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 地图 >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024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相关栏目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热门栏目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共 4031 篇)

  • 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集锦4篇)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考虑到你的需要,我们特地编辑了“《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使我很感动。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想要写一篇读后感,你在网上看到过其他人写的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吗?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 篇1

    一、建立“静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

  • 2、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

    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就是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那么,教师怎样倾听学生才是真正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生了共振,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静悄悄的革命》第四节“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将给我们揭开谜底。

    带着问题开启本周的阅读,然而,要想解惑却不是那么容易。作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表述方式让人初读时不能捕捉住其观点的。反复阅读数遍,似乎才触及到作者表达的意图,也许这就是阅读经典的不同之处吧,它绝不会供手托出明确的观点,需要人进行脑力加工方可获得真知。本节作者首先给我们提供了教师倾听学生发言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对学生的发言不断附和、帮腔、评价和概括,或者将学生的发言板书下来。在作者看来这种倾听方式看似师生对话互动得很热闹,实质上是教师害怕沉默、维持教学进程的一种应对方式。在教师心底,关注学生的发言是为了推进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真正关注学生发言背后的思考与情感投入。“下一步该做什么”折射出来的是教师对教学失控的一种焦虑,操纵学生服务于教学,控制教学的进程才是教师真实的意图。细细剖析,我们终于发现这种倾听方式并不走心,不是真正的倾听学生。

    那么,走心的倾听学生又该是怎么样的呢?作者指出,真正的倾听是要理解学生的发言。不仅要“理解”学生说话的内容,还要理解话语背后潜在的复杂的想法和情感,即学生为什么会这么说,他是怎么想的?只有挖掘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生共振。对于精彩的发言抱以真心的欣赏和赞美,对于不完美的发言,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然后,找到认知的症结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认知与理解。就如文中那个形象的比喻,师生对话交流就好比打棒球,老师既要能接住学生传过来的好球,也要能接住学生传过来的“坏球”,能接住传过来的“坏球”对学生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只有这样师生的“传球之旅”才是令人愉快的。

    联系到当下的课堂教学,师生这种愉快的“传球游戏”究竟该如何实施

  • 3、 [荐]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汇总7篇)

    常言道:“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我们平时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书的,通常老师会在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用来记录自己当时阅读后的一些体会和感触,写好读后感,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荐]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汇总7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

    《静悄悄的革命》,听到书名我就在想象:革命,怎么革命呢?课堂吗?学生吗?教师吗?教法吗?……很多问题不自觉地从脑海里蹦出来了。拿到这本书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静静地阅读。当然首先我就认真看了作者简介,原来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也许是历史对我的影响,我对日本人、日本国可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不过,我对日本的教育还是很好奇的。因为日本国家发达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十分重视。

    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我的思绪竟然不断变化着:首先我很震惊。佐滕学先生认为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他竟然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xx年来一直如此。他说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点点滴滴小事,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这该需要怎样的毅力啊。反思自己,总觉得很忙,无暇进行自己的专业研究,并满足于各种理由原谅自己的停止不前。与之相比,自觉惭愧。读着读着,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其次。我竟然很懵懂。以前看书,虽不能一目十行,但也能达到“一目五行”的速度,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的,读这本书时,我竟然不得不再次放慢速度,什么“‘主体性’神话”,什么“主体性假象”,什么“‘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让我感到很懵懂,不得不放慢速度细嚼慢咽。最后,我很有感触。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那么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2

    教师间怎样构成“合作性同事”的关联呢?务必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

  • 4、 [精华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读后感范文6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精华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读后感范文6篇”,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读后感 篇1

    最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20xx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读它仍然为时不晚。

    读过之后,我静下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怎样去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

    首先,让教室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而实际上通常是极少数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对学生的评价。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我们既要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师”。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还可能有这些原因:学生不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胆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逼近邀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出的内在的声音,“教师便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那些课上不发言的现象就会多一些理解了。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

  • 5、 热门精选: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132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一篇的读后感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门精选: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132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篇一】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文中精辟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精辟之二: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教师面对的、处理的是一个一个的单独的生命体,因为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和差异,教师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

  • 6、 月度推荐: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1320字)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我相信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书籍的读后感。读后感是阅读一本书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记录。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月度推荐: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1320字)”,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篇一)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文中精辟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精辟之二: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教师面对的、处理的是一个一个的单独的生命体,因为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和差异,教师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

  • 7、 推荐!《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实用版五篇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和心得体会。那么,我们如何去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推荐!《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实用版五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一)

    最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20xx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读它仍然为时不晚。

    读过之后,我静下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怎样去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

    首先,让教室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而实际上通常是极少数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对学生的评价。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我们既要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师”。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还可能有这些原因:学生不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胆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逼近邀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出的内在的声音,“教师便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那些课上不发言的现象就会多一些理解了。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

  • 8、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范文优选五篇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怎样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进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范文优选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篇一)

    最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20xx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读它仍然为时不晚。

    读过之后,我静下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怎样去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

    首先,让教室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而实际上通常是极少数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对学生的评价。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我们既要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师”。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还可能有这些原因:学生不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胆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逼近邀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出的内在的声音,“教师便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那些课上不发言的现象就会多一些理解了。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

  • 9、 [跟我写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汇总五篇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跟我写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汇总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一)

    最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20xx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读它仍然为时不晚。

    读过之后,我静下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怎样去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

    首先,让教室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而实际上通常是极少数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对学生的评价。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我们既要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师”。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还可能有这些原因:学生不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胆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逼近邀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出的内在的声音,“教师便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那些课上不发言的现象就会多一些理解了。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

  • 10、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范文优选1020字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篇一】

    最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20xx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读它仍然为时不晚。

    读过之后,我静下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怎样去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

    首先,让教室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而实际上通常是极少数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对学生的评价。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我们既要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师”。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还可能有这些原因:学生不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胆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逼近邀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出的内在的声音,“教师便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那些课上不发言的现象就会多一些理解了。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的进行活动,使得“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篇二)

    这个假期,我又翻开了书柜中《静悄悄的革命》这一本书,想起当初捧回这本书时,心中莫名就有一种亲切感,心中揣测着这本书里讲了一些什么呢?我

  • 2022-04-16

  • 2022-03-21

  • 2022-02-15

  • 2022-02-03

  • 2022-02-01

  • 2022-02-01

  • 2022-01-24

  • 2022-01-24

  • 2022-01-24

  • 2021-09-23

  • 2021-08-23

  • 2021-06-17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1-05-22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0-24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6-02

  • 2019-10-29

  • 2019-11-12

  • 2021-05-22

  • 2019-11-12

  • 2021-11-09

  • 2019-09-26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024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