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800字 > 地图 >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800字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读《万历十五年》有感,感谢您的参阅。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介绍了万历皇帝在位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三个因素所决定的明朝走向没落的原因。政治上皇帝实质上并没有实权,因为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明朝的内阁权利非常强大,甚至到可以和皇帝抗衡的地步。其中最为代表的是张居正。历史上对这个人褒贬不一,一方面他推出的新政很大的促进了明朝整体经济,军事,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个人是一个大贪官,他死后从家里搜出10余万两白银,政治方面他极力推崇自己的党羽,极力的排斥异党。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师, 他极力得皇帝和皇太后的信任。当张居正死后被查出种种劣迹,万历皇帝伤心了,自己的老师如此的虚伪,从此他由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变成一个沉迷于后宫美色的君主。因为他看清楚了一点--------无论张居正,还是后来的内阁首府申时行,都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的利益于皇权一向对立。万历皇帝深知自己不能够改变这个已成的制度,索性不管不问任文官集团自己争斗。
军事上明朝的军事相对于外族还是较强的,但是建军制度上文官的权利比武官大;禁军的数目比戍边军队的数目多;军饷朝廷播下来大多数都是发不到士兵手里的。这种朝代末期亡朝的表现在万历年间得到了种种体会。但是如果文官和武官搭配良好就会有例外,明朝除了开国有著名的将军,这个朝代有且仅有的民族英雄就是戚继光。可以说他的成功,和他的上司谭纶,顶级上司张居正不无关系。如果不是张居正极力推举戚继光,可能他的抗击倭寇的事业没有这么顺利。当然他本人也是出色的将领。据《神宗实录》中谈到戚继光在战争前3天彻底研究对手,思索着每一个细节。他练兵严格,经常搞动员大会,赏罚分明。再一个,他对兵源也有限制,只招农民。
文化上基本上都是八股文,大文豪基本上和内阁的大学士关系不好,因此大多境遇不好,这里不详谈。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全部出动征伐英国的前一年,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的同一年。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是明朝走向衰败的标志时间。
我想此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历史知识,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2000字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2000字:

《万历十五年》是一出悲剧。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和挣扎,但迫于环境,他们最终一一失败。失败的不是他们,是明朝,是时代,是万历十五年的所有人。

这场悲剧的核心,在于朱元璋的顶层设计能力太差,没有靠谱的治国框架,又非常的幼稚,最后沦落到以德治国。小时候看古装电视剧总觉得里面的事情都没法理解。

大臣们为啥因为皇帝立谁当皇后、当太子,吵得不可开交,以死相逼?大臣们为啥成天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吵来吵去?为什么倭寇这种东拼西凑的强盗帮,能对明朝造成那么大损害?为什么当官的人一定得四书五经,文章写的好?不应该考察管理能力什么的么?

事有反常必有因,因,就是这个国家的正直框架。在明朝,德是治国方略,德是行政依据,德是文官集团的底盘。德是治国方略。皇帝就必须成为德的最高代表。所以皇帝要不停的出席各种卵用没有,纯粹作为象征意义的活动,以此来强调自己的德。而文官集团会严密的监督他,因为皇帝有德,政权的合法性才能稳定,文官才能高枕无忧,这是文官集团的命根子。

德是行政依据。因为这个国家太大了,由无数个农村组成,国家的行政效率又太低。每件事情如果认真去判断,成本极高,文官集团是吃不消的,不如用规则极其简单的德来判断。所谓大道至简嘛。

德是文官集团的底盘。既然是以德治国,官员的核心能力也就成了德,所以,长袖冠衣,三滤长须,雍容雅正,成了文官的经典形象,至于能力,不重要。整个文官集团,基于表面上的共同信仰,绑定在一起,这就叫底盘。

在这个框架里,最开心的是文官集团,他们也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对上,他们严格要求皇帝。不能有丝毫自身的特点、私信、个性,一定得代表好「德」。对外,他们打压武将集团。因为德既然是最高代表,稳定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出了乱子,本身就是无德的表现,那武将的平乱,又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再说,文官要求德行,武馆要求能力,文官自然看不上武官。

对下,他们基于「德」的要求治理老百姓。判案的时候,哥哥和弟弟,就判弟弟错。穷人和富人,就判富人错。丈夫和妻子,就判妻子错。对事实的考量?他们才不在意呢!

对内,他们组成一个个利益集团,相互间争斗的极其厉害。几乎每一次朝堂上的争端,或者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被用来党同伐异,维护自身利益。对自己,他们表面标榜道德,背地里极尽私欲。即使比较清廉的官,也觉得搞些灰色收入理所应当。在这个以德治国的框架里,你会发现,一切都解释通了。

大臣们为皇帝立谁当皇后、当太子,吵得不可开交。是因为皇帝违反了立长的道德规则,而违反道德,就会触动统治合法性的根基。大臣们成天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吵来吵去,表面是为了小事,实际是为了铲除异己,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都是利益。

倭寇这种东拼西凑的强盗帮,能对明朝造成那么大损害。是因为武将被打压的过于厉害,军事极端不受重视。当官的人一定得四书五经,文章写的好,而不应该考察管理能力。因为以德治国,官员的核心能力,就是德。

在这个诡异、崩坏,江河日下的系统里,很多人在做着自己的反抗。万历和正德发现文官集团表面冠冕堂皇,背地极尽私欲的真相,决定不再合作,一个不上朝,一个成天出去打仗。

张居正想要中兴明朝,整顿税收,大权独揽时尚能推动少量地区执行,却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所以一死,所有改革全部恢复原样,自己也身败名裂。

申时行吸取了张居正的教训,不再强力推动,改成和稀泥,努力在协调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做好事情,缺只是小修小补,还被文官集团骂道德不够。海瑞选择相信德,过的一贫如洗。但受时代所限,他判案仍然是根据德,而非法律。同时他太扎眼,为整个文官集团所不容。

戚继光非常现实,从小兵用的武器、战术,到治军方略,战略战术,都按照实际情况来。该送礼送礼,该送美女送美女。即使这样,在他的靠山张居正倒台后,他也被迅速罢官。

李贽的悲剧,不在于最后的自杀,而在于他从来没有圆融一体,自身思想前后矛盾。他希望能弥合文官集团的私欲和道德,这几乎不可能。「万历十五年」里的每个人,就这样在激荡和反抗中走完了一声,迎来最终的大失败。以上,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框架。这个框架不仅能帮你更加理解明朝。其所揭示的问题,很多在当今依然存在。比如老百姓期盼清官,缺不呼唤法制。一堆人对封禁咪蒙弹冠相庆,缺又对另一些封禁的内容扼腕叹息。德治的弊病,思维的惯性,早已延续了几百年。

而这本书带来的方法论,则是大历史观。历史里的八卦,个人的命运,各种奇闻异事,悬案迷踪,都并不重要。要把眼光拉长到三五百年,看到大的历史脉络。观察不妨细致,格局却要宏观。这句话,是对《万历十五年》最好的注脚。

万历群星闪耀时——《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感悟


万历群星闪耀时——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作者:白锐

前言:

历史往往是拨一毛而身为之变,牵一发而千钧尽出。历史学家黄仁宇选取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年——公元1587年为切入点,以一种“大历史”观描摹了万历年间群星闪耀——皓月坠入山峦,群星闪耀,能否于弓之未满力挽狂澜?如遇冰山一角,一触即发。

神宗与张居正:

《明史》神宗的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个明朝享国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神”字的含义是“圣不可知”,原指德行之高,令百姓不知如何评价,少有帝王称得上这等功绩,故有人说这是寓贬于褒,讽刺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

万历皇帝的老师、万历第一任内阁首辅兼万历新政的策划与执行人张居正过世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明神宗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看这位皇帝的行径,竟颇有些像一个任性赌气的小孩子。这听起来有些荒诞,但事实上,万历皇帝不就是个一直长不大的孩子吗。明穆宗驾崩,9岁的朱翊钧即位,这位小皇帝就在张居正的辅佐与庇佑下学习着为君之道,张居正正是严师的典范。而对于张居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张居正辅政)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本朝罕俪,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严父,又有加焉。”有着皇帝最大的信任,张居正又与大伴冯保结成同党,也许就是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让张居正大权独揽,而小皇帝其实君权旁落,等到后来,张居正去世了,身败名裂了,但他带给万历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万历还是无法真正的成长,“因为不久之后,他就发觉他摆脱了张、冯之后所得到的自主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对于一个试图做出改变的当权者,没有什么比无能为力更使人绝望。万历年间税收制度混乱冗杂,这是自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沉珂旧疾:县一级辖区税收孰高孰低?土地几经流转,所有权如何处置?旧税未清,新税之累,加之行政体制上的罅隙,构成了文官以仁义道德相标榜又为体制漏洞所引诱的双重人格,层层关节盘根节错,令人窒息。这种制度下,万历皇帝朱翊钧永远不能成为一代伟大的帝王,他永远无法成长,所以他只能以一种像是孩童任性的反抗的方式来宣泄一些内心的变态与压抑。时间轴再往后推,到了万历末年,从楚党领袖人物吴亮嗣的一封奏疏中可以看出这位皇帝更深的暴躁与悲凉:“皇上每晚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酒醉之后,左右近侍一言稍违,即毙杖下。”身为天下之主,左右他人生死,亦听凭命运摆布。

至于张居正,他对于这种制度,一直存心改变,但到了他身死的那一天,他的改革也未能完全成功,帝心已失,一时间文官们疯狂地反扑清算,如秃鹰分食腐尸,任他生前手眼通天,还是握不住最后的的缰绳。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肯定张居正,但仍称他“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又谈到“张居正的运动不能算是整体的改革或局部的改革,它不过重整纪律而严格地奉行节俭。”梁启超于1908年写作《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王世贞“心服江陵之功”,但在《嘉靖以来首辅传》批评他:“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没身之后,名秽家灭”。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他妄图以一己之力匡正一国之颓势,自然是以卵击石,毫无胜算,以此看来,一个人哪怕再强势,也无法与大环境下的长期形成的制度对抗,除非联合众人、能忍耐过漫长的时光和蛰伏的牺牲,而偏偏张居正太过刚愎自用,急于改变现状,心有华夏却未有肱骨臂膀,堪堪杀出一条血路亦不能久矣。横渠四句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传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张居正心性可用首尾两句作评,宏大如巨幕,其人炬若彗星,然皓月已落。

海瑞:

《万历十五年中》写下的其他人物也多是牺牲在这种可怖的制度下,譬如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海瑞,海瑞的耿直诚实之名如今妇孺皆知,当真是两袖清风,当真是铁面无私。但为何这样的官员楷模却始终郁郁不得志,成了一个悲壮的悲情人物呢?因为海瑞的道德是如此的高,以至于旁的人甚至要仰望他,拍马也追不上他,或者说,他们只愿意仰望他,而从未打算效仿他,换一句冠冕堂皇些的话,海瑞“不协于公论”,他与周遭的官僚是那么的不同,对其他人来说,道德伦理是道德伦理,做事时则另有妙法;他与当时的制度、环境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而他也从打算去找一个折衷之法去迎合它,所以他必然是要遭受排挤的,必然是无法得到重用的。而更直白地讲,圣旨尚不能说明皇帝的判断高于常人,道德的高低亦无法建立绝对的权威,无法为别人所承认,所以圣贤不能代替法律,况且人非至圣,“以熟读史书的文人治理农民,这不可能改进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总而言之,个人道德之长,是不能补救制度之短的。这就是海瑞的悲剧命运之所在。

李贽:

万历年间群星闪耀。记得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录》里写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东方朔、像李贽、像金圣叹、像汪中、像狄阿杰尼斯、像伏尔泰、像斯威夫特、像萧伯纳、像巴顿将军,我喜欢他们的锋利和那股表现锋利的激情。”万历年间的李贽被人奉为“性格巨星”着墨提及,想必定是一个洒脱不羁的风流人物,又是否快意一生呢?事实上,李贽在自我矛盾中于狱中自刎而亡。关于李贽,争论一直未曾停歇。

《四库全书》里说他:“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而公安三袁又奉他为自己最崇拜的偶像,袁宗道写道:“读翁片言只语,辄精神百倍,岂因宿世耳根惯熟乎?”,袁宏道赞道:“发挥天真自心,扫荡酸腐之气,慨然醒世,勃然通民。”袁中道在《李温陵传》里为他叹息:“……骨坚金石,气薄云天;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嗟乎!才太高,气太豪……”

李贽这个人物本身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性,他关心这个时代,却又消极悲观得令人惋惜。他的这种自相矛盾在他的学说中也可窥端倪,他的学说一半唯心,一半唯物,学说前后立场有时也会产生冲突。这可能由于他的宗族逃离,相对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是却没有找到自己追求的独立。他企图从当时的社会形态跳出未果。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他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距离。王学与朱学的博弈,在李贽这里,道德不再是标杆,听凭个人良心。灵台蒙尘,何不潇洒燃去。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章专论李贽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性格经历大相径庭,但这命运写下的悲剧与前述人物并无二致。

感慨:

万历十五年,群星闪耀。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情,这之后发生的事情,都在大时代背景推波助澜下,冥冥之中一环接一环尘埃落定,当事人无法再发声,后人只得从细微末节之处再来推断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以今人的角度思考和评判那万历年间发生的或传奇、或荒诞、或悲剧的历史故事了。万历十五年,群星闪耀,然萤火之光怎奈日薄西山!权力的至高者茕茕孑立,无私的改革者抱憾终身,固执的坚守者郁郁寡欢,洒脱的哲学家苦海难逃,有此类者,直当一哭,非哭其私,为天下恸。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500字:

万历十五年终于读完了,不管花费有多长,还是可以欢喜一下的。本书分为七章,讲述了明神宗朱翊钧到张居正到海瑞再到戚继光的身平事迹,涉及万历期间的政治军事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语言深奥,由此及彼,深刻叙述了万历年间总体的发展形势:政治上文官居大,即使是皇帝也受制于文官集团,并不能随性所为,即使在皇帝看来立嗣这等家庭内部的事务,也会以冠以国家社稷之名,而万般刁难,皇帝也不是万万人之上,言行举止均受到限制,并不能根据个人喜好作出决定。此时的皇帝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构,一个处处受制的机构。皇帝没有了个人意志,即使宠爱的妃子也不能给出承诺,导致的后果是皇帝的怠政。由于明朝已经历经几百年,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律制度及思想文化,即使皇帝的怠政导致政权旁落,但仍能维护社会表面的安定,不至于使国家机器失灵。明朝发展到了后期,不能说皇帝都是昏庸无能的,但基本都不是伟大的政治家或皇权的热衷者,为此,文官或者宦官此时就会显得特别重要。张居正就是其中的代表。

张先生位为首辅之首,虽不是什么宰相,但凭借皇帝及太后的信任,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学士张先生在理政之期,确实是鞠躬尽瘁,但也是权倾朝野,既能左右皇帝的意志,也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控制人事任免,朝廷之中,只要是反对自己的官员,一概遭受打击,而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仕途必定坦荡。可以说,张先生任首辅期间,事事躬亲,奏章“票拟”也是张居正的意思。在国家制度上,张居正也是势在改革,为此也是得罪不少人。作为一个政治家,张先生处处以国家社稷为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张先生却以清廉自居,到其死后的清算之时,发现张先生的家底真可谓富可敌国,试想,在明朝向来以打击贪官为重的制度下,一向受人敬仰的大学士家底竟然能有如此多的财物,不得不使人怀疑之前张先生的一贯主张是否正确,张先生的人格何在,国家之前在张先生的领导下订立的制度是否正确。而受到更多打击的就是文官集团的集体攻击。当然还有一个人就是万历皇帝,对张先生言听计从的小皇帝现在也是困惑了,难道之前自己信任的人事物都是假的?或者仅仅是看在皇帝年幼而一直在欺骗玩弄?为此,皇帝很震怒,张先生也很无奈,因而对张先生的清算也更为彻底,只要是其生前任用过的人也大受打击,其子也不得在朝为官,家产也全部被收没。盖棺定论,张先生显赫之时受到万人敬仰,结局也是悲惨的,可以说世态炎凉,可以说罪有应得,更甚问为落井下石,但纵观整个明朝史,张先生的功德还是远远大于其过失,仍旧值得推崇。

至于活着的祖宗申时行,则是与张居正相反的典型人物,受中庸的影响,擅长妥协之道,洞察事事的阴阳两面。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产生矛盾之时,也能居中调停,缓和各方的不快。这与他能窥测旁人心情的能力及敏感之心息息相关,让人君和人臣互相迁就互让就成了其职责之一。虽然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事方针并不能永远做到弥患补阙,但至少能带来一时的和解。申时行的无为而治的结果可能是在任时没有太大的作为,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张居正治下的隐患还没有彻底消失,作为继任者的申时行也只能采取中庸之道。

此书没有具体写明朝的宦官制度,不过哪怕只知晓一点明史,都了解明朝宦官制度的辉煌,皇权旁落的对象除了文官,另一个就是宦官,在我的印象中,宦官都是奸佞之徒,全是马屁精,不过在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能当权的宦官都是知识渊博之人,而非鸡鸣狗盗之辈。读书笔记宦官被送到宫里,其中聪明机灵之辈就会被送到翰林院学习,与皇家子弟的授课老师无异,而毕业之后要替皇帝审核、归纳折子内容,因为明朝的奏章都是晦涩难懂的文字,日理万机的皇帝哪有时间一一过目呢,于是皇帝的伴读们自然就得担此重任了。试想,宦官如果是文盲,如何替皇帝分忧。

明朝治理依赖文官集团,而做官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按照我们的想法,当官当然是为了光宗耀祖,也是生财之道,但是明朝的俸禄却是极低的,甚至都无法养家糊口,这就自然滋生了贪污腐败的出现,所为一阴一阳,既有阳面道德伦理的维护,也有阴面私心贪欲的作梗。不贪点实在也对不起列祖列宗呀。但是有那么一位确实例外,铁面无私,即海瑞,他是官僚的模范,他尊重法律制度的程度到了一种死板的境界,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和执行者,对国家和人民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甚至可以自我牺牲,即使有被贬的危险,也是死谏,只要这种进谏是于国于家有利的存在。正是这种个人道德之长的优点,使其对治下的地区及乡绅也是一丝不苟,刚正不阿,不容有半点的疏忽,也不容任何的弹性之为。一方面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另一方面必然也会得罪权贵。海瑞试图在现有的国家制度下以个人力量对抗强大的社会力量,个人的冲动及过于自信的信念必然是不能成功的。政府不凭借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持民众,仅有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个人力量的不足加上政府的羸弱,导致的结果自然也不外乎个人的悲剧了,海瑞也不能善终。

说了文官,就不得不再提到武官,万历年间的武官制度是受制于文官集团的,帝国重文轻武,在军队的给养及军官制度上都不及文官。当权者看中一个将领应当具备的素质是勇敢粗豪而非头脑清醒,后者有文官就够了,组织上低能必然造成装备上的落后,导致的后果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与农村的民兵相去无几。而此时倭寇侵犯东南边境也是非常时机。戚继光由于与张居正交好,为此也得到重用,当然戚将军又岂是无能之辈,既有运筹帷幄的谋略,也有因地自宜的创新,自创有个人特色的戚家军,其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各种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当然戚家军也是在戚继光的严治下才能具备抗倭的过硬素质,即使练兵之时的小便也是过错,可见严厉程度。不过最终能达到应有的军事效果也是值得的。

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作者在书的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大历史观的认识,从万历皇帝身上,我们才能更清晰的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人是好是坏,一切的一切,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读史也是明鉴,万历十五年还是值得一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500字


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500字: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老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阅读完后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研究功底之深厚,以及对历史背后反思之深刻。读完书本终结篇《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后,才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老先生写这本书更为宏观的视角。感叹之余也试想着笔从全局表述一下自己的读后感。但底蕴尚薄,阅历尚浅,如有错误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指摘。

统观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采取传记体铺叙方式展开了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六位重要历史人物故事的描述,这些人物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以及李贽。这些人物都个性鲜明,作者之所以以他们为故事主线,大概也是因为他们在明朝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又显得是那么渺小,在时代面前他们都是芸芸众生,自身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限定了发展轨道,他们试图打破它,却发现到头来一场空,因为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

万历皇帝表面上看是那个时代的中心,是那段历史的主宰者,因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权,然而事实上,他是最可怜的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文官集团势力庞大的时代,他所处的时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的时代,所以他有“人欲”则不达,一是受文官集团势力的牵制,二是受他内心思想的羁绊。他当然不能像正德皇帝一样,不顾名声为所欲为,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从小所有的教育与文官集团集体认同的道德标准如出一辙,这些从始至终束缚着他。他试图打破这个无形的牢笼,以至于在张居正死后要那般绝情的清算他,但最后这种种在后人看来竟像个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气而已,这种报复行为对于他自身获得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裨益。身为皇帝又怎样,时代决定了他的命运。

如果说万历皇帝是小打小闹试图冲破牢笼的小丑,那张居正相比要更高一筹,至少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掌控了更多人的命运,只是聪明一世却不能逃脱时代对他命运的书写。张居正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但他不是懦弱的任由这个集团任由这个帝国自生自灭的人,他是这六个历史人物中眼界格局最大的,他试图用一系列改革来重振明朝的正直经济,“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政策,着实一改明朝往日奄奄一息的状态,像是给得了绝症的病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大明帝国重获新生。然而与时代相比,张居正他个人寿命的长短有限,他个人的力量也有限,他无法在短期内创建一个可以和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体系一样可以自我运行的机制,所以待他死后,他所实行的改革也戛然而止,帝国的一切又回归到原有的轨道上,甚至他当初扔下的那块想要激起千层浪的石头倒成了拖拽大明帝国走向深渊的一块陨石。他的离去,注定是个悲剧。

申时行的登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文官集团与万历皇帝之间的矛盾以及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但正如那句话“世间再无张居正”一样,他无法做到超越他。他与张居正的区别在于,不管张居正个人生活有多么奢靡贪腐、正直上有多么的强权凌弱,但他有能力掌控全局,而申时行更像是个和事佬,他懂得阴阳之道,知道用什么办法去抑制人性阴暗的一面而呈现出美好的一面,但他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懦弱的逃避着一切,却又想在时代中留下印记,发挥自己的力量让大明帝国缓缓的逝去,少些痛苦与无济的挣扎。他大概也是看透了一切,时代的洪流里即便像张居正粉身碎骨全部怕又如何,既然扭转不了大的时代发展局面,那只做好自己当下的事情,减少当下的矛盾就好。在时代面前,他是佛系的,深知被裹挟着前行,平静的接受着一切,不挣扎不痛苦。

与申时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无疑是海瑞,这个从底层一步步走到历史舞台中央的小人物有着自己的执念。他是有信仰的人,他从不质疑道德标准以及上层制定的法律制度,即使多么的严苛,他也能时刻做到严于律己。在他看来,“如果政府发给官吏的薪给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的接受”。读后感

·

这即是他的幸又是他的不幸。所谓的幸事在于他出淤泥而不染,不受外界的影响,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人做事能够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已经做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一层次_自我实现,所以他内心是安定而富足的。但这又是他的不幸,他与其他人相比就是另类,如果只是要求自己达到标准也罢,他的执念还要求别人也要按照这一标准来。可是,他不曾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自身的能力,也不曾清晰的认识到造成帝国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上层建筑问题,最终与时代抗争的结局也着实让后人感到惋惜。

相比以上几个人物,戚继光在重文轻武的大明王朝脱颖而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儿,他是治军的好手,凭借“连坐法”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戚家军,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于此,还体现在战略战术以及指挥才能上。但他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在于,他是一个能够清醒认识现实的人,他清楚的认识到时代背景下,什么他能做什么他不能做,以及该如何做能把效用发挥到最大。与其他人相比,他是在那个在时代洪流中拿着浆划着小舟顺势而为的人,他做到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能留得青史在人间,只是时代给予他发挥自身才华的推力之外也给予了阻挡他前行的大石头。他大概也万万没有想到他借助力量的大人物张居正死后他的境遇也会急转直下。正如书中所说“戚继光的不幸是因为他在一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业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就必须付出代价。”终了,也免不了被时代裹挟着走入坟墓。

万历十五年最后一个篇章讲的是思想家李贽,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时代产物的代表,这就注定他悲惨的下场。他一方面接受着千百年来影响着文官集团的传统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他又竭尽全力的想打破这种桎梏探寻思想上的自由。但他所处的时代,“传统正直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他想要另辟蹊径自成体系,却总也无法彻底的摆脱掉传统思想的束缚。这种焦灼感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因为1587年_万历十五年,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一年,但从它开始,帝国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晚期,一切机制都已经趋于僵化,内部的变革已经无济于事,它亟待一场来自外界的力量,豁出个口子,展开新的一页篇章。

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万历十五年,离下一个时代的开端鸦片战争还有253年......作者:歆然

喜欢《读《万历十五年》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万历十五年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