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志游自在读后感 > 地图 > 志游自在读后感,2024志游自在读后感
志游自在读后感相关栏目
志游自在读后感热门栏目
志游自在读后感推荐
志游自在读后感

(共 169 篇)

  • 1、 《志游自在》读后感

    一.引子

    我是个不太读旅游书的人,因为写得好的人太少,写的人往往都过于媚俗和浮华;我是个不太喜欢读明星的书的人,因为有文化的人爱少,卖的都不过是人气而已。所以,在孙协志决定要以新书作为自己新的出发点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不安的,毕竟以他现在的人气,究竟能卖多少本呢?或许到最后还是成为别人的笑柄吧!我也说过,我不是什么忠实的粉丝,如果看过他的新书又不喜欢的话,我会放弃他!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要找一个偶像是非常容易的事。再说,以我现在的年纪,又何必需要偶像呢?

    二、水平

    每天去逛协志的博客以及后援会几乎是我每天上网的习惯。然而在收到新书的时候,几乎没看到一篇完整的读后感,难道那些先拿到书的粉丝都是沉默不语吗?还是这本书只是粉丝支持自己偶像的一种方式?可是,为什么在这样低迷的情况下,协志的新书依旧很快进入第二刷?带做这样的疑问,我读了这本《志游自在》。

    坦白说,我不能自我欺骗说,这本书的文笔是多么好,你似乎也别指望看了这本书就知晓日本有多美的景色,多么值得游玩的地方,从介绍的性质来看,他甚至不如另外一个博友在日本拍摄的照片和介绍。但是你会看到一个热爱棒球、美食、玩具和自然的小男生,是如何在日本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而最吸引茶客的文字,不是有绚烂樱花装扮的高尾山,不是巨蛋的棒球场,不是高耸的东京铁塔,不是日本的美食,而是“心情小品”。因为记得之前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反复问我,你喜欢的孙协志是真实的吗?还是自己我们心目中构建的幻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所爱的孙协志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你会因为幻想的破灭而伤感或后悔吗?以前的我,虽然笃定却无边辩白,是啊,我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还是那种坚信真的只是我在自我欺骗?可是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忽然很想跟所有质疑我的人说,我有证据了。因为,在那些文字中,我不仅读到了充满热情的、充满童心,充满了自信的孙协志,也读到了徘徊的充满伤感的孙协志,读到了属于他的苦恼。在这本书里,他不再是《志气》和《坚持》中那个只会教大家要努力努力不要放弃的被神化的偶像,而是一个懂得冷暖、经历沧桑的普通人。他只是用自己普通又平凡的笔触要跟大家分享属于他的旅行,他不需要人家膜拜,也没有丝毫炫耀,就像一个旅行归来的好朋友要跟你分享那些旅行中让人兴奋的事。这点跟罗哥从台湾回来跟我们喋喋不休好像哦!

    然而,正是这样朴素不带炫耀或者故弄玄虚的文字让我有些心动了,是啊,孙协志的文字水平

  • 2、 爱和自在读后感500字

    【第1篇】

    读到孙瑞雪教授这样一些话: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但通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 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第2篇】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现在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

    作者这样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而爱是什么?书中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己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

  • 3、 爱和自在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己好像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别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己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己身体很累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么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

  • 4、 爱和自在读后感600字

    【第1篇】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

  • 5、 孤独是种大自在读后感书评欣赏

    《孤独是种大自在》是一部由林清玄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人生历程中经历的很多事情的感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提升。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孤独是种大自在》是林清玄的书。

    林清玄真的是一位太多产的作家了,书架上一排全都是他的书,当时借书的时候犹豫了好久好久最终选择了这本书,原因是它的题目和封面设计吸引了我。

    在大学的时候就听说过他了,但是好像并没有特意看过他的作品,那个时候我喜欢的一个男生给我推荐他的书,当时看过后的感觉印象并不深,赞同他的一些观点,但是又觉得他的文中表达的很多东西都不是特别明白,有种贴不到一起的感觉,现在想来应该是他的境界太过高深,那个时候的我还达不到,只能远远地仰望了。

    这次看到他的书,又像借来试读一下,这次的感觉虽不如上一次的那么飘渺,比上一次应该更贴合了一些,很多观点都是比较赞同的,但是依然有一些东西是不太能体会和理解的,尤其是涉及到佛法的地方,当然还是慧根不够。他的很多文章里对禅讲的特别多,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我都是不太明白的。而其余的一些说事理的文章大多都看得懂而且深有体会的,很多文章还给了我一些新的视角新的启示,有种恍然大悟或醍醐灌顶的感觉,还是能有些收获的。不过不知道是他的文风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生活在台湾的原因,总还是觉得不够亲近。看他的书和六六的书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就是,我在里面所吸收的东西都是点点滴滴散落在其中的,也就是,在所有的文章中,星星点点的内容会对我有所启发,有所触动,没有很连贯的触动感,因此,对这本书的总体感觉也就没有太大的感触和吸引。

    想必他的名字清玄更能概括他所有的文章主旨,我喜欢清但却并不怎么欢喜玄,也不太懂得。或许因此才造就了我对他作品的这种感觉吧,我喜欢清,清欢,清淡,但是却看不懂玄,眼下也不太能体会或欣赏这种状态,所以对于又清又玄的东西就有些混沌了。如果只是看他体现清的文章,我想我还是会喜欢的,对于玄,最好还是敬而远之。

    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窥见林清玄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经历的事情应该会很多,阅历应该非常丰富,虽然对他的文章不是特别对口味,但是对他本人倒是产生了一些兴趣,很想知道他一生的经历,想知道是怎样的经历才造就了他现在的样子,现在的心态。从网上找来了一些对他作品及他本人的评价,看了几()眼之后不再想看,我想看对他的经历的客观的介绍,但是在我有自己

  • 6、 季羡林一生自在读后感(读后感)

    《一生自在》是一本体现季羡林人生智慧的作品。全书共五章,分别是“书卷伴青灯,足以慰平生”的读书自在;“从容坦荡,心装万物”的处世自在;“一念放下,万般自在”的心境自在;“见识天地,遇见自己”的求学自在;“与其完满,不如自在”的感悟自在。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文集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是短文。书籍是贮存人类智慧代代相传的宝库。团长要求我们读书是有道理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方知世界之大。希望你们都是大侠,心里装着书籍的武器,手无寸铁,一举手一投足却是十八般兵器。关于时间的论述,我印象极为深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论是日出日落、沙漏、日晷、还是钟表,那种流逝让人揪心,拖延症或懒癌患者应该好好看看沙漏里细沙不经意的一点一点变少或者钟表的秒针滴滴答答走个不停。我曾经也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只可惜生活将你逼上了绝路,高效率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支配。珍惜时间,珍惜光阴,宋代诗人朱熹充满韵味的诗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也能唤醒我们对时间的理解。

    季老留学德国的经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因为有故事情节。我第一眼看到的是阿根廷,可一想不对啊,这是一个城市名。“哥廷根仿佛是我的第二故乡。”季老这样定义他当年远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的留学经历。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的经过。特别是在哈尔滨到莫斯科的火车上,被人反复检查铁皮水壶、打开水、吃“裂巴”、抢厕所等情节,足见生活之困难。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和口语获得了四个sehrgut(优),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

    “午夜时分,往事历历,纷至沓来。其中不尽是美事:痛苦、错误、未尽之事,以及令人羞愧和悲伤的种种往事,一齐涌上心头。但是一切,无论好与坏,痛苦与欢乐,都描绘进了丰富的人生画卷中,都成了我思想的粮食和进步的动力”,季老引用了作家梅·萨尔顿关于成长的论述,只有将经历变为经验,人生才有沉淀和积蕴,厚积薄发,吹进狂沙始到金。

    “这

  • 7、 爱和自在读后感500字2024

    【第1篇】

    读到孙瑞雪教授这样一些话: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但通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 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第2篇】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现在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

    作者这样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而爱是什么?书中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己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

  • 8、 爱和自在读后感800字2024

    【第1篇】

    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己好像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别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己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己身体很累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么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

  • 9、 爱和自在读后感600字2024

    【第1篇】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

  • 10、 一生自在读书笔记900字精选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一生自在读书笔记,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一生自在读书笔记(篇1)

    人的一生是要经历许多阶段的,少年时代是纯真无邪的,青春岁月是激情如火的,中年时期是厚重沉稳的,人生暮年是从容淡定的。俞老师在他的《从容一生》中已浮现出了一种做看云起云舒,我自心静如水的超然。想必这正是送给躁动激昂的新员工的最好的启示。

    在《诗意的生活》中,俞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发现身边的美,如何在繁杂的生活中解脱自己,寻找片刻的宁静,诗意的生活不是刻意去寻找的,不是为了摆脱一切俗务去浪迹天涯,而是一种能力,身处俗务不被此所累,总能在不经意间看一看天空,想一想远方,轻轻闭上眼睛,也许正听见风从耳边吹过,所有的植物都在微风中浅吟低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

    在《走在路上》,俞老师情感洋溢地写他小时候村庄的生活。从出生到18岁,一直都是踩着同一块土地;经历三年的高考,跨进北大的门槛;北大当了六年的老师,生活安逸,娶妻生子,创办了新东方;xx年之后,新东方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创办至今已成为每年拥有150万学子的国内最大的培训机构。从北大学生到北大教师再到中国最大培训机构老板,这一切都是俞老师的成就,而他却仍然走在路上。走在路上,是一种境界,是谦虚的,是上进的,是有梦想的。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学生们走在了求知的路上,老师们走在了教研的路上。正像俞老师所说的那样,这就是人生,一年又一年我们不断走过,每一个生命走得如此不同。

    成不骄败不馁,从容的面对人生。人生都要经历大起大落,就看我们怎么去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有多少人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冲昏头脑而迷失一生,又有多少人因为一时的低谷而从此失去自信萎靡一生。从容,那不是浮夸,不是张扬,不是失去理智。俞老师曾经也是从学生时期走过来的,他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得起大风大浪,正是这些风起云涌,让俞老师更加从容不迫,面对人生的高峰和低谷。成功的人为什么做任何事情都有条不紊,因为他们面对人生起起落落从容淡定,保持一颗从容的心,为自己创造一条从容的路,走过从容的一生。

    “生

  • 2023-01-14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3-02-17

  • 2019-11-06

  • 2021-05-29

  • 2019-10-19

  • 2023-01-18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0-20

  • 2019-10-03

  • 2019-11-06

  • 2023-04-11

  • 2022-04-15

  • 2023-02-21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17

  • 2023-03-20

  • 2023-02-26

  • 2019-09-22

  • 2021-10-01

  • 2023-04-11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3-05-12

  • 2019-10-17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08

志游自在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志游自在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志游自在读后感、2024志游自在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