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山河表里读后感 > 地图 > 山河表里读后感,2024山河表里读后感
山河表里读后感

(共 8186 篇)

  • 1、 《山河表里》读后感800字

    爱能治“丧”——《山河表里》读后感800字:

    一本书中,如果有一句话可以打动人心,那么这本书就是好书。我可能有点魔怔了,看完《山河表里》大半个月了,心里还是一直对南山念念不忘。

    今天拿到了纸质书,看到了作者写在最后的话,说这是她的一本治愈系的书。我觉得顿时找到了自己深爱这本书的根本原因——我很丧,希望被治愈。所以我特别的爱南山。而我的身边,恰好没有南山这样的人。

    我们都多多少少有点像褚桓——颓废,迷茫,没有目标,找不到活着的意义,间歇性想死,可是又没有勇气真的去死,所以只好一复一日的努力挣扎,年复一年的茫然堕落。

    幸运的是褚桓遇到了南山这样一个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南山给予了褚桓无条件的包容和爱,同时南山自己就像春雨后的第一棵竹子,青翠欲滴,生机勃勃,整个的散发出让人无法忽视的生命力。而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中太少了。

    我一直都不热爱生活,很多次想过死,可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胆量真的付诸实践。我是想要自我救赎的,可是我运气不好,方法不对,所以我只能抓住南山这个虚拟的人物不放,期望从他身上得到一些能量。

    有些老生常谈的话,单独的拎出来说总是很矫情,可是放在特定的语境里,却让人热泪盈眶。比如褚桓说“为了我爱的人,我要多活几年,所以我戒烟了”。一个被爱羁绊的人,大概又累又幸福吧。

    p大的书里,一个人总能被另一个人治愈,给予对方好好的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而畅销书之所以能畅销,最根本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到了一部分人的深层次诉求,并与之共鸣。同时我相信,每一个角色身上,都有着作者的影子,或许是他本身的特质,亦或是他的向往。

    综管p大的几本书,主人公总是在遇到真爱之后,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被治愈,被宠爱,开始努力。可是就我目前看过的书里,最打动我的还是南山。

    这个世间,大概唯有真爱才能治愈“丧”吧。作者:浮世混不吝

  • 2、 山河表里读后感600字欣赏

    《山河表里》一书由priest所著,讲述了一个双向暗恋的大冒险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读完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山河表里读后感6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些老生常谈的话,单独的拎出来说总是很矫情,可是放在特定的语境里,却让人热泪盈眶。比如褚桓说为了我爱的人,我要多活几年,所以我戒烟了。一个被爱羁绊的人,大概又累又幸福吧。

    p大的书里,一个人总能被另一个人治愈,给予对方好好的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而畅销书之所以能畅销,最根本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到了一部分人的深层次诉求,并与之共鸣。同时我相信,每一个角色身上,都有着作者的影子,或许是他本身的特质,亦或是他的向往。

    综管p大的几本书,主人公总是在遇到真爱之后,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被治愈,被宠爱,开始努力。可是就我目前看过的书里,最打动我的还是南山。

    这个世间,大概唯有真爱才能治愈丧吧。

  • 3、 表里的生物读后感合集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表里的生物读后感合集》,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表里的生物读后感【篇1】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这句话就是来自《表里的生物》里的一段话,这也是一篇文章里最吸引我的一段话。

    这句话在文章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的天真可爱,这也论证了他的想法---只要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说明作者小时候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子。

    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死的东西它是不可以自己发出声音的,就算是可以自动的发出声音,也是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比如:音乐是让人给唱出来才可以在手机上听的,也是人们把歌去发布在网上才可以在手机里听。总而言之是没有死的东西,可以自己发出声音的。

    我学了这篇文章,知道了不论是什么事情都是由生物造成的,让我们以后可以更好的接近生活,热爱生活,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表里的生物读后感【篇2】

    《表里的生物》是一本既有趣又生动的科学读物,通过丰富的实例、详尽的解释,作者光明地向我们展现了生物学中外表和内部构造之间的微妙关系。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更加理解了生物的奥秘。

    生物的外表是它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也是它的身份证明。第一篇文章中,作者悉心描绘了印度洋的海龟,让我惊叹于它们在数百公里的海洋间怎样找到自己的家乡。原来,这是因为海龟的壳上有独特的花纹,它们的故乡的花纹和它们自己花纹是相匹配的。这就像人们把智能手机的壳换成相同图案,为了更容易识别自己的手机。此外,生物的外表经常会引起天敌的注意,如章鱼会变色、岩鸽子伪装成石头、藻类利用气泡调节浮力等等,这些形态和颜色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生物躲避天敌,增强了其生存能力。

    但是,生物的内部结构才能决定它的能力和素质。第二篇文章,作者细致地探讨了巨无霸白洋淀鲤鱼的肌肉系统,描述了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速,猛力钻入岩石缝间等技能的实现机理。通过阅读,我逐渐领悟到,内在构造是能够塑造一个生命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它能否顺利繁衍后代、适应环境变化的必要前提。

    值得一提

  • 4、 《山河之书》读后感

    《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毫不保留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

    举个例子,《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可以足不出户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能让我360无死角地了解这些闻名于世的建筑。

  • 5、 《山河袈裟》读后感

    《山河袈裟》读后感

    文/星辰

    前几天,得空读了摘登在《新华文摘》(2018年第20期)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李修文的散文集《山河袈裟》中的散文,感觉很触心、走心、舒心。

    说实话,没有完完全全的读懂悟透,但却有着深深浅浅的爪痕印记,只是哪些感受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而已,直到他所述及的情由出现才似乎恍然有些觉悟。

    在文章羞于说话之时,他写到,在十几年前一个雪天,他乘火车从东京去北海道,途径札幌,已是黄昏,车窗外琼花愈发纷飞,稍后,月亮升起,月色铺撒,此时四周好像被无边无际的幽蓝之光包裹,仿佛置身景虚幻境,这景象震惊了他,也震惊了坐在对面的一对老年夫妇。老妇人的脸紧紧贴着玻璃向外看,看着看着,泪自涌流,良久后她对自己的丈夫,甚至也是对她自己说:这景色真是让人害羞,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多余得连话都不想说出来了。他说,老妇人这句话他一直记着,记了十几年。它提醒他,当造化、奇境和难以想象的机缘在眼前展开时,不要喧嚷,不要占据,要做的是安静注视,是沉默;不要在沉默中爆发,而要在沉默中继续沉默。

    读过此文,我想这是怎样一种体验?!怎样一种关照?!经年的时光似乎有,似乎一时又忆不起来,那种情境或许是不自觉的吧!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同身受吧!

    月4日,也就是上上周末,大概是心念的一种映照,居然就出现了这种羞于言说境像。午餐后,大好的晴天,阳光布施,树静止于风柔,温暖裹满周身,如果不是高高石岸上落叶枝条的提醒,哪里会感觉到季节已进入立冬的编程,阳光是在晚秋与初冬的边界上徘徊?!

    我在那里纵观天南地北,在那里横亘海东漠西。其实这些都不重要、紧要,只是一个铺垫,权当一个背景。我要说的是头顶之上,目力所及的高天。那时,那是怎样的色泽、态度、姿呈啊!说晴空万里如洗,太老旧;讲长天浩荡无涯,落俗套。那一泻无边无际的瓦蓝瓦蓝,那一去了无际涯的明亮,那一探深无底细的纯净,包围着我们,我们仿佛落入辽阔无垠的海底世界,山树楼房等等万物嵌在、潜在其上、其中

    这些都是心里想到的,现在写到的,苍白不及其一。而当时给我的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震颤,倏时无语,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无聊的,此景此情能做的只剩下安静的仰望,让人害羞的仰望。恰当其时,一个人经过这里,步经身边时,听到他轻轻的一句:这天真蓝!就打住了,没了下文。想必他同样被这眼前的瓦蓝、澄明、纯净惊着了,觉得一切话语都是多余的,旋即缄口。

    无独有偶

  • 6、 情漫山河读后感

    情漫山河读后感

    2016年7月25日收到了梅梓祥老师寄来的《情漫山河》这本书。梅老师很用心,用黄色牛皮纸包裹好,生怕风吹雨淋。而我不想辜负老师的这份细心与信任。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慢慢地读完这本书。

    《情漫山河》全书共有56篇文章,是一部反映铁道兵战斗历程的散文、报告文学集。内容从大漠深处到长城内外,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文字读起来很深情。老实说,这本书的读后感很难写,我迟迟不敢下笔,是因为它的内容太厚重,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用自己的双脚行走在筑路的路上,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年轻的筑路人,我怕自己写不好而对不起前辈。

    60多名作者笔端触纸写下一篇篇感人的文字,表达了广大筑路人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人民军队的一往深情。跟随作者们的足迹,你可以领略从白山黑水到戈壁荒漠、从南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祖国的奇山异水、风土人情,以及那些或悲壮、或有趣、或感动的故事。

    作者戚广和与战士们一起迎着凛冽的寒风,情绪激昂地唱着战歌,出发去抢修塘沽至天津的铁路。可是这一路并不平坦、顺利,"轰"数不清的地雷,在他们身边爆炸;敌机从头顶一架架飞过,时不时的轰炸,可是战士们一如继往的前行,无所畏惧。冬天抢修铁路,一镐下去,战士们把虎口震破了,鲜血冻在镐把上,但是听不见一个同志叫苦。一年来就是凭着一把铁锹,一把钉道锤,把铁路从松花江修到了天津,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

    在樟河,战士们三天没有睡上十个钟头,可一个个还兴奋地唱着自编的小调:北风滋溜溜吹,吹来个二支队,修路修到樟河桥,个个情绪高……看到这里时,让我想起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画面和这里的文字一模一样,铁道兵战士沐雨栉风,保家为国,为人民的解放事情铺就了一条通向胜利之路。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曾一起在军旗下集结、歌唱、战斗、冲锋,一起把足迹嵌在共和国的北国南疆、雪域高原,走到哪里就把幸福和欢笑带到哪里,骄傲、自豪、勇敢的铁道兵。

    《扬子江上》则是讲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了。战士们在长江大桥二号墩和洪水搏斗的一天。雨大水凶,船只摇晃不定,战士们的雨衣已经淋得透湿了,雨水不留情地从头上一直灌到全身。然而再大的风浪也不在他们眼里,一次次冲锋、一次次向前,终于赶到洪水前面,拔起钢板,船只通过,在场所有的人挥帽欢呼,拥抱庆祝。

    还有《战斗在碧河线上》、《四百五十个昼夜》、《没有新娘的婚礼》等等,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歌如泣、感天动

  • 7、 《山河之书》读后感500字

    余秋雨先生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毫不保留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

    举个例子,《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 8、 《山河之书》读后感1200字
    《山河之书》读书笔记200字 现在大多是从网上摘读一些快餐文化,很少静下心来通读一本透着墨香的书。近日,一友人向我推荐余秋雨先生的《山河之书》,于是从网上购来一本,读来确有酣畅淋漓之感。 余秋雨先生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读后感)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譬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峡》等,众所周知,这些著名景点作为一种人文构建,既可以使人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其宏伟、高大之美,也可以使人从文化的角度来感受到洪厚、庄严之美。这些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实用性为世人所瞩目,它们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种豪放的雄伟、是一种奔腾的力量。他们可因其大而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而使得艺术审美者在体味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同时,也会明显的受到他思想的浸润与牵制,你会一起和他感同身受到好与恶、荣与辱,血与泪的情感宣泄,这是一种共鸣现象,这期间除了倾听到作者的痛苦,激荡、欣喜的心声之外,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
  • 9、 《山河之书》读后感800字

    余秋雨先生曾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苍茫天地间,人显得如此渺小,于是,他踏上了旅途,一条山河之旅,文化之行。如今,我亦在那本《山河之书》中读到了历史。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唯有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绝。史书,记载层出不穷,又有几分是最真实的,最客观的呢?也许很少。当他的足迹踏入贵州那一片美好,西江苗寨姑娘们的美丽便展现于眼前,那嫣然一笑过后,淡淡一句“我们是蚩尤的后代”,震撼心灵!

    蚩尤与美丽一词似乎从未有牵连,甚至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或许书中说的就是对的“胜利者在拥有绝对话语权之后,总是尽力把失败了的对手妖魔化。”在诸多史料中,蚩尤便是妖魔第一人。

    在西江苗寨的石阶上,印下了千年前蚩尤与黄帝的那一场战争;在姑娘们的笑声中,拾起了遗落的历史,那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一小半历史,经过千年蒸馏,不再有愤恨,消去了火气,隐没了抱怨。

    再往北去,他带领我们去到两千多年前的世界,那时已有几座不错的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都一一相继沦为废墟,而中国,有一座城市两千多年至今仍繁华。那,便是苏州。

    温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致的园林,幽深的街道,苏州便以这样的形象处处给人以宁静之感。古人的题叹随处可见,文人大多以苏州来休憩,苏州便成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

    跟随他的脚步,漫步于苏州小巷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石阶,一座座门庭,仿佛浮现于眼前,让你忍不住去想它背后之蕴。那两千多年的小巷,写满了故事。

    再往北去,便到了黄州。赭红色的陡坡直逼浩荡大江,那便是东坡赤壁,苏东坡一生坎坷,辗转许多地方,而黄州,定让他最为印象深刻。

    他从监狱中走出,带着极小的官职,没有家眷,别无选择,朝着这一片荒凉走来。乌台诗案消耗了他太多精力,消磨了他太多锐气,他甚至一度想自杀。而历史事件的背后,却往往是小人作祟。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而在黄州,他想通了。他不再骄纵,不在有锐气,回归清纯与空灵。苏东坡也与其他大家一样,成熟于灾难,成就于灾难。千古杰作前奏已奏响,神秘的天光已射向黄州。

    他的脚步从未停下,书中之旅也未曾停止。中国,外国,大大小小文化古迹,他都会去一一探寻。而我就在这本《山河之书》中,读到了海南岛的高洁,莫高窟的雄伟,以及渤海国的那份隐秘。

    书与路融为一体,文化与山河亦相互交织。在书中我行走于山河之间,体会文化之旅。

  • 10、 旧山河读后感(精选范文)

    《旧山河》是一本通过人物和事件讲述历史的随笔集。全书共53篇随笔,语言精炼,篇幅短小;所涉及的历史区间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人物范围庞杂,有正德皇帝、严嵩、吴三桂这样的帝王将相,也有嵇康、贾谊、李卓吾等文人墨客,还有大太监刘瑾、魏忠贤这样的话题人物,从某个人物的遭遇或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入手,对许多历史片段进行了生动解读。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www.dhb100.com/

    书里的中心思想是说: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的个人与群体关系失常,在旧传统里几乎找不到个人自由空间。以群体名义进行的道德绑架,使人人背负着空泛沉重的责任;缺乏自我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造成对暴行的盲从,对独立精神的坚持则始终困难重重。而这样的观念至今仍缠绕在国人的精神深处,对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追寻是需要通过阅读和反思来建立新的常识的。

    反思些什么呢?首先,时刻关注群体的重大问题,那么个体权利的位置在哪?其次,平民是如何在动荡中演变成参与盲目杀戮和随意破坏的暴民的?最后,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物在儒家体系中如何坚守独立精神?

    儒家视使命感为义务和本分,这种使命感内生了强大的凝聚力,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每个个体都怀有这种使命,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这种宏大而缥缈的救国责任,集体的精神生活是何等充实,已经不需要独立精神了。但是天下兴亡的判别标准应该是个人是否有机会在群体中实现幸福,如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承担兴亡的责任又有什么意义?

    至于平民向暴民的转变,原因有四,一是官逼民急了反;二是受自我纵容情绪的操纵,自居为弱者的人堕落最快,起初只是激愤不平,下一步就允许自己做各种坏事,甚至欺凌更弱者,大喊“大户积钱还我债,小民养女是吾妻”;三是辨别真相的困难,使得群体想把自己从辨别真伪的负担里解脱出来,让别人告诉我谁是坏人,我直接泄愤;四是一般参与者免罪,只要不是挑头的那一个,事后追究起来,只消说一句受了蒙蔽即可转移责任。

    暴民,深受蒙蔽也好,自甘堕落也罢,都是我所为之感到悲哀的,而嵇康那样“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格是我当前这段时间无限向往的。有人说嵇康愤世嫉俗,其实他是不在意世俗,他既不许别人侵夺自己,也绝不侵夺他人。这样的想法看上去朴实,却永远不可能实现,于是他在临终所写的《幽愤》中自责到:“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他无论如何想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10-28

  • 2019-11-08

  • 2019-10-28

  • 2022-05-16

  • 2019-10-11

  • 2019-11-04

  • 2022-02-0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1-16

  • 2019-10-28

  • 2019-11-03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0-23

  • 2019-11-04

  • 2022-12-14

  • 2022-05-13

  • 2019-10-24

  • 2022-12-10

  • 2022-12-13

  • 2022-12-29

  • 2019-10-23

  • 2023-01-28

  • 2019-10-23

  • 2023-06-15

  • 2022-07-19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1-06

  • 2022-05-11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山河表里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山河表里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山河表里读后感、2024山河表里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