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乾隆帝六下江南读后感 > 地图 > 乾隆帝六下江南读后感,2024乾隆帝六下江南读后感
乾隆帝六下江南读后感相关栏目
乾隆帝六下江南读后感热门栏目
乾隆帝六下江南读后感推荐
乾隆帝六下江南读后感

(共 1571 篇)

  • 1、 读《乾隆帝六下江南》后感 (450字)

    我读了《乾隆帝六下江南》这篇文章,乾隆帝对百姓有好,也有弊端。

    《乾隆帝六下江南》这篇文章讲乾隆帝处处效仿,他的祖父也六下江南。乾隆帝鼓励农桑,巡视农田和织造机房,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但是也有弊端,每次下江南都要兴师动众,耗费的人力物力数量非常庞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每次南巡都要动用千余艘大大小小的船只。皇帝和后妃乘坐的五艘大船,要征调三千六百名纤夫。皇帝喝的水要从远处去取着名的泉水,如在山东境内取用济南珍珠泉水这种奢侈浪费使国库变得空虚。官员腐败,给百姓带来灾难,清朝走上了由盛转衰的道路。

    乾隆帝六次南巡,耗费的人力财力无法计数。他的祖父康熙帝而并不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乾隆帝为人好喜功,奢华铺张,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助长了挥霍浪费的风气,使官场越来越腐败黑暗,康乾盛长也慢慢走向衰落,像乾隆帝这样奢侈浪费的风气,造成经济困难。当今社会也存在这种现象,并且越来越严重,但我们不能那样奢侈浪费。

    铁河四年级:ben1

  • 2、 《乾隆帝》读后感

    《乾隆帝》读后感

    小企鹅

    这段时间对历史书比较感兴趣,读历史可以给你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读历史并不是为了指导未来,而是为了让心更自由。当然了,读什么样的历史书也很重要,说实话,国内所谓很多历史书我是看不懂的,不过我倒是明白了为什么初中我历史从来不及格了,毫无逻辑性,要么就是歌颂神灵要么就是痛斥恶魔,实在不知所云,背多少遍都记不住。

    《乾隆帝》,【美】欧立德著,是我读的甲骨文系列第三本史书,前两本《西太后》《永乐帝》,前两本是日本学者所著,个人觉得均比《乾隆帝》好的多,尤其推荐《西太后》。

    《乾隆帝》整体给我的印象是,乾隆比较按部就班,性格比较稳定,一个统治者做出几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并不难,可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于律己,为社稷安稳做出切切实实的成功或失败的努力。乾隆的自律从他的日常可见一斑,皇帝通常在早晨五点左右。起床沐浴后,更衣,用膳,然后读一会史书。乾隆在位时所言:“凡修己治人之道,事君居官之理,辈载于书”,故其一直有读书的习惯。七点前皇帝就要准备接见群臣,然后开始处理国家事务。中午时分,当天最为紧要的事务才能处理完毕,然后皇帝会留出一点时间召见新任官员。下午两点左右通常是皇帝一天中的主餐时间(好抗饿)。用膳完毕,乾隆会暂时抛下政务去练习绘画和书法,吟诗以及鉴赏其收藏品。通常皇帝八点左右就会就寝,如遇战事(这在乾隆期间是很正常的),皇帝会更加勤政。乾隆甚至在晚年得时候都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所以至少他得身体看上去非常健康,尚未年老体衰。对于这种几十年如一日严格遵循作息规律的人,我一向是很敬佩。(因为我自己做不到)

    做为君主,总要给自己的统治定格在基调,总要面对这种选择,是以严刑苛律进行统治,还是相信自己道德典范的影响。虽然登基之初还是延续了雍正的某些方式方法,乾隆一直承诺是要实行温和的统治的,其统治风格直到第一任皇后去世。乾隆与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大婚之时,弘历只有16岁,富察氏只有15岁,他们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满,直到23年后富察氏去世。皇后在36岁突然离世,是乾隆统治的第一个转折点,皇后去世后,乾隆悲痛不已,放佛将因失去发妻的所有悲伤都寄托在悼念皇后的仪式上,由此而引发了第一轮朝野上下之人心惶惶。开始,乾隆对那些没有上奏表示对皇后去世悼念和悲痛之情的官员,迅速惩戒53人,连降两级;皇后去世一个月后,乾隆进一步公开指责两位皇子哀悼之心不诚,剥夺了他们的皇位继承资格

  • 3、 乾隆王朝读后感

    乾隆王朝读后感(一)

    这几天,四川卫视正在播放电视剧《乾隆王朝》,我几乎一集不拉的在观看。此剧可以说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姊妹篇,场面也够宏大,演员也可谓演技高超。我很喜欢看这样的古装剧(强调一点,不喜欢像《还珠格格》那样的电视剧和港台腔的古装剧,做作的很,还有说话实在接受不了)。喜欢看此剧是喜欢看,可是对剧情有点看法。

    一是焦晃主演的乾隆,年龄太大。虽然化了妆,但每每看到他在叫太后额娘时,总觉得不舒服,感觉演太后的太年轻了。即便是在太后面前毕恭毕敬的,可还是觉得不像是儿子在老娘面前的样子。

    二是陈瑞演的和绅。陈瑞是个很英俊的演员,演技也很好。我觉得导演在选这个演员是对了,历史上的和绅,不管是历史还是野史,记载的和绅都是个很漂亮的人,还有的说是乾隆看上和绅,是因为和绅长的像其故去的一个妃子,我想乾隆不可能老一直思念一个丑八怪吧。但问题是,和绅是历史上一个着名的贪官,而《乾隆王朝》中则是为其正名一样,把和绅塑造成一个为国为皇上尽忠,办差是尽职尽责,对贪官是毫不留情的一个正面的形象。让人看了有些大跌眼镜。

    三是此剧名为《乾隆王朝》,我看实为《和绅传》。剧中一直是以和绅的沉浮为主线在发展,把和绅在官场的争斗和与心爱女人的爱情,表现的是淋漓尽致,虽然感人,但好像有点跑题一样。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此剧。陈瑞演的和绅,得意的不张狂,失意时不迷茫。把一个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四处逢源、长袖善舞、聪明一世的和绅处理的恰到好处。

    乾隆王朝读后感(二)

    看电视剧《乾隆王朝》,感觉和珅的确是个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和珅在当官前期,是想当一个好官的,从他查出王亶望、陈辉寿就可看出。后来查办国泰就有点小人所为,但他的做法非常符合主子的想法,我们做的要跟得上皇上他老人家的想法,要让皇上满意,从这句话就可看出。

    和珅是一个很会玩弄权术、阿谀奉承的人,诡道诈术用得非常好。在他查办王亶望时,能够无中生有、故布迷局,充分利用王的多疑性格,使王露出马脚,从而轻松破案。在查办陈辉寿时,就更厉害了,利用皇后将陈的偷梁换柱、贪污受贿暴露无疑,给自己省了很多麻烦,正是这两件事,乾隆看出和珅是个很能干的人。再这以后查办国泰时,就带了很大的功利色彩,完全是照主子的意思做的(而且他也很会体会主子的心意),出发点完全是主子,不是老百姓。

    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人,钱峰。此人真是一位诤臣,是个爱民的好官,但其处世做法实不

  • 4、 忆江南读后感

    忆江南读后感(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碧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诗人白居易的不朽之作。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意思是: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日出江花红似红,春来江水碧如蓝。意思是: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的蓝草。能不忆江南?我想,这句话我不用解释,大家也都知道。

    我才刚刚去过江南一带。对江南的印像好上加好。正如白居易说的第一句:江南好。在我看来江南真是好,绿树成荫、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碧绿的湖水真有一种古代的韵味。还有白居易说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我非常忆江南,因为江南的美景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我最渴望再去一趟。

    忆江南读后感(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词人青少年时期就曾旅居江南,中年又先后在杭州、苏州等地做过刺史(州的长官),江南的美丽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恋恋不能忘怀。晚年在北方,他写过不少怀念江南的诗歌,《忆江南》词三首就是其中广为传诵的一组。它们约作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前后,当时词人66岁左右,正以太子少傅分司洛阳(领干薪在洛阳养老)。这里所录,是组词的第一首,也是写得最精彩的一首。

    旧曾谙,过去曾经饱览。谙,热悉。江花,江边的鲜花。蓝,植物名,种类很多,叶子可用来制作青绿色的染料。

    日出两句,线条粗犷明快,设色鲜艳浓烈,凸现了春和景明时的江花江水,有彩版画的艺术效果。

    忆江南读后感(三)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2020,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2020,又照应了忆字2020,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 5、 小海帝读后感

    小海帝读后感(一)

    我读了一本名着名叫《海蒂》。这本书的主角海蒂深受到青少年儿童的喜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海蒂》作为一本经典性的青少年读物成为了世界性的畅销书之一。

    故事是这样的: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天真,活泼,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烂漫并心地善良的小女孩。一天她的姐姐迪蒂带着五、六岁的小海蒂来到了一个叫德费里的小村庄。她们是要来干什么的呢?原来海蒂的姐姐迪蒂为了自己能安心创下一番事业,把海蒂暂时交给一个叫阿尔姆的大叔。阿尔姆大叔是一个非常孤僻的人。但在海蒂的种种感化下,阿尔姆大叔重新点燃了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人,不再孤僻,友善的对待每一个人。最后人们都不再认为阿尔姆叔叔是一个心情忧郁,性格孤僻的人,每个人也开始用友善的眼光去望着阿尔姆大叔。使阿尔姆大叔不再孤独,他的小屋也不再空空荡荡。也正是小海蒂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心帮助下,体弱多病,脚不能走路的贵族小姐克拉拉也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一点一点的尝试走路,最终摆脱了轮椅。也拥有了健康。

    读了这本名着后,我读懂了很多。我边看着这本书,脑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里一直出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卷。我沉浸在这个故事当中,因为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十分感人。

    小海帝读后感(二)

    看完《小海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主人公海蒂。她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灰心,也从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海蒂的玩伴克拉拉也是如此,虽然失去了行动能力,却从未对生活产生怨恨或是自暴自弃。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使我感觉到人间的温暖、友情的滋润。而我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过着许多山村孩子梦寐以求的生活。每当我遇到一点小事情就灰心,比如:作业稍稍多了点,便叫苦连天。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我应该乐观一点向海蒂和克拉拉一样,笑着面对磨难。

    我要多多吸取海蒂的优点。海蒂的年纪虽小,但是却有着一种非常感人的魅力。 我看到了小海蒂那热爱生活的心情。她对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积极主动,她那直爽的性格也很值得我学习,我应该像海蒂一样有着果断,直爽的性格。不要犹犹豫豫,优柔寡断。

    读了这本名着,我的感触很深。是呀!做人要充满爱心,爱心可以战胜孤独,爱心能够击败病魔,爱心还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小海帝读后感(三)

    读完《小海蒂》这本书,令我感慨万分,为什么一个孩子有那么大的魅力?在海蒂的感染下,原本孤僻的阿尔姆大叔变得热情友善;海蒂带给了瞎奶奶

  • 6、 化血为墨汁的过程 ——《江南驿——下营街三十八号》读后感

    3月25日晚,我市作家谢华著的《江南驿下营街三十八号》(以下简称《江南驿》)签售活动,在市区小西门87号的书友书店举行。 100多位读者拿着谢华的新书、排着长队,谢华一一为读者耐心地签名留念,签名活动整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足见读者对此书的喜爱。

    在3月24日的新书发布会上,虽然专家、读者对此书已多有论述,但我个人还是有些读后感,简述如下:

    因为刘绪源与刘再复熟悉,在与刘绪源交流中,我们便谈到了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刘绪源认为,性格的两重组合最容易导致的歧途是:如果先预设了性格的两极性,然后图解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这样必定还是概念先行的叙述。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谢华的 《江南驿》有效地规避了这种图解。《江南驿》是一个从传奇出发的故事,从事件出发,然后折射出比函数还复杂的人物性格,这是高手所为。

    比如:书中的华盖是衢州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他追求艺术、才华横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城衢州几乎没几人听说过波兰的国 名,华盖就娶了个波兰老婆。可在1949年以后的一次次运动中,时乖运蹇的华盖最终沦为几同乞丐。我曾听华盖的学生汪立爱说过,华盖尊严扫地至要到别人的碗里扒饭菜。我相信,谢华在写舅公华盖这个章节时是披肝沥胆的,因为谢华没有把回忆修饰过,她几乎冷峻地写出了 华盖了住所一间柴房还兼茅房。也就是谢华外婆家人对华盖并不是高大上的那种完全无私的爱。前不久,我在衢州师范上世纪60年代 的政治审查表中,看到好多儿子与父亲划清界限的材料。想想那些运动对人性的戕害,想想极权让亲情凋敝的恐怖,在那个年代,外婆并不是神,她的压力与微词其实是正常的。这也是谢华对人性塑造的最深层把握。

    到底是与叶家的孩子换?还是朱师母的私生子?在讲衢籍著名外交家周明基一辈子纠结于自己的身世时,谢华写道:但愿他进天堂时, 他的亲生母亲会在天堂的门口迎接她的亲生儿子!在以时间为纬的叙述中,转换视角,来这么一句,我便忍不住泪下。

    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有一次演讲中提到,福楼拜是不是疯了写包法利夫人的一顶帽子,居然足足花了几页的文字。文学革命的先驱福楼拜的出现,意味着时间空间化,而空间也碎片化了。而谢华在《江南驿》中执意追寻的是:重返时间的河流。才200多页的书,谢华写了整整十年,她形容为十年一雨。谢华的《江南驿》并没有沉溺于东方式温柔,在驰向心灵港湾的彼岸时,也深深地拷问灵魂。比如:对于从小受《白毛女》影响的谢华,

  • 7、 春尽江南读后感

    篇一:春尽江南读后感

    读《春尽江南》有感

    自去图书馆借了书,许是封面吸引了我,最早起读的便是格非的这本《春尽江南》。 “‘现在,我已经是你的人了。’秀蓉躺在地上的一张草席上,头枕着一本《聂鲁达诗选》,满脸稚气地仰望着他。目光既羞怯又天真。”翻开第一页,便是这样一段话,顿时把我惊了一下,思索起来,这部书怎么这么露骨,开门见山地写这样的场景。直觉性地感觉秀蓉并不是女主角,应该是男主角一段不起眼的风流韵事,带着些疑惑便开始翻阅。

    文章中其场景跳跃式、插叙式的写作方式,造成一种时空跳跃感,文中一个故事套着另一个故事,让初读此书的我有时候跟不上时间的跳转,于是乎看着看着,又翻到前几页去看看。待到看完整部书,才理清了思路。

    这部小说所描述的主体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而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则长达近二十年。庞家玉(原名李秀蓉)和谭端午这一对夫妻从萍水相逢到结婚,围绕着家庭生活,经历了十多年的磕磕碰碰,最终妻子家玉因病而故,故事随之结束。

    小说中描述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主人公谭端午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因惹了点事,躲在寺庙中。那里风景秀丽,让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三个月”,也让他有了一种“置身于风暴的中心,同时又处于风暴之外”的体悟。其间,他遇到了少女李秀蓉,但不觉得自己真的喜欢她。两人共度一宿后,谭端午拿了李秀蓉裤兜里的钱,不告而别。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初次相遇后一年半,回到鹤浦的谭端午再次偶遇李秀蓉(已改名为庞家玉),并且迅速结了婚。当时阅读到这里时,我很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俩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结婚了呢?为什么两个人都默契地彼此不再提当年往事?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这样一对夫妻走到一起?婚后,谭端午成了鹤浦地方办公室里的一个普通科员,工资不高,工作不累。“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闲暇,他感到心满意足。”同时又是一个自我放逐的诗人,用小说中的话说:“在这个恶性竞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端午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感到自得。”其实端午最终并没有置身事外,并不是一个局外人,看完小说,我才意识到这一点。而他自己又觉得“自己有点像《城堡》中的那个土地测量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环境,使他“感觉到一种死水微澜的浮靡之美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哺育并滋养着他的诗歌意境。”他的性格和命运没有出现很大的起伏,他似乎从一开始就秉持自己的无用主义原则:“

  • 8、 忆江南

    再见上海

    复旦

    水晶虾仁和城隍庙臭豆腐

    东方明珠

    墨色乌镇

    致周庄

  • 9、 《乾隆王朝》观后感
    《乾隆王朝》观后感 《乾隆王朝》正在看,很欣赏和珅,至于他是不是贪官就另当别论了。可不能否认,和珅在当官前期,是想当一个好官的,从他查出王亶望、陈辉寿就可看出。后来查办国泰就有点小人所为,但他的做法非常符合主子的想法,“我们做的要跟得上皇上他老人家的想法,要让皇上满意”,从这句话就可看出。 和珅是一个很会玩弄权术、阿谀奉承的人,诡道诈术用得非常好。在他查办王亶望时,能够无中生有、故布迷局,充分利用王的多疑性格,使王露出马脚,从而轻松破案。在查办陈辉寿时,就更厉害了,利用皇后将陈的偷梁换柱、贪污受贿暴露无疑,给自己省了很多麻烦,正是这两件事,乾隆看出和珅是个很能干的人。再这以后查办国泰时,就带了很大的功利色彩,完全是照主子的意思做的(而且他也很会体会主子的心意),出发点完全是主子,不是老百姓。 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人,钱峰。此人真是一位诤臣,是个爱民的好官,但其处世做法实不敢苟同。举荐奸佞不分时候,愚忠,说白话点,死脑筋。乾隆并不是糊涂人,捐款里有猫腻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是肯定想办那些贪官的,只是时候未到。想想十个封疆大吏按钱峰的意思一起查办了,天下不就大乱了,办那些贪官要慢慢来。在观赏凤桐时,不给乾隆面子,人都有那么点虚荣心,皇帝就更甚了,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确实陷乾隆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他性格过于刚直,做事欠考虑,虽然出发点好,为百姓请命,他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不顾及皇帝感受,结果不会好到那里,这也就决定了他后来的悲剧。

  • 10、 江南蓑衣读后感

    江南蓑衣读后感

    翻开江南的画册,那青斗笠、绿蓑衣的形象鲜亮于眼眸:雾雨缭绕、和风盘旋,在乡间小路上徐行、在青桥河畔边驻立听望、在碧波横穿的田亩中躬耕,那惬意的悠闲、那不时的低吟浅唱总是泣人心田,勾起一串串回忆

    江南的蓑衣在古典的映衬下,总是显得那么楚楚动人。如斜风细雨不须归,它是乐于与主人共携手安享清贫,乐于与主人在劳作时喘吁吁的陪伴。可是当主人向往着城市繁华的街道、滚滚人潮、快节奏的时尚,它只能一旁默默的忍受,企盼再次与主人相共

    在更加遥远的时候,已溶进城市的主人蓦然明白这是时代的喧嚣,精神抑郁之所在,连基本的自由都会受到时不时的纷扰走在灯光掩映的街道上,回想起穿着蓑衣犹如飘扬在诗意的过去,面对心中的垢尘,两眼噙泪,等待内心的救赎

    的确如此,生活繁锁恼人的事情、城市的熙熙攘攘、人与人互相的说长道短,早已打破我们儿时满怀的憧憬,欲归真返朴却实在难以左右。现实犹如枷锁,沉重地困缚着窒息已久的心灵;生活又如捆绳,令我们身不由己,实在艰辛!到处的橛饰之患、鞭荚之威,可谓是愁云惨淡,心如刀绞,体内的痛楚不断泛滥

    忽偶得《庄子》,偷得一回闲,暂时告别世间的良莠,在自己的僻静之地细细咀嚼那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任窗外花开花落、天幕云卷云舒。驰骋于纵观人间宇宙,醉心于与鲲鹏逍遥、与自然归一,更加羡慕庄子的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我想也唯能在此时方得饮一泓精神之泉,甘若醴。此刻却也能梦想未来种种,如同驾云霓、越青山,羽化而登仙,飘飘然也。

    难道也要为如火的人世间潮流所袭卷?到以后的某一时刻,呼唤着上帝,等待着救赎?是否还要继续挣扎,在细小的缝隙中喘吁?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就当初降落人世时是新生,经过世间百态的锤炼,当作是一次燃烧绽放的过程。为达到灵魂、生命的重生,洗去浮尘,如深夜的湖水般透彻。

    别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阑干拍遍。让生活中的忍受变为享受!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06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09-21

  • 2023-06-25

  • 2019-10-11

  • 2019-10-16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1-03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1-06

  • 2022-07-09

  • 2019-09-20

  • 2021-11-11

  • 2022-12-23

  • 2023-01-24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09-19

  • 2019-09-20

  • 2023-03-17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29

  • 2021-06-10

  • 2019-09-20

  • 2023-06-04

  • 2019-11-16

  • 2022-03-02

  • 2019-10-24

  • 2019-11-16

乾隆帝六下江南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乾隆帝六下江南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乾隆帝六下江南读后感、2024乾隆帝六下江南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