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守望·逃避读后感 > 地图 > 守望·逃避读后感,2024守望·逃避读后感
守望·逃避读后感相关栏目
守望·逃避读后感热门栏目
守望·逃避读后感推荐
守望·逃避读后感

(共 3172 篇)

  • 1、 《逃避自由》读后感(优选范文)

    这本书是弗洛姆基于对30-40年代纳粹极权主义在全世界泛滥的反思而写的,他尖锐指出纳粹极权主义在社会引起狂热追捧的心理机制——即逃避自由的机制。如果作者仅仅是分析纳粹主义的话,这本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在我看来,不会长久和深远。很显然,作者在动笔之前肯定也考虑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在整个内容的安排和结构的设计中,专门讲纳粹主义的只安排了一个章节,虽然每一章节都会涉及这一话题,作者试图想要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说理与逻辑推理过程,或者说通过分析社会中群体/个体的心理机制来进一步剖析纳粹主义。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本书用七个章节试图阐明四个问题,即“自由是如何产生以及产生的影响”“三种逃避自由的机制”“纳粹极权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民主社会中逃避自由的现象”。

    一、自由是如何产生以及产生的影响

    伴随着文艺复兴、大航海冒险、宗教改革、工业革命,个人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也越来越自由。而且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个人自由的发展。

    但是吊诡的是,个人自由的增加并没有给人带来更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相反,人们会选择逃避这种自由。

    二、三种逃避自由的机制

    第一种是权威主义,是对外在权利的依赖与臣服,具体表现为施虐与受虐,并假借爱的名义。

    第二种是破坏欲,就是除掉所有与之相比是个人显得弱小的对象。在纳粹极权主义时代,新中产阶级表现最为突出。

    第三种是机械趋同,即从众、随大流,个人自主思想与批判性思维的丧失。

    三、纳粹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

    区分了当时存在的心理基础,一种是无产阶级和自由资产阶级的听之任之心理,还有一种是新中产阶级如何将社会地位的自卑转移到民族自卑。

    四、民主社会中逃避自由的现象

    民主社会以一种更加隐形的方式存在,这种社会很容易识别,任何一个压抑人、否定的人的社会都存在逃避自由的现象。

    所以,应该怎么办?

    作者主张发挥人的自发性,重视人的自由意志与人格(理性+情感)的发展,而这种自发性的获得可以通过劳动创造。

    教育呢?教育在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作者对教育持批判的态度(好像法兰克福学派都不怎么看好教育)。首先批判了教育扼杀了人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最原始的表现是孩提时代自由表达厌恶、敌视与喜欢;作者进一步批判了教育不鼓励原创性思维,灌输式的教育,以及过分推崇知识的教育方法更加助长了逃避自由的发生。

    读完这本书,对于我自己来说,没有很强的个人冲

  • 2、 《逃避》读后感800字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总是会面临许多选择,它们会使人感到彷徨,既而有些矛盾,又有些无奈。如果,你的选择是逃避,那么,也许你就获得了短暂的快乐和轻松;如果,你愿意奉献自己的汗水,那么,也许你会获得永久的快乐。如果真是这样,逃避,还有意义吗?

    林林和杨玉艳在开学前一起去学校玩。由于假期里学校重新装修了一番,所以地上有很多垃圾。一位老师请她们明天来帮忙打扫。林林听了很不乐意,觉得这活不是她干的,第二天便呆在家里心安理得地玩耍;杨玉艳倒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一分子,有义务为学校做贡献,第二天就叫上一大堆同学一起去帮忙,大家干得不亦乐乎。开学后,林林见大家都不理她,仿佛知道了些什么……

    一个人,是永远逃避不了心里的内疚的。放下书本,我轻轻地叹了口气。心想:林林怎么一点也没有集体荣誉感!这种人可真虚伪!我渐渐对林林有了不好的看法。 啊!我想到了——我也逃避过!惭愧,内疚,后悔,伤心……各种各样的滋味全部涌上心头,原来,我竟然也是喜欢找借口逃避的人!事情是这样的:

    过年时,因为家里要来许多客人,所以大年夜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辛苦的劳动。我负责的是扫地。我一听,急了,因为家里面积很大,唉,要扫到猴年马月才能扫完呀!于是,我就动起歪脑筋来——装病。我躺在床上喊肚子疼,信以为真的爸爸妈妈马上叫我停止了劳动,继续休息。我裹着柔和的被子,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哈!我不用劳动啦!我躺在床上,注视着忙碌的爸爸妈妈,看着他们的汗水汇成了小溪。突然,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好自私,找了一个逃避劳动的理由,获得休息。更严重的是,我虽然心怀愧疚,但是竟还是躺倒了吃晚饭!

    想到这里,我的心已经压了一块大石头,愈发痛恨自己,责问自己为什么要逃避。的确,家庭大扫除我是逃避掉了,但是,心里的内疚永远也逃避不掉!我决定,我一定要鼓起勇气,去和爸爸妈妈说声“对不起”。

    逃避,是一种害怕的表现,逃避,是一种胆小的表现,逃避,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我相信,逃避只能让人更痛苦,所以,以后,我也不会再逃避了!

  • 3、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十三 escapefromfreedom

    来自医学心理学的作业,同时也是自己很想整理的读书笔记,稍作修改。

    你向往自由吗?

    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向往自由的,希望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但是这个建立在经验上的“公论”真的是正确的吗?

    很遗憾,这个“公论”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真正的自由,或者说他们都只是“叶公好龙”式的向往自由而已。当他们遇到了真正决定性的时刻——我是否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的时候,就当下而言,许多人做出了放弃自由的决定。

    这就是所谓的“自由逃避机制”。

    在阐释这个机制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个有关命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自由”的问题,那就是成为人们经验的自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扎根在人生命之中的天性?亦或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圣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亚当,夏娃偷吃了上帝的“智慧之果”的故事。在美好的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的生物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上帝的“培养皿”里。他们无忧无虑,甚至没有一点自我意识,他们就是这个“培养皿”的有机的一部分。但是在伊甸园里有一株生长着能分辨善恶的智慧之树。在蛇的诱惑下,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并且欺骗亚当一同吃下了“智慧之果”。、

    这个果实让人类从此和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不在把自身视作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自由的一部分(就逻辑而言,这个地方使用自由一词似乎有些不妥,但是自由应该是最好的词汇了。)。

    于是人类开始拥有了自由的概念和意识。

    《圣经》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与自由的基本关系。人类逃脱了伊甸园“培养皿”的束缚,他获得的一定意义上的自由,我把它定义为消极自由,但是这不是真正的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指:人得以摆脱束缚,无拘无束。积极自由是指:人能自由地发展。

    亚当和夏娃离开了伊甸园,并且再也回不到那个“美好的”伊甸园,他们获得了自由,但是却对自身的渺小感到了恐惧,对自身的前途感到了迷茫,他们开始有了羞耻之心,用树叶做了衣服,开始意识到了人与人的不同,开始感觉到了自身的存在。

    想想一个小婴儿,她会从降生,成长,到老去,死亡。她的人生过程就像《圣经》中的亚当夏娃——她的始祖一样。她在刚刚降生的时候,就像一只小兽,和世界上其他的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无比地眷恋生养她的父母,仿佛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纽带联系着她和她的世界(也包括了她的父母。)。她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

  • 4、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倾向,建立起其个人对自然的部分统治,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质。我丝毫不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因为在现代自由确实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来自内在权威的束缚,这种权威来自伦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来自个人本身的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

    他谈到,自由的帷幕拉开欧洲黑暗时代的中世纪,那时人没有竞争,不感到孤独和孤立,有安全感和相属之感,却唯独没有自由,人们却为此抗争,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宗教改革接踵而来,其结果可想而知。表面上,人们的抗争胜利了,但是他们胜利的果实变成了牢笼再次把他们束缚了,而这次的束缚比以前也更加牢固。其原因在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个人无法正常适应而与发展,个人面对冷酷无情的经济竞争变得力不从心。因此,一个个无能为力的个人产生了并把他们束缚在了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的状态。有人会问,自由为何会产生在欧洲,我想我前面已经提到是资本的主义的发展开拓了自由的道路,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源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在欧洲始于掠夺。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通向自由的道路被开拓成了一条康庄大道,到了现代,自由似乎发展到了巅峰。在这极度自由的空间与时间里,人们时刻注意并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个性,更积极进取,更有责任心,更加享受自由这肥硕的果实,然而,大部分人对这份果实是无福消受的,我所说的的大部分人所指向的是逃避自由的人,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越来越冷漠人

  • 5、 《逃避自由》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出版于 1941 年,正是纳粹德国发起对外侵略的第三年。

    弗洛姆发现,纳粹得以统治德国的原因,正源于我们对于自由的“逃避”。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只不过是一个幻影。因为这个社会充满着变化、不确定、疏离感,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孤独感和恐惧感驱使着。所以很多人选择臣服于公共舆论和大众意识,过上了从众的生活,放弃了自由。法西斯正是巧妙的利用这一点,实现了它的政治目的。

    在本书中,弗罗姆回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他指出,人类历史是一个“日渐个人化及日渐获得自由”的历史。亚当和夏娃违反了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从而真正有了作为人的意识,自由开始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亦因此遭到破坏。人类一方面摆脱了传统的外在权威的种种束缚,尤其在当今,人类差不多完全摆脱了宗教及诸种权威的影响,并拥有较充分的物质财富,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人”;但另一方面,一旦人类独立,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被瓦解,人的生命价值的完整性亦不复存在。在这之前,人隶属于宗教、社会和家族,而不属于自己。这种状况妨碍人类朝自由、自决和完整的方向发展,但是,它往往又是“慈爱、互助及安全”的,人可能感受到饥饿和外在压迫的痛苦,但人不感到孤独。

    然而,获得“自由”的现代人则呈现出另一种情形。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日益个体化,成了一根根伟岸羸弱的风中芦苇。现代文明制造出大量的物质产品,它像一堵堵高墙,将人与人隔开,把人拉离本真状态。乡下人的热情纯朴在城市绝迹,茅屋的原始气息在一幢幢高楼大厦中荡然无存。甚至在一个人格不健全的社会,人们连孤独也无从察觉,只有麻木、浮躁和野蛮。人们赤裸裸的炫耀财富,却离本真愈远;人们谈论性,谈论女人,却离本真愈远;人们宽容默许一切,却离本真愈远。在当下时代,存在真正成为了一个问题。

    那我们只能对“自由”敬而远之吗?弗洛姆告诉我们,有独一无二的创造,才有个人的价值,有真诚的爱,人与人之间才能产生联系。唯有创造与爱,可以战胜我们对于自由的恐惧与逃避。

  • 6、 《逃避自由》读后感1500字

    1.通篇来看,这本书里弗洛姆都在对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进行调和,同时强调人的社会性。

    2.深受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的影响

    3.在逃避的心里机构里,强调摆脱孤立和无权力的焦虑是作为个体逃避自由的核心动机所在,极权主义、破坏性、机械趋同,都是个体寻求自由的手段。

    4.人类的自由从积极意义来看,是在于获得人性尊严及个人力量,即自我实现的需要。

    5.自由的意义是动态变化的,从中世纪宗教改革到现代社会,除去宗教、经济、社会等外部因素,仍有诸多内在因素阻碍了我们对于自由的认识,但是都伴随着个人的孤寂感和和无力可施的苦闷。

    6.绝大部分人选择舍己的自动适应来调和自己与世界的矛盾,即完全去个性化、满足他人期望,变得和他人完全一样,借以消除对于孤立和无权力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7.我们主观上以为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包括希望、感觉、思想和器官感觉,都有可能是外界加诸于我们的(如催眠的暗示)。这也意味着,同时我们在顺从权威的时候,也会以自己的思想加工,虚伪地欺骗自己这是自己思考的结果。

    8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也会不自觉的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咨询心理学中合理情绪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我们对被施加压力行为a(activating event )以及结果c(consequence)的无力感转嫁到信念b(belief)上,即通过认知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行为及后果的合理化。从这个角度讲,极权主义里被虐待狂对于虐待狂的依赖和认可、虚伪的思考,都是我们掩盖行为真正的动机并将之合理化(即调和愿望与现实)的过程。

    9.丧失自我使得我们过分迎合他人期望,自动与他人同一化,这种互相促进的循环中,我们往往选择服从新的权威,因为新的权威给予安全感并解除自我价值的怀疑。

    10.我们逃避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带来的孤独、怀疑与不安,为了寻求安全感,我们选择被束缚,选择逃避自由,但是这种安全感诞生于虚幻的自由意志,在自由与束缚的不断交替中,本身是不堪一击的。

    11.匿名权威照顾了我们自以为的自由意志,免于我们对强迫性命令的执行,但是这种隐藏的不对等关系说服力更强,对于我们的自由危害更大。

    12.唯有当我们有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时,表达我们想法的权力才有价值。唯有当内在的心理情况能使我们可以确定我们自己的个人地位,不受外在权威控制的自由,才能成为一项永恒的收获。

    13对于批判性思考的扼杀带来的后果一

  • 7、 守望灯塔读后感

    【篇一:《守望灯塔》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守望灯塔》这本书,非常的有感悟,因为这是一本为孤独的人带来慰藉的暖心力作。

    《守望灯塔》讲述了西尔弗是一个孤儿,飘无定所,由瞎子皮欧收养。皮欧是拉斯角的灯塔看守人,行踪神秘,给西尔弗讲述了许多跨越时空的旅行故事。这些故事围绕巴别尔?达科展开,他是一个十九世纪的牧师,一生过着一半光明一半黑暗的生活。达科的故事照亮了她的生活。就像是一张穿越黑暗的地图。她在不断的失败中,守着这份光,不断成长,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属爱情。

    看完了《守望灯塔》,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独自用力地成长。在黑暗中,守着光亮,不断失败,又重新开始。

    一部《守望灯塔》感动我们,即使身处在黑暗中,只要守着光亮,便可以独自成长。

    《守望灯塔》它给黑暗中的人以光亮,给孤独无依的人以前行的勇气。

    【篇二:读《守望灯塔》有感作文】

    这是英国当今实力派女作家詹妮特。温特森写的。这是第一次接触到她的小说,看到书上有地对她的介绍后,感觉她是个自己活的很自在的一个人。一个孤儿出生,被一家教友夫妇收养到十六岁。然后就讲到她其他的作品,大多数被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不喜欢的人说那一文不值,于是她成了英国当代最富争议的小说家。

    《守望灯塔》这部小说是她2004年因为一个灵感来写的,讲叙的是一个孤儿和看灯塔的人的一个故事。银儿是一个孤儿,飘无定所,由瞎子普尤收养。普尤是拉斯角的灯塔看守人,给银儿讲了很多跨越时空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围绕巴比。达克展开,他是一个十九世纪的牧师,一生因为自己的性格和爱情过着一半光明一半黑暗的生活,而达克的故事在银儿看来是她自己穿越黑暗,通向光明的一张地图,与她后来的故事交织一起,最终走向了爱情,成就了一个娓娓动听的爱情故事。

    这本书作者的写作手法很特别,全书是通过插叙来讲一个故事(我只看了一遍,所以也不算是很理解。)用的诗一般的语言,创造了一个现代寓言。里面有大量很优美很奇妙的句子,我很喜欢,并且这个故事我好像能身临其中一样,一起感受主人公的不辛遭遇,至到走入最后的幸福。感觉她那种至死不渝地相信爱,然后一直去寻找爱,寻下去的勇气,很让人感动。而那个插曲中的达克呢,因为害怕失去一些东西,然后去怀疑自己到手的爱情,最后呢?走向了毁灭。我认为他的爱情应该是最应该相信的,偏偏因为多疑,失去了就后悔。爱情真的有时候总是不能承受一个小小的猜忌,更何况是最亲密的人们之间呢。

  • 8、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与命运抗争”还是“逃避命运”?

    【摘要】都说《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在与自己的命运抗争,但是,俄狄浦斯王在听到预言之后却选择了离开,离开本身不就是一种逃避么?那么,俄狄浦斯王的一生,是在逃避自己的命运,还是与自己的命运勇敢抗争?本文从小说中,俄狄浦斯王听到预言的一段话,引出关于俄狄浦斯王的行为究竟是与命运抗争还是逃避命运的思考,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命运,预言,抗争,逃避。

    他说了另外一些预言,十分可怕,十分悲惨,他说我命中注定要玷污我母亲的床榻,生出一些使人不忍看的儿女,而且会成为杀死我的生身父亲的凶手。

    我听了这些话,就逃到外地去,免得看见那个会实现神示所说的耻辱的地方,从此我就凭了天象测量科任托斯的土地。

    俄狄浦斯王从一开始听说了关于自己的预言弑父娶母,随即选择了逃到外地去,对这个行动,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和说法,可以说俄狄浦斯王果断忍痛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和土地,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勇敢地去闯荡风雨,是因为他不想在父母身边,让预言实现,让悲剧发生,只要预言不被实现,他俄狄浦斯王就挑战了预言的权威,打败了命运;也可以说,俄狄浦斯王畏惧命运的强大力量,害怕预言的发生,所以选择了逃避,不敢挑战预言的权威;等等。本文一开篇就搬出了文中这么一段话,用意是从中引出这么一个问题,也是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俄狄浦斯王从一开始听说了关于自己的预言弑父娶母,随即选择了逃到外地去,那么,他这个逃,究竟是与命运抗争的表现,还是逃避命运的选择呢?下面我们分开来仔细探探其中究竟。

    与命运抗争

    首先我们来聊聊与命运抗争的看法。

    假如命运胁迫了俄狄浦斯王,那么,为了不让悲剧发生,俄狄浦斯王只有离开。只要预言没有发生,那么,命运一贯以来强大的生命力就不成定论,人类的力量也就显得并不亚于命运。的确,俄狄浦斯王也如此做了,为了显示自己与命运的抗争,他离开了科任托斯的土地,离开了波吕玻斯和墨洛珀这两个俄狄浦斯王不知道并非预言中的父母,却一直以为是预言中父母的父母,最后,他也如了自己的愿,避免了杀害自己以为的父亲波吕珀斯,也避免了迎娶自己以为的母亲墨洛珀,俄狄浦斯王避免了自己所理解的预言,可以安心地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的人生了,也可以自豪地藐视命运曾经的警示。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地显示,俄狄浦斯王一直以为的父母并非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一直认为的与预言发生联系的父母,并不是预言中真正所指的父母,接下来是大家所共知的事

  • 9、 守望教育读后感

    【篇一:守望教育读后感】

    利用假期,把刘铁芳教授所着《守望教育》认真读完了,暗自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师的。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世界来抚慰我们的生命。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侵润着。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感情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读一些着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吧。

    【篇二: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是我的母校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所著的教育随笔,读刘铁芳教授的这本教育随笔,我好像找到了一种回家的亲切感。我曾经在湖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学习四年,这四年为我的今天的教育教学生活奠定了基础。而现在细读母校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守望教育》一书,将会使我在教育教学道路上走得更好。

    《守望教育》共有六辑,本书充分展现了在当今一个喧嚣的时代

  • 10、 守望春节读后感
    守望春节读后感 李梁 读完《守望春节》这篇文章,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我”以前总是空着手回家,而今年,“我”买了很多东西。每次,“我”要走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给“我”带上很多自己种的东西,“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自己很没良心。 我被文中“我”的爸爸妈妈的那种深深的爱感动了。“我”的爸爸妈妈为了“我”的健康,每逢过年,“我”要走的时候,都给“我”带很多自己种的东西,“我”的爸爸妈妈真爱我啊。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我的爸爸妈妈也很爱我,记得有一次,那是在去年的暑假里,我得了大叶性肺炎,住了院。白天,爸爸和妈妈陪着我,给我讲故事。我要上厕所时,爸爸帮我提着吊瓶;我要喝水时,妈妈给我倒上水,并把水杯递给我,我喝完了水,妈妈就再帮我把杯子扣在蓝色的水瓶上。中午,爸爸先问我想吃点什么,然后骑着车子去外边买。吃午饭的时候,如果我的右手扎着针,妈妈就帮我端着饭盒,我用左手拿着勺子一点一点地挖着吃。下午,爸爸妈妈还经常关心的问我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吗…… 我的爸爸妈妈真爱我啊!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06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8

  • 2022-04-11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6

  • 2019-10-19

  • 2019-10-20

  • 2022-12-26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6-01

  • 2019-11-06

  • 2022-04-13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09-23

  • 2021-04-0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2-01-0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1-07

  • 2019-09-27

  • 2019-10-28

  • 2019-10-28

守望·逃避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守望·逃避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守望·逃避读后感、2024守望·逃避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