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学会提问读后感 > 地图 > 学会提问读后感,2024学会提问读后感
学会提问读后感相关栏目
学会提问读后感热门栏目
学会提问读后感推荐
学会提问读后感

(共 4019 篇)

  • 1、 《学会提问》读后感1000字(优秀范文)

    最近读到一本实用性书籍,书名是《学会提问》,这本书不仅仅讲授了如何提出好问题,更多的是告诉读者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导大家通过提问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及论述,同时讲解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方法。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为什么需要批判性的思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资讯包围。资讯是信息的承载方式,而资讯的撰写者常常并未做到光明磊落,时常是真假参半,例如作为资讯接收者的我,就往往易受情感控制,不能做到理性思考,故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为了得出正确结论,事实上要做的应该是,倾听不同领域意见的同时,对资讯进行分门别类和评估,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用他们的意见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在选择取舍中,理解了他人的观点并仔细思考权衡,最终才能选择个人意义上的最优解。

    书中用“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之间的类比,加深了我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的理解。海绵式思维指的是类似于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信息。而淘金式思维则是带着问题去接收信息,这种思维就需要去主动参与,不断质疑并作出取舍。

    例如读一本书,海绵式思维顶多是选择性获得信息,通常只会在阅读句子时思考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在标注重点时思考这个段落的关键在哪里,而后归纳总结并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淘金式思维则是主动思考并与信息提供者互动,比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提出了这个观点;质疑推理,作者的推导过程是否合乎逻辑;评估材料,思考这些论据可信度有多少,这样的批判性思考才能让我们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书中指出,在批判性思考时必须注意到三个问题,一是每个人的想法及决定都有自己的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习惯等个人印记;二是在接受观点时情感卷入的危险就在于,很难去清晰思考他人表述的合理性;三是一个成功且积极的学习者,对任何观点都保持开放性,并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

    这三个问题让我联想到在日常信访工作中与群众沟通交流时的场景,而批判性的思维在实际信访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信访群众面对面时,可以采取“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增进了解,观察外貌和情绪、倾听问题及诉求、询问重点和细节,提出措施及办法。深入沟通尝试获取信访群众经历、习惯、价值观等个人印记,从大量口语化的内容中筛选出信访问题的关键部分,摒弃固有习惯,抑制情感介入来清晰思考群众表述的合理性,保持质疑和批判并通

  • 2、 学会提问读后感

    学会提问读后感(一)

    吕东明

    最近科技界处于长跑中的憩息阶段,很多厂商的新机都因为供应链问题拖后了。虽然爆料不断,但真正的新机也还就那么几款。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其实也没什么可值得推送的,包括今后也是,可能推送的文章,就真的只是文章了,但我还是会精简内容,也小标题的方式向大家呈现,感谢厚爱。

    《学会提问》不是一般的书

    其实我是最不爱看书的一类人,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当然,我意识到自己“阅读速度慢”是因为最近在看另一本书《如何高效阅读》,等我读完了应该会再写一篇类似的读后感)。要自己完全看完一本书,大概需要花费30小时以上,所以很多书包括身边借来的书在我面前基本上看了一两页就不看了,但这本书我却一口气看完了。因为:他是我买的。

    当然,我也不是突然心血来潮就去买它了。因为我的一个精神领袖:罗老师,在很多场合都公开夸过这本书,终于我按捺不住了......

    从翻开它的第一页,直到读完它以后,给我的感觉都是非常不一般的。坦率的讲我甚至之前以为【名书】讲的都是一些故事,类似于: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等,但其实还有一些类似于纯粹方法策略的工具书籍,那《学会提问》便是这么一本书。

    学会提问?我会提问~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恶意就是:讲的是如何问问题吗?那我基本上不需要了。我以极度片面的思维方式揣测作者定书名的意图。我读完后明白它其实讲的是:革命批评精神。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本身讲的是: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即学会去提问。

    (革命批评精神:对事物有相对全面的认识,看见他的好与坏,对其进行批判认识,革命地应用)

    我发现看完它的最大不同是,我甚至现在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都会常常不自觉的去否定。但我却也能很好的抑制自己不去【说出来】。因为我还不想被很多人厌恶。

    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1.意识到证据效力的强弱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由哪些所谓的:专家、大师、老师、当事人证词、典型案例或者极为专业的人员说出来的话,切记要批评认识,不要奉为《圣经》,甚至可以当面否定。

    即便对于自身的直觉、甚至个人经历和经验总结,都不要轻易去认定。这一个环节很可能深深的误导自己。

    2.了解22中谬误:

    光环效应谬误

    乱扣帽子谬误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稻草人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

    滑坡谬误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偷换概念谬误

    诉诸公众谬误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诉诸感情谬误

    事后归因谬误

    基本归因谬误

    转移

  • 3、 《学会提问》读后感1000字

    读书的过程,除了愉悦,也是思绪的梳理,这记录亦是心灵沉淀的过程。连续十天时间,每天按相似的模板进行分析,画思维导图。在第十天,突然反思寻找:发散的思维呢?有效的提问呢?原来不知不觉中僵化的思维潜藏在每日的打卡中了。如何破开这种僵化?从而提出有效的关键性问题,并拓展开思维?

    整体回顾下这本书的几个论点,在脑中构想下它的框架,这样就可以得到发散性思维?

    不,这只是在脑中对这本书的概念有个大概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可以带给我什么呢?可以让我再看到具体的实例,案例,能够触发对其概念的理解?

    前些天在笔记中,思考并将好几个谬误的概念写出,在生活中,却一时联想不出,为什么呢?是因为我只知概念,却没有联系实际,如何联系实际?多进行这样几次的训练,那么遇到同等类似的情景与案例,就会触发这种概念按钮。

    很多时候在生活中,喜欢用类比进行论述或论证,它在用具有相同特质或属性的事物,让人能够去理解我们想表达的概念或论点,事实上类比都是错误的假设,意思是它其实没有百分百的能够严谨定义我们所想要类比的概念或论点,但是为了方便我们去理解所想表述的论点或概念的含义,进行恰当地类比是非常必要的。在写文的时候会让文章更加通俗好懂,让读者更能够理解,也更能缩小彼此的知识诅咒。

    在进行论证的时候,有没有替代的原因,辨别论证中数据的欺骗性,同时观察有没有重要信息在论证中被省略了,最后在各种假设中得出合理的结论,这样的论述在逻辑中显得格外重要,在生活中虽然我们没有细细的去研读规则,但细细分析后发现其实很多都时符合其规则的。而其中并不符合的,发生谬误的,也是我们需要进行仔细辨析并竭力避免。

    前些天在思考稻草人谬误的时候,仔细看了它的含义: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在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的时候,我却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后想到了曾看过的这样一句话:你今天都没有和我说话,是不是你不爱我了?我想你会很容易理解这样的例子。因为生活中,小说中经常发生,而这和稻草人谬误的含义很吻合。

    知道这些谬误有什么好处呢?在生活中知道这些谬误,让我们对话语的构成和表达的含义会更能理解,并且从中得到可以修正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我们自己表达的时候也会更严谨,在反驳别人的时候也会更有说服力。除了说服别人,让自己在生活中面对谬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触发实质的论点。理清思绪,更好的思考与对话。

  • 4、 书外音_《学会提问》读后感

    书外音——学会提问读后感

    翻开书,我的习惯是看完目录和序言后先对自己进行提问,这一类思维提升的书更是如此,往往我的问题由如下环节构成:

    1、我希望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技能和思维方式?

    2、我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心得?是否可以进行提炼?还有哪些经验需要作者的点拨?

    3、我在这个方面有哪些失败的经验和做法?我曾尝试过哪些技巧来克服但是并没有作用?

    4、假设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要对几种不同的人群介绍这本书,我会使用什么角度?(无答案)

    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在这一类的书本面前,不仅收获颇丰,而且速度也明显越来越快。因为在阅读之前先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汇总和梳理,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会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点,甚至作者思维不同点会如同跳入眼帘一般,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然而这个阅读习惯在这一次的看书中,却起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作用——转变我的读书时的思维立场。

    因为跟随着我的老师做过的思维的锻炼做的比较多。在很早期的时候,便已经形成了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发生的事情进行重审,模拟场景思考,从而锻炼批判性的意识习惯。所以初读的时候,好像是把老师教授的观点和方法,重新模拟和熟练了一次,当然还有一些双向的查漏补缺。让我对这一类的方法有了更系统和细致思考。但是这并不是我读此书的初衷。

    人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定型,很难通过一两本书的阅读,来提升自己思维的敏锐度,提升自己阅读的质量。而反复的锤炼与其在随书阅读中,不如放在每日的工作和思考中,对日常的反思和模拟,才是真正思维锻炼的地方,也才是真正能让我们有兴趣深入下去的地方。

    第一个书外音,来自于一个自问:这本书我想要得到什么?书中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写作者。

    当视角发生转变,我不再是需要进行批判的接受者,而是要说服听众的写作者的时候,便发生了有意思的事情。

    不过这个有意思,不是来源于避免谬误,而是来源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谬误?

    身为老师,一个普通的老师,我们日常要面对的不是保持高度敏锐的专家,而是模棱两可容易混淆的普通人。而在交流与写作中合理使用一些“谬误”,反而更加能够清晰的传达我们的指向性,表述我们的结论。

    比如我饶有兴致地看到了我最常使用的“滑坡推理谬误”和“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在和家长的交流以及我日常的教学日志中,我经常无意识地在巧妙使用这两招。我会以我从初中到小学的教学经验,以及家长们对公众心理的模糊定位,来对我的目标指向

  • 5、 感悟:《学会提问》读后感2篇

    感悟:《学会提问》读后感2篇

    理性思考 科学评判

    市政协 蔡文永

    《学会提问》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我顿时发现,原来平时我阅读文章,都是全盘接受作者观点的,我习惯去努力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习惯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觉不自觉地会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而批判性思维让你掌握主动权,让你带着问题去读书,让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中来,以怀疑的态度去分析作者观点的真伪。批判性思维是让人理性评判作者的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如果学会了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就会拥有良好的鉴别力,就会去伪存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日常工作,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找出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你会发现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干扰的?别人的说法有没有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推理是否正确?只有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梳理、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解脱出来,开拓视野,理性思考,科学评判。

    学会批判性思考

    大溪镇 厉小波

    《学会提问》这本书是我党校四本必读书目第一本读的书,其实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一是因为阅读速度慢,二是因为看了书后不知道作何评价,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但是读了《学会提问》这本书后对我启发很大。

    该书以不同角度和大量的示例向我们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模式,或者更准确来说,这本书教人如何针对现有的事情或已经形成的结论,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真相。例如我们读书要带着批判性的观点去读书,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后,我们能发现读书的乐趣以及提高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应对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想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必须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批判性思维是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是在主动思维中对已知或结论等积极辨析判断,并能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断定,在评判中形成主观结论的较为全面的思维,它需要我们有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的事实和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为依据。

    批判性思考的人往往会对问题报以怀疑、审视的态度,他们会推敲这个问题背后所有的可能性,用自己的方式排除只留下

  • 6、 《学会提问》有感800字

    学会提问,作者分别用等等,你说什么?是一切理解的源泉;不知道为什么?是一切好奇心的根源;我们能不能至少是一切进步的起始;我能帮什么忙?是所有美满关系的根基;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能帮助你触及生活的核心等五个部分来做出了阐述。

    提出等等,你说什么我觉得需要分时间段和不同情况下来说这句话,这一段相对其它观点没问题,是需要在了解清楚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做判断和决定,但是,我个人觉得两人在沟通或交谈时,等等,你说什么,给人一种不尊重,不重视并忽视对方的感觉,所以在特殊情况下,还是不建议用这句话打断交谈方式。

    在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章节中,了解了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问题和好奇心都没有,那该活的多无趣,当不断的提出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能不能的时候,也是我们在对这个无知的世界进一步的了解,对一个陌生环境的发问,只有不断的提问,才能更容易的发现问题并改进。

    我们能不能至少...这是用一种商量的提问方式来进行沟通,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排斥的心态去对待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来解决并沟通的最好的一种交流方式。

    还有作者提出的,努力尝试比结果更重要,其实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沟通,无非都是如此,只要我们勇于踏出第一步,后面真的就不是什么难题了,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踏出第一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点了。

    而在读我能帮你什么...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有些时候只是需要倾听,并非是提出建议,而我恰恰相反,站错了位置,本来应该是倾听的,结果自以为是的站在了救世主的位置上,这一篇章也算是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要把自以为是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这个在交流或者工作时,都是我们在做下一步打算时的前提,就比如作者列举出在医院因为生孩子时所发生的问题,在一系列问题出现厚,总结出每个人犯的错误,因为没有考虑到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才导致出现那么多琐碎又不紧急的小事,而差点耽误生产,还好没有发生太严重的事情。所以在做事前,考虑要什么,重点是什么,方向在哪里,才能更有效的完成一件事。

    关于工作、家庭、友情,以及该如何行善,这些主题中的重点,还是在于个人,这个没有人可以做评判的。

    如果你的生活由好奇心和理解力的阴阳两极驱动,如果你保持愿意尝试新事物、帮助别人、从别人那里学习的劲头,如果你能专注于对你真正重要的事物,那么我相信,当提出附加问题的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有资格回答:我得到了。

  • 7、 学会提问观后感汇总

    好的电影总是会让我们印象深刻,每次看完一部作品都会被心得感悟所影响,能将共鸣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观后感存在的意义。写多了观后感,我们的写作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怎样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感受在观后感中记录下来呢?也许以下内容“学会提问观后感”合你胃口!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学会提问观后感(篇1)

    本书内容稍显散乱,所以在阅读时一定要总结精华。太多的提问形式比较难记忆,结合本书和田俊国的《讲法》,可以将“好的提问”总结如下:

    以下内容来自本书:

    好的提问的四个方向:

    1.询问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

    例如:到底……?

    2.面向未来的问题→寻找到“原本应有的姿态”

    例如:为了这个目标,眼下应该怎么做呢?

    3.跳脱条条框框的束缚→拓宽可能性

    例如:真正想去完成的大事是什么呢?

    4.引导对方说出真实想法→激发对方

    例如:对你来说,什么才是真正……?

    提问三部曲:

    1、了解情况=发散式的提问

    ·以“5w”的形式进行提问

    ·抓住事物的本质——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以提问的形式给出假设=集中式的提问

    ·确认本质——到底是想做什么呢?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以“5w1h”的形式提出假设

    3、验证这一假设

    以下内容来自田俊国的《讲话》:

    强有力的问题有四大特征:

    第一,把受众引向一个新的情境。“如果塑胶企业卖给你,你买还是不买”这个问题把杰克·韦尔奇置身于一个他从来没有设想过的情境下思考。用全新的情境激发大脑思维进入另一种模式,是强有力问题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强有力问题是指向未来的。

    第三,驱使受众“非同凡想”。成功地让受众进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激活受众大脑的另一部分去思考,从而让受众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激发他们新的神经元连接,让受众的内在能量活跃起来,让知识和经验流动起来。“改变世界”把斯卡利的思维从患得患失的评估状态拉到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联想状态;“新的ceo接管英特尔,他会怎么做”把格鲁夫的思维从焦虑状态拉到想象状态;“除了以牙还牙,还有更好的办法让你咽下这口气吗”把失恋者从强烈的野蛮报复心态拉到积极开创事业的建设心态上。

    第四,留有余地。强有力问题可以牵引思考方向,却不直接给受众建议,而是给受众留下足够的思考余地和最后的决策权。“卖一辈子糖水”和“改变世界”是两种不同的选择,尽管乔布斯有明显的倾向性,却没表现出推销、胁迫的意思,而是把掌控权留给了对方。

  • 8、 暑假学生读《学会提问》有感作文

    导语:《学会提问》作者应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举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授人们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会提问》读后感1:

    乍一看书名,我的反应是:我是不是连提问都不会?读过后,才不得不承认,我真的不会提问,因为提问也需要技能,而我恰恰不具有这种技能。庆幸的是,这本书给了我指引和方向。

    《学会提问》第一章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批判性思维涉及的三个维度和两种思维方式,三个维度分别是意识到一些彼此相关的批判性问题,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和回答批判性问题,愿意主动运用批判性问题,这三个维度也是渐进的。提出正确问题的益处。 介绍了两种选择的思维风格:海绵试和淘金式。海绵式的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对得到的信息照单全收;而淘金式这是主动的,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取舍。淘金式思维的一个关键是,你要始终带着问题来阅读。一边接受信息,一边摸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从上述可以明显看出,海绵式思维是被动的,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只需开启大脑的记忆功能,比较省力;反之,淘金式除了需要开启记忆功能,还需要不断地和这些信息进行互动(提问、分析、推理),很耗脑子。

    学习批判性思维并不容易,需要一种方式来构建,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可读性强,可操作性强,与实际联系密切,采用步步为营的方法建立起批判性思维,每一章节介绍一种批判性思维技巧,随后的章节会把前面章节介绍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加入到问题清单中。而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合理方法就是要把所有的步骤当成一个整体来使用,形成综合的能力,综合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所有步骤是找到更好论证的最佳途径。

    1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句有歧义?

    4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6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直觉、个人经验、 证人的证词、专家的意见)

    7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个人观察、科学研究、案例、类比)

    8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然后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向读者解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最后引入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学习与练习。注意,这几个问题在顺序上是有先后的依赖关系的,所以你最好按顺序阅读。为了让你确保学习效果,在每一章

  • 9、 读书心得模板:《学会提问》读书心得感悟

    读了《学会提问》,作者告诉我们要多学会思考和提问,然后就这问题找到答案和解决的方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学会提问》读书心得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m.dhb100.com

    《学会提问》读书心得感悟1

    在读《学会提问》之前,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怎么提问,然而经过一周的精读,最初的想法过于天真,虽然还不具备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但是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的认知。

    问题

    问题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信盲从。

    比如,临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厂必须停工导致有些小工厂只能晚上偷偷开工。因此近期时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期待全运会;为能在天津开展全运会而荣幸;大额财政支出,只为面子工程;生意没法做。

    面对种种观点,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纯粹的接纳,照单全收,甚至再把别人的观点未加思索分享给其他人。长久下去,大脑中有大量信息,看起来博学多才,其实只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两种思维方式

    刚才提到的对于别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即“海绵式思维”;

    而我们提倡的则是“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的强势与弱势

    难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维为幌子,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抵制反驳甚至狡辩耍赖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偏开放)。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书中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10、 学会提问观后感1000字集锦

    观影是一种享受。欣赏影视作品时,我们都想抒发内心的想法。为了将影片的美好和自身的感触珍藏于心,我们就要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写的是自己看完电影后的真情实感,一定要写具体,写真实。一篇优秀的作品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学会提问观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学会提问观后感 篇1

    书外音——学会提问读后感

    翻开书,我的习惯是看完目录和序言后先对自己进行提问,这一类思维提升的书更是如此,往往我的问题由如下环节构成:

    1、我希望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技能和思维方式?

    2、我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心得?是否可以进行提炼?还有哪些经验需要作者的点拨?

    3、我在这个方面有哪些失败的经验和做法?我曾尝试过哪些技巧来克服但是并没有作用?

    4、假设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要对几种不同的人群介绍这本书,我会使用什么角度?(无答案)

    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在这一类的书本面前,不仅收获颇丰,而且速度也明显越来越快。因为在阅读之前先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汇总和梳理,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会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点,甚至作者思维不同点会如同跳入眼帘一般,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然而这个阅读习惯在这一次的看书中,却起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作用——转变我的读书时的思维立场。

    因为跟随着我的老师做过的思维的锻炼做的比较多。在很早期的时候,便已经形成了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发生的事情进行重审,模拟场景思考,从而锻炼批判性的意识习惯。所以初读的时候,好像是把老师教授的观点和方法,重新模拟和熟练了一次,当然还有一些双向的查漏补缺。让我对这一类的方法有了更系统和细致思考。但是这并不是我读此书的初衷。

    人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定型,很难通过一两本书的阅读,来提升自己思维的敏锐度,提升自己阅读的质量。而反复的锤炼与其在随书阅读中,不如放在每日的工作和思考中,对日常的反思和模拟,才是真正思维锻炼的地方,也才是真正能让我们有兴趣深入下去的地方。

    第一个书外音,来自于一个自问:这本书我想要得到什么?书中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写作者。

    当视角发生转变,我不再是需要进行批判的接受者,而是要说服听众的写作者的时候,便发生了有意思的事情。

    不过这个有意思,不是来源于避免谬误,而是来源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谬误?

    身为老师,一个普通的老师,我们日常要面对的不是保持高度敏锐的专家,而是模棱两可容易混淆的普通人。而在交流与写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11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11-16

  • 2019-10-20

  • 2021-11-20

  • 2019-09-23

  • 2021-09-08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09-3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09

  • 2023-05-07

学会提问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学会提问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学会提问读后感、2024学会提问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