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你在忙什么读后感 > 地图 > 你在忙什么读后感
你在忙什么读后感相关栏目
你在忙什么读后感热门栏目
你在忙什么读后感推荐
你在忙什么读后感

(共 8617 篇)

  • 1、 读《你每天到底在忙些什么》有感

    读《你每天到底在忙些什么》有感

    人生的盛宴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的胃口怎样。

    当我坐在书桌旁,一只鸽子在窗外绕着尖塔飞翔,毫不忧虑午餐吃什么。我知道我的午餐比那鸽子的午餐复杂得多,我也知道我要吃的那几样东西乃是成千上万人工作的结果,需要一个极复杂的种植、饲养、贸易、运输和烹饪的过程,由于这些原因,人类要获得食物比动物更困难。虽然如此,如果鸟儿懂得这些,它一定很庆幸自己的选择。我们的危机在于过于文明。同时,我们的幸福也源于文明。这是作者的观点。为我们解读了忙的原因。

    当然,我有断章取义之嫌。因为,我还是想做忙碌的人,而不羡慕鸽子的翱翔。

    琼楼玉宇与海市蜃楼其实只在一念之间,起了执念的人除了懊悔什么也留不住。唯有真正觉悟的人才能在疾驰的生活列车中牢牢记住自己是谁,因忙碌而充实,并倍感快乐、踏实。懂得天意的人,在春去春又来的旷野里坐看花开花落,即不为花开欣喜,也不为花落叹息,眉宇间有简单的寂寞与快乐。这是田威宁的感悟,我觉得有理。

    一青年才俊,历经风霜雨雪洗礼后,终获人生之成功,携带美妻做游轮玩乐。在游轮之上遇到一流浪汉,问:“是怎样上船的?”流浪汉回答:“我说帮船员擦甲板,他们就扔给我一把拖把说,上来吧。”青年才俊独缺流浪汉的厚脸皮和无赖心,所以要经年努力。如果我们在乎的只是游轮上的风景,哪一种上船的方法更简单呢?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做水手或做导游,一样能看到风景。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其间能告诫世人:发扬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短处,乃是做人快乐之根本。

    一个最有名的门童的故事:那是一个出生于纽约黑人区,没有学历的孩子,他一直做保安、库管,虽然做得很好,佳士得(拍卖公司)把艺术品宝库的钥匙都交给了他,但是如复一日的地下室工作,让他十分渴望做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当他得知公司有一份门童的差事时,他就向老板提出申请。如愿以偿。怎样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呢?他想,每一位进入公司大门的人都是极其重要的吧,怎样才能令他们备受尊重、快乐、宾至如归呢?

    于是,他将所有在报纸上能找到的名人照片、姓名、简介都剪下来,贴在家中的墙上,每天上班在地铁中复习,晚上回家让妻子考他,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就四处打听……这样,他总能够笑着拉开大门:“……先生、……夫人,我们一直在等你哦!”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重大活动,需要一名认识所有客户和名人的接待者,除了这位门童,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当他身着礼服站

  • 2、 杜甫为什么这么忙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系列图片,听说呢,叫“杜甫很忙”,下面我就来说说自己的观点,嗯,先看看这几幅杜甫忙图吧。

    先是原图一个,看那儿,杜甫正坐在石头上,微微仰首,愁眉苦脸的。可经过大家加工,此时,一个穿着红白相间大衣服的杜甫横空出世,还在津津有味地吃着一个汉堡;另一个正提着水桶去送水;还有一个正在装可爱自拍;还有打枪战的杜甫、骑自行车买菜的杜甫、上网写诗的杜甫,数不胜数。

    听说始作俑者是一群中学生,为什么这些人要涂鸦诗人呢?有些人很不解。有一些人很赞同:不错,想象力真丰富!也有些人不高兴了:这么伟大的诗人,被这些人改成这个样子,不就是在侮辱诗人吗?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来讲讲我的观点。

    我呢,是灰常(非常)赞同滴,这个嘛也不是不好,小孩嘛,是富有想象力的,画一画没关系!再说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放松也木有(没有)关系。有人说,那他们发到网上也叫放松?那他们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不行?又有人说,国外的人一直在关注中国的诗歌文化,看到这些图,不就像自己人骂自己人,别人看着不可笑吗?哈,我大笑,外国人他们是灰常(非常)随和滴,他们不会像你想的那样,反而会想:中国人真有想象力啊!说真话,大家都说要尊敬诗人,其实呢,不就是要我们这群学生把诗背下来了吗?为什么不换种方式去走近杜甫呢?这样画说不定可以让更多人来关注杜甫,关注他的诗歌呢!

    最后总结一句,我同意这种做法,反正杜甫诞生1300周年了,庆祝庆祝一下,顺便吸引更多人来关注杜甫,不是一举两得吗?

    精彩点评:睿哲小小少年,能对时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表自己之新颖观点,为涂鸦少年们正名,真是有勇有谋!文章论点清晰,小作者思维发散,分析利弊,势如破竹,让人读来痛快至极!当然,词不达意处需修改哦!少年强则国强,睿哲,十分看好你,加油!

  • 3、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团学活动发展中心主任 方珂珂

    多次研读过《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后,“忠诚、敬业、积极、负责、效率、结果、沟通、团队、进取、低调、成本、感恩”这12组词语24个字不停地呈现在脑海中。一个人要是想在单位中立足,必须掌握住“忠诚、敬业、积极、负责、效率、结果、沟通、团队、进取、低调、成本、感恩”的内涵,具备这些美好的品质。作为学校共青团的干部,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将这些品质综合运用到工作中,以促进工作开展,更好为师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下面,我从以下三点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是要树立“忠诚压倒一切,生存敬业为本”的理念。忠诚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上级、对朋友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无忠诚,便无未来,便无一切!敬业是在集体的工作当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在单位中的生存法则。“忠诚压倒一切,生存敬业为本”的理念必须深入血液之中,深入骨髓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单位中有一席之地,才能绽放我们美丽的人生。

    二是与人相处要做到“五个相互”:政治上相互信任不猜疑、思想上相互交流不隔阂、工作上相互支持不旁观、失误上相互体谅不指责、个性上相互包容不揭短。做到这五点,才能达到与同事的友好沟通,才能促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是“感恩、责任、奉献”要牢记心间。这不仅是学生工作精神,更应是我们人生的信条,做人应坚持的理念。“感恩于责任,报恩于奉献,在承担责任中感恩,在学会感恩中奉献”,我们应以此为本,为我们的人生着色。

    人生更多的是需要感悟,需要领会。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让我们时刻以《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一文督促自己、提醒自己,以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团学活动发展中心副主任 邵宏博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一文从“忠诚、敬业、积极、负责、效率、结果、沟通、团队、进取、低调、成本、感恩”十二个词汇对职场人靠什么立足进行了详尽的诠释,虽观点看似平淡,却蕴涵着深意。同时也提醒了我,作为一名共青团的工作者,我靠什么在单位立足呢?这十二个词成为了我在高校职业生涯中的警钟。

    一要做到“三讲”,讲大局、讲原则、讲团结。作为共青团的工作者,肩负着教育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不光要在岗位上立足,更要在大学生成长上立足。因此要从团委工作的整体着眼,从全体同学的根本利益

  • 4、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你在追逐什么?

    你在追逐什么?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娱人愚见

    你在追逐什么?

    乍见这本书,第一反应是:风筝需要追么?看完书才发现,追风筝其实是阿富汗的习俗。任何习俗,都有其代表意义,但是追风筝在阿富汗代表什么,我们姑且不论。而,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追逐”什么?读者在这本书里又可以“追逐”什么,我想,这才这篇铺满文字的絮语中所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阶级

    阿富汗与我而言,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或者说是新闻联播上的一个特定名词。它曾经和“苏联”这个词紧密联系,后来是“塔利班”和“米巴扬大佛”,现在则是“基地”。这本书里,作者对于阿富汗的苦难刻画的耗费了不少笔墨,全书笼罩在一片巨大的悲伤里,像是深圳的回南天,湿漉漉,无处不在,让人喘不过气。

    当哈桑和阿米尔的友情跨越阶层的友情出现在这本书里时,让人不禁为之动容。然而,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社会阶层分开,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总是并肩而行,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但他们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彼此分割。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阶级之间的阶级断层,就像是牛郎和织女之间的那一道银河,无法轻易跨过。

    即使没有战乱和分离,在阿米尔父亲没有公开承认哈桑身份之前,他们之间的阶级差距也会成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阻碍。即使亲如兄弟,那也不是兄弟,中间还有一个“如”。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阶级固化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现有阶层上实现翻盘,那需要颠覆;而精英家庭家的孩子,他们只要做到守成,就可以稳固在现有阶层上,而大部分高阶层家庭的孩子会做的更好,因为他们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起点不对等,造成的绝对是碾压式的优势。

    年轻人,趁着中国阶层还未达到完全固化的状态下,抓紧努力,超越自我,才能让你的子孙后代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二、底线

    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我却很讨厌这一句,甚至为这句话感到悲哀,深深的悲哀。

    我们看到的家庭暴力,大部分源自于不能或不敢反抗的女人;所谓的子女不孝,几乎都来自于父母的无条件宠溺;而大部分欺人太甚,责任可能在于你毫无底线的一再退让。

    阿米尔对于哈桑的伤害,除了阶层带来的权利不对等以外,还有哈桑的从不拒绝。

    哈桑被强奸、被

  • 5、 “忙”与“忙”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临死亡的巴甫洛夫依然沉浸在繁忙之中,使我们好生好奇:他究竟在忙什么呢?

    忙,他在忙,他在忙着。密切注视着越来越糟糕的身体状况,忙着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没,忙着要为一生挚爱的科学事业留下的感性材料。

    生死较量前,巴甫洛夫依旧忙着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在忙中透着一种勤奋、豁达、超然、镇静、无私和无畏。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在忙着呢?

    早晨,背着书包匆匆来到学校。

    刚入座,便开始一天的匆忙了。

    面对喧哗的教室,我不禁也要忙着畅言几句,和同学聊聊天、谈谈心、谈天说地、畅所欲言。匆匆完了,满肚子的言语,又忙开了做题的旅程。翻开课外题,正准备下笔时,“收本,交作业本,练习册!”收本的消息已经传成一片,我又碌碌拿出作业,传递给前面的同学。继续写练习题。“哎,任超群昨天的作业是不是……”我手中的笔又中断了。“你写的怎么样?”“收集到资料了吗?”……不由自主中,又与同学们谈了起来,手中握着笔,也时时没有落下……

    早自习的20分钟,就这样虚度而过。

    “叮铃——”下课的铃声伴了起来。我飞蹦出教室,望着宽阔的操场。忙的玩起来,忙着与同学追追打打,尽情万能耍……

    随而,10分钟同我在“忙”中又一次流逝。

    一天下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忙着,可说“忙”不停蹄。从早自习到晚自习,无时不刻,大脑运转着。

    可是,又不知道有多少个10分、20分,不断地从我手中滑过。

    巴甫洛夫很忙,同样,我也很忙。

    可是,巴甫洛夫是忙什么,我又忙什么?

    一天工作之比,我又收入了什么?

    “忙”与“忙”虽都是同一字眼,但是,“忙”之后,什么“忙”更有价值呢?

  • 6、 "忙"与"忙"——读《巴甫洛夫很忙》有感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临死亡的巴甫洛夫依然沉浸在繁忙之中,使我们好生好奇:他宄竟在忙什么呢? 忙,他在忙,他在忙着。他密切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糟糕的身体状况,忙着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忙着要为一生挚爱的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 生死较量前,巴甫洛夫依旧忙着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在忙中透着一种勤奋、豁达、超然、镇静、无私和无畏。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在忙着呢? 早晨,背着书包匆匆来到学校,刚入座,便开始一夭的匆忙了。 面对喧哗的教室,我不禁也要忙着畅言几句,和同学聊聊夭、谈谈心、谈天说地、畅所欲言。匆匆说完了满肚子的言语,又忙开了做题的旅程。翻开课外题,正准备下笔时,收本,交作业本,练习册!收本的消息已 经传成一片,我又忙拿出作业,传,合前面的同学。继续写练习题。哎,任超群昨夭的作业是不是我手中的笔又中断了。你写得怎么样?收集到资料了吗?不由自主中,又与同学们谈了起来,手中握着笔,也时时没有落下 早自习的20分钟,就这样虚度而过。 丁零一一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我飞奔出教室,奔向宽阔的操场。忙着玩起来,忙着与同学追逐打闹,尽情玩耍 随即,10分钟在忙中又一次流逝。 一天下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忙着,可说忙不停蹄。从早自习到晚自习,无时无刻,大脑运转着。可是,又不知道有多少个10分钟、20分钟,不断地从我手中滑过。巴甫洛夫很忙,同样,我也很忙。可是,巴甫洛夫是忙什么,我又忙什么?一天工作之比,我又得到了什么? 忙与忙虽都是同一字眼,但是,忙的身后,什么忙更有价值呢?

  • 7、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

    《什么在决定新闻》的作者赫伯特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社会学家之一,对都市与社群、规划与社会政策、新闻媒体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什么在决定新闻》从新闻观察室研究出发,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新闻业黄金时期的重大事件,通过开展对cbs晚间新闻、nbc夜间新闻、《新闻周刊》及《时代》周刊这四家美国主要的全国性新闻媒体的研究,分析新闻工作者该如何判定新闻的价值。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中的国家和社会,赫伯特在开篇就对新闻中的人物、活动、国家和社会以及国际新闻中体现的国内主题进行划分和归类,向读者提示了新闻是如何描绘美国的。赫伯特认为不论国家在新闻中出现得是否频繁,绝大多数国际新闻都可以被归为七大类别:美国人在外国的活动、对美国人及美国政策产生影响的国外活动、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的活动、选举或其他政府认识的和平变迁、政治冲突与抗议、灾祸以及独裁者的暴行 其次,由于新闻播出的时段与杂志版面都相当有限,新闻从业者只能从繁多的新闻之中选择微小的一部分进行报道。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新闻从业者需要对信息来源有充分的了解,判定可用信息来源的适用性。书中强调了新闻从业者的重要作用,认为他们拥有自主性,代表着这些权利等级中位居上层的专业人士阶层,并且出于他们自己对于良好国家和社会的希冀,去捍卫这一阶层。 虽然《什么在决定新闻》研究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主流新闻媒体,但它在指导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判断,以及对更多的发挥新闻从业人员的自主性,实现对新闻的高考量的强调,对今天的新闻行业依然有很大启发。

  • 8、 你在追逐什么——《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3000字

    你在追逐什么——《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3000字

    你在追逐什么?

    乍见这本书,第一反应是:风筝需要追么?看完书才发现,追风筝其实是阿富汗的习俗。任何习俗,都有其代表意义,但是追风筝在阿富汗代表什么,我们姑且不论。而,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追逐”什么?读者在这本书里又可以“追逐”什么,我想,这才这篇铺满文字的絮语中所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阶级

    阿富汗与我而言,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或者说是新闻联播上的一个特定名词。它曾经和“苏联”这个词紧密联系,后来是“塔利班”和“米巴扬大佛”,现在则是“基地”。这本书里,作者对于阿富汗的苦难刻画的耗费了不少笔墨,全书笼罩在一片巨大的悲伤里,像是深圳的回南天,湿漉漉,无处不在,让人喘不过气。

    当哈桑和阿米尔的友情跨越阶层的友情出现在这本书里时,让人不禁为之动容。然而,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社会阶层分开,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总是并肩而行,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但他们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彼此分割。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阶级之间的阶级断层,就像是牛郎和织女之间的那一道银河,无法轻易跨过。

    即使没有战乱和分离,在阿米尔父亲没有公开承认哈桑身份之前,他们之间的阶级差距也会成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阻碍。即使亲如兄弟,那也不是兄弟,中间还有一个“如”。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阶级固化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现有阶层上实现翻盘,那需要颠覆;而精英家庭家的孩子,他们只要做到守成,就可以稳固在现有阶层上,而大部分高阶层家庭的孩子会做的更好,因为他们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起点不对等,造成的绝对是碾压式的优势。

    年轻人,趁着中国阶层还未达到完全固化的状态下,抓紧努力,超越自我,才能让你的子孙后代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二、底线

    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我却很讨厌这一句,甚至为这句话感到悲哀,深深的悲哀。

    我们看到的家庭暴力,大部分源自于不能或不敢反抗的女人;所谓的子女不孝,几乎都来自于父母的无条件宠溺;而大部分欺人太甚,责任可能在于你毫无底线的一再退让。

    阿米尔对于哈桑的伤害,除了阶层带来的权利不对等以外,还有哈桑的从不拒绝。

    哈桑被强奸、被污

  • 9、 《你在高原》读后感

    《你在高原》读后感(一)

    《您在高原》是张炜老师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完成的、长达四百五十万字2020的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全书分三十九卷,归为十个单元:《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忆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

    去年的某次文学笔会上,学员们就从多角度热议过《你在高原》,有学员提出当下生活节奏如此高速,写作这样一部作品的必要性?也有学员对它的读者群提出质疑?比如,有多少人读完?编辑,据说好几个;评委,据说有评委一天就读完了,四百五十万字2020,一天,这样的阅读速度让人质疑?

    张炜老师的小说,以前读过《古船》和《九月寓言》,据说这两部小说在国外一版再版20余次,《古船》还成为目前海外印量最大的大陆纯文学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拆封以后,我顺手拿了摆在书架最外面那本,放在包里随身携带,工作之余抽空阅读。有人说浮躁的当下:问者不读,读者不问。因为我有一些阅读感受,故且读且问并记录下来,算读后感吧。

    我随手拿起的第一部作品是《家族》。我在qq群里讨论过这部作品,有人说,在这十部组成的系列长篇中,《家族》是在思想和艺术分量上最厚重的一部作品;有人说,《家族》写得好,散文一样的语言;有人说,《家族》是一个传奇故事,出场的人物那么多,跨越的时间那么长,不是凡人可以驾驭的;也有人说,作家对缀章和尾声的使用出神入化!你应该先读《海客谈瀛洲》中的《致海神书》这个尾声,或者读《鹿眼》中的缀章《墨夜独语》,你会发现它们有多出色,简直天才之思!

    《家族》记述了曲府和宁家这两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其中还穿插了另一个大家族:战家。宁家是山里的巨富,平原上的战家花园是另一大巨富。在宁家老老爷和战家老爷时代,人们拿两家巨富对比。等到了曲家老爷时代,人们开始拿平原上的两个富豪对比,战家花园和曲府,哪一个更为显赫?住在大山里依然名声显赫的宁家,因为宁珂,与曲家有了交结,这是历史的安排,也是偶然的必然(宁珂安慰岳父,不是道路问题,是因为他们的道路如此相近;重要的是组织上的决定,是组织上让自己与曲府联系)。

    《家族》是这样开头的:我们家从古至今就爱交一些有趣的人,这些人今天看不仅是可爱,而且还可疑;大概是他们害了我们。这个家,指的是宁家。小说从小宁同志到着名的03所工作开始,整个小说,以小宁同志在面对家庭背景、工作困境的纠结和对几个大家庭历史的回忆

  • 10、 “忙”与“忙”——读《巴甫洛夫很忙》有感
    “忙”与“忙”——读《巴甫洛夫很忙》有感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临死亡的巴甫洛夫依然沉浸在繁忙之中,使我们好生好奇:他究竟在忙什么呢?

    忙,他在忙,他在忙着。密切注视着越来越糟糕的身体状况,忙着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没,忙着要为一生挚爱的科学事业留下的感性材料。

    生死较量前,巴甫洛夫依旧忙着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在忙中透着一种勤奋、豁达、超然、镇静、无私和无畏。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在忙着呢?

    早晨,背着书包匆匆来到学校。

    刚入座,便开始一天的匆忙了。

    面对喧哗的教室,我不禁也要忙着畅言几句,和同学聊聊天、谈谈心、谈天说地、畅所欲言。匆匆完了,满肚子的言语,又忙开了做题的旅程。翻开课外题,正准备下笔时,“收本,交作业本,练习册!”收本的消息已经传成一片,我又碌碌拿出作业,传递给前面的同学。继续写练习题。“哎,任超群昨天的作业是不是……”我手中的笔又中断了。“你写的怎么样?”“收集到资料了吗?”……不由自主中,又与同学们谈了起来,手中握着笔,也时时没有落下……

    早自习的20分钟,就这样虚度而过。

    “叮铃——”下课的铃声伴了起来。我飞蹦出教室,望着宽阔的操场。忙的玩起来,忙着与同学追逐打闹,尽情玩耍……

    随即,10分钟同我在“忙”中又一次流逝。

    一天下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忙着,可说“忙”不停蹄。从早自习到晚自习,无时不刻,大脑运转着。

    可是,又不知道有多少个10分、20分,不断地从我手中滑过。

    巴甫洛夫很忙,同样,我也很忙。

    可是,巴甫洛夫是忙什么,我又忙什么?

    一天工作之比,我又得到了什么?

    “忙”与“忙”虽都是同一字眼,但是,“忙”的身后,什么“忙”更有价值呢?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1-11

  • 2019-10-19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09-25

  • 2022-12-08

  • 2019-11-06

  • 2019-11-02

  • 2019-10-29

  • 2021-12-23

  • 2019-10-19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21-08-1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20

  • 2019-10-20

  • 2023-05-10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11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你在忙什么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你在忙什么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你在忙什么读后感、2024你在忙什么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