文人都会是先被社会捧起很高,之后再被重重的摔下。被捧到多高,就会摔多重。在这种没有职业道德,又没有制度的当时,有名还未必是一件好事。这成了阻止他的第一条封锁线。

    像舒坦、李定、李宜之这样的人,每一个都没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没有人情。舒坦,忘恩负义,在给皇帝的揭发信中,把举荐自己当官的恩人卸载了上边。李定,一直嫉妒苏东坡,而不知进步,没有理性地攻击苏东坡。李宜之,一个绿豆大小的官,他却来来“揭发”苏东坡,为的可能不是什么别的,而是为了给自己增重吧。沈括,他的朋友,还检举过苏轼与他离别时送给自己的诗。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是第二条封锁线。

    所有这些,在苏东坡身边形成了一道绵延无休止的包围圈。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包围圈是无法突围出来的,而苏东坡却坚持了下来,完成了这个在我们看来无法实现的目标。他没有害怕,没有退缩。试图为自己辩护,细说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流言。乌台诗案是他明白了“亮剑精神”,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也要死出个名堂。但是,他找不到可以慷慨赴死的理由。顿时,他仿佛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他通过自省,正确地剖析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突围的方向。他以坚持不懈,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精神化作动力,冲出了包围圈。他突出了重围,像凤凰涅槃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最后的成熟,包含了多少的困苦和无奈,多少的诬蔑和陷害,多少的磨砺和艰难。

    有时候,体验挫折磨难正如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一般,正是人生成长的必须要走过的驿站。它是人生心灵的一次涅槃,是一次人生的一次蒸馏的体验。 成熟并不简单。

    篇二: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陈兆君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2015-9-29

    《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文化散文。讲述了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在此困境之中,他仍苦中作乐,并在经过磨练之后更加成熟,在文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章的语言颇优美,用苏轼乌台诗案前政治、文学上的如日中天反衬出被贬黄州后的窘迫。对

  • 9、 观《苏东坡传》有感苏东坡传观后感习作

    观《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观后感习作

    马云飞

    我叫马云飞,一个倔强少年。我喜欢听音乐,更喜欢看各种小说。我虽然有个无聊的童年,但从没后悔过这样活过。

    《苏东坡传》观后感

    马云飞

    波折一生,你尝尽世间荣辱,却不曾坠入虚无。你曾意气风发,亦曾失魂落魄,归来依旧少年——“一片冰心在玉壶”。啊!苏轼,你是我膜拜的英雄,更是我渡过茫茫人海时的引路明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你如那松竹,面对风雪,未曾曲折。愿我此生,逐你风骨。

    “乌台诗案”后,大难不死的你被流放黄州。迎着风雪走在路上的你,一定是害怕、孤独、茫然的吧?你或许会问自己,将来要何去何从?随后,渐悟生活真谛的你,桀骜中多了随性、亲切。于你而言,简单的衣行吃住,随意的文房四宝即可,不是吗?黄州四年,你懂得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生活中的疾苦,对亲朋的眷念,对百姓的忧苦……这里便有了牵挂,方成了“心安之所”。把黄州当故乡的你,本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却再次被卷入世俗的权力漩涡。经此变故,再大的耻辱也打不倒你。

    我敬你如铁的意志,更敬于你乐观的态度。你如石缝中迎风而出的种子,内心向往光明,便永远不会在黑暗中停留。沐浴过阳光风雨的种子,终成独特风景,摇曳千古,不死。

    牛躍犇

    人生目标:医生

    爱看小说,爱学(you)习(xi)

    喜欢美食,喜欢旅游,高考之后希望带着相机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三分钟热度,但有“热度”时能够尽心尽力,投入其中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心有梦想,道路便不再崎岖

    观《苏东坡传》有感

    牛躍犇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听完这句话,我深受触动。在课堂上,老师也讲过这首《定风波》,但那时只是透过翻译,知道了作者乐观的处世态度。如今通过节目,了解到了他在“乌台诗案”中所受的生死之难,了解到他昔日辉煌与如今落魄,我才感受到他在黄州待的这5年里的渐悟、洒脱。此时的苏东坡渐渐远离忧愤、讽刺与愤然,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中的温暖,那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作为高三的我们,不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吗?就拿考试来讲,如果没考好,对我们来说会是一个打击,甚至一些人还会因此流眼泪。这时我们就好似被贬的苏轼,我们或许有委屈、不解乃至不甘,这是人之常情。但这些不能长期存在,我们要学习苏轼的洒脱,那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就像苏轼说的那样:“回首一生,我最想夸耀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他受贬贵州

  • 10、 苏东坡全集读后感
    书海行舟 --苏东坡全集读后感 太仓市实验小学 张一清 翻开《苏东坡全集》,《前赤壁赋》映入眼帘:“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蓦然想到我们不就是乘着橡皮筏航行在大海中的人吗?这片海出奇的宁静,极少有礁石,也不会和恶风大浪相遇,它出奇的美丽,浮满了每只都不相同的漂流瓶。 我捞到一只漂流瓶,它装了一本袖珍的书,里面有插图,虽然寥寥几页,却让人想象不尽。这难道不像幼儿时看的连环画、小人书吗?我曾指着那些字儿一个个地读,从此,《精忠岳传》成了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拿起渔网,我又捞起两只漂流瓶,其中一只唤醒了我五六岁的童年,那是我读古文经典的时候。我想起了“绿柳对红桃”的启蒙,也想起“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劝戒,更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言……打开另一只却把我带回了十岁的那年,我沉浸在武侠小说中,仿佛被磁铁吸住一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读着。这时,我又情不自禁地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拉回记忆,我终于体会到书并不仅仅是拥有纸和油墨的外表,而是象征着知识与智慧。只要能够获取的更多,就算说明书和消防手册都可以汲取。随手翻开一本,你都会明白你曾不明白的道理,了解你从不了解的领域,认识你还未认识的世界。 指导老师 吴宏英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7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10-28

  • 2023-04-0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2-09-04

  • 2019-10-28

  • 2019-10-20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10-09

  • 2023-01-16

  • 2023-01-27

  • 2019-09-28

  • 2023-04-03

  • 2023-04-26

  • 2023-03-02

  • 2023-05-15

  • 2022-04-1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20

  • 2023-02-17

  • 2023-06-23

  • 2019-10-29

  • 2019-10-20

  • 2023-03-14

  • 2019-09-23

  • 2019-10-20

  • 2019-09-20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2024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