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2024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范文
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相关栏目
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热门栏目
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推荐
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

(共 4380 篇)

  • 1、 死亡约会 读后感(3)篇
    死亡约会 读后感 第(1)篇

    案子的解题本身倒是没有什么稀奇的,符合阿加莎的一贯手法,照样是猜不到的凶手,这次连动机也猜不透了,结局十分地皆大欢喜,在我看来有点过于皆大欢喜了,母亲的转移目标和母亲意外地被外人杀死,给这个家庭的悲剧划上了彻底的句号,也带给了那些子女未来的幸福生活。不然,虽然那些子女口口声声地说想要反叛,不知如果在母亲非常强硬的态度下,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这个母亲,无疑是可恨的,强大的控制欲促使她希望把子女的人生牢牢地握在手里,让所有人都听命于她,如果没有这次旅行,这个结果还是较为成功的,毕竟从小就开始营造出一个完全封闭的家庭空间,很容易对孩童时期的他们,造成完全的影响力。不过可悲的是,一旦让他们进入到外面的社会里,接触到别人的生活,这个计划就要失败了。文中不止一次提到,这个母亲也是非常可怜的,她在自己构筑的小小王国里为所欲为,但是一旦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就发现了自己其实什么也不是,终其一生,也没有体会到真正的亲情和真正的爱。甚至连死后,没有一个人为她的死感到悲伤,反而都感到了解脱。可怜之人往往不一定有可恨之处,但是在一般的小说里,可恨之人往往是有可怜之处的。不过可怜可怜,是局外人觉得可怜,对于母亲本身,一辈子也活得很好,相比较亲情和爱,这个老太太更希望的只是控制,而且她也得到了。反观她的子女,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也许有的人真的很好奇,什么青春期的反叛精神,成年后对自由的渴望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对于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所有人对于她的控制都没有丝毫的反抗。怒其不争放在这个环境下实在不太好使,所以我不太想说什么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群人完全是自作自受这种话。想象从小开始就被关在一个别墅里丝毫不能与他人交流,感觉这种环境下心智健全已然十分难得,谈什么自由意识就有点太奢侈了。不得不说对于这次母亲是为了新鲜感和挑战才出游的,不过她显然低估了沟通交流对于人类的冲击力,合群才是人类的本性。所以名字取得很好,死亡约会,约好的,会必然发生的。对于母亲半途转移目标,看上了以前监狱里的一个女囚犯,这个转折有点莫名其妙,哈哈。如果没有这个转折,如果这不是一个侦探故事,凶手不是一个路人甲,结局不是这样的皆大欢喜,这倒是很好的一本讨论家庭和讨论人性的书,虽然文中的家庭是非常极端的,不过如果稍微不那么极端一点,一定很容易在现实社会找到缩影。我一直很喜欢纪伯伦诗歌孩子,

  • 2、 《死亡设置》读后感1000字(3)篇
    《死亡设置》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死亡设置》

    《死亡设置》这篇算是典型的侦案文,文中对各个角色的描写也是丰满形象。在剧情推进也算是紧扣人心,作者一点点地将疑点抛出,似是而非,似有若无的作案动机,牵扯出不同身份背景下的无奈,也能够反应出现实中某些人的挣扎。然而结局却又出人意料,所有被怀疑的对象都不是罪犯,最有可能的推理变成了一个笑话,作案动机变成了最简单的抢劫,受害人也应了一句话“no zuo,no die”。“死亡设置”初听可能有些恐怖,“死亡”和“设置”联系在一起,仿佛就像有人选择了去死一样,继而联想到这人怎么会想死呢?难道是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吗?不,不是,这个只是“死亡设置”,而不是“设置死亡”。故事一开始,刑警简向东接到通知去调查一件深夜女子被杀案。档案显示,被害人名叫袁红莉,三十岁,死亡时穿着睡衣,似乎是在晚间打开车门,被人袭击而亡。为了有助于破案,简向东准备和他的搭档田野去走访被害人袁红莉的亲友,以便确定受害人是否是因为私人恩怨被害。首先,简向东拜访了被害人老公陆锡明,从种种迹象来看,陆锡明对妻子的死并不是很悲痛,这个反应让简向东有些吃惊,甚至有些怀疑,但陆锡明有着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他不是凶手。在后来的其他方采证之后,简向东了解到陆锡明和被害人的感情纠葛。原来,陆锡明和被害人基本上没有感情基础,两人的婚姻也岌岌可危。陆锡明上学时有个初恋名叫文敏,两人感情很好,但因为陆锡明家境较差遭到了文敏父母的反对。之后,文敏嫁了一个富二代,因为感情平淡,两年后离婚。而陆锡明,努力了许久之后考上了公务员,过了几年坐上了副科长的位置,可以说混得不错。在一次下乡的酒会中,袁红莉作为陪酒与陆锡明结识,两人酒后发生关系,陆锡明为了负责便和袁红莉结了婚,婚后一两年两人生活还算和谐,但陆锡明慢慢地因为袁红莉没有怀孕而疏远她。后来再一次同学聚会上,陆锡明和文敏重逢,两人旧情复燃。不久,袁红莉怀孕,陆锡明对待袁红莉的态度稍有缓和,经常给袁红莉买补品,但袁红莉也发现陆锡明出轨。后来,袁红莉的孩子莫名其妙地流掉了,此后不久,袁红莉看到陆锡明的淘宝上有推荐堕胎药,并怀疑孩子是被陆锡明打掉的,两人婚姻出现危机。袁红莉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可以诉说的人并不多,于是她就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告诉了她的闺蜜,美容院的一名美容师伍晶晶。在袁红莉被害后,伍晶晶也一直配合刑警调查。但是在袁红莉出事前,伍晶晶曾

  • 3、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读后感400字(3)篇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死亡,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状态。我的理解!2012年在北京与美国慧智养老产业的ceo潘先生交流关于养老产业的事情,席间聊到美国一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是临终关怀,动态pe高达260多倍。我们国家也有公益组织专门做临终关怀的,据说很多人购买这个服务。很久以前跟朋友聊天,说起自己老了,要么如美国好莱坞《燃情岁月》,布拉格皮特饰演的男主,将自己与棕熊搏斗葬身熊爪之下,如西藏的天葬,尘归尘,土归土;要么购买一张邮轮的长期船票,游历异国他乡,白天看美女,晚上看书,一旦死亡,船长还负责我的葬礼。想想都美。这就是当我在微信读书看到谢利卡根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就很想阅读的初衷。此书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公开课整理编撰的。而且是一种关于死亡的哲学思维训练的公开课。此书讨论的是思考死亡的本质时出现的哲学问题,例如我们死亡时发生了什么?通过假设死亡是一件坏事,引申出长生不老的思考,卡根教授既洞察人性又保留着幽默感,似乎在做一个单口相声,但内容是思维训练。话题也涉及自杀。但作者极力不诉诸宗教权威作为论据和论证。作为一部导论性哲学著作,本书没有在话题中预设任何背景,不过,也不好懂。书中,卡根教授通过讨论死后存活的可能性,引出哲学终极话题:我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何物?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有哪些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假设的可能性,对每个问题几乎是95%在解析、思考、完善问题本身。界定所有问题的边界,并不断强调,还有多重可能,因为作为哲学家,意味着所知的事实并非包罗万象。通过讨论死亡后是否可以活下来而引出二元论观点,进而再引出灵魂在肉体死亡后是活下来还是也死亡的二个推论。训练读者去假设灵魂活下来、假设它投胎是摇骰子投胎、或者是定向投胎,通过讨论质能守恒,来反证观点的错误。他一直在使用归谬法。但缺乏抽象思维训练的人,一定会在边界与内涵上处于混沌状态。不过,只要跟随卡根教授的思路,他会将公理、定理、方法抽象出来,然后跟大家一起验证是否充分且必要。阅读此书,我们会再一次了解第一性原理,并熟悉它的应用方法。而且也会掌握哲学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它可以让我们洞见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为了照顾读者,他会对每一种可能性进行条分缕析,并且不断回到初衷,进行纠偏与梳理。很推崇作者的科学精神对待不可知现象的态度,不轻视、不忽视,了解真正的关键问题所在去探索并实证研究,还得不断质疑自己

  • 4、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_800字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800字

    看这本书鼻子酸了很多回,眼里的泪意也涌出了很多回。但是因为实在考场监考,所以每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把头转开手机放一边缓一缓。毕竟要是当众不停抹眼泪,会会挺尴尬的。如此质朴的文字却不知道赚取了我多少心酸,由此看来大多数时候故事打动人都是因为情节太感人。而且这还是真实的,看到这里面的人经历的生生死死,仿佛自己也看懂了许多。作为半个医生,好吧,作为一个医学生,虽然没有在临床上亲眼见过感受过这些,但是想起自己在检验科实习的那段日子。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时候待在免疫实验室轮转,每天都会接到做hiv确诊的标本,一般做hiv确诊之前都会先做一个hiv筛查然后再做一个hiv联合检测,两种都是阳性了以后再做一个确诊实验来确定是否真的患了hiv。有一次听到老师指着电脑上一个患者的资料说,都已经进了重症icu而且免疫功能全部下降出现器官衰竭了,而且hiv电泳法阳性这么高,不用说也肯定是患上艾滋了,而且是很严重了。后来做了确诊实验,的确是艾滋病。那个患者是一个26岁的女性。后来有一次接到其家属电话问那个患者的艾滋检查结果,为了保护患者隐私这种结果我们是不会告诉患者及主治医生以外的其他人的。即使来领报告的结果也必须有患者身份证的复件或者是本人来取结果,而且门诊患者只能在每个月的固定一天才能领到结果。我记得那一天,那个患者的家属打了很多个电话。能听出他们内心的极度忐忑以及他们惴惴不安的预测,他们不停的说她才26岁,肯定不会是阳性结果的对吧?麻烦您们告诉我到底是不是得了艾滋。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我未直面过病人的死亡,但那段做传染病筛查的日子,看到16岁确诊为艾滋的少年的资料总是忍不住叹气和难过。不可治愈的疾病,临终末期的病人,肉眼可数的日子,都让人很惋惜。

    为这本书感动。选择有尊严的死去,坦然面对死亡。

  • 5、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读后感_800字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读后感800字

    有人不喜欢这本书的译名,有些轻描淡写,有些无关痛痒,不如《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来的直接深沉。 我却很喜欢。因为面对这场人类现代文明的无妄之灾,这场没有硝烟没有荣誉甚至没有利益的战争,这场当权者表演的无耻虚伪的闹剧,我们能说什么?是死亡,还是爱情?我们无话可说。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发不出声响,它不是呼天抢地的,而是呜呜咽咽的,因为无力,因为绝望,因为痛入骨髓。而我们,纵使满心悲愤,痛惜,在切尔诺贝利巨大的创伤面前,这些都显得毫无意义。 切尔诺贝利还有什么呢?死亡,或是爱情。不期而至的死亡,无疾而终的爱情,切尔诺贝利的人们哭没有眼泪,骂没有对象,活不知时日,逃不知去向,他们想得明白战争,可是这是战场吗?他们只能呆呆地站在原地问,这一切,为什么,又为什么是我们?他们明明还活着,可是很快就要死了;他们明明还活着,可是却好像已经死了。我们总说前路虽长,尤可期许,可是对于切尔诺贝利人,未来比现在和过去可怖太多太多。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以以亿年记,对于人类而言,这片土地永永远远的死了。正如在这里承受灾难的人民,也总有一天会永永远远的死去,他们的细胞血液以及其中的辐射物质将无法通过后代继续传播而被永远深埋地底,像一切都从未发生过一般。但是我们无法忘记,那个叫做切尔诺贝利的地方,埋藏着一桩人类科学史的耻辱,一桩政府愧对人民的耻辱。这耻辱,像那些幽幽微微的元素,我们看不到,摸不到,其辐射却我们如芒在背,浑身发红发烫。 昔日的切尔诺贝利让人痛心疾首,因为他们唯一的出路只有死亡,唯一的指望只有爱情,他们为全人类的错误背负惩罚,却最终被世界彻彻底底地隔绝与抛弃了。瘟疫,饥荒,战争,灾难,这些灾难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重要的是当世界再一次陷入深渊之中,人性是迸发出万丈光芒,还是堕入更加黑暗的地狱。希望世间再无切尔诺贝利,更希望受苦受难的人们,都能哭出声来,说出话来。

  • 6、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_1000字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1000字

    死亡,本是冰冷而无情的字眼,却因为患者对人世间的留恋,家属对患者的不舍,医者对患者的仁心,而变得多情起来。 我们都知道,人有生老病死,谁都难逃这一劫。但当生离死别真正发生,坦然面对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纪录片《急诊室故事》的时候,眼泪常常不自觉地就滑落下来。人生无常,太多的事我们无法预料。 见多了生死,发现也就无法对生活再多苛责。因为在那些终末期病人看来,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新鲜空气,拥抱阳光,也成为了一种奢侈。珍惜这平凡的每一天,珍惜与每一个人的哪怕是擦肩而过,珍惜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 作为一个极感性的人,看书常常会有代入感。当死亡已经既成事实不可避免,该如何地走好最后一段路? 若是作为病患,自是不愿意给至亲至爱的人多添烦扰,希望能尽量化繁为简,优雅地,安静地离去。如果可以,我只想把悲伤留给自己。 若是作为家属,自然也不愿蛮横无理,给医生施加诸多阻力,只希望能平静地面对,勇敢地接纳,好好地告别。 一直觉得,比起死亡最后关头的执意挽留,还不如在生前时候给予更多的悉心陪伴来得更有意义。某些家属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而不顾患者最真实的意志,使患者身体上的苦难又多一层。这些家属的想法自然可以理解,但行为上却是在做无用功。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死亡面前,我们人类如此渺小,如此无能为力。总是在不停地安慰病人安慰家属,常常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病患,可是能治愈的时刻却是少之又少。 医者也只是普通人,只不过职业的性质比较特殊,他们救死扶伤不能有丝毫差错。发生任何一桩,都有可能导致病患的不幸。绝望见多了,他们也只能咬紧牙关,埋头苦干。 他们也同样需要理解,需要温暖。病患离去,他们也很无奈也很不舍,甚至有些无辜。但救助病人是他们的职责所在,生离死别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但同时他们又无法感性,因为感性即意味着无法一心一意地施展工作,无法更好更投入地救人。可即使这样,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份真诚的理解,也能让他们记好久好久。 我们谁也无法逆转生命,在死亡面前,我们是如此脆弱,又如此多情。敬畏,感恩,还有放下,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死亡时要多多学习的课题。 但更多地,还是要乐观勇敢地去生活,纵使生命有限,也可以让余生色彩斑斓。至少在弥留之际,可以坦然地说,这世间我来过,这一生我过得丰富多彩,没有遗憾。

  • 7、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1000字(3)篇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死亡,是我从小就特别好奇和恐惧的东西。记得初中年纪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害怕死亡,每天夜里会幻想很多很多自己某一天死了之后,什么都不知道了,也不存在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那一阵子恐惧到每天晚上我能自己明显感到心跳加速,半夜睡不着,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还活着没。白天也会问好朋友,对于死亡的看法。但是在那个时候,我好像没有找到共鸣,之后就陷入了一阵短暂的痛苦之中。因为我以为有这种感觉就是代表自己马上要死了,那时候我13岁,所以我那一年总觉得自己活不过14岁。直到有一天的政治课,化解了我的矛盾。政治老师念着书上的一段话:“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会产生一些变化,女生月经初潮,情绪上可能多愁善感,害怕死亡……”我才终于把一颗忐忑的心放下了。后来越长大,就反而正视了死亡。人固有一死。谁都避免不了,顺其自然就好。我记得当初想找一本这样的书来读,是因为有一阵子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希望能去了解一下,于是我认识了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即便我做好了很多心理准备,但依旧很多次鼻子发酸,眼睛发红,难受的不行。我想,一个没有经历书中事件的读者在读到文字时都能产生的感情,何况亲历这些事件的病人、家属、医生。他们的心里一定是放大的难受与无奈。对于死亡,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但是我想等我的生命规律走到了“病”与“死”的交界点上,我也会希望能把我放在远离医院的地方,只有我们正视死亡,才能在临终前对死亡有十分的尊重,才能获得人生最后的尊严。最重要的是,我想那个时候,我一定是担心自己吃不上下一口土豆大过担心打不上下一瓶点滴。也许死亡教会我们的,就是珍惜。不可避免的死亡永远不会说话,但是它用铁的事实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一切。感谢这本书的存在,让我更懂得今后要如何用这健康的身体去创造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也祝愿所有的生命都能被善待和珍惜。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这本书是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病人临终前的七十一个故事。

    文笔一般,没有煽情和渲染。但读的时候像是被扼住了喉咙,时不时眼泪就掉下来了,不忍卒读。这是我第一次对生死有深刻思考。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但我认为还应该说“不知死,何知生”。从受教育开始,我们被教作如何生,如何更好的生。没有人告诉我怎么面对死,有尊严的死。

    想起前一段时间微博热搜台湾名嘴傅达仁安乐死的

  • 8、 习惯死亡读后感400字(3)篇

    读完了张贤亮先生这部作品,心中充满了与他一样被压抑的情绪和情感。这本书其实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张先生人生被压迫的阶段,最黑暗的时刻,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和后来的一些作品中,那些客观的理论坚不可摧又绘声绘色的根本原因,也是他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的道理所在。

    这部作品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考量,是很出彩的,但从小说的构成角度,在叙述上比较浮躁,情节上略有单薄。创新上却又思维跳跃,几种场景像幻灯片一样彼此穿梭,而且在描绘内心的感觉上与渡边淳一有着类似的细腻,综合来看非常优秀。

    如果初读张张贤亮先生的作品,更推荐之前那本《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待对作者和作品有了一定了解,再读此书无妨!

    全文看的有点精神分裂,一会文革,一会现在,直到看到最后,才明白为何主人公后来交往过的女人有第一个爱人的影子,也有他母亲的样子。当他备受身体上的苦痛和失去母亲的心理剧痛,文革时期的爱情给了他活下来的希望,让他对这个世界还有一点眷恋。把自己的伤疤反复揭开展示给别人看是一种勇气,我可以想象张贤亮写这部书时那种极度抑郁、心里揣着一把火想要发泄的心情,还好,他把一切写了出来,有了释放的出口,不然他几乎坚持不到78岁自然go die.他曾经说过习惯死亡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作品,不是火遍大江南北的绿化树、也不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而是习惯死亡,我想我可以理解了。这部书给我的震撼是从发梢到发尾、到脚趾的颤抖,阅读的时候可以跟着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你就知道我也多喜欢这部书、还有这个抗打压、有点小幽默大才华、已经作古的老头。

    总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又是一本每个活着的中国人都应当细读的经典。写作技巧:不断地在不同时期的幻想、不同人物之间关系的回忆以及真实世界现实处境之间来回穿梭,受马尔克斯的一点影响,但痕迹不深,叙述往事时有一种压抑的连贯,文字上采用的第二和第三人称却给人那么真实的第一人称的感觉!很像高行健的《灵山》中的写法,代入感很强。让人觉得自己在随着作家亲身到过一些地方,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很奇妙。内容:张的文字与其人格相似,充满“政治和女人”,大概他觉得,政治和女人是构成男人的两个基本要素,而政治上的苦难可以在可爱的女人那里得到慰藉,即便男女之间肉体上的苦难,依然可以通过精神得到慰藉,然而男女感情上的苦难,根据此书的写法,只能通过回忆来祭奠和缅怀。

  • 9、 死亡的诗意

    清明扫墓,听一老者坐在亡妻的墓碑前独语,好像是在叙述与妻别后的生活,老人叙述得那样投人,以至于周围的鞭炮声都不能打断他与亡妻的对话。从老人平静而孤寂的语调中,我感受到死亡对心灵的展撼以及包蕴在这种展撼之中的诗意。我想起诗三百中那首著名的《葛生》,也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也是在郊外的墓地:予美(我的爱人)亡此,谁与独处!只有等待,等待归去时的重聚,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葛生》之后,悼亡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动天地感鬼神的咏唱。潘岳悼亡妻:展转眄枕席,长革竟空床;元核悼亡妻: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苏轼悼亡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张三夕教授的《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对悼亡诗所言说的死亡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就爱与死的关系而言,妻子的死不是爱的中断.而是爱的延长与升华。死,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爱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人类对死的哀痛首先源于对生的爱恋,张三夕这本讨论死亡的书,在生与死的临界,对中国人的死亡意识做思想史与文学史的清理。原始儒学的生荣死哀,主张为了生前的荣誉而死,或者说先行到荣誉中去死。这种功利主义的死亡意识,诚然发挥着维护个体人格尊严和维护民族文化统一的精神作用,但其中似乎还缺少什么。一旦人们把生前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势必就会把死亡视为有条件的、有保留的死亡。在儒家哲学中,生的问题重于或高于死的问题,因而不怕死的人格要求就有了一种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的沉重感。庄子的死亡意识则从形下与形上两个层面消解了孔儒的沉重。《秋水篇》以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之问,预言庄子宁舍死后的尊贵名誉而愿取生前的自由自在。从根本上说,庄子哲学中的生与死是没有区别的,人从无生中来,死后又回到.无生中去,人本质上无生无死,所以庄妻死.庄子要鼓盆而歌。

    儒家的悲哀原则与道家的快乐原则,构成中国哲学死亡之思的内在张力;而中国文学死亡之诗的审美价值,正在这张力中铸成。诗人面对死亡,别无选择地要思考生存,死亡的漆黑映衬出生存的苍白。然而,穿透生与死在事实层面的对立,似可发现正是死亡使生命

    变得可贵,死亡才是生存意义的赋予者。如果没有死亡,个体生命的存在将变得冗长乏味毫无诗意以至于成为《列子》所说的久生苦而不堪忍受。死亡铸成了生存的意义,死亡激活了诗人的想象力,死亡导引诗人怀着永远的乡愁去寻找精神家园。西晋诗人陆机羁旅为宦,亡命异乡,临刑叹曰:欲闻华亭
  • 10、 死亡之歌——《秋天的死亡》读后感

    死亡之歌《秋天的死亡》读后感

    文/郭俸麟

    草丛里,虫声合唱已接近尾声,怎么用力都掩饰不了那曲终人散的凄凉。

    秋天的死亡,这名取得十分有新意。秋天并非生命体,那又何来死亡,短短五个字,引出了读者的好奇心。

    凄切、擦伤、尾声、苍凉、曲终人散,无不散发着凄凉悲伤的气氛,写出了生物的心情。

    二段写到艾略特对死亡的恐惧和抗拒但又无可奈何,他知道自己是无法改变死亡的,只能写出抗议的诗文。

    四段写落叶托着作者的身子让他感到幸福,但仔细一想十分惊恐,他的身子是踩上尸体山的。他同时意识到自己的幸福无比的自私。在生命的无尽轮回中,感到幸福的人是否有一些残忍?

    五到九段,作者写出了生物对死亡的理解与他们自己的坚持,在死里逃生,可又找不到生在何方的感受,让吾心痛不已。有的动物死得平静又美丽,可死亡又的确让人和动物痛苦之至。

    万物为友,四海为家,所过之处皆为坟墓,我们生来就是为死做准备。有些人死得千古流芳,有些人死得遗臭万年,在活人眼中有区别,而在物质的层面上,他们已尘埃落定,毫无差别。那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在死亡之前享受罢了,在人世间体会了恨、爱、喜、痛,之后方可西去,沉睡到永远。

    同学们,生为死,在死之前,要轰轰烈烈,把生之画挥洒到极致。这样,方可无憾。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6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6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11

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
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范文,2024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等,为大家撰写死亡飞行读后感600字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