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 > 地图 >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2024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相关栏目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热门栏目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推荐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

(共 8321 篇)

  • 1、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_2600字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2600字

    2018006

    在《财富自由之路》中,李笑来老师说:不仅电脑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人的大脑也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大脑操作系统由:概念与关联、价值观和方法论、实验与践行三部分组成。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但是绝大部分人的操作系统仍旧保持着出厂设置,被设定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因此他们的操作系统是被别人植入的,并不受自己所控制。

    但不升级的大脑操作系统就像不升级的电脑操作系统一样,终究是会被时代淘汰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读书来完成自我的升级,书越读越多,但是毫无章法就会事倍功半。

    直到看到秋叶老师的这本《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简直是如获至宝,因为在这本书中秋叶老师不仅帮我们梳理了阅读中常见误区的应对,而且总结了阅读的十大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论结合实践带着我们学习如何通过读书来建立世界观以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法论。对应着李笑来老师所说的操作系统,秋叶老师交给我们的就是如何通过系统的阅读来构建属于我们自己所特有的操作系统。

    《秋叶: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秋叶,原名张志,不仅是武汉工程大学的副教授,学工处校团委大学生创业中心主任,而且还是ppt界的网红、自媒体专家,可谓是典型的斜杠青年,另外所著的《和秋叶一起学ppt》、《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等系列书籍非常受大学生以及职场人士的喜爱。

    《秋叶: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一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序篇主要介绍读书方法;第二部分知行合一通过读书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型和世界观;第三部分学以致用通过读书学习工作、创业、生活中的方法论;最后一部分介绍时间管理的方法。

    一、10种读书方法

    秋叶老师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归了十大类,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类型书目的读书方法,比如对于培养思考框架的“通读法”,再也不是漫无目的的阅读,而是反复阅读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从而形成思考问题的架构,在读到相关的书就直接可以归纳到体系里;做主题阅读的“树读法”,针对想要了解的某个知识领域,至少看十本以上同类的书籍,然后总结这个领域的思考框架;此外还介绍了针对阅读难度大的“图读法”、阅读畅销书的“炼读法”等十种阅读方法。

    读书方法因人而已更因书而已,我们在实际读书的时候也许没有办法分的很清楚到底使用哪种,我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秋叶老师的介绍尝试各种读书方法

  • 2、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_900字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900字

    我是冲着想要【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目的来看的。

    一、书的「前部分」确实讲了一些读书方面的事情,比如读书的误区,读书的方法(个人觉得这部分是与我的阅读目的最契合的):

    【针对宏观的一类书】

    通读法:就某一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基础的系统阅读,培养思考框架。

    树读法:选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专注深入做主题阅读。

    【针对微观的一本书】

    图读法:用思维导图或读书笔记ppt记录下作者的思维,啃下硬书。

    框读法: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整体框架较为庞杂的一种阅读方法。(对于这个读法还是有点迷茫)。

    炼读法:提炼出作者的逻辑,形成核心观点(畅销书)。

    逆读法:对于“传道书”(不少观点有失偏颇的书)要反着读,可以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抄读法:自己境界还不到的,别急着写书评做笔记,老老实实记下作者的一些观点以便日后反刍。

    仿读法:工具书里说的一步步照做,实践出真知。

    诵读法:顾名思义(文艺书)。

    闲读法:爱咋读咋读(快餐书)。

    二、书的「后部分」,就是作者展示他的拆书合集。

    这部分不能说没有收获,毕竟后部分确实让我了解了好多种可广泛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的模型、思维与方法。比如长尾理论(小众市场)、免费服务思维(前期免费后期付费/核心服务免费,其他渠道盈利)、六度空间理论、时间紧急重要度模型、swot分析法、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回馈模型(对他人反馈进行分类处理)、心流模型、后果模型、技术周期循环模型、六顶思维帽、减法思维、除法思维等等,不胜枚举。而且因为作者的分享案例大多是集中于互联网、管理、经济这几个领域的(与他本人经历有关),我也顺带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事情,比如小米的“参与感营销”,对互联网思维、产品经理、企业管理等是个什么事儿稍微有一丢丢熟悉了。

    三、虽然从书里看到了许多之前几乎完全不了解的东西,但觉得都是比较偏实用性技能性的,而且大多跟职场、商业挂钩,而我阅读此书的初衷并不在于此。

    所以最后只给3星还是因为觉得书里提供的很多东西,是与书名还有我个人的阅读需求不太契合的,总有那么一种文不对题的感觉。

  • 3、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_2200字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2200字

    什么是系统化阅读

    在过去两年里,我在微信读书上花了不下三百个小时,读完了七十多本书。微信读书上有个小的成就,是第四万多位读书超过三百小时的人。可当我真正反观自己的阅读过程,过去两年的读书真的有收获么?其实并不然。

    可能收获就是在读一本新书的时候,经常感觉到观点似曾相识,或者能一眼识破作者的观点是源自于哪本书。但如果真问我,作者的这个观点具体是什么,从何而来,又能如何应用在实际中,我是支吾着说不清的。反思来说,我的阅读是浅尝辄止的,我觉得自己读书的心态很像是一个贪心的胃,塞进胃里好吃的东西越多,却越让自己消化不良。今天听这个人说的有道理,明天听那个人说的也有道理,就是少了自己的道理。因为没有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所以书读的越多,思维反倒越混乱。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所谓思维框架就是一套“算法”,是一套分析领域相关问题的框架。每遇到领域相关问题,你都可以在这个思维框架中找到合适位置来诠释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读书笔记中,我将用系统化阅读的方法,来建立一个关于“阅读方法”的思维框架。

    系统化阅读是指在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花上个把月时间,阅读大量经典书籍/文章,从而达到让一个人在短时间深入一个领域,并沉淀下来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目的。在你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之前,可以像写书的大纲一样列举关于这个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这个思维框架会在接下来阅读过程中被不断修改完善,直到这个框架可以解答这个领域的大多数问题为止,所以不必纠结一开始就把框架写的非常完善。比如,我想建立一个自己的“阅读方法”思维框架:

    1. 什么是系统化阅读

    2. 如何打造一份系统化阅读清单

    3. 如何进行阅读

    4. 读书笔记

    5. 如何提高阅读效率

    接下来去搜寻这个领域的书单。比如,关于“阅读方法”这个领域,我的书单如下:

    书单也是灵活而动的,可能在你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因为援引了另一本而对其感兴趣,就把它加进书单。在阅读的过程中,先选择阅读一本经典的书籍作为开始。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是阅读领域最经典的一本书,所以我打算从这本开始。

    接下来要不断梳理书中内容,把书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填充这个大纲,迅速把别人的思想变成我体系里的内容。如果在读其他书的时候,遇到观点类似的就可以跳过。如果发现别人的观点颠覆了我的

  • 4、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_1300字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1300字

    拖了一周才来评价,不是因为没有什么可评价的,而是看完让自己有触动的太多,不知道从哪个点来分享。内容很充实,除了一些理论,大部分都是可实操的建议,所以我不敢说我有很大收获,只能说有很多触动,这些触动的点还需要慢慢去实践然后才算是有所收获吧! 书的框架我按照对我个人的需求总结了一下: 第一部分:读书前的准备。 1.时间上的准备:该玩玩,该工作工作,照样读上百本书。(我理解是专注做好该做的,时间都会有的); 2.选书:1)网上搜索想读的领域书籍,会有书单;2)专业领域的书先读经典的,然后再读其他,这时已经知道的就跳过(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第二部分:输出。 1.反复地讲,就是分享,可以找朋友讲,找不到就自己跟自己讲,讲得多就对书的消化更彻底; 2.读书笔记,都说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嘛,否则书仅仅算是看过,也就没有然后了; 3.批判性思维训练,推荐书籍“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我觉得上面两条就是为这个服务的,读书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我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用更批评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的人事物)。 第三部分:如何读书。 1.主题阅读:适用于读专业领域的书籍; 2.图读法(啃硬书):做思维导图。 3.框读法(经管书):也就是掌握几个常用框架来梳理这本书帮助更好的理解,也方便写书评以及跟他人分享 4.炼读法(畅销书):重点是把书读薄,用几句话概括作者逻辑,对这几句总结作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抄读法(“大牛书”):作者境界高你太多,不急于理解,抄抄观点,写写感悟即可(之前看一本书还一直纠结看不懂呢,原来是缘分不到,境界不够,那就先不急); 6.闲读法(快餐书):这类书就当放松大脑就好,也不用思考太多; 第四部分:拆书。 这里分享书中一个常用的框架,分四个部分: 1.背景介绍:书的内容、类型、作者、对本书的整体感觉等; 2.知识点介绍:摘取原文片段(定义、简化的案例); 3.知识点应用:结合自身列举一些案例,谈谈理解; 4.总结反思:思考作者观点的优点和缺点,是否可以更好? 讲拆书的时候作者拆了好几本书用来让读者更好的掌握作者是怎么拆书的,针对不同的书拆书方法会有稍微不同,但是大体框架是可以模仿的。 另外看书评中有人说这本书就是一直在拆别人的书然后凑成了这本书,我很不赞同这个说法。对我而言,作者通过拆书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怎么去拆书去更好的消化一

  • 5、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_1500字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

    书名:《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作者:秋叶大叔 书读了很多,但最后却感觉收获不大,脑袋空空如焉?尤其时间一久,很多书连内容都记不清了? 这就是读书方法不正确带来的问题,就如秋叶大叔在这本《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提到的“容器”和“搅拌器” 的区别。 盲目读书就好比把自己变成容量有限的容器,要想进来新东西,只能扔掉旧东西腾出空间。 而高效读书就好比搅拌器,重新组织不同的内容,搅拌成更容易吸收的饮料,化成身体需要的营养。 这就是读书过程中的“消化-内化-输出”: 动笔书写记录,是主动消化,内化读书内容的开始; 而输出是检验内化的程度,其方式可以是写书评,可以是读书分享,做思维导图等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关于高效的读书方法,大叔提到10个:通读法、树读法、图读法、框读法、炼读法、逆读法、抄读法、仿读法、诵读法、闲读法。 在我看来,以上大多数方法比较适合专业领域和实用类书籍,以主题阅读为主,来提升个人见识和技能。 总结如下: 主题阅读,即先确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搜集这个领域内可以找到的图书,论文、网文进行阅读。 首先利用通读法,选几本入门经典书,反复阅读,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即你日后的阅读大纲。(你想要在这个领域学到什么) 以上大纲就是树读法中提到的树枝,按照这些大纲,依次读搜集到的每一本专业书,为你的“树枝”填充更多的“枝丫”,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剪掉那些你认为无用的。 针对不同类型的书,阅读方法也不相同: 1,框读法、图读法——读“硬书”(口碑好,内容多或思想含金量高)或对自己有一定难度的书 框读法即先梳理本书框架,比如秋叶大叔列举到的方法: 作者的创作和时代背景、 本书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造成问题的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解决方法你是否赞同 遇到这些问题,你如何解决 等等…… 列框架的目的和树读法类似,就是让你带着问题去读书,在书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之后,可以用炼读法——把作者的逻辑提炼成自己可以清楚讲述的观点; 或者图读法——用思维导图等将作者的思维画出来,用输出来促进内化。 2,抄读法——“大牛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总会碰到水平高出我们太多的作者,此刻可以直接将书中精华内容抄下来,找机会反刍吸收。 3,逆读法——“传道书”(作者貌似牛或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偏颇的书) 在对这个领域有一定了解后,遇到书中一些你不同意

  • 6、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_1000字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

    说起本书,还是首先感谢微信图书新版的图书书评推荐,让我有幸拜读本书,说起读书的意义和如何阅读,相信大家也看过和经历过很多阅读的方法和书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凡是所读,皆成性格”等等都是对读书益处和方法的案例总结,然而现实却是很残酷,无论初记忆再深,随时间的流逝终究也是也会滚滚长江东逝水,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忘得干干净净,那么如何有效率有价值的读书就成为当下很现实的很迫切的一件事情,至少在没拜读秋叶先生的这本书籍前,我还未找到答案。 先来读读秋叶这个人,书上说自己是一个读书狂人,更是一个时间管理达人,因为开篇便是一年读了一百多本书(其实没继续看下去之前,我觉得又是一本读书方法叙述书,没什么价值),好奇下先百度了其人,很遗憾,没找到... 说到书中内容,我只是读完了序篇,碎片时间中也摸索出作者的一套思路,总体上是阅读前的时间管理问题,阅读中的方法问题,阅读后的思考记忆问题及阅读本身的品行问题。 关于阅读,作者提出了一个最核心的阅读技巧,即利用合理的阅读方式快速获取信息,通过有效的逻辑思考,建立自己的阅读知识框架,并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章关于阅读时间问题,作者引经据典,通过柳比歇夫和秋山大哥自己总结出时间管理的核心要素:养成阅读习惯,利用碎片时间,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坚持(环境+滋约束力)。 第二-3章,作者塑造了关于如何阅读的技巧,其中第二章稀里哗啦介绍了差不多10中在读书过程中所谓的误区,例如“你是如何做到读100本书的”、“你那里有这么多时间读书”,“速读还是精读”、“有些书读起来没感觉”等,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如何选书这个话题,纵观书类,其中不外乎工具书(解决技术问题)、专业书(解决个人专业领域知识深度问题)、思想书(解决三观问题)、潮流书(最快吹牛素材用的)这几类,只是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目的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罢了,当然同类型的阅读,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后再去泛读,也就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内没有形成整体系统框架前尽量摒弃微信、微博等某些只是宣扬特定场景下非系统碎片化的知识。 第三章,个人认为干货多多,理论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的10种阅读方法,通读法、树读法、图读法(scqa麦肯锡金字塔方法论)、框读法、精

  • 7、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_1200字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1200字

    满满的干货,满满地实用,满满的可操作性,这本书真好!说是高效读懂但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读书以及如何拆书。 如何读书部分 一)读书时注意的事项或问题 1读书多收获未必就大,读书重要的是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作者的观点、方法和技巧,将书读透。 2将读书培养成一种习惯,没大量时间可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读,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3选书不仅选自己喜欢的书,更重要的是尽可能的让读书的类型(工具型、专业型、拓展视野和潮流型)丰富起来,合理地搭配。 4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5速读与精读相结合,必要时做主题阅读。精读适合有营养又有时间可以看的书。速读那些没营养的或休闲类的书。对于没有时间但又有营养的书可选择速读跳着读最重要的一部分,等有时间再补读。对自己想要研究的,应做主题阅读。对一些经典的书籍,看不懂又对专业或生活不造成影响的可放弃不读。但对于有些书读得懂但兴趣不大没啥感觉的可以坚持读一读。 6读书的乐趣。 二)读书的方法 文章介绍有十种方法,作者还说这十种可交替使用,但我认为第一种和第二种都可归纳或者适用于主题读书法。这十种是: 1⃣️通读法。适用培养思考框架,对于掌握某一领域并解决问题可以形成一种体系和结构。 2⃣️树读法。适用做主题阅读。读围着一个主题,看不同的专家,看法有何差异。别妄想一本书可以解决一个主题。搜集不同的图书、论文和网文进行阅读 3⃣️图读法。适用于口碑好、内容多、思想含金量高的书,利用思维导图来做。 4⃣️框读法。 5⃣️炼读法。适用畅销书。 6⃣️逆读法。适用于传道书。学会用批判思维,要懂得取舍。不能为抬杠而抬杠。 7⃣️抄读法。太过牛的书,对于我就像《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只能拼命抄写了。 8⃣️仿读法。适用读工具书。 9⃣️诵读法。适用读文艺书。 闲读法。读快餐书。 怎样拆书 在赵舟老师的ria的基础上做了适合自己的改进。 r 在文章开头引出片段 l 用自己的说讲述并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a 拆为已用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能力做到这点关键是有结构化提问的能力和相关领域的积累。这一步分两个步骤:a1这个片段和你有什么关系,或者你想起什么经历把它描述出来;a2你今后准备怎么做或行动计划。 秋叶老师完善拆书框架进行具体化。表现在: 一)拆书时注意的问题: 1⃣️选一本书坚持拆 2⃣️提高拆书

  • 8、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我一直都说开始看一本书之前先去豆瓣看评分,8分以上果断看,7.5分以下斟酌一下,基本上是没有可看性的。本书豆瓣评分7.2,看到这个评分,因为在看了续篇觉得写得还蛮有谱的情况下我还是买下了这本书,直到续篇完入正文,作者开始无休止拼凑拆书文章,我才意识到,又浪费书币了。虽然只是3个书币,但也是我1.5个小时的积累。

          这是我今年看完的第62本书,虽然作者秋叶老师说攀比数字没意思,但在书里他也没少播报各种数字数据。比如,秋叶老师多次罗列几天之内去了多少城市,做了多少次演讲,举行多少次培训,回复了多少次邮件又在后台回答了多少个问题,又看了多少电影之类……再比如秋叶老师说一年读120-180本书,02年-03年看了500多本书,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读十来本,这个数字够震惊吧!我想起小时候看机器猫的漫画,一天也看不了这么多本年。敢情秋叶老师异于常人?非也!且看秋叶老师的读书方法论—— 比方说一本小说,主要情节都看到了,一些章节快速翻过,算不算看完?比方说一本专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知道的,只有一点点不知道,我就只看这点内容,算不算看完?又比如说一本书,我快速翻过,主要观点我记住了,等到需要时马上就能翻到具体章节细查,算不算读过。再比方说一本诗集,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算不算读过?反正对我来说,都算读过。

          好吧,原来如此,这蛋扯的,啥都不说了,我给一个大写的服字!

          继续说数字,我是一个有点强迫症的人,一般开始看一本书,不把它从头到尾看完总觉浑身不舒服。(插个题外话,今年我看的最最最最最烂的一本书是《我们的婚事》,也是在微信读书里看的。文笔奇烂,且从书名也可以大略看出无非就是婆媳小三家暴出轨离婚之类的情节,狗血成这样的一本书,我也翻着白眼吐着槽地给看完了。有点神经病般的自虐嫌疑!对,我就是这么个人,说好听点叫有始有终,难听点就是死心眼。)但是这本拆书宝典却让我忍无可忍。中间大篇幅地拆解那本《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作者是跟这本书杠上了吗?我有这个闲工夫看你大篇幅的拆完的碎片,不如看原书了!反正依照秋叶老师的读书方法,我也算是读过这本书了!

          书中大量的拆书片段,大部分介绍的是一些业界的大佬崛起原因——刘强东、周鸿袆、王兴、马云……再穿插一些秋叶老师的评论。比如说道周鸿袆说要站在

  • 9、 读懂一本书

    书籍是滋润我们心田的甘露;书籍是照亮我们人生的明灯;书籍给我们安上了双翅膀,让我们在奇妙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书籍赐给我们一双鱼鳃,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得以畅游。

    人的一生缺少不了书籍,她是我们终生的导师。但是书籍是贵在精不在多,一本好的书籍就足矣我们品味一辈子。每个人家里都有个属于自己的书柜。书柜里,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书有多少本是曾经影响过读书人的。我家的书柜上只摆放着寥寥的几本书籍,其中那本《菜根谭》最让我收益良多。

    触摸着褶皱的纸张,光滑的封面不复存在,那是本陪我走过多少个岁月的书籍啊。从我懂事时,爷爷就把这本书赠送给了我,并在第一页后面留下一行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那是毛主席曾说过的话。翻过几页,泛黄的页面上一字一句依旧清晰可见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时埋在鸩毒中矣。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身处在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对于某些事情还不能很好的做出判断。对于别人的赞美,会觉得高兴;对于别人的批评,会觉得愤怒。其实,批评才是世上最好的赞美。在我求学的道路上,我的启蒙老师会三天一小评五天一大评这样对待我。起初,我是不能理解的,甚至对老师渐生出一种厌恶。但领悟这句话后,我开始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在如今,我很感谢当初老师对我的批评,因为她的批评才会有今天从蚕蛹蜕变成蝴蝶的我。

    伏魔先伏自心,驱横先平此气,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驱横者先驱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这句话用在考试场上再适合不过了。还记得在中考数学考试中,学校外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争吵声一直回荡在原本死寂的教室里。看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听着嗡嗡嗡的吵声,同学们的心情变得烦躁。有的人搔起头发,有的人转着铅笔,更甚者扭动着身子。到了收卷时,他们一个个慌张的脸容,让我每每一想起时都很兴庆自己有读过这句话,全靠它我才能在考试里不受外界的影响,顺利完成答卷。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要平定下自己静躁不一的情绪,这样判断一件事物时就不会被外来因素所影响。

    书籍能够影响人的一生。《菜根谭》影响了我,你呢?其实读得书多,读得书广并不称之为真正的读书,读书的精髓莫过于读的精,就算一本不出名的书籍,只要你读得透彻,也能从中悟出道理,而不是广泛地无目的阅读。因此,读懂一本书才是我们目前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 10、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报纸上香港大学推荐的书单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就在网上下载了其中几本书的电子版来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初读此书,感觉讲得非常好,至于好在哪里,也说不大清楚,只是书里面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以往从来都是被忽视的阅读指导原则,让我如获至宝,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如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书名,前言,目录,后记,粗略的从整体把握本书的构架,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阅读。

    第二次拿到本书,是在双11网上购书的快递里。因为好书是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不少书都是我之前在网上阅读或借阅之后,再次买来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对于本书的阅读又提上了日程,并且此次阅读我也做了笔记,但这一笔记不成体系,比较零碎,只是涉及到相关感兴趣的语句记录了下来。所以阅读了几章后觉得还是没有掌握本书,读后收获的还是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再加上比较忙没读完,此书便被再次搁置。(而通过这些年阅读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两个问题:1、很多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是最深的,以后每次再读,当时会感觉形成了对本书的更细致的认识,可没过多久,便又忘得一干二净,体验仍旧是最初的,让人很困扰。2、对于一本需要认真阅读思考的书,一个是用时非常长,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如每天一章,否则一旦搁置,便前功尽弃,再拿起时,对前面的理解也忘的差不多了,很难再形成前后知识的整体的把握,所以就得重新从头来过。)

    第三次拿到新书阅读,便是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指定下发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来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了自己想要重新阅读的内在动力。于是认真阅读每一个部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做好理解与批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注意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整个段落的主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概括。进而形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把握,在分析阅读完本章后,列出本章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本书成为了我自己,我获得了比初读本书时更多且更加透彻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因分析思考获得了一些具体技巧,如在读一本水平高于自己的书时,不要边查字典边阅读,这样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抓住主旨的检验办法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分析历史试题尤为重要;逗留与倒退的不良习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等等。

    正如翻译者所

  • 2019-10-24

  • 2023-02-24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11-06

  • 2022-01-04

  • 2023-05-24

  • 2019-11-12

  • 2023-01-18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0-29

  • 2023-04-01

  • 2023-06-28

  • 2019-11-16

  • 2021-05-27

  • 2023-01-20

  • 2023-01-27

  • 2019-09-30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09

  • 2023-01-18

  • 2023-03-11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2-04-09

  • 2019-11-16

  • 2023-01-20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3-01-21

  • 2023-04-06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2024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