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读后感 > 地图 > 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读后感,2024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读后感
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读后感相关栏目
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读后感热门栏目
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读后感推荐
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读后感

(共 3922 篇)

  • 1、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读后感 (精选)

    列奥纳多.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与科学家。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他有一副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和一个他小时候画鸡蛋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绘画只是他人生的一小部分,他在解剖学、地质学、机械设计、光学、植物学等等领域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1452年4月15日,列奥纳多.达.芬奇出生于芬奇镇,他的父亲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公证员,他是一个私生子,在那个时代,这件事并不是拿不到台面上的耻辱。由于当时中产阶级对私生子的一些限制,列奥纳多.达.芬奇并没有受到当时所谓正规教育体系的束缚,他的所有好奇心都被放大了。他坚信对世间一切事物的认知都要通过观察和实验。他为此感到很自豪。他从不敬畏权威,也愿意挑战自己接受到的知识,并用实验的方法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这给一百年后伽利略和培根发展出的科学研究法带来巨大的启示。他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对很多成年人习以为常的现象感到惊奇,并且会停下里思考。

    他通过观察鸟类飞行,研究并设计了载人飞行器。一共画了五百多幅草图,还写下了三万五千字的笔记。出于对机械研究的兴趣,他发现了动力、摩擦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比牛顿更早地用机械论看待这个世界,因为他发现宇宙中,所有的运动—人类四肢、机器齿轮、血管中的血液和河流之水,都遵循着同样的运转规律。他在学习中也认识到,数学将观察变成理论的关键,并且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更加关注能够充分调动视觉想象力的几何学,尤其对图形变换、黄金比例分隔特别感兴趣,这些数学知识奠定了他此后绘画的基础。

    解剖学是影响他最重要的学科,也激发了他对人体比例的探索。他曾在笔记上精细地绘制了两幅不同视角的颅骨,上面还有血管,旁边写出他想知道的内容,比如哪条是控制眼球的神经,哪条是控制微笑的神经,打哈欠是怎么回事等等。他曾从头到脚测量了十几位年轻男子全身的每一个部位,画了超过四十幅绘稿,留下六千字左右的笔记。比如“嘴到鼻翼底部的距离是脸长的七分之一”,“嘴到下颌底部的距离是脸长的四分之一,也等于嘴的宽度”等等。通过解剖他深入了解了人体的肌肉、骨骼、嘴唇与微笑、心脏、血管、胚胎等等。尤其在解剖一具无任何疾病的百岁老人的尸体时,他发现了动脉硬化的致死机制。

    在光学的研究中,他通过解剖眼球,发现了为什么在自然界中看不到明显锐利的线条,因为视觉不是产生在一个点上,而是分散在整个瞳孔,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视网膜

  • 2、 艺术家影评

    艺术家影评(一)

    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导演的《艺术家》用最大胆的手法,重现黑白片,给观众带来默片时代电影所表现的独特方式,滑稽的演技,夸张的动作,细微的表情,情节的戏剧性发展等,在大银幕、彩色影片、3d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部黑白默片的上演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个伟大的尝试也赢得了电影界的认可和好评,导演精心拍摄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而是通过这部影片给观众展现了默片时代向有声片的发展和过度,影片没有过多的使用高科技,而是朴实而幽默的表现时代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创意上别出心裁。导演大胆的拍摄黑白默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多彩的画面。《艺术家》更像是则隐喻,其背景年代具有非常广泛的典型意义。那是个新老交替的年代,从无声到有声,正如现今从2d到3d的转变。步入二十一世纪,《阿凡达》重新引发的3d洪流气势汹汹,传统胶片被硬盘取代,正当全球电影人集体钻营电影未来走向时,《艺术家》一记飞脚,让众神醍醐灌顶。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技巧以及剪辑方式,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感受,没有语言没有对白但是观众依然能领会片子所表现的主题思想,这种黑白、默片的拍摄也是对现代电影技术的极大挑战,是对观众的一种提醒或暗示,一个时代的逝去并没有淹没艺术的气息,反而应该更加了解艺术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发展过程,这部影片的上映也是给观众和黑白默片的一种邂逅。电影的手法永远只是讲故事的辅助工具,艺术不在乎外在如何铺张,景观多么炫目,一个感人的故事,即便形式原始,内容依旧可以打动人心。

    结构上设置巧妙,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演员的曲折经历表现电影的发展变化。法国男星让杜雅尔丹这个角色历经起伏,有强烈的内心变化。更重要的是,本片大部分时间只有配乐没有对白,这让观众更加关注演员表演。其实杜雅尔丹的表演确实如片中台词所说,有挤眉弄眼之嫌。乔治瓦伦丁的曲折演绎道路带来的人生变化就好像默片时代的逐渐消逝和取代,后浪推前浪,新人胜旧人这句话就像是默片和有声片的关系一样,旧的事物终究会被新的事物所取代。

    镜头的运用是影片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这部影片不同于现代影片之处就是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最具有视觉传达能力的就是镜头的运用,比如影片一开始特写镜头一张狰狞的脸,虽然没有声音但是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演员所受到的痛苦,从而给观众造成心理压力和恐惧感。这种镜头在影片中曾多次运用,给演员脸部的特写,

  • 3、 街头艺术家读后感

    街头艺术家读后感(一)

    这个假期,我读了《街头艺术家》这篇文章,深受启发。它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努力,才可以成功,而且只要成功了,就要和大家分享这份欢乐,能给别人带去快乐,自己也会更欢乐。

    小熊一家有八个儿子,各有各的理想,只有老八没有理想。在一次演出中,熊妈妈偶然发现熊老八很有表演天赋,决定送他自己出去闯闯。老八发现了一家剧院,猴经理让老八当清洁工,后来,老八经过努力当上了演员。经理发现有许多崇拜老八的人,就把票价长了很多,因此,许多人就看不起演出了。老八发现了这事,就在广场举行了一次演唱会。经理知道后,把老八开除了。以后,熊老八一直在广场为人们唱歌,给人们带来欢乐,它自己也很快乐。

    这篇文章中的老八虽然现在不是什么名人,但是它做到了有快乐和大家分享,明白能够给别人带去快乐,自己才会更快乐。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歌唱家。从小爸爸就锻炼我上台。一次我歌唱比赛获得了二等奖,高兴的不得了,拿着奖杯跑下台,给爸爸妈妈炫耀一番,爸爸妈妈想看一下,我连给都不给,还骄傲的说:这是谁比赛获得的奖杯?难道是你们吗?这是我得的,跟你们连边儿都不沾。所以我没把奖杯给他们看。现在我一看那奖杯,就想起以前这件事,。我这后悔没把奖杯给他们看。我应该感谢熊老八,感谢它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有了成功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能够为大家带去快乐,自己会更快乐。以后,我一定做一个乐于分享的人,但是痛苦可不能分享哦!

    现在,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但是,我相信,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够成功,而且承购就要乐于分享,只要分享就可以更快乐更开心,为多数热你带去欢乐!

    《街头艺术家》讲的是熊妈妈有八个儿子,每个小熊都有一个梦想,并且从小就懂得为梦想而努力。只有老八没有,每次都说:将来的事情要到将来才知道啊!

    日子过得飞快,小熊们都长大了,也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只有老八没有。于是老八离开了森林,来到一座大的城市找工作。到了剧院,想当演员,但猴经理只让他当清洁工。偶然一个机会,老八的魔术吸引了猴经理,很快成了大明星。有一天,老八去广场上给孩子们表演,回来后,被猴经理赶了出来。老八又累又饿,来到了广场上,被白兔大婶看到并收留 从此,老八每天在街头免费演出,成了一名街头艺术家,还认识了一位熊小姐。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只要坚持就能成功,也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设计师,我一定要好好学

  • 4、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一:《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1068字)

    人一性一,古往今来一直石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有人说人一性一本恶,有人说人一性一本善。纵观历史上下几千年,大一奸一大恶、泯灭人一性一者有之;危难关头昭显人一性一光辉的也不乏人在。人之善恶,与其归结为人的本能,还不如将其归为社会的导向。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着自我意识的个体,又同时是这个大千世界的一员。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时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行为。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追求“光明”的,我们宣传“拾金不昧”的一精一神,赞赏“助人为乐”的行为,希望营造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社会。但,人心又是自私的,我们都希望能过的比现在更好,期待得到而吝啬付出——这是人最大的“原罪”。在社会上充斥着金钱至上的风气时,我们不得不屈从于物质利益之下,追逐那飞舞于空中的“票子、房子、车子”,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不舍和牵绊。真正的视名利如粪土,在名利前保持自我,坚守信念,宁可饿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又有几个?!

    饥饿艺术家死了,死于他所信仰的饥饿艺术,他的一尸一体也被草草的埋葬,取代他的,是一头生机勃勃的黑豹。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这头黑豹周围却观者众多,和饥饿艺术家表演时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饥饿艺术家表演的是艺术,纯粹的艺术,但可悲的是,这艺术始终只有饥饿艺术家本人理解和坚持——“只有他自己才是对他能够如此忍耐饥饿感感到百分之百满意的观众。”但他自己也知道,他的观众,并不是真正的在欣赏他的纯粹艺术,而是在欣赏他的才艺表演。在观众眼中,一个人不吃不喝能忍耐四十天简直是天方夜谭,所谓的饥饿艺术表演和马戏一团一的表演无异。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中,饥饿艺术家如同殉道者般用他所追求的饥饿艺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可悲的是,就连同他的这一行为,最后都未能被任何人所理解。在这里,我不禁有一个疑问:“不被任何人所理解的艺术,它还能被称为艺术吗?”

    卡夫卡自己说过:“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但以唯物主义理论而言,一精一神源于物质,我们唯有满足了我们的生理需求,才能进一步的去考虑一精一神需求。艺术是崇高的、可贵的,但离开了艺术我们仍能生存,但相反离开了物质支持,我们却只能像饥饿艺术家一般饿死。

    现在的社会是可悲的,物质战胜一精一神,许许多多高贵

  • 5、 艺术家黄想想读后感

    艺术滋养,成就人生

    捧着《艺术家黄想想》这本书时,我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住了,它将我带入了好奇的想象之中:一个小孩子如何成为艺术家?

    走进《艺术家黄想想》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主人公对艺术的强烈追求和热爱,他拥有者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和艺术修养。在汪玥含的笔下,我认识了对音乐痴迷、爱好舞蹈和演戏、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看似平凡却实不平凡的少年艺术家黄想想。

    音乐是生命的一部分

    汪玥含笔下的黄想想在他妈妈的肚子里时,就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喜爱感,每当音乐响起不足一分钟,肚子里的黄想想就开始展示他欣赏音乐的独特方式:有节奏地踢打妈妈的肚皮。

    在黄想想的生活里,疲劳时,音乐能够让他放松身心;烦躁时,音乐能够让他忘却烦恼;学业之余,音乐能够充实他的生活音乐是黄想想欢乐生活的使者,是烦躁生活的克星。

    黄想想对于音乐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想到音乐家叫舒伯特,他因为贫穷而经常饿肚子。一次,他在一家餐馆坐着,等待能够偶遇熟人帮他买单。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舒伯特仍旧没有遇见熟人。这时,他忽然读到一首登在报纸上的小诗,他灵机一动,即兴将小诗改成了一首小曲子,演奏出来献给餐馆的店长。店长陶醉其中,十分愉悦,立刻给舒伯特送上一份免费的牛排。

    音乐有时候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长期受到音乐的熏陶、滋养的人总会和平常人不一样,这也就是艺术对一个人的滋养和影响。可见,音乐在艺术的组成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黄想想的选择和追求,是正确的,他将乐融进自己的生命,用充实的生命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舞蹈是艺术的一部分

    黄想想非常喜欢跳舞。汪玥作文含在《迈克尔杰克逊》一书中写道:小学三年级的黄想想放学后静坐在家里,一口气就把迈克尔杰克逊的慕尼黑演唱会的现场视频看完,便学会了迈克尔杰克逊的侧行和退式太空步。

    有谁能够拍拍胸脯说自己比黄想想更热爱舞蹈呢?要想成为真正的、有内涵的艺术家就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和对艺术的完全痴迷,除此之外,还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舞蹈表面上是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实际上是人的内心的表现。每一个肢体动作就是内心的表述,能够做到形体与内心两者完美结合的人,堪称是舞蹈家、艺术家,黄想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偶像是成为艺术家的因素

    黄想想的偶像是迈克尔杰克逊,他能将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表演得淋漓尽致,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随着现代社会娱乐圈的扩展,衍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明星,追星族也层出不穷。偶

  • 6、 电影《艺术家》观后感

    电影《艺术家》观后感

    同样是默片到有声片的时代变革期,同样是默片时代备受瞩目的男演员,《雨中曲》中的唐可以接受并适应这个变革,继续大银幕上的辉煌,而《艺术家》中的george却自以为是,并倾用全部财力继续拍摄默片与有声片对抗。对于已经接受并追逐新鲜事物的观众来说,其票房可想而知。

    屋漏兼逢连夜雨,时值1929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george经济遭受重创,社会地位也从万人瞩目到被人遗忘。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描述他在此期间生活上的潦倒,自尊心一次次受到打击,所以即使女主人公petty 用自己电影明星的影响力为george争取到再创自信的机会,对观影的我来讲,相信电影也不会如此的喜剧,必竟george之前已丧失了太多的自信,这样牵强附会预示喜剧的结尾,相信也不会是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果不其然,影片又再一次激化了冲突。。当george发现之前自己家中被迫拍卖的各种物品,特别是那张巨幅他的个人画像的买主是petty,而且这些他曾经的心爱之物被搁置在不见光的房间内。(其实我认为如果把这些物品放在petty这幢豪宅内人来人往的地方,特别是将george那张引以为豪的自画像放在petty的卧室内,如果george是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的相信就不会再一次受到打击,或许还会有些欣慰。。呵呵,若是我这种编写,相信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了,也不会有后面更合理的结尾了。)刚感到一些安慰的george看到这一切,悲愤屈辱地夺门而出。。之后在街上望着同自己巅峰时期所穿的礼服,透过玻璃试穿时遭到警察的奚落以及走进家门看到一片火灾后的狼籍。此时的观影人也觉得george似乎只有自杀了,而他也确实将枪伸进了口中。

    描写从无声片到有声片时代的这部电影,表现方法也是95%的时间都是无声的,演员间偶尔的对话用字幕表示,和当年的默片表现手法一样。所以举枪准备自杀的george的镜头闪过后,下一个画面则是出现了一个单词bang。。一个像声词。。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这是扣动板机后的声音,似乎到此时也是一个合理的结尾,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此声音是回家后知道事情经过的petty担心george,而在马路上飞速驾车向他家驶来,撞到他家门口树木时发出的声响。。

    george和petty在片场初遇时两人在一块幕布下,一个跳,一个模仿,揭开了相识的序幕,此情节不但幽默而且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在之后的情节中,两人的跳舞技艺不再被表现,

  • 7、 观电影《艺术家》有感:艺术的起落

    电影《艺术家》观后感:艺术的起落

    今天我看了的年度最佳影片法国电影《艺术家》。

    电影讲的是一位默片时代的电影明星george,处于事业的巅峰。他偶尔遇到一位粉丝少女pepe,并介绍这个聪明伶俐的姑娘进入电影行业。

    时过境迁,盛极一时的默片突然没落;全新的有声电影正在崛起,pepe小荷初露渐渐角,伴随有声电影风生水起,成为新一代的超级明星。

    george坚守信仰,固执地陪伴默片走过黄金时代,然后一起陨落。自导自拍的默片的票房惨败和股票下跌后,george破产了;他的妻子将他逐出家门。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寄居在一处租赁的小房间里,被迫解雇了为他工作了一辈子的经纪人和司机,自己靠典当为生,非常落魄。

    在他一无所有的万分绝望的时候,他烧掉所有的电影胶片,结果自己差点窒息被烧死。幸亏忠诚的狗狗去找来警察,他才死里逃生。pepe来援助他,接他到自己家,直到他的伤势完全恢复。

    george无法忍受寄人篱下靠pepe救济的生活,回到自己的住处准备自杀。pepe及时赶到,再次相救。

    george劫后重生,终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和pepe共同探讨出一种新的电影模式音乐歌舞剧,大获成功。

    这部优雅的黑白默片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部电影,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坠入低谷,这是一个毕然的循环。放弃意味着黑暗,创新和适应才是生路。世界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生也是如此,换一种方式,也许就迎来人生的又一高潮。

  • 8、 真正的艺术家 1200字

    艺术,是一种虚无缥缈、不拘于形式的精神灵魂的交流,它如朦胧夜空中飘渺的月影,如荒芜悲凉之地的一朵盛开的鲜花,如寂寥无垠的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一般,在不经意的回眸之间,给你最深沉的灵魂的撞击。而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艺术的使者,用一颗悲悯的、孤独的、富有创造力的心,将生命献祭于艺术,再在灵魂中重生。

    真正的艺术家是悲悯的,对人的苦难抱有同情并始终真挚关注着人类的命运。

    周天黎说过:“艺术创作的一种最高境界是表现悲剧性之美感;是一个画家自己的生命,灵魂,良知对真、善、美最真诚的祭奠!”那些真正触动人心并得以永世流存的艺术作品,哪一个不是包含着无数美好情感和对困苦的同情与反抗?

    正是因为米勒对那些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始终怀有深深的悲悯和赞美,才得以用那满腔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交织成了《晚钟》。得到灵魂深处的空旷与虔诚,他的作品中最感人的是对细节的描写,每一条深深浅浅的皱纹,每一块冻疮的茧都是他最深沉的悲悯之情,是他对质朴、纯良的赞美,是他对爱的献祭!又如周天黎的《生》,上方是十字架上的乌鸦,下方是残桩断藤中盛开的杜鹃,两种极端强烈的反差,美丽和绝望重叠在一起,造就出凝重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悲悯,令人震撼。新的生命竟从死亡中得到重生,造就生命的尽头便是死亡,死亡的尽头便是重生的?震撼!

    真正的艺术家是孤独的,只有孤独、敏感的生命,才能脱离紫陌红尘,触碰到灵魂深处的孤独。

    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都有极致的爱,最极致的爱就是用生命去爱它,这种爱注定是伟大的,也注定是悲壮的,不得人理解的。古人云“古来圣贤皆寂寞”“高处不胜寒”,当你的思想到了最高的境界,你便注定无法受到凡尘俗人的理解了。一个孤独的人,是不会留念滚滚红尘中的浮华名利的,当你的生命中只剩下了一个东西,你便会真正地洗尽铅华,摆脱了尘世、肉体、传统礼教文化的束缚,在一方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用灵魂歌唱,即使肉体泯灭,灵魂的歌也会永远悠远、清亮。

    梵高是孤独的,没有人欣赏他,于是他用生命浇灌出了一簇热烈盛开的太阳花,永远盛开;梅兰芳是孤独的,没有人真正理解他,于是他用生命遗留了一曲繁华,在空白而又喧嚣的背景下永远寂寥。只有孤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生命,也只有真正理解生命的人才能理解真正的艺术。

    真正的艺术家是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是一面镜子,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一味地模仿,只是画匠而永远成不了艺术家。

    我最敬佩的艺术家们都用

  • 9、 艺术家的魔法秀读后感

    艺术家的魔法秀读后感 我们生活在艺术的世界中:舞蹈,乐器,歌唱,美术等艺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看的这本书,就是向我们介绍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一本书。 这本带我们畅游艺术世界的书,主要从远古时代,古代,现代和预测未来四个方面写了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艺术品的故事。这其中,超现实主义画家勒纳.马格里特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马格里特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画家,作品本来就受尽人们的辱骂,可他还是一直坚持。有一次,他画了一只烟斗,却把这幅画称为这不是一只烟斗。还有一次,他画了一幅正在下雨的画,可画中下得不是雨水,而是人!这些画都让人无法理解。可他还是不肯放弃自己喜爱的艺术,最终,他获得了成功。 在生活中,我也对自己喜爱的艺术有着自己的追求。我最喜欢听着一首首优美的乐曲从我的指尖流出,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有点喜悦,有点自豪,也有点陶醉。有一次,上钢琴课时,老师对我说:同学,我给你找来了《天空之城》的乐谱,有没有兴趣弹一下?《天空之城》可是我最想要的乐谱,我不假思索地喊道:我要弹,我当然要弹。老师听到我这么说,便微笑着,将乐谱递给了我,并对我说:下节课,我会期待这首歌在你手里弹出来是怎样的一番风味。下课后,我兴冲冲地往家里赶。一到家,我便兴奋地对爸爸说:爸,我拿到《天空之城》的乐谱了!爸爸对我说:好啊,我看你到最后会把它弹成什么样子。我立刻打开钢琴,开始弹起来。这一弹,我的信心便一下子没了一半,原来,这首曲子很长,而且有很多升降符号,我看到谱子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一团乱麻是什么,我怎么弹啊!可是想归想,我还是挺想弹得。时间过去了很久,我终于弹了一遍,这一弹,就是一小时。老师第一次验收成果,不出意料,老师很失望。回到家,我很难过,不过我想:这世界上难曲子这么多,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那哪还有什么钢琴家。于是,我把练琴的时间增加了一个小时,认真地练啊练。当又一次钢琴课时,我弹出流利的《天空之城》,让老师大吃一惊 在这个世界上,做许多事情都要坚持,人们常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对呀,只要坚持不懈,什么事情都能解决。

  • 10、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那是一个在世间找不到一个可以着落的地方的人,也是一个无法找到适合自己食物的人,这样的人,正如一块有太多棱角的怪石,与世间格格不入,只好找到饥饿作为自己的职业。也或许只有这样,他才能不至于在人群中被排斥,或是在人群中磨灭自己生来一种与众不同的另类追求。但,这似乎并不能如他所愿,尽管他与他们讲着同样的语言回答问题,或是伸出自己与他们构造相同的手臂让他们摸摸,想说明自己与大家是同类,可是他却错了,无论是被簇拥还是被忽视,无论是被拿来取乐还是被怜悯,他都是一个另类,铁笼是他自愿进入的,更是这个世界设下的残酷界限。

    他所期待着的大批观众,其实不如说,是在期待一种理解。他渴望有人能欣赏、理解他的艺术(其实不过是种无奈的孤独),但他最终只能自欺地满足于那些怀着各种不同原因的冷酷的簇拥,或是那些屠夫尽职的看守。而这样的自欺,就是在深夜尽力磨去自己身上的棱角。他太清醒,他想幸福地活在幻象中,活在被理解的幻想中,这样,他便能找到一个地方可供自己依赖,他的梦想,他的期望,甚至他的脆弱和孤独,也能找到一个可托付的地方,可他终究做不到。没有人能真正体会他的心情,人们把扶着他当做荣誉,可心中又充满着对他的厌恶,其实他清楚,他活在世界上仅能当做人们一个赚钱的工具,那些假惺惺的人所做的各种善意的解释或限定,甚至对他的夸奖都不是出于人性,而仅仅因为,钱!他无力反抗,他清醒地看着这一切,他甚至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成年人在他身上只能看到日渐消逝的名气和利益,只有孩子们,只有他们才能看出他的不一样,他真正的不一样,可他们却无法理解,然而他们眼中流露出的那属于未来,更为仁慈的新时代的东西又说明了他,饥饿艺术家,不过是个错放了时代的预言者,可这点是只有未来的人才能知道的,因此这样错位的身份带给他的只有格格不入的悲剧。但即使这样,有一点,是我们都不能否认的,那就是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看清社会上的大多数,看清他们的冷酷和天生的恶意,看清这个不讲道理的残酷的世界,也早早看清自己毕生的悲剧,而那,也是卡夫卡所在的位置。

    因此他也宣判了这个时代的悲剧,当人们用见怪不怪的态度宣判了一个孤独预言者的掩埋,却如此热切地围观着失去自由的华丽小豹时,他们是多么愚蠢,他也宣判道,这个金钱与华丽砌起的浮华世界最终也会毁灭在看客们的虚荣中!这个可怜的殉道者,这个独立于世界之外的预言者,对他来说,除了理解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0-24

  • 2019-09-22

  • 2019-09-25

  • 2019-10-24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09-25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6

  • 2022-04-04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0-23

  • 2019-10-16

  • 2019-11-04

  • 2023-05-28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1-06-17

  • 2019-10-11

  • 2019-09-22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1-02

  • 2019-10-11

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读后感、2024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