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 地图 >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2024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相关栏目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热门栏目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推荐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共 4937 篇)

  • 1、 万历十五年心得

    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内心有所感触而抒发于外的言论,当我们经历过某些撼动人心灵的事情时。此时想必内心有所触动吧,是时候抒发出来了,感言对于我们还是非常重要的。万历十五年心得是我们花时间整理的内容,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万历十五年心得【篇1】

    我曾经以为《万历十五年》会是一幅宏篇巨构的历史,就算不满眼艰涩的文字,也该是难逃作者的主观臆断落了下乘(这也是我不喜欢读历史评论的原因,作者有所偏好,不够客观)。但显然,是我胡乱猜测了。

    这本书初读显得琐碎,你甚至不觉得它多有文采,就平淡无奇的讲一个故事,甚至有点无聊。

    但到了后面,你开始被它吸引,于平淡中跟着作者不慌不忙的一路过去,竟有点欲罢不能。

    看书喜欢窥探作者的三观,企图找出作者的狭隘和洋洋自得。然而这次只看到作者对历史的悲悯、清醒的目光以及高远的视野。这丝毫不夸张的文字,突然让我怀疑:是作者没有斐然的文采,还是不屑炫技,只想安安静静地讲好一个故事?

    再说故事。

    我们总宣扬人定胜天,认为这样才算英雄,作者却让我们看到到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历史大车轮下,很多人物被裹挟着前进,根本无力反抗。真要反抗未必会失败,只是难如登天!自动开启hard模式,何苦?

    历史人物也是人,不是历史课本里的寥寥数语,万历皇帝,海瑞,戚继光,张居正,他们未必没有争过,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么不堪,但最终也未能扭转历史的潮流。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黄仁宇一生经历了太多,对历史有一种天生的悲悯和冷静,者注定了这本书的成就:很多人写史读史,却最终陷入偏见,客观是最基本却最难做到的。黄的高度,黄的经历,足以让很多人说一声佩服,让很多人汗颜。

    至于人物各自的故事,突然没有了兴致,罢罢罢,不讲了。

    万历十五年心得【篇2】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在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书中着重写了万历皇帝、改革家张居正、调和者申时行、清流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六人的事迹和思想,从正面或侧面描绘了该王朝的面貌,让今人读来,能够感知那个年代,也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对明王朝道德的认识:

    明王朝没有西方一样强大的宗教力量,他们只有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规范着帝国的道德,儒家文化是明王朝的根本,成为指导人们的唯一的道德标准,进而成为治国标准。道德规定着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和思想

  • 2、 万历十五年心得感悟

    今天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给大家分享一下万历十五年心得感悟,当我们因为某些事情而心灵受到震撼时。我们都会产生一些难忘的心得将其表达出来的话语就是感言,感言可以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真挚,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感言呢?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万历十五年心得感悟 篇1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命运。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人。

    黄仁宇的这本《万历十五年》,介于学术与通俗之间,读起来有如在读一本小说。他的文字虽然通俗,文笔也不失生动,却在深入浅出中演绎了深刻的道理,字里行间充满了微言大义,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写作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是只有历史书上才真正灵动、有趣。

    读到张居正时,我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当时,张居正搞经济体制改革,在道德立国的环境下,试图改变文官系统,以效率代替道德伦理对官员进行绩效管理,却得罪了全体官员,招致死后两年被抄家。申时行试图建立和谐社会,希望通过诚意感化官员们道德的一面,使“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却因为立太子一事被迫辞职。海瑞试图保持执政意识形态集团先进性,却仅凭一人之理想,干预境内的农田所有权,同时损害了地主和农民的经济利益,而被迫辞职。戚继光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采用现代军事理念管理军队,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张居正倒了,戚继光也跟着被革职。李贽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功利主义,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最后选择了自杀。作为他们的统治者万历皇帝,实际上也失败了,虽然贵为皇帝,他并不自由,他不能出皇宫到各地视察,不能将自己喜欢的儿子立为太子,甚至不能决定死后和自己喜欢的嫔妃葬在一起,于是他三十年不理朝政。

    从他们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整个明代社会在发展,但是国家管理系统却保持原样,而且一切改革都被视为异端。所以那些历史人物虽然努力想作出改变,但在整个一成不变的体制面前却只能碰壁,帝国也就走到了尽头。

    以史鉴今,通过读《万历十五年》,我们了解到,法治与德治在中国自古就是一对矛盾,当今中国正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所产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时时去拨开安定的表象,看清这个时代的脉络和架构。这也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不要

  • 3、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介绍了万历皇帝在位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三个因素所决定的明朝走向没落的原因。政治上皇帝实质上并没有实权,因为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明朝的内阁权利非常强大,甚至到可以和皇帝抗衡的地步。其中最为代表的是张居正。历史上对这个人褒贬不一,一方面他推出的新政很大的促进了明朝整体经济,军事,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个人是一个大贪官,他死后从家里搜出10余万两白银,政治方面他极力推崇自己的党羽,极力的排斥异党。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师, 他极力得皇帝和皇太后的信任。当张居正死后被查出种种劣迹,万历皇帝伤心了,自己的老师如此的虚伪,从此他由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变成一个沉迷于后宫美色的君主。因为他看清楚了一点--------无论张居正,还是后来的内阁首府申时行,都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的利益于皇权一向对立。万历皇帝深知自己不能够改变这个已成的制度,索性不管不问任文官集团自己争斗。 军事上明朝的军事相对于外族还是较强的,但是建军制度上文官的权利比武官大;禁军的数目比戍边军队的数目多;军饷朝廷播下来大多数都是发不到士兵手里的。这种朝代末期亡朝的表现在万历年间得到了种种体会。但是如果文官和武官搭配良好就会有例外,明朝除了开国有著名的将军,这个朝代有且仅有的民族英雄就是戚继光。可以说他的成功,和他的上司谭纶,顶级上司张居正不无关系。如果不是张居正极力推举戚继光,可能他的抗击倭寇的事业没有这么顺利。当然他本人也是出色的将领。据《神宗实录》中谈到戚继光在战争前3天彻底研究对手,思索着每一个细节。他练兵严格,经常搞动员大会,赏罚分明。再一个,他对兵源也有限制,只招农民。 文化上基本上都是八股文,大文豪基本上和内阁的大学士关系不好,因此大多境遇不好,这里不详谈。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全部出动征伐英国的前一年,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的同一年。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是明朝走向衰败的标志时间。 我想此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历史知识,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 4、 《万历十五年》(精选范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说起为什么会去看这本书,可能是最近一直又看关于明朝末年的电影前阵子的《绣春刀2修罗战场》还有《大明王朝1566》等等,其实对于明朝的灭亡我一直都是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是这是封建王朝的必然结局,农民起义然后再一次建立封建王朝历史的规律,其实不然,看了《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从大量的资料来刨析为什么这个当然亚洲第一强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为什么会被一个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民族灭亡,难道是一个经营了这么久的国家敌不过一个刚刚萌芽的小国家吗?其实不然,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的代表,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先进的国家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而这部书讲述了一个最为不起眼的年度这一对于世界来说很平常没有什么很大的事情发生,对于明朝也是如此,可是从一层层的细节上它反应了一个帝国百年经营的成果,先同政府(朝廷)来说,首辅张居正已经离开了人世,留下的改变这个帝国萎靡现状制度,可是人就是有惰性的,世界上没有然后一个制度是完善,可是实行他的人却要时刻保持制度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制度的进行,在进行中进行改进,对于现在来说张居正的改变只是延缓了这个帝国的衰落,在这个制度实行之处,这个帝国百年的经营因为没有改变,整个国家都陷入的死结中,贫富差距过大,最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者已经在生死存亡之间徘徊了,也是说社会的不公平已经到达了一个快要触底的现状,为什么那,因为朝廷的存在就是为了平衡社会的公平,可是朝廷中都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已经没有人对于最为底层的人去争取什么叫公平了。皇帝因为不能让自己所爱的得到想要的东西而荒废了朝政,大臣们因为张居正的制度,而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闷闷不乐,因为他们当官不是为了济世救民,为了的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所以绞尽脑汁的希望朝廷废除张居正留下的制度,民间思潮的发展也发生了瓶颈,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思潮和人物的出现,反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榜样,海瑞在历史上他是正直的好官,可是他不适时而出的政策却导致地方的混乱,戚继光这位抗倭名将却因为张居正的重用而得到排挤,一个将军是一个国防力量极其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在封建王朝,得不到重用。也不能这样说,戚继光也做为了张居正在内阁的一个互相的免死金牌,但是作为当时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和理念还是受到当时时代的影响,皇帝心不在政,大臣之间已经平衡,没有了竞争的朝廷,没有活力,没有了鞭策的官吏,没有了好的社会平衡机制,一个国家在天平的另

  • 5、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写心得体会需要包括哪些方面呢?生活是充满着温暖的,我们会因一些事情产生新的理解或感触而进行反思,大家需要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实践的一种反思与总结,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准备的有关《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的内容,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篇1

    我以为的历史从来只有气势如虹,不想还能以如此细腻的方式诉诸笔端。

    《万历十五年》置于历史上一普通年份,择代表性人物,描其心路历程,绘彼时社会情境,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方面深刻揭露了明朝时期国家治理的缺憾不足,全书行文流畅优美,文采卓然。

    本书通过描写皇帝万历,首辅张居正、申时行,官员海瑞,将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的人生,管窥一隅,展现了当时朝政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这些富于社会影响力的人物,纵然贵为天子、能臣,又或是满腔抱负之道德标杆,在历史进程中都无法实现自己施政谋事的理想,亦无法运用权力及精神力量之长,补救一朝组织、制度及技术之短。

    遇到社会集体中无法调和的矛盾,他们曾尝试发掘聪明才智,寻求破解之法,然而建朝初期即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日益凸显,非凭一人之力可以力挽。

    01帝王与文官政治

    明朝的帝国发展至万历十五年,重文轻武的风气业已形成,文官集团势力逐渐稳固,文官派系错综复杂,“这一帝国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无改造社会的宏愿,它的宗旨只在于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维持长治久安”,本朝以抽象的道德为施政的根基,以促进文官集团上下通力合作为朝廷最大的任务。然而,皇帝与文官有意的不合作,逐渐使帝国陷于深渊。

    少年登基的皇帝万历,在臣僚的教育之下长大,被迫纳入朝臣设置的规范之中,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可以说,“其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实际上所能控制的至为微薄。”即使首辅张居正被清算,大伴冯保被驱逐出京,万历皇帝所获的政府大权仍受到种种约束,文官集团的强大力量,强迫其处理政务时摒斥个人意志。在与朝臣旷日持久的博弈中,立储问题迟迟无法解决,看清真相的万历皇帝逐渐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最终放弃了励精图治的政治理想,采取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

    自此,虽有首辅申时行运用人事手腕,居中调和折衷解决问题,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却难以维系,利益冲突时常爆发。仁义道德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引诱的官僚腐败,使文官们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02百姓与财经法

  • 6、 万历十五年心得系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万历十五年心得系列,欢迎你的品鉴!

    万历十五年心得 篇1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命运。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人。

    黄仁宇的这本《万历十五年》,介于学术与通俗之间,读起来有如在读一本小说。他的文字虽然通俗,文笔也不失生动,却在深入浅出中演绎了深刻的道理,字里行间充满了微言大义,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写作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是只有历史书上才真正灵动、有趣。

    读到张居正时,我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当时,张居正搞经济体制改革,在道德立国的环境下,试图改变文官系统,以效率代替道德伦理对官员进行绩效管理,却得罪了全体官员,招致死后两年被抄家。申时行试图建立和谐社会,希望通过诚意感化官员们道德的一面,使“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却因为立太子一事被迫辞职。海瑞试图保持执政意识形态集团先进性,却仅凭一人之理想,干预境内的农田所有权,同时损害了地主和农民的经济利益,而被迫辞职。戚继光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采用现代军事理念管理军队,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张居正倒了,戚继光也跟着被革职。李贽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功利主义,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最后选择了自杀。作为他们的统治者万历皇帝,实际上也失败了,虽然贵为皇帝,他并不自由,他不能出皇宫到各地视察,不能将自己喜欢的儿子立为太子,甚至不能决定死后和自己喜欢的嫔妃葬在一起,于是他三十年不理朝政。

    从他们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整个明代社会在发展,但是国家管理系统却保持原样,而且一切改革都被视为异端。所以那些历史人物虽然努力想作出改变,但在整个一成不变的体制面前却只能碰壁,帝国也就走到了尽头。

    以史鉴今,通过读《万历十五年》,我们了解到,法治与德治在中国自古就是一对矛盾,当今中国正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所产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时时去拨开安定的表象,看清这个时代的脉络和架构。这也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想要告诉我们的,

  • 7、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在过去的一段很长很长的历史中,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书很多情况下都是带有强烈的意思形态,史学家治史都是带有各种限制,都要规避统治者,亦即官方的避讳。

    在过去的一段很长很长的历史中,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书很多情况下都是带有强烈的意思形态,史学家治史都是带有各种限制,都要规避统治者,亦即官方的避讳。例如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之称的史记,也是要避过汉武帝。黄仁宇先生能够写下如此巨著,以我之见,其实是有时代的推动之功。何解?黄仁宇先生生于晚清民国时期,但是中晚年却在美国居住,一直从事历史方面的研究,涉猎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并且常年在西方工作与生活,思想方式也受西方思维的影响,所以,其写下如此一步巨著是有一定的客观要求,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时代的推动性,既是顺应潮流与时代的发展而生。但是,我们却要认同黄仁宇先生的非凡之间,和创新精神。《万历十五年》一书运用了全新的分析手段,一种结合数据,理性的方法,通过厚重的,尘封的历史画卷富有想象力又不失严密的描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各种人与物,还有那种历史轨迹,这确实开了华人治史之先河,为后人展现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本书中,作者非常智慧与独特地选择起一个时间点——万历十五年,这个节点展开描述。正如作者所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时间。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虽似末段小节,但实质上确实从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作者以诙谐的语言,故事般的语气,极为生动的描述了事件的线索发展,但是每个细节都根据数据与文献的论证,有强烈的说服力。于本人之间,这书完全没有其他历史书的枯燥无味。但是其思想确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不失为适合大学生的读物之选。

    书中的第一个章节:万历皇帝。一个富有争议的皇帝。一个饱受历史学家争论的皇帝。作者在描述这一关键人物之时,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万历,是个无奈的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作者在描述这个有君主之名,而少君主之实的皇帝时,对中国历的文官集团作了深刻的嘲讽。文官官僚体制,是一个稳定的体制,作者揭示了这种体制的极大弊端。这时,作者抛出了了首辅——张居正,一个智慧的相国,深谙文官群体的行为。其中作者提到了阴阳之说,深刻揭示中国道

  • 8、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而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我不是学历史的,所谓“门内看行道,门外看热闹”,在热闹之余,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一时感慨万分,以求一吐为快。 一历史 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为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要吃饱饭这统一的欲望就是团结的基石,同一团队的人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猎取到食物。但通常这仅局限于内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协作解决的问题,资源争斗(抢地盘)则成了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战争和掠夺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需求相应而生。得到尊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由于得到尊重的主体必然是个人的,这种欲望彻底破坏了团结,成员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社会等级。 二道德 等级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彻底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欲望的冲突,这种用暴力或者其他强制性力量对冲突进行缓冲,这种冲突急迫地需要解决,同时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实际上就是对欲望的抑制,是对欲望冲突最有效的协调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
  • 9、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合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是美食,能让人垂涎三尺。读书像登山,不同高度有不同的风景,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一篇读书心得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合集,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篇1】

    海瑞是为人民传颂清官,但在黄仁宇眼中,他似乎给人一种极度偏执的印象,其实这也更显得其人格真实而丰满。在明朝,绝大多数官员的正常俸禄都难以维系其生活及交际开销的,所以衍生了不少为整个官僚体系默认的灰色收入项目。但海瑞作为正统的儒家卫道士眼里容易不得一粒沙子,他以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虽祖上留有不少田地却也过得十分艰难。他的“偏执”似乎也带来了家人生活的艰苦、夫妻关系的不和谐以及同僚的排挤。在那个年代,海瑞是最高的道德标杆,但在一些人眼里他不同于张居正的才能卓越,而是“志大于能”的典型,很难说他的职业生涯给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福祉。

    李贽是明王朝著名的哲学家,心学的重要代表,属于自由主义的典型。他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崇尚自由。书籍关于他的描述给我一种古希腊哲学家的散漫形象。书籍认为李贽名声大,有不少关于心学的论断说法,但缺少像王阳明那样系统的思想体系,缺少像“知行合一”这样的经典理论成果。

    黄仁宇通过一个个人物、历史故事编织其那个年代的历史画卷,政治上,腐朽的官僚体系正在蚕食着这个国家的生命,皇帝在利益群体面前也失去了话语权;经济上,商品经济的抬头始终受限于这个国家落后的法律体系,仍试图以道德伦理来维持国家秩序;军事上,西班牙的无敌战队与英国开战的同时,被文官集团长年打压的武官队伍正上演了一个又一个以多败少的耻辱案例;文化上,高度禁锢的传统儒家文化体系限制了思想的自由,也全方面的压抑着这个社会的活力……

    万历十五年,这个节点,不仅仅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也是近代华夏文明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的起点。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篇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而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题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己亥年腊月,读得《万历十五年》间春花秋月,今之视昔,悲夫!斟酌许久,思春秋何以变,量文明何兴衰?感慨系之矣

  • 10、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精选

    我们给你提供了以下的《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相信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接触过不少的感言,当我们在经历某些事情而心灵受到震撼时。是时候写篇感言了,把自己目前的状态铭刻下来,感言是帮助我们表达最真实的情感的一种工具。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篇1

    我早知《万历十五年》的大名。直到今年暑假回东营,女儿带着这本书,我才有机会读。我读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xx版。

    我起初以为“万历十五年”指万历皇帝统治期间截取了十五年写,真正的含义是万历第十五年。万历十五年发生了什么?读完此书后我没什么印象。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不限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有七章,重点写了六个人: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第四章“活着的祖宗”指万历皇帝。

    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书读完了,我没看出来。作者黄仁宇在《自序》中说:“中国两千年以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我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弊端》指出中国古代缺乏平等性、科学精神和法治观念。缺乏法治观念是一大弊端,但不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中国古代都缺乏法治观念。黄仁宇凭什么说明朝最严重?证据在哪里?明朝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是“以道德代替法制”吗?宋、元、清灭亡又是什么?如果道德与法律是第一主题,那么黄仁宇应说明朝的道德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明朝的法制有什么,它们有什么和缺点,如何解决问题。黄仁宇没有说。

    这本书主要以第三人称写,有些地方以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的地方相当怪异。他经常用“本朝”称呼明朝。作为惯例,写作者把自己所处的朝代叫“国朝”,上一个朝代叫“前朝”,其它朝代直接称呼其名。黄仁宇所处的时代、我所处的时代,直接叫万历皇帝所处的朝代“明朝”,为什么叫“本朝”呢?

    他说“我们的论述”(第1页),这个“我们”当指黄仁宇时代的人。在同一页,他说“我国幅员之大”。“我国”指明朝还是泛指中国?他又说“我们的帝国”“我们的祖先”(第3页)“我们的政事”(第66页)等等。即便黄仁宇是中国公民,这样写也时空错乱,何况他是一个美国人?

    《万历十五年》是学术著作,不是历史小说,不能信马由缰地写。学术作品要摆出事实、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这本书引用了很多文献,但是几乎没有直接引用的。这种作法增加了可读性,牺牲了可信性。参考文献在章节后,首次出现时没有版本,加上间接引用,给读者查询资料带来很大的不便

  • 2023-02-16

  • 2019-11-12

  • 2023-04-07

  • 2023-02-08

  • 2023-02-19

  • 2019-10-29

  • 2023-02-25

  • 2023-03-06

  • 2023-03-07

  • 2023-04-09

  • 2023-04-10

  • 2023-02-24

  • 2022-01-21

  • 2023-03-19

  • 2023-01-21

  • 2019-10-20

  • 2022-01-12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3-02-28

  • 2023-02-28

  • 2023-02-02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1-07-16

  • 2023-03-31

  • 2023-02-04

  • 2023-03-01

  • 2023-01-22

  • 2019-10-19

  • 2019-10-23

  • 2021-04-18

  • 2022-01-11

  • 2022-12-10

  • 2019-10-29

  • 2023-01-20

  • 2023-02-13

  • 2023-02-26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万历十五年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万历十五年观后感、2024万历十五年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