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出走十五年读后感 > 地图 > 出走十五年读后感,2024出走十五年读后感
出走十五年读后感相关栏目
出走十五年读后感热门栏目
出走十五年读后感推荐
出走十五年读后感

(共 8878 篇)

  • 1、 《出走十五年》读书笔记

    余秋雨在自序中就说过,这出走的十五年是他一生最好的时期。

    他去的地方不是旅游团三天两头就领旗飘遍的地方,那种搭个车,拍个照就走的地方也不适合去写什么,他的出走,本就为逃脱城市的世俗,去寻找一种古风情,寻找一份清澈,这种旅行属于精神和文化上的回归。

    一路上他走走停停,拜过佛祖顿悟的菩提树,进过中国文化界上最悠久的藏书楼;他去了罗马、埃及、安道尔,看遍了各国的人文和政治,却也不忘春秋的越王勾践,魏晋的竹林七贤。他所去的地方不全是赏心悦目的,有些仍隐藏着历史的阴晦,更有些,像蒙着一层灰尘,充斥着不敢直视的悲怆,或严肃或荒芜,或震撼或哀伤。

    书中的文字没有太多的精致华美,所组成的意境更是一种清丽,没有频繁常用的字眼当束缚,创作的思绪、感触,如一泓清泉涓流,表现的极致,恰入我们每一个用心读的人的情怀。然而该直白的依旧是直白,该辛辣的还是不可回转的辛辣,一种意识流已经无法用单纯的散文和游记来概括了。

    也许一种发人深思的力量,就是由文字来传递的,但首先要有一个人把这种力量记下,再其次,有人能够接受到这种力量。他的文章像日记,落款分明。写作的时间和我们相差近十年,但至今仍能受用。

  • 2、 历代十五年读后感

    历代十五年读后感(一)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史学界地位颇高。他不是二十四史那样诉说着单一历史事件,也不是《明朝那些事》用现代口吻调侃过去,它通过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似平淡历史年份为支撑点,从各色人物悲剧结局,梳理当朝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剖次明王朝甚至是封建社会没落的制度、体制原因。曾经平面的历史人物,通过阅读此书之后变得立体而丰满:阅读之前,我以为万历不过是个懒惰至极的昏君,但纵观全书后,我懂得万历消极怠工的背后有他皇权与礼教抗争的无奈;阅读之前,张居正被视为雄心满怀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但我看到在其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也有着与整个文官集团不合时宜的矛盾;阅读之前,我以为首辅申时行不过是个和稀泥的的何事佬,但透过他左右示好我看到了他大局的权衡;阅读之前,我以为海瑞是位模范的 青天大老爷 ,但剥去个清官楷模的外衣,海瑞也有他愤青般的悲哀

    中华五千年文明,儒家孔孟,道家庄老,为何到沦落至今却成为余秋雨口中的 无信仰、无道德、无感恩 国人素质?也许,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拨开历史迷雾给了我们一个解释,历朝历代,通过庞大的文官集团,来统治全国。在文官集团和万千小民之间,明朝所采用的就是以礼和道德来维持国家秩序,也可以理解为,明朝并没有真正以《大明律》来维护他们的统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礼教,而道德和礼教又是比较抽象的一些准则,在私欲面前,不堪一击。道德以阳的一面存在,而私欲则以阴的一面存在。当道德可以代替管理国家的时候,文官集团里的官员,则会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自己的私欲,仿佛海瑞,成为了文官集团的标签,每个人仰望着他,但是,没有人愿意做海瑞,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有着尴尬和不安,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接受的官场潜规则。一个个充当着纸笔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正是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改朝换代的悲剧。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历史是一条时间的大河,拥有大量史籍的中国人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历史的启迪,读史以明志,我们如何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不走礼与法的脱节,体制与道德相脱离的老路,值得探究与考量。从微观说,确立 法 的思想、树立 法治 观念,摆脱人情因素或许是公务员工作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贯穿于心中将带我们远行。

    历代十五年读后感(二)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书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

  • 3、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在过去的一段很长很长的历史中,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书很多情况下都是带有强烈的意思形态,史学家治史都是带有各种限制,都要规避统治者,亦即官方的避讳。

    在过去的一段很长很长的历史中,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书很多情况下都是带有强烈的意思形态,史学家治史都是带有各种限制,都要规避统治者,亦即官方的避讳。例如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之称的史记,也是要避过汉武帝。黄仁宇先生能够写下如此巨著,以我之见,其实是有时代的推动之功。何解?黄仁宇先生生于晚清民国时期,但是中晚年却在美国居住,一直从事历史方面的研究,涉猎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并且常年在西方工作与生活,思想方式也受西方思维的影响,所以,其写下如此一步巨著是有一定的客观要求,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时代的推动性,既是顺应潮流与时代的发展而生。但是,我们却要认同黄仁宇先生的非凡之间,和创新精神。《万历十五年》一书运用了全新的分析手段,一种结合数据,理性的方法,通过厚重的,尘封的历史画卷富有想象力又不失严密的描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各种人与物,还有那种历史轨迹,这确实开了华人治史之先河,为后人展现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本书中,作者非常智慧与独特地选择起一个时间点——万历十五年,这个节点展开描述。正如作者所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时间。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虽似末段小节,但实质上确实从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作者以诙谐的语言,故事般的语气,极为生动的描述了事件的线索发展,但是每个细节都根据数据与文献的论证,有强烈的说服力。于本人之间,这书完全没有其他历史书的枯燥无味。但是其思想确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不失为适合大学生的读物之选。

    书中的第一个章节:万历皇帝。一个富有争议的皇帝。一个饱受历史学家争论的皇帝。作者在描述这一关键人物之时,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万历,是个无奈的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作者在描述这个有君主之名,而少君主之实的皇帝时,对中国历的文官集团作了深刻的嘲讽。文官官僚体制,是一个稳定的体制,作者揭示了这种体制的极大弊端。这时,作者抛出了了首辅——张居正,一个智慧的相国,深谙文官群体的行为。其中作者提到了阴阳之说,深刻揭示中国道

  • 4、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而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我不是学历史的,所谓“门内看行道,门外看热闹”,在热闹之余,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一时感慨万分,以求一吐为快。 一历史 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为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要吃饱饭这统一的欲望就是团结的基石,同一团队的人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猎取到食物。但通常这仅局限于内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协作解决的问题,资源争斗(抢地盘)则成了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战争和掠夺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需求相应而生。得到尊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由于得到尊重的主体必然是个人的,这种欲望彻底破坏了团结,成员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社会等级。 二道德 等级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彻底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欲望的冲突,这种用暴力或者其他强制性力量对冲突进行缓冲,这种冲突急迫地需要解决,同时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实际上就是对欲望的抑制,是对欲望冲突最有效的协调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
  • 5、 万历十五年心得

    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内心有所感触而抒发于外的言论,当我们经历过某些撼动人心灵的事情时。此时想必内心有所触动吧,是时候抒发出来了,感言对于我们还是非常重要的。万历十五年心得是我们花时间整理的内容,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万历十五年心得【篇1】

    我曾经以为《万历十五年》会是一幅宏篇巨构的历史,就算不满眼艰涩的文字,也该是难逃作者的主观臆断落了下乘(这也是我不喜欢读历史评论的原因,作者有所偏好,不够客观)。但显然,是我胡乱猜测了。

    这本书初读显得琐碎,你甚至不觉得它多有文采,就平淡无奇的讲一个故事,甚至有点无聊。

    但到了后面,你开始被它吸引,于平淡中跟着作者不慌不忙的一路过去,竟有点欲罢不能。

    看书喜欢窥探作者的三观,企图找出作者的狭隘和洋洋自得。然而这次只看到作者对历史的悲悯、清醒的目光以及高远的视野。这丝毫不夸张的文字,突然让我怀疑:是作者没有斐然的文采,还是不屑炫技,只想安安静静地讲好一个故事?

    再说故事。

    我们总宣扬人定胜天,认为这样才算英雄,作者却让我们看到到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历史大车轮下,很多人物被裹挟着前进,根本无力反抗。真要反抗未必会失败,只是难如登天!自动开启hard模式,何苦?

    历史人物也是人,不是历史课本里的寥寥数语,万历皇帝,海瑞,戚继光,张居正,他们未必没有争过,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么不堪,但最终也未能扭转历史的潮流。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黄仁宇一生经历了太多,对历史有一种天生的悲悯和冷静,者注定了这本书的成就:很多人写史读史,却最终陷入偏见,客观是最基本却最难做到的。黄的高度,黄的经历,足以让很多人说一声佩服,让很多人汗颜。

    至于人物各自的故事,突然没有了兴致,罢罢罢,不讲了。

    万历十五年心得【篇2】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在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书中着重写了万历皇帝、改革家张居正、调和者申时行、清流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六人的事迹和思想,从正面或侧面描绘了该王朝的面貌,让今人读来,能够感知那个年代,也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对明王朝道德的认识:

    明王朝没有西方一样强大的宗教力量,他们只有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规范着帝国的道德,儒家文化是明王朝的根本,成为指导人们的唯一的道德标准,进而成为治国标准。道德规定着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和思想

  • 6、 十五年等待候鸟精彩书评

    盈风的言情小说《十五年等待候鸟》讲述了裴尚轩与黎璃的爱情故事。以下是关于十五年等待候鸟精彩书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十五年等待候鸟精彩书评_850字

    候鸟的爱情

    人的一生有几个十五年?我总认为女主角太傻了。

    确实,里面的感情,很感动。不管是黎璃对尚轩的执着,还是柳千仁对黎璃那种变态的爱,抑或是汪晓峰独一无二的感情。我想,感动我的是,里面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

    十五年,每一年的日记里都说了这样的话:“今年我不要再喜欢裴尚轩!”可是,还是这样,一直喜欢了15年啊,那是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啊。真想痛快地揍尚轩,为什么会这么迟钝啊?等,是枯坐,待,是盼望。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更何况这等待还不知尽头。一个女孩,这么一直地喜欢下去,该有怎样的心情?

    1990年,这一年,她十四岁,黄浦江畔,四根迎风摇曳的蜡烛前,那个眉目清俊的少年对她说,黎璃,生日快乐,从此以后,你要勇敢。他是她生命中第一抹暖色,从此,她甘心沉沦,万劫不复。

    他替她抄笔记,带她配眼镜,教她游泳,为她出头,护她周全。她以为,即使不爱,只要能陪在他身边,也好。可是他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的人,你当然也要喜欢”。十五年后的病房外,有个人挥拳告诉他,这句话对于黎璃来说,是多么残忍。

    1990年,这一年的春节,她在带锁的笔记本扉页写下一句话,今年,我不要再喜欢裴尚轩,这个笨蛋。可惜经历整整十五个春夏秋冬,却从未如愿。她陪他一同走过张扬青春,经历失败的初恋,人生的低谷高峰,她始终握着他的手,用鲜血淋漓的誓言重复“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看着他身边不同的红颜来来去去不留痕迹,她只是安静地在他身旁不离不弃。

    她的掌心有一道疤,切断了事业线、生命线、爱情线。这是裴尚轩留给她的伤痕,永不磨灭。她对他说,等我们白发苍苍,认不出彼此的模样时,可以凭这个伤疤找到我。

    年少时,他对她说,黎璃,假如三十岁时,你还没有嫁出去,我就跟你结婚吧!她对他说,假如三十岁时,你还没有凭借这张脸骗到一个老婆,我就勉为其难,考虑一下你这个笨蛋。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他终究没有等到她的三十岁,而她用大半生等来的那一句我爱你,却已经太晚。

    那一天,天气睛暖,落叶铺出一地金黄,又是一年候鸟迁徙的季节,她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肩上,听他说第一句情话,

    他说,

    黎璃,

    下辈子,我要先爱上你。

    十五年等待候鸟精彩书评_1100字

    天空没有痕迹,鸟儿已经飞过

    很老

  • 7、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

    读后感就是指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体,阅读作品,我们会对作品有一定自己的认知。写读后感时,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作品的读后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1】

    最近看完了《万历十五年》,明朝万历年间的重臣,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无一不以悲剧收场。甚至万历自己,在这种文官集团体制之下,也只能无为而治。由此可以看到一种强大体制惯性所带来的悲哀。他们每个人都各有特点,亮光闪闪,也试图做出改革,但最终失败,大部分人还落得个革职、入狱、自杀的下场。一群文官为了整个集团的平衡,国家的武备、科技的革新、商业的发展都陷于停滞。我认为,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不是从满清后期开始,而是始于明朝。其实我很厌恶宋朝、明朝两个汉族朝代,尤其是明朝。宋朝也积弱不振,但至少商业、航海、科技发达;明朝则陷入了皇帝官员无能、体制松散、陈腐惯性而集体抵制改革的怪圈。假使xx片战争、甲午海战发生在明朝,也许早就亡了。

    还是异族统治好!进而论之,被英国殖民,也许今天会更好。越看中国历史,就越x厌中国,越厌恶儒教。其实我是一个反中医、反孔教的人。

    下部书准备看看《彩色欧洲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2】

    最近看完了《万历十五年》,明朝万历年间的重臣,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无一不以悲剧收场。甚至万历自己,在这种文官集团体制之下,也只能无为而治。由此可以看到一种强大体制惯性所带来的悲哀。他们每个人都各有特点,亮光闪闪,也试图做出改革,但最终失败,大部分人还落得个革职、入狱、自杀的下场。一群文官为了整个集团的平衡,国家的武备、科技的革新、商业的发展都陷于停滞。

    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是指:以一个时间基点为原点,前后各推一段时间,梳理整个大历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终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观感”。具体到万历十五年,即为1587年为基点,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等历史关键人物为代表,着重挑选具备后世参考价值和社会历史性的事件进行阐述。

    明清两代为中国封建制度画上了一个句号。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从明成祖设立内阁,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明清政治达到专制顶峰。明代的“仁宣之治”、隆庆新政和张居正改革为后世治国者所称道。经济上,从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开始,到清代中期的摊丁

  • 8、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集锦

    如何快速写完一篇读后感?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升华。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自己的思想和反思,提高写作能力,敬读阅读编辑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1

    命运都是上天的安排,生于帝王家,又即帝王之位,自记忆初始,黄钟大典就禁锢了孩童的天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束缚了少年本性。幼年,司空见惯了尔虞我诈,深知政治的胜利必须辅以鲜血。没有血缘上的鼎力支持,来帮他建立君王该有的气度与眼光。嘉靖在他眼里是威严与恐惧,屈指可数的见面只会让亲情更加疏远。而他的父皇,则将一个男人的软弱与退缩展现的淋漓尽致。万历需要榜样,需要能够让自己拥有强大决断力与意志力的推手。但母妃不是,虽然她心思缜密,洞察是非,但毕竟妇人之见,不能教会天子在政治漩涡中岿然不动。老师张居正更不是,他只是用臣子的眼光来设计皇帝的道路,全然忘却自我的正确判断才是真龙最重要的特质。虽然每天都是满满当当的课程,每时都是眼花缭乱的学习,但万历孤独的内心在等待一个灵魂的引路人。大伴冯保只是玩伴,宦官的本质注定他还是寻求安全与利益。母妃成为了礼仪上的摆设,虽然内心渴望亲近,但皇家之内早已淹没了最后的亲情血脉。老师,或许他塑造了万历较为不错的见识与人格,但木偶般的一味灌输、凌驾于皇权之上的首辅威严,决定了结局只能是悲剧。万历是最能隐忍的皇帝,百官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他一目了然。他深知大明水深火热的根源就在于制度上的顽疾。但是他不敢动,他不敢去反抗祖宗的命令,不敢去深挖败坏王土的隐疾。在他面前,是一张盘根错节,遮天蔽日的大网,而他,没有祖父的支撑,没有父亲的助推,只剩下无力的双手,用来掩面而泣。曾经初登大位,也有万丈雄心,但岁岁年年,也是就此枯萎殆尽。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2

    读书是习惯,但不一定是好习惯!如吸烟、如酗酒。中学时为了逃课而不过于自责,养成了读闲书的习惯,这习惯一养成就戒不掉了,一直保持到今天,以至于每年都要网购些闲书来读。说这习惯未必是好习惯原因有二,一是读书多了不但不会促进思考,而是怠于思考了,以至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要到书本中去求证才算得到了认证;二是书读多了思想杂了,以至于对于现实中的事事与非非不能果敢地认知与判断,往往在茫然中断送了许多机遇。书是一定要读的,但要读适合的书,读适可的量。

    《万历十五年》是非管理类、非金融类、非法律类书,于我来说自然是闲书。看电

  • 9、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

    其在位期间,围绕太子发生的国本之争,更是将朱王朝进一步推向深渊。以下内容由读后感栏目小编精心整理,欢迎浏览。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一】

    对于明朝,特别是万历年间的历史,是极其枯燥无味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王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黑暗时期,而至于好皇帝,更是屈指可数。

    万历这个年号本身过去的就很平庸,除了万历末年与努尔哈赤的几场决定性战役,几乎可以略过,而至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则更是可有可无。但聪明的历史学家就能发现其中奥妙,其实在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大事都与这一年有很大机缘。

    黄仁宇老先生,主张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的大历史观。关于这个,确实让我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因为这个对我来说实在是有些深奥,令我费解。而从书中内容来看,也是比较枯燥的,然而要深知,像这样的一类书,并不是说一昧地去看故事情节,这不是小说,也不是故事书,而是纯粹的历史书籍,也有着教科书的意思。既然这样,那就应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来挖掘它的精华,品味其意思所在。

    此书分七章,每一章中都介绍一个人物,以每个人物来反映这段历史;它从万历皇帝

  • 10、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700字伟人和政治家,谁更值得敬仰?你又想成为谁?张居正太善良,太残忍;太聪明,太愚蠢。张居正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意识到改革必须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摧毁原本的一切,在废墟上重建。他剑指文官作风,甚至过于严厉。他想要富国强兵,百姓安康。他之所以要辛苦钻营,权倾朝野,是因为不做一个杀伐决断的首辅,改革必然受到阻碍。即便在这过程中他谋取私利,那么试问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想要敛财何须至此?太善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须大动干戈推行新政?太残忍,想要根除陈腐做派必然会在当时造成损伤。太聪明,出身贫寒要有多大的才能和城府能坐上首辅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深谋远虑能找到国家运行的软肋?太愚蠢,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却落得了满朝文武的批评,死后甚至成为了攻击的符号。所谓错误,“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作必要的让步”。张居正从来都没有错,只是成为一个伟人和得到善终,中间横亘着最遥远的距离。申时行,大智慧的典范。申时行是处理人际的高手,“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即虽为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则有阴。他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此中矛盾。”时势要求申时行充当和事老,他就担任这样的角色,至于别人的评论如“首鼠两端”,就只能付之一笑。申时行是机器运转的润滑剂。这个世界需要伟人竭心尽力将光明带到人们眼前,更需要有这样的人拼尽全力将黑暗挡在背后。申时行是太极高手,懂得怎样协调皇帝与文官,以及文官之间的关系,保证思想的传承和国家的有序。更令人惊叹的是,做完了这一切,他能够全身而退。然而,出色的政治家和伟人之间,仍然横亘着最遥远的距离。然而,世间没有张居正,那么时代永远不会进步;世间没有申时行,那么国家将会陷入混乱。为人若如张居正,无愧于心,却不得善终;为人若如申时行,左右逢源,却无所作为。这两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 2022-01-21

  • 2019-10-11

  • 2022-04-11

  • 2023-03-31

  • 2023-03-22

  • 2019-10-19

  • 2019-10-23

  • 2021-04-18

  • 2022-01-11

  • 2022-12-10

  • 2023-01-1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01

  • 2023-03-3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24

  • 2023-02-14

  • 2019-11-06

  • 2022-04-05

  • 2019-11-12

  • 2023-04-07

  • 2023-02-08

  • 2023-02-19

  • 2023-03-06

  • 2023-03-07

出走十五年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出走十五年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出走十五年读后感、2024出走十五年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