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静女600字读后感 > 地图 > 静女600字读后感,2024静女600字读后感范文
静女600字读后感相关栏目
静女600字读后感热门栏目
静女600字读后感推荐
静女600字读后感

(共 6901 篇)

  • 1、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读后感通用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读后感通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读后感(篇1)

    我曾一度做那个听风的女子。听风传来耳边的思念,温润薄凉

    的心扉;捎来回忆里的甘霖,抚平昨日的神伤。那些花谢无语的凋

    落,亦曾在平静的心湖里,泛起阵阵涟漪。我只是在背风的山峦,

    做了短暂的休憩,季节的更迭,又会复复往往。于是,在细水长流

    的日子里,我渐渐地学会了遗忘。遗忘朔风曾将繁花吹落,遗忘流

    年曾经暗渡陈仓。

    早年,我看过《庄子.大内篇》,里面有一句相濡以沫,不

    如相忘于江湖,甚是喜欢。素来向往简单清淡的爱情,不掺杂任

    何的垢因。只是纯粹的爱了,然后在素锦年华里,悄悄白了头。可

    是人生又怎会尽如人愿?缘深缘浅早就刻在了三生石上,谁也没有

    必要替别人背负太多过往。

    我曾轻叩记忆的门环,想找寻失散的故人。后来忽知,那些随

    风远走的容颜早已在流年里变得苍白。原来,你不来,我不往,就

    连记忆也会消亡。而我只是做了一个闲庭赏花的路人,看一个女子

    ,从锦绣华年,一直爱到白发苍颜,把华丽的相思,开到花残。

    闲暇,习惯的捧一本墨香,在字里行间里寻找那遗失的桃花源

    ,寻找一份怡然自得的惬意清欢。有时候,以文字煮酒,以纤笔起

    舞,将那些看不破的尘缘,化作安静的墨迹释放出来。不觉中,那

    或深或浅的心绪,已随着一缕墨香,氤氲到远方。留下的,只是如

    瓦尔登湖般的安寂与清凉。

    云中谁寄锦书来?李清照纵然嫁得如意郎,却半生牵念,

    泪作相思,终是一生情难偿。自然知道,她早年也曾幸福快乐过。

    可是那短暂的欢愉,早已掩进了满地花黄。如若一个人,相思

    殆尽终成殇,何不回头把自量?人生中,最爱你的人终是你自己。

    走过一程山水,一程风雨,时光让我领悟到得,终是相忘。

    我并非是个薄情寡义的女子。只是看过了红尘几多寂寥,人情

    似纸张张薄,便不愿让此生背负太多的人间烟火。纵然尘世凡缘参

    不破,我也不愿做过多停留。因为现实早已足够沉重,守着那浅浅

    的梦,何时才是个尽头?

    一直觉得,青灯黄卷是人生最好的陪伴。直到某一天,读到

    红尘是道场,烟雨洗楼台,内心才顿悟,原来静心礼佛的最好场

  • 2、 静而知之 800字

    静是什么?你也许很茫然。

    “忙”是什么?你一定很了然。

    马路上的风驰电掣,人行路上的行色匆匆,人们睑上无不写着一个字——“忙”。“忙”是当下人们最普遍的感受。

    为什么而忙”?为生活,为生计,为赚更多的钱,为得更多的利,为有更大的权,我们有无数个忙碌的理由。但是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丟失了什么?是的,我们丟失了至关重要的——静,心灵的宁静。在忙碌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静”,因为“静而知之”。

    庄子,两千多年前的先贤,穿越时空告诫着行色匆匆的我们:“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

    前有先贤,后有名士。清代李渔在家乡建亭,命名为“旦停亭”,且拟联明志: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他劝诫忙碌于名利场的人们,停一停,歇歇脚,在山水中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获得一种生命的从容。

    静而知之。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以宁静的心灵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你会真正感受到山间那欢悦的鸟鸣。

    “月出惊山鸟,时鸣舂涧中。”王维以他宁静的内心享受着庸碌的世人所无法感受到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美,感受着明月、春鸟、溪流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湾心湖的澄澈宁静之美。

    静而知之。只有保持心灵的宁静,才能真正知晓自己内心的需求,获得深邃的人生感悟。

    还记得那位不朽的苏轼吗?“乌台诗案”使其放逐黄州,在那段穷困潦倒的失意的时光里,他始终保持着心灵的宁静,从容面对,淡然处之,并以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丽诗篇,抒发了旷达豪情,超越了世俗的荣辱毁誉,超越了成败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奢侈品,但其实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让我们以“静”涵养我们的心灵,以心灵的宁静感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生活之理,以心灵的宁静成就生命的从容与淡定。

  • 3、 女囚料峭往事:刘氏女 读后感(3)篇
    女囚料峭往事:刘氏女 读后感 第(1)篇

    它不是一本恐怖小说,但是背后折射的人性复杂和扭曲,却远比一本恐怖小说最残忍最血腥的描述更让人不寒而栗。

    两个多小时读完的小说在篇幅上实属迷你,作者笔触颇具民国遗风,叙述的文字简单到极致,但也就是因为简单,使得小说的脉络更加清晰。

    这是一个关于物喜,己悲,救赎和归属的故事。但也不全是,还有对性别犯罪的一些思考(有机会再展开另一个话题讲述)。

    给儿子做鞋,给同在监狱胃寒的女囚煮红茶,监狱着火的时候甚至二话不说,勇救两条性命的刘月影怎么看都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

    可她偏偏杀了自己的丈夫。

    杀夫,肢解,装坛。作者并没有选择在这里浓墨重笔,几句干练的描写,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了。

    “把盐和花椒均匀地撒上,撒了一层又一层。之后,她用一只手把每一块肉举起来,用另一只抓满了盐的手再重新涂抹,搓揉一次,周周到到,仔仔细细的。”

    读到此处,在这本就清冷的寒夜,脊梁骨都瑟瑟发抖。

    没有地方处理尸体,刘月影将尸体肢解后像腌菜一样装进腌缸里。

    东窗事发是在两年后。丈夫的姐姐,儿子的姑姑来探望,问及月影为什么不做腊肉时,跪在椅子上的栓儿,起劲地对母亲喊道:

    “妈,你腌的爸爸的肉,该吃得了吗?”

    藏在心底最黑暗处的东西,不想被亲生儿子一句话击中,刺穿,并搅翻出来晾晒到最光亮的地方。

    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你可能会按照逻辑寻思:得是什么样深仇大恨才能让一个女子杀夫后肢解还腌渍?家暴,变态,或者是忍辱和杀父仇人结婚,伺机报仇?

    一切源于一场包办婚姻。

    月影嫁给了比自己大很多,身高还矮很多的男人老魏。但怎么说呢,各得其所。一个娶到媳妇儿,一个如愿以偿的进了工厂做一名女工,扫了盲,也因此越来越瞧不上自己又老又矮的丈夫。

    但,这不是杀人的动机,动机源于丈夫的病。

    “正是夏天,热的要死。突然,听见屋里头发出一声怪叫,太吓人了!简直就不是人声,我以为有什么野兽钻进来了,赶忙放下菜刀,跑进里屋,就见老魏直直地躺倒在地,怎么喊,也不应。手掌攥得像猪蹄,脚板往外拧,眼皮向上翻,翻得只剩下眼白。没一奌人样儿,就是往动物园送,也不知该关进哪个笼子。我蹲开去扶他,谁知浑身僵硬,用足气力也都搬不动。他先是尖叫,跟着就吐白沫,吐着吐着,血就从嘴角流出来,原来是把自己的舌头嚼烂了——哪里见过这样的病?我也瘫在地上。他的尿流下来,洇湿了我的褂子。”

    这是笔锋温润淡泊的作者在本书中最刻薄的两次描

  • 4、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读后感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读后感

    刘钰佳

    一湖春水一溪月,一剪闲云一纸鸢。

    一路风尘一烟华,一世浮生一刹那。

    ——题记

    茫茫书海中,许是执念,许是因缘际会,你的名儿,便轻易留住了我的眸光——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略略翻过,文辞间的质朴,句读间的婉约,于你我,于散文,于一帧帧风景竟是一场完美的邂逅。

    中华文字亘古相传,源远流长,而我独爱散文。它可以是江南旧梦间的似水年华;可以是铮铮铁骨中的一片丹心;亦可以是时光里缓缓拨弄的影像留声。辞藻间,遥遥随了作者,淡了浮华,远了名利,唯有心间的一份安宁、一份祥和,一份亟待"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执念。

    一花一叶总关禅,一曲云水释禅心。花开莲现,花落莲成。人生犹如一盏禅茶,那些红尘中的擦肩,那些世俗的纷乱,于慢慢漾开的涟漪中,终将归于平静。素衣素心,更深露重,月落霜华之时,愿为佛前一瓣青莲,忘却尘埃,摒弃烦乱,静心而眠。

    散了烟云,换了流年,推开韶光虚掩的重门,遥望封存在古镇的人情旧物,即使岁月不知改了多少次容颜,而古镇却不敢轻易改变当初的模样。山一程,水一程,古朴的青石路,沉睡的斗拱,依旧那样安然与无恙,于静默间,于微光摇曳中,描摹着千年的旧梦。烟云繁华,是你带我走过了如梦的西塘、丹青的婺源、水墨的徽州、风情的丽江……指尖溜走的是清雅的文字,但抹不去的是徜徉于古镇中的那一段段慵懒的记忆。1463724124901171.jpeg

    寻觅江南繁华的旧梦,是你在我的脑海中临摹;等待那朵寂寞的莲开,是你在我的心间描绘;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是你在我的记忆中流连;如此细腻,如此醉人,你笔触下的景,竟似隔窗眺望的眼,徜徉在山水古镇、垂眸于青灯古刹、流连于湖光山色,如梦如幻,静谧端雅,心中猝然涌起一丝希冀,愿投笔行万里路,提笔书俊逸诗篇。

    从一座城到一个镇,从一帧山水到一场旧梦,春水说不尽胧月的婉约;闲云挡不住纸鸢的飘摇;一路风尘拭不去历史的烟华,一世浮生也仅仅是刹那的缩影。听你静静地诉说这来往的缘分,俯瞰烟火人间,细品岁月静好,慢享现世安稳,原是如此的美,如此的醉人。

  • 5、 卖花女读后感

    卖花女读后感(一)

    三毛是我在中学时代就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她的《闹学记》《稻草人手记》等作品相信有不少人也拜读过。但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卖花女》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以骗为生的非洲卖花老妇的形象。虽然是上当受骗,可在三毛的笔下,那妇人却也并不十分可恨。轻松、幽默的文笔,把个老奸巨猾的卖花女写得是伶牙俐齿,左右逢源。倒是三毛本人十分值得同情,一家人不停地在为善良买单,最后竟落得望风而逃的下场。

    看着这令人捧腹的作品,不觉又想起三毛,想起学生时代,想起无忧无虑的日子。只记得那时所有读过她作品的人都在羡慕她流浪的生活,都爱听她的心声那曲《橄榄树》。只是现在的孩子几乎不知三毛为何许人也。三毛那单纯的快乐,不会只影响我们那代人吧?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不乏有行万里路的人;但三毛的万里行程,为读者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精神享受。三毛的写作风格,应是我们的学生当好好学的吧?即便是讨论一下三毛这个人也会令人深受启发:一个在作品中表现出如许达观、开朗的性格的人,居然会以自杀来作为人生的结局,这红尘究竟应当如何来看待?一个倍受争议的作家本身就是学生阅读兴趣所在。

    卖花女读后感(二)

    萧伯纳是现实主义戏剧家,其作品多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他擅长用幽默的语言和荒谬的剧情来体现自身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讽刺,这一特点在其作品《卖花女》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卖花女》原名为《辟格梅林》源于希腊神话,作者引用该名也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故事主要讲述了在躲雨的屋檐下,语言学家希金斯巧遇卖花女莉莎和语言研究家皮克林。此后希金斯和皮克林两人设置了一场赌局,如果希金斯教授能在6个月内使莉莎从一个粗俗的卖花女蜕变成一位能出席任何高贵场合的名门小姐,皮克林为莉莎付学费以及承认希金斯是最伟大的语言学家。莉莎在经过6各月的训练后改变了她的语言和外表,完全脱离了出身贫寒,言行粗俗的卖花女形象,成为了一位在任何场合都引人瞩目的贵族小姐。

    莉莎以其高贵的气质,礼貌的言语成功的欺骗了那些所谓的上流名人,连希金斯和皮克林也被其所吸引。蜕变后的莉莎成功的礼貌而又犀利的言语对希金斯进行语言上的反击,而气急败坏的希金斯暴露出一系列不符合他身份的语言和行为,这是喜剧的讽刺性达到了一个高潮。此时被视为资产阶级上流社会道德模范的希金斯在卖花女面前成为了一个语言粗俗,毫无无礼貌的小市民,而与卖花女的优雅谈吐

  • 6、 静虚村记读后感

    静虚村记读后感(一)

    那是一个被称作是静虚村的村子。一个远离了热闹的清静的地方,一个远离了繁华的拙朴的地方。他是看倦了城里的高楼大厦,腻烦了城里的熙熙攘攘,走出了城市,走进了乡里的农舍。

    把他留在这里的或许是这里的景。村里没有话,却有许许多多的树,最多的要树槐树。村里常有人做槐花蒸饭,平淡的米粒间却透出一股农村的甜香。燕儿和喜鹊怕是也喜欢这里的景致,来这里筑巢。整个村子好似一个绿色的公园,周围的长着青苔的围墙,把这里围成了一个世外仙境,丑陋与阴暗与这里无关。三搂粗的树,花枝招展三五成群的姑娘们,这里的一切都是美的。但最能让他感动的应是这里乡人的纯朴与傻味。

    是的,使这里的人把他留在了这里。一个从城里来的大作家,为一个无名的小村子写记,为村里的孩子辅导作文,并且住了下来,只能说明他是真的喜欢上了这里。

    最近听一首歌《稻香》,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读这篇文章时让我想起了这首歌。它们都有着浓浓的乡愁情节。仿佛一个游子,独自走在客地的路上。凄冷夜,无人街。路灯暖色调的光晕下,照射亮了回忆里某个家乡的回忆。那里的纯朴与温暖,与这里的淡漠和饥冷形成了怎样的对比,刺痛了游子的心,激起了怎样的对乡愁的渴望啊!若这是篇小说,若并不真有那么一个甜美的地方,也许贾平凹先生正是在这样的情思下才写了这一篇文章的吧。

    夜色正浓,村里的人都已入睡,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一个淘气的男孩无意闯入了这里。贾先生见了,抚摸着他的头,轻声说:嘘,安静。这里是静嘘村。

    静虚村记读后感(二)

    《静虚村记》中的和谐美也源于自然的人化。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人心灵的投射。

    人在呼唤自然,自然也在回应人类。作者厌倦了城市中的人情冷落,静虚村便有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味,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就连那茅屋梁上的燕子也颇解人意的从不撒下粪来,也不见在屋里落一根羽毛。这种自然与人的默契已超出了人与人的交流,(.org)它是作者内心纯净无念时产生的,而这一时刻人即是自然,自然即是人。他们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即天人合一以及佛道思想。

  • 7、 静等花开—《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3000字

    静等花开—《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3000字:

    把问题转化成技能,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也认为是不符合实际及不可能的。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方若琳能把她的问题改正过来并且不在屡教不改就已经很好了。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儿童技能教养法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解决孩子现存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学会某种能够帮助自己克服这个问题的技能。因此说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他需要学习什么或者他需要在哪方面变得更好一点,家长的角色在此时就变的至关重要,如何去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孩子如何用更好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我应该可以先自己尝试一下如果当自己生气情绪失控的时候,我想学习控制情绪的技能,让自己快速熄火。经过一些练习才能掌握把事情做对的技能。把问题转化为要学习的技能,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读完这一篇以后,觉得自己似乎有很多困惑很久的难题可以迎刃而解了,孩子不想去改变和学习的事情很多,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她这样做不对,急于去让她(他)改正过来,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往往都是用命令的口气去说:必须改过来,必须学会等等一系列强制性的语言。孩子不情愿,是因为我们家长没有让他(她)看到学习这项技能以后,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孩子越是了解学习技能带来的好处,积极性就越高。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尝试了。给技能起个名字应该是每个小朋友最喜欢的吧!很有意思的一段:选择一个魔法宝贝。其实这一段落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的童年妈妈在外地做生意,很少在家,那时候爸爸跟我说你是女孩子了应该自己睡觉,强制性的、必须自己睡。为此我害怕的天天晚上蒙着被子睡觉,有时候还会偷偷掉眼泪。后来妈妈跟我说:要想不害怕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个你认为很强大的人。也就是这篇所提到的隐形的“存在体”能够帮助孩子们去学习技能和克服困难。

    《儿童技能教养法》快读完一半了,整篇知识梳理清晰透彻,浅显易懂。“招募支持者、给孩子建立信心、策划庆祝的方式、为技能下个定义、为孩子广而告之”等等……通过如此之多的方法去把问题转换成她的技能。我决定从方若琳的第一问题开始“打断别人讲话”。首先需要有人赞扬和支持,偶尔她失去这个技能时,去提醒并帮助她,建立信心也是必不可少的,给她一个你相信她能行,能成功的合理解释,一但成功就可以和她好好庆祝了,

  • 8、 月夜静悄悄读后感

    月夜静悄悄读后感范文一

    这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几遍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想从这篇文章里读到什么,是爱的真谛吗?还是爱的最终?

    大牛的心里喜欢兰兰,可是兰兰与大牛怎么也不般配,兰兰明天就要走了,大牛舍不得她,用最原始的淳朴去破坏,只希望她留下,可是现实呢?该走的还是要走,留也留不住。

    真正的爱到底该是怎样的?是用自己难舍的心伤去为心爱的人祝福,是希望她快乐、幸福。可是,这样的爱需要太大的勇气,谁愿意放弃自己的幸福,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她离自己远去。突然想起和高中舍友郭旋一起说过这个话题爱是需要一辈子去学习的现在想来,纯真的东西往往经不起岁月的摩擦。

    爱久了,似乎平淡了,有时会令人觉得更是一种淡忘。可是真正的爱确是这样一个过程:初识新奇热恋激情平淡长久。这不仅是一对恋人成长的过程,更是他们一起性格磨合的时期。爱的最高真谛是平淡。有时淡淡地想,淡淡的念,淡淡的回忆一起走过的美好,总会会心一笑,有着感慨万千,心里总会流过一股幸福的暖流。年龄的成长意味着面对责任的增大,事情渐渐不再局限于身边的琐碎,而要面向未卜的未来。时间不允许我们拖延,更不允许我们在颓废地成长,无知地向前。

    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必须无限地度过,忘了从哪儿看过人的一生都是在为年老积蓄美好,只为年老时有更多美好的回忆说来也是,空虚的四周,对生命而言,似乎一切都只是浮云,真正留下的也只是回忆。

    身边总有太多的人来了又去,有人来,也有人走。只有一个愿意相伴的她时刻围绕在左右,还有那个温暖的家。爱这个字好重,曾几何时,痴心妄想已远去,留给自己碌碌无为。茫然失措般行走,去发现还有路一直在身边,我会好好珍惜属于我人生的璐,因为我知道她一直在那里等着我的成功。

    想为爱赋予更过属于我们的美好,那就用理想加屋,尊敬补窗,公平铺路,互爱成地,温馨营造爱的天堂。人生有太多美好,但看你是否愿用心去把握,用心得以升华,升华得以真爱。

    爱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珍惜。有人说过爱情里没有什么错与对,只有谁是否珍惜。大牛,其实有点悲剧了,可是他也将最美好的自己送给了心爱的兰兰,这也就值了。兰兰很幸运,同时也愿美好将与她为伴。宝贝,四年的考验我们马上走过一半,我坚信只要用心去 感悟对方的心,我们将幸福永远。

    加油,我爱的人!

    《月夜静悄悄》读后感范文二

    《月夜静悄悄》是当代着名作家路遥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美丽月夜的伤心故事,大队书记高明楼

  • 9、 关于《静悄悄的革命》的读后感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以上所引出自《静悄悄的革命》,作者佐藤学,一名做事态度极其认真的日本人。刚拿到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反应是:“估计这又会是一本充斥教育理念,生涩难懂的书籍。”因此一直将这本书放在家中,书本上都落上了灰尘。寒假过半,想起有读书笔记的任务,故选一暖洋洋的午后,准备读读该书。拿起这本书翻了几页,然后就停不下来了。我的感受是等你真正开始读这本书之后,你会被佐藤学先生的认真、朴实,尤其是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一针见血的批判所震动。

    比如,对虚假主体性的质疑。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不少人为学生主体性摇旗呐喊,但常常不自觉地走向另一个极端,佐藤学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主体性”神话。这种“主体性”神话的观点把“学生”的要素推到了极致,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其他要素。佐藤学先生认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不能活生生地割裂,不能凸显其中一个因素或加以夸饰。

    虽然佐藤学先生是对日本的课堂进行观察后总结的“主体性”神话,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样的吗?作者这段话让我会心一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几个地方(中国、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儒教圈的国家)在把‘主体性’绝对化的同时,其教学的状况又是世界各国中,被大一统教学形式最顽固地支配着的地方。”你看,佐藤学先生揭露得多彻底,切中时弊,让人读来酣畅淋漓。

    当然,佐藤学先生描述完“主体性”神话现象后,同样批判了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育中的形式主义。

    最典型的,例如“手势”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头、剪刀、布”的手势来表达意见。如果对前面的同学的发言表示赞同,就举出“布”的手势,反对的话就手握拳头出示“石头”,要提问时就举起“剪刀”。这种形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如经常是在订正作业时请学生说对的举手,还有一些五花八门、挖空心思的手势。原先我们总以为这样可以活跃气氛,调整课堂节奏。但是作者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认为,“手势”在操作上对学生产生了制约,要知道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对于每个问题的思考也是不同的,对于某个问题的判断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表达观点,也就是说应该允许产生其它的想法或答案。

    应用“手势”教学还有个更大的

  • 10、 《一场静悄悄的产权变革》读后感600字

    如果没有产权制度的深刻变革,民营经济断不可能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人所共知的巨大贡献。德平同志的这个观点,对破除传统观念的禁锢,深化和提升对民营经济性质与作用的认识,以及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都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如何看待业已发生产权变革的民营经济的性质及其作用,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理论认识和政策实践问题。将非公有制经济看作私营经济成分,将其与公有制经济相并列;一些惯于从所谓姓资姓社角度看问题的人,还坚持将其与公有制相对立;这在我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德平同志对此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他指出,4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发生了静悄悄的变革,不少民营企业走上了公众公司的道路,出现了由众多自然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一些公司已经上市。

    他问道,对于这些早已越出了当初家族企业范畴的企业,还能看作私人企业吗?我认为他的这个质疑是非常中肯、切中要害的。他又根据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以及改革的丰富实践经验,极有说服力地指出:如果没有产权制度的深刻变革,民营经济断不可能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人所共知的巨大贡献。

    德平同志的这个观点,对破除传统观念的禁锢,深化和提升对民营经济性质与作用的认识,以及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都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通过公司化道路改革国企的体制,虽然早有共识,但如何体现和落实国企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则仍然有待认识和实践的突破。

    德平同志提出,我国独资公司的全民所有制性质问题,应体现为国有公司和全民之间一种信托关系,全民应是受益人。这样说是理所当然的。这应成为对国企改革的一项基本要求。总之,德平同志这篇文章,论题集中且直击要害,观点明确且论证周到,意义重大,很值得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和研究。

  • 2019-09-26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10-20

  • 2019-10-23

  • 2019-10-11

  • 2019-11-08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1-04

  • 2019-10-20

  • 2019-09-19

  • 2022-12-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0-20

  • 2019-10-23

  • 2019-09-19

  • 2019-10-12

静女600字读后感
静女600字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静女600字读后感,静女600字读后感范文,2024静女600字读后感等,为大家撰写静女600字读后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