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苏东坡读后感200字 > 地图 > 苏东坡读后感200字,2024苏东坡读后感200字范文
苏东坡读后感200字相关栏目
苏东坡读后感200字热门栏目
苏东坡读后感200字推荐
苏东坡读后感200字

(共 2242 篇)

  • 1、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1500字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由祝勇所著,这是一本散文著作,苏东坡的诗、词等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在今天,也是广为流传的,更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一找他的生命痕迹。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1500字。

    今天终于把《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完了,九月末从学校图书馆借回来后,它在我的书柜里整整蒙尘近一个学期,学期结束,寒假开始,才被我翻开阅读。纸质真的不错的一本书,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我,比较两本书的不同后,发现这本书更加接地气,让我更加近距离去品味这么一位千古英雄。

    因为宋朝已经灭亡,苏东坡生活的时代离此时也已过去千年,就算人人都交口称颂苏轼,终究对我来说还是虚无缥缈有点远啊。

    但是本书的不同,或者说接地气的地方在于寻找二字,而且是在实实在在立在北京的故宫去寻找,仿佛在我与苏东坡之间建立了一条隐秘的通道,于是当我们看着博物馆里的苏轼的书画,看着与他同时代的人的作品,我细细品味其中的故事,很惊喜地,我离苏东坡近了。

    我还没去过故宫,若是从前,我只觉得可惜,但是如今,我却想的是:幸好!

    幸好我从前没去过故宫,没有参观过故宫博物馆,因为在单薄的知识基础下,博物馆的展品无论多么流光溢彩、惊心动魄,我怕是只能走马观花,如黄粱一梦啊,即使有解说员和解说器,也会缺乏文化的共鸣。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照应书名,全书很多图版,都是苏轼以及与他相关的书画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原版就藏身在故宫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

    我是个不懂书画的人,自己不懂怎么书怎么画,也不懂欣赏别人所书所画,但是在阅读时这些并不那么重要。因为许多人都不懂书画,但是大部分中国人都懂美。

    我看不懂苏轼的书法究竟反映了他动荡的内心还是沉着的心态,但我看得懂他的书法中的美,这种美是苏轼起舞弄清影所书写出来的美,它呈现在纸页上,隔着千年的时光,仍然吸引着我。苏轼曾有一言吾书虽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践古人,是快也。前半句是谦虚,后半句是实话,于是好友吴道子就回道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当我在书中注视着苏轼那篇《前赤壁赋》时,脑中犹自回想起吴道子的话。

    在淡淡的暖色黄灯的照耀下,这一书页上苏轼的书法仿佛刚刚挥就,墨迹犹未干透,流光溢彩,千年过去了,仍然惊艳啊。

    全书毫无意外地出现了许多苏轼的词,但与九年义务教育出现的不合时宜相比,此时此地的出现实

  • 2、 苏和的白马读后感200字

    昨天读了《苏和的白马》,苏和小时候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匹快要死了的小白马,善良的苏和把小马抱回家养大,后来苏和在一次赛马大赛中获得了冠军,但王爷言而无信,抢走了白马,打伤了苏和。白马太想苏和了,把王爷摔在地上,它的身上全是箭,但它还是跑到苏和身边死去了。苏和太想它了,把白马的头骨做成了马头琴,一直带到他身边。

    我想如果苏和没有参加比赛,如果白马没有被王爷射中,那该有多好呀,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在一起了,苏和是个好人,白马是匹好白马,他们都很 善良。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该多好呀!

  • 3、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

    读苏东坡的故事,不适合在顺境里读,逆境里读更能体会心境。林语堂先生这本更适合粉丝读,因为他本人就是苏东坡的大粉丝,连说苏东坡长相都是:生而颧骨高,下巴颏儿和脸大小极为相配。

    不但英俊挺拔,而且结实健壮。但是读起来有点拗口和干涩,不知道是译的原因,还是时间线太混乱,很难一气呵成。但可能最近因为心境的原因,看到最后的时光里,苏东坡依然是笑傲人生的心态,还是十分感动。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梵音可闻处,风月亦无边。

    尤其是在见了人性的黑暗和至低处之后,更觉苏东坡的可贵。

  • 4、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250字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250字 多次《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这个故事,想到聪明一词,这个词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可以这样描述:用耳朵认真去听,用眼睛仔细观察,然后用嘴巴正确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内心感悟。现在很多人都超级聪明,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随时随地做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从来没有认真去听听别的相关信息,没有自己仔细去观察,仅凭道听途说就下判断,就会做出很多糊涂的事,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人大多只是空想家,没有认真去实践的人,当认真去实践后,还要用心去感悟,去总结去分析自己所做的是否正确,是否有错漏之处,下次怎么做更好。 我们能做到时时提醒自己聪明些,就不会因为别人讲一两句而耿耿于怀,记住了:别人说你是疯子,那你得离说你的人远一点,因为只有疯子眼里才会看到疯子;当别人说你是个天才,你也别得意忘形,要多听多观察细心体悟,经过实践才可以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去猜测个人的主观意识,每一个个体不能代表共性,不能代表共性就不是标准,所以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只要自己清楚我是谁就好了。然后去做自己该做的喜欢做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别让人家说一句话就成牛粪了,也别老看别人不顺眼,这样心眼太狭无法容纳天地灵气英杰!

  • 5、 《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1500字

    这周我读完了《康震讲苏东坡》一书,便想以札记的形式,记录下在这本书里看到的苏东坡。

    从公元1101年到公元2019年,这九百一十八年的时间里,有太多的人在用文字怀念着那位千古文豪苏东坡,目前最为知名的当属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了。《苏东坡传》一书我几年前读过,现在对书里的细节已记不太清,但书的整体感觉还是和《康震讲苏东坡》一书有着明显的差异。

    康震的书风,更偏向学院派;林语堂的书风,则偏向散文化。

    同样是写苏东坡,康震笔下的苏东坡,从生到死,像编年体的史书一般,脉络清晰。读《康震讲苏东坡》,如同在听讲座一般,轻松明白、简单明了的了解苏东坡的一生,并偶尔伴有笔者的感悟。康书中没有太多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故事细节描写,它更全方位的从一个大的轮廓上,讲述了苏东坡的一生。读完之后,会很客观的了解一个多方面的苏东坡,但并不能深入。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更为浪漫化,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在里面,且故事性强,文字更细腻,情感更丰富,更有代入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以一个看客的身份,伴随着苏东坡走完他的一生。

    就拿章淳来举例,康书中只提到他和苏轼的政治矛盾和政治斗争,并没有去细致的讲述章淳和苏轼的年轻时代。而林书中,则详细记述了章淳和苏轼两人年轻时关系的要好,当然这样写也与后文中章淳作为当权者残害苏轼的不择手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以矛盾的冲突性来刻画故事,具有很好的阅读体验。不过两书中,都记录了在乌台诗案中,章淳站出来为苏轼说话的事,其中也能看出章淳这个人的复杂性。事实上,历史上的章淳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不过人品上确实很差。

    因为时间久远,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细节我实在回忆不起来,因此这篇札记主要还是以读《康震讲苏东坡》为主。

    康震是一个学术型学者,所以在书中,对苏轼的诗词作品有所谈及,在讲述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故事时,也是引用颇多,可以很负责任的讲,读完该书,不仅仅是了解苏东坡的一生,更能收获苏东坡的诗词感悟。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群,诗是非常能将心里无法言说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在那几十个字里,构建出奇妙无比的一方世界。

    以康震在书中所讲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为例,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王安石对这两句诗的用典特别欣赏,王安石的女婿蔡卞则认为这就是一句描写雪景的诗,将雪中的楼台比作玉楼,将漫天飞雪比作银海,没有哪里用典;而王安石说,在道家典藏里,将双肩比作玉楼

  • 6、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二)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

  • 7、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篇一: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苏轼然后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评,贬损。在这些人中,那些既没有真本事,又没有良好品德的酸文人就成了急先锋。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名的文人都会是先被社会捧起很高,之后再被重重的摔下。被捧到多高,就会摔多重。在这种没有职业道德,又没有制度的当时,有名还未必是一件好事。这成了阻止他的第一条封锁线。

    像舒坦、李定、李宜之这样的人,每一个都没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没有人情。舒坦,忘恩负义,在给皇帝的揭发信中,把举荐自己当官的恩人卸载了上边。李定,一直嫉妒苏东坡,而不知进步,没有理性地攻击苏东坡。李宜之,一个绿豆大小的官,他却来来“揭发”苏东坡,为的可能不是什么别的,而是为了给自己增重吧。沈括,他的朋友,还检举过苏轼与他离别时送给自己的诗。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是第二条封锁线。

    所有这些,在苏东坡身边形成了一道绵延无休止的包围圈。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包围圈是无法突围出来的,而苏东坡却坚持了下来,完成了这个在我们看来无法实现的目标。他没有害怕,没有退缩。试图为自己辩护,细说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流言。乌台诗案是他明白了“亮剑精神”,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也要死出个名堂。但是,他找不到可以慷慨赴死的理由。顿时,他仿佛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他通过自省,正确地剖析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突围的方向。他以坚持不懈,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精神化作动力,冲出了包围圈。他突出了重围,像凤凰涅槃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最后的成熟,包含了多少的困苦和无奈,多少的诬蔑和陷害,多少的磨砺和艰难。

    有时候,体验挫折磨难正如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一般,正是人生成长的必须要走过的驿站。它是人生心灵的一次涅槃,是一次人生的一次蒸馏的体验。 成熟并不简单。

    篇二: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陈兆君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2015-9-29

    《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文化散文。讲述了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在此困境之中,他仍苦中作乐,并在经过磨练之后更加成熟,在文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章的语言颇优美,用苏轼乌台诗案前政治、文学上的如日中天反衬出被贬黄州后的窘迫。对

  • 8、 民警读《苏东坡传》有感

    民警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是作者林语堂先生所作,初始稿为英文,后经汉化翻译引进回国内。林语堂先生一生致力于将中国国学经典通过英文的形式向世界进行推广,是一位极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大家。而著名的苏东坡更是不复赘言,东坡先生一生坎坷却极富乐天派,网上给其的评价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等等,可谓是全能至极。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例如牛顿、伽利略等在近代历史上具有伟大贡献的伟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长的多面手。因为这展现出了他们人性中的不同侧面,而这点东坡先生与他们是相通的。人物传记不同于史书和民间小说,人物传记类文体加入了作者个人对撰写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却又相对于一般小说的架空编撰要更忠实于史料。因此,经过同样多面的林语堂先生的再创作,《东坡传》中的人物必定也会是更为多面的。所以,今天在这里要谈论我对《东坡传》的读后感,我只能尝试从其中选择一个侧面来加以说明。

    苏轼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欢的是《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大气和飘渺,都是苏轼在不同时期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官场上的坚持自我导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苏轼依旧是那个苏轼,无论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却依旧是乐观洒脱如初。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过他,在遇见同样巨大的挫折时吗,李白选择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渊明则是一走了之,只有苏轼,苏子,东坡先生,选择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来读书人对文学大家各有偏爱,却很少有人不佩服苏轼的。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东坡先生与之出游之时,飘飘乎如仙人独立,晃晃乎浑然天外仿若一体。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还是他就是东坡先生精神上的寄托,意识外另一个自己?细细想来,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还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来超然世外的隐者数不胜数,但真正为世人所记住的,缺如凤毛麟角。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

  • 9、 警察读《苏东坡传》有感

    警察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东坡先生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欧阳修曾这样评价青年时的苏东坡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久,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讨论苏东坡,即使当时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也有人冒险暗中偷读。东坡先生文章纵横恣肆,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放,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美誉。

    《苏东坡传》分为四部分论述其一生: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东坡先生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从诗词中,就可以体会到他为人乐观开朗,洒脱坦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去对待人类间的悲欢离合与自然现象中的月圆月缺;在《江城子》中缠绵悱恻,深情告白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在逆境中坦然自若,寄愁绪于湖光山色,为自己解脱苦闷,表现出淡然旷达和随意而安的人生态度;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使暮年,依旧壮心不已,直抒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在他的诗词中还能看到与弟弟辙俩人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在人生顺逆荣枯过程中,兄弟二人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持,时时互赠诗文以表思念之情。辙为人处事冷静机敏,稳健实际,轼意气风发,倔强任性,经常向兄长忠言相劝,兄长颇为受益。轼对辙而言,不仅为兄为同学,更是良师。他写过一首诗:我少知子由,天姿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辙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而父苏洵深沉严肃,对事对人从不通融假借,正好将二子随时勒抑,不得奋鬣奔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三人经常吟诗作对,相互学习,其乐融融!

  • 10、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读书要有鉴别,最好读经典。读一本经典能抵得上读几十本普通书籍。夜阑有梦书为枕,读到更深换天晓。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床头必放一本书,诸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外名著》、《我的诗词与人生》、《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等等,都是我的床头佳品。当生活遭遇挫折、困难时,它就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就是一种力量,它与我共同度过每一段悲伤与喜悦、失败与成功;它又像黑夜里的灯塔,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激励我勇往直前。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读了2017年祝勇所著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书中作者选取了故宫收藏的宋元明三个朝代的艺术藏品,以书法、绘画及人物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反映了苏东坡的传奇人生。读完此书回味悠长,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苏东坡。

    一、可敬旷世全才的苏东坡

    苏东坡是一个全能型文化巨人。在诗歌领域,他与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代表 ;在词的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公认豪放词派开创者及代表;在散文方面,他与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代表,欧文如潮水,苏文似大海;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北宋四大家,他排名第一;在绘画方面,与表哥文同称为湖州竹派代表 ;在哲学方面,北宋三大派:官学、洛学、蜀学,他是蜀学代表;在史学方面他英才绝识,颇有见地。我想作为一个人,如果能取得这七方面其中任一领域的成就,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很不寻常了。苏轼在19岁时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最高分,名动京师。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几起几落,生死未卜,人生沉浮,情感忧乐。青年时代的他,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中年时代的他,搏击风雨,越挫越勇。老年时代的他,达观淡泊,笑傲人生。他的人生经历可谓可爱、可敬、可崇、可拜、荡气回肠,精彩绝伦。他身上凝结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公元一千年代的十二位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表。

    二、为政心系百姓的苏东坡

    纵览《习近平用典》一书,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苏轼的诗文。2012年,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物心先腐,而后虫生,2014年,总书记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引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14年4月30日,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引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苏东坡读后感200字
苏东坡读后感2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苏东坡读后感200字,2024苏东坡读后感200字,教您怎么写苏东坡读后感2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