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2024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范文
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相关栏目
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热门栏目
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推荐
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

(共 9723 篇)

  • 1、 情结与阴影读后感
    情结与阴影读后感 最近我们读书小组在读荣格的《情结与阴影》,开始感觉好难理解,我没有刻意要去理解全部,只是跟着感觉往下看,有时再回头看看前面的,似乎也能理解一些,现在把自己理解到的和大家分享下 我理解的情结是由个人成长经历中的创伤性事件或与情感打击有关的别的事件所形成,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心理不安的因素,还会把与之相关的一小部分心理分裂出来,形成心理碎片,这些心理碎片有一定的自主性,不受意识的控制。情结平时处于抑制状态,但并不是完全的沉睡,它一旦被击中,就会冲破意识的防线处于活跃状态,让人做出不可思意的事情。就像我自己在和理解力差的人沟通时总是被会被激怒,出现与事件不符的愤怒,开始没注意,看了书之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会这样,觉察之后我发现是因为妈妈的理解力差,无法和父亲形成好的沟通,他们不能和谐相处,经常出现冲突,而我的父亲又是脾气暴躁的人,当他们出现冲突时他会有攻击性行为,打砸家里的物品,这让我的童年生活处于冲突和暴力的阴影,经常处于惊恐之中,这使我形成了一个情结,理解力差的人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不幸。所以每当和理解力差的人沟通,他们就会触动我的这个情结,让我愤怒。我们只有觉察到自己的情结,并友好的接纳它,让它有表达的机会,我们才会和我们的情结好好相处,不让它左右我们的情绪,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情结,而不是让情结拥有我们。 阴影属于集体无意识,是原型的一种,它真实存在着,对人们有着令人不安的影响,它是富于情绪的一种自主性,是我们无意识的一部分,就像邪恶和善美是对立着的两极,有了这种对立,才有能量的产生,如果没有了邪恶,也无所谓善美了,他们的同时存在才成就了完整。任何一个同时意识到自己的阴影和光明的人,会从两个方面看自己,这样才能掌握这两极,并最终达到中庸。 当阴影进入意识的时候,个人无意识能带着集体无意识一起涌现,这会对意识产生不同寻常的影响。好比一个人被触到了情结,情结就是让他产生极大的情绪,并激活他的阴影,让他产生不适当的行为。就像我自己,当面对理解力差的人,我的情结就会被触动,这让我非常愤怒,因着这愤怒,我会不合时宜地、过度地向对方发火,让对方不知所措,因他的行为确实不致招来这样的愤怒,只是因为不幸触到我的情结,而这触到的情结又激活了我的阴影,也就是攻击性,他只是无辜的受害者。当一个人的阴影被激活,本人当时是不太可能控制自己的
  • 2、 乡土情结读后感

    乡土情结读后感(一)

    读完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品读作者洋洋洒洒的文字2020,真是令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这篇《乡土情结》主要内容是讲了家乡给人的情节,作者用诗人王维的一句描写故乡往事的诗句起篇,诉说了乡愁在人心中的影响,讲述了家乡在古往今来人们心中的地位。作者从自己童年开始说起,表现了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且阐释了人生当中离开家乡的一些事情,讲到了很多人背井离乡最终的命运与结局是如何的,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一些见解与看法。文章的主要部分讲到了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国人当中背井离乡与家乡保持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感叹历史的心情。

    可以说这篇《乡土情结》让我对于家乡这个概念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很欣赏作者有这样优秀的文笔,能够把乡土情结这四个字2020阐述得如此透彻。而且这篇散文也让我意识到作者是一位非常慧智的人物,这可能是文学产生的影响。

    《乡土情结》这篇散文确实不错,值得好好阅读与欣赏。

    乡土情结读后感(二)

    柯灵把他的乡土情结写活了,感人至深。

    文章共五段。首段叙述何谓乡土情结,下概念。

    接着,按时间顺序,从童年时期家乡给我的印记开始,父母亲的爱,亲族的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田塍草垛,听祖母讲故事,祖祖辈辈的辛酸史,像烙印一样镌刻在我的心头,我也一天天的成长起来。少年伊始,为着出去实现理想抱负,做出一番事业的浪漫主义理想,少年出去远航。当然,更多的远走他乡,是希冀着找一份营生,有一口饭吃,减少一份家里的开支。像浮萍,像柳絮,像漫天遍野的蒲公英,失根的苇草。中国人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到了老年,在异域漂泊的游子思念故土,他们期望能回到家,看看当年的老房子,家门口的那棵老榆树,落叶归根的期盼,日愈强烈。

    故事应该在老人回家做奉献中终结,恰幸没有,作者在此由自己的思乡广阔到港胞的思乡,旅美华人的思乡,清代开始,华工的思乡,由对家乡故土的思念转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自然相承,水到渠成。升华,深化了主题。

    最后,作者又深情回忆故乡水,故乡人,交通迅速,通信发达,即使地球再像村落,故乡情仍浓浓不绝。或许我们自远离之后才会深味作者的情感吧。祝他老人家顺顺康康。

  • 3、 《乡土朝天》读后感1300字
    《乡土朝天》读后感1300字 我知道慎志浩出书了,《乡土朝天》!书名听起来很俗,乡土哪有不朝天的呢?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从雷甸赶到武康图书馆,走进了慎志浩的办公室里。他很亲切地给我泡了茶,拿出书,签上名字,递给我:苏奋,书写得不好,望拜读后,多提提意见。 他的几句话,我深感亲切。一个谦虚热情的慎志浩进入了我的心里。回到家里,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让我惊讶的是,一篇篇精彩的作品,让我目不暇接。在每篇文章里,我几乎都看到了一个天字。但正如历史学者傅国涌说的这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天,而是,朝向天赋人权的天。 我读完了他《那年冬天雪好大》再重读他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像无数白色的袍,从天使的家园流出,洒向大地给人以虚幻的纯洁。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他神情贯注地看着天,看那天上的雪花纷纷落下。冬天的雪这么大,因而全文洋溢着一股阴冷的色调,但是,让人内心感到的凄凉和阴冷的,并非是外面这个四季鲜明的大自然。我身临其境地站在《忧伤的村庄.》外,看着他仰望着茫茫天空,听着他奶妈的呼喊:志浩回家来!奶妈对于孩子的拳拳深情,跃然纸上,让人动情。《出下舍记》更让我感受复杂,那个非常年月里,一个小镇上的众相,是如此逼真,如此尖锐,如此让人压抑。我看到那条清澈的大桥河怎样淹没一个自尽者的头发以及豆腐店里一圈刚吊死人的绳索读到这个场景让我想到文革中我婶婶的舅舅,我婶婶的舅舅因做过保长而被批斗,受不了折磨最后也跳河里自尽了。两个人的命运是如此的相同,而在那个年月里,像他们那样非正常死亡的人还有多少,可是,有谁会记得他们呢?作者以冷静的笔触,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个注脚。我仿佛看到了志浩仰望着天空,叩问着乡土大地。 而《爪臂老纪》一文中的爪臂老纪的生活,在当时的农村确实不少,有许多看不到希望的人因此而丧失了或险些丧失了生命。这其中,就有我。我常常想,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会想有一个进步的思想,都会想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在划分成分的年代,我失落了。我虽然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当年生产队长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但是,在评工分时,有良心的人都想把我评得比其他同龄人高一点。可是,也有人非要和我比个高低,首先,我的成分就比不了他,他是贫农出生,我是地主子女。还有,他虽然手脚快,但他很懒,只有在领导在场的时候,他总是走在别人的前头。领导一走他就吊儿郎当。在评工分时,队长也要让他三分。
  • 4、 《乡土中国》读后感600字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整理的。这本书跟我们平时接触的社会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虽然说是概念,是概述,但从他的论述看,费先生却是从具体的农村生活细节出发,是在具体事物里核实的,而不是简单的泛泛而谈。

    有人评论的好:“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却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恐怕已经很难有哪本书能够像《乡土中国》一样,将中国底层的乡土社会进行如此细致而又深刻却又通俗易懂的描绘与分析了。虽然此书写于几十年前(1947年出版),但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乡土中国》中所描绘的现象依然能在我们心中找到共鸣。

    费孝通在这本书中对我过底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描述,相信所有中国人在读完此书之后都会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感,而后微微一笑。费老虽然一再强调,这本书只是适用于对于底层的乡土社会的描述,可是,城市人不都是由农村人发展过来的吗?如果他们的上一代不是农民,那么他们的上上一代也一定与农村与土地有过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城市人西装革履之下隐藏的乡土气息,如“熟人社会”,“长幼有序”等,中国,依然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痕迹的中国。

    城市的强大与繁荣离不开农民所为之做出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牺牲,尽管这样的牺牲并不是处于自愿。在这么一个注重三农问题的时代,阅读《乡土中国》一书,的确能给我们带来很深是思考。接下来是我对此书的一些思考与分析。

  • 5、 乡土中国读后感600字

    很早就听说了这本书的大名,之后有一天在图书馆看见了这本书,现在再次把它从图书馆捞出来认真拜读一遍。为什么要说是拜读呢,因为这本书真的算得上中国社会学的开山之作了。全世界社会学的发端是十九世纪欧洲三大哲学家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和杜尔凯姆。然而他们的社会学体系是构筑在资本主义之上的,与中国的国情有很大出入。因此,能不能发展中国自己的社会学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书的作者费孝通生于1910年,曾赴伦敦大学攻读哲学系,回国后加入了西南联大以知识救国的教育工作中。当时中国的社会学杂乱无章,人们大多只对社会指指点点,想用政治把社会套死,而不注重分析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真正能做到实地考察调研的人,大概也只有毛泽东和费孝通了,他们一个是政治家,另一个是学者。现在来说本书的内容,它本身是西南联大人文教授费孝通授课的讲稿,其中分析了很多中国农民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特征。很多状态至今仍未改变,那就是中国的“土”长久不变、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风气。 中国人扎根在农村,围绕家族这一基石,以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相互往来。到了现代社会,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在我看来是有道理的,本书中也提到了农村生活虽然素朴互信,但也效率低下、标准宽松。当然了,城市人口也是逐渐从乡村人口过渡来的,依然保留他们身上的一些弱点。到了这本书付梓的七十多年后,中国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并随着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沾染上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弊端。因此,在新旧结合之时,就会出现“抖音”这样的产物,加之网络上信息的质量地下,至今没人能够彻底参透。当下中国的社会学,依然难有起色,只盼望有识之士能多多学习西方理论方法,运用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当中。

  • 6、 《中国情结》读后感

    《中国情结》读后感

    转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发展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我们共同体的生存与信仰诉求上,既要照顾自己的利益又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这样的战略目标是必会涌现不同的利益分歧,那么,如何用更宽宏的思维方式打开连接个体与国家桥梁的纽带呢?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我们似乎更多的注重了眼前的利益,忽略了更具有广阔空间的未来。实际上,细细分析国家的转型,就会发现,这样的转型是转向老百姓这面的。无论是给农民诸多的优惠政策,还是修高铁,医疗改革、食品安全、发展科技力量、发展和挖掘文化传统品质,说到底,受益的都是我们广大的百姓阶层,方便与实惠毕竟是老百姓生活与生命的需求条件,转变就应该从这里开始。转,要转得有社会价值,有人文精神;转,就应该让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富裕。

    以上文字是我读完孙明杰先生的《中国情结---转型语境下的激情震荡》一书获得的深刻感想。

    在《中国情结---转型语境下的激情震荡》一篇〈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之本〉文章中说:“中国下一个30年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外需受限和内需不足,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一个正在力求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内部需求(尤其消费需求)持续不振,反映了整体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失衡,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中国劳动力红利,特别是农村廉价劳动力(俗称农民工)因不能融入城市化、城镇化进行消费而产生的巨大供需缺口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内部需求不足与贫富差距的悬殊直接相关。中国城乡二元隔离制造成巨大的城乡贫富差距,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核心”。

    这样清醒的思路与客观的深刻认识,是众多学者们也忽略或者估计不到的社会转型时期最实际的社会矛盾,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化发展,如果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社会的矛盾就得不到很好的合理的解决,实现中国梦的困境就会越来越多,和谐共生就无法实现。因此,在改革发展的语境下完成良好的社会制度,至关重要。

    作家冯承平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到:“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权保障的兴起,人类发展又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人类发展指数’应运而生并受到普遍关注。60余年来,由‘物’到‘人’,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转型从人开始,发展从人开始,这确实是一种政府低姿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

  • 7、 乡土中国读后感1400字: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好处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在这个思想激荡的时代里,成了畅销书。

    持续者认为:靠务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正因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定居下来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缺少流动和变化的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在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下,构成了许多乡土中国的独特现象:规矩即可约束行为,法律则大可不必;常识即可应付变化,规律就可有可无了。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很同意,正因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传统神话故事开始,到历代的引起社会轰动和反思的农民起义,都与泥、与土,分不开。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以前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尊敬、崇拜他们。

    中国人有私的毛病,费孝通先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的中心是自己,推及的远近视财富和势力而定。波纹的中心既不相同,推及出去的圈子也就各不相同,一切皆以跟自己的亲疏远近为出发,因此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缺乏对权力和义务的共识和遵从。在推己及人的波纹式社会结构中,也构成了维系人际关联的道德要素: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乡土中国的家通常是父亲一系的大家,费孝通称之为小家族。乡土中国的家不但承担了生育的基本功能,而且能够承担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功能。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里要有家法,夫妇间要相敬如宾,妻子要三从四德。在乡下,通常都是男的和男的在一齐,女的和女的在一齐,孩子们又在一齐,这是性别和年龄造成的距离。中国人在感情上的矜持和保留,也是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养成的。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正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

    礼制不一样于法律,亦有别于道德。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

  • 8、 《乡土中国》读后感600字推荐8篇

    以前,我从未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家乡,长大之后,才发现家乡是那么的可贵。越过世纪的门槛,我们会发现,国家或者城镇的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离不开乡下人。你有没有在寻找《乡土中国》的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乡土中国》读后感600字”正合你意!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乡土中国》读后感600字 篇1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总会想起艾青的诗—— 《乡土中国》。诗中有一句话特别深刻:为什么我总是热泪盈眶,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我想对书中的一些句子发表我的看法。

    在书的开头,我提到了一个美国朋友,他从内蒙古旅行回来。他说中原家家户户总划一小块地种田,却没有想出其他办法来利用这块地。好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靠土地发展的,我们对土地的依赖根深蒂固。“光荣的历史是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自然会被土壤所束缚。现在飞上天很难。”我们脚踏实地,我们热爱这片土地,我们珍惜这种乡土气息。

    当我看到费老写他的第一次出国旅行,他的奶妈偷偷把一袋用红纸包着的泥土塞在他的箱子下面的炉子上时,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朝阳。众所周知,潮汕地区节日期间有许多敬神的活动。有人说这是迷信的做法,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内心的信仰。对神的尊重来自祖先和环境。这种尊重代代相传,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这种简单质朴的风格让我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而不做作。

    “当地社会的信用并不重视契约,而是发生在一种行为的规则为人们所熟知的可靠性而不加思考的时候。”当社会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就没有那么难了。彼此之间没有算计和心机,单纯是心中油然而生的信念。这是“土里土气”的一个特点,真实、朴实、迷人。

    书中有句话说,只有直接依赖土壤的生命才会像植物一样在一个地方生根。我们生活的土地中国就是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就有了“土气”,没必要觉得丢脸。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我们应该庆幸这是我们家的标签,是我们的根。叶落归根,我何去何从?众所周知,落叶归根还是要还的,人也一样。如果忘了根在哪里,怎么回家?

    《乡土中国》读后感600字 篇2

    按照公司“读书年”活动要求,本月精读书目为《乡土中国》,现将读书心得分享给大家。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名著。本书于1947年出版,距今已有_年,书中给出的观点,即使放到今天对我们研究传统中国及乡土文化依旧不过时,十分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认为传统农耕文化下中国社会文化形态是一种沿袭已久的社会文化

  • 9、 中秋优秀作文:中秋情结

    中秋夜晚的月色,太美了!那五彩缤纷的烟火,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

    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中学生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

    尽在“读后感大全网”微信公众号

  • 10、 《乡土中国》读后感600字2024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整理的。这本书跟我们平时接触的社会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虽然说是概念,是概述,但从他的论述看,费先生却是从具体的农村生活细节出发,是在具体事物里核实的,而不是简单的泛泛而谈。

    有人评论的好:“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却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恐怕已经很难有哪本书能够像《乡土中国》一样,将中国底层的乡土社会进行如此细致而又深刻却又通俗易懂的描绘与分析了。虽然此书写于几十年前(1947年出版),但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乡土中国》中所描绘的现象依然能在我们心中找到共鸣。

    费孝通在这本书中对我过底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描述,相信所有中国人在读完此书之后都会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感,而后微微一笑。费老虽然一再强调,这本书只是适用于对于底层的乡土社会的描述,可是,城市人不都是由农村人发展过来的吗?如果他们的上一代不是农民,那么他们的上上一代也一定与农村与土地有过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城市人西装革履之下隐藏的乡土气息,如“熟人社会”,“长幼有序”等,中国,依然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痕迹的中国。

    城市的强大与繁荣离不开农民所为之做出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牺牲,尽管这样的牺牲并不是处于自愿。在这么一个注重三农问题的时代,阅读《乡土中国》一书,的确能给我们带来很深是思考。接下来是我对此书的一些思考与分析。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1

  • 2022-01-03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1-05-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16

  • 2019-09-23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24

  • 2023-03-23

  • 2019-10-29

  • 2023-01-16

  • 2019-09-25

  • 2019-10-24

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
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2024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教您怎么写乡土情结读后感6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