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书笔记 > 地图 > 2024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书笔记精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书笔记推荐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书笔记

(共 5251 篇)

  • 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书笔记150字

    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树林静静的黎明。这里没有浪漫的爱情,只有五个年轻女兵的坟墓。五个年轻的女兵:为了守住阵地的设施,为了与德国法西斯侦察兵的周旋,离别了家庭,牺牲了爱情,献出了生命。什么是青春的美好?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读这本书,或许能找到答案。

  • 2、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篇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像我们讲述了苏德战争中围绕着苏军小分队与德军侦查兵的一次激烈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我感受到了书中几位女兵的勇敢与坚强的意志力。

    这本书精彩的刻画了多位女兵的生动形象。“姑娘们一登上小岛,一个个马上倒在去年的枯草上。她们气喘吁吁,浑身湿透,沾满稀泥。”虽然她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革命出身境遇,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优点,但我依然通过作者这种字里行间的细细描写中感受到了她们彼此间仍然拥有着共同的信念。在准尉瓦斯科夫的带领下,她们成为一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部队。我认为虽然他们平日里纪律懒散。但这些女兵仍然有着向着革命胜利的一股劲儿。她们实时根据《操典》的内容坚决服从命令。这场静悄悄的战斗随即开始了。

    树林的静谧仿佛给我带来了一种不安全的祥和感。溪流的冰水哗哗流过,静静的观摩一场战斗的开始;两岸的草丛茂盛的可怕,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暗漩涡吸引你。偶然有些冷风嗖嗖的刮过,也不留一丝迹象。一切都是安静的可怕。这群没有战斗经验的女兵虽然有些生疏,她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状态。战斗前明确的分工保障了一定程度的战斗顺利进行。一颗子弹出膛划过的空气的声音打破宁静,冲锋枪密集的子弹迅速震响森林。这是一场遭遇战。女兵以微弱战术优势暂时击退了德寇的小规模进攻。遭到挫败的德军迅速调整战术,在树林黑暗的隐蔽下,包围了苏军小分队。时间仍在悄无声息的流逝。遭到围攻的女兵坚守阵地一天一夜。虽然最后她们一个个悲惨的牺牲,但从精神中流露出的革命精神让我很钦佩。

    在这场战斗中,正如书名所取,一切都是静悄悄,隐蔽在静悄悄的树林中,更有着作战双方紧张而又迫切的希望,这种强烈的反差生动的带领读者体会着那个时代革命战士的艰辛不易,同时我更深深的感觉到了一股革命勇敢精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二)

    很莫名的就喜欢上了这部电视剧,也许它所讲的故事恰恰描绘了中国渐渐消失的东西,亦是最需要的东西??

    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小火车哨战,那时正值德国纳粹时期,小小的火车站俨然成了一个军事要地,在这里就职的准尉却意外的迎来一排女兵。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他们在森林中意外看到了德国兵,5个女兵和1个男准尉就这样开始了一段艰辛的战斗旅程。一路的沼泽,敌人,危险,让这些美丽的姑娘们受尽磨难,但她们仍然顽强的端起枪,向敌人挺进??但,他们终因与敌人力量悬殊,倒

  • 3、 这里黎明静悄悄读后感精选

    读书能使我们收获无数快乐。认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都会有所总结,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那么你有接触过优质的作品读后感模板吗?请你阅读读后感大全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这里黎明静悄悄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这里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篇1

    有一天丽达下士在林子中发现了两个德国鬼子杀死了一个俄国人,丽达及时返回,通告了瓦斯科夫准尉。瓦斯科夫准尉带着丽达、丽莎、迦尔卡、索妮娅和再妮娅。她们五个都是精明强干的姑娘,她们与凶残的德国人展开了一场斗争。

    这五个姑娘每人都有一段感人的人物背景,体现了德国鬼子的凶残,每个顾念的家人和亲人都被鬼子杀害,她们都跟德国有着国恨家仇。

    有几个镜头我印象深刻。丽萨为了救准尉和剩下的人回本部军队,搬兵求救,中途他们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但她想起大家那焦急万分的样子,现在大家的所有希望都在她一个人身上,一定要抓住机会救大家,所以她不但没有停下,反而加了脚步,在沼泽中奋力地向前走,一刻不停。但当她快走到的时候,沼泽突然冒了一个沼气大泡,她还怀揣着救人的念头却就这样被沼气吞没了。第二个镜头是索妮娅的妈妈是犹太人,在劳动集中营干活,由于年龄过大,身体虚弱,所以劳动的时候坐下来休息了一会,仅仅一会,残暴的德国人也不放过她,举起枪来就把索妮娅的妈妈杀死了。德国人多么凶残啊!

    战争给国家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灾难,孩子们还没长大,前途无量,却要遭受战争的连累,让战争停止吧,让孩子们开心地在世界中生活,给孩子们一个和平的世界吧!

    这里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篇2

    《喀秋莎》这首歌曲大部分人都熟悉,但了解这首歌背后故事的人却很少。最近孩子在练习钢琴曲《喀秋莎》,为了让孩子更了解这首曲子,我就陪同他一起观看了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影片根据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的开场如多数战争片一样,为观众展现了广袤的森林、宁静的村庄、勤劳的村民。这个村庄所有的年轻男人都上了前线,许多人战死沙场。准尉瓦斯科夫不满手下的士兵酗酒、不务正业,请求上级换一批品行良好的士兵来,但他等来的却是一众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兵。女兵们打趣逗闹、青春洋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她们也有着各自的回忆和憧憬,有对爱的追求对亲人的思念,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们用欢声笑语埋葬了各自的哀伤在一场准尉还没来得及加入的战斗中,姑娘们勇敢镇定

  • 4、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1500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前苏联中长篇小说,它的作者叫鲍里斯―瓦西里耶夫。该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动人故事。故事以准尉瓦斯科夫为见证者,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勇敢无畏的年轻女战士的感人形象。

    这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而与很多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很大不同。首先,它的视角是独特的。以军人为主角的战争小说,如果按照战场不同去划分,则有前线、后方、敌后之分。这里面会一般以描写前线战场的作品为多,毕竟前线是敌我交战的中心。这方面的作品自然以战斗故事为主,突出表现一线部队艰苦卓越的战斗岁月、敌我的斗智斗勇。

    写后方的战争小说则主要有二大类型。其一是突出表现我方军民对前线的支援,写政府如何领导、组织后方人民投入到举国抗战之中,政府如何动员群众拥军、参军;其二,则以反特防特为主,写我方与渗透进来的敌特的生死较量。

    至于敌后战场自然是以游击战、谍战为主。除此之外,则还有描写我方特战小队为配合前线作战,执行渗透、迂回敌后的作品。表现敌后战场的优秀作品有很多,例如:《铁道游击队》《平原作战》《敌后武工队》《永不消逝的电波》《夜幕下的哈尔滨》《无名英雄》《敌营十八年》《奇袭》《奇袭白虎团》《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等等。

    也有很多战争小说可以按照兵种去划分,即小说在写作中偏重以空军、或海军、陆军、游击队的一个为主。再细化的话,就会更具体的去写炮兵、坦克兵、文艺兵、铁道兵、通讯员、雷达兵、侦察兵、排雷工兵、汽车兵、运输队、医疗救护队等等视角下的战争故事了。我国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优秀小说,描写的就是铁道兵的故事。《对空射击组》《不要等我们回来》写的是空战(包括防空)

    还有很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以描绘具体战役为主要内容。如《保卫延安》《解放开封》其特点是以敌我具体参战部队为主体,贯穿前方后方,连通上下级(从统帅部博弈到前方一兵一卒)细节的反映战役全貌。

    当然,还有不少作品会以某个英雄人物为主人公,描写其战争中的成长,歌颂其品质。以使他人缅怀、学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是一部描写卫国战争期间,发生苏联大后方某个并不起眼的铁路交通枢纽中转站附近的一系列军民故事。

    作品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女兵和女兵在铁路中转站周边的生活故事。作者还用插叙,倒序,应景回忆等手法补写出了各个女兵的以往生活,起到丰富小说内容、展示女兵秘密、揭示其情感经历,以更生动形象表现女兵性

  • 5、 《1000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1000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青春之花,不在于开在哪个季节,而在于这美丽的青春年华是否可以永恒;生命之伟大,不在于活得多么长久,而在于活得是否有气魄。悠悠的岁月中,王朝更替只是过眼烟云,千秋功业,只是躺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着那曾经的青春,唯独那些以生命为代价的浪漫情怀和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才可以永久的活在人们心中。

    写在前面的话

    往年,每当清明节,爷爷总是带着我去烈士陵园,看望长眠于此的大伯。小小的我,就这样听着烈士们的故事悄悄长大。今年,身边的爷爷没能和孙女一起去扫墓,而孙女只能带着爷爷的心情与愿望在学院的组织下,看望了我们心中的英雄。英雄是不分年代、不分国籍的。近日,读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结识了一群美丽的异国女英雄。她们鲜活的生命、明艳的青春以及烈火中的爱情,再次勾起了我对生命的思索和对青春的寻问。

    漫步在校园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些刚从和平岁月里走出来的天真欢快的年轻人。在突如其来的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还没来得及看清战争强大的毁灭性与非人道的一面,便卷进了战争的洪流。丽达是一个上有老母、下有幼子的青年妇女,性格十分坚强,在丈夫牺牲之后,她强忍悲痛,离开了她所深深眷恋的家庭,只为了能有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而毅然投入战争。而任性好强,甚至还有点玩世不恭的热妮娅,关键时刻割断了同卢上校的缠绵情丝,依然投入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

    合上书本,走进教学楼,我感受着身边平静、安宁的生活,不由得感慨万千。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年华。当祖国蒙受侵略,祖国命运与个人幸福难以两全,女战士们毅然选择了前者,只因为她们深深懂得:她们进行的是最后的战斗,有了她们的奋斗牺牲,可恶的战争将远离身后的家乡亲人。

    如果说,生命是侥幸落在我们手中的一件暂时的礼物,迟早要归还,那么我们就不应计较它的长短,而应享受它所赋予我们的权力。战火中的生命赋予青春太多责任与使命。先哲告诉我们:对人类社会而言,生命最高的幸福是为和平而战。同样年轻的青春我们有幸成长在和平年代,更没有理由玩世不恭、游戏人生、虚度光阴。

    站在操场中央,仰望被高大建筑割裂的天空,在感受现代文明魅力的同时,也在体味和平岁月的气息。英雄主义,此刻化为一曲动听优美的歌:你是谁,为了谁,为了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超越梦想,一起飞

    责任,永远是增加生命重量的砝码。选择承担责任,才是青春永恒的命题。我

  • 6、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300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 今天看完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直到结束,当看到五名英雄女儿都倒了下去,男主人公将三名德国人押回去,路上他没有倒下,他哭了,我也哭了。 故事讲述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机枪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一天,班长丽达在不远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军。瓦斯柯夫带领一支小分队去搜查敌军,成员包括丽萨、迦尔卡、丽达、索妮娅、热妮娅等五个姑娘。我为丽达自杀而哭,为她的气概所折服;我为热妮娅而哭,她战斗到最后,永不倒下,敌人只能用乱枪让她失去生命;我为丽萨而哭,她倒在泥潭里,当泥泞淹过她的头颅,她战胜了恐惧,她死在了她坚定的信念里;还有她,那位大学生索妮娅,她的诗歌朗诵给我启迪,她非常安静的死去,在她的思念里,在她的理想里;还有迦尔卡,她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她,她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只有最后,当瓦斯科夫回眸纪念碑的那句话和平!和平!多年后,瓦斯柯夫带着丽达那个现在是军官的儿子来到当年他母亲牺牲的小树林,对所有的女兵们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也许是她们在倒下去那刻未曾思考过的,爱国精神的力量竟是如此的强大,它可以使一切恐惧心理瞬间消逝,可使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同时使我更深深的感觉到了一股革命勇敢精神。
  • 7、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范文800字

    今天看完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准尉同志和五个女兵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这次推荐的红色读物里就有这篇小说,正好有这个时间来看这小说。

    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一种始终萦绕在我心头的一种淡淡的痛。我是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看待战争,我始终是无法体会面对着死亡的考验的那种感觉,我很不喜欢一些人看热闹似的看电影和小说,我认为应该认真的体味着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也许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对这些作品的看法与我们是显然不同的,他们也许会嘲讽的看着我们这一代天真的理解,对于战争浪漫式的向往,现实的残酷会让他们噩梦般的忆起那些铁与血交织的岁月。我始终对那些英雄怀着深深的敬仰,每当我站在墓碑前,都会尊敬的想着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严酷的岁月。

    五个小姑娘,不同的背景,最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上了战场。她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有些人最终成熟了,有些人始终无法走出心理的阴影,每个人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战争剥夺了她们的一切机会。这应该是真实的写照,如果每个人都是能够经受住心灵的折磨,那就是浪漫主义了,也不是战争了。最后,五个战士都死去了,仅仅剩下失去一只手的准尉同志。她们这个战斗团队最终完成狙击德军的任务。

    看了译者的前言,这本书是在当时苏联文坛上,对战争描述过于残酷,忽视了对人民鼓舞的时候出现的小说。作者力图强调道德和精神的力量,对战士心理描写,刻画出那种勇于献身的精神。但是,我读了过后,我认为描述人物的内心似乎并不是非常的充分,感觉不细腻。我认为战场上面也应该有那种女孩的心理变化的微妙过程,特别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也许是我太过冷酷?我不知道。

    作者的驾驭能力非常强,主线是战争的过程,但是从中穿插着对战士身世的描述,心理的描述,不同场景的切换。你能真切的感觉到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切。

    这本书主要还是体现战士为国捐躯,面对生死的考验奋勇前进的过程。对正面战场的描写并不充分。看完了本书,能从她们的经历中,窥见苏联卫国战争时社会现实的一角。

    杨笑天

  • 8、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没有什么不值得

    没有什么不值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

    海萍

    作为一个80后,对这类苏联红片有着特殊的情节,虽然没有看过原作,但是小的时候中央一台播放过同名电视剧。虽然我看不懂,也看不下来,但是偶尔也会看一两个片段。虽然很想看书,但英译本又不好买,又不爱看中文书,就也作罢。

    后来转机出现了。那天我老姑说有电影票,非要陪我看电影。我爱看电影,可是不是所有的都爱看,但是正好看到新拍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于是就要了一张票。我知道老姑要不是为了陪我,自己也不爱看,我也没客气,就说,你把票给我,我自己去看好了。

    于是,终于有机会看到这个著名的影片。和其他的电影场次不同,我进到电影院里的时候,发现几乎没有什么情侣,来看电影的基本上都是大妈大叔级别的,有的也是子女带着父母来看的。顿时,也缓解了我一个人来看电影的尴尬。

    这个电影在电影院的海报上写道:五个苏联女兵与16个德国大兵的饥饿游戏。我有点不高兴。毕竟,在一个比较保守的80后心中,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题材,用饥饿游戏这样的噱头来吸引眼球,有点糟蹋经典的感觉。而且,战争,绝非游戏。然而,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也不能奢求太多。

    我不想描述更多的情节,毕竟,情节什么的都可以查到,特别是对于一个如此脍炙人口的作品。只想评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面:那是最后一个女兵牺牲之前,次尉与他的对白。我记不住具体的台词,次尉说: 为了保护一个运河(还是桥梁或者铁路来的,记不清了),他们肯定会也派人保护的啊,我太愚蠢了,牺牲了5个姑娘,太不值得了。(我记得他重复了好几次“我让你们来保护运河是很愚蠢的选择,这个是不值得的”)后来,已经身受重伤的女兵对他说: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要保卫它。

    就是这里触动了我的内心。

    这牺牲的五个女兵里,虽然有被德国人害的家破人亡的,但是也有社会的弱势群体,比如有被流放的,有生活条件很差的孤儿,有因为谈恋爱受到部队处分的。如果放在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会说:我凭什么保护我的国家?我的国家有我的地产么?我的国家给我什么了?甚至有人会说:就算做亡国奴又怎么样,哪个政府不压迫人民?反正,很多人都不愿意打仗送死。

    当然,我也不想讨论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话题,因为我也不爱国,我感动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可以是爱国,也可以是任何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这就是我深受感动之处。

    其实这五个女兵中,在牺牲的一刻,有视死如归的,也有意外的,也有

  • 9、 《静悄悄革命》读书笔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力作,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xxxx年出版。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书中很朴实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实际问题并进行认真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书中又深入浅出地阐述现代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正如李季湄教授所说“读罢此书,完全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精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 我读的是前言部分。有这么一个故事:当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学校时,怎么也不肯进教室。他说:“学校里不快乐”。当小林老师问其他同学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答案。第二天小林老师把自己的诗写在黑板上时又引起了孩子们说:“小林老师太温和”的声音。读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我自己,在我身上也有着这样的问题。方法严厉了孩子就太“死”,稍微松一点孩子就太“活”。因此我往往把握不好这一点,不能把两者融合起来。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课堂上,老师倾听的不仅是学生发言的内容,更是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不仅听他们的有声语言,还认真倾听那些可能更有价值的无声的语言。在这样的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2024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老师即使在对教室中的全体学生讲话,他也从心底里意识到,是在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交流。“润泽的教室”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和满足,而这正是教育人性魅力的最好体现。 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是我们新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就多了。对于后进生,虽然自己没有从人格上歧视过他们,但除了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外,很少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在行动上的缺失。以前,比较注重别人的看法与评价,喜欢自己的淡定与从容,但我想没有方向感的淡定与从容终究会演变成颓唐与平庸。我扪心自问,一个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我做到了吗?我觉得自己相距“好老师”还很远很远很远,我没有对学生付出像母亲般的关爱,我在教学上依旧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没有给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幸福感……作为教师的我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工作 积极完善,努力让孩子们感到学校的快乐

  • 10、 《静悄悄革命》读书笔记2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陈志英 当我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就在想这个日本学者伊藤学给书取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2024,大概是因为作者所指的革命,是指作为教育者个体的观点,理念上的革命,因为改变自身的认识理念是最难的事,所以冠之以“革命”,而这个革命最主要发生在自身,所以又谓之“静悄悄”。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颇受启示,下面只是攫取一些片面的、印象最深的感受。 前言里,小林班上的学生,对于“学校不快乐”的呼声,对我很有触动。而对佐藤学教授提到自责的情绪和自厌的念头我也感同身受。坦白的说,我现在就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受。无论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焦虑。总觉得这样也有问题,那样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倘若出现一时的沉默或者学生无法说到自己预设的内容,总是担心完不成教案,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觉得那是教学工作的失败。然后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提示甚至答案,偶尔有几次,还会因此对学生发脾气。然后学生们虽端端正正坐着,却一言不发。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后,发现自己仍然在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了解他们的看法,而不是在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还没有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反思这十年多来的教学,班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常常是草率发言,对于这些学生,我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有不会倾听的学生,是因为有不会倾听的老师。我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在学生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断地再想,接下来的环节是什么呢。看似在听学生的回答,其实已经忽略了他们的回答,以及回答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他们思想的起伏波动。 看来,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让自己和学生学会倾听,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诉说,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只有倾听是一种理解,在努力听懂、理解之后,才能做出积极的反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只有建立了这种谁都能安心地表现自我、相互学习的环境,自己才能摆脱焦虑,学生也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不快乐的。 看完《静悄悄的革命》,我对自己说:埋怨声中,我们永远看不到绿色教育的一线曙光。所以,首先要润泽自己的心态,克服焦虑。然后再努力润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努力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用本书封底的话来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

  • 2019-09-23

  • 2019-10-20

  • 2019-11-11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6-02

  • 2019-11-12

  • 2021-11-09

  • 2019-10-20

  • 2019-10-24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09-23

  • 2022-07-06

  • 2019-10-20

  • 2019-10-09

  • 2021-08-23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09-21

  • 2022-01-24

  • 2019-09-23

  • 2022-04-16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10-20

  • 2021-08-0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1-06-17

  • 2019-09-20

  • 2019-10-29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书笔记
通常读完了精彩的书籍,有些不同的读书心得和体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书笔记栏目给大家提供2024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书笔记以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书笔记精选内容,帮助大家写好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