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 > 地图 > 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2024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
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相关栏目
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热门栏目
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推荐
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

(共 8092 篇)

  • 1、 《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

    我读了《范睢远交近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要精忠报国,因为范睢都被国家打得骨头都断了。一直打到他断气为止。而且还往他身上撒尿。你看多残忍啊!可是范睢却一直精忠报国。

    曾经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短篇就是,有一个主人和一只狗。那个主人是打麻将的,一大输了就拿着那只狗出气。那只狗被他打的身上血红血红。我隐隐约约看到了狗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有一天,主人家失火了,只见那火有八尺高,顿时听到了屋子里的尖叫声。可是那只狗跑到了公安局,在哪里直叫。有时拽拽警察的衣服有时不停地回过头去看看。于是,那只狗带着警察倒了他的主人家。九死一生,幸亏他的主人没有死。于是,他的主人在也不打它了,反而对他要好了起来。

    你看,连动物也知道报效祖国何况我们人呢?

    最后,我们还是有一个解不开的迷,就是范睢为什么被国家打断了骨头还不休息几日直接上别的国家。第二个是他为什么被国家打得皮开肉俏他还能精忠报国么?

  • 2、 《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400字

    我读了《范睢远交近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要精忠报国,因为范睢都被国家打得骨头都断了。一直打到他断气为止。而且还往他身上撒尿。你看多残忍啊!可是范睢却一直精忠报国。

    曾经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短篇就是,有一个主人和一只狗。那个主人是打麻将的,一大输了就拿着那只狗出气。那只狗被他打的身上血红血红。我隐隐约约看到了狗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有一天,主人家失火了,只见那火有八尺高,顿时听到了屋子里的尖叫声。可是那只狗跑到了公安局,在哪里直叫。有时拽拽警察的衣服有时不停地回过头去看看。于是,那只狗带着警察倒了他的主人家。九死一生,幸亏他的主人没有死。于是,他的主人在也不打它了,反而对他要好了起来。

    你看,连动物也知道报效祖国何况我们人呢?

    最后,我们还是有一个解不开的迷,就是范睢为什么被国家打断了骨头还不休息几日直接上别的国家。第二个是他为什么被国家打得皮开肉俏他还能精忠报国么?

  • 3、 鲁迅非攻读后感

    鲁迅非攻读后感(一)

    《非攻》中的主人公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学说以非攻、兼爱、尚侠、好义为主。

    作品写他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当楚国筹划进攻宋国,他一面昼夜兼程去劝阻楚王,一面又吩咐管黔敖作好战斗准备: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小说围绕着墨子的行动直接展开情节:一路上过宋,入楚,以正义折服楚王,凭实学战胜公输般。鲁迅歌颂了这个正面形象,正如他一九三四年在一篇杂感里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墨子正是被当作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群众及其代者的赞美和歌颂。直到今天,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中国脊梁仍然是老百姓讴歌的对象。

    鲁迅非攻读后感(二)

    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国上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可是舆论界却出现了一股失败主义的浊流。他们认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已荡然无存,无可救药。《非攻》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了。先生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在《非攻》中以古讽今,以此说明,弱国面临强国进犯时,必须敢于抵抗。

    《非攻》中的主人公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学说以非攻、兼爱、尚侠、好义为主。作品写他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当楚国筹划进攻宋国,他一面昼夜兼程去劝阻楚王,一面又吩咐管黔敖作好战斗准备: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鲁迅非攻读后感(三)

    《非攻》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是根据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改写的。主要讲的是,楚王让大夫公输般造云梯攻打宋国。当时的思想家、军事家墨子主张各国和平相处,不要打来打去,他知道这件事后,便来到宋国。墨子看到了饱受战争之苦的宋国的贫穷,又来到楚国,看到了楚国的繁荣。于是,墨子找到了公输般,劝他别再帮助楚王攻打宋国。公输般说不过墨子,只好带他去见楚王。楚王也被墨子说得无言以对,只好让墨子和公输般用皮带当城池,木片当武器来比试攻城。公输般攻了九次也没成功,墨子只攻了三次就成功了。楚王只好暂时不攻打宋国了。墨子完成任务后又回到宋国时,在城门口

  • 4、 远和近 1000字

    这世上,远和近究竟应该怎么定义,我不能确定。

    远方到底有多远,近旁又能有多近,谁能告诉我?

    有人说,企鹅的故乡是远方;有人说,地球的那面是远方;也有人说,去看一次大海,就是到了远方。但是,真正的远方该在哪里,又有谁会讲得清楚?我真的很向往远方:我想让自己的双脚真真正正地接触到珠穆朗玛的山巅,看看那里是否生长着植物,看着世间万物在我脚下生息繁衍,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壮阔;我想让自己切切实实地嗅到古都的气息,想象着一座座宫殿再一次耸立在那里,目睹着一个个王朝在我眼前兴盛和灭亡,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沧桑。

    我希望的远方不是要有多远的距离,哪怕只是我所居住的城市的一个角落,只要那里的人过着和我迥然不同的生活,他们的习性,他们的历史,都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那就是我的远方,就是我所渴望的远方,此时,远方与近旁是那么的相似,我甚至都分不清哪个才是远,哪个才是近,似乎远和近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同时存在的。

    人生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所以我们要一刻不停地向前走,去寻找生命中的远方,那时我们的方向,尽管它是那么渺茫,那么遥不可及,但是仍然要固执地向前,去追寻心中的梦。

    前进的道路本来是很容易的,可是总有太多太多的牵挂使我们举足不前,因此在功成名就、大悲大痛之后继续前进,则是太困难的一件事情。于是就有人选择了留在近处,放弃了追求很久的关于远方的梦。当前进的路上赢得鲜花和掌声,他们会在周围投射来的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中神情恍惚,满足于这点成就;当前进的路上坎坷不断,最后终于重重地绊倒,他们会在爬起来后舔着自己的旧伤,寻找千百个借口来告诉自己:停下来吧,够了!然后站在原地,看着更远的地方想:那里不属于我,一路跋涉到这里,看看来时的路,很长了。他们认为自己的脚下就是曾经梦想过的地方,殊不知这里仅仅应该是一个休息的小站。他们曾有过一个多么远大的志向,曾怀过一颗多么虔诚的心,为何最终只是行动了那么近的一段距离?在我的眼里,留在近处,就代表着妥协,代表着懦弱。

    我渴望永远的远方,尽管不知道它在哪里,何时才会到达终点,却依然怀着最初的梦想,向前努力着,纵使前路是艰难的,都不会轻言放弃,因为我知道,只有不断地向命运挑战,才能超越今天的自己。

    所以,不要让懒惰占据了你的心灵,也不要执迷不悟,舍弃你所拥有的近出的一切,请相信远方的风景会更美丽。去远方探索,你就会发现,奇迹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 5、 读《近看美国》有感
    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带着无限的好奇,开始了对《近看美国》的阅读。遗憾的是,只是看了有关美国的诞生,其他的还未看完,但也感触良多。 五月花好——美国精神的火神。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欧洲人-哥伦布,留下一部分人,并把岛上为数不多的"玛雅”人屠杀。随后,一艘名叫“五花号”的大船,乘风破浪,载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但都对自由、民主无比向往和追求的人,将在这个荒岛创造奇迹!其中,在新环境下的种种不适,如传染病、严寒、饥饿等,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就在这时,善良的印第安人送来了补给品,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由此,伟大的感恩节诞生了!但后来,残忍的美国人开始屠杀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并不断掠夺和拓宽他们的疆土。由此,认识到美国因其复杂的文化、名族、宗教,决定了他们自由、平等的精神气息。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 自由女神——火炬照亮天堂之路。没有古老渊源,不同血脉的人,就靠着对自由的热爱,一步步崛起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独立宣言》后,美国得到了独立。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以西哈德孙河的自由岛上就矗立着庄严而美丽的女神。传说,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窃天火,自由女神点亮灯塔为移民们指明道路。在众多热爱自由和民主的人们看来,这不仅是雕像,更是美国的精神。就是自由指引他们创造、自信、与众不同,不断发展。自由的 背后却是严格的法律,高度法制的国家。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和学习美国,放眼中国,有几个人懂法,又有多少严格执法?再看有多少人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盲目随从?有多少人失去创新和自主思考的人? 移民浪潮——追随光明的朝圣者。号称“种族大熔炉”的美国,充满了机会和诱惑,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就是因为美国的包容性,吸引了不同的人,为美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技术、知识、廉价的劳动力,为美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动力。就这样,美国不断的在发展,成就了移民者,但也可以说是移民者成就了美国。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短短的几年,中国就从科技强国,逐渐被挤兑和淘汰,这很好的说明对外开放,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会发展,不会被淘汰。 读书真的是一件有趣的事,也算是一种学习,也让我看到美国与我国的差异,启迪了我的人生。

  • 6、 读《远和近》后感

    顾城的奇妙短诗《远和近》不仅思维空间广阔,同时在抒情状态下无息的渗透的玄哲情思更是让人不得不称奇叫好。

    其诗的开头以一个你字开头独成一行,形成箭弦待发的感觉。但之后的感情却缓缓而进,在一种无声无息的静态描述中,瞬间将读者带进了想象的高山旷野。即有山林星月,又有云霞静水,可以说思维的空间在一个看字上,达到了囊括一切的高度。但是诗的言语平静而忧郁,给读者也带来了同样的感受效果。因而使读者的想象始终无法摆脱你、我、云这三者的形成的视野,即而形成了某种视野的封杀。同时,也为引出下面的诗句,提供了顺水推舟的思维趋势。

    诗中的我和云作为你的顾盼,即可以说是种实与虚的选择,可谓精神与物质的抉择。那你究竟是热恋了我,还是狂恋了云?我的思考已开始发热,甚至都开始嫉妒了。嫉妒形成的结果便是: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语言仍旧是那么地平淡,甚至都让人觉得我的忧郁已在长期的你对云的狂恋中变得淡然,就连那嫉妒的心也已悄悄消失,留下的只有无数的空对缥缈世界的孤寂。于是我和你之间的距离在无声无息中拉大,梦想与现实在无声无息中拉大,精神与物质在无声无息中拉大。而在这里,顾城很残忍地再次将读者的视野封杀在你、我、云三者之间。即而形成了强烈的玄哲思辨,又无情地将读者的想象在一种莫大的寂寞的孤独的想张开想象的翅膀却又无力展翅的痛苦的视野之中。而这一切读者只能依靠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慢慢扩大视野,扩大其理解的空间。这也许可以作为别人所说的顾城的诗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一个理由。

  • 7、 那么远这么近读后感2500字

    《那么远,这么近》是一部由陈思进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在美加生活30对年的经验总结了中西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还没见到这本书,先听说了书名,初听《那么远,这么近》,以为是本诗集,且想起了一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么远这么近,读起来带着些忧郁的气质。

    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翻开了目录,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本讲有钱人生活的书美酒咖啡、法国大餐、贵族城堡,还有奢侈品。单单看每一章节的标题,便是打开眼界。带着猎奇的心态,打开了书卷。

    本书作者陈思进,是一位在美国生活了近30年的金融家。这本书是他的西方文化探索之旅,十分精彩。既是文化探索之旅,那么前面所说的美酒咖啡之类,便不再只是一个物质符号,而是饱含了文化内涵。

    同中国文化,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一样,酒也是美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不同的是,中国的酒多是粮食酿造的,绿蚁新醅酒浊酒清酒,而美国的酒多是葡萄发酵制作的。

    葡萄酒分为很多种。干红葡萄酒是男孩喝的,产自葡萄牙的甜而烈性的葡萄酒是男人的饮料,而渴望成为英雄的男人必须喝白兰地。如果想成为英雄的男人们都去喝白兰地了,那么女人们则会喝闪耀着钻石般光芒的冰酒。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大致可见葡萄酒的分类,干红葡萄酒的度数不好,白兰地是烈性酒且品质很高,冰酒是甜酒也具有极高的品质。

    除了葡萄酒,常见的还有两种十分有名的酒,谷物发酵蒸馏的酒威士忌,可以自由调配的有趣的酒鸡尾酒。另外,我觉得上等的酒也是奢侈品,比如,一瓶1787年份的拉菲,曾被拍到156000美元的高价,像上等的冰酒、白兰地、威士忌也都可以收藏拍卖,价格还不菲。

    葡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葡萄酒被用于宗教祭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各大派对的主角。为了适应公司的文化,就必须学会喝红酒。在喝酒之前先晃动酒杯观看酒色,查看杯中红酒是否挂杯,再煞有介事地闻一闻酒香,尔后才喝一口喝酒,对于男人来说,是胆量,是气魄;对于女人来说,是浪漫,是情调。

    中国的饮品是茶,有十分丰富的茶文化;美国的饮品是咖啡,亦有丰富的咖啡文化。咖啡及咖啡馆文化形成于16世纪的土耳其,是艺术与知性的集散地,也是传统社交场所。咖啡文化的流行于传播主要归功于美国的电视节目,比如《老友记》中一

  • 8、 近墨者,亦未必黑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个观点,似乎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根深蒂固了。古之圣人留下的千古名言,留给后人传诵与学习,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那些近赤之人,是否一个个都会是高风亮节,志在千里的人?而那些近墨之人,又是否一个个都会是卑鄙无耻,胸无大志之徒?当然不是。

    古往今来,例子数不胜数。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与被后人唾骂的庞涓同出于隐士鬼谷子。而庞涓却妒嫉孙膑的才能,唤其去魏国加害于他。虽然孙膑的才能不会为这些所磨灭,但是残废带来的痛苦,相信对孙膑来说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鬼谷子是位好老师,可庞涓可谓之好学生么?近朱者赤,这样看来是个多么大的讽刺啊!

    而转说刘备被曹操击败于徐州,北投袁绍,留下关羽与二位嫂嫂于曹营。曹操为劝降关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奉上,而关羽却丝毫不动心,千里单骑,回到了刘备身边。乱世枭雄曹操,雄图伟略,关羽相随一定飞黄腾达。曹操谓之黑,摆在关羽面前的两条路,还有一大批诱惑,可他没有受其影响,毅然回归正途。近墨者黑,似乎也来得有点牵强。

    这样一来便要给古语的可靠性打上一个折扣,至少是因人而异。我不禁这样想。

    然而,古语有古语的道理,现实有现实的回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关键是取自一个人的心。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中,或优或劣,都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也只是人们的一个借口。我想,变赤变黑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是人心历路程的转折,但核心的腐烂保留不住外表的鲜华,结果只能是人生堡垒的彻底沦陷和坍塌!人是感性的动物,相信不会做出违心之事。只要有心,逆境造英雄;而无心,再好的条件也是白费。

    人,就是要为自己的心灵安上一道锁,有自己的目标,不管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看看那些成功人士,无不是这样的人。他们能够做到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经历重重污垢涤荡后仍像出清水之芙蓉一般,天然去其凋饰,保持原始本心;观那些失败的人,也都是禁不起诱惑,踏上了不归路的;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类人,他们是最可悲的。没有人格的主心骨,像是抽走骨架的伞怎么也支撑不起来,像头重脚轻的墙上芦苇,根底太浅,像是嘴尖皮厚的山间竹笋,腹中太空!他们的胸膛里可能有热血,骨子里也有干劲,但却不知人生的方向在哪儿,于是随波逐流成了习惯,人云亦云成了信条。他们的人生画板上也可能有过的一笔也变得暗淡

  • 9、 近读野史小说数种读后感600字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儒林外史卷首词。

    文明小史是一部经典的小说,背景就是一九零零年代的中国,与我们的人情风俗其实是一样的。维新是书中的主题,然而维新与守旧,各色人等,人情世故,可以说维妙维肖,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因了这部书,我把儒林外史找来,它们行文是一样的,都是由一个人物转入下一个人物,儒林外史买了几年,当时竟看不下去,因为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情世故,即使许多地方与我们也一样,但还是隔了一层,不像文明小史这种写近代社会的书。但是文明小史六十回都看了,儒林外史五十六回还看不完吗?所以今天就看了几回,比以前好看多了。

    看完这本书,我就打算看看金瓶梅与留东外史,这些都是野史,写的都是性情中人,现实中人,没有什么伪君子与假圣人。以前听说读正史不如读野史,倒不是说谁更真实,就态度而言,正史就是一副死人相,不讲人话,而野史则都是现实的人,没有什么假大空。

    文明小史这本书,我是刚看完的,回味一下,这本书从一个清朝末年的湖南知府写起,写了无数的人物,督抚府县,乃至朝中军机处,还有乡绅候补道,公子少爷,小民百姓,典当行,挑夫,茶楼酒肆,学堂新政,幕府师爷,顾问,买办,太多的人。写了大半个中国,还写了一些人的留日留美生活,还有香港,京师,山东,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东,陕西山西,等等,大半个中国。由于写的人物众多,就没有过多的牵强附会,以便所谓无巧不成书,书中的人物,都是非常现实化的,没有什么巧的事情,都是些日常的事情。

    讲了这么多,我也要顾及我的生活。事业,从十几岁所谓经天纬地,到现实世界里封妻萌子,养家糊口,从满脑子理想主义,好名好虚荣,损失惨重,到切近于现实,宁忍耻而不出头。走完了少年路,开始了青壮年的路。虽然不是很好,但还有些信心。文明小史中的人物,起起落落,其实就是现实的缩影。失,也不是亡国之类,得,也不是江山社稷之类,只是些个人的小得小失,或者大得大失,但也只是如此而已。生活也还在继续。那些革命党人,维新志士,所谓的假大空,就由他去吧。

  • 10、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一)

    散章 静嘉张读书笔记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梁启超,又任公,斋于饮冰室。由文首作者解释,这是一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的讲义。上追晚明,即清代学术的先河,下至民国十年,晚清学术之末,终始之间约三百年,故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说起来任公个人著作我之前读的不多,倒是在他列的国学入门书单指引下读过几本书。但这样一个在近代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不论因为学术影响或者政治原因及其他,我们大多在心里对他有些印象。学生梁实秋为任公写过一篇流传颇广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说任公上台讲课前第一句话是"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的",说完眼睛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真是谦逊而又自负的话。先生他博学强记,讲课旁征博引能大段地背书,有时候卡住停下来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秃头,学生们都紧张地屏息,直到他随后又流利地背诵起来。更有趣的是,任公讲演到兴致高潮,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讲到《桃花扇》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任公当一众学生涕泪交错不能自己,学生们也被引入情境,心有所悟。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任公在涕泪中又大笑了。

    我看到有学者讨论治学境界说过一段话,其大意为如果忽略体认自得的实践而空谈理论,那就无法掌握学问的真谛,而就学术实践而言,如果只是研究阐明,不能用切至的功夫去体认终究无法得起真髓。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有所得失,不作隔阂之论。我想梁任公定是有足够的学问境界,怀陈寅恪所言"同情之了解",才有如此动人的魅力。所谓二流的学者看能力,一流的学者看胸怀,大致如此。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起首一节为《反动与先驱》先由明代阳明学末流讲起,王学自形成起一代代支流颇多影响甚大,从学术发展规律上来说每一学问发展缘起都有其生气勃发开阔明朗的时候,而后学问思想形成稳定便趋于陈腐衰微。就阳明学来说因他有致良知谈心性的旗帜口号,吸取禅宗经验在格物致知外反求我心,便到了末期产生一大群不肯用功,不治学问的人,却持良知心性忝在阳明学门下,风气很坏。我想他们并非不知王守仁在悟出良知心性前有多少格致的功夫,只是庸儒无力深研罢了。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虽然王学之末流学问没做好,但明清之际受此影响竟出了不少有品格的烈士。梁任公在《反动与先驱》中又提出,"这种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10-24

  • 2022-10-25

  • 2019-10-09

  • 2019-10-28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2-18

  • 2022-02-05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2-08

  • 2023-04-21

  • 2023-03-18

  • 2019-09-19

  • 2019-09-21

  • 2023-02-15

  • 2019-10-24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3

  • 2021-05-02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2

  • 2023-03-27

  • 2023-02-10

  • 2019-10-19

  • 2023-02-08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4-03

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2024范睢远交近攻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