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古埃及历史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古埃及历史读后感1000字

古埃及历史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古代埃及史》读后感25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古代埃及史》读后感2500字,带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埃及史》读后感2500字

王洋MBA2005

我读古埃及史的目的有4个:一是了解埃赫那吞的一神教的起源(据汤因比在《人类大地母亲》中说这是世界上首个一神教),毕竟当今世界上,许多人都信仰源自犹太教的一神教;二是了解古埃及对古希腊的影响,乃至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三是对比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了解乃至抽提出,即除去个性外的,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般过程。四是也想着重对比一下中埃两个古代文明的发展异同。选取刘云鹏老师这本书是因为它是教材,观点会正统、严谨一些。

古埃及文明的酝酿和开国普遍比中国早1000-2000年,共经历了早、古、中、新4个王国、2个中间期和后埃及7个时期31个王朝,亡于古罗马三巨头。埃及的考古发掘比中国要充分,古埃及人留给后人石刻、绘画和草纸(一种竹简,不是真正的纸张,纸的发明公认属于中国)上的文字记录了丰富的内容,而中华文明详细精确的历史记载从商朝才开始的,寻求更早记录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理上,中埃这两个农业文明都是依一条大河而起,也因协力治河,开展灌溉而形成持续内聚力。黄河是东西走向,形成了同纬度地区大面积的耕作土地,而尼罗河南北流向,只有不长的一段流域和入海三角洲才适合耕种。此外,古埃及西部是利比亚沙漠,南部是热带草原,北面和东面是地中海和红海,只有东北一隅的西奈半岛与亚洲相连,内部回旋余地并不大,这也是最终文明灭亡的一个关键原因。其实,若不是尼罗河的巨大水量,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年蒸发量极大的埃及根本不适合农业。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和中国一样是封闭的,在海军不发达的情况下,易守难攻,然而地中海沿岸的波斯、希腊、马其顿的舰队挑战埃及的时间要比英国舰队挑战中国的时间早了近两千年,这真乃中国人的万幸。

人种方面,古埃及人属于含米特人(书中没有区分闪米特与含米特),且由于地理封闭,早中期对外征战中又鲜有败绩,形成了民族单一,无多民族混居的局面。因此在社会结构上,没有出现印度种姓制度那样明显的基于民族、种族的歧视。古埃及人通过自我内部管理创造出了自我健全的文官制度,发展出了庞大的文官体系。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人占据了统治阶级,埃及人受到排挤社会才出现明显的民族矛盾,这个体系才被摧毁。这个文官制度也倡导"劳心治人",设有书吏之职,同时贬低体力劳动,比中国的"学而优则仕"早了近千年;再者,这是一个郡县制的体制,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这也比中国早了两千年;第三,这个制度比较开放,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约瑟竟能在埃及做维西尔(宰相)。但与中国文官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一个强大的纲常伦理道德体系做支撑,乱伦现象比比皆是,道德发育明显滞后。

政治上,古埃及法老是一手遮天,是立法、司法、行政等多种世俗权力的枢纽,但在神权上,要受制于强大的祭祀集团。和世界上其它古文明一样,强调君权神授。这个神就是拉、荷鲁斯、阿蒙以及短暂的阿吞,其实这四者都指太阳,表达各有不同罢了。祭祀集团政治权力极大,本国法老倒台后,外部征服者,如:亚历山大大帝等也祈求他们加冕法老,以求获得合法统治。此外,祭祀集团还在全国拥有大量优质耕地、拥有大批奴隶,乃至法律豁免权,是国家政治的不倒翁。古埃及文明总体上是属于多神教的宗教类型。各部落和各个诺姆(行政区)有各自的神,阿蒙、阿吞的崇拜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废立来自于王国与祭祀集团的政治博弈。中国上古时代通过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运动,断绝了普通人与上天交流的权力,让最高世俗政权垄断了祭祀权,这使得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祭祀这一政治阶层,中国也因此未能形成宗教型文化。

西方学者有把埃赫那吞国王所立的阿吞崇拜看作是一神教崇拜是欠妥的——与阿吞并存的至少还有奥利西斯等冥界之神(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念中就存在了人世、冥界以及死后审判,但不同于中国、印度的生死轮回,冥界是人永恒的归宿)。此外,主神阿吞也是埃赫那吞从众多小神之中甄选而出的。国王凭一己之力不可能与其前数千年形成的多神崇拜体系相隔绝。出于政治博弈,同时也缺少神学论证和新兴政治力量支持,使得他的宗教改革只成为历史的一瞬,埃及在他下一任法老——图坦卡蒙那里又恢复了历史悠久的阿蒙崇拜。

古埃及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文明的中心,是周围民族学习模仿的对象,其早中期的文治武功也引得四夷咸服。内部狭小的生存空间以及对外贸易权的争夺,特别是修建金字塔、神庙的石材、香料等奢侈品的不足,使得古埃及屡屡与周边民族发生战争,常胜的埃及军队常常为本国掠来充足的奴隶。此外,沿河的耕地并不广袤,可供分封的土地不多,寺庙占地比例大,且和国王土地混杂,使得土地分封制度迟迟无法形成。一般来说,土地分封是严格按照世俗贵族级别开展,寺庙本就是世俗政权的法外之地,土地政令更是"水泼不进",这些因素都令古埃及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反观古代中国,由于内部空间巨大,各民族融合速度快,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而且世俗政权一家独大,分封制度很早就确立了。

古埃及和古代中国一样是人治社会,不像罗马帝国,其法治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古埃及连十二铜表法、汉谟拉比法典等成型法典都没有,甚至不如古印度,其尚有摩奴法典。法治是民族冲突和宗教的双重产物——罗马需动用法律去处理其广袤领土内的各类民族冲突;婆罗门须立法隔离种姓以及处理其内部民族混居产生的矛盾;犹太人须通过与神立约的方式在异教徒的汪洋大海中去保持自身民族的独立完整性。而古埃及和古代中国都是较快速形成统一民族,文化形成期内与外族冲突并非社会的主要矛盾;前者形成的宗教尚处于"献祭-恩赐"的简单人神关系模式关系,远不像犹太教那样神明事无巨细地介入社会生活;后者古代中国则压根没有形成一个宗教文化类型。因此,中埃这两个文明古国都没有原创形成法治社会的基本条件。

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源头,但古埃及对古希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宗教方面。古希腊引进了古埃及的主要神祗,如:拉对应宙斯;荷鲁斯对应阿波罗;奥利西斯对应哈迪斯等。在希腊化时期,埃及亚历山大也是希腊哲学学派重要的聚集地之一。古埃及对犹太教也有重要影响,先知这个犹太教的重要教职是埃及人的首创。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基本形式,它和希腊哲学相结合才形成西方文化的主干,这个结合的重要地点之一就在埃及,菲洛这为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就生活在埃及,因此,新约圣经的成书地点也有相当部分在埃及。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世界古代史》有感


今天,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世界古代史》,看完之后深有感触。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段历史让我知道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在我所知道的知识基础上增强了新的知识。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战争的灾难,我真渴望和平。但是,再仔细想一想,没有战争,没有统一,哪来的和平?

这些历史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使我目不暇接,这本书实在深奥,不但增进了知识,又能让人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真喜欢这本书。

《世界机械发展史》读后感2500字


《世界机械发展史》读后感2500字

设计三科-郑琪【原创】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中山秀太郎先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史书,让我意外的是书里有很多的故事,还有对机械文明的思考。在序言中,作者说:"不考虑所谓的文明是指什么,而只讲技术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想想也是:汽车带给人交通便利,但是我国每年有约10万的人因此失去生命。这可以称得上是光辉灿烂的机械文明吗?

本书从最初始的天然工具,木棒、石头开始,讲到人开始制作简单的机械用于生活生产,其中我看到这时人类极力解决的是食物问题,为了更好的饮食,人们开始制造各种机械。生火的钻木机械、磨粉的水力机械等等,其中已经有了木制的齿轮和轴结构。机械的发展使人笨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公元前100年,希腊诗人安泰帕托洛斯就曾写诗赞美过水车。

后来人们为了计时,发明了日晷、漏壶,到了13世纪出现了比较精准机械钟,随着机械结构改善、振摆等时性的发现和锚形擒纵轮的发明,到了17世纪中叶出现了钟表铺。在这没有讲授技术学校的时代,钟表铺成了学习技术的最好学校。在此培育出了之后发明各种机器的人,如发明了纺织机的阿克赖特、珍妮机的哈格里沃斯、和发明蒸汽驱动轮船的富尔敦等人。值得一提的是15世纪发明的怀表,作为漂亮昂贵的装饰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直到现在。

文艺复兴的到来,机械技术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其中最活跃的人物算是达芬奇了,提到达芬奇,你可能会马上想起"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名画。他不仅因他的画而出名,他还对科学和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他给人们留下了数不清的有关科学和技术的草图,其中既有当时实际使用的东西(他生活时代的所有机械),也有他自己考虑和设计东西的草图(达芬奇的飞机、达芬奇的泵、达芬奇的织物机械、变速装置、工作母机等等)。在其手记中,他写到"有关器具的科学,也就是关于机械的科学,是各学问中最高级、最有用的科学".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达芬奇。

在1765年,哈格里斯夫发明了手摇"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了。这是一场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和科技革命。18世纪中叶,大气压被发现和利用,随后在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后,蒸汽机车、织物机械工厂将水车换为蒸汽机,这样的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由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至北美。

随后对水流的研究,出现了利用蒸气驱动叶轮,体积小、马力大、燃料消耗更少的汽轮机。接着在汽轮机上装上冷凝器,接着又发明了齿轮减速器,蒸汽机便逐渐被取代了。20世纪初,汽轮机被使用在船舶上,各种军舰和商船均装上汽轮机作为动力,被人们认为史无前例的最先进动力。为了实现直接驱动,而不通过煤燃烧产生蒸汽,再由蒸汽驱动的复杂过程,人们发明了煤气内燃机。再发展到汽油内燃机,随后德国人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量汽车。

福特打算让美国任何人都买得起车,研制出了T型福特汽车,他的工厂采用作业单一化,并引进传送带的生产系统,开启了大批量生产时代。不止是汽车工业,如此的自动化也普及到了化学、食品等其他工业。

电的发展对机械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在法拉第公开磁生电的实验后,一个参观者问他:"这种新的玩具能起什么作用呢?"法拉第回答:"你知道刚出生的孩子能干什么吗?"第二次工业革命正是由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开始的。随后是电动机的发现,在1873年,维也纳举行了世界博览会,实验发电机时,因操作者失误,外部的电流流向发电机,电动机由于这次意外就被人发现了,接下来出现了电动机车、电动汽车。

随着机器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机床,车床、铣床、磨床、钻床等等。机床是机械工业的基础。二次大战之后,有关自动控制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用机床由电动机完成进给运动发展到了数控机床。

在工厂兴起后,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法"提出了科学分工,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他的考虑方法是永远对管理者有利,而对工人不利。因此引起了工人们的反对,毕竟工人还是喜欢自己的工作有机会可以"怠工".

最后,机器人的研究制造兴起了。书中谈到了人们对人和机器人之间的思考。在很早之前,笛卡尔就曾从机械角度解释动物,而后法国又有人将这一观点扩大到人。在法国的启蒙期的唯物论者拉*梅特利写了《人是机器》一书,指出了人的机械性。1948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论文"控制论",其中阐明了人造物质(列如机械)和自然物质(列如动物)之间的共性。这不禁使我想起:有次和朋友聊到未来的事,他说:"现在人们身体上有些结构就是机械的,比如人心脏里的机械瓣、义肢、假牙等等,还有主动的改造器官的,比如整容。现在就是人体和机械共存的状态,以后人类可能会用更多的机械结构的去置换身体上的器官,弥补自身不足或想使自身更优秀,没准真有一天除了大脑整个身体都是机械的了。甚至大脑都可以由芯片组成的,那就是完完全全的机械人了。"

接着他谈到人类后代的问题:"可能有些人会想,这样的机器人是人吗?是生物吗?因为教课书上定义的生物是有机物。"他接着说:"到时教科书上如果对"生物"的定义从"由有机物组成"扩展到"由无机物组成",那机器人也是生物了。这样的话,可以说机器人就是人类的下一代。可能未来,不会有现在的人类,而人类将以机器人的形式这一新的形式存在了。"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机器人没有思想和道德,是会做出危害人类的事。可是人类的祖先,也就是远古时期的人类,有思想和道德吗?还有现代的人就没有犯罪和危害他人吗?机器人的好坏就像对婴孩的教育,人类可以将人类的道德和思想设定在机器人身上,这样机器人就会把人类的一些东西传承下去。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延续。"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机械的发展处处体现着人类自身对更好生活的追求。若真像他说的那样,那必须要人们接受机器人也是人的思想,否则,完完全全的机器人是发展不起来的,因为机器人被认为是异己之后,他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电影变形金刚里的机器人是靠体内的能源核心驱动的,以后人是否可以真的靠自身技术驱动机器人呢?我充满期待。

在书的后面,作者谈到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内燃机会排出废气,电动汽车是对环境的保护;金属的冶炼会排出很多废气,造成空气污染;水质污染,油污染,塑料污染等等。何为机械文明?在书的最后,感觉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我认为未来的机械文明必定是加入了人文道德理念并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使社会更加稳定、有序、快速发展的社会形态。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后感

手捧沉甸甸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心中的沉重却无法用重量来计算。因为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在今天的中国已然成为了文化化石,它们除了成为铅字2020之外,已无任何的实际价值,这一点虽为历史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大势所趋,但也着实可悲。事隔两个月,当我举笔写下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才发现,中国瑰丽的古代文化,只是偶然的闪进我的视线里,跟着又消失了。只是略有一个身影留在我的记忆里。就那么一瞬间,我看见她在铁锈般的残骸中仍留有俊美的痕迹。

面对着残缺的书皮,泛黄僵硬的书页,我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外部压力的作用,我会否主动接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着述,答案是否定的。面对璀璨绚丽的古文化遗产,我早就没有了夜郎自大的傲慢情绪,反倒是感到两道可怕的寒气在胸中交错,像两把利剑互撞,像骷髅底下交叉的骨头原本埋藏于心底的悲哀和自责,霎时间笼罩了我整个身体,脑海里一片死寂,让人窒息。

看看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好像到了人人哀其不兴的地步。然而,近几年发生的另一种现象却好像与之不符,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走红。

《创业史》读书笔记_2500字


读越多的书还不如好好读一本真正的好书,并好好做一个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能够帮助我们好好了解文章,有些文章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笔记--《创业史》,欢迎大家的阅读。

近日重读《创业史》,心灵又一次被震撼,深感它是一部树立群众观点、群众立场教育的好教材。作品中塑造的一大批源自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非常动人,尤其值得我们去重新思考、学习。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赢得民意不仅是搞好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对工作最好的馈赠。犹如中央级媒体组团重访焦裕禄生前奋斗过的兰考、追忆这位真正的共产党员时评价的那样: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而赢得民意、汲取力量最原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

作者柳青是一个真正了解农民、热爱农民的人。为什么会提到作者?因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小说。

主人公梁生宝,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会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认同,可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宝才能领导一大群农民进山砍竹子,才能推广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一定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一定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就因为在困难无路可走时还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辈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记前方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仅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

小说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描写了两代人的创业历史:小说第一部是描写梁三老汉的一生,旧社会给地主耕地,苦苦打熬养活一家三口,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能够住上三间瓦房。但是这个梦一直都没有实现。儿子梁生宝长大后终于碰上了新中国成立,农民斗倒了地主富农,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梁生宝也实现了老人的愿望。并且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当上了社主任。

这部书中的两点对我震动最大,我想细致的讲讲。

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无畏精神。

梁生宝组建了互助组,富农和一些党员都在看笑话,他们不相信一个老贫农捡来的儿子会办成这样的大事。梁生宝没有被困难吓倒,也没有去找这些富农借贷,甚至最后这些富农出组他都没有阻挡。他走了另外一条路,他组织这些贫雇农一起去终南山割竹子,虽然出了一点意外,一个人的脚被扎伤了,但是他们依然按期完成任务,挣了一大笔钱,最后办好了互助组,退组的人又都回来了。

我们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就是当我们去干一件事的时候,旁边总是有很多人说长道短,更有一些人在看我们的笑话,他们希望我们干不成,希望我们失败、倒霉,最后的结果是不如他们。

其实,读完《创业史》我们就会受到启发:为什么不学学梁生宝呢?生活中、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要买房钱不够,职务提升后担心自己干不好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正确的态度是迎难而上,不要指靠任何人,所有问题都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干事的时候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嘲笑,当然还要像梁生宝一样时刻警惕别人恶意的破坏。任何成功都得来不易,都是在小心谨慎和刻苦自励中完成的。当然,还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梁生宝就是把生命都交给了集体,交给了事业后才什么事都向前冲,无所畏惧,最终终于用事实说服了观望者和破坏者,给了大家一个交代。

二、胸怀宽大,态度诚恳的去处理人际关系。

我身边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鲜明,爱憎都表现在脸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朋友圈子很狭窄,因此他们获取的资源和信息都有限,这些东西都把他们囿于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无法长大。其实,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可以学学梁生宝。

梁生宝给人的印象是实在,这个印象使得很多人相信他,愿意跟着他干。他对人的态度一是不发生正面冲突,二是不排斥有性格缺陷的人,三是敢用一般人眼中的坏人。第一条我们经过锻炼可以达到;第二条就有点难度,因为这样的人相处起来或者用起来很费劲、很操心;最难的就是第三条,梁生宝把国民党炮兵队长白占魁吸收入组后组员、群众、家人一片反对声,而且白占魁还在组里犯了一点错误,但是梁生宝没有舍弃他,依然帮助他,直到把他也变成先进分子。

我在一次培训课上听到一个小企业老板给老师提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留不住大学生?老师让他详细说明时他解释了一大堆大学生的问题,总的意思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好伺候。老师说,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你们企业,如果公司有前途,有丰厚的薪水谁会辞职?是啊,现在的小企业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给企业中的外来人员制造困难,下逐客令;二是根本招收不到空降兵,吸引不来外来人才。读读李斯的《谏逐客书》你就知道这样的企业做不大。所以,与人相处的方法第一个要有诚恳的态度,第二个要有宽大的胸怀,这两点,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适用。

可惜,《创业史》还有两部没有完成,柳青就去世了。不过,我觉得《创业史》就像维拉斯的雕塑一样完美,虽然她是残缺的,但是给我们大脑中的印象却是完美的。

感谢《创业史》,感谢柳青,永远怀念他。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4000字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4000字 读完刘再生先生著述的600多页的《中国音乐史简述》,对我们冲击力最大的是转引杨荫浏教授的一句话:全部的中国音乐史,可以说是一部民间音乐的发展史。其中民间音乐的发展,也包含着对于一部分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化。
杨荫浏先生的话分量很重,因为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曾用30多年时间和毕生心血编著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行内公认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
然而不禁要问:世界其他文明均是掌握着最大社会资源的宫廷或教廷引领着音乐史的发展,为何中国反常?
再次打开书卷品读,中国音乐在其发端处就有特异的顶层设计,把音乐的功能定位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安邦治国之本。这在世界其他古文明中绝无仅有。
据《尚书》的《尧典》和《皋陶谟》,传说在舜帝的时候,舜就命令一位音乐人夔,调制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音乐,求得神人以和、天下大服。由此可见,中国音乐的功能真可谓了不得,能够让神与人都和谐起来!舜本人也创作了一部音乐作品,名为《箫韶九成》,就是让后来的孔子听了其感官之欲被净化得三月不知肉味的那个韶乐,据传说,奏完九段之后,竟然把凤凰都吸引来了!
据此,到了周代,周公把礼和乐打包,制礼作乐,当做治国之本。礼,就是要遵循的人神关系、人际关系的种种礼节,即规定所有人的行为规范。乐,就是音乐与舞蹈。周王室及贵族子弟从13岁开始,要逐渐学习掌握各种礼仪乐舞,20岁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周公认为,乐舞能治国安民,能促使人们完善内在修养,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礼),进而达到整个社会安定。周代为此专门设置了乐官,成了一种制度。这样,音乐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后来的孔孟,根据周代的礼乐制度,创建了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成为华夏民族的核心价值,行使了两千多年。因此,中国自诩为礼乐之邦,或礼仪之邦。
相比之下,各大文明发端期的音乐,都是为了颂神敬神,或为了显示王权之威,从不认为有治国的能耐。古希腊的酒神节音乐就更人本了,只是为了让妇女们在规定的几天内释放被严厉压抑的本我,后来衍生出了合唱与悲剧。
按理说,中国的王室雅乐定位如此之高,更应该成为音乐史发展的核动力。
不,适得其反。
上升为治国之本的中国雅乐(祭祀天地、神灵、祖先、宫廷仪礼、军事大典等典礼的音乐歌舞),为获得震慑效应,萌生两个追求。一是求规模,二是求分贝量(响度)。百人、乃至千人,演奏同一个旋律,发出响遏行云的巨响,那场景那气势确实慑人心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击缶场景管窥一斑。
这个安邦治国的国家雅乐,由此衍生出三个音乐上的负面发展效应。其一,声势浩大的单声部演奏与歌唱,虽然有滥竽充数的小小瑕疵,但是,它让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效果毫无疑义是伟大的。这个伟大,恰恰消解了发展多声部的动机,中国雅乐就永远停留在没有纵向织体的单旋律水平上。其二,国家雅乐追求振聋发聩,就要奏出高分贝的乐器,于是花样繁多的鼓及其他打击器、大型编钟、笙管吹奏乐器等就应运而生了,而音量小的弦乐器琴瑟等就被边缘化。入不了国家乐队的琴瑟,只好在骚人墨客书房里独自抒发情怀。他们望月听风独吟了千年,其演奏技巧没有制度性积累传承的机制,自生自灭,可谓发育不良。自宋以后,从北方传入拉弦乐器胡琴,也只是进入民间乐队。中国没有发展出如西方那样声部丰富的倍大、大、中、小提琴弦乐系列乐器,可能与此相关。其三,国家雅乐在西周就定型为六代之乐(祭天神的《云门大卷》,祭地神的《大咸》,祭四望的《九韶》,祭山川的《大夏》,祭先妣的《大濩》,祭先祖的《大武》等),成了千古格式,以后各代的雅乐,都是法先王,至多作一点添加与微调(如唐代)。这种程式化,扼杀了音乐旋律与结构的创新。
听觉震撼、视觉缤纷的国家雅乐,强调安邦治国,成为一个固化了的单薄的伟大,反倒失去了引领中国音乐不断创新发展的功能,没有能带领中国音乐进化出逐渐丰富、复杂的音乐表现范式。它到唐代达到顶峰,加进了西域传来的乐器与音乐元素。宋代因皇帝审美情趣漂移到书画之上而开始式微。元代外族入侵而中断。明清时期成了程式化的祭祀与显示皇权的套路,清代拟制的古代雅乐更是弄虚作假(某些乐器只是个摆设),到此更是泯灭了灵性与生趣。
横看西方,其国家层级音乐却在引领出另一番风光。在千年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所谓黑暗时期,音乐却独放异彩。格里高利教皇关于信徒们要集体颂唱圣歌的顶层设计,开创出了多声部的唱诗班宗教音乐。接着世俗王权主导的18世纪以后的宫廷音乐,造就了复调的巴洛克音乐,以及建构出和声功能体系的古典主义交响乐国家层面的音乐成为音乐发展史的主动力。
在中国音乐史的历程中,从来没有创建专业音乐家(作曲家)队伍。
周代开始的乐官,负责编排创作国家雅乐,有点专业音乐家的味道。但很快就把雅乐定型为六代之乐,那么,国家层面的音乐不孵化专业作曲家。
在独自弹琴的风雅之士中,倒是创作过一些琴曲,供自己弹奏抒情言志。如,传说俞伯牙创作了《高山》、《流水》、《水仙操》,孔子创作了《陬操》,蔡文姬创作了《胡笳十八拍》,阮籍创作了《酒狂》,等等。然而,文人们的创作完全出自内需,没有西方教皇、国王、公爵等发出的荣耀还获利的订单激励,造就不出巴赫、莫扎特、海顿、贝多芬那样的专业音乐家。
在隋代,有位杰出的以音乐为终身之业的音乐家万宝常,但是他的身份是低贱的乐户。其成就虽可与师旷、俞伯牙相提并论,但最后活活饿死。临终时,他悲愤地将自己在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全部付诸一炬。从北魏开始,中国就确立了乐籍制度,纳入这个制度下的乐户,便是贱民,终身为宫廷、官府、军旅、庙宇提供音乐服务。这便是中国卑贱的专业音乐家。
南宋有位音节文采,并冠一时的词人、音乐家姜夔,一生没做官,也没有别的职业,就是弄音乐,有《白石道人歌曲》四卷传世。他不是乐户的专业作曲家,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接到皇室或社会的订单而作曲,都是自己的精神需求。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曾将自己的作品呈献给朝廷,却石沉大海无人理睬。他一生漂泊,困苦病死后要靠朋友解囊才能入土为安。
一个国家,没有不断接受到订单、可自由创作的专业音乐家队伍,就不可能在竞争中不断精进与升级。
中国的宗教音乐发育不良。(读后感)
中国的道教、佛教,从没有主掌天主教那样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权力,一向都是皇帝的附庸。此外,也没有天主教格里高利教皇那样让信徒唱圣歌颂神的设计。因此,无论道教音乐还是佛教音乐,都只是为了配合做法事,由道士、和尚四处云游搜集来一些民间音乐乐曲,有时因为少数高人当上帝师,还能搜集到一点宫廷雅乐片段,编了些简陋的法事音乐。其器乐部分大都是打击乐器加吹管乐器,声乐部分是神职人员无技巧的诵经吟唱。在唐代,佛教为向庶民大众弘法,曾发展出变文的说唱音乐,把印度的梵呗音乐引进了说唱。但是,在唐武宗灭佛后就消亡了。
百年如此,千年还是如此,并没有发育成高端的圣乐。
然而,通观8千年(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用丹顶鹤尺骨做的七孔骨笛距今有8、9千年)中国音乐史,中国的民间音乐非常具有活性、活力。
孔子集西周初至春秋末500年间的音乐作品,汇编成了300篇的《诗经》,其中称为风的民歌,就占了160篇。民歌可不管音乐治国,如朱熹所说,这些歌曲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也。言己情(艺术的根基)的民歌,就从这里浩浩荡荡发祥了。
从《诗经》的风,到秦声与楚歌;到汉代的民间说唱俑;到魏晋的歌舞戏、参军戏;到唐的乐府之相和歌;到唐宋的百戏之乐;到宋代词人例如柳永以民间音调和市井俗乐填词咏唱,宋代以《月儿弯弯照九州》为代表的山歌,《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城市广场演出的鼓子词、诸宫调、傀儡影戏、唱赚等伎艺说唱音乐;到宋代的杂剧与南戏;到元代繁荣的杂剧;到明清流行的民歌和小曲、弹词大鼓等民间说唱音乐,以及由元杂剧发展出的300多种地方戏曲由此可见,中国的民间音乐充满灵性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出越来越高端的音乐样式。
杨荫浏所言极是,民间音乐的确是中国音乐史的主角。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全新的音乐认知: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数学。
如果没有毕达哥拉斯用数学方法,算出两个同时发出的声音其谐和程度与两者弦长之比的单纯度成正比例关系,那么,其后就不可能有音程、对位、复调、和声等音乐织体理论的诞生。
中国古人也曾用数学方法解过音律。
根据《管子地员篇》,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名相兼乐人管仲,就用数学的三分损益法算出了五声音阶。这比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早一百多年。所谓三分损益法是按如下的方法运算的。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就是将空弦加长三分之一,就得到下方的纯四度音。然后再三分损一,即减去加长弦的三分之一,就可求得上方的纯5度音。再用同样的往返交替的方法进行三分加益及三分损一生律四次,就能求得五声音阶各个音的弦长度。再继续推算,就生出12律。这些律法都用在制造编钟等乐器上了,对于器乐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第二个数学音乐大成就创立者是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1536-1611)。他首创在算盘上开方的方法。接着,他用开2次方和开3次方的运算方法,求得了12平均律(他称之为《新法密律》)。而西方,要在朱载堉去世25年之后的1636年才由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生基本完成12平均律这一理论。朱载堉曾经将毕生研究成果献给朝廷,万历皇帝随意一笔让礼部处理,礼部就束之高阁,石沉大海。呜呼,中国最早算出12平均律,却徒劳无功,从来没有在音乐上应用过12平均律,一直停留在五声音阶上,只有个别乐曲用了七声音阶!
先进的音律只能由国家级雅乐来推行(西方就是如此),而固化的程式化中国雅乐却是锅里炒石头油盐不进!虽然中国民间音乐兴旺发达,但是社会底层无缘知道发明的新律,当然就更遑论践行了。
大名鼎鼎的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发问:中国为什么不出交响乐?
他的答案是因为儒家伦理太注重大一统而被扼杀了。
读了这本书,我们的答案却是来自音乐本身。第一,中国国家层面的雅乐只求横向旋律演奏的规模与响亮,无求纵向的丰富性。第二,中国的宗教音乐发育不良,只求做法事的音响,没有像天主教那样把信徒组织起来集体颂神。因为没有不断演唱的合唱发生,就催化不了多声部。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二声部合唱可能是西方传教士传授的。第三,尤为重要的是,中国没有出现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算出同时发出两个声音的和谐度与弦长比例关系的算法。没有精准的数学音乐理论支撑,光靠听觉辨析其谐和度,难求一致结果,就不能无可争辩地进入音乐实践。因这三条,中国音乐便与交响乐无缘了。
读书,最大的欣慰、或者说有一点自我实现感觉的话,就是能够被书激活胡思乱想,然后能更好地解释久久存在于众人头脑里的某些困惑。


喜欢《《古代埃及史》读后感2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古埃及历史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