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二十四逆子读后感 > 地图 > 二十四逆子读后感,2024二十四逆子读后感
二十四逆子读后感相关栏目
二十四逆子读后感热门栏目
二十四逆子读后感推荐
二十四逆子读后感

(共 289 篇)

  • 1、 《二十四气节志》(精选优质读后感)

    《二十四气节志》读后感这次寒假,我迈进了北京图书大厦的大门,去寻找我需要的知识。来到四层科普图书专栏,寻得一本《二十四节气志》科普书籍,通过阅读,学到了好多曾经经历但不懂的东西。我国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周而复始,沿用至今。气节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最为简要的把二十四节气概括出来。下面我把春季的节气与大家分享。立春,四时之始,时间在每年2月3日或4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立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河里的冰开始溶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我也希望自己借着春天的大好时光,将自己的学习更上一个台阶。今年除夕恰逢立春,据说一百年只会出现三次,下次要等到2057年,算一下,那时候我已51岁了……。“立春喜得晴窗好,为爱梅花写一枝”。优美的诗句描写出立春时节春暖花开的景象。雨水,甘雨时降,在2月19日前后,雨水节气,既不是降雨的开始,也不是降雪的结束,而是降雨概率开始高于降雪,在我国北方意味着雨渐渐比雪多了,南方则几乎没有雪了,转为连绵阴雨。惊蛰,阳和启蛰,在3月5日或6日,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春分,青葱时光,时间在3月20日前后,此时,气温回升比较快,雨水也慢慢多起来,草长莺飞、花香满庭、闪电惊燕,最是一年好春光。清明,正好时候三月春,时间在4月4日左右,此时,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植树等等,“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唐代诗人杜甫对江南春雨的写照。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时间在4月20日前后,雨水后,土膏脉动,谷物得雨而茂盛。这是一年中最关键的雨水,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说15天后立夏。这本科普书籍是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宋英杰所作,作者用其多年钻研的气象知识编写而成,让读者了解了许多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对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得大自然变化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表现出我国东方文化,西方人只知道春夏秋冬,而我们则在二十四节气中体会人间冷暖、知晓时间转换,是中国劳动人民千年的智慧结晶,真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地发扬光大。

  • 2、 读《二十四逆子》有感_450字2024

    俗语说:“羊有跪乳之义,鸦有反哺之恩”。今天,我与爸爸共同读了《二十四孝子》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亲尝汤药”,另一个是“涤亲溺器”。这两个小故事者是说古代两位孝子所作所为。“亲尝汤药”主要讲的是:一个叫刘恒的孝子,母亲三年生病时。虽然当了皇帝,可以叫别人来照顾母亲,但他没有,一直陪在母亲身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为母亲服的汤药都要自己先尝试过再放心让母亲吃。“涤亲溺器”主要讲的是:一个叫黄庭坚的人,虽然官很大,可他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溺器,从来没有空过。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使我深受感动。这两位孝子,虽然做了大官和富有,可以叫别人来照顾自己的母亲,但他们没有,都是亲自照顾母亲。我们虽然不能向刘恒和黄庭坚哪样为母亲尝药或为母亲洗溺器,但我们可以为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扫地、擦窗户……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父母把我们从小养长大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够从小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取得一个好成级而奋斗。

  • 3、 《二十四比利》读后感

    《二十四比利》读后感

    文/王婷

    一口气看完24个比利,作者站在同情比利的角度来撰写了这本传记,看完,心里五味杂陈,对于比利最终未能转院一事终究还是难以释怀。

    比利是个悲剧,究其原因,还是社会的阴暗与人性的自私。

    比利的精神分裂,来自于幼年时代的被忽视,与虐待,比利是个聪明的孩子,因而天生敏感以及想象力丰富,在外在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他迫切希望获得帮助,企图逃离,外在能力太弱,内心极度期盼强大,内心矛盾以及压力达到了他能承受的极限,以至于他的潜意识不得不不停地制造出不同的人来帮助他,代替他承受苦难,这是一种人性本能的体现,他的生存渴望十分强烈,于是,这种意识强迫比利,那个想要自杀的比利,必须沉睡,以保证其他人格的存活,因为他自己渴望存活,惧怕死亡他的继父将他活埋,强暴,一系列的暴行都让他联想到死亡。

    比利的继父,性格暴躁,残忍,忽视生命,极度自私,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几乎是人性阴暗面的代表,比利的母亲,软弱,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家庭暴力频发,比利成了一个牺牲品。

    比利的每一种人格都是他自己某种欲望的体现,亚瑟是他的理智,亚伦是他对社交与融入人群的渴望,雷根是他内心的愤怒与对强大的渴望,克里斯汀是他内心中弱化了的自己,渴望通过弱化的自己获得同情

    作为一个人,他拥有人类的一切情感、欲望、恐惧,这些东西通过不同的人格体现出来,非完整的自己,丧失了对行为的控制,以及是非观念,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保证自己能活下去,并且渴望获得认同与爱,失去了自控能力的比利于是去犯罪,用最原始的方式企图在人性阴暗的丘壑中得以生存。

    社会并不会理会弱者的反抗,除非这威胁到了大部分强者的生存。

    避开比利所犯罪行来说,他是值得同情的,应该给予积极的治疗,于是,有众多医师站在职业的角度,用行动为病患争取利益,他们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社会并没有那么良善,媒体人渴望获得更多的关注,监狱企图从这个明星囚犯身上榨取利益,法院为了逃避民众的责难,大众的自私性,憎恨一切有可能危及其利益的可能性,他们不允许比利存活。

    不管比利是不是值得同情,他是不是不能掌控他的行为,已经无所谓了,在旁人的眼中,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动物,一个怪胎,他只是一粒微尘,在掌权者眼中,微不足道,只用像一只苍蝇一样关起来就行了。

    但,比利确实犯下了罪,对被害人造成了伤害。他应该就此提出道歉与赔偿,去尽力地弥补,而这一切都需要他人的帮助

  • 4、 二十四史读后感

    二十四史读后感(一)

    放假期间,我读了《二十四史》,它是我国史籍中最有代表性的书籍。《二十四史》的内容包括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大约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朝正史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卓然成果。

    《二十四史》包含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25部巨着。我只看了一点点,最喜欢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说到项羽,大家都会想起一首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2020羽。初起时,年二十四。项羽是个英雄,他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的性格使人折服。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缺点,项羽志大材疏,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刚腹自用,残暴不仁,赶走范增。最终使他走上了末路,终于无奈别了虞姬,在乌江自刎,可叹一代英雄就此沉睡乌江,任其血液注入滚滚乌江。这对英雄而言,也许也是一种荣耀吧。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

    读完二十四史,我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作为君主,或者说皇帝,在道德操行上很难做到始终如一的。中国人对权力和地位的崇拜,在万人敬仰下心很难始终保持清醒不迷失。而众多的阿谀奉承 ,很容易让自己飘飘然起来,忘记东西南北。而皇帝是不能犯错的,一个小错,就会酿成大的灾祸。而在历代的皇帝中,唯有一人到死都保持清醒的头脑,那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常常告诉他的大臣: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有了愿意受批评的皇帝,也就有了敢于批评的大臣。有了唐太宗,也就有了魏征;有了魏征,也有了唐太宗。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清明,最和谐,也是最兴盛的一个时期。他活到52岁。是在壮年时就去世了。我有时想,他如果活到老年,是不是同样会犯错误?

    第二个结论是上天对人的惩罚,也不全然是朝廷的责任。如果地方官犯了错或罪,如果民众犯了错或罪,上天也要惩罚。看看历史,中国几千年来天灾人祸何其多。

    第三个结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中国人遭受的灾难比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多,都重。灾祸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战祸,而是天灾。战争不断,而且残酷。成千上万的人被杀害或者活埋。中国的天灾更是频繁和严重,有的会连续七年干旱。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因饥饿而吃人的。他们把饿死的人易人而食。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几乎是常事。读历史,看到中国人的生命这么被轻

  • 5、 论语读后感之二十四

    论语读后感

    孔子生性幽默。一天,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奏乐唱歌的声音,就说:“割鸡焉用牛刀(这种小地方,值得用礼乐去教育他们吗)?”子游说:“过去我曾听人说过:君子学了道就爱护别人,小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役。(可见教育总是有用的)”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我刚才的话只是开玩笑的(前言戏之耳)!”《林语堂散文》中也写道,孔子骂别人:“你真真是个饭桶!”一个“真”还不足以表达他的心情,还要再加一个,以加强语气。这个孔老夫子,也真真有趣!

  • 6、 《论语》读后感之二十四

    孔子生性幽默。一天,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奏乐唱歌的声音,就说:“割鸡焉用牛刀(这种小地方,值得用礼乐去教育他们吗)?”子游说:“过去我曾听人说过:君子学了道就爱护别人,小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役。(可见教育总是有用的)”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我刚才的话只是开玩笑的(前言戏之耳)!”《林语堂散文》中也写道,孔子骂别人:“你真真是个饭桶!”一个“真”还不足以表达他的心情,还要再加一个,以加强语气。这个孔老夫子,也真真有趣! 

  • 7、 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1:二十四孝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二十四孝,有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有鹿乳奉亲的燕子,芦衣顺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

    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麗,他总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总是给父母。他七十岁还不觉得自己老,还经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洒了,他不想让他的父母伤心,便灵机一动,扮成小孩子一样倒在地下玩拨浪鼓,二老看见了还以为他又向前此一样玩,所以二老大笑。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麽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使我我想起了一个词百善孝当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顺。此时我想到了,我有没有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有没有让父母开心?

    这使我想起了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肚子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麽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为了妈妈,我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到了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不行了。

    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他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一路小跑。现在,正好让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药妈妈说:有儿子真好。我开心地说:还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后会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篇2: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

  • 8、 《二十四孝》读后感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挣来的,衣服上的每一根丝线都包含着父母的血汗。就是父母这样默默无言、不求回报的爱,才让我们能健健康康、无忧无虑地成长。

    前不久,我阅读了使我受益匪浅的书《二十四孝》。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孝感动天的故事。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帝,是瞽瞍老汉的儿子。从小就懂得孝顺,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毫无怨言,对父母恭敬如常,对弟弟加倍照顾、关心。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神象跑来替他拉犁,神鸟飞来如他播种,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么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都很孝顺,他们言传身教,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又让我想到几天前的事情: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胃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么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看着妈妈强忍着痛苦,我一咬牙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可是,天空不作,下起了倾盆大雨,诶,真倒霉,我只好躲在屋檐慢慢地跑到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气喘吁吁。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她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是一路小跑。现在,正是妈妈需要我的时候,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全身湿透了。妈妈看着我,笑了。

    孝顺父母是必要的,那什么是孝呢?当然, 孝,无须甜言蜜语,无须惊天动地,多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微处见真情,爱在细微处,一杯水、一张相、一个电话、一句叮咛、便是生活里一点一滴爱的流淌。既然你孝了,就毫无怨言、真心实意地去孝吧!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

  • 9、 读二十四孝有感

    读二十四孝有感(一)

    你读过【二十四孝】这本书吗?这里讲的都是有孝心的故事,这二十四个小故事写的生动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用心去体验。

    【孝感动天】这个故事读后令我感触很深,这个故事讲了古人舜的故事。

    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他开创了中华道德文明。舜是一个品行兼优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一妈一一妈一,他的爸爸又是个双目失明的人,继母对他很苛刻,多次和自己的儿子想害死舜。一天,舜的爸爸叫他修补粮仓,后母想趁这个机会烧死他,舜在仓顶上看见起火了,但找不到梯子,他就把自己随身带的两顶斗笠当做翅膀,然后像鸟一样往下跳,结果他轻轻地落在了地上,一点也没受伤。他后母和弟弟并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跳下井后,他们就把土石扔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埋在里面。舜有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虽然他知道这些事是后母和弟弟做的,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不过从此以后,后母再也不敢暗地里害他了。舜高尚的品德打动了尧,最终促使尧把他选鲸为自己的继承人,成为了一代英明的君主。

    舜以德报怨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他不仅教会了我们要孝,更让我们学会了在生活中要宽容,要大度。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读这些故事让我懂得感恩,懂得孝顺父母,并用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读二十四孝有感(二)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从古至今,五千年的中国长史上,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他们感天动地的故事流传后代,万古长青!

    暑假里,漫游在社区图书馆的我被一本【新二十四孝】吸引了。翻开书,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映入眼帘,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在耳畔响起,顿时令我百感交集!其中,一个名为【感激】的故事更是令我难以忘怀

    在柏林交响乐一团一的访华告别演出上,有这样一位中国姑一娘一,名叫张姗姗。她已是这个着名大乐一团一的小提琴副首席。每当她谈起今天的成就时,总忘不了一个人,那就是她的母亲。从6岁开始,在母亲的督促下,姗姗唯一的游戏就是拉小提琴;每逢周日,不管刮风下雨,一妈一一妈一总带着小姗姗从郊区到几十里远的市区辅导老师家学练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张一妈一一妈一将女儿培养成才时,自己却突然被病魔击倒了。但作为女儿的姗姗始终没有放弃,时时陪

  • 10、 二十四孝(优秀范文)

    【第1篇】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第2篇】

    这个故事发生在元朝,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忠。李忠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不但外出耕田劳作还回家纺纱织衣、打理家务、教育子女。母亲的坚韧意志和勤劳的生活作风为李忠树立了一个模范榜样,让他从小就懂得理解母亲,并用幼小的身躯为母亲分担家事、照顾母亲。他时时处处都念着母亲的辛劳和需要,把家中最好的一切都奉献给母亲,还

  • 2019-09-23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1

  • 2021-05-07

  • 2021-04-20

  • 2019-09-20

  • 2019-11-03

  • 2021-04-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3-03-09

  • 2019-09-19

  • 2019-10-28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8

  • 2022-03-18

  • 2023-05-30

  • 2022-12-16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3-05-20

  • 2023-06-19

  • 2019-11-12

二十四逆子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二十四逆子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二十四逆子读后感、2024二十四逆子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