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情人》的读后感 > 地图 > 《情人》的读后感,2024《情人》的读后感
《情人》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情人》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情人》的读后感推荐
《情人》的读后感

(共 9092 篇)

  • 1、 《情人》的读后感6篇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情人》的读后感”,敬请访问。

    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情人》的读后感”,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犹如收获至宝,感触颇多。不妨去写下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新获得的感悟和想法吧,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情人》的读后感(篇1)

    《程总和他的情人》读后感2000字!

    近日汤惠民先生力作《程总和他的情人》在汤惠民文化空间公众号里连载推出,引起了喜欢读他文章的粉丝热切的关注。我作为想学写作的死忠粉当然是爱不释手,读了又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程总和他的情人》讲述的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人和事。用小说写现代故事很难,因为绝大多数读者对这段时期都十分的了解和熟悉,稍有不慎就会让读者有虚假之感。我看了小说一至五,第一感觉就是写得非常真实,可谓是六合人写的六合本土小说。“土”是什么,“土”就是家乡特色,就是家国情怀。本文有“两土”:一是话土。字里行间的六合土话,“厌皮猴子”“猴子瓜”“黑粑粑”等方言土话透露着六合本土气息,让读者顿感亲切。其“二土”就是让人产生联想的性描写。文章第一回中通过云林的眼睛看到的月光下的两个人初试云雨,看呆了的云林,最后只好感叹:“月光如水,月光如水。”文章第五回中开篇就是性描写,更是满足了读者猎奇的心。本文中性描写点到为止,含蓄不露、荤而不腥,土而不黄,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本文虽然通篇没有交代年代,但是从社会事件发生让人很容易看出年代感。取材从知青时代开始,紧贴时代的脉搏。70年代的六合农村生活跃然纸上。那个时候的爱情很简单,“不在乎什么‘农字头’,对我好就行”。只是秦兰漂亮不识字,随着时代变迁,程知青变成程总后,被社会大染缸染色后,初恋的爱情婚姻也要受到考验了。开篇娓娓道来,后续情节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作家把这篇小说弄成连载,真是吊足读者的胃口了。

    第二回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云松脑子活络,抓住机遇变成乡建筑安装公司的程总了。因为想要更好发展,云松想跟人合作开采发展精矿石业务,袁伯定这个老狐狸出现了,也把云松带坏了,情人也应运而生了。

    文章情节开始渐入主题。文章精选两首情歌《迟来的爱》和《心雨》很切合当时时代流行。利用歌曲唱心声,把云松跟唐红拉近了。这段情节细节描写吸引读者,人物性格也越来越有灵气了。

    第三回,人物事件继续推进,一边是情人,一边是妻子,冰火两重天,待遇完全不一样。

    情人善解人意,事业上举头

  • 2、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3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1300字

    为爱所困顿?为爱所放浪?

    [06-14——07-04 18年第65本]

    《情人》和《乌发碧眼》,说实话我没怎么看明白,尤其是第二个故事,加之作者的写作手法让我一个小文盲读起来还是非常吃力的。我每次的读后感也都是“胡说”,没错,本图图姓『胡』,纯属想到什么说什么想不到什么就算了这次也是。我不会写书评不会写读后感,只会侃七杂谈八。

    小说当然不能等同于自叙传,同样也不应仅仅归之于一个故事,作品包含的内容大于情节。(序言写到)一开始阅读我会把作者本人与整个故事完全重叠,因为作者的真实的确有过这么一段故事,但是我忘记了自传式小说落脚点还是小说,主观性和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还是会或夸大或渲染故事本身。

    《情人》这个故事还是可以看明白的,听了书友的建议顺便找了一部相关的影视,虽然我还没看完影视。不难发现作者对爱是有点极端的,爱的极致又爱的压抑,了解了下作者说的,殖民时期殖民地,种族,肤色,这是难以跨越的『不同』,白人和黄种人想来都是不可思议。很多时候他们的欲望和肉身越是放浪越是让人感到压抑,越是短暂的相处越是暂时的一起,越是让之后的离开从完全的果断让人心有愤愤,支离破碎化的叙事结构让我感受到她的内心。

    她,大哥哥,小哥哥,妈妈,情人,每个人的出场都没那么直接或者说很多都是皆由她口述说,不多的言语表达却让每个角色都张力十足,时不时的回忆,时不时的插叙,有种曲径通幽式的叙述,委婉同时也直击内心。其实我也没太明白作者内心到底是什么,只是读起来之时很有感触,但是想说点什么却无从表达,还是我的文化太浅薄啊。情人的晦涩难懂主要体现在作者的写作手法上,人称的转变,情节的跳转,总是让我怀疑上次阅读是不是停留在这一夜页。

    《乌发碧眼》写的是厌世,对虚实不定的世事所怀有的莫名焦虑,同时又从较为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人对性爱的感悟和反思。(序言写到)

    本以为情《情人》看着已经有点辛苦了,发现第二个故事读起来更是有点吃力,倒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的写作方式,目前阶段的我还是不大能懂,他和他,他和她,我和他,我和她,很多时候让我错乱了。

    《情人》和《乌发碧眼》通过作者时间和空间的错落混乱描绘,后文评论说这“混乱”实际是可以把控的,原谅我还是无法明白,我看了文章后对书的评论更让我模糊了前面看的故事。

    但是,对于作者的孤独或者说文中的我和她的孤独,是不难察觉的,

  • 3、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4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1400字

    我同一个小姑娘说过:这世界欠我一万个情人。其中有一层意思就是,梁家辉之所以能够第一次地把她带到那蓝琉璃瓦下的屋子去睡觉,是因为十五岁半的她并没有遇到十六岁的我。

    天气很热。我没有钱,不过仍是要带她到科纳尔大天桥底下去走一走的。我告她说这是我的家——天桥底常年栽着矮牵牛,散不出太多香味,但你只要见到它,只需要见到,它的紫色便会把它应有的味道送给你,送到你的眼睛里。再往前有成排的梧桐,在大约二十米远的马路对岸——可我一直当作它们是在我身边的。我拿住她的手去抚摸它们粗糙的树皮,从上往下,经过一点一点的疙瘩和被腐蚀的下凹的伤口,那感觉妙不可言,仿佛在触摸岁月的痕迹,又仿佛在触摸自己。不过或许她在想别的事情——是的,法国梧桐,它们成年之后会脱去一层表皮,变得“lisse”——然而她还很年轻,她是欢喜“lisse”的么?她不知道。当然这无法改变我们触摸它们的那个时刻,我知道无论一切都不如她,不如去触摸她。她也同样告诉我了,我羡慕它们,她说。

    我把她放到天桥下边最最凉爽的一处阴影下,那里有我日夜枕着的草席。但是不行,她说第一次她要在阳光里,在阳光里把痛苦蒸出来,涂抹在身上,填住身上每一个毛孔。我答应了。我们在阳光里做爱,她浮在我身上,亦或是相反,都不重要,她不在意这些。我向来厌恶我的生殖器,以为它十分丑陋,还带着一副天生的、向一切索求的嘴脸。她自然说不上爱它,但是她愿意去给予——她几乎给出了她的全部。她眼是炽热的,我没有去看,我不敢。我从她比耳环还要精致的耳朵那儿,从她的柔软的粉郁金香味的嘴唇里,从她的孩子似的乳房上,从她丝织一般的腿间,我得知了我的索求,索求的疯狂与罪恶令人满足,又同时教人知道自己无法满足。在这梦也似的草席上,在又倏然而复现的阳光下,我得到了她。我得到了我。

    她说这一切就是大海。她说她就是大海,被命运裹挟而来,在长岸上随意的一块岩石上磕出了血,血在大海白色的浪中散尽。来回往复,永不停歇。我很可怜她,我用手把她环住,我去亲吻她的血。我没有双耳大瓮 ,甚至连大瓮里的水我也没有的。所以只能这么做。我想问她痛不痛,可又觉得这样太傻,就像未被驱逐的美洲原住民向猎物袒露他们虚伪而软弱的柔情一样。我还是问了,她却说我太穷,这一次她亏得很大——还不如做一个妓女。我笑了,我把她抱住,吻她。我不可能去做摘一朵矮牵牛别在她头上来迎娶她的把戏,

  • 4、 关于情人的读后感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

    上个世纪30年代,湄公河潘德渡轮,故事正是在这样一个湿漉漉的氛围下为我们展开的。不知道别人看这部小说时是怎样的,自己的的确确的被开头吸引住了。“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不得不佩服杜拉斯的老道之处,勾起我无限的遐想。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她的愁与苦,宛若山路边随处可见的野草,实实在在却总叫人捉摸不透。时光抛洒在湿润柔软的内心处,渴望着光亮,然而生活却总是在不经意间玩弄着我们。奔跑在宿命为我们刻画的生命线上,曲曲折折、断断续续。生活却又是厚待我们的,给了我们健全的思维,可以去改造生活、玩笑命运。倒是朴树的歌唱的好,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一路春光啊一路荆棘呀 惊鸿一般短暂如夏花一样绚烂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

    在杜拉斯看来,爱情就像空气,只要活着就不可或缺。当然,把爱情看的像生命般重要的人,肉体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就像我们说的那样:零落的可以是花,却绝不是春天。苍凉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欲念和泪水,是灵魂的嗜杀,她是一个唯美的爱情追随者,可以抛弃世俗,但世俗决不饶恕她。故事一步一步的进行着,男人、女人、黑夜、痛苦的压抑着彼此,以致心灵的共振。没有对与不对,两个孤独的人,相依着舔舐悲伤的味道,夹杂着空气中的热浪。原来,爱,是两个人相互取暖,露骨却真纯。我其实是不怎那么喜欢看外国文学的,经常听说的那些作家如萨特、乔伊斯、海明威等,因为图书感中摆放的作品集太繁大而不敢动手。这样就很难将《情人》与其他作家的作品作比较,唯一想得到的就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同样是灰色的基调,不过,芥川龙之介透露出的是某中阴郁的气质如《海市蜃楼》中“可是我对那人的脸一点兴趣也没有。正因为这样反而感到可怕。觉得在我们的思想意识的界限之外还存在着各种东西似的……好比是点上火柴就能看见可

  • 5、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0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1000字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去年去越南旅游去了作为《情人》拍摄地点而出名的景点-钟屿石岬角,景点并没有很特别,只是几块巨大的花岗岩直指南海,很多游人慕名来这观看日出日落。对景没有留下很多感触,却对这部电影产生了点兴趣,决定回去找来观看,结果又不了了之(宝妈的无奈)。其次,前段时间看了王小波的一本杂文集,里面多次提到《情人》这本书,他对杜拉斯的叙述方式给予极高评价,同时也夸赞王道乾先生的翻译登峰造极,译出了杜拉斯的韵味。于是我又对之产生了兴趣,找了电子书来看。 再说说读完第一遍的感想,为什么说第一遍,因为对于杜拉斯这种片段式的凌乱无序的描述方式,一遍似乎不能把所有的情节都拼凑完整。以前没有读过她的书,在王道乾先生的前言里了解了些许。杜拉斯写作风格独特,她的作品拗口难懂甚至让人昏昏欲睡,《情人》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书问世后引起一时的轰动,人们渐渐开始接受这种意识流的写作方式。整个故事其实很简单,背景是法殖期的越南,杜拉斯高中时期与一个中国人的情爱故事。杜拉斯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两儿一女苦苦支撑,家境清寒。大哥是个瘾君子,残酷暴敛,却受到母亲的百般宠爱偏袒,小哥哥生性懦弱恐惧,杜拉斯在这样冷淡,绝望的氛围中很孤独,想要逃离。男主人公是中国高富帅,没有正经事,唯有谈情说爱,在渡船上对年轻漂亮的杜拉斯一见钟情,对她献殷勤,虚荣心驱使孤独的杜拉斯投入他的怀抱,随之展开一段扭曲的爱。杜拉斯在开篇就用了大段充满诗意的语句描述这种爱情在一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一家人对她与中国人交往嗤之以鼻,甚至她自己也一直用“我是为了他的钱”麻痹欺骗自己,而高富帅的父亲也表示“宁愿他死,也绝对不会同意他娶白人为妻”。结局确实是凄凉的,男主人公娶了素未谋面门当户对的妻子,而杜拉斯在离开越南返回法国的船上才发现自己对他的爱。多年后,杜拉斯接到他的电话,他说“一直爱她,将一直爱她到死”。 这部小说为什么会这么出名,个人感觉除了这是杜拉斯亲身经历的奇人异事外,跟她独特的叙述方式是分不开的,就像一个老人娓娓道来年轻时的故事,有点啰嗦,想到哪说到哪,故事情节是片段的跳跃的,却很有韵味,其中还有很多诗意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值得多次翻阅品味。完 2018-4-11

  • 6、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25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2500字

    《情人》的雏形,来源于杜拉斯为其影集《绝对的形象》配述的说明文字。因篇幅较长,在其晚年精神伴侣杨·安德烈亚的建议下,另按小说予以创作完善,与影集分开发表。这一出身,奠定了《情人》的自传性色彩,读来多了份现实敬畏感。 杜拉斯,半生坎坷,一生激越、决绝。 《情人》读完,第一感是它不装、不做作、不矫饰:用杜拉斯自己话说“这段青年时期隐秘、不曾外露的感情、事实,在以往的写作中是要刻意深深隐埋的,那时我是硬要顾及羞耻心来提笔写作的,而现在,写作是无所谓的事了……” 所以《情人》的主旨,是70岁的杜拉斯,抚着张张过往的影相时,触景生情,又一次深情缅怀起她年少时那段隐秘、凄绝的情事,并鼓起勇气公之于众。那是少女杜拉斯美好而无望、却牵挂了一生的初次爱情。 没有哪段真切入骨的回忆可以隔绝一切周遭因素孤零零存在,而不掺杂出身、境遇等,《情人》尤其如此,读懂《情人》,首要须知杜拉斯童年坎坷绝望的家境。 那是19世纪初的法国,杜拉斯做小学教师的父母受诱骗,从巴黎迁往法属殖民地越南沙沥工作定居。生下杜拉斯不久后,其父病逝,大哥生性残暴嗜赌成性,小哥懦弱忧惧毫无指望,愚鲁麻木的母亲企图以房换地增加进项,得到的却是无法耕种的滩涂盐碱地。 经常性地挨饿,买不起衣服鞋袜…… 一切的动机,就是这可怕绝望到令人窒息的贫穷。 那是她一生中自认最美的场景,在湄公河的轮渡上。它本该被拍下来,比如从岸边的沙滩上,然后理所当然占据影集的中心位置,如果谁能预知它对她一生将是多么重要的话。但它的主人公当时是那么微不足道,以致这本该存在的珍贵照片,并没机会被拍下来。 那是在湄公河的轮渡上, 那一年‘我’才十五岁半。 假期结束,我正要乘船从沙沥母亲家返回西贡寄宿中学。 我孤零零一人站在甲板上, 手臂支着船舷, 眼神倔强地望向使我恐惧得颤栗的湍急河水。 我身上穿一件母亲穿旧了的真丝连身裙,磨损的快透明了,但我觉我穿着它很相宜,它很贴合我的身形; 我腰上扎起一条不知我哪个哥哥的一条皮带; 脚上穿着那双镶金条带的高跟鞋——母亲给我买的,削价处理品。 我上中学时就穿这样一双晚上穿的鞋,我本意就是这样。我在十五岁就有了一副耽于逸乐的面目,尽管我还不懂什么叫逸乐。这样一副面貌十分触目。 在那天,这样一个小姑娘,在穿着上显得很不寻常,十分奇特,倒不在这一双鞋上。那天,值得注意的是小姑娘头上戴的

  • 7、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8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800字

    看了两本名为《情人》的书,一边是渡边淳一的,一本是这个杜拉斯的,共同点就是都挺露骨的,他们对情人的定义都是非婚姻关系却发生了关系的两人。渡边的重叙述,人物社会关系描绘地更具体,好歹感觉能看懂,杜拉斯的就看得迷迷糊糊的,两个人的私密空间写得很足,又不停切换主语,感觉全然的冷漠和虚幻。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感觉,第一是很容易提炼出简单的情节来,第二是感觉描写像是用了慢动作又感觉口气冷漠,比如《情人》中的白人少女,除了她和中国男人之间的肉体交易以外,还写了她的家人,本是一团糟的生活仍旧是非常平静的叙述,显得老气横秋,我觉得她是以堕落在报复家庭,但既不在乎自己也不在乎家人的冷漠感觉和她对中国男莫名的好感也使我看不懂,虽然写得好像很露骨但看着看着要睡了。这一种世故老成的感觉,让人想起开头的倒叙标志“我已经老了。”我认为获得赞美也许因为“备受摧残的面容”终于配上了她老去的内心,获得了内外一致的美感吧。这一段王道乾翻译的话是王小波极为推崇的,我也是因为这个决定看的。后来懵懵懂懂地看了在线的电影,应该是删减过的,感觉不是很一致,梁家辉的形象看着比小说描述的要健康,帅气。 免费部分刚好结束《情人》所以没舍得买后半部《乌发碧眼》,听说这两本都是有半自传性质。杜拉斯到老还在和小伙子恋爱,这本书活动免费后看了《乌发碧眼》。这一本更神,没有人名,只有她和他,而且空间更为私密,几乎就没有别的人,就这么一路写下来,感觉两个人的精神都很病态。“他对她说,如果他开始爱上她,那正是因为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她的富有和疯狂。”老年杜拉斯的小伙子情人应该也是这样的吧,经历一生,也没什么看不透的,她是一个疯狂的人,而且也不是所有小伙子都喜欢她。要可以遇见,有所索取吧,这也确实符合情人的定义。 好在最后还有一篇解析这种写作手法的,虽然我没耐心认真看了,概括之就是杜拉斯很个性。

  • 8、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一)

    一个月前,因为杜拉斯的纪念日,我第一次下载了她的着名小说《情人》,昨天,下雨,读很久以前的那个故事,仿佛梳着小辫,戴着男式礼帽的白种女孩就在眼前,内心充满了叛逆和渴望。羸弱而敏感的男人第一次在轮渡上的靠近,紧张却不失老手的风范,是她的什么捕获了这个阔少,无从获知。最美妙的莫过于一次次学校外的等候,黑色的轿车分外显眼,车上坐着的男人内心充满孤独和渴望,她走过去隔着窗印上的吻充满挑逗和随意,却让车窗里的他忘了所以。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爱情,杜拉斯的文字2020犹如一个人的轻语低诉,很多时候没有时间的概念和逻辑条理,但是又恰恰是因为那样更加真实,在纷乱和肮脏的河内、沙沥、万隆,河水、轮渡、大雨贯穿整部小说,让人仿佛感到潮湿的雨季的那种悸动,两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孤独和人性的本能走到了一起,她的内心充满如同妓女般的幻想,在寄宿学校的卧谈中告诉同伴,希望自己经历一个个男人,而并不在乎这些男人的长相,这就是杜拉斯青春懵懂时期对性的认知,而他成就了她的幻想,比幻想更好的是他还是个有钱人。因为幻想的支撑,她成了这段关系里面那个理性的人,即将分别的时候的描述令人感动,他不再愿意与她做爱,因为无法忍受与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在一起,无论未来他们的感情走向何处,但是那一刻我相信他是爱她的,至少是珍惜吧,最后,杜拉斯乘船走了,回到法国求学,果真如她年轻时候想的一样,一次次在与男人的关系中寻找到创作的灵感,并最终成为一个着名的女作家,而这段最初的性爱经历却是在她70岁的时候才写了出来,那时候他已经去世了,小说是一份最真挚的怀念,也是送给他最好的礼物,因为这个男人始终爱着她,年老移居英国的他打电话说:无论地老天荒,我都始终爱着你。为何几十年的时间里,她都不去写第一次的相遇?我想,对一个女人而言,那已经成了内心最珍贵的回忆,无论后来有怎样的情感历程,初恋却是只允许自己一次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慢慢回忆,细细品味,无须分享,不要确认,因为那只是属于自己最美好的经历。70岁时候的提笔是因为在他的去世里看到自己的未来,只有把那沉淀如醇酒的回忆变成铅字2020才能不朽。那一年雨季的万隆,他们是爱了吗?这个答案其实已经不言自明,没有那经年的回忆,无数次的汲取和过滤,怎么可能有50多年后那美到惊艳的《情人》。

    读完小说,终于在优酷上找到了好久以前的那部电影,第一次看到那么年轻的梁家辉,一如我读

  • 9、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篇一: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说实话,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并不看好,被冗长繁杂的文字和时间模糊的跨度折磨的丧失信心,我甚至怀疑过这本书的水准。但是反复的劝慰自己,它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否则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于是我重新整理思绪,再次进入到角色里面。才发觉,作者之所以长篇累牍的叙述家庭琐事和社会背景,是为了迎合她的内心感受,她想让读者们知道,她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基于她的生活背景。如果认识原来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最令人感慨的就是男女主人公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在那样的年代,他们的结合是错误的。但是,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是无比幸福而快乐的。然而,故事最终仍旧是个悲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惆怅和折磨呢?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是后半部分,作者的笔锋愈加凝练,一段段色彩凝重的自然风景把故事渲染的美丽而绝望。而男女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离别的撕心裂肺和伤心欲绝。爱,不能光明正大的爱;恨,只能压制的心底。看着揪心,摸着疼,真是无尽沧桑尽在其中啊。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妹,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

    【篇二:《情人》读后感】

    第一次看杜拉斯的《情人》是两年前的事了。杜拉斯的作品代表着激情和疯狂,以至于第一次看《情人》没有真正看懂,男女主人公爱的取向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似乎不可思议。

    带着这种遗憾,再次看杜拉斯的《情人》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情人》用梦呓一般的笔触,描写了一段不能理解的异国恋情。在西贡的湄公河上邂逅了她的中国情人后,她惊心动魄地开始叙述她的爱情。在这种爱情中,甚至有一种灵与肉的冲撞与升华。

    故事没有结尾,但正是因为没有结尾才有了《情人》的永恒。

    当她看着船一点一点离岸而去时,当她看着那个如此爱她的人永远消失在视野时,当她偷偷躲在船舱里哭泣时其实,这时我才真正读懂,应该为他们高兴什么,他们永远活在彼此的回忆里,可以在老去时对她

  • 10、 《情人》读后感500字

    有一天,转述往事,我不知能否写出在湄公河上,西贡的落日声浪打在百叶窗上潮水拍来,又远去

    《情人》,无望的爱。

    渡河,渡河,到灯塔去

    站在阳台上,穿着睡衣,这个春节阳光很好。是清晨,眯着眼看杂志。公鸡打鸣,远山灰绿,温暖的早春,乡下,北半球无所事事的几日,无聊像风一般穿过空阔的院子。

    很多个日子就这般过去。在这个星球上无数无聊的脸,没有意义的呐喊与声音。

    只有往事是鲜活的。那年,在湄公河上

    走在夜间下晚自习的人流里,一直在等,有草木香气的春天和夏天,夹着书,一直在追随的影子。

    黑暗的太阳,昏黄柔亮的月光。月光,仁慈的月光

    再也没有顾忌了,如今,他们都已去世,不用再有顾忌了,在这本书里杜拉斯说。

    德国作家的《thedeathinvenise》

    附:重温小说《情人》有感,模仿杜拉斯的笔调,文章三百字,除自己外恐无人能知其隐意。能感受到其情绪基调即可:

    用了一个下午看了杜拉斯的《情人》,看的不是很明白,或者说对里面的场景感到有点转换不过来。也许,我真的还没适应国外的文学,或者说,还没入门。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挪威的森林》再到这个自传性质的小说,等等这些外国名著,我始终都没搞清楚这些小说的主题,他们要表达的感情到底是什么。

    以前是不看小说的,因为每次都只看几页,就没信心看下去了,就像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借来看,没看几页,就看不下去了,过段时间又觉得还是应该看完的,再借来,还是不能一气呵成,借来还去,折腾了几个轮回才勉强看完!

    我想这跟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吧,一直以来我的经历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这样的日子没有太多的起伏,平淡的激不起一点涟漪,所以小说里的场景不能给我以想象的空间,更别提引起我的共鸣了

    沉默如果能找到出口,我愿就此沉沦,矛盾就在于我明白,唯一的出路却是:提起勇气,承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终于明白我的痛苦,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却生活在一个过于单调的环境里。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1-16

  • 2021-08-20

  • 2019-09-25

  • 2019-11-02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17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02-02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01-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10-16

  • 2023-04-09

  • 2019-09-20

  • 2022-04-11

  • 2022-01-31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2-09-16

  • 2022-01-08

  • 2019-09-20

  • 2019-09-20

《情人》的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情人》的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情人》的读后感、2024《情人》的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