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茶经读后感 > 地图 > 茶经读后感,2024茶经读后感
茶经读后感

(共 5112 篇)

  • 1、 《茶经》读后感

    《茶经》读后感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最全面的介绍茶的着作,《茶经》集结了中国古人对茶文化的详细认知,推动了一代又一代茶文化的发展,正因为它的存在,如今的茶才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儿。诵读茶经,最开始仅仅怀着泛读目录何须细品的心态,然而复杂的文言文给了我机会去细致的品尝,也给了我带来了一个震撼的茶的世界。

    从细致解释茶的由来,接着简介茶的采集工具,再到茶的采集过程,茶的煮茶用具煮茶方法,最后则是茶的饮用,茶的历史产地等。短短十篇小文章却是记录了整个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从笼统到点滴细微,但是似乎仅仅这样从文字2024去看待茶经有种亵渎的味道。

    茶经里的煮茶和饮茶很是一种启迪,引用原文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番番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

    说实话自己关于茶的知识有限,想到的也仅仅是手中一杯热腾腾的飘雪,沫饽在水面飘然轻舞,别有一番滋味。在我看来,中国式的茶,应该是一种古老悠然的享受:那画卷中的白衣飘飘的女子,一把油纸伞,婉转的踮起脚尖,轻盈的在荷叶间曼舞,不带走一丝涟漪,朦脓的雨丝是天然的细帘,给少女多了一份神秘与期待。这时轻轻端起手中的茶杯,杯盖轻蹭,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闻着鼻尖梦幻般的清香,喝茶,淡淡的苦涩似乎成了人间极乐,生活之美不过如此。

    回归正题,仅仅从文字2024上去看待学习茶经是一种亵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茶经的茶,就是一门学问。茶,史自南方优良树木,其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蔷薇,根像胡桃,生长于向阳山坡,其芽叶可以作为降火提神之用;茶的采集工具各式各样,从蓝,灶,承,到贯,衣,穿;采茶7道工艺,时间始于二三四月为宜;煮茶方面则是山泉水最佳,水煮三沸,沫饽均匀,育华止沸等等。在一个惬意的时间段,悠然的泡上这样一杯茶,我们所品尝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说了这么多,茶经之美不外如此。在这个日益烦躁的社会里,不求能够成为高雅之士,求学品茶看天下,只求在闲时能够饮一杯浊茶缓解工作带来的不安与躁动。最后,引用一句经典的语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此即茶的韵味~

  • 2、 《茶经》读后感700字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礼节。中国有句民谚:无茶不成礼,中国茶文明传达的是纯,雅,礼和茶道的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艺人士说,喝茶的环境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在于喝者的心情。

    喝绿茶可以消暑,冬喝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品味者来说喝茶自有喝茶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能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成分又有药理作用。如果能根据自我体质,选用适宜茶疗方,对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定会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语。喝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过程中,喝茶时,要从中体会所喝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着生活的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过。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少山的诗句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带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无声胜有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体味茶意,才能抚平内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进,从容,优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从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长人生,心宁神静,回味里,天籁之音,缭绕缕缕,属于自己的那一帘幽梦,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缠绕在身边。

  • 3、 《茶经》读书笔记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礼节。中国有句民谚:无茶不成礼,中国茶文明传达的是纯,雅,礼和茶道的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艺人士说,喝茶的环境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在于喝者的心情。

    喝绿茶可以消暑,冬喝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品味者来说喝茶自有喝茶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能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成分又有药理作用。如果能根据自我体质,选用适宜茶疗方,对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定会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语。喝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过程中,喝茶时,要从中体会所喝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着生活的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过。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少山的诗句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带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无声胜有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体味茶意,才能抚平内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进,从容,优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从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长人生,心宁神静,回味里,天籁之音,缭绕缕缕,属于自己的那一帘幽梦,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缠绕在身边。

  • 4、 《茶经述评》读书笔记

    一、煮茶的器皿:

    1、《茶经》里所列的28种煮茶和饮茶用具,可以分为8类:

    2、伊尹,商朝初年人,当时贤相。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二人均系首创。

    3、饼茶的特殊用器——碾。饼茶在煮饮前,有两道前处理过程,先是炙,后是末,把饼茶变为末状。炙,就是烤茶;末,就是碾茶。烤茶的主要用具是夹和纸囊;碾茶的主要工具是碾和拂末,其中主要用具为碾。

    4、煮茶用具与茶汤汤质有密切关系。

    二、茶的烤煮:

    1、自宋代以后,叶茶逐步代替了饼茶,在饮用前,就不需要加以火。烤和碾碎,甚至对蒸压茶叶不再补烤,但在一些气候潮湿的地区,或含水量较多的中、上级茶叶,也还有在饮用前将茶叶先用盆锅火烤的习惯。

    2、《茶经》中对烤茶和煮茶的燃料说得很具体: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而陆羽所要求的火,其实简括之即为“活火”。

    3、唐代李约对陆羽的活火非常赞赏,他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你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吗?

    4、关于煮茶/烧水的燃料,主要有以下两点:燃烧性能要好,火力不可太低,也不可时强时弱;燃料不能有异味,但燃料的气味(如松木香味)则因饮用者的爱好不同而有所选择。

    5、水之于茶,关系至为密切。“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水要甘、洁,要活、清。而雨水和雪水,被古人誉为“天泉”,很早就被用来煮茶,特别是雪水,更是受到过去饮茶爱好者的追捧。

    6、唐代以后的研究水的专著,主要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宋代叶清臣《述煮茶小品》;明代田艺蘅《煮茶小品》;明代徐献忠《水品》。

    7、水分为三沸,即“鱼目”“连珠”“鼓浪”。

    8、一般地说,“啜苦咽甘”,即先苦后甜,是好茶的象征。这里的甜,不是一般的甜,而是指一种醇而爽的感觉。

  • 5、 《茶经》的读书笔记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礼节。中国有句民谚:无茶不成礼,中国茶文明传达的是纯,雅,礼和茶道的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艺人士说,喝茶的环境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在于喝者的心情。

    喝绿茶可以消暑,冬喝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品味者来说喝茶自有喝茶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能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成分又有药理作用。如果能根据自我体质,选用适宜茶疗方,对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定会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语。喝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过程中,喝茶时,要从中体会所喝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着生活的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过。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少山的诗句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带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无声胜有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体味茶意,才能抚平内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进,从容,优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从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长人生,心宁神静,回味里,天籁之音,缭绕缕缕,属于自己的那一帘幽梦,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缠绕在身边。

  • 6、 《茶经》的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礼节。中国有句民谚:无茶不成礼,中国茶文明传达的是纯,雅,礼和茶道的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艺人士说,喝茶的环境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在于喝者的心情。

    喝绿茶可以消暑,冬喝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品味者来说喝茶自有喝茶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能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成分又有药理作用。如果能根据自我体质,选用适宜茶疗方,对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定会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语。喝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过程中,喝茶时,要从中体会所喝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着生活的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过。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少山的诗句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带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无声胜有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体味茶意,才能抚平内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进,从容,优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从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长人生,心宁神静,回味里,天籁之音,缭绕缕缕,属于自己的那一帘幽梦,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缠绕在身边。

  • 7、 《茶经述评》读书笔记之煮茶器皿和茶的烤煮

    《茶经述评》读书笔记之煮茶器皿和茶的烤煮,欢迎阅读点评!

    《过山农家》

    作者:张继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煮茶的器皿:

    1、《茶经》里所列的28种煮茶和饮茶用具,可以分为8类:

    2、伊尹,商朝初年人,当时贤相。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二人均系首创。

    3、饼茶的特殊用器——碾。饼茶在煮饮前,有两道前处理过程,先是炙,后是末,把饼茶变为末状。炙,就是烤茶;末,就是碾茶。烤茶的主要用具是夹和纸囊;碾茶的主要工具是碾和拂末,其中主要用具为碾。

    4、煮茶用具与茶汤汤质有密切关系。

    茶的烤煮:

    1、自宋代以后,叶茶逐步代替了饼茶,在饮用前,就不需要加以火。烤和碾碎,甚至对蒸压茶叶不再补烤,但在一些气候潮湿的地区,或含水量较多的中、上级茶叶,也还有在饮用前将茶叶先用盆锅火烤的习惯。

    2、《茶经》中对烤茶和煮茶的燃料说得很具体: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而陆羽所要求的火,其实简括之即为“活火”。

    3、唐代李约对陆羽的活火非常赞赏,他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你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吗?

    4、关于煮茶/烧水的燃料,主要有以下两点:燃烧性能要好,火力不可太低,也不可时强时弱;燃料不能有异味,但燃料的气味(如松木香味)则因饮用者的爱好不同而有所选择。

    5、水之于茶,关系至为密切。“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水要甘、洁,要活、清。而雨水和雪水,被古人誉为“天泉”,很早就被用来煮茶,特别是雪水,更是受到过去饮茶爱好者的追捧。

    6、唐代以后的研究水的专著,主要有:

    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

    宋代叶清臣《述煮茶小品》;

    明代田艺蘅《煮茶小品》;

    明代徐献忠《水品》。

    7、水分为三沸,即“鱼目”“连珠”“鼓浪”。

    8、一般地说,“啜苦咽甘”,即先苦后甜,是好茶的象征。这里的甜,不是一般的甜,而是指一种醇而爽的感觉。

  • 8、 读后感大全:读后感

    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84天一无所获后,决定独自一人去远海捕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这条鱼力大无比,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终于将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归途中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归航。《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但它用独有的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天高海阔的深远,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又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骨头架子,但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和许多鲨鱼,体现了人类面对艰险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面对失败有着优雅的风度,他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人类的极限,无人知晓。人往往会局限自身,了自己的心。但是,当一个人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一副骨架,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已在与那马林鱼的搏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作为一个强者,就不应该因为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 9、 荀子读后感(读后感)

    《荀子》的乐论讲的是音乐对人的影响,古人称之为乐礼,也属于伦理道德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乐礼会使人们的志向高洁,遵循礼制的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遵循乐礼之人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天下都安宁,所以在古代乐礼也是一种管理人的方式。我觉得其中最核心的还是那句“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它讲述的是一种道义、道德与欲望的平衡,而这往往是我们生活中最难掌控的。

    君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那就能欢乐而不乱来;小人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举个例子,小的时候很贪玩,就喜欢玩游戏,然后让我爸妈就很头疼,直到有一次我爸说:“你就一直玩吧,不用学习,玩到自己不想玩为止。”这么一说,反而我就不想玩了。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我的内心觉得贪玩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如果没有节制没有束缚,那反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如果当真继续玩下去,到了最后也只剩下是空虚,因为这种快乐不是可持续性的,是会迷茫的。所以一种张弛有度的休闲娱乐方式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是能把快乐高效化。

    这种状态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大学更毕业的时候,自己的膨胀的物质欲望、金钱欲望与自己的能力完全不对等,然后对未来就充满了迷茫,就如我老师所说“你们这一代就是迷茫与浮躁的代名词,我对你们的要求只有一个词,踏实。”现在想想踏实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就像下定决心减肥的人,在夜跑的路上遇到了烧烤摊,欲望战胜了理智,最后的最后,只剩下减肥路上的迷茫。

    说一说我这一代的人的迷茫吧,一切的外界环境,比如房价、物价、大城市的消费欲望等等,会让人失去对外来的盼头,因为认清现实的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便会轻易的放弃,就像你一直能追着一个人奔跑,直到无论怎么跑都再也看不到前面的人影时,便不再想奔跑了。这便是迷茫的所在,当不在奔跑时,当看不到终点时,那终点依然在那个位置从来没有变过,变的只是自己的决心。

    那么这里又会提到一个新生词,躺平。意思就是同样都要到终点,同样都争不到名次,我为什么不舒舒服服的走到终点,还要拼死拼活的跑到终点呢。我不会批判这个态度的正确与否,它同样也是迷茫、思考后的产物。但是如果回归到《荀子》所说的道义束缚中去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因为它是一场赛跑,有着道义与体育精神的束缚,我就必须要跑步前行,而不是走着,也不是躺着,停下了脚步固然身心得到了一时的放松,但是那不是我参加赛跑的目的,那

  • 10、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非常喜欢教学生文言诗词,每每读到古人的诗词歌赋,都不禁惊叹。古人如此聪慧,虽没有手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却能把所见之景用七言诗词写到极致,读罢有如身临其境。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尽了人间四时之美,怎能不令人神往。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同时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读文言文的书籍。因为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古人能用很少的文字传达出很深的思想内容。这也非常符合我的性格特点。因此我非常喜欢文言文,尤其喜欢蕴含深刻哲理的这部《大学》。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图书馆,当时我还不明白“大学”的含义。只看摆放在文言文类别中,就随手翻来读一读。边读边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的古人必修科目,是古代的每名学子都必须要学的书籍。千百年后,我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深受其影响。有些句子,你仔细琢磨也蕴含着非常深厚的道理。大学中提出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当代社会四有新人的践行标准。“平治齐修”则是古代君王的基本国策。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随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茶经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茶经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茶经读后感、2024茶经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