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 > 地图 >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2024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范文,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大全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相关栏目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热门栏目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推荐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

(共 4432 篇)

  • 1、 [读后感分享]苏轼读后感模板七篇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和心得体会。怎么才能防止将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读后感分享]苏轼读后感模板七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读后感【篇一】

    《核舟记》讲,苏轼此文中“赤壁”为赤鼻矶,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国“赤壁”为“武赤壁”。所以说这篇文章中“客”理论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客”与“苏子”未曾发现,而是误认,但我们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一点可不必在意。

    另一点。客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措辞颇有些古韵,不过我的关注点在“美人”。注释说“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若联系下文,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以我浅薄的认识,可以理解为自己所追求的离自己尚远,曹孟德那种枭雄都未能实现统一,更何况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后面苏轼的话令人有些费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该是“安贫乐道”,在自己的现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优雅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鸡汤。一看苏轼的回答,这才发觉客人是在感叹生命短暂。不过生命短暂又与曹孟德何关。细想大概是感叹如此枭雄也留不住常胜,保不住命。苏轼的回答却是又让我懵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天地在变化,人亦变。可天地也不变化,人却还在变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阴晴,月亮也还在。只是人在时时变化、变更罢了。苏轼却认为若从江月不变的角度看,人亦不变。他的观点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却是十分好的。听之声,看之景,取之不尽,共同享有,不亦乐乎?苏子的境界,实在是吾辈不及的啊。

    苏轼读后感【篇二】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

  • 2、 读《卜算子》有感:感苏轼

    感苏轼

    ——读《卜算子》有感

    李娜(邵阳)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月皎洁,但终为残月,必不圆满。有几人能领东坡之孤苦。我想,为数必极少。

    "乌台诗案"风波乍起,他,高唱"大江东去",但仍被贬黄州。雪,自飘零,晕着他的两鬓,眉眼间荡着无尽的失意,似潮水裹挟而来。只能叹周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懂,我心自明了。

    一个人,常散步于小雨微微润湿的林间小道。不是悠闲地赏景,只因考场失利。试卷上是条条红线,交织着我的无奈。那些胜利者们,脸上是笑靥,而我,唯有泪千行;雨,滴于他们的脸颊,是甘霖,而于我,是洪水猛兽;风自他们身旁而过,是春风,于我,是朔风。我在悲伤、无奈的苦海里挣扎,望不到尽头,走不到出口。风,尽情地舞着,但与我无关。

    幸而,孤鸿自天际掠过,我望见了他,苏轼,指腹摩挲着书本,嗅着墨香,穿越千年的感觉,依旧清晰。再续《卜算子》,我突发觉,我竟没有领会他的心境。

    "乌台诗案"的凄风苦雨,并未压倒他。被贬黄州,也并未让他绝望。他依旧是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是乐观的他;"大江东去,浪淘尽"是他,是豪迈的他;"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亦是他,是清高自洁的他。风雨来临之前,勇敢接受的是他!风雨中,高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是他!此时此刻,我终明了。

    困难并不可畏,只需一颗勇敢的心凛然面对;挫折并不可畏,只需一颗乐观的心笑着面对;洪流并不可畏,只需一颗自信的心高唱我便是我。

    细细想来,生活之例比比皆是。袁隆平不惧文化革命的可怕,终研制杂交水稻;居里夫人不惧放射物的可怕,终发现了镭……

    此番细想,心中一片释然。风拂过、雨落下、孤鸿鸣,前路不再迷茫,只因那首词教会了我自信、乐观、坚强,只因他让我成长。

    一路上,只轻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指导老师:杨初春)

  • 3、 《水调歌头》读后感300字2024

    我们学校刚刚举行了一场诗歌朗诵比赛,虽然比赛结果还未知晓,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每次上台的都是人生中的一个经历,是经过无数准备后的一个挑战,通过这次比赛,我也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我国古代有着多种艺术才能和革新创造精神的杰出作家,对后世影响很大。《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仲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县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加上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内心十分苦闷,于是询天问月来排解忧愁。

    读过这首词,我感受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也随之消散。人生难免有愁,愁是越想越愁,何不学习苏轼赏月消愁。皎洁的月光会照到你的内心深处,带走你的愁苦。你也会享受到摆脱愁苦的轻松之快。李白喜好“举杯消愁”,我想回味《水调歌头》是最好的消愁法。

  • 4、 《苏轼诗词文选评》读后感:随遇而安 旷达人生

    《苏轼诗词文选评》读后感:随遇而安 旷达人生

    人生识字2024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一直不知此为谁作,读了《苏轼诗词文选评》,才知是苏轼所言。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从着重于政论、史论、哲学论文,而转向以随笔、小传、题跋、书简等文学性的散文,笔法极其灵活,耐人寻味;他的诗,在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的洗礼后,从最初的富赡流丽、丰满生动,走向清旷的语句写出厚重的人生感慨;他的词作,由于对人生感慨的抒写,而进一步发展了诗化的趋向,有的豪迈雄放,有的高旷洒脱,亦有的婉约清深,可谓出神入化。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

    何以造就苏轼如此境界的文学成就和艺术修养呢?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水照和教授朱刚合著的《苏轼诗词文选评》会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本书从苏轼的人生轨迹出发,结合各个时期的诗词文,向我们分阶段地揭示伟人的生活境况、官场沉浮、心理历程、艺术成就,为读者逐渐勾勒出一个超越世俗、随遇而安、善处逆境、为表政见不顾安危的立体形象。

    人生之所以痛苦,说到底是由于欲求之不满足,抱负也好,名利也好,权利也好,寿命也好,无论其价值为正面或负面,其出于人心的追求,而不得满足便成为痛苦,则是一致的。解除痛苦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满足之,二超越之。苏轼的达观、放旷的处世理念,对于今天的为名利、为权位而忙碌奔波、尔虞我诈的人不谛是一记清醒剂。

  • 5、 苏轼传记读后感

    苏轼传记读后感(一)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必须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因为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这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欢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非常珍惜!

    苏轼传记读后感(二)

    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

  • 6、 苏轼传读后感

    苏轼传读后感(一)

    《苏轼传》是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和崔铭合着的一部书,四十五万字2020,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写得很好,但这却是一部不好写的书。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复杂,着作多,面广,这是难点之一。还有,就是有林语堂的名着《苏东坡传》在前面比着,那书写得那么精采。

    我读《苏轼传》,觉得全书对苏轼的评价,大体与《苏东坡传》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谓: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苏轼传》大体是以这种评价展开的。不过书的副题《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们是极力从苏轼生活经历来理解和描写他的。因此这书自有它的不容忽视的特点。一,它严格按编年叙事,而且强调苏轼作为作家的一个方面。全书将苏轼的诗词文章贯穿它的一生,对比看起来,《苏东坡传》就不是这样,它要照顾英美读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诗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传说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这本《苏轼传》对读者从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叙事中展开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且阐释得极好。在此,就表现出王水照先生对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传记里应用随心自如。苏轼的心事、文思,与天下的政事,交织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难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没读过苏集的读者,从《传》中引用的大量诗、词、文中,特别是从并不常见的随笔、短笺中,能领略的,真是不少。二,林语堂酷爱苏东坡。林写的是文学性更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创作。当然林氏有他充分的历史材料证明,而我总觉其着眼点在于苏东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爱的人格。而《苏轼传》则更带有学术性。它更全面,更讲究论证。的确,苏轼的风流潇洒,几乎是天成。但是,环境也造就它。不论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看生平,还是从生平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不单有潇洒风流,而且有个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乌台诗案中国最可笑的文-字2020-狱之一后被贬黄州,是苏轼生活的关键一步。在林、王二传中,都重点写。余秋雨重要散文《苏东坡突围》也选这一段来写。苏轼的人生和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此都是一个高峰。对这一段生活,《苏轼传》无疑写得更丰富。它把痛苦和苦难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惊心动魄。苦难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过分地渲染了苏东坡在苦难中的乐天、快活,甚至把他在乌台诗案里受审时的屈辱与痛苦也说成有趣。《苏轼传》则把黄州

  • 7、 苏轼传的读后感

    苏轼传的读后感

    世人都说苏轼旷达、豪放,这一点我无可否认,钱钟书说苏轼是继李白之后最豪放的人了。但是苏轼也毕竟不如李白,因为李白是纯道教的思想,他的诗才会有绮丽谲诡的美感,他崇尚道教又嘲笑秦始皇追求不死,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衷但见之泉下,金棺葬寒灰于是从精神上追求永远不朽,永远成仙,永远解脱,而道教的始祖是战国的道家,他们主张无为,李白便不再屑于从政,扬长于名山之间,飘逸于大川之上,就连死,也是被淹死在月下。苏轼就没有那么幸运,他的家庭背景和天赋决定了他要在仕途上打滚,从来没有人想过,被天赋所操纵究竟是幸还是不幸?这种问题就类似于从未有人想过我看地见,听得见是好是坏?苏东坡自己也没想过,因为他有太多的天赋,他对政治很有主见;他写文章行云如水,才思敏捷,他学识渊博,他很幽默常人难得有一样天赋却容易被埋没,尤如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被放在众多发光的钻石中间。其实每一项能力都是天赋,常人总觉得个个都出类拔萃,便没有出类拔萃了,于是天赋也就是这样被越看越扁,但凡有脑子的人都会觉得有才能有个性,即使是在一群天才中,也不会埋没了自己,这也是同样的道理,苏轼便是很有脑子的,他的天赐样样得到很好的表现,光凭这一点,王安石就该好好反省自己。 其实,苏轼的旷达、洒脱,不来自于道教,自然山水是给他一些启发,便更多的是来自于幽默,他真的很有幽默的天分,而他幽默的天分却又来自于他用博学,拿一肚子的学识开玩笑,足够看出此人是多么聪明。他幽默说明很关于思考,他很善于把脑子里储存的知识玩弄,说明他善于用思考处理知识,这样的人难道不聪明吗?这样的聪明能换到呆贵的笑声,难道不旷达吗?苏轼像杂技艺人一样玩着自己的天赋,别人只能在一旁羡慕,很多东西都是必有因果的,苏轼的旷达,绝非只是哈哈大笑,对自己的遭遇孰视无睹,他有这么多的天分,他能熟练地操弄这些天分来应对各种变故,因此他的旷达中还多有一样自信。否则,他怎么有自信西北望射天狼,否则,他怎么会在沉浮的仕途中从不绝望,人们都说是乐观,这可绝不是乐观那么简单,任何人都可拥有乐观,但不是任何人都敢拥有自信。伏尔泰被流放后,他靠自己的脑子买彩票中奖回国;李敖被关进监狱,天天锻炼身体,思考人生,并为女儿写了一部简明世界史;周文王被囚在美里,研究八卦,演成64爻,穷探天下之理,还创作了《拘幽操》苏轼有了自信,便觉得世上并没有值得担心的,人的境界便于更上了一层,所见之事见

  • 8、 苏轼诗词读后感

    苏轼诗词读后感

    人同此心,心同此想,这就是共鸣。共鸣,简而言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心意相通的表现。

    翻开历史,与苏轼产生共鸣者,如过江之鲫,我亦如此。只要自己处于困境,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的想起苏轼的《自题画像》: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写这首诗时,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的一生,是在党争愈演愈烈的北宋时期度过。他不为新旧两党所容,长期受到打击和迫害。他被一贬再贬,最后被发配到极度偏僻荒凉的儋州海南岛了。

    这预示着他的仕途已经终结,这对于他来说,是多么无情的打击。他从小就展示出超乎寻常的才干,到后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直心想着着致君尧舜,出相入仕,干出一番大事业。而且还在年轻的时候,他便得到当时身为兵部尚书兼一代文宗的欧阳修的大力奖掖,有望之承其衣钵,放他出人头地的想法。他也的确没有让欧阳修失望,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政坛炙手可热的人物,也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文坛闯将,取欧阳而代之,成为文坛宗主,声名之显赫,一时社会青年才俊,荟萃门下,苏门四徒,辉盖千门,真可谓是门庭若市,呈殷殷之盛。

    然而,有才如此,历史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却夹在新旧两党中间,成了肉夹馍,无端地成了两党打击迫害的对象,成了历史的牺牲品,从此在政坛销声匿迹。首先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甚至差点身首异处。接着新党垮台,旧党执政,他再次被贬到广东惠州。当时,广东可没有像今天这样地位尊崇,而是荒僻萧条、瘴疠横行的南蛮之地,一般作为朝廷流放犯人或者贬谪官员的。被流放或者被贬谪到这里,很多官员都认为是走上了不归路,长亭送别情景,宛若生死离别,悲情浓重。所以,唐朝一代文豪韩愈被贬谪到潮州时,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必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首诗十分形象的说明了这一切,像这样的诗歌太多了,比如柳宗元、刘禹锡的诗歌等等。

    可苏轼更深重的灾难还在后头,迟暮之年,还被贬到更加偏远的孤悬海岛今天的海南。即便不久遇赦北还,可此时的他却已看破官场,正如他所说,他已是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了。

    更为悲催的是,苏轼在北还路上,客死他乡,一代千古巨星就这样黯然殒落,恰如当年的杜甫,舟中死于湖南耒阳。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这就是悲剧,历史向

  • 9、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几天,因天气连续阴雨等诸多原因,心情略感低沉,闲暇之余,翻看了书柜中部分唐诗宋词藏书,研读之余,颇有感受,尤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引共鸣。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时年作者四十一岁,任密州太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外任,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致中秋对月之时,忧郁愁怅之感油然而生。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了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以超然的热情,直抒了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词富含人生哲学之大意境,上篇主要抒发作者的心境和思想矛盾过程。表现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乐观情绪。下篇主要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安慰自己,并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境界结束全词,向人们展示了现实而充实的生活是快乐的,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名份。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有顺意也必然有失意之时。这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学意境表现出来,显得尤为美好和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细腻而真切的感受,让我们从心灵的深处去感悟这首词的精奥。但愿网络中的博友们如诗人所述,身体健康,生活洒脱,虽远隔千里,却共享一轮明月,在彼此的友情与关爱中享受无尽的快乐与温暖。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二)

    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

  • 10、 《水调歌头》读后感三篇

    引导语:想必很多人都读过《水调歌头》这篇课文,那么有关《水调歌头》读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读后感(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苏轼曾望月纵酒,举杯轻吟。如今,又是月圆之夜,我再一次频首浅唱……

    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赞美那轮圆月,圆月固然很美,可却只是一刹那。当今朝过去,明天它又变得残缺。残月似乎象征着离别的伤感,而苏轼却一反古人对残月的悲伤,反道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的千古佳句。

    是啊,细细想来,没有这残月的演变,哪来这一轮圆月?好比在生活中,没有一次次惨重的失败哪能换得成功的喜悦?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自然月亮也会阴藏晴出。

    人月无常,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月圆之日,有多少远离家乡的人人凝望着月亮,思念着家人。有些事是不能强求的,只要彼此惦记就足够了。现在的我们并没有体会到离愁的苦闷,既然这样,就请珍惜这眼前的点点滴滴,不要等到离别之时叹哀愁。

    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看见它的两面性,从而乐观地去面对。有些事虽然是自古如此,但只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感受,或许便会茅塞顿开。

    《水调歌头》读后感(二)

    每当我读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都会深有感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首诗写出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此,我也想起了远在常州打工的哥哥——赵琦。

    我和哥哥相差十岁,他和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记得我四岁那年,我和哥哥在看电视,我喜欢看动画片,哥哥喜欢看体育比赛,我们俩爱好不同,两人抢起遥控器来,哥哥一急,他随手一甩,把正好在吃的方便面作料撒到我的眼睛里,我哇哇哭喊着去找奶奶:“奶奶,我的眼睛看不见了。”奶奶一边安慰我一边用清水洗净了我的双眼。等我妈妈回来后我把事情的经过跟妈妈讲了一遍,妈妈把我拉到跟前,告诉了我和哥哥的关系。原来,我哥哥不是我妈妈亲生的,他是我爸爸和前妻的孩子。妈妈还教我凡事让着哥哥一点,因为他很可怜,从小就被他妈妈抛弃了。从那以后,我不再和他抢东西了,等我家条件好了一点后,又添了一台电视机。妈妈常说亲情是很可贵的,我们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是一种缘分,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美好的情景长留人间,虽然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11

  • 2023-05-17

  • 2021-08-24

  • 2021-08-11

  • 2019-09-20

  • 2022-03-11

  • 2021-09-02

  • 2023-03-20

  • 2021-11-01

  • 2022-12-30

  • 2019-10-20

  • 2019-10-24

  • 2022-01-10

  • 2019-09-20

  • 2019-10-01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9-25

  • 2022-09-24

  • 2019-10-29

  • 2022-09-25

  • 2019-09-20

  • 2021-09-29

  • 2019-11-11

  • 2022-09-26

  • 2022-09-26

  • 2022-09-24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2024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范文,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大全等,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