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的马读后感 > 地图 > 童年的马读后感,2024童年的马读后感
童年的马读后感相关栏目
童年的马读后感热门栏目
童年的马读后感推荐
童年的马读后感

(共 904 篇)

  • 1、 一样的马,不一样的童年——《童年的马》读后感

    曾几何时,有一匹马,它有着蓝而深邃的眼睛,灰蓝布似的嘴,光洁的白毛,强健而优美的体型就是这样美丽的一匹马,留给了我与维利酸甜不一的童年回忆

    故事《童年的马》由长大后的在德国的我,参观汉斯一家的农场写起。忽遇的一匹美丽白马,使曾经的那匹拉车大白马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尽管家乡和莱茵河畔之间的距离很遥远,童年和此时此刻之间的岁月很悠长,但彼此交相辉映,两个不同的故事,因为同样的白马,被交织在了一起。

    文中的我与小维利有着截然不同童年。我的童年,是在乡下的田埂、河边的浅滩上度过。大白马吃的,是一些碎谷草和糠粉,用水拌着;大白马没有马鞍,是光腚马;猴子似的我们,裤子打满了补丁,红红绿绿的布料映在河水里,差不多没有一个穿鞋的。生活朴素,简单,却又充实。

    美丽的莱茵河畔,骏马飞驰的农场所承载的,是维利的童年。马槽中的机制饲料,那样子有点像感冒胶囊,长条形,暗绿色,很硬;全副武装的小赛马,有着极合体极讲究的小马鞍、马镫,有彩色鞍垫,额上垂下了红色的丝质缨穗;维利穿着白衣、马靴、头盔,手提一副小马鞭,生活富裕,充实,多彩。

    同样的年华里,遇见同样的白马,怀着同样的天真烂漫,却有着物质差距如此悬殊的童年,未免让人唏嘘不已。

    故事中,当我们这些孩子欣赏、抚摸着大白马时,饲养员老木头咕咕哝哝地走过来,用手扳开我们几个小家伙,说:踢着!不怕踢着?;当哥哥为了取悦女友,擅自骑马而坠马破相后,罗玲子因为哥哥满脸伤疤离开了他;年幼的我竟将责任全部推给大白马,一度动过杀掉它的念头

    饲养员老木头的好心保护,无形中疏远了孩子们与大白马的感情,抑制了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将好奇作文和思索的萌芽扼杀在了襁褓之中。罗玲子以貌取人,爱上的仅仅是哥哥英俊的外貌,是一种肤浅且不负责任的爱。不会骑马的哥哥为取悦女友擅自骑马,一味逞能,意气用事,没有考虑安全和后果,导致坠马的悲剧。哥哥的日渐堕落,也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蒙上了一层深灰色的阴影,为长大后的我对小动物心生戒备埋下了伏笔。

    而德国农场里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当我们参观着农场时,那个老太太大叫着,两手挥舞着奔向黑马,搂住马的脖子。;维利的进行骑术表演结束后,童心未泯的客人们,在跑道旁为维利和他的小赛马欢呼雀跃着,汉斯夫妇和妹妹玛丽,激动地吻着维利,幸福骄傲地快哭了

    汉斯和客人们,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亲于自然,热爱自然,那位德国老太太依然富有活力,可能就是因为对生

  • 2、 《马和马》读后感300字

    暑假里我读了曹文轩的《童年》,其中有一篇《马和马》让我印象深刻。

    故事是围绕两匹马展开的。一匹黑马和一匹白马同时降生在一户农家,它们一起吃草,一起玩耍,在阳光下,在风雨里,快乐地长大。战争爆发了,两匹马命运却发生了不同的转变。白马走上前线,成为一匹战功赫赫的马,一匹真正的军马,十分威武,它成了全村人的光荣。黑马昼夜劳作,虽然疲惫,但是心中为白马感到高兴。在前线的战火中,白马受了重伤,不能站立起来,被抬回村子。主人很快就感到厌烦了。只有黑马与它朝夕相伴,把最好的食料与它分享。黑马细心地照料者,鼓励着白马,在黑马全心照顾下,白马终于站立起来。时光流逝,它们又回到了从前的快乐时光。

    黑马和白马这对好兄弟,我更欣赏黑马,他善良、真诚、耐心、勤劳。它能做到为了白马荣耀而高兴,是发自内心地祝贺。当白马受伤时,黑马对它不离不弃,把主人给自己最好的草料与它分享。黑马为了让白马站起来,一边示范着跑动,一边大声呐喊并鼓励着。我想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做到黑马这样,当别人荣耀时,为别人真诚地祝福。当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地用心帮助别人,我相信我们的大中国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

  • 3、 《马桥风采》读后感--谱写马桥文化的赞歌
    《马桥风采》读后感--谱写马桥文化的赞歌 这几日,认真读了由马桥政府编着的《马桥风采》,受益无穷,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知识,也从此让我更加热爱马桥这片热土。 马桥风采诠释了马桥文化,生动记载了马桥领导干部和人民一起奋斗的历史,主题积极向上,艺术水准极高! 一个民族若没有它独特的文化,它将一定会被时代所弃。 我国是文明古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优秀文化的良田沃土,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绵延不绝的壮丽浪花。但是,在多元化文化风起云涌,特别是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肆意涌入,企图蚕食、占据社会主义文化阵营的今天,如何寻求突围之策,如何践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主流文化观,是摆在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面前一个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并亟待破解与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 令人欣喜的是,马桥风采传承了地方文化的窗口。在一度呈“水漫金山”、来势汹汹、“西化”意图明显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不断入侵与沉渣泛起的文化作品充斥荧屏、泛滥成灾、大行其道的当下文化大观园内,《马桥风采》的成功与所收到的热烈反响,有力地回击了在极少数人中流散传播的“报纸无市场”的荒谬论调——《马桥风采》所进行的文化实践也再次雄辩地证明:“弘扬正气,活跃文化”永远是当代艺术不断繁荣发展、发扬光大,生生不息、清涓长流的活水源泉! 《马桥风采》旨在服务马桥人民,向大家展现了党委政府的思路决策、挖掘了马桥文化底蕴、传播了国家政策法规、讴歌了全镇典型人物,给一大批文学、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给全镇干部、群众提供了信息、政策参考平台。就像诗里所说:从心里流出的,最终要由心去收获;从心灵出发的,最终还要回归心灵;由心弦弹拨的,最终还是由心灵来共鸣。 《马桥风采》不仅是马桥人民探索、求真、奋斗的平台。这份报纸风华正茂,呈现出越来越成熟的气质,它用朴素的语言讲述着对马桥有价值取向的认同以及报纸伴随马桥壮大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就发生在社会、家庭、课堂、企业及田间地头。对此,《马桥风采》忠实地记录着一个发展时代,记录着一个乡镇文化的历史,还有一份成熟报纸的使命和责任。 信息时代,传统纸媒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希望《马桥风采》面向读者、依靠读者,竭力为马桥喝彩。 最
  • 4、 《懒马的下场》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懒马的下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懒马的下场》读后感(一)

    农夫养了两匹马,一匹勤快、一匹懒。

    一天,农夫要把粮食运到粮店去卖,用那两匹马拉,懒马走一会就停下来,农夫以为懒马没力气,就把粮食搬到勤劳的马车上,懒马说:“你看你,使那那么大的力气,你越努力,他越折磨你,看我多舒服。”勤劳的马没理他。农夫把勤劳的马拴在家里,懒马很高兴,以为主人带他出去,他没想到主人带他去屠宰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幸运只偏爱那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人,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工作和学习中干出成绩。如果懒懒散散,一味地投机取巧,始终吃亏的也只会是自己。

    《懒马的下场》读后感(二)

    农夫养着两匹马,其中一匹马很勤快,另一匹却干什么都偷懒。

    一天,农夫要把粮食运到镇上的粮店去卖,便分别用两匹马各拉一辆大车。勤快的马拉着前面的一辆车,虽然大车很沉重,但它还是奋力地向前。而后面的马总是走一会就停下来不动了。农夫以为后面的马没力气,就把后面大车上的粮食搬了些到前面的车上。

    这时候,后面的马迈着轻松的步子对前面的马说:“你看你,很辛苦不是!使那么大劲干吗?你要是越努力,人家越是折磨你。你看我现在多舒服呀!”懒马说完哼起了小曲。前面的马没理它,依然很用力地拉着大车。

    懒马越来越懒。过了一段时间,农夫把勤快的马拴在家里。只把它牵了出来,懒马心里还喜滋滋地以为主人带它去遛弯,它没想到主人是带它去屠宰场。

    回来时,主人腰里多了一包银子。

    人生哲理:只有勤恳塌实地工作才能做出成效,才会的到上司的肯定。懒懒散散,一味地投机取巧,那是在亲手为自己挖掘坟墓。

  • 5、 关于《元帅的马》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元帅的马》读后感,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直马名叫勇勇,奔跑如飞,被元帅看中。元帅干的活是偶尔用用马巡视营房、查看地形而已。勇勇以前经常冲锋陷阵,开始还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过也慢慢习惯了。它想:“以前拼死拼活就是想图个功名,现在不仅轻松,比以前还风光呢。”上次军队凯旋,勇勇还走在万马之前,那高兴劲儿甭提了。勇勇越想越懒散,练腿的时候他只跑一小会儿。有一次,前线被突破,危机大本营,元帅骑上勇勇,勇勇原以为自己奔跑如飞,却远远地落在别人后面,元帅只好换马。再后来,勇勇已经变成了八大块香喷喷的烤肉了。

    这个故事深刻的告诉我们:做事要勤劳,不能贪图虚荣。文章中的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勇勇本来拥有着一身铁胆和奔跑如飞的本领,但因为元帅的关系,成为了万马之上的“帅马”,成名后它不思进取,傲视士兵,最终成为了人们的盘中餐。我们不能像勇勇一样懒惰,而要勤奋,“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刘德昇十分喜爱书法,他为了让人们提高书写速度,经常读帖,练字到深夜,不知疲倦,经过反复琢磨,正与发明了新字体——行书;著名书法家邓石如,临习众多雕刻,手抄《说文解字》20本,每天都把研好的墨用完为止,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我们做事要勤奋,不能成为荣誉、权位的奴隶,而要成为它们的主人!

  • 6、 《牵到河边的马》读后感
    《牵到河边的马》读后感 看完了闫学的《牵到河边的马》,这本书虽然也厚厚的,也是有关新教育,新理念的,但文字不生涩,不精深。手捧书本,有迫不及待往下读的强烈愿望,想走近闫学,感受她的喜怒哀乐,追寻她执著前行的足迹,领悟她成功背后的不屈精神。 闫学的《牵到河边的马》,记录了一个小学语文老师14年的探索与追寻。欢乐与喜悦盈满,思索与迷茫交织。这里有阳光下纷飞的翅羽,有风中飞扬的白纱巾,有小草柔韧的舞姿,有蝴蝶花丛中的低吟。走进这本书,你可以看见信念的诠释,感受冬夜的温暖,望见歌鸟离巢飞去的身影,听见旷野中呼喊的回声那些微微的悸动,细小的收获,朦胧的希冀,乃至那些无可言说的焦灼,都能够在这本书纯净而坦诚的文字里找到痕迹。甚至于,在她描述的故事里,痛苦的挣扎中,肆意流淌的文字里,也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那英雄所见略同的欣喜,那感同身受的喜悦,都深深地把我吸引着! 读这本书收获真的不少,不管是教学的理念、方法,还是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以及怎样去从事这份事业,甚至是做人的道理,等等。读她的书,看到了闫学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她的不屈精神。正如她在前言中写的那样:面对远方,永远追求那份新奇与未知,永远坚信那里有更美的风景,哪怕磕磕绊绊,哪怕诚惶诚恐,也决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我们,缺少的正是这份执著与坚毅!一帆风顺的时候,故步自封;遭遇坎坷的时候,望而却步;更多的时候,随波逐流! 第一部分《牵到河边的马》,闫学重点谈了文本的多元解读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提问课堂气氛对公开课的认识古诗文诵读指导实践等内容,其中特别强调了教师要加强朗读基本功训练,在课堂上投入地、忘情地读一次;强调了教师只有长期大量的阅读,勤奋的写作,不倦的思索,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强调了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堂教学,都不准欺骗自己,更不能够欺骗学生,要还课堂以真实。另外,真实具体地分析了当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部分内容,我比较感兴趣,也比较有共鸣。的确,文本不过是个例子罢了,我们不光自己要注重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也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进行多元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发哈姆雷特一样,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更为广袤的空间。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阅读的策略时曾经指出的:逐步培
  • 7、 优秀读后感:马的命运

    马,骄傲而剽悍,有着征战的辛劳和战争的光荣,骁勇威风,驰骋天地。

    然而,就是这么一种勇猛的动物被制服了,人们以制服这骄傲而剽悍的动物为人类最珍贵的征服。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创作的关于马的诗、文、画多如马毛,却很少有人像布封一样关注马的命运。

    看着马儿,它们闪闪发光,光灿夺目,然而这看似威猛高大的动物却高度训从,懂得压抑自己的烈性,绝不恣意妄为。然而,这本应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蓝天白云之下,无边绿园之上的刚烈的马儿,如今使它们为主人的意愿是从,这对它们来说,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身上与身俱来的刚烈,本应迸发与草原之上,却又要在人们面前压抑,真不知道,它们心头究竟充斥着什么,又是什么让它们惧怕人类。这个创造物舍己忘我,仅仅为人的意志生存甚至懂得逢迎这种意志,用迅速而准确的动作反应而且执行这种意志。它们的生命中没有自己,只有人类,它们变得没有思想,没有意志,取而代之的却是人类的意志。它们忠心耿耿,所以从不抗拒任何使命,而是竭诚竭力的服务,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马儿要为剥夺了它们自由的人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不公平!

    可事实上人对马的训练与教育,以它丧失自由开始,而以接受束缚完成。性格得到发展,天然禀赋得到改良的马,从幼年便接受照料。

    可悲的马儿啊,也许当这匹马儿刚刚睁开眼看了一眼这个世界时,它的一生就注定是悲剧,它还在摇篮中,人们就扼杀了它的思想,它的自由,它的意志,它的性格。

    如今我们已极少见到天然状态下的马儿了。也许很久之前,马儿们悠闲的生活于草原之上,或奔腾飞驰,或昂首嘶鸣,饿了,低下头便啃食青草;渴了,便去小溪饮些清水。但是,这活泼、可爱的马儿也许只有在徐悲鸿先生的《骏马图》中欣赏了。

    如今,即使是来到马儿生长的地方大草原,也难觅这天然英姿的骏马。

    马儿们身上套着马具,即使休憩时主人也从不解除这羁绊,就算有时让它们自由地踯躅,它们身上也带着抹不去的奴役的印迹及劳动和痛苦所留下的残酷痕迹:嘴因衔铁勒成的皱褶而变形,两肋伤痕累累或布满马刺留下的创伤,蹄子被钉子穿透,身体仿佛因为仍然承受惯常的桎梏而显得拘束。

    人们以为解除它们身上的羁绊就是还给了它们自由。嗬!这真是可笑!

    你可知马儿要的不是这稍纵即逝的自由,自从套上马具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马这一生都得不到自己渴望的自由,它们的身上会带着永远磨灭不了的奴役的印迹。马儿要的是打出生起便无拘无束的生

  • 8、 读《马和马》有感

    真正的好朋友

    ——读《马和马》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曹文轩的《童年》,其中有一篇《马和马》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故事是围绕两匹马展开的。一匹黑马和一匹白马同时出生在一户农家,它们一起吃草,一起玩耍,在阳光下,在风雨里,快乐地长大。战争爆发了,两匹马命运却发生了不同的改变。白马走上前线,成为一匹战功赫赫的战马,一匹真正的军马,十分威威。它成了全村人的骄傲。黑马,昼夜劳作,虽然疲惫,心中却为白马感到高兴。在前线的战火中,白马受了重伤,不能站立起来,被抬回村子。白马不能干活,主人很快就感到厌烦了。只有黑马与它朝夕相处,把最好的食料与它分享。黑马细心地照料它,鼓励它,白马终于站立起来。时光流转,它们又回到以前的快乐时光。

    黑马和白马这对好兄弟,我更欣赏黑马,因为它善良、真诚、耐心、勤劳。它能做到因白马荣耀而高兴,是发自内心地高兴。当白马受伤时,黑马又不离不弃,把主人给的草料与它分享。让我最感动的是黑马为了让白马站起来,一边示范着跑动,一边大声呐喊助威。

    我想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如果有这样一个好朋友,像黑马那样,当我取得好成绩时,真诚地祝福我;当别人我遇到困难或身处困境时,主动用心地帮助我,我会和她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如果我们每个人像黑马那样,当别人荣耀时,为别人真诚地祝福;当别人有困难时,主动用心地帮助,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不会有出卖、欺骗……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社会。

  • 9、 罪马读后感

    【篇一:罪马读后感】

    《罪马》主要写了奥赛特竞技马白珊瑚在主人娄阿甲不幸去世后所有的举动,另人感慨万分,催人泪下。

    我想白珊瑚之所以这么爱主人娄阿甲,一定是娄阿甲给了白珊瑚所有的爱,才换回白珊瑚对他的忠心,以至于白珊瑚后来逃离马戏团,出没在娄阿甲墓边,勇敢地踩蛇,被当地村民称作守灵马、踩蛇马。

    这让我想到了以前在电视中看到过的一段视频:一位老奶奶养了一只鸭子,对待它就像对待亲生的儿女一样。人心换人心,人心换马心,人心也换鸭心。因此,每当老奶奶出门时,小鸭子就摇摇摆摆的跟上去,即便是坐车,它也会追,追不上了,就会在那里站几个时辰。

    你对动物投放感情,就好比往银行里存钱,到期后会连本带利得到补偿。这是书中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只要对它们好了,和它们相处时间长了,它们就会对你高度信赖,唯命是从、哪怕是献出生命,它们也在所不惜。

    读过这本书后,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动物那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并明白它们动物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它们也会哭,也会笑、也会生气、也会撒娇、也懂得知恩图报

    【篇二:罪马读后感】

    马戏团里有一匹名叫白珊瑚的奥赛特竞技马,白珊瑚的主人娄阿甲非常疼爱它,娄阿甲用他对白珊瑚的情换来了白珊瑚一辈子的陪伴。可灾难还肆虐的来了。

    在一次表演中,因为草坪没有打扫干净,出来了一条蛇,白珊瑚受了惊吓,脱离跑线,不幸娄阿甲被铁棍撞穿了头之后死去了。但因为娄阿甲临终前说了不要杀死白珊瑚,所以就放了它一命。

    之后,每天它都要望着那个村子,很显然,它的身体在马戏团而心还在娄阿甲那里。它产下了两匹马,又安排好了新的头马之后,它连夜逃到了娄阿甲的墓前,它喜欢踩蛇,因为爱它的主人是被蛇害的。

    白珊瑚是一匹有情有爱的马,它可只是一匹啊!马所能办到的事,人却不能。

    在如今社会,人们只着迷金钱与权力,而情与爱则早已被掩埋。我想买,人类也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吧

    【篇三:罪马读后感作文】

    《罪马》的作者是沈石溪。故事里的白珊瑚、娄阿甲、高导演是马戏团里的主人公。

    有一次,马戏团到哀牢山一个名叫黑虎冢的村寨慰问演出。可能是因为学员没有把杂草清理干净,没有发现杂草底下的蛇洞,表演超级马术的一位男士娄阿甲和一匹雌马白珊瑚在表演的时候,白珊瑚的马蹄声吧在蛇洞内睡觉的虎斑游蛇从睡梦中惊醒,虎斑游蛇从洞中窜了出来,珊瑚冷不防看到一条蛇,马头一扭,偏离了原来的路线。因为娄阿甲的头刚从马肚

  • 10、 二马读后感

    二马读后感(一)

    《二马》是老舍比较早期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迂腐陈旧的马老太爷和正直热情的马威父子俩因亲戚故世,为继承店铺而去往英国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包括马家父子与房东温都夫人和女儿玛丽的交往,马威与铺子伙计李子荣的友谊,还有对李牧师一家的描写等等。

    从整体上来说,这部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已经带有比较浓郁的口语化风格,显得非常接地气儿,让人觉得就像海水击打礁石一样真实、亲切。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也显示出不凡的功力,讲体面,爱排场,重做官而轻经商的马老太爷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旧中国子民,豪爽干练,深受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在金钱关系上历历分明而从不拖泥带水的李子荣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最特别的是,老舍在本书中除了描写中国人的民族性、劣根性之外,也写到了英国人的民族性与劣根性,比如普遍的英雄主义情结等,在近现代的作家中,写到这一点的很少,因此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

    就小的情节而言,最令我动容的一段是马威邀请伊小姐去状元楼吃饭,邻桌的中国青年把伊小姐理所当然的视为英国妓女因为在英国,也就只有妓女还是看得起中国人的而对伊小姐言语轻薄,马威气不过与其争论,引来了其他客人,其中有伊小姐的哥哥保罗,于是争吵升级为斗殴,马威得胜。因保罗被打,事后马家父子前往伊家道歉,书里描写道,最使他们无法忍受的并非保罗被打,而是保罗居然败给了一个中国人!

    如同作者在书中一再描绘的那样,作为一个积弱的古国,她的子民在强大的外国是不会有真正的尊严的!作者用含愤的笔触,描摹在外的中国人无论是留学还是务工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凌迟:中国人都是杀人放火的狡诈之徒,调侃中国人,丑化中国人是最没有危险的:中国人都是贫穷肮脏的吃老鼠的人,稍有体面的会买十英镑往上的戒指的就是日本人;收留一个中国房客是社交上的污点,连最亲近的亲戚也再不登门!

    从前学近代史,那个富有激情的高中历史老师常常讲的眼角含泪,当时付之一笑,丧权辱国,人格践踏,弱国无外交这些庞大深奥的词汇对那时的我太空洞了,对具象的苦难尚且懵懂的高中时代,抽象出的历史本质所包含的无数的血泪心酸是遥不可及的。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教科书上强调的是仁人志士的觉醒与抗争,是轰轰烈烈的五四,是摧枯拉朽的新文化运动,在这一切的背后,先人们饱尝的凌辱与艰辛,他们的抗争和呐喊,值得我们永远去感激和追思。是他们,创造了历史。

    像老舍的很多作品一样,我感觉作者热切的期盼着中国人民的觉醒和中

  • 2023-06-22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3-01-07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10-12

  • 2019-09-22

  • 2019-09-25

  • 2019-10-09

  • 2022-01-19

  • 2022-10-27

  • 2019-09-19

  • 2023-05-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23-06-20

  • 2023-05-22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3-04-19

  • 2021-07-31

童年的马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童年的马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童年的马读后感、2024童年的马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