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 > 地图 >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2024你往何处去读后感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相关栏目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热门栏目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推荐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

(共 9601 篇)

  • 1、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波兰文豪显克微之的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讲述了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尼禄在位时期的一段历史,显克微之也凭这本书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是诺奖历史上第一次颁发给历史小说。显克微之文笔精到,笔下描绘出了罗马的盛大奢华,也精细描绘了书中人物的心理波动和变化,担得起是流芳百世的不朽名篇。

    整部小说有两条主线,另外在主线之下隐藏了暗线。

    小说里的第一条主线是主人公维奇尼乌斯与吕基娅的爱情故事:年轻的军团司令官维奇尼乌斯爱上了在罗马做人质的吕基娅,进而为了追求吕基娅,维奇尼乌斯以奴隶主的角度做了一些天然觉得正确的事,但是这些事从吕基娅角度来看是不可接受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曲折的故事;暗线是身为奴隶主的维奇尼乌斯一开始并不理解吕基娅的基督信仰,但是慢慢接触了解之后,渐渐对自己原来深信不移的行为产生了动摇,进而去探索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精神世界的历程。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尼禄对罗马帝国的暴虐统治:身为皇帝的尼禄时常假扮劫匪抢劫罗马市民,身为统治者却在完全由一己的喜怒哀乐决定身边大臣的生死,为了体验火烧的效果,为他的诗增加真实感,就命人放火焚烧了整个罗马城,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尼禄火烧罗马城,事后又不敢承担罗马市民的怒火,进而阴险的嫁祸给当时人畜无害,只在奴隶中传教的基督徒。

    以上是常见的看这部小说的人会谈论的三条线。

    我看了这部小说之后,发现他还有第四条暗线:主人公维奇尼乌斯的舅舅佩特罗尼乌斯,他是尼禄身边正直的高官,不愿意附和尼禄的卑劣,在小说最后与自己的爱人尤尼斯,在盛大的宴会上举办自杀仪式,走到生命的尽头。

    回应书名,在这样一个时代,你是像尼禄一样暴虐,或是像他身边的小人一样趋炎附势,是像主人公和他的爱人一样皈依基督,还是像他的舅舅一样自杀身亡以示洁身自好?

    这也是作者留给我们的问题:你往何处去?

  • 2、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800字

    哎,尼禄就像狂风,暴雨,火灾,战争或者瘟疫一样地消失了.然而彼得建立的教堂至今还屹立在梵蒂冈山丘上.统治着罗马和全世界.距离古代卡王城门不远的地方,现在还屹立着一座小教堂,门上有一行模糊不清但仍然依稀可辩的题词:主啊,你往何处去?这是《你往何处去》的结尾,合上书,这部史诗巨著象画卷一样,在心里再次徐徐展开。

    维尼兹尤斯,年轻的罗马贵族,绝对的现实主义者,傲慢的以为一切都必须以他为中心。当他遇到莉吉亚的时候,吸引他的是莉吉亚的美丽,他对莉吉亚的迷恋纯粹出于肉欲,而当莉吉亚逃离了他的网罗,在追踪莉吉亚的过程中,这个年轻的贵族发现吸引他的不再是莉吉亚的肉体,而是那比肉体更美丽的莉吉亚的灵魂,那被基督得着的美的无比的,圣洁,高贵的灵魂。同时,他所接触到的基督徒也深深震动了维尼兹尤斯的心,这个习惯了有仇必报,习惯了多神崇拜,看惯了祭司淫乱的人,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一步一步把维尼兹尤斯引向上帝,引向超越于现实世界的信仰。《你往何处去》主线就是维尼兹尤斯的灵魂皈依之路。

    尼禄,弑母杀妻的暴君,艺术疯子,现实世界的统治者,作恶的动机已经不再利己,而是为恶而恶。为了写出描写大火场面的诗歌,竟然下令烧毁罗马城。而事后,又将所有的责任推到了罗马基督徒身上,开始大肆杀害基督徒。《你往何处去》的辅线就是他,本书所有的人物都笼罩在他恐怖的阴影之下。没有他,全书的情节就无法展开。

    基朗,希腊人,投机分子。可以为了利益出卖任何人,最初他是帮维尼兹尤斯查找莉吉亚,混入基督徒中,最后靠出卖基督徒坐上高位。但当他曾经迫害过的格劳库斯在火刑柱上再次宽恕他时,他的灵魂完全改变了。“他的眼里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光辉,他的皱纹密布的额头也放射出奕奕的神采,刚刚还是个羸弱无力的希腊人,现在看起来俨然象一个祭司,受到神灵的感应,正要把人所不知的真理公之于世”。最后尼禄将基朗钉在了十字架上,他身上是那样平静,脸上露出了笑容,额上也好像出现了一轮光圈,他的眼睛到死都是朝上望着的,不多一会儿,两颗很大的泪珠夺眶而出,慢慢地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他死了。整个圆剧场陷入深沉的静默中……。嗜血的罗马民众开始厌倦流血,开始反省这些象绵羊一样顺从的基督徒会放火烧罗马吗?

    彼得,保罗,基督的门徒和使徒,为了福音的缘故死在了罗马。书中,彼得看到他的羊殉难,无数次的问基督“你吩咐我

  • 3、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1944年,奥利地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叫《生命是什么》,书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本书的作者王立铭教授以薛定谔为偶像之一,以同名科普著作有意向偶像致敬。

    生命是什么?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孤独的地球人好奇地寻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归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书的主题生命是什么?作者视野广阔,以进化论为原则,以生命的演化为轴线,从先哲探讨生命本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和贝采里乌斯的活力论)谈起,之后各国科学家登上历史舞台,用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展现了人类尽管步履蹒跚,却从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学、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历程。本书从生命的起源写到自有意志,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现象的神奇和诗意,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

    回顾书中描写,我们的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星云涌动,最早的地球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生命的诞生需要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五大元素作为驱动力。能量在混乱无序的大自然中建立有序的生命结构;自我复制保证了物质生命抵抗演化过程中的衰退和凋谢;细胞则让两者合一,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安身窝。此时的地球生命仍然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形态中,而以细胞分工为基础的多细胞形态让地球生命变得无限的可能。当细胞分工达到辉煌顶点,很可能是人类大脑和人类智慧。而人类智慧的形成同样需要五大元素:感觉、学习和记忆、社交、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说到底,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都是演化的产物,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

    不久前看过一段视频梁冬对话华大尹烨尹烨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生命的本质是化学,化学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本质用数学描述,数学的本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如今看来也不难理解。他的观点也正好呼应了薛定谔曾经自信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

    以上解决了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未来呢?其实,随着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理解越来越深,随着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尝试改变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了。例如转基因技术,在过去是异想天开,现在虽然争论不断,但也并不陌生了;又如试管婴儿技术,本质上说人类干预了自然繁衍的规律,发明者也从恶魔变成了送子观音。还有近年来的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拿起上帝的手术刀,通过剪切错误的d

  • 4、 《去往拉萨》的读后感2000字

    什么都不相信了,什么都不相信了,我要去西藏!当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灯吼出这句话时,我依旧还是在迷惑:为什么要去西藏,去拉萨?但随着故事的精彩演绎,我才终于感知到灯的内心世界。

    故事的主线是沿着男主人公灯在校园内的爱情经历展开的。

    灯是一个酷爱音乐敢于追求爱情的男生,他疯狂地爱上了校园中一个叫善睐的女孩。善睐是一个乱给男生丢媚眼的女孩,但是对于灯却是不理不睬。对此,灯很是无奈。为了追得自己心爱的女孩,他终于鼓起勇气背起了自己心爱的吉他来到善睐的宿舍楼下大声悲放:我早已为你播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从分手那一天起,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谁料歌声未落,一个洗发香波废瓶从天而降,砸在了灯心爱的吉他前,砸碎了他深情的期盼。随后,灯暂时放下了追求善睐的想法,平静地度过着自己的每一天。直到校友阿刘的电话:善睐和平原分手了。灯又重新萌生了追善睐的心。灯这一次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善睐失恋了,现在肯定最想有个人关心她,想着想着,灯心里偷偷地乐着。

    灯又一次背起了他的吉他,来到了那栋熟悉的宿舍楼下,又一次地唱起了另一首忧伤悲凉的歌,叫《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花》:最后一朵呀,我亲爱的姑娘灯这一次没有空手而归,可怎奈有心栽花化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俘获了与善睐同楼的女孩咪咪的心。咪咪是一个很一般的女孩,身材一般,学习一般,什么都一般,用灯的话:简直一般极了,可这一次灯居然没有拒绝,他居然爱上了这个什么都很一般但却主动开朗的女孩,从此,两人走在了一起。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当灯生日的那天,咪咪和灯原约定在校园的咖啡屋为灯庆贺生日的,但贪睡的咪咪竟然忘记了这件事,依旧惯性的睡过了约定的时间。在咖啡屋等候的灯,伴随着咖啡的冷却心也彻底地冷却了,爱情又一次捉弄了他。灯于是决定离开让他伤心的校园,让他伤心的爱人,背上自己心爱的古吉他,踏入了他自己心目美好的理想之地西藏。

    这是一个关于校园爱情的小小说,它描绘出了一些我们大学生都很熟悉的场景,这些场景可能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或许可能就是你曾经的回忆。但请不要觉得庸俗,请不要觉得平淡,更不要觉得那很傻。亲爱的朋友们,当你们深入爱情时,或许会为自己心爱的女孩唱歌,或许会更疯狂,甚至付出自己的一切,可能什么都没有得到。爱情就是这般的令人痴迷执着,令人生死相许,匪夷所思,难以捉摸,它有时令人也很盲目,盲目的开始,盲目的结束,甚至结束时,都觉得是那么的迷惑与莫名。爱情的滋味,

  • 5、 笛声何处读后感

    笛声何处读后感(一)

    很早就看过这本书,最初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从书架上取下,翻看几页,才知道是余秋雨所着,而且讲述的是关于有些偏门的角度昆曲。读书时就很喜欢余秋雨,他的文章很随一性一,也有涵养,【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借我一生】这些书都影响了我整个读书生涯。从这些书中,我读出了对历史的探寻,对文明的留恋,对自我的感悟,对世界的审视。而这本【笛声何处】,却是余秋雨作为一名学者向我们展现他心中的昆曲世界,对昆曲的遗存的探寻中,感受到昆曲的厚重及沧桑的历史进程。

    昆曲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中华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一种文化如果长时间地被一个民族所沈溺,那么这种文化一定是触及到了这个民族的深层心里。以这种标准来衡量,中华民族在艺术文化充分成熟之后有几种群体一性一痴迷值得注意。第一是唐诗,第二是书法,第三就是昆曲。昆曲曾经让中华民族痴迷了两个多世纪。大致来说,整个十七世纪致清代乾嘉之交,基本上属于昆曲世纪。

    依稀还记得一首诗词,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出自【洛城春夜闻笛】的里的一首诗。羌笛声中怨杨柳,自古以来,笛声总和忧愁相思分不开家。正因那一首首泣舟悲戚的曲子,哀怨动人的词调,笛声总是揪动着离人的心弦。很多人觉得,中国的笛声太过轻柔,让人忘却了他的存在。一旦忘记了历史中还有这样的一部分,一切就变得冷峻而粗糙。

    【笛声何处】这本书所弥漫着的那一丝曾让人为之沉迷数百年的气息,一直都说中国的地理分为南北方,其实中国的文化也分为南北方,当然笛声也是如此。苏州的笛可谓闻名天下。在箫笛之乡萌发出的昆曲,不可谓不令人惊叹。昆曲的笛声凄美婉转,令人窒息。悠扬的曲调中漂浮着苏州城中积淀千年的悲欢离合,流徜着秦淮水里舞动数载的月明黄昏。由于工作忙碌,平日的生活也比较粗浅,学习不足,很少有所高雅的机会,感受这样的音乐。通过这本书的如诗如醉的描述,算是可以理解书中老余所赋予的深长意味,但是由于才疏学浅,见识浅薄,还是无法把心中的感受完整得地化作文字。

    这本书除了对昆曲较为专业的介绍以及来龙去脉的整理,还为昆曲提一供了一种成功的范型(社会历史还会在诸多戏剧形态中进行筛选,把那些能与当时当地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势相对应的形态稳定下来并加以强化,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范型),虽然昆曲随着时间流逝已经示弱,但对后世的影响远未

  • 6、 乡关何处读后感

    乡关何处读后感(一)

    易粉寒

    好人来到世界,像一粒糖抛向大海

    这本书存在我的ipad里很久了,无意中打开,看完了第一章,随后看完了整本书。

    开篇《江上的母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野夫的母亲投江自杀了。一个生不逢时的女子,在战乱中,父亲抛弃了她们母女,戎马生涯加官封爵,而后令娶妻生子。女子至死不愿意原谅她的父亲。

    一个不原谅父亲的女儿,一辈子都会活在不幸中。被遗弃感成了她生命里的主题。无论是结婚生子,等待儿子出狱,还是后来走出深山,与儿女生活在一起,被遗弃感一直在她心中。所以最后,野夫的母亲选择了跳江。

    "一个68岁的老人,在经历了她坎坷备尽的生涯后,毅然走向了深秋的长江,那是水冷如刀,残阳似血,真难以想象我柔肠寸断的老母,是怎样一步几回头地走向那亘古奔流的大河,她最后的回眸可曾老泪纵横?" 野夫最后去阳逻江面上寻找母亲的尸体,在长江的回水处,水上死者会在那里漂浮回旋。野夫在江湾逡巡,一具具翻开浮尸,查看面目,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他的母亲。

    那时的野夫已经四十岁了吧。走出深山,走进监狱,走出高墙,人生百转千回,兜兜转转,不见幸福踪影。人近中年,终于以为动荡似浮萍的人生可以安稳下来,却迎来了命运给予的致命一击:母亲跳江自杀。

    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各有不同。但是不幸的起点大多是类似的。悲剧是一种会遗传的事物。生命的延续中,隐藏了多少密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回头去看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人一生的路途,可以做到管中窥豹。无需太多,即可洞悉命运的密码,命运为我们这一生涂抹了怎样的底色。

    另外一篇写外婆的,说到,十年后给外婆迁坟。想将她迁回到平原。外婆的坟曾三次裂开,直到野夫去坟前明誓,一定会让她叶落归根,从那以后,那小小的坟包才安静下来。数年以后,一捧一捧的泥土拂去,檀木的香气散出,外婆的骸骨完整如初。在这篇的文末,野夫写道"许多人见过我外婆的人,偶尔见到我还会感叹——好人啊。可是好人却从无好命,

    这几乎已经是这个罪恶世界的潜规则。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谁的人生不是被抛进苦海呢?幸福就是那一粒糖溶化在你身边时,你舔舐到了那一丝甜。

    写大伯张志超的那篇,写出了一个大机器运转上的螺丝钉的无奈。被历史革掉的幸福和命运。

    一对青年男女,蹉跎掉了一生。中间还有一个叫罗干的,

  • 7、 何处还乡读后感
    何处还乡读后感 快到不惑之年,双手空空的我唯一的爱好是在教书之余读读好书,这段时间读得比较多的是回忆类的书,如《记忆小屋》、《浮生三记》、《浮生琐忆》等。为了生活所迫,现代人大多选择离开故乡去城市发展,繁华喧闹的城市给了我们丰富的物质享受,纸醉金迷之余我们在精神极度空虚,我知道上我们的灵魂仍然梦牵魂绕着故乡那片热土,你看现在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怀旧的作家越来越多了。 这本不厚的小书在手,沉甸甸的乡情一下子钩起了我的思绪。我的故乡离作者江飞的故乡安庆罗岭不远,也是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 1994年来广东读大学工作至今,背井离乡已经整整二十年,虽然我走得没有江飞远,可我远离故土的时间更长。我们村的名字里也有个“岭”字,所以读这本书我感觉特别亲切。记忆建立时间,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祖母、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八爷、江龙喜老人等的故事,给我们呈现了旧时光里罗岭的无奈、艰难和苦疼。当然,在作者笔下,罗岭是一个有根的乡村,温暖亲情弥漫在那艰苦岁月中,这也是每一个人故乡的根。无论我们走多远,故乡的温情和味道永远停留在我们心尖,让我们在彷徨和失意时变得坚强。 相信每个人读这本书都有梦回故乡的感触,在这样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本好书温暖我们寂寞的灵魂。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小的不足,由于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间跨度较大,所以文笔上不太统一,建议删改部分章节。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的文笔可以更平实些,毕竟我们美好的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华丽字藻去修饰的。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消逝,故园已芜,何处还乡?回得去也找不到梦牵魂绕的旧时人物,不如一枕乡愁到天明。
  • 8、 琴心何处归读后感

    琴心何处归读后感(一)

    今天无意间看到《琴心归何处》,细细品味,我深受感动。

    德国小孩呵瑞出生于一个音乐之家,三岁时就跟着外公学拉小提琴。但在那年,他的父亲因一场车祸丧身,小小的他对父亲的印象就停留在床头柜一张小小的照片里。六岁那年,妈妈带阿瑞游历欧洲,偶然发现了阿瑞有即兴作曲的能力,妈妈就在阿瑞八岁时在澳大利亚带阿瑞卖艺。期间遇到了性格开朗的打击乐手杰米,妈妈和杰米相爱了。在阿瑞九岁时,妈妈和杰米结婚了,从此一家人移居澳洲,开始新生活。

    九月,阿瑞的外公,一个阿瑞最爱的人也是阿瑞的小提琴导师过世了。阿瑞悲恸不已,不停地拉着外公寄给他的练习曲。

    在阿瑞亲戚的引导下,阿瑞终于在妈妈生日之际登台表演。阿瑞的音乐道路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面。

    这部小说并不是按阿瑞的成长过程的先后顺序叙述的。正如开篇第一章讲述了阿瑞发现天不怕地不怕的托马斯居然恐高。在这个基本时间中,频繁的穿插了阿瑞的往事,用了很多德语,使小说增添了异国风情。

    我想,做任何事都要像阿瑞练小提琴一样,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练到可以即兴创作为止。但这还不够,要身临其境,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曲中。在学琴过程中,阿瑞对不同音乐教法的过程值得我们体会,回想当初,妈妈带我换了一个很好的老师,每次回课都必须把谱子背出来。在以前,这是没有的,以前大多都是看谱弹奏。这种方法我适应了好久。

    是啊,琴心何处归?让我们琴童们在音乐中体会人间真情吧!

    琴心何处归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琴心何处归》这本书。我读它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泪流满面。

    当我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万分,爱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有没有爱,真的不同。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为主人公小男孩阿瑞的不幸的遭遇感到同情。阿瑞幼年丧父,他早已不记得父亲的脸长的什么样了,父亲走时,唯一给他留下的,只有那张父亲背影的照片。三岁那年,他跟外公学小提琴,展现了超人的才华。但是好景不长,外公去世了。是啊在美好的童年中,一下子是去了两个重要的亲人,阿瑞痛心不已,每天沉浸在悲伤中。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似乎也很伤心。然而,当我读到后面的时候,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阿瑞的朋友、老师知道了他的情况以后,决心好好帮助阿瑞脱离伤痛。他们想尽各种办法,终于,阿瑞重新站了起来,世界在他面前变宽了。

    是的,阿瑞从小就是去了父亲。但是,他还有母亲,有朋友,还有小提琴可以倾诉。他虽然失去了父爱,却找回了友谊,

  • 9、 《乡关何处》(精选)

    野夫是个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没有江河般的波浪翻滚,有的是脉脉的清流,带你走回到故乡的路,顺着时间,逆流而上。

    有人说时间是最残忍的,它会把回忆像剥洋葱一样带着血丝剥到你的面前。读野夫的故事,会有那个时代的风扑面而来。

    他说幽人苏家桥,总让我联想到竹林七贤。他们所追求的,是自己渴望的生活和自由。说阮籍猖狂,不拘礼,是他厌弃世俗的晦暗。他作《东平赋》、《亢父赋》,借风土之污秽,言社会之黑暗。苏家桥虽曾做得老师,学问也高,那行为方式却极不相称。真悲真喜,敢怒敢言,却也有真性情。这位苏老师好酒,酒后的行为更为任诞。不过也不及阮咸与群猪共享大盆饮酒,那情景略想一想就令人忍俊不禁。苏家桥还有魏晋裸袒之癖好,未服用五石散,仅饮酒就燥热不可耐。这样一人,或许只适合生活在那个风度时代,享受自己真正的自由。

    自由其实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比如不想做官,不想当值。

    野夫的故事里还有另一个“奇人”,不,我们应该称他做“神人”。在这个英雄气概几乎荡然无存的末世,出现这样的侠骨风气之人是精彩之至的。他就是王琪博,兄弟眼中的“王七婆”。

    听名字,并不觉得这是个出彩的人物,却掩盖不了他一生的光华。酷爱带刀,瘦削高挑,骨子里透出的狠劲儿。我想不到任何一个人能与他相比。人到中年仕途失利,转而写诗作画,却仍能弄得出名堂来。野夫说过写诗时他是琪博,玩儿刀时他是七婆。这个奇男子雄赳赳气昂昂的在三十年里游走于诗与刀之间,不怕失败,不怕衰亡。他身上有烈性,烈得像俄罗斯的伏特加,又经得起沉淀与存放。越久,越烈,越洌。少年时,他拔刀护母;上学时,成为全村唯一的大学生;年过三旬,生意场上失利,仍能从头来过。王琪博是生来就懂得拼杀的人,他相信,世上没有什么能拦住他的。哪怕是油尽灯枯时,也依旧身手矫健,和兄弟们重返张扬的青葱岁月。

    过着刀头舔血,臂上刻诗生活的人,不由得让人敬畏三分。

    无论如何,都要生活下去,没有永远都输的战斗,这是王琪博能告诉我的。

    “窗外是行进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我在生活,我还将生活下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有人愁。所谓故人,在故乡。

  • 10、 《乡关何处》读后感
    《乡关何处》读后感

    阅读有时是快乐的,但有时候也是痛苦的,读野夫先生的《乡关何处》,深深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刺痛感,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80年代的血色中国,读每一篇都感觉如鲠在喉。

    人似乎经历越多,越有种难以自拔的宿命感,所有的追问都归于虚无,这是书中的原话。作者土家野夫大概是经历得多了,以前是一名警察,之后进了监狱,父亲去世,母亲投江,出狱后成为了自由作家,所以也越来越相信宿命这回事。

    这本书写了作者对他故去的母亲、外婆和旧友的历历往昔的回忆,文字带有古风色彩,情感真挚如血肉。

    母亲

    最喜欢的是作者描述母亲的那一篇,透过简单的文字感受到了真挚悲恸的情感,让人潸然泪下。她艰难的一跃轰然划破默默的秋江,那惨烈的涟漪却至今荡漾在我的心头,这是作者对母亲最后的记忆,十年过去了,心上的伤口依然渗着血。母亲刚烈决绝地选取尊严,从容赴死,试图换儿子一个无牵无挂的未来。作者的母亲可谓一生坎坷:童年战乱,中年文革,暮年儿子又锒铛入狱,丈夫病逝,一切生活的重担都压在这个柔弱又刚毅的母亲身上。读者不仅仅为作者母亲的经历而痛,也为那个离我们很遥远的时代而痛。

    外婆

    生活不是话剧,能够彩排后再正式登台。他们人生的杯具一次性地上演,挥霍的是他们的一生。野夫笔下的外婆,更是让人心疼,外婆是野夫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外婆两次的出山,都是为了作者。外婆无数次拯救这个家,无数次想要归隐老家,如此慈爱善良,有着佛性光辉的外婆最终却客死异乡。不禁让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明白那一丝稀有的甜蜜。

    半世的悲欢离合,颠沛流离,都揉进一部作品中,怎能不叫人感到刺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人世坎坷,更念故乡。这大抵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乡愁吧。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1-16

  • 2019-10-23

  • 2019-10-16

  • 2022-03-16

  • 2019-09-23

  • 2019-11-08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7-27

  • 2022-04-0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1-11

  • 2021-03-20

  • 2019-11-06

  • 2021-06-28

  • 2019-09-20

  • 2019-11-12

  • 2021-08-26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09-20

  • 2021-08-25

  • 2022-03-26

  • 2019-11-16

你往何处去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你往何处去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你往何处去读后感、2024你往何处去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