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 > 地图 > 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2024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范文大全
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相关栏目
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热门栏目
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推荐
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

(共 9802 篇)

  • 1、 《乡关何处》的读后感2000字

    本书主要记述了一些作者的亲人、朋友的事迹、故事,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也为了让人们,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一下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辛的生活。

    这本书主要描述这些人的事迹,特别是在前面对母亲、祖母、幺叔和三哥的描述中,几乎没有任何抒情的成分,但这也容易造成读者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理解得不够深和正确。其实认真研读起来,也可读出许多人生的感悟和道理。

    人们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社会环境能对人产生极大影响。作者的祖母在嫁之前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受过比较好的教育,而且她当时还受封建思想影响甚至学习的也还是封建的传统思想,所以其身上自然有封建妇女的特点,她面对祖父对她的抛弃,她还是选择了隐忍和原谅,在祖父死后,也是只有她为他处理好后事;相比较之下,生活在战争时期,受到一些先进思想的冲击的母亲虽然更激进,做事绝,她甚至被作者认为划分为右派是理所当然!她一辈子无法原谅她的父亲,甚至认为父亲在死后仍然在持续地害她!也许这也是她为何如此疼爱她的子女的原因,她不要让自己重蹈她的覆辙,所以她在最后选择了自杀,选择尊严而从容地赴死。她要用她的自沉来给子女一个无牵无挂的未来,也许,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赋予人的性格吧!

    人一定要活在当下,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有时候一夜之间就能让你的家庭或其他事情发生巨大的改变,因为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作者笔下的许多人似乎都有这个宿命,比如他的祖父家,原先是一个天门望族,因为一场战争,大宅日见凋敞;还有他的大伯,一个如此有才华和能力的地下党员,因为爱情,因为一个公私不分的上司的嫉妒和私心导致连党籍都没有!幺叔,一个鄂西豪门世家,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兄长,却只因为踏进了世道变迁的陷阱,一个民国的高材生,便开始了王类分子生涯!所以,世事是唯一难以预料的,你无限辉煌的今天并不代表你同样辉煌的明天,而有时变化到来时你甚至是无奈的。上天总是那么地喜欢捉弄人,而如何在上天捉弄后依然乐观,努力地生活则又是另一种学问!

    超然脱俗是愤世的另一种形式。

    在那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在那个充满不公的时代,许多人满身才华使不出,想通过自身的知识和努力改变社会却也不可以,便被这个社会练就了冷酷、脱俗的外表,比如李如波,瞎子哥,甚至还有刘镇西,他们不想被社会上所谓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只是他们不愿与周围的人虚情假意地应付。他们太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也太在乎

  • 2、 读后感大全:魂归

    它说了龙应台的父亲死了,村民们说,根据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母亲却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这一天清晨,父亲上山了,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我和我的母亲深深地跪下,眼泪决堤。虽然我看得是电子书,有一些重复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复还是无意重复的。但是,这本《目送》十分感人。虽然我还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会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颗感恩和回报的心。

  • 3、 优秀读后感:天涯何处无芳草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不经意的邂逅,早已牵绊住两颗孤独的心。面若皎月,粉衣轻纱的女子,只因与他共题一名唤鱼池,而注定必要缘定一生。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吧。本以为能与他吟诗作对,抚筝下棋一生的女子却在为他诞下一子后,含泪逝去。他心里凄苦伤感,以至于相别十多年后仍忆起那位娴静优雅的女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若不是用情至深,他怎会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凉,这千行的相思泪,寄托了他多少的思念。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得一知己。或许,在他的一生中,真正懂得他的人,就是那位如彩云般轻柔的女子吧。初见西湖之上,女子一曲云裳舞惊起了他的心弦,因此他当场作了一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写西湖的美,也更加突出了女子云想衣裳花想容般绝丽的容颜。从此,她便跟了他一生,甚至在乌台诗案后最穷苦的一刻,她仍一直陪伴着他,不离不弃。他常吟诗,她便为他歌舞,每次女子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都会失声流泪,若不理解他,怎会如此这般的读懂他心中所思。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他本以为她能陪他一生,可自古红颜薄命,终究,她还是离他而去。两个挚爱相继离世,他的心更加千疮百孔。多年后,每当抚琴时,他仍会在琴弦之间寻找那些回忆,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而她,没有高雅清丽的绝世容颜,更没有超世脱俗的才情,但她,却是一个好妻子。在他最穷苦潦倒的时候,她没有离他而去,而且把家操持的仅仅有条。正因为有她的存在,他才不会被繁琐的家事所牵绊,因此一生吟诗作赋,为后人创下顶峰的巨作。乌台诗案期间他被抓进牢狱之时,单纯的她怕他再受到伤害,于是在家烧了许多他的佳作。(那么多优秀的诗词呀,我的心都碎了)面对如此单纯、善良的她,他也感慨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他逝后,便与她葬在一起。死时共穴,或许平凡的女子才适合多情多才的他。

    他的一生,就如凤凰的涅盘重生,得意过,也落魄过。可这些都算什么呢?至少他拥有过那些美好的生活。生活对于他来说,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罢了

  • 4、 乡关何处读后感

    乡关何处读后感(一)

    易粉寒

    好人来到世界,像一粒糖抛向大海

    这本书存在我的ipad里很久了,无意中打开,看完了第一章,随后看完了整本书。

    开篇《江上的母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野夫的母亲投江自杀了。一个生不逢时的女子,在战乱中,父亲抛弃了她们母女,戎马生涯加官封爵,而后令娶妻生子。女子至死不愿意原谅她的父亲。

    一个不原谅父亲的女儿,一辈子都会活在不幸中。被遗弃感成了她生命里的主题。无论是结婚生子,等待儿子出狱,还是后来走出深山,与儿女生活在一起,被遗弃感一直在她心中。所以最后,野夫的母亲选择了跳江。

    "一个68岁的老人,在经历了她坎坷备尽的生涯后,毅然走向了深秋的长江,那是水冷如刀,残阳似血,真难以想象我柔肠寸断的老母,是怎样一步几回头地走向那亘古奔流的大河,她最后的回眸可曾老泪纵横?" 野夫最后去阳逻江面上寻找母亲的尸体,在长江的回水处,水上死者会在那里漂浮回旋。野夫在江湾逡巡,一具具翻开浮尸,查看面目,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他的母亲。

    那时的野夫已经四十岁了吧。走出深山,走进监狱,走出高墙,人生百转千回,兜兜转转,不见幸福踪影。人近中年,终于以为动荡似浮萍的人生可以安稳下来,却迎来了命运给予的致命一击:母亲跳江自杀。

    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各有不同。但是不幸的起点大多是类似的。悲剧是一种会遗传的事物。生命的延续中,隐藏了多少密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回头去看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人一生的路途,可以做到管中窥豹。无需太多,即可洞悉命运的密码,命运为我们这一生涂抹了怎样的底色。

    另外一篇写外婆的,说到,十年后给外婆迁坟。想将她迁回到平原。外婆的坟曾三次裂开,直到野夫去坟前明誓,一定会让她叶落归根,从那以后,那小小的坟包才安静下来。数年以后,一捧一捧的泥土拂去,檀木的香气散出,外婆的骸骨完整如初。在这篇的文末,野夫写道"许多人见过我外婆的人,偶尔见到我还会感叹——好人啊。可是好人却从无好命,

    这几乎已经是这个罪恶世界的潜规则。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谁的人生不是被抛进苦海呢?幸福就是那一粒糖溶化在你身边时,你舔舐到了那一丝甜。

    写大伯张志超的那篇,写出了一个大机器运转上的螺丝钉的无奈。被历史革掉的幸福和命运。

    一对青年男女,蹉跎掉了一生。中间还有一个叫罗干的,

  • 5、 何处还乡读后感
    何处还乡读后感 快到不惑之年,双手空空的我唯一的爱好是在教书之余读读好书,这段时间读得比较多的是回忆类的书,如《记忆小屋》、《浮生三记》、《浮生琐忆》等。为了生活所迫,现代人大多选择离开故乡去城市发展,繁华喧闹的城市给了我们丰富的物质享受,纸醉金迷之余我们在精神极度空虚,我知道上我们的灵魂仍然梦牵魂绕着故乡那片热土,你看现在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怀旧的作家越来越多了。 这本不厚的小书在手,沉甸甸的乡情一下子钩起了我的思绪。我的故乡离作者江飞的故乡安庆罗岭不远,也是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 1994年来广东读大学工作至今,背井离乡已经整整二十年,虽然我走得没有江飞远,可我远离故土的时间更长。我们村的名字里也有个“岭”字,所以读这本书我感觉特别亲切。记忆建立时间,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祖母、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八爷、江龙喜老人等的故事,给我们呈现了旧时光里罗岭的无奈、艰难和苦疼。当然,在作者笔下,罗岭是一个有根的乡村,温暖亲情弥漫在那艰苦岁月中,这也是每一个人故乡的根。无论我们走多远,故乡的温情和味道永远停留在我们心尖,让我们在彷徨和失意时变得坚强。 相信每个人读这本书都有梦回故乡的感触,在这样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本好书温暖我们寂寞的灵魂。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小的不足,由于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间跨度较大,所以文笔上不太统一,建议删改部分章节。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的文笔可以更平实些,毕竟我们美好的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华丽字藻去修饰的。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消逝,故园已芜,何处还乡?回得去也找不到梦牵魂绕的旧时人物,不如一枕乡愁到天明。
  • 6、 灵魂归宿记_1200字

    互助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两者之间,它拯救的可能仅是两株珍贵的生命之树;而两个民族之间,它拯救的则可能是亿万的民族之魂。

    (一)天堂之音

    安东尼的眼睛被他看到的金银财宝弄得眼花缭乱,豪华毡毯,巨大的彩瓷花瓶,翡翠与象牙的雕像,嵌宝石的鸟笼,金银丝纹装饰的屏风和满墙的壁画,在这种美轮美奂和丰富多彩的影响下,他不禁有些晕眩。

    巨大的长翡翠桌边,人们享用着美味佳肴,然而,每两个人要同用一个圆圆的大玉盘。盘内珍馐异品,应有尽有,可每人面前只有一支长柄的勺子,显然谁也无法把食物送入自己口中,可是他清楚地看到,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勺子把食物送入对方的口中,只有互相帮助,两个人才能够共用享用美味。

    他忽然痛苦地说:啊!可怜的人类如果能像他们这样互相帮助,而不是斗争

    (二)审判

    庄严的十字架上,粗重的铁链锁住的两个呻吟着的灵魂,他们尊贵的头颅仿佛两块巨石一般沉重地垂下去,珠光宝气的王冠上血迹斑斑。上帝以无比仁慈的目光审视着这两个战魔。

    安东尼,迪南,你们是人类的罪人。在我善良的臣民面前,你们要受到血与火的惩罚,只有无比圣洁的信念能够擦净圣坛上的尘污。去追悔吧,罪人

    安东尼痛苦地闭上眼睛,记忆之门便打开了。身披铠甲,满头满脸是鲜血的士兵们疯狂地向手无寸铁的人们杀来,比萨人尖叫着,狂奔着逃往荒野。苍凉的野草地,斑驳的乱石滩,泥泞的河叉口,到处横陈着乱七八糟的尸体。大批的比萨人被集中起来,士兵把弯刀高举到空中,按照有规律的击敲声,及时准确地往下一砍,头颅便滚落到尘埃之中,鲜血喷身出来,刀刃砍碎骨头发出令人恶心的咔嚓声

    比萨人凭着睿智的头脑、惊人的才智、善良的心灵,用勤劳的双手在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起强大的邦国,迪南像一头勇猛的雄狮统治着他们。他凭着精锐的武器、健全的军队不断侵邻邦,有武力而无正义,残忍无道。而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的邻邦人则常常离乡背井,逃避灾荒和比萨人的侵挠,生活困苦,邦国也日益分崩离析。邻邦人有着强烈的正义信念,却没有强壮的军队作后盾。国王安东尼痛恨比萨人,他对人民说:比萨族是个自私的民族,我们终有一日会灭绝这个可耻的民族,让它永远消失?quot;

    (三)地狱之声

    咔,地狱之门被圣使打开了,安东尼、迪南被送了进去,开始了他们永无光明的赎罪史。

    安东尼,我辽阔的疆土一直延伸到西亚,人民生活曾无比幸福啊!

    是啊!可是你为什么没有伸出高贵的互助之手,让我的臣民也享有同样

  • 7、 琴心何处归读后感

    琴心何处归读后感(一)

    今天无意间看到《琴心归何处》,细细品味,我深受感动。

    德国小孩呵瑞出生于一个音乐之家,三岁时就跟着外公学拉小提琴。但在那年,他的父亲因一场车祸丧身,小小的他对父亲的印象就停留在床头柜一张小小的照片里。六岁那年,妈妈带阿瑞游历欧洲,偶然发现了阿瑞有即兴作曲的能力,妈妈就在阿瑞八岁时在澳大利亚带阿瑞卖艺。期间遇到了性格开朗的打击乐手杰米,妈妈和杰米相爱了。在阿瑞九岁时,妈妈和杰米结婚了,从此一家人移居澳洲,开始新生活。

    九月,阿瑞的外公,一个阿瑞最爱的人也是阿瑞的小提琴导师过世了。阿瑞悲恸不已,不停地拉着外公寄给他的练习曲。

    在阿瑞亲戚的引导下,阿瑞终于在妈妈生日之际登台表演。阿瑞的音乐道路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面。

    这部小说并不是按阿瑞的成长过程的先后顺序叙述的。正如开篇第一章讲述了阿瑞发现天不怕地不怕的托马斯居然恐高。在这个基本时间中,频繁的穿插了阿瑞的往事,用了很多德语,使小说增添了异国风情。

    我想,做任何事都要像阿瑞练小提琴一样,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练到可以即兴创作为止。但这还不够,要身临其境,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曲中。在学琴过程中,阿瑞对不同音乐教法的过程值得我们体会,回想当初,妈妈带我换了一个很好的老师,每次回课都必须把谱子背出来。在以前,这是没有的,以前大多都是看谱弹奏。这种方法我适应了好久。

    是啊,琴心何处归?让我们琴童们在音乐中体会人间真情吧!

    琴心何处归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琴心何处归》这本书。我读它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泪流满面。

    当我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万分,爱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有没有爱,真的不同。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为主人公小男孩阿瑞的不幸的遭遇感到同情。阿瑞幼年丧父,他早已不记得父亲的脸长的什么样了,父亲走时,唯一给他留下的,只有那张父亲背影的照片。三岁那年,他跟外公学小提琴,展现了超人的才华。但是好景不长,外公去世了。是啊在美好的童年中,一下子是去了两个重要的亲人,阿瑞痛心不已,每天沉浸在悲伤中。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似乎也很伤心。然而,当我读到后面的时候,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阿瑞的朋友、老师知道了他的情况以后,决心好好帮助阿瑞脱离伤痛。他们想尽各种办法,终于,阿瑞重新站了起来,世界在他面前变宽了。

    是的,阿瑞从小就是去了父亲。但是,他还有母亲,有朋友,还有小提琴可以倾诉。他虽然失去了父爱,却找回了友谊,

  • 8、 《乡关何处》(精选)

    野夫是个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没有江河般的波浪翻滚,有的是脉脉的清流,带你走回到故乡的路,顺着时间,逆流而上。

    有人说时间是最残忍的,它会把回忆像剥洋葱一样带着血丝剥到你的面前。读野夫的故事,会有那个时代的风扑面而来。

    他说幽人苏家桥,总让我联想到竹林七贤。他们所追求的,是自己渴望的生活和自由。说阮籍猖狂,不拘礼,是他厌弃世俗的晦暗。他作《东平赋》、《亢父赋》,借风土之污秽,言社会之黑暗。苏家桥虽曾做得老师,学问也高,那行为方式却极不相称。真悲真喜,敢怒敢言,却也有真性情。这位苏老师好酒,酒后的行为更为任诞。不过也不及阮咸与群猪共享大盆饮酒,那情景略想一想就令人忍俊不禁。苏家桥还有魏晋裸袒之癖好,未服用五石散,仅饮酒就燥热不可耐。这样一人,或许只适合生活在那个风度时代,享受自己真正的自由。

    自由其实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比如不想做官,不想当值。

    野夫的故事里还有另一个“奇人”,不,我们应该称他做“神人”。在这个英雄气概几乎荡然无存的末世,出现这样的侠骨风气之人是精彩之至的。他就是王琪博,兄弟眼中的“王七婆”。

    听名字,并不觉得这是个出彩的人物,却掩盖不了他一生的光华。酷爱带刀,瘦削高挑,骨子里透出的狠劲儿。我想不到任何一个人能与他相比。人到中年仕途失利,转而写诗作画,却仍能弄得出名堂来。野夫说过写诗时他是琪博,玩儿刀时他是七婆。这个奇男子雄赳赳气昂昂的在三十年里游走于诗与刀之间,不怕失败,不怕衰亡。他身上有烈性,烈得像俄罗斯的伏特加,又经得起沉淀与存放。越久,越烈,越洌。少年时,他拔刀护母;上学时,成为全村唯一的大学生;年过三旬,生意场上失利,仍能从头来过。王琪博是生来就懂得拼杀的人,他相信,世上没有什么能拦住他的。哪怕是油尽灯枯时,也依旧身手矫健,和兄弟们重返张扬的青葱岁月。

    过着刀头舔血,臂上刻诗生活的人,不由得让人敬畏三分。

    无论如何,都要生活下去,没有永远都输的战斗,这是王琪博能告诉我的。

    “窗外是行进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我在生活,我还将生活下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有人愁。所谓故人,在故乡。

  • 9、 《乡关何处》读后感
    《乡关何处》读后感

    阅读有时是快乐的,但有时候也是痛苦的,读野夫先生的《乡关何处》,深深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刺痛感,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80年代的血色中国,读每一篇都感觉如鲠在喉。

    人似乎经历越多,越有种难以自拔的宿命感,所有的追问都归于虚无,这是书中的原话。作者土家野夫大概是经历得多了,以前是一名警察,之后进了监狱,父亲去世,母亲投江,出狱后成为了自由作家,所以也越来越相信宿命这回事。

    这本书写了作者对他故去的母亲、外婆和旧友的历历往昔的回忆,文字带有古风色彩,情感真挚如血肉。

    母亲

    最喜欢的是作者描述母亲的那一篇,透过简单的文字感受到了真挚悲恸的情感,让人潸然泪下。她艰难的一跃轰然划破默默的秋江,那惨烈的涟漪却至今荡漾在我的心头,这是作者对母亲最后的记忆,十年过去了,心上的伤口依然渗着血。母亲刚烈决绝地选取尊严,从容赴死,试图换儿子一个无牵无挂的未来。作者的母亲可谓一生坎坷:童年战乱,中年文革,暮年儿子又锒铛入狱,丈夫病逝,一切生活的重担都压在这个柔弱又刚毅的母亲身上。读者不仅仅为作者母亲的经历而痛,也为那个离我们很遥远的时代而痛。

    外婆

    生活不是话剧,能够彩排后再正式登台。他们人生的杯具一次性地上演,挥霍的是他们的一生。野夫笔下的外婆,更是让人心疼,外婆是野夫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外婆两次的出山,都是为了作者。外婆无数次拯救这个家,无数次想要归隐老家,如此慈爱善良,有着佛性光辉的外婆最终却客死异乡。不禁让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明白那一丝稀有的甜蜜。

    半世的悲欢离合,颠沛流离,都揉进一部作品中,怎能不叫人感到刺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人世坎坷,更念故乡。这大抵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乡愁吧。

  • 10、 《乡关何处》读后感1000字

    《乡关何处》读后感1000字: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如果不是读了野夫的《乡关何处》,我想我永远也无法体会到这首诗的含义,准确地说,我无法体会到“江湖”这两个字的含义。

    书的开篇以悲凉的笔调,古朴的文风勾出了野夫对投江失踪十年的母亲的愧疚、思念。母亲的故事在野夫的江湖中总是那么沉重,不知暴尸于哪片月光下的她已然是她心中最痛之处。读到这时,我以为野夫的江湖是余光中讲的乡愁是一种烧痛,或是老舍先生记忆里北平冬夜的冷与暖,却不知是一首沉重的时代挽歌。

    他写他江湖里的人,从祖辈、父辈到大伯、幺叔再到故友,他亦写了那个年代,那场运动,那些荒诞。如波无疑是那个灰色年代的突出代表,为了生活,28岁高龄踏上大学的道路,社会的冷漠与黑暗一次次地把他压得喘不过气,他鲜明的个性遭到旁人的歧视,他不怕压迫,一次次毅然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野夫用平静而冷冽的文字去描绘江湖里的人事。他们穿行在上个世纪的篇章中,显得风尘仆仆,却又因为野夫的叙述,有着老照片般泛黄的鲜活。我似乎真的聆听到了王七婆生硬磕牙的诗歌字里行间的刀枪迸鸣和荒野奔命的惊骇之声,似乎真切地感受到了刘镇西悲凉人生中对社会的热血和对社会光明的渴望。我仿佛能够通过野夫的叙述,触碰那些人物的衣角,看见他们在人生旅途当中的奔波与劳碌。

    有错过了一生幸福的大伯,被政治风云变迁影响了家族命运的幺叔……..他们被时代的洪流冲击,却又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许是适应了命运对他们的捉弄,又或许正视了这跌宛起伏的安排,在野夫笔下的江湖里,我看到了他们淡然的眼眸——无论人们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他们都能够对酒当歌。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木心说。

    我不知木心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说或写这句话的,也不愿去揣测经历过文革残酷迫害的木心是否真的原谅了故人。读野夫的《乡关何处》却能感受到野夫世事皆不可原谅,但奈何岁月沉浮,那些理想主义的年轻人,那些满腔热血的热情,都随时间滚滚而去,历史却从来只字不提。所以他为他们著书立传,他拒绝遗忘那个有血有肉、沉郁顿挫的江湖。

    乡关未见,何处江湖?乡关所有世事变迁再寻觅不得,江湖也不再是那个江湖。而野夫还是那个野夫。

    点评:这篇读后感令我震惊,小作者的文笔老道,思绪活跃,紧扣《乡关何处》,又能跳脱《乡关何处》,关于木心的联系尤其巧妙,体现小作者的阅读积累及阅读迁移能力。作者:张扬

  • 2019-10-23

  • 2019-10-16

  • 2019-09-23

  • 2019-11-08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2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1-06

  • 2021-06-28

  • 2021-06-14

  • 2019-09-20

  • 2019-11-12

  • 2021-08-26

  • 2019-10-29

  • 2019-10-11

  • 2021-08-25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10-2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
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大全,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2024,更多霍达的魂归何处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