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宋濂借书读后感 > 地图 > 宋濂借书读后感,2024宋濂借书读后感
宋濂借书读后感相关栏目
宋濂借书读后感热门栏目
宋濂借书读后感推荐
宋濂借书读后感

(共 6759 篇)

  • 1、 读《宋濂借书》有感范文300字

    宋濂,明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曾被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代诗文三大家”。他能取得如此的雄伟大业全靠自己的勤奋刻苦。

    宋濂小时候家境十分贫穷,家里的收入连一家人都养不活,更别提买书了,可他自幼就爱读书,怎么办呢?于是,他看见爱不释手的书就抄下来,然后及时归还给人家。有一次,他看见一户藏书很多的人家,看见那么多书,愣住了,请求主人给他看一会儿书,主人同意了。他喜出望外,聚精会神的看书直到天黑,主人见他特别爱书,便把这本书借给了宋濂。宋濂第二天看完书早早赶来归还给主人,主人看他很守信用,就允许他常来借书。有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喜爱,可还书的日子就要到了,宋濂就连夜抄书,废寝忘食。但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待他抄完书,手已经冻僵了。此后,越来越多的人都被他诚实守信的精神所感染,都放心的把书借给他看。有人问:“那么多人借书给你看,你不如把书收起来,就是你的了。”宋濂摇摇头说:“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做人不讲信用,失信于人,别人又如何来尊重你?”

    读完这个故事,我被宋濂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求知若渴,如同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渐渐地,他看得书越来越多,见识也更广,终成一代大家。

    是呀,没有诚信,失信于人,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当你接二连三食言时,你就会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勤奋、诚信、好学,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 2、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读后感800字
    《送东阳马生序》 读后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 3、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00字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00字

    这篇古文,作者以自己从小到大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而作者竟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宋濂。

    乍一看,他成功的原因,第一是主动学习,第二是勤奋刻苦,第三并是诚信。

    宋濂,小时无书读,借书抄书,即使天在冷,也决不会稍稍延长借书期限,因而“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成年时求学,即使雪下得再大,也阻拦不了他的去路;求师一趟不成,跑两趟、三趟,终“感动了老师,得到了精心指点”。

    所以,宋濂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诚信,古往今来,诚信都是人立足之根本。商鞅,为了让国家更加强大,在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他担心人民不相信他,于是在城门旁立了一根粗粗的大木,说:“要是谁把它扛到另一个城门,就赏金50两。”可当地百姓还有些怀疑:“天上会掉陷饼?哪有那么好的事!”于是商鞅将奖赏增加到500两。终于有一个强壮的男子将他扛到另一个城门。结果商鞅当众将金子给这位男子。于是百姓都信了他,于是商鞅变法得到历史性的成功。

    但是在当今社会中,有时诚信已被渐渐遗忘了。人们心中失去了诚信,被贪婪所占据;沟通失去了诚信,被保证书所代替。

    如有些商人,为了让自己获利更多,才不会想到自己的顾客。表面上称:顾客是我的上帝。内心里:能骗多久,骗多久。像不久前的三鹿奶粉,由于其中含有害物质超过国家标准,而被迫倒闭。又如现代的海尔冰箱,为获暴利,数量增加,质量却降低了。但最终选择的还是只能用锤子把冰箱一锤锤地砸烂,重新开始,为此他们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见不讲诚信只能获得一时的利润,最终一定会使自己走向绝境。

    还有大家熟悉的故事《狼来了》都证明了失去诚信,最终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所以谨记这些古今中外活生生的例子外,还请记住一句话:“物以稀为贵,人以诚为真。”是啊!诚信驶得万年船啊!

  • 4、 真诚待人结友情——读《宋濂求学》有感

    独木不成林,单人不成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都希望能有一些知心好友。着名作家三毛说过,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宋濂求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宋濂小时侯,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就问别人借书。因为每次借都事先说好归还的时间,所以人们都愿意借给他。有一次,他喜欢上了一本书,可是明天就要还了,于是连夜抄,那个借书给他的人看见书完好无损,就让宋濂随便挑书看。后来,宋濂成为了明朝开国功臣中知识最渊博的一个,的确,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只有真诚的对待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真诚的回报,同学之间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关心,才能产生真挚的友情。

    就那我来说吧,我和陈方悦是一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我们从来都不欺骗对方,不瞒对方,于是,我们的友谊就天长地久了,虽然有些时候在学习上会吵架,不过,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会向对方说一声对不起因为这样,所以有些人称我们为夹心饼干。

    最后,我说一下真诚待人结友情。

  • 5、 真诚待人结友情――读《宋濂求学》有感 (400字)

    独木不成林,单人不成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都希望能有一些知心好友。着名作家三毛说过,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宋濂求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宋濂小时侯,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就问别人借书。因为每次借都事先说好归还的时间,所以人们都愿意借给他。有一次,他喜欢上了一本书,可是明天就要还了,于是连夜抄,那个借书给他的人看见书完好无损,就让宋濂随便挑书看。后来,宋濂成为了明朝开国功臣中知识最渊博的一个,的确,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只有真诚的对待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真诚的回报,同学之间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关心,才能产生真挚的友情。

    就那我来说吧,我和陈方悦是一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我们从来都不欺骗对方,不瞒对方,于是,我们的友谊就天长地久了,虽然有些时候在学习上会吵架,不过,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会向对方说一声对不起因为这样,所以有些人称我们为夹心饼干。

    最后,我说一下真诚待人结友情。

  • 6、 周总理冒雨借书读后感

    周总理冒雨借书读后感(一)

    通过一件小事对周总理的评价图书馆借书一事

    短文讲述了周总理冒雨到图书馆查资料的事,赞扬了周总理自觉遵守制度的高尚品质。原文: 冒雨借书 八月的一天,一早就下着大雨,北戴河文化图书馆管理员小王在空荡荡的图书室里隔窗望着外面的风雨。 电话铃响了,小王拿起听筒,打电话的人要借一本世界地图册和几本书,说是要研究一个问题,小王抱歉地告诉他:这几本书按照规定不能外借,您如果需要,可以到图书馆来看。对不起。对方只好把电话挂上了。 图书室里静得让人感到无聊,外面的风雨那么大。不会有人来借书吧?小王想着。 忽然,图书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人带着风声雨水走进图书室,他手里拿的雨伞淌着水,挽起的裤腿也已经湿透。他把雨伞放到墙。

    周总理冒雨借书读后感(二)

    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没有多余的话。以电话中对白开头,点出借书的事由。这里写风雨,为下面写周总理冒雨借书作了铺垫。一个人带着风声雨水走进室内写得很形象。雨伞流着水,裤脚已经湿透,进一步写出风雨之大。风大雨大阻挡不了周总理求知的愿望。谁会想到冒雨借书的人竟会是周总理。写小王的吃惊、后悔同样十分逼真,这样的神情,这样的语言,显然是发自内心的。总理的话虽然不多,但从小事说到大事,十分深刻。这个比喻好。用人物对话结尾与开头呼应。

    周总理冒雨借书读后感(三)

    前几天,我在《快乐文摘》里看到了一个故事。觉得非常有义意,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写了八月的一天,下着大雨,周总理想借一本世界地图和几本书,他打电话到图书馆得知这几本图书不能外借,周总理竟然亲自来到图书馆借阅,让图书馆里的员工很感动的事。也表现了周总理秀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周总理身为一国总理,却自己亲自去图书馆借阅图书,不让别人送来。

    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这些例子。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一些例子。我亲眼目睹了一场车祸。那是在放寒假的一天,我到街上去买东西回家,正下次到半路,看见了一个人在不远的栏杆上跨过马路,为了贪方便,不幸的事发生了。那男人刚走到马路中间,一辆丰田小轿车像穿梭机一样地冲过来,嘭的一声,那人被撞得飞了十几米远躺在地上不动了。可能死了吧。这都因为那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国家定下的交通规则,人人都必需遵守,如果不遵守,车祸就会天天出现,给人们带来伤害。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要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向周总理学习,做个好公民。

  • 7、 两宋风云读后感

    篇一:《两宋风云》读后感

    篇二:两宋风云读后感

    篇三:《两宋风云》读后感

    篇四:《两宋风云》读后感

    篇五:《两宋风云》读后感

  • 8、 《大宋革新》读后感

    《大宋革新》读后感

    许晓星

    首先感谢群友们推荐的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读后略微加工整理出读后感一篇,权当是充实公众号文库了。

    大宋,我们心目中最深刻的映像估计是唐诗宋词里面的宋词,以及王安石变法。

    今天的分享则要从宋词开始:

    要说宋词,先要说市井。什么是市井,常言有道市井小民,指的就是混迹于街头巷尾的普通民众一行。而市井真的和井有关系:

    在没有专门商业区的聚落时代,货物常常是在公用水井旁边买卖的。后来聚落发展为城市,有了街道和商铺,井也仍然存在,甚至成为市中心。没错,井边总会有人,有人就有生意,有商机。所谓“有井水的地方”就是市井,可以这样理解,井=市集=商业街=华强北=京基百纳=市中心。

    宋代的首都开封,就有一个井。

    市井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通俗词曲竟然悄然传开,锦绣文章多了世俗的味道,不再装模做样,不再是少数“上层士人的专利”。

    其中的开山鼻祖便是柳永,其落榜之后写了一首《鹤冲天》,声称“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扬言“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比如《锦堂春》就是这位著名词人写的话剧,内容形象来讲,就如同《夜倾城》,《婆媳政治》,《都市情场小说》,《乡村爱情故事》,《爱情公寓》,《小时代》,《甄嬛传》等接地气的作品。这一下可把高贵的士族得罪光了,高雅的文学艺术,泥腿子如何能插手玷污!就好比少数精英正欣赏维也纳进行曲,你这边平民来一个流行乐,音乐厅正弹奏贝多芬交响曲,广场大妈却跳起了小苹果。精英们怒了,但又无可奈何。因为接地气,柳永的作品和名气在精英们的鄙夷中直到现在依旧响亮。看来,在宋朝,就已经有人懂得利用流量优势了。

    诗词最缠绵的,来自于勾栏瓦舍,勾栏,曲折的栏杆,瓦舍,临时的戏院。来时瓦合,去时瓦解,易散易聚,逢场作戏。如果这都还听不懂的话,大家可以联想一下遍布深圳的各类“会所”。这些地方的诗句有比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翻译过来,我觉得是:我没钱了,要先走了,而且我绝对不可能娶你过门的。这就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原因。啊,今天在这里醉了一整天,江边风光多空旷啊!然后提起裤子就走人。这便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真实写照。

    脍炙人口的,还有这首《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 9、 《宋氏三姐妹》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宋氏三姐妹》这本书,作者是美国的罗比尤恩森。书中告诉了我,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当时出生在海南一个贫穷的商人家庭。九岁时,过继给了远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舅父,学习做丝茶生意。他很好学,想求学,但舅父不准,所以他偷偷上了一条去往北卡罗来纳州的轮船,并在船上做伙计干活挣饭吃。船长很器重他,知道他的求学决心,把他交给卫理公会教堂的佩奇里考德牧师,并得到了慈善家朱利安卡尔将军的资助上了杜克大学的圣三一学院,最后成为了一个基督教徒。宋耀如(宋查理琼斯)在1886年的1月回到了上海,成为一名传教士。他从美国回来一年后,就与19岁的倪桂珍结了婚。倪桂珍也加入了丈夫的教会,成为更热心的卫理公会教徒。虽然是媒妁之言却婚姻美满,婚后一共生了三个女孩和三个男孩。

    大女儿宋蔼龄在1904年的5月28日乘高丽号轮船前往美国世界上第一所为妇女专设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留学,直到1904年的7月1日才到达美国的旧金山。四年后,十六岁的庆龄和十一岁的美龄也来到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由于三姐妹赴美前都已具备相当的英语知识,再加上她们努力勤快,品学兼优,很受人们的欢迎!

    尽管宋氏这个家庭充满着欢乐,但同时又是一个极其严格,有教养的家庭。孩子们从小就接受树立了责任心的教育。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再后来,宋蔼龄大学毕业回国后从事公益活动,并非常荣幸地担任了孙中山总统的秘书,与孔祥熙结了婚。孔祥熙是一个基督教徒,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孙,中国最富有的家庭之一的成员,1907年从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也是一位才子,能力出众。

    经过一番周折后,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而老三宋美龄则嫁给了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后来宋氏三姐妹她们在革命上发生了分歧,宋庆龄倾向于支持中国共产党,宋蔼龄、宋美龄拥护蒋介石,但蒋介石想得到国权,杀害了很多共产党员,而且蒋介石是国民党的党首,更是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代表。于是,两个党派从磨擦、裂痕到后来爆发了一场场内战。直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对我们中华民族进行全面的侵略,三姐妹才又团结一致,走到一起,共同抗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中国却发生了更大规模的内战:辽沈、平津、淮海战役。此三大战役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的全面胜利。从此以后,宋庆龄在大陆生活,宋美龄在台湾生活,宋蔼龄在美国生活

    这本书对我受益匪浅,我也一定要学习她们,出国留学,为国争光

  • 10、 《两宋风云》读后感 (300字)

    我们的华夏文明到赵宋之时,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两宋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是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俨然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如此辉煌的经济和宋朝的国策是有关系的——重文轻武,这种国策,也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蹦看什么杨家将什么的,那都是小说家鼓吹的忠君爱国,说白了,北宋的对外战争没有一仗是彻底胜利了,最后都签订和平条约,打半道不打了,最著名的檀渊之盟(问百度小姐),相信因果报应吗?赵老大赵匡胤灭掉了比较强大的南唐,南唐的皇帝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位爷,话说,赵老大真是一位爷们,而特的弟弟赵老二就不怎么样,赵老二当皇帝以后,隔三差五的就找小周后侍寝,那位爷应该是艺术家,书法家,放在现在一定比方文山写的词要牛逼,可历史无辜的把他推到的前面,成了亡国之君,因果报应,北宋的徽宗也是这样的,我们的端王(徽宗)更是大收藏家,画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最重要的还是足球大人,假如,那时候有世界杯,我相信端王和高太尉肯定问鼎大力神杯,弥补现在我们国足尚不能射的困境,靖康之变,赵老二赵光义这一脉的皇族除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外,全部沦为阶下囚,更不用说皇族的女性了,包括宫女在内,全都被金人给凌辱了,端王的三十几个女儿,一天天的长大,变得如花似玉,当然也没有逃过魔掌,就连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的麻麻还给赵构生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

    两宋的这三百年,各种政权粉墨登场,堪称第二次南北朝,先是辽,西夏,北宋,然后再是,金,南宋,周边还有吐蕃,大理,西辽,当然最后都找上帝之鞭的蒙古给征服了,英雄辈出,当然狗熊也辈出,个人赶脚比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和隋末唐初时期精彩多了,时势造英雄,这些古人,告诉我一个道理,做人要有缺点,才能留名于青史,即使是骂名,做人要有特长,才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样才能飞黄腾达,还要有敏锐的嗅觉,谁要倒霉了,要远离他,更要有战略眼光,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还有,要会拍马屁!只要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在当下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甭管后人是什么评价,两腿一登,我管你们怎么评价,什么卖国求荣,杀害忠良,贪污腐败,不贪污我真对不起我这官,不杀人难道等着别人杀我么?国都灭了,为了活下去,怎么了?说这话,怎么赶脚我就和没有贞操的妓女一样,我虎躯一震,现在的社会不就是这样的么?铭铭,这就是我看后的感想,我只是个小人物,但这些大是大非八辈也轮不到我脑袋想,所以我写的消极了些,阴暗了些,就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1-11

  • 2019-10-11

  • 2019-10-28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3-18

  • 2022-04-21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10-03

  • 2019-10-19

  • 2019-11-16

  • 2021-08-21

  • 2019-10-29

  • 2023-05-12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1-12

  • 2019-11-08

  • 2023-03-27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6

  • 2019-11-04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2-01-24

  • 2022-09-25

  • 2019-11-16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宋濂借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宋濂借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宋濂借书读后感、2024宋濂借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