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数学读后感 > 地图 > 数学读后感

数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简单教数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本次暑期读书活动一共发了三本书,书一发下来,我的眼球就被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了。简单教数学,这不正是我们一线教师苦苦追寻的么?一有空闲时间就迫不及待的读,想从书中学到一些有效的方法,能够促进自己的教学。

翻开目录,看到戴老师从简单教数学的六个三、简单教数学如何达成和简单教数学这么来达成三部分来阐述,里面的每个小点都分三个方面来讲,可以看到数学教师所特有的简洁美。

数学,简单地教,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学生的成绩,这是每个一线教师都必须直接面对的现实。为了学生数学思维和素质的发展,这是每个一线教师都不可回避的教学目标。戴老师就这样娓娓道来,真诚的话语拨动着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弦。

众所周知,要达成以上两个目标,教室门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靠量,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被动地学习;另一种是靠质,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就算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无奈的选择了第一种,其实在心里,哪个教师不想选择第二种呢?这样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我们教师自己也会轻松不少。认真的看了戴老师的书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将在下学期做以下三点尝试:

一、落实学生主体性原则

戴老师把学生的发展区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三是学生独立或合作都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那么,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完成,学生能合作完成的,就让他们合作完成,教师的教只承担20%的任务就可以了。

在以后的课堂中,面对新知,我要多说你会吗?试试看。鼓励学生去尝试,通过尝试,我就能比较准确的了解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有困难。其次,组织小组交流,让会的和不会的同学展开讨论,交流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适当放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而教师只要动脑经激发学生去完成那80%的任务,帮助他们掌握他们无法完成的20%的任务就可以了。如果坚持这样,相信教学会简单的多。

二、教学环节少而实效

教学环节少一些,可以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戴老师一般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导入,二是探究或讲解,三是练习。导入做到快而趣,探究做到慢而透,练习做到精而活。在时间上,戴老师是这样安排的:导入一般不超过3分钟,探究一般不超过15分钟,其他时间都用在练习和作业上。虽然我们小班一直在提倡把课堂的10到15分钟时间用在作业上,但是戴老师把半节课的时间用在作业和练习上,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这说明要学好数学,一定量的巩固练习是必须的,但为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我们要尽量压缩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把作业在课堂完成。其实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已经尝试让学生把《课堂作业本》在课内完成。优点是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教师还能对学困生做个别辅导,批改学优生提前做完的作业,从而更加全面的掌握每一个学生当堂的知识掌握情况。遇到的困难是怎样提高课内前20到25分钟的效率?戴老师的话,给了我一个方向,他说:应该尽快进入主题学习,探究的形式不易过多,应该追求纵而深入,做到透,而不是横向走过场。

三、落实课内批改

戴老师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们花在课后作业批改上的时间最多,这也是最无趣的一项工作,因为批改的作业是相同的,等于重复劳动。班级学生有多少个,教师一次就要批改多少份作业。如果教两个班,就有双倍的作业要批改。

自从我们学校实施学生作业面批百分百以来,课内学生有10到15分钟的作业时间,我也有时间批改学生的作业,学生做完一个批改一个。可是在大部分的课堂上,我只能改完一部分学生的作业,还有一部分做得慢的学生的作业根本就来不及批改,而且在批改的过程中,一看后面长长的批改队伍,就恨不得自己能变身。我们在这边热火朝天,可批完作业的学生却无事可做。

戴老师的批改策略是:教师先改完第一个学生的作业,后面的学生作业就有两个人批改,当教师和第一个做完作业的学生各自批改完后面两份作业时,就有四个人加入批改作业的行列这样,只要全班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就完全有可能在下课前批改完全班学生的作业。戴老师的方法其实在我遇到之前的苦难时,也曾想到过,只是因为上学期评五星级学校,一直搞问卷调查,不太敢用,下学期值得一试。

当堂批改的作业当堂更正,当堂更正的作业当堂返改,学生更正后的作业给批改的学生检查,如果还不对,就需要他的帮助,直到理解为止。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书中还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戴老师是这样耐心的、毫无保留的指导我们去达成简单的教数学。这真的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我们放在案边反复学习的好书,读了此书,一定会有收获。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一: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吸引我的是书名――《我这样教数学》!还吸引我的是它的作者――华应龙老师,是我钦慕已久的数学大师。华老师到底是怎样教数学的呢?他是怎样把数学教得如此智慧的?怎样让孩子们深深留恋于此的?于是,赶紧细细翻阅起来。

这本书是由华老师的12堂课例组成,每课均由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评析四部分组成。在课前慎思中,记录了他对本节课设计前的问题与困惑,钻研与思考;课堂实录部分是整节课中师生的详实活动记录;课后反思一栏则是华老师对自己课堂中呈现的一些问题或学生的生成所作的再思考;专家评析是当下著名学者及专家对华老师所上课的点评与分析。

特别喜欢这种结合课例的文章,读着不觉着枯燥,而是那么形象具体,娓娓道来间顿觉豁然开朗:

喜欢华老师那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理念,让学生对角的度量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使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与训练,而是成为探索与发现的沃土。

佩服华老师能把意外头部受伤后所戴的帽子与所上中括号一课巧妙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科学预设,促进生成,从而在朴实的课堂氛围中彰显生命的精彩。

以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何这样做?一定这样吗?这五个问题串起的一堂圆的认识,使其成为一堂充满哲学意蕴的数学课。正如师傅张兴华所言:浑然大气铸成圆!相信上过此课的孩子们定会对寻宝活动念念不忘,对圆,一中同长也的理解定是别有意味的。

更是惊叹,为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故意使坏,不以苦口婆心的劝说为先,而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实际体验,从而在一惊一乍中感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喜,一种源自数学又超越数学的惊喜。从而深深记住: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匆动笔希望空,量量关系要读懂,读完三遍再起动。

华老师的课堂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学生兴趣浓厚,往往课已终而意未尽,学生久久不愿离去。固然,这是因为华老师的课是自然流露的数学课,体现数学本质,而又发人思考。可我觉得华老师的课上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避讳出现差错。华老师的课确实由于融错而精彩,他与孩子们共同面对差错,仔细分析体悟,从而得到收获。而我们的课堂,平常上课还好,一旦是公开课、评优课,似乎就容不得一点点差池,或者有所发现但却尽量避开,否则总有一种功亏一篑之感。殊不知,这样的差错,却是一种极好的教学资源。作为老师,不应避讳,甚至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创造差错,为孩子们的学习设置陷阱,这样,了解学生的差错出在什么地方,他们存在什么问题、误区,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活动,才能针对学生的需要作出正确的决策,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对错误的免疫力。我想:一节课的味道正在于此。

【篇二: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老师一直是我很敬佩的一位数学教师,一位智者。很多年以前就在昆山大戏院里聆听过他的一节数学课,后来又陆续在一些教育杂志上拜读了华老师的教育论文以及上网看了一些华老师的经典课堂实录。应该说,只要听过华老师的课,都会为他的数学课上独特的色彩和光亮、丰富而深层意蕴而喜欢他,佩服他。

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拜读了这本《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通过阅读,更好地去体验华老师的教学风采,从华老师的教学中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这本书展示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以及与这些课有关的教学设计、反思和评价。看了这些课,我们不竟会思考这样一个话题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特点。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对课的评价、对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况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好课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认真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可以透过华老师的这些鲜活的小学数学课表现出来的特点,来进一步感悟好课的内涵。

一、好的数学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喜欢学习数学和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往往是从对数学的兴趣开始的,而学不好数学,或不想再学数学的人,往往是从对数学失去兴趣开始的。有人说数学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去学习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想真正把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就必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也许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功夫就是能够把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也是衡量数学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从华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乐趣之中。角的度量一课中,华老师创设了三个不同斜度的滑梯把学生带入了有趣的情境中。我想在设计每一份教学预案时,我们都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每一位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二、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

华老师的课确实由于融错而精彩,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使一节课变得有味道。心理学中的试误、最近发展区也会这样的有差错的课提供了理论的诠释。华老师把课堂中的差错作为资源来看待,让差错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他认为: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的要义是:尊重学生的劳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品质。作为一直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我想我们在教学中可能还应当有意识地创造差错,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陷阱。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差错,还应设置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境,以了解学生的差错出在什么地方,他们存在什么误区,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做到针对学生需要作出课堂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生成性来自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的处理和师生的互动。

三、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需要思考。好的数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要使课堂教学富于思考意义,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思考的空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多提供一些师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所学到的不只是这节课的知识与方法,更可贵的是他们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思维奥秘,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这也许正是数学教育的魅力所在,抑或是数学教育的本质特征。

好的数学课还会体现很多很多特点,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追寻好的数学课。

【篇三:《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作文】

合上华应龙著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一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初我就是怀着一颗极大的好奇心才购买此书的,就是想知道,他的这样究竟是怎样?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数学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看了这12个教学课例,认真析读了他的课前慎思、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才真切地感到他的数学课的确与众不同。

一、设计新颖坚持课前慎思。

首先从课题的名字来说就让人耳目一新,我会用计算器吗、游戏公平、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孙子定理、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等,就给学生的好奇心注下了坚定的砝码,想去探究与尝试。难怪有的教师听完课后问华老师:你上的是新课还是活动课?因为华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心中的教学思维定势,创出了自己的一条教学新路。

其次,即使是我们熟悉的课题角的度量、圆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也上得别有一番洞天,这无疑依赖于华老师潜心的课前慎思。有专家说他把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确如此,为什么其他教师怎么没想到这样教?因为我们的教师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而华老师却是认为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当你所教的内容学生认为是一种需要的话,学生内心的主动探究的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自动自发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自然就吸引学生,效果也会是更佳的。华老师就是在每一节课之前都经过了认真地思考,要设计一节课,就要去琢磨这节课,思考以往这节课存在什么问题、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备一节课一定得有自己想的过程、每次备课我都会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剃须、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可以为它废寝忘食,常常在睡觉时因想到一个好点子一跃而起。华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才会有所得。试问:你我课前做到于此了吗?

二、研究学生坚持以人为本。

把握学科本质与研究学生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课题。如果将美好的设计在课堂上巧妙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时刻牢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人为本,我们的教学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因此华老师认为:教师之所以能左右逢源地从容驾驭课堂,正式因为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我们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不在于知识储备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观是什么。基于这些,华老师在课堂上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拓宽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科学艺术坚持至真至爱。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真谛是求真;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真谛是创新。华老师的12节教学课例总是给听课的教师和所教的学生以无穷的回味。以至于学生课后的第一感受是40分钟怎么这么快?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玩的课,想不听都不行?这个老师神了,他能知道我们想什么,而且特准。他把我们上得一惊一乍的,想不出后面会发生什么!因此专家说:能够深深吸引学生,这就是好课的核心标准。而听课教师的感慨是我怎么没想到?我虽然没有亲身听到华老师的课,但细细品读这12个教学实录,就如同走进了华老师的课堂一般,与学生一起感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每读一课后,都像学生似的感觉课太短了,还没有上够,没有看够。看着华老师的课后反思,聆听着专家的评析,回味着课的每一环节,感到听每一节课都是在进行艺术欣赏,于是也发出了感叹我怎么没想到、我怎么上不出来。华老师告诉了我们答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意想不到地存着微妙的联系,关键是发现那份联系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当你深爱着这片大地,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才会多情善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能看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丽,才能看到感动我们的数学、我上出了一些专家认可的课,有人说我勤奋、刻苦,其实我自己不认为是勤奋、刻苦,我是在享受幸福,享受自己的全情投入,享受数学对我的青睐有加,享受生活对我的无微不至,这些话难道不正是他对数学独有的那份至真至爱吗?

有位专家评价道: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是啊,我们每位热爱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而思考需要坚持,坚持必定有收获。正如华老师的体会是:要想从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里所说的第二境界突破到第三境界,需要的就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当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了。到了这样的境界,你也会说出我是这样教的,别人在听完你的课后,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的。

【篇四:《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对华应龙老师的教学事迹知道挺多,也常在网上观看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在前段时间拜读了他的著作《我就是数学》,使我大受启发,明白了在教学中老师确是需要捧着一颗热心对待神圣的教育事业,捂着一颗爱心对待可爱天真的学生,承着一份耐心对待学困生。

在这个暑假里,为了响应学校的读一本好书号召,也是为了继续钻研华老师的数学教学之道,于是迫不及待的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他的另一著作《我这样教数学》。《我这样教数学》其实就是华老师的课堂实录,书中引用了12个比较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内容相当丰富。华老师文笔幽默行动,语法新奇,引经据典,让人看后有爱不释卷之感觉。每一个课例都是发生在身边,他采用的方法及应用虽然闻所未闻,但看后觉得,我们普通教师也能做到也可应用到。

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从一节节课堂实录中看到华老师在教学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

一、精彩的课堂语言魅力

教师的评价语言空乏、干瘪是当前困惑教师的一大难题,评价的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独特的教学设计

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我印象最深的是角的度量这节课。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传授给学生二合一看等量角的要诀,但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华老师课前慎思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思考,他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这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他的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的,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还有审题这一复习课始,华老师用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测试题,设计诱学生亲历上当,从而真切体验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效果不知好多少。

《角的度量》华老师这样的课前慎思:角的度量一课让我有困惑的是(1)我们让学生测量了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了吗?量角的大小是屠龙之技还是生活中不可少的技能呢?(2)角的度量这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点?怎样认识量角呢?等等。这些都是我在教学本课新知识点时所没有想及的,看后真是当头棒喝!想想我当时是怎样教授的呢,先参看参考书围绕重点难点展开备课,参考《备课》一书摄取有教学价值的片段,再加上班里学生特点组合成了一篇备课素材,哪有华老师那么认真的钻研态度呀。他想的问题都很深,把新课点都甚至挖掘到源头了,多好的一名老师呀,这不正是我所缺乏的吗。华老师在创设情境时采用了滑梯的例子,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坡度太小溜不出多远;坡度大了,又会增加危险。用滑梯引出角的状态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从这个角度不仅能感知到角的存在,而且容易发现角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这个例子中更是显现华老师的过人见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量角的大小,可为什么要不厌其烦让学生画角呢?华老师创造性的让学生在量角器中寻找角!让他们发现在量角器中存在着非常非常多的角,这样把量角的方法、量角器的本质全都学会了。真佩服华老师的这一套教学思路,如果下学期有机会教学这节课,真想用这方法来引证一下,让我也体会一下教学的魅力与课堂的快乐。从这个例子中,我认识到了,当一位出色的教师,首先要有博大的知识,更要把重点难点细化,举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例子以激发兴趣,添加情境学习氛围。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作为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看完书,对照自己,真的是有些惭愧,华老师的专业奉献,理论素养,都是我自愧不如的。只有以他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历程中不断锤炼自己了。

【篇五:《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首先对学校送给老师们每人一本书的举措表示感谢。因为我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不高,所以我选择了《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相信一定能从中有所收获。

该书详细记录了华老师的12节精品课,它们是: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我会用计算器吗、中括号、游手公平、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孙子定理、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圆的认识、六年级复习课审题、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每节课都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个环节来描述。能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令我内心油然生成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

1、先来谈谈华老师的课前慎思。从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渗透数学意识等等方面,华老师都非常细致的考虑了,这是一种负责人的态度,也是精益求精的态度,每一个教学内容,华老师都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的方法上给与了充分的琢磨,而且能引经据典找到合理安排的教育学依据。在这12篇实录里提到的部分思考,在我的教学实践里,就没能引起我的思考的琢磨,这是华老师高于我很多的一个令我汗颜的教学态度。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找准问题,实际上是要在无疑处有疑,要突思维定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华老师认为: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

(1)教(学)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教(学);

(3)怎么做;

(4)为什么这么做。

设计一节课,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

最根本的是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内容决定形式,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备课时,对于教学内容和环节,我们应该多多地追问为什么。例如在角的度量教学中,只是多问了两个为什么,顺着学生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围绕问题,华老师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思考消化,和老师们交流,比较选择等等过程,最后定出了角的度量一课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开展教学:

在每个问题的具体细节设计中都凝聚了华老师的智慧与汗水。

4、充分发掘错误资源

在华老师的课堂实录中,我充分体会到了由于融错而产生的精彩。以前总认为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出现的错误越少这样的课就越成功。其实这不是绝对的,学生出错少固然是好事,但要看问题的难度如何,假如学生能在教师的百般诱导下仍坐镇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出错少那绝对是好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还云里雾里,到处出错,那肯定是老师教学不到位的问题。在华老师的课上,是允许学生有些差错的,甚至是欢迎一些差错的,而这样的差错不但没有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反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因为华老师把课堂中的差错作为资源来看待,让差错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当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时,这节课就变得很有味道了。

5、课后反思,华老师的课后反思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反思了。我的教学反思往往是几句话就了事了,往往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无非是针对教学中的困惑,以及自己比较得意之处加以渲染,再有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略微记录几点。可以说,那是为了完成任务的。反观华老师的教学反思,篇篇都可以成为独立的教学随笔,有思想,有理论。反思就是给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通过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达到了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目的了。

在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研究和思考的地方。看似再自然不过的导入或是布满了重重陷阱的教学过程,都是出自华老师的精心设计。从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字里行间都使我如同在接受专家的指导一样,受益颇深。

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

【篇六:《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找准问题实际上是要在无疑处有疑,要突破思维定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华老师的名言,这是很关键的,因为只有找准问题,才能正确做事。

书的首篇向我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好课,充分体现了教无定法,道法自然的道理,予教育于无声之间,那就是学生感兴趣,不避讳出差错,引人思考,体现数学本质,自然流露的课。接下来阐述如何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老师不感觉教的那么累。

教育无痕告诉我们,课的始终教者都不是给予,而是唤醒,让学生感悟生成像奔腾在他们体内的血液般自然,正如施银燕所说,这是一个化学反应,不是你给多少就拥有多少,是高于想象无法计算的。每一节课他都良苦用心,有人说下课了三个字出来就像一个人死了,是啊,能给听到课的人以这样的留恋,真的是希望不下课多好啊,真的是师生合作的好作品。张奠宙说丢啤酒瓶盖的教学通俗易懂,简便可行,是华老师个人积累财富的表现。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是典型的拓扑空间案例,对这个数学广角知识的定位,华老师用智慧上好了这节课,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教学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爱因斯坦说过,旧学校给了学生太多的好胜心,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是师生共享、个性张扬、智慧生成的世界,那怦然心动、悠然心会的场景是多么的生动和诱人啊!

【篇七:《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对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风采早有耳闻,许多学者总结过华老师的教学特色,许多文章赞美过华老师的教学风格。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都想去体验华老师的教学风采。现场听机会很小,也只能在网上看一看领略一下,但最近读了他的一本书《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展示了华老师12节数学课,以及与这些课有关的教学设计、反思与评价,看了这些课,我想到了似乎是被人们说了千遍万遍的一个话题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1、好的数学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

华老师的课总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乐趣之中,如:角的度量这一课通过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情境中。

2、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

真正有味道的却是那些有差错的课,华老师的课就是融错而精彩,老鼠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道理,有所收获,使一节课变得有味道。

3、好的数学课时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们通常涉设计一节课很简单,而华老师却费尽心思的去想、去思考,如何设计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通过阅读不仅认识到了华老师对待工作的认真,也见识到了她的文化底蕴,几乎每一节课中总会看到华老师引用古语,妙趣横生,不仅为课堂增光添彩,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榜样。华老师说: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尽,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勤学好练,多学习多积累,虽不能像华老师一样,但也要将他视为自己前进的目标与动力。

【篇八:《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读后感虽然写完了,但《我就是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收获不仅改变着我们,更把这份收获变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带给孩子们!

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一)

吴小红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能使自己每堂课孩子能听懂、课堂气氛活跃、孩子学习主动性高、孩子完全掌握教学内容,那才是成功的一课。但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是多么的难,而对于邱学华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抱着向邱老师学习的心态,特意从书店买来邱老师的《怎样教小学数学》学习学习。

从1951年当小学教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整整60年,在这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他做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教科所研究人员。虽几经波折,道路坎坷,但他始终坚持在小学数学教学园地里耕耘……读邱老师的人生道路,我读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也读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因为爱所以“执着”……邱老师在总结他事业成功的奥秘时指出:热爱+理想+勤奋=成功。首先是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爱,当然不会有成功;其次,要有理想,对自己充满信心,立下远大的抱负,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第三,要勤奋工作,远大目标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逐步逼近,才能达到。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令我收获很大。其中有以下三点令我印象最深刻:

1

生活问题数学化,而非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问题就是数学问题,也不等于数学问题都是生活问题。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和研究周围的世界,把生活和实际中的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符号去思考。

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同学们“会用”数学、“活用”数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意识,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学们借用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为新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才是数学的本义。有些数学教师,完全脱离了生活进行数学教学的讲授。这不仅会使学生对数学提出不起兴趣,而且不利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关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引导同学们用数学思想进行思考,真正地让数学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提升数学的魅力。

2

愉快教学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做什么事都要有愉快的心情、愉快的环境,即愉快教学。愉快教学是让学生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克服困难,乐观进取。严格训练是一种按高标准的要求,严中有格,严格要求不一定学生都喜欢,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愉愉快快地接受严格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结合本人平常的教学,我也非常重视这一点。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让学生喜欢我,喜欢数学。在“培优扶差”方面自然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3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以前有不少老师认为,在课堂中一定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仿佛觉得,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环节就不是一节好课。现我觉得这存在着片面性。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内容。必须挑选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要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进行讨论。我认为过分强调学生自学和合作讨论,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种想法也是片面的。“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模式,是比较理想的办法。让学生先练就是学生自探求的过程。教师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为了解决尝试题,就必须去自学课本或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时能够做到讲在要害处,讲在刀口上。这样一来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二来能得到足够好的学习效果。

4

重视结果与重视过程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观点:要关注学习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掌握了知识的来源过程,才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思想,灵活运用结果,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提高课堂的实效。

5

模仿记忆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以前强调模仿记忆,上课教师讲授,下课学生死记硬背。现在又过分强调自主探索,忽视老师作用的倾向。数学活动是复杂的,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不可能只采用一种学习方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和不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模仿记忆应该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应该把各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起来,一切从学习效果出发,哪个有效就用哪个。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模仿记忆。

现在社会、家长、学生对于老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如何让自己在“高压”的氛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让自己在教书育人中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呢?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许多时候,许多人都在苦苦追寻,但是人世间的真理许多时候恰恰就在我们“身边”,读《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让我明白有许多方法正是我在追寻的,书中许多策略正是我在探索的,书中许多建议正是我在摸索的……

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二)

《怎样教小学数学》是邱学华老师所著的一本书,他是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尝试教学法的创立者。当我读了“数学教育观”这一讲,就被邱老师的经历吸引,邱老师从1951年当小学教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整整60年,在这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他做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教科所研究人员。虽几经波折,道路坎坷,但他始终坚持在小学数学教学园地里耕耘……读邱老师的人生道路,我读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也读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因为爱所以“执着”……邱老师在总结他事业成功的奥秘时指出:热爱+理想+勤奋=成功。首先是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爱,当然不会有成功;其次,要有理想,对自己充满信心,立下远大的抱负,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第三,要勤奋工作,远大目标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逐步逼近,才能达到。细细咀嚼这段文字,让我更加明白——今天我因如何做教师?

现在社会、家长、学生对于老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如何让自己在“高压”的氛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让自己教书育人中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呢?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许多时候,许多人都在苦苦追寻,但是人世间的真理许多时候恰恰就在我们“身边”,读《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让我明白有许多方法正是我在追寻的,书中许多策略正是我在探索的,书中许多建议正是我在摸索的……

“三字十二条建议”——导出教学的真谛!

邱学华老师的课题教学主要体现尝试教学思想,充分相信,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的三为主。具体操作的要求和方法可以归纳成“三字十二条建议”

1.趣——上课首先要上得有趣。

2.实——上课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

3.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跃。

上课做到“趣、实、活”,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必须把愉快教育同严格训练相结合,把加强“双基”同发展思维相结合。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掌握分寸,控制火候。

十二条建议: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3.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题气氛;4.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5.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6.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7.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8.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9.及时反馈矫正,练习当堂订正;10.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

11.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12.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邱老师的每一条建议都写得很朴实、很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科学讲究原则,艺术则讲究创造。当然各种单项教学艺术都有各自的作用,如教态——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语言——拨动心灵的琴弦;板书——教材的导游图;提问——扬起思维的风帆;新奇——唤起注意的磁石。把各项单项艺术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教学艺术的整体。教学需要遵循教学的原则,需要创造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设计好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不段钻研,不断琢磨,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这就是创造,这就是艺术,学习之、感悟之、收获之……

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三)

读了《怎样教小学数学》一书,深深的被邱学华老师折服。他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我学习。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令我收获良多。

这本书全面、精湛、创新地涵盖了整个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兴趣、狠抓两个基本、体现三个为主、作到四个当堂、应用五步教学法、实施六段式结构。作到了理论与现在的新版教材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问题就是数学问题,也不等于数学问题都是生活问题。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和研究周围的世界,把生活和实际中的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符号去思考。

课堂上除了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的指导也是不能忽视的。必须挑选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要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进行讨论。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时能够做到讲在要害处,讲在刀口上。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能得到足够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应该把各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起来,一切从学习效果出发,哪个有效就用哪个。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模仿记忆。在教学中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掌握了知识的来源过程,才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思想,灵活运用结果,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提高课堂的实效。

细读了《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后,我明白,设计好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不断钻研,不断琢磨,把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万尹净

《我教小学数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书中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平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过多的重视了知识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正是缺少了这点,所以我的教学尽管很努力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教师的教学应该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作为主线,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所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和宽容上。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学论教,因材施教。真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儿童观,使得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向李烈老师学习,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而我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而这个“会”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这本书中,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作风。

书中的这些教育观、教学观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来体现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我想: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细微处才能看出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有多深。从中可以看出李烈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将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如李烈老师所说:“这是严格要求也是爱”。是啊,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因此,我将进一步把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精选)


老师如何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寒假我拜读了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它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现以爱育爱的儿童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会教会的教学观、及发展性的评价观。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要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我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我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我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教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教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国家大势也好,教育改革也好,再美的蓝图也要有人去推动,教育里的事重要的推动者就是教师,一线教师。同样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者无疑就是一线的语文教师。读罢《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本文集,从21位中国语文教学顶级老师那里汲取了大量营养,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方向,困惑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渐清晰,逐渐明朗。

(一)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推进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

书中说到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杨巧云老师教学语文的成功经验,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竟然写出了“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位都是她班的学生”的好成绩。冯其庸先生、教育专家高林生他们的文学造诣都得益于多读。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于永正老师说的“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通读他的这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我读出了两个字——积累,即让我们的孩子在各种各样的书中获得积累。

(二)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教师自身具备解读教材能力。

我很认可窦桂梅老师提到的“教师需要文本细读”的说法。如果语文老师对文本不细细触摸,对文字不慢慢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就会丧失殆尽。这就是文本细读的作用。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挖掘新的意义。就拿《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首先要做的时候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再将课文与原译文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再开始反复地进行细致研读。当然,在研读的过程中,要抓住它的语言、细节、结构和背景来清晰文章脉络。当然,因为教师的阅读经验、审美理想的限制,再加上教师阅读的特定情境的差异,不同教师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必然是有差异的。

(三)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牵引兴趣。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现在语文课教学的说法越繁多,花样越翻新,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却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其实,那些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退而不讲;而对于那些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梳理、补充,去除多余的讲解,去除多余的提问,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课上,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掌握解决“知与不知”这一对矛盾的方法,使之能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由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很欣赏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多媒体,但就是那寥寥几笔,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深远的意境。一堂课,宛如一幅画,似文中的茉莉,清淡而又真切,温馨而又恬静;一堂课,没有夸张的小品表演,不见华丽的多媒体课件,耳边听到的是琅琅的书声,心中感受到的是心灵的次次悸动,触目所见的是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简单却又实在。当我们“上好每课”、“加强一写”、“狠抓一背”后,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还会难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四)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创新教学手段。

当大家提到韩兴娥老师,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她著名的“课内海量阅读”。的确,她的海量阅读还引发了“语文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然而,我看了这本书,对韩兴娥老师的观点最大的感触是她对于班级学生学习效率上做的创新方法。如果她的海量阅读没有高效的教学方法,想必要达到人人都能取得优异成绩是很难的。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低年级的星级评价标准,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往墙上贴星。这样,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实在慢的,挪动几下脚步也会受到鼓励。海量阅读的多轨运行:阅读、识字、拼音教学同时起步。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自学的方法,同时又在无形中掌握了大量词汇,为日后的海量阅读打下了基础。对诵读的程度进行鼓励。她依旧用了星级评价,异性标准:会读带拼音的儿歌,二星标准:会读不带拼音的儿歌,三星标准:认读生字、生词。这样除了共读的儿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读其他的儿歌书,孩子们都在争“星”。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暑假来临,学校发了3本必读书供我们充电学习。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由李振村、杨文华主编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小学语文名师演讲录》。原因很简单,我虽教了十几年的语文,也算是一个老教师了,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总是有点固执又盲目地认为语文是所有学科最难教的一个学科。教学内容多而繁杂,复习阶段我总感觉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复习,拿到试卷又总是感叹到:花费了那么多的经历,复习了那么多的内容,其实是做了那么多的无用功。唉,语文到底该怎样教啊?

课堂简单高效,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看到封面上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几个赫然醒目的大字2024,我急切地翻看这本书,想从名师身上找到答案。

教语文,真的很简单。

书中一位位名师,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具体真切的操作方法将自己亲身的教学体验展现在我们面前。

特级教师孙双金提出了重构12岁之前的语文教育体系!指出语文教育的三块大石块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首先是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的国学和诗歌经典。其次,教材中课文的一般教学方法是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帮助理解课文,接着再背诵文中的精彩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诵读、背诵国学和诗歌经典。儿童文学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特别能吸引儿童兴趣,重在积极引导,目,激发兴趣,自主阅读。语文作业孙老师奉行的是读、背、写三字2024经,让学生真正享受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海量阅读的方式简单得很,就是读、读、读课堂上充满朗朗读书声,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都只是三言两语,是夹杂在诵读中间的休息。这种看起来简单而没有技法的读书模式,其实暗含了最重要的课堂理念: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2024营养。

薛瑞平老师提出:阅读是唯一重要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特级教师窦桂梅主张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特级教师周益明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民间文学,一首首富有音韵的童谣、一个个神秘的神话、一篇篇神奇的传说让儿童获得极大的愉悦与满足。在这些名师、特级教师手中,教语文真的是一件极其简单又有意义的事。

读着读着,我似乎真的感觉教语文,真的很简单,简单地说就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再简单点就是多读多写。

教语文,真的简单吗?

合上书本,回想着一位位名师精彩的论述,我再次问自己,对我来说教语文真的简单吗?其实,不简单!

简单的背后是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读和写说起来是简单,但怎样让学生喜欢读、喜欢写,写得有效果,写得有进步,需要的是语文教师潜心的研究和付出更多的时间。我们看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说起来多简单,就是读、读、读但这绝不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只要说一声读,然后就可以悠闲地喝茶看报了。针对自己班的孩子选哪些书读,什么时候读,采用怎么的阅读评价、反馈、激励机制,怎么处理好课文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等一些列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外付出更多的时间。这样的工作,只有一个教师内心充满对语文教学执着的追求,我无比的热爱才能完成。就像韩兴娥老师所说:我进行了十多年的海量阅读实验,整天忙着选书、、备课,忙得焦头烂额,忙得腰酸背痛

简单的背后是教师自身扎实的文学功底。只有教师自身具备高超的文学素养,才能够影响学生,让学生对读和写产生浓厚的兴趣。以陈琴老师为例。她对经典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在家里做家务、上班途中、出差路上,但凡点滴空余时间,她都手不释卷,口中念念有词,读得有滋有味她的爱好自然会迁移给她所教的学生。我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大多数孩子本身对其都有学习的兴趣。一个具有扎实文学功底的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活动中,他的言行举止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语言文字2024的兴趣。相反,一个语文老师本身不喜欢读书、没有读过多少书,也很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教语文就不再简单了。

现在看来教语文说简单就简单,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要牢记读和写两个字2024。简单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以及对语文的热爱和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

《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读后感虽然写完了,但《我就是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收获不仅改变着我们,更把这份收获变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带给孩子们!

读《我教小学数学》有感


读《我教小学数学》有感

碧莲镇中心小学 徐仙乐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标"、"新课程理念"等一系列的名词被追为时尚,与之有关的书籍也像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在这些书籍中我最喜欢李烈老师编著的《我教小学数学》,它让我深知要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刻苦研究与数学学科有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找到了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符合的要求。

一、教育要以人为本,符合时代的要求

如今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顺利而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势必要以"爱"为教育的核心。教师只有充满对学生、对学科、对事业的爱,才会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符合时代的要求,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高标准地去"教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承认学生有出错的"权利",对于回答失败的学生,应给予弥补的机会,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获成功的机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居高临下",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认真听取学生的各种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赏识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有时学生精彩的发言恰恰是问题的根源。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从自身找原因,采取"内归因"的做法,而不是去指责、埋怨学生。教师应注重自己的教学艺术和言行,努力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获取学生的信任。这正是新时代的教师应遵循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这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教学要"以爱育爱",努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以爱育爱"是本书阐述的中心之一。教师只有对人生、对事业、对学生爱得真诚、爱得执著、爱得深刻,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的感染、情感的迁移,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以自己爱的情感培育学生爱心的途径,即称之为以"爱"育"爱".书中列举的 "第一印象不可忽视"、"人人说‘我行’"、"人人来‘表现’"、"‘出错’是‘权利’"、"站到学生中来"、"亲师才能信道"、"数子不如奖子"……都是以"爱"育"爱"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做法。在这种"爱"的教育方式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摆脱"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看作是生命交流的过程,用满腔的热情去尊重、理解、支持和热爱每一位学生。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而且能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真正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育人工作相结合,可以使教师更深刻地感悟到工作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感受到教师工作的高尚。从而更爱自己的工作,并会以更大的热情献身于自己从事的事业。

三、立足新课标,能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

"以会教会"是本书阐述的另一个中心。新时代的教师要出色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势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师素质,尤其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以自身的"会"教会学生的"会",这就是"以会教会".新世纪对学生的"会"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会"的内涵自然也就更丰富了。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要有专研、发掘教材的能力,要能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例如每节课的前三分钟教师应创设内环境,激发"生长点",即积极做好知识准备工作,激活旧知识,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对于较难理解的新知,应选好"突破口",联系生活,化解难点。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主张低起点,高终点的原则,深挖数学思想,构建"浅出"的教学过程。重视解题策略,寻找最佳方案。让孩子们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四、能从实践中探寻合理的教法

理论总是来自于实践,而又必将回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擅于从实践中去探寻合理的、适应所教学生的教法。比如,对学生作业本的使用,可要求学生写上"日期"、"作业出处",划上边线,左边写题号,右边写题,要求有写算式草稿的地方,不准单用草稿纸。这样能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还可培养学生做事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教师对事业的负责、对孩子成长的负责,是一种爱的表现。又如,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具体的,知识点之间又常常是有联系的,通常称为"知识链".对于知识点和知识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沟通进行引导,使所学的知识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而且有利于知识的提取和应用,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再比如,作为数学老师,在课堂上,除了掌握生动、亲切的有声语言,还可以适度地运用无声语言。这是因为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思维往往需要的是一种静静的环境、无声的氛围。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无声的、深刻的思考空间,教师应做到(1)话不能太多。(2)时间要给够。(3)减少无意识的干扰。(4)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如果课上能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呈现一种有动有静的美,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美。由实践中找到的理论是有根据的,是站的住脚的,是不同于空中楼阁的哲理论述,是新时代的教师可以模仿,可以参照的可靠依据。

五、相信学生,正确运用评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数学教师。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公民,在小学阶段要为孩子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而不仅仅是要他们学好数学。事实上,学校里往往会看到语文、数学、英语不相上下的孩子居多,而有偏科悬殊的孩子居少。所以孩子的广泛爱好,有助于其智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科学习,自然也有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在孩子成长中教师也应该帮助他充满信心,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努力创造条件,让不同的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体验不同的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做到正确的评价每一位学生。教师的评价要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要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爱,要让学生看到希望,从而产生动力。对于学困生要给予适时的"不错,有进步!";有的孩子解题方法新颖,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对于错误较多的同学也别忘了写一句:"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误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种适时适度的评价既能让学生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势头,又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的情。

可见,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所学的知识,还应该时时刻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工作的态度、一点一滴的所作所为去影响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爱学习、爱生活,引导他们为自己的将来去奋斗、去奉献。当教师认识到这些必备的要求,并付诸于行动时,一定会得到一种满足感,会让自己看到人生的价值,进而升华为对事业、对人生更执著的爱和追求,这正是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2)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2)

教语文,不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本书收录了二十多位名师和专家的讲演录。每个人的讲演都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展现了自身在语文教学中的观点和经验。读完了《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觉得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语文一点都不简单。反而在读完以后,觉得教语文更难了。更是深深地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缺陷有很多。当然,读完以后,收获了很多,这本书值得读。

读完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阅读。于永正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韩兴娥的《海量阅读,带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都提出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2024多读书。从老师的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的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感情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从学校的图书室借来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放在教室的书架上,鼓励学生在课间和午休时阅读。为了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我特意设置了阅读章,只要读完10本书,就可以换取一个阅读章。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进行阅读。

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会看看课外书,但我总觉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看了于永正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才发现我只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囫囵吞枣地读,有些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还有些孩子只是看看里面的图画,就随手翻过去了。文中介绍了声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2024,让语言文字2024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花了很多时间在讲解句子,讲解词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

正是吴忠豪老师提到的,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课堂上大多时间花在讲解课文的内容,把朗读匆匆带过,让学生自己读一读。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一篇课文就这样过去了。学生感受不到文章语言文字2024的美。以后自己在教学中,要调整更加重视阅读,带着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2024美。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听。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我想,这是最好的情境教学了。不用创设情境,自然就是最好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有关的内容,便能得到最直接、最真实的体会和感受。

于老师在讲演中提到:在读后,写是对阅读的实践和提升。坚持让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日记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记事,可以状物薛发根的《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中,非常具体地介绍了写话方法的指导,值得借鉴和运用。近年来,我们学校的活动很丰富,我经常让学生在日记中写写活动的经过,或者自己的感受。有时会布置一个任务,如在母亲节时帮妈妈做家务;六一时,清洗自己的红领巾;放假时,洗净自己的书包。并且把过程和感受写一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些学生在鸡蛋撞地球的试验。他们把自己试验的过程,和试验过程中的感受写得十分真实,失败时的沮丧,成功时的兴奋。试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在日记中却是心里有话不会写。这便是薛老师提到的,没有掌握写话的方法。他的提问写作法适合针对个人的写作指导,可以进行尝试教学运用。我想,在以后,日记的内容可以更加开放,让学生在日记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并适时对写话的方法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作文思维路径,让思维的改变带来写话质量的提升。

文中还有许多语文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和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窦桂梅的《我这样细读文本》,让我意识到自己对教材研读的欠缺,并且指导我怎样研读文本。《走进美妙的吟诵世界》展现了古诗词的吟诵特点和汉诗文声律之美,有助于自身的诗词教学。《在农历根据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之旅》拓宽了诗词教学的方法,可以带领学生以24节气为线索,诵读古诗词,跨越春夏秋冬,穿越中国文化的长河。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500字


前段时间同事推荐看这本书,这一周每天晚上会跟孩子一起看,看后觉得这本书挺好的,挺有启发性。这不是一本讲如何教孩子数学的书,至少涉及学前数学的学科本质和教学法的部分并不多,更多的是经验介绍和有趣思索。

书中提到的数学学习小技巧也都很实用,反正我自己看的时候也不是都跟上了,感慨小时候没有好好学数学。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比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需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具体的数,从自然语言到数学语言,是培养孩子的学术能力的很关键的一步,还有就是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感知和建立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答案,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里面所讲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确实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奥数了,刚好适合小儿子的习。每晚看完后,就会针对一个解题技巧出些相对应的题,一般是五到十到题,让儿子觉得数学的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最后分享一个特别打动我的小细节,就是书中作者妈妈教给他的一些小技巧,后来作者学了数学专业,当了数学老师,发现是源于古代文化中的方法,这种不动声色但意味深长的家庭教育内容,让我特别感动。大概也是这本书想说的吧,父母在孩子学习和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读《为学而教:沈百军教数学》有感


读《为学而教:沈百军教数学》有感

苍南县三小 钟政营

"学生在哪里?学生去哪里?学生怎么去?……"这一连串的问题深深得吸引我,寒假里踹着工作室"每月发文"的任务,说实话有压力才有阅读的动力,断断续续的品读完了《为学而教:沈百军教数学》一书,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于他对数学教育的执着,敬佩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践行,更敬佩于他对自我的超越……

1

内容简介

(一)作者介绍

沈百军,1969年出生,浙江余姚人,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宁波市鄞州区东裕小学校长,宁波大学兼职教授。十余年坚持在一线上课和教学研究,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探索开放式、活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形成了"开放、灵动、大气、厚重"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欢。曾应邀到北京、四川、江苏等地上示范课和讲座,先后执教公开观摩课60多节,作学术专题报告百余场,发表文章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参编了多部教学设计和教学辅导用书。

(二)内容介绍

本书记录了作者十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第一部分是个人的成长经历,介绍了自己从一个不称职的小学数学教师到特级教师的不一般的人生历程;第二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思考,通过大量的课堂案例表达了我对学生、教材和小学数学课堂的所思所想,提出了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的个人见解;第三部分是十二个能代表我教学风格的实践课例并邀请了十二位名特优教师作点评。全书以全新的教学角度,诠释小学数学教学的全新模式,并展示了独特的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本书文风清新,内容丰富,很有借鉴价值。

2

二、精彩分享

第一章节:成长历程

片段一:接任"差班"故事

书中说到,从教师到图书管理员,再从图书管理员到教师,任教21个数学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组成"临时班级".人生如同牌局。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坦然面对,从容处置,方能跨越生活的坎坷,获得心灵的慰藉,享受生命的高贵。很多教师因为带好班而成名,他却因为带一个最薄弱的班级而使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站稳了脚跟。总结为:一是他说更加了解小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智力一般的孩子是如何学习数学的,能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来思考教学;二是他说在尝试中积累了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方法,也锤炼自己克服急躁情绪、善待学生的品性。

片段二:评上"特级"之后

书中说到,2006年评上特级到2011年,他依然坚持在一线上课,和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师们组成一个以万里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团队,共同实践研究,共同发展成长。主要收获了:一是把一个班级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毕业。坚守一个信念——把数学课变得简单好玩,让学生感兴趣、能学会……;二是开展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开发和使用的行动研究。坚定一个目的——探索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教材使用方法,并最终促进学生和教师双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坚持一个心态——心境善,事事皆善, 心境美,事事皆美……

第二章节:教学思考

片段一:走进学生

书中提到,如何走进学生?大致分为三个维度:一是课前了解,正确把握教学起点;课中了解,及时调整方案(介绍了课中了解学生起点的两种基本方法:问题交流和尝试解决新问题);课后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多数课堂三个环节足矣,分别是导入、探究、练习——导入"简约"而"有趣",探究"缓慢"而"透彻",练习"精炼"而"灵活"

片段二:跳出教材、

书中提到,教材不是揭示知识、告诉结果,更是赋予方法、体验过程、启迪思维。第一维度阐述:教材不只是一个例子(教材四大功能:教材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南、教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范本、教材还是数学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第二维度阐述:教材不可不尊重(如何研读教材?一是以系统联系的视角,研读整套数学教材、二是以目标定位为导向,研读整册教材、三是以目标量化为手段,读出单元教材的整体目标与内涵、四是以学生学习需要目标,研读课时教材)

3

读后反思

1.阅读是成长之"道"

教师通常是从模仿上课开始走上教学之路,慢慢地从教学走上研究之道,名师成长之道亦是如此。首先,书中介绍了他的成长三部曲:入职学习期——坚持才能穿越;高速发展期——学习改变人生;平稳前行期——心态决定命运。

我们要剖析自己专业所处的阶段,即:新手、高级新手、胜手、熟练、专家。我也试图问自己如今处于哪个阶段?就具体教师个人而言,也许能够经历五个阶段,成为专家教师;也许只能停留于某一个较初级阶段而结束教学生涯。这或许就是我们每位教师要面对的专业发展"瓶颈"吧!

其次,成长需要专业研究离不开阅读与写作。他以三次学习从学生走向导师,他以四本书(即参与编写《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新题在线小学新题》、参与撰写样稿《新课标新教案小学数学》、合编《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撰写与举例》)从理论走向实践,他从三级跳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回想我们的团队,每月一次的读书笔记,参与微信编辑发文,参与拓展性课题的研究,参与教辅资料的编写等等,我们的学员在兰特的指导下,不也是围绕着这几件事去努力呀!心里倍感踏实、欣慰!

2.反思是教学之"法"

于漪老师曾说:今天的反思是为了明天的教学。教师应该反思什么?一是我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与学生的实际不吻合,问题出在哪里?二是为什么我的问题学生很难回答,是问题本身过难,还是问题的表述不适合学生?三是今天学生意外的表现事先为什么没有想到?今后如何弥补?

3.实践是课堂之"路"

反复拜读沈百军老师的十二节课例,犹如春风拂面,豁然开朗。每节课例遵循简约的风格,他的教学内容十分简约并不简单,但却很充实,能抓住本质内容,重组教材,同时巧用素材,做到一材多用,一境多回,使学习材料与情境中发挥出极致的作用。如"握手的学问"、"交换律"、"分数的意义"、"可能性"等教学案例都充分体现了简约这一风格。

"道可道,非常道".只有不断的思考与实践,将束缚自我发展的原因去掉,才能破茧而出,走上一条成长之路。

4

下个月书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简单教数学》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数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