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 > 地图 > 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2024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
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相关栏目
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热门栏目
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推荐
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

(共 1709 篇)

  • 1、 《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1500字

    《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1500字:

    北岛,就是那个在1976年写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诗句的诗人,他于1981年写了一篇短篇小说,题目是《稿纸上的月亮》,我在2018年8月10日与11日《收获》公众号上读到了,到8月14日,一共读了三遍。

    读完第一遍,心里有一些的忧伤,为作品中的“我”,也为喜欢的北岛。

    作品中的“我”是作家,正面临成名之后,作品日益肤浅,才思日益枯竭,家事缠身、理想蒙尘等等的困境。这时候,“我”的一名粉丝、一个学物理的女生送上自己的习作,希望得到“我”的指点。而“我”准备接受这篇虽然技巧欠佳但故事动人的小说的启发,在“我”一天写不出一个字、只能把滴下的墨水在稿纸上画一个弯弯的月亮的稿纸上,写“我也爱过,也有权利写这样的爱情”,而且还自我安慰:“这不是剽窃,当然不是”。

    “我”曾经一天能写七八千字,作品像喷泉一样。却在三十七岁的时候,面对青年学生的质疑无法接受、面对生活中的琐事无能解决、面对人情社会的世故无法回避、面对理想主义日渐被边缘无力抗争,甚至还准备用别人的创意,去突破自己的困扰。做的是那么可耻,却有那么无奈与可怜。

    虽然明知道“我”不是北岛,不是那个写出“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的诗人本人。但是,读得出诗人作品中诗人对“我”饱含同情,他为“我”成为“我”找了很多的借口,作了煞费苦心的铺垫,还给予“我”一个自命不凡绝世独立的外在形象。诗人当然是有批判,但那批判却已经没有当年的《回答》那种理直气壮,那种掷地有声!

    因此,这篇小说因此让人忧伤!即使如此,我还是忍不住又读了一遍。

    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中好多个场景在小说中切换:“我”在大学讲座,遭遇大学生的质疑。“我”在家写作。“我”接待一位写作新人。“我”的妻子与孩子回家,孩子在幼儿园闯了祸,妻子追问我房子的问题。“我”和一个出版商讨论理想信仰问题,“我”已经厌倦了这样的讨论。“我”去一领导家吃饭,想谈房子问题,被谈出集子的问题,潜台词中满含交易。“我”在书房准备做“当然不是”剽窃的事情。“我”带孩子散步,走在芙蓉花阴影里,不让孩子看到“我”的脸。其中,还穿插着很多儿时记忆的场景:船上、海边、村东墓地、村边小屋......

    就这么一篇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如何有如此的容量但并不凌乱拥挤?又是如何切换得天衣无缝,行云流水,有一种诗一般的韵律在全文中流动?这引起我

  • 2、 《宣纸上的记忆》读后感

    在文学史上,题材决定论曾盛行一时,其偏颇乖谬终致遭到今人贬斥唾弃。然而,题材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仍然坚硬地存在。它是作者观察历史与现实所选取的一种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眼光,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就此而言,《宣纸上的记忆》在书法散文领域的探险与它的新意是不言而喻的。

    《宣纸上的记忆》副题为“中国古代书法人物小影”,表明该书锁定了这样一种写作意对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整体考察。而这样的自觉意识,在这本散文集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读者既可看到对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怀素、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文徵明、八大山人、郑燮、邓石如、吴昌硕等书法大家的解读,也可看到对陆机、贺知章、李白、杜牧、陆游等诗人的阐释,还能看到对皇帝书家赵佶的论说,对负面人格者张瑞图、王铎的审视,对戊戌先贤康有为、梁启超的鉴析……然而,如此指点尺幅激扬文字一路走来,呈现于读者眼前的,已非仅限书法的审美与书法家的品评,而是容纳了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意蕴。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解读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

    对这些或居庙堂、或隐于市、或遁山林的古代书家及其书艺的圈点,其实也是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剔爬梳理。这些书家的命运际遇、人生忧欢,与一段段历史的华彩与悲歌水乳交融。中国书画重人格、道德与学问修养,认为习艺者人格高迈、识见宏远方能霞想云思、兴会标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具上下千古之虑,方能腕下呈纵横万里之势。清人松年曾云:“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中国古代书家身上太多地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精神取向,因而使得系统的鉴识成为一种高难动作,对鉴识者的审美能力与历史洞察力均是一种严格的考验。

    《宣纸上的记忆》的作者不惮艰难,力扛大任。他广泛云游,觅览真迹;埋首案头,披阅典籍。不仅深研书法作品,而且参究百科群书。作者或沉思低吟,或激情高歌;或行云流水,或凝重迟疑。知人又论世,品书也论史。他谈陆机的《平复帖》:“从文字处理到书写,都是极其随意而且质朴无华的。字形的大小倾侧,笔画的粗放,流露着他未经雕琢的急切情绪,与《文赋》的精心和华丽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或者说,随心而出与深思熟虑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中,存在着类似这样的无数的可能性。”他解

  • 3、 纸上的停驻作文800字

    总有一种声音恋恋不舍地回荡在耳畔,总有一抹色彩挥之不去映照在脑海里,总有一些记忆日长生根缠绕在胸口一直害怕失去,害怕来不及拥抱,来不及作别你们的影子。所以,请让我用简陋的文字,将你们永久珍藏。

    我喜欢在阳光暖融融、双手却奇怪冰凉的冷晴冬日泡上一杯咖啡,总是被浓香四溢的苦饮料所迷惑,看咖啡粒在热腾腾的水中扩散,消融,最是消释在雾气里

    加糖精,加糖的咖啡总是呈现出淡淡的褐色,泡沫很多,不容易溶解。入口滑腻如热巧克力一般,连味道都是香甜的。舌尖的味蕾总是喜欢甜的诱惑,把这甜蜜的感受无理由地夺走,而留给舌根苦涩辛酸。这甜咖啡就是舌尖甜的诱惑直到舌根的苦,犹犹豫豫捉摸不定,仿佛有种受骗的感觉。

    而黑咖啡却要简单得多,直接得多。它浓烈的气味中就有苦味,颜色浓黑而又清澈。入口的味道只有单纯的苦,直截了当的苦味,不给你任何理由,不会贿赂舌尖喜甜的味蕾。那香气呢?环绕在齿缝中无法驱散。它就是这样一丝不苟,于是我喜欢黑咖啡。

    我喜欢在烈日炎炎,太阳高照的酷暑去游泳,总是喜欢水流抚摸皮肤的清凉与安逸之感

    我是双鱼座的,鱼儿离不开水,于是乎每每置身于水中,都会有种言语无法形容的归宿感,很快乐,很舒服。双手划过水面掀起些水花,双脚拍打水流溅出些白浪,顺着波浪的起伏,我的每一寸肌肤都置身于这被唤作水的简单物质中。

    喜欢从池边一角起跳入水中,水迎合着亲吻我的脸颊,意外凉爽,分外舒畅。有时整个人水平浮在水上,望着周围的事物,享受着被水托着漂荡的自在,幻想着自己有悬空的魔法能力。有时累了倦了,趴在池边发呆,这时,似乎一切皆停止,世界在这一刻也累了,也顺势歇息着。

    我喜欢你们,喜欢你们给了我特殊的,难以磨灭的体验,请你们在纸上停驻,成为我宝贵的记忆吧。

  • 4、 纸上谈兵读后感

    纸上谈兵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纸上谈兵》成语故事,对这个成语,有初步的体会。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赵括的,自幼苦学兵书,谈起带兵打我的事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他认为自己能带为打仗。可他爸爸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说什么也不同意。当他的爸爸死后,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命他当大将军带兵迎敌。

    赵括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话,制定作战方案。不久,赵国被秦军团团围住,赵括在交战中战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地,还要根据实际运用所学地的知识,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去干,是注定要失败的。

    纸上谈兵读后感(二)

    《纸上谈兵》主要写了古时后有个人叫赵奢,赵括从小就读兵书,因此,他谈起用兵作战,总是滔滔不绝。可他的父亲却说他只会说空话,没有真本领,不会用兵,更不能当大将。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让赵括当大将,代军打仗,有人劝赵王说:赵括兵书虽然读的熟,但不会灵活运用,会坏事的。赵王不听。不久,在两军交战中,令全军覆没,赵括也在交战中阵亡。

    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到了赵括虽然兵书读得很多,可是却不会灵活运用,所以才会全军覆没。而赵王做事太鲁莽,用人不当,也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掩卷沉思:不论做什么,都不能只空谈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才能将事情做好。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有个人叫赵括自幼苦学兵书,谈起带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他认为自己能带兵打仗。可他爸爸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说什么也不同意。当他的爸爸死后,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命他当大将军带兵迎敌。刚上战场就打了败仗。因为,他只会理论,没有经验所以打不了胜仗。应该理论、实践相结合,经验丰富了才能打胜仗。

    纸上谈兵读后感(三)

    相信大家对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并不陌生,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述一下它的典故吧!

    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赵括的人,自幼苦学兵书,谈起带兵打我的事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他认为自己能带兵打仗。可他爸爸说什么也不同意。他的爸爸死后,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命他当大将军带兵迎敌。赵括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略,只会生搬硬套兵书上的理论。不久,赵国被秦军团团围住,赵括在交战中战死,40多万大军全军覆没。

    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小时候。那次爸爸教我下象棋,爸爸首先说了象棋的要领和规则。我一听,觉得下象棋车很简

  • 5、 《宣纸上的记忆》1300字读后感

    在文学史上,题材决定论曾盛行一时,其偏颇乖谬终致遭到今人贬斥唾弃。然而,题材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仍然坚硬地存在。它是作者观察历史与现实所选取的一种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眼光,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就此而言,《宣纸上的记忆》在书法散文领域的探险与它的新意是不言而喻的。

    《宣纸上的记忆》副题为“中国古代书法人物小影”,表明该书锁定了这样一种写作意图:对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整体考察。而这样的自觉意识,在这本散文集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读者既可看到对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怀素、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文徵明、八大山人、郑燮、邓石如、吴昌硕等书法大家的解读,也可看到对陆机、贺知章、李白、杜牧、陆游等诗人的阐释,还能看到对皇帝书家赵佶的论说,对负面人格者张瑞图、王铎的审视,对戊戌先贤康有为、梁启超的鉴析……然而,如此指点尺幅激扬文字一路走来,呈现于读者眼前的,已非仅限书法的审美与书法家的品评,而是容纳了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意蕴。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解读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

    对这些或居庙堂、或隐于市、或遁山林的古代书家及其书艺的圈点,其实也是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剔爬梳理。这些书家的命运际遇、人生忧欢,与一段段历史的华彩与悲歌水乳交融。中国书画重人格、道德与学问修养,认为习艺者人格高迈、识见宏远方能霞想云思、兴会标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具上下千古之虑,方能腕下呈纵横万里之势。清人松年曾云:“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中国古代书家身上太多地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精神取向,因而使得系统的鉴识成为一种高难动作,对鉴识者的审美能力与历史洞察力均是一种严格的考验。

    《宣纸上的记忆》的作者不惮艰难,力扛大任。他广泛云游,觅览真迹;埋首案头,披阅典籍。不仅深研书法作品,而且参究百科群书。作者或沉思低吟,或激情高歌;或行云流水,或凝重迟疑。知人又论世,品书也论史。他谈陆机的《平复帖》:“从文字处理到书写,都是极其随意而且质朴无华的。字形的大小倾侧,笔画的粗放,流露着他未经雕琢的急切情绪,与《文赋》的精心和华丽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或者说,随心而出与深思熟虑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中,存在着类似这样的无数的可能性。”他解说黄

  • 6、 鱼游到了纸上读后感

    篇一:鱼游到了纸上

    凝结文本精华 读出文本意蕴

    天津 王振刚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段。读中品悟,品词,品句,品读。

    2.理解“忘我”字表之意,读懂“忘我”的深层含义,体会青年不仅有着特别的举止,还具有特别的精神——专注、勤奋。 3.读懂“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4.学习作者通过看、听、问等多种途径积攒写作素材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忘我”,读懂“特别”,体会青年的特别举止与特别精神。读懂“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回顾课文内容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二十七课,你来读一读课题?(评价: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能选择合适的生词填到方格里,把主要内容补充完整吗?小声音读一读。

    “我”在玉泉观鱼的时候,

    地画鱼,仿佛鱼在他的纸上游动。他认为,鱼先游到了他的心里。

    3.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二、聚焦精华——理解“忘我”

    1.作者真的认识这位特别的青年吗?为什么说他特别呢?谁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读一边思考。

    2.找出作者不认识青年的两条理由:一是阅读文字,二是阅读标点。“认识”加上了引号,就有了特殊的含义。

    为什么说青年特别呢?(指导朗读,教师做示范,评价:用心,更用心,最用心。)

    3.“忘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拿出尺和笔,轻轻地画一画。请学生读一读。

    4.这些语句都表现出了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只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忘我”?

    他似乎忘记了,也忘记了,常常忘了,忘了。

    所有的事情都忘记,惟独不忘的是什么?(观鱼与画鱼)这才叫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三、聚焦“观鱼”——读懂“忘我”

    1.他是怎样忘我地看鱼?自己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中描写青年看鱼的句子。哪一个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动,让你产生了体会,把它圈起来,一会我们分享你的体会。

    (预设:老是:大约看了多少天?从课文中找根据。不厌烦吗? “呆呆地”是在愣神吗? “静静地”看着,是怎样地看?怎样的心灵才可以称之为宁静的?)

    2.请你用心地读一读这段话,读出青年心中的宁静。

    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

    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

  • 7、 《纸上谈兵》读后感 (600字)

    打开历史的画卷,那是一个金戈铁马、狼烟滚滚的时代。赵括的纸上谈兵令我仰天长叹!两军阵中,赵括死于乱箭穿身,悲哀!悲哀!

    秦军进攻赵国,赵王派廉颇为将迎战退敌。秦军几攻不下,于是利用反间计,使赵王听信馋言,调回廉颇,用上了赵括。

    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谙读兵书,跟父亲学习兵法,谈起用兵之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他从来也没带过兵打过仗。蔺相如劝赵王,他虽然读了许多兵书,可只会纸上谈兵,要误大事的。

    尤其是赵括的母亲,苦苦相劝赵王:我儿赵括把用兵打仗看做儿戏,谈起兵法,眼空四海,目中无人,用他为将,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

    赵括带领四十万大军到达长平,废除了以往廉颇的军事部署,按自己的道道办。并扬言:若秦军再犯,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

    几仗只后,赵军中了埋伏,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造成这样的惨败,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赵括虽饱读兵书,但只会按图索骥,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赵括断送了四十万大军的性命,自己也死于非命。

    我掩卷沉思后,心想,中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十年寒窗,埋头苦读,有的勤奋专研,到头来往往是南辕北辙,所学非用,难道这不是同样的悲哀吗?他们虽然拥有很多知识,但眼光只盯在白领和高管上,这让我瞠目结舌。

    现实一点吧!面对强烈的市场竞争,放下架子,更不要孤芳自赏,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迎接更美好的生活才是真谛。

    辽宁抚顺顺城区将军二校五年级:李昊洋

  • 8、 读纸上生香——《偷莎士比亚的贼》有感范文

    星期五,我读完了一本书《偷莎士比亚的贼》。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顿时起了好奇心:咦?这图上的人是谁?他东张西望地,是想偷东西吗?莎士比亚是一个人呀,为什么会被偷了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翻开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所谓图上的人,指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仔仔。仔仔没有父母,也没有真正的名字。但他有一手速记的本领。在16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剧本通常只有一本。所以,必须很小心地上锁并由专门的人保管。仔仔的新主人是一个残暴、可怕的人,他指派仔仔到伦敦环球剧院看戏,并命令他用速记的方法偷取莎士比亚的新剧本《哈姆雷特》。应为仔仔根本无法违抗这个命令,所以他只得设法溜进剧院。没想到这时剧院突然着火了。一系列阴错阳差的事情发生后,仔仔竟然成了剧团的一员,与莎士比亚同台演出,并受到了伊丽莎女王的接见。

    这部小说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激情的英国。让我体会到了仔仔的勇敢,巴先生的邪恶,阿敏先生的善良和莎士比亚的幽默。它让我明白了:友谊,能帮助许多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美德是勇敢的,为善永远无所谓恐惧。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友谊之桥吧!

  • 9、 纸上谈兵的赵括故事读后感

    这个让人快乐的寒假,我读了很多的书。最让我咉像深刻的纸上谈兵的赵括和曹植七步成诗这两个故事都很有意义,我今天先说说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吧!

    故事是这样的:王齿乞还想向长平进攻,最明的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王齿乞几次三番的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齿乞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请范睢出主意。范睢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调去廉颇。”赵括小时爱兵法,谈用兵的道理头头是道。自从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让他做大将。”可要赵王对他的劝告听不进去。结果赵括40万大军在赵括手中全军都被杀了。

    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打仗不能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有实战经验,还要知道临阵应变,这样才会胜利!

  • 10、 《月亮的味道》读后感

    《月亮的味道》读后感范文1

    寒假里,我在新华书店读了一本绘本《月亮的味道》。

    这本书非常有趣,它主要讲了:在每一个黑呼呼的夜晚,小动物们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一天晚上,一只小海龟下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天上去,去摸一摸月亮,可是小海龟够不着,它喊来了大象,大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会够得着。

    可月亮以为他们在和自己做游戏,大象把鼻子往上伸,月亮轻轻地往上跳,大象也够不着,它喊来了长颈鹿,长颈鹿,你爬到我背上,一定行!月亮一看到长颈鹿,又轻轻往上跳,长颈鹿伸长了脖子,还是够不着可是,最后他们还是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它们都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想尝尝月亮的味道。

    读了这个故事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月亮的味道读后感范文2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月亮的味道》,讲的是许多小动物都想尝尝月亮的味道是甜的还是咸的,每天夜里,小动物们望着月亮总是那么想,可是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总是够不着月亮。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它要去摸一摸月亮,它爬到山上,离月亮近多了,但是还是够不着,小海龟又叫来了大象,乌龟让大象爬到它的背上,月亮跳了一下,它们没有够着,大象又叫来了长颈鹿,长颈鹿爬到大象的背上,月亮又往上跳了一点,它们也没有够着,长颈鹿又叫来了斑马、狮子、狐狸、猴子,都够不着,最后它们叫来了老鼠,月亮想:这么小的个子,肯定抓不到我,月亮没有跳,小老鼠一跳,咔嚓一下咬了一大口月亮,然后给每个小动物都分了一块,最后,它们甜甜的睡着了,旁边的小鱼看到了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那么费力爬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我旁边的水里不是还有一个吗?你们不会下水里来捞月亮吗?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小动物们都想尝尝月亮的味道,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要和其它小动物齐心协力才可以尝到月亮的味道,团结起来力量大。

    从这个故事中,我还明白了,平时生活中不能轻易的小看别人,就象我们学校上一次接力比赛一样,不能轻易的小看别的班,要是你小看了别的班,你就不付出最大的努力,别人有可能会超过你;要是你不小看别的班,你就会付出最大的努力,有可能你就会取得胜利。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7-0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11

  • 2022-12-10

  • 2019-09-25

  • 2019-11-06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10-0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6

  • 2022-02-07

  • 2019-09-20

  • 2019-10-03

  • 2019-10-12

  • 2019-10-11

  • 2023-01-01

  • 2019-09-21

  • 2019-09-20

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2024稿纸上的月亮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