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情人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情人读后感800字

情人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0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0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1000字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去年去越南旅游去了作为《情人》拍摄地点而出名的景点-钟屿石岬角,景点并没有很特别,只是几块巨大的花岗岩直指南海,很多游人慕名来这观看日出日落。对景没有留下很多感触,却对这部电影产生了点兴趣,决定回去找来观看,结果又不了了之(宝妈的无奈)。其次,前段时间看了王小波的一本杂文集,里面多次提到《情人》这本书,他对杜拉斯的叙述方式给予极高评价,同时也夸赞王道乾先生的翻译登峰造极,译出了杜拉斯的韵味。于是我又对之产生了兴趣,找了电子书来看。
再说说读完第一遍的感想,为什么说第一遍,因为对于杜拉斯这种片段式的凌乱无序的描述方式,一遍似乎不能把所有的情节都拼凑完整。以前没有读过她的书,在王道乾先生的前言里了解了些许。杜拉斯写作风格独特,她的作品拗口难懂甚至让人昏昏欲睡,《情人》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书问世后引起一时的轰动,人们渐渐开始接受这种意识流的写作方式。整个故事其实很简单,背景是法殖期的越南,杜拉斯高中时期与一个中国人的情爱故事。杜拉斯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两儿一女苦苦支撑,家境清寒。大哥是个瘾君子,残酷暴敛,却受到母亲的百般宠爱偏袒,小哥哥生性懦弱恐惧,杜拉斯在这样冷淡,绝望的氛围中很孤独,想要逃离。男主人公是中国高富帅,没有正经事,唯有谈情说爱,在渡船上对年轻漂亮的杜拉斯一见钟情,对她献殷勤,虚荣心驱使孤独的杜拉斯投入他的怀抱,随之展开一段扭曲的爱。杜拉斯在开篇就用了大段充满诗意的语句描述这种爱情在一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一家人对她与中国人交往嗤之以鼻,甚至她自己也一直用“我是为了他的钱”麻痹欺骗自己,而高富帅的父亲也表示“宁愿他死,也绝对不会同意他娶白人为妻”。结局确实是凄凉的,男主人公娶了素未谋面门当户对的妻子,而杜拉斯在离开越南返回法国的船上才发现自己对他的爱。多年后,杜拉斯接到他的电话,他说“一直爱她,将一直爱她到死”。
这部小说为什么会这么出名,个人感觉除了这是杜拉斯亲身经历的奇人异事外,跟她独特的叙述方式是分不开的,就像一个老人娓娓道来年轻时的故事,有点啰嗦,想到哪说到哪,故事情节是片段的跳跃的,却很有韵味,其中还有很多诗意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值得多次翻阅品味。完
2018-4-11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4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1400字

我同一个小姑娘说过:这世界欠我一万个情人。其中有一层意思就是,梁家辉之所以能够第一次地把她带到那蓝琉璃瓦下的屋子去睡觉,是因为十五岁半的她并没有遇到十六岁的我。

天气很热。我没有钱,不过仍是要带她到科纳尔大天桥底下去走一走的。我告她说这是我的家——天桥底常年栽着矮牵牛,散不出太多香味,但你只要见到它,只需要见到,它的紫色便会把它应有的味道送给你,送到你的眼睛里。再往前有成排的梧桐,在大约二十米远的马路对岸——可我一直当作它们是在我身边的。我拿住她的手去抚摸它们粗糙的树皮,从上往下,经过一点一点的疙瘩和被腐蚀的下凹的伤口,那感觉妙不可言,仿佛在触摸岁月的痕迹,又仿佛在触摸自己。不过或许她在想别的事情——是的,法国梧桐,它们成年之后会脱去一层表皮,变得“lisse”——然而她还很年轻,她是欢喜“lisse”的么?她不知道。当然这无法改变我们触摸它们的那个时刻,我知道无论一切都不如她,不如去触摸她。她也同样告诉我了,我羡慕它们,她说。

我把她放到天桥下边最最凉爽的一处阴影下,那里有我日夜枕着的草席。但是不行,她说第一次她要在阳光里,在阳光里把痛苦蒸出来,涂抹在身上,填住身上每一个毛孔。我答应了。我们在阳光里做爱,她浮在我身上,亦或是相反,都不重要,她不在意这些。我向来厌恶我的生殖器,以为它十分丑陋,还带着一副天生的、向一切索求的嘴脸。她自然说不上爱它,但是她愿意去给予——她几乎给出了她的全部。她眼是炽热的,我没有去看,我不敢。我从她比耳环还要精致的耳朵那儿,从她的柔软的粉郁金香味的嘴唇里,从她的孩子似的乳房上,从她丝织一般的腿间,我得知了我的索求,索求的疯狂与罪恶令人满足,又同时教人知道自己无法满足。在这梦也似的草席上,在又倏然而复现的阳光下,我得到了她。我得到了我。

她说这一切就是大海。她说她就是大海,被命运裹挟而来,在长岸上随意的一块岩石上磕出了血,血在大海白色的浪中散尽。来回往复,永不停歇。我很可怜她,我用手把她环住,我去亲吻她的血。我没有双耳大瓮 ,甚至连大瓮里的水我也没有的。所以只能这么做。我想问她痛不痛,可又觉得这样太傻,就像未被驱逐的美洲原住民向猎物袒露他们虚伪而软弱的柔情一样。我还是问了,她却说我太穷,这一次她亏得很大——还不如做一个妓女。我笑了,我把她抱住,吻她。我不可能去做摘一朵矮牵牛别在她头上来迎娶她的把戏,我甚至不可能把梧桐木砍下来,做成木筏带我们到大海里去漂泊。我什么都不会,除了在天桥底下和一个白人小姑娘干一种教人无比羞耻的事情之外,我什么都不会。我很愧疚,我缠住她的舌头,小心翼翼地撕扯着。

车子从两旁像电影里的那样经过,但没有人用摄影机拍它们,所以什么也留不下来。光也不行。我知道这一点,所以格外珍惜这种惯常的嘈杂——有时候轮子底下要轧死一只老鼠,有时候一颗尖利但善良的石头会去报复,教本身只拥有空气的家伙连空气也失去,发出“噗呲”的惨叫。我看着这里发生的故事,我很想教她也看一下,但她太匆忙,对,像大海那样,但不完全是——她要走了。我送她,我们立在傍晚最后的阳光里。她说这样也不错,她的毛孔里至今仍塞满了待洗去的痛苦。我们最后一次拥吻,泪水滴入对方的身体里。我不知道她还会不会来,我觉得不会了。

梧桐仍然在对面,是的,两边都有,大约二十米。

科纳尔大天桥下草席

二零一七年八至八月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25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2500字

《情人》的雏形,来源于杜拉斯为其影集《绝对的形象》配述的说明文字。因篇幅较长,在其晚年精神伴侣杨·安德烈亚的建议下,另按小说予以创作完善,与影集分开发表。这一出身,奠定了《情人》的自传性色彩,读来多了份现实敬畏感。
杜拉斯,半生坎坷,一生激越、决绝。
《情人》读完,第一感是它不装、不做作、不矫饰:用杜拉斯自己话说“这段青年时期隐秘、不曾外露的感情、事实,在以往的写作中是要刻意深深隐埋的,那时我是硬要顾及羞耻心来提笔写作的,而现在,写作是无所谓的事了……”
所以《情人》的主旨,是70岁的杜拉斯,抚着张张过往的影相时,触景生情,又一次深情缅怀起她年少时那段隐秘、凄绝的情事,并鼓起勇气公之于众。那是少女杜拉斯美好而无望、却牵挂了一生的初次爱情。
没有哪段真切入骨的回忆可以隔绝一切周遭因素孤零零存在,而不掺杂出身、境遇等,《情人》尤其如此,读懂《情人》,首要须知杜拉斯童年坎坷绝望的家境。
那是19世纪初的法国,杜拉斯做小学教师的父母受诱骗,从巴黎迁往法属殖民地越南沙沥工作定居。生下杜拉斯不久后,其父病逝,大哥生性残暴嗜赌成性,小哥懦弱忧惧毫无指望,愚鲁麻木的母亲企图以房换地增加进项,得到的却是无法耕种的滩涂盐碱地。
经常性地挨饿,买不起衣服鞋袜……
一切的动机,就是这可怕绝望到令人窒息的贫穷。
那是她一生中自认最美的场景,在湄公河的轮渡上。它本该被拍下来,比如从岸边的沙滩上,然后理所当然占据影集的中心位置,如果谁能预知它对她一生将是多么重要的话。但它的主人公当时是那么微不足道,以致这本该存在的珍贵照片,并没机会被拍下来。
那是在湄公河的轮渡上,
那一年‘我’才十五岁半。
假期结束,我正要乘船从沙沥母亲家返回西贡寄宿中学。
我孤零零一人站在甲板上,
手臂支着船舷,
眼神倔强地望向使我恐惧得颤栗的湍急河水。
我身上穿一件母亲穿旧了的真丝连身裙,磨损的快透明了,但我觉我穿着它很相宜,它很贴合我的身形;
我腰上扎起一条不知我哪个哥哥的一条皮带;
脚上穿着那双镶金条带的高跟鞋——母亲给我买的,削价处理品。
我上中学时就穿这样一双晚上穿的鞋,我本意就是这样。我在十五岁就有了一副耽于逸乐的面目,尽管我还不懂什么叫逸乐。这样一副面貌十分触目。
在那天,这样一个小姑娘,在穿着上显得很不寻常,十分奇特,倒不在这一双鞋上。那天,值得注意的是小姑娘头上戴的帽子,一顶平檐男帽,玫瑰木色的,有黑色宽饰带的呢帽。
她戴了这样的帽子,那形象确乎暧昧不明,模棱两可。在男人戴的帽子下,形体上那种讨厌的纤弱柔细,童年时期带来的缺陷,就换了一个模样。随便什么眼光都能看得进去,任凭什么欲念也能适应。我一戴上这帽子,就与它再也分不开了。
他在看我。
有男人看我,这在我已是习以为常的了。在殖民地,人们总是盯着白种女人看,甚至十二岁的白人小女孩也看。近三年来,白种男人在马路上也总是看我,我母亲的朋友总是很客气地要我到他们家里去吃午茶,他们的女人在下午都到体育俱乐部打网球去了。
我么,我知道别人总是盯着我看不总是美不美的问题,有时是另一回事,比如个性问题。可我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你愿意我美,那就美吧,你觉我浮浪狷狂我也不介意,反正你希望我怎样我就怎样就是了。
我自己,不妨相信就好。
那就信我是迷人的吧。我只要信以为真,对那个看我的人来说,就是真的——那个坐在一部黑色利穆新汽车里,风度翩翩的中国男人,控制殖民地广大居民不动产的少数中国血统金融集团成员之一的独子,大我十二岁,跟我搭讪时却拘谨得有些发抖的瘦弱男人。
下了船,我坐到了他的车里,也等同于我住进了他堤岸上配置速成的临街公寓,也等同于我睡到了他的床上。
他故作试探,她不设防答言。
他问:你跟我到这里来,就像是跟任何一个人来一样?她答,她还从来没有跟什么人到过一个房间里。
他对她家困窘的家境略有耳闻,他识破了她这个绝望无助的白人女孩此刻故作放荡以此为饵的把戏,他爱上了她,发自内心地爱。
爱她什么?不懂,许是出于东方人特有的同情怜悯多一些……
一夜夜温情缱绻,他尽情享受着灵肉缠绵,她在恐惧矛盾中不识爱滋味。
他用金钱为她修复着一切:从母亲手里流失的家产、大哥的巨额赌债,还有最后她全家返回法国的船票。
他多情而多金,却也有他无法挣脱的宿命——他须遵照父命如期迎娶北方抚顺老家另一大财团的独女继承人为妻。
卑贱的开局,幽期两载,注定了她最终卑微的离开。
轮船缓缓起航,当跳板被撤去,轮船鸣响第一声告别的汽笛,她哭了,她想起了堤岸上那个中国男人,情窦初开却毫无情感经历的她,终于可以确定,她曾是在用她从所未见的爱情在爱着他。
他那黑色长长大大的汽车停在那里,车前站着穿白制服的司机。车子离法国邮船公司专用停车场稍远一点,孤零零地停在那里。车子的那些特征她是熟知的。他一向坐在后面,他那模样依稀可见,一动不动,沮丧颓唐。
她知道,他只是想要像现在这样悄悄躲在远处,用他的方式向自己真心呵护过却无力挽留的爱情告别。
她的手臂支在舷墙上,和第一次在渡船上一样。她知道他在看她。这是她对这份永别了的爱情最后的致意。
最后,她看着那辆黑色汽车急速驶去。汽车看不见了。港口消失了,接着,陆地也不见了……
战后许多年过去了,她经历了婚姻、产子、离婚、现在正在写作,他带着妻小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他说: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他是胆怯的,仍和过去一样,胆小害怕,声音打着颤。她猛然在那语音中听出那种中国口音。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在他来说,这是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于是选择了熊掌,偷偷把鱼藏在心中、最后相见不如怀念的故事;
在她来说,是以不耻的故作浮浪生存动机为开始、朝夕相伴后的情欲后觉、无法踏足却撕扯了一生的隐秘心事。
这是腾挪杜拉斯自己的话,来为她写的一段推介性书评,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只有杜拉斯自己的话才是最原汁原味的杜拉斯风格。希望大家能燃起兴致去看看这部《情人》,看看独立的人性是怎样在命运设置的泥淖中堕落复又自我救赎的。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8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800字

看了两本名为《情人》的书,一边是渡边淳一的,一本是这个杜拉斯的,共同点就是都挺露骨的,他们对情人的定义都是非婚姻关系却发生了关系的两人。渡边的重叙述,人物社会关系描绘地更具体,好歹感觉能看懂,杜拉斯的就看得迷迷糊糊的,两个人的私密空间写得很足,又不停切换主语,感觉全然的冷漠和虚幻。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感觉,第一是很容易提炼出简单的情节来,第二是感觉描写像是用了慢动作又感觉口气冷漠,比如《情人》中的白人少女,除了她和中国男人之间的肉体交易以外,还写了她的家人,本是一团糟的生活仍旧是非常平静的叙述,显得老气横秋,我觉得她是以堕落在报复家庭,但既不在乎自己也不在乎家人的冷漠感觉和她对中国男莫名的好感也使我看不懂,虽然写得好像很露骨但看着看着要睡了。这一种世故老成的感觉,让人想起开头的倒叙标志“我已经老了。”我认为获得赞美也许因为“备受摧残的面容”终于配上了她老去的内心,获得了内外一致的美感吧。这一段王道乾翻译的话是王小波极为推崇的,我也是因为这个决定看的。后来懵懵懂懂地看了在线的电影,应该是删减过的,感觉不是很一致,梁家辉的形象看着比小说描述的要健康,帅气。
免费部分刚好结束《情人》所以没舍得买后半部《乌发碧眼》,听说这两本都是有半自传性质。杜拉斯到老还在和小伙子恋爱,这本书活动免费后看了《乌发碧眼》。这一本更神,没有人名,只有她和他,而且空间更为私密,几乎就没有别的人,就这么一路写下来,感觉两个人的精神都很病态。“他对她说,如果他开始爱上她,那正是因为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她的富有和疯狂。”老年杜拉斯的小伙子情人应该也是这样的吧,经历一生,也没什么看不透的,她是一个疯狂的人,而且也不是所有小伙子都喜欢她。要可以遇见,有所索取吧,这也确实符合情人的定义。
好在最后还有一篇解析这种写作手法的,虽然我没耐心认真看了,概括之就是杜拉斯很个性。

《情人》读后感1000字


情人 读后感


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写的一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情人 读后感:

说实话,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这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并没有看的太懂。

她写的这部小说,更向是内心的独白。

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的连接也很混乱,有些话说得更是不明白。

不过这些似乎也是她独有的特点。

就这点来说,其实我很赞同她。

文学就应该是绝对的内心化,个性化的。

不能写每一个字都想着读者会怎么看。

那是不对的。

应该是绝对的尊重自我。

若不那样,一味的满足读者,那会使文学向媚俗的文学堕落。

比如现在流行的许多网络小说。

完全是为了赢得读者群而写。

文字粗糙,语法杂乱。

当然,不能否认,那些作者的确因此而获得了大量的稿费那也许是许多大文豪一辈子都赚不到的数目。

但是,那些小说并不能称其为文学,过不了多久就会湮没在时代的洪流里。

说这些,当然,不能排除有些酸葡萄心理。

我曾尝试过也那种很流行的小说,但是终究不能继续下去。

因为找不到写作的目的,只为了卖钱么?那很难作为我写作的动力。

所以,我愿一直当文学中的孔乙己。

说了这些废话,现在言归正传,就小说本身而谈谈感想。

上面说过了小说的情节很简单。

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个住在法国殖民地印度的十五岁的白人少女,我的母亲是个小学的校长。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哥是个流氓无赖,赌博吸毒,并且偷家里的钱;而小哥哥则是个懦弱胆小的人,经常受到大哥哥的欺负,最后似乎(小说并没有说明死因)是被大哥哥害死了。

但是我们的母亲却最喜爱大哥哥,包容他的一切。

这一家是个很贫穷的家庭,遇到过很多的不幸。

我的父亲死了,我们买的土地是块盐碱地,并且经常受到海水的侵蚀。

浸泡在如此不幸之中的我,心理扭曲,但却极度渴望着爱,就是这样的我命中注定,也是绝对会,在一艘渡船上遇了一个富有的中国少爷。

从此开始了充满了***的恋爱,但是这份爱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因为种族、贫富差距的原因,我们分开了,最后我回到了法国,而那个少爷娶了家中定下的家乡抚顺的未婚妻。

故事的最后,是许多年之后了,我收到中国少爷的信,信中说他最爱的一直是我。

小说虽然整体上感觉很杂乱,但是人物却塑造的很丰满,复杂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个传统意义上言情小说中纯情的女主角,是个很真实的女孩。

因为贫穷、并且得不到爱使心理极度的扭曲变形。

十几岁的女孩子却是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异常的现实,却充满了矛盾。

她很聪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该怎么做。

她是个白人的女孩,在印度支那本来是高人一等的,但是却又是贫穷的,以致于她永远戴着可笑的男式的帽子,和有金条的;凉鞋。

她渴望摆脱这些。

就在这时,机遇来了。

那个男人,那个家里有漂亮蓝琉璃瓦屋顶的富有的中国男人来到她的身边。

当第一次见到那个男人的时候,她就知道那个男人要什么,像是一切都是注定,只是迫不得已的发生。

她只个小球,只能顺着已经规定好的轨道前进。

她同意了男人送她去学校,和男人坐着那辆黑色的汽车去了个陌生的房间,和那个男人从彼此的身体上得到慰藉。

最后和她永远的再见。

这一切她都是知道的。

当然,她并非只是为了钱,她爱了,但是她爱的只是爱情本身。

她渴望爱情,爱情来了,她就欣然接受,那个男人只是个附属品而已。

谁都可以的,只是遇到的是他而已,所以就在一起了。

分开,是一定的,她知道。

因为她是白人,他是富人。

不知道她有没有怨恨过,我想应该有吧。

小说里,我很清楚的表达过我厌恶战争的情感。

那个女孩是不幸的,是的,也许她可能会是很天真的小姑娘。

她的不幸,放远了看,应该是战争很种族的歧视,贫富差距造成的。

她曾经说过,她是个充满***的女人,这一点在她很小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或许,这些也只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谁不渴望着被爱呢?既然得不到爱,那么也只能从***上寻求些许的安慰,来欺骗自己。

另一个人物那个中国的少爷,也是个很成功的形象。

他也是很怯懦的一个人,没有担当。

听凭父亲的摆布,爱那个白人女孩却因父命不能娶她。

他也是个可怜人,除了钱他什么都没有。

他和那个女孩虽然截然不同,却又是如此的相似。

都渴望着爱人和被爱。

他反复的说他最爱的是那个白人的女孩,但是我却认为,他只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让他能撕开那密不透风的网,让他有些许的自由。

所以他疯狂的爱着那个女孩,抛弃礼教道德。

就算是一次也好,执起撒旦的魔杖毁灭世界上被公认为对的事情。

他想,他很想,但是他却怕。

怕得在船上搭讪白人少女时双手发抖,因为他是黄种人。

怕得在做完爱后,放声哭泣,因为他知道这是没有结果的爱。

对于这部小说,我的理解就只能到这里了。

这部小说总的来说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这部小说曾被拍成电影,是梁家辉和一个法国女明星演的。

梁家辉演的很好,将那个中国少爷心中的矛盾演绎得很完美,但是这部小说***成分太多,就算是看删节版还是很难接受,所以没有看完。

其实没必要这样的,虽然小说里也有写到这些,但只是以此为手段表达主人公的心理痛苦罢了。

这并不是一部猎奇***的小说。

最后还有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看这部小说,心理其实是很复杂的。

那个中国少爷如此无能实在是让人面上无光。

并且不知作者是有心还是无意,她的一些话,我认为是侮辱了中国,污蔑了中国人。

这让人看着很是气愤。

《情人》读后感500字


有一天,转述往事,我不知能否写出在湄公河上,西贡的落日声浪打在百叶窗上潮水拍来,又远去

《情人》,无望的爱。

渡河,渡河,到灯塔去

站在阳台上,穿着睡衣,这个春节阳光很好。是清晨,眯着眼看杂志。公鸡打鸣,远山灰绿,温暖的早春,乡下,北半球无所事事的几日,无聊像风一般穿过空阔的院子。

很多个日子就这般过去。在这个星球上无数无聊的脸,没有意义的呐喊与声音。

只有往事是鲜活的。那年,在湄公河上

走在夜间下晚自习的人流里,一直在等,有草木香气的春天和夏天,夹着书,一直在追随的影子。

黑暗的太阳,昏黄柔亮的月光。月光,仁慈的月光

再也没有顾忌了,如今,他们都已去世,不用再有顾忌了,在这本书里杜拉斯说。

德国作家的《ThedeathinVenise》

附:重温小说《情人》有感,模仿杜拉斯的笔调,文章三百字,除自己外恐无人能知其隐意。能感受到其情绪基调即可:

用了一个下午看了杜拉斯的《情人》,看的不是很明白,或者说对里面的场景感到有点转换不过来。也许,我真的还没适应国外的文学,或者说,还没入门。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挪威的森林》再到这个自传性质的小说,等等这些外国名著,我始终都没搞清楚这些小说的主题,他们要表达的感情到底是什么。

以前是不看小说的,因为每次都只看几页,就没信心看下去了,就像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借来看,没看几页,就看不下去了,过段时间又觉得还是应该看完的,再借来,还是不能一气呵成,借来还去,折腾了几个轮回才勉强看完!

我想这跟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吧,一直以来我的经历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这样的日子没有太多的起伏,平淡的激不起一点涟漪,所以小说里的场景不能给我以想象的空间,更别提引起我的共鸣了

沉默如果能找到出口,我愿就此沉沦,矛盾就在于我明白,唯一的出路却是:提起勇气,承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终于明白我的痛苦,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却生活在一个过于单调的环境里。

《情人》读后感_1400字


《情人》读后感1400字

从开头就讨厌女主,她的性格,看似风清云淡,什么都不在意,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实际上是对生活的无奈,因为她知道她一旦对远野提出结婚,或者其他生活上的要求,那么这份纯洁的炮友情人关系就变质了,而在生活中的人里,远野可以说是修子的唯一,修子没几个朋友,另外一个岗部还是理由他排除寂寞,这种做法,我觉得恶心,再看修子一脸无辜,毫不为他人考虑。修子对她的闺蜜真佐子也是,别人好心安慰她,并未炫耀,可修子内心肮脏的厌烦,觉得真佐子背叛她,恶心,人家对她那么好,不知感恩也就算了,还一脸嫌弃,真让人失望。面对远野妻子,女儿是的懦弱,不淡定,更是暴露了他装出来的风清太,失去了往日的从容,事后的哭泣和对远野的发脾气,与之前不愿接受远野的钱的刚毅女强人完全相反,她有经济能力,所以不算被包养,但情人就是情人,就是小三,装什么清高,在岗部面前装清纯被发现,社长介绍男的给她,她那快意的神情,我只想说放荡,内心本淫。远野一走她便空虚寂寞,却又说她只是喜欢与远野在一起的时光,并不想结婚,这种当了婊子立牌坊的女人最是让人恶心。修子一边说说爱着远野喜欢和远野住在一起,一边又说不想结婚。一边当小三,一边说不干涉远野的生活。好不要脸的女人。。。
修子从头到尾所享受的那种自由,那种深夜一日饮酒的舒畅,更是对孤独,寂寞的真实写照,虚伪的表达真让人厌恶。
修子做了小三又不想远野离婚,咋这么贱呢,既然不想拆散一个家庭又干嘛去做情人呢,你说是因为爱,既然为了爱又不喜欢他为你做的一切,不愿永远在一起,明明不反对结婚,当最爱的人提出结婚时又一脸拒绝,能不这么虚伪吗。
“如果真的爱自己,应该在与妻子关系搞僵之前,开诚布公地与妻子挑明,分手,再向修子求婚,这才是修子所希望的。”这个想法多么恶心,关系搞僵之前那就是恩爱着了那又怎会与你结婚呢,这么傻子的想法也好意思说的这么理直气壮
既然一开始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那么为什么到后面被求婚时说觉得不道德,怕被别人说闲话,呵呵,从一开始就注定被万人所指责。
修子只喜欢男人的优点,一旦表现出来缺点便转瞬翻脸,无情的女人,
“这推测一半对了,一半不对。修子不是讨厌他离婚,是讨厌和他生活在一起。”这个想法又是多么恶心,
“远野将头一下低了下去,修子赶紧让过,闭上了眼睛。这样低声下气的远野,修子还是第一次看到。迄今为止,那个威猛的、有主见的远野到哪里去了呢?”还他妈的好意思问,你看看你做的事,真他妈的恶心,恶心死了
结局是明了的,虽然我从头到尾的厌恶女主修子,可我i不得不说作为情人她是非常合格的,错的并不是修子,而是远野,是岗部他妈定位错了,本书以情人命名,是写情人的,写修子作为一名标准的情人的生活,可以说完美,其他人都是陪衬。本书不能从女人。男人,爱情,婚姻等方面来看,只能从情人的角度出发,它教给女人如何做情人,而不是说如何做女人,这便是本书成功之处了吧!
看明白了才会喜欢。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我从几个方面来看,融入不同角色来分析人物,终于还是佩服修子。
WO得出结论便是,找情人就找修子这样的,但千万不能动情,玩玩而已就好,因为这样的女人没有情,善于伪装,哪怕生活在一起也不会发现,只有最后摊牌那一刻她才会暴露自己,这类女人一般很无情,很冷酷,内心深处更是如此,但玩起来感觉很嗨,很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够资格做情人。
情人,情人,带情没有情

《情人》读后感_2100字


《情人》读后感2100字

渡边淳一先生的作品《情人》复杂精巧,真实细腻,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其中女子,可分五派。

一、维持派。代表人物:远野的妻子,色衰爱驰,尽量完成份内事,张开羽翼,呵护子女,努力留住变心的丈夫,维持家庭完整和睦。

二、戏剧派。代表人物:松井须磨子,话剧明星,爱上名导演岛林抱月。抱月患恶性流感,引发肺炎,须磨子担心让他住院,会被妻子夺走,便把自己的房间当病房,供抱月休息调养,然而松井忙于演出排练,无暇照顾陪伴,导致抱月孤苦伶仃地死去。

三、破灭派。代表人物:小泉绘里,赤坂某电视台编导,才华横溢,长脸,微黑,劳动妇女气质。嫁同事,育一子,四年,离婚。工作有交集的帅哥悟郎向她求婚,但不肯容纳绘里的儿子,绘里退而求其次,持“养小白脸”的漫不经意态度和悟郎继续交往,她把男人比作樱花。

四、向往派。代表人物:安部真佐子,小泉绘里和片桐修子的大学同窗,三人中颜值最高,黑石酒厂老板之女,大家闺秀气质。讲究门当户对,固守身心纯洁,嫁给出身牙医世家、带四岁女儿的离异男,不少大人物参礼与贺,父母非常满意安部真佐子的选择。

五、犹豫派。代表人物:片桐修子,女主角,皇家水晶公司日本分公司社长秘书,薪水是普通女职员的两倍,能讲一口漂亮的英语,干脆利落,独立自主,性感整洁,业务广受好评。

片桐修子的父亲住在“雪国”新泻,经营海产品批发公司,修子读高中时,父亲另结新欢、弃家而去,只按时提供生活费。她母亲喜欢绘画,渴望从事相关工作,因为必须亲自照顾修子和弟弟的学习生活,母亲情愿牺牲自己,成全孩子。

修子生有微微上翘的东方情调鼻尖,热爱欧洲典雅风格的服装,都市粉领气质。她把男人比作城池。她皮肤雪白,年轻时真正白得不能见人,也曾憧憬小麦色的皮肤;她常喝威士忌、白兰地、香槟,心里最爱的则是清酒。

修子求学年代,和历史课助教交往;伦敦时期,是公司职员的女友;现在成为某公司社长远野昌平的曼特莱斯––法语的女性情人,同时兼任仙台大家具店富家少爷冈部要介的女神,修子默许本公司社长等成功人士介绍男朋友,实际上应接不暇,统统不见。

在修子眼中,冈部要介幼稚、执着、鲁莽、认真,对女人抱着太多的希望,认为美丽最重要。和他在一起,修子间或油然而生女皇的错觉,能够大大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把冈部当作调节精神的兴奋剂,最后一张王牌,喜欢,不爱。收下他送的生日礼物“洁白粉红的蝴蝶兰”之后,在宴席中,修子略醉,一时冲动,允许冈部要介进入闺房,他在洗手间发现远野的剃须刀,行为粗野,冒犯了她,两人关系急转直下,几经反复,冈部决定结婚,要求婚前再见修子一面,惨遭拒绝。

这些年远野昌平是修子的主旋律,他成熟稳重、谈吐得体、经验丰富,强力、坚毅不拔,包容、十分傲慢,雄壮、超然洒脱,进取、闯荡人生,离修子“一座城池”的丈夫标准相去不远,他是她的药,亦是她的毒。

早春,修子和远野互赠生日礼物,她喜欢精致的手表,却排斥远野先付一百万,按月给二十万的轻浮态度,她认为真正的、纯洁的、超凡的爱情不能用金钱维系,修子心里,怨忿生根。

初夏,远野谈妥三光电器大单,隐约意识到修子萌生结婚生子的念头,于是他准备更进一步,和妻子分居,在公司附近的小寓所金屋藏娇,慢两拍啊。修子苦哈哈整理房间,谁知远野妻不请自来,她早有预谋,打探到修子的名字、电话,终于堵个正着。嚯!好一番唇枪舌剑,那几分钟简直是修子的噩梦。远野想请一顿大餐补救,修子哪有精神?远野大发雷霆,先打她一耳光,接下来又用强,修子心里,怨忿发芽。

秋色,修子出席安部真佐子的婚礼。远野昌平奔赴大阪出差,期间意外受伤。修子请假探视,得知已经有人陪护,她小心翼翼凑近病房,迎面看见一张十七八岁的脸,和远野的妻子一个模子刻出来,是他和她的女儿么?触目惊心,修子犹豫,进退两难,转身离开,又舍不得回东京,去京都看枫叶,景色凄美,增添了无限愁烦、一片孤独、十分伤感、百般惦念,便打电话到病房,远野静子接的,修子报上假名,东京玻璃公司的片野……修子心里,怨忿茁壮。

冬夜,远野住院期间,给修子写信吐露衷肠,写到一半,把它藏在床头柜抽屉里,被远野妻发现,感情破碎。

远野伤愈出院,火烧火燎找到修子,“好不容易和妻子分手”、“我为你到了这个地步”、“完全是为了修子”,修子把他热衷工作、忽视家庭、冷落妻女、经常迟到、毫无规律、衣服乱丢、不做家务、软弱逃避、自作主张等等缺点想个通透,内心泥泞,怨愤成熟。

冬天了你才想起我,早春时在干什么?真的爱我,应在和妻子关系搞僵之前,开诚布公地分开,再光明正大地求婚啊!这种任性的想法,就是修子恪守的标准。远野作为情人棒极了,作为丈夫未够班,片桐修子失望伤心,发现嫁给他太对不起自己了。

修子希望来一场高高兴兴、爽爽快快的分手,远野追上来,又抽了她一个大耳光。修子酸涩地寻思,难堪的分手也不错,不必再有什么牵挂。

已是三十三岁的她,和大学同学中的已婚人士渐行渐远,只能和小泉绘里打电话,流着泪说:“找个好男人。”

纵观全文,选材平衡,人物生动,故事可信,对话鲜活,观念丰厚,意义深刻,本周恰逢免费,五星推荐阅读。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一)

一个月前,因为杜拉斯的纪念日,我第一次下载了她的着名小说《情人》,昨天,下雨,读很久以前的那个故事,仿佛梳着小辫,戴着男式礼帽的白种女孩就在眼前,内心充满了叛逆和渴望。羸弱而敏感的男人第一次在轮渡上的靠近,紧张却不失老手的风范,是她的什么捕获了这个阔少,无从获知。最美妙的莫过于一次次学校外的等候,黑色的轿车分外显眼,车上坐着的男人内心充满孤独和渴望,她走过去隔着窗印上的吻充满挑逗和随意,却让车窗里的他忘了所以。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爱情,杜拉斯的文字2020犹如一个人的轻语低诉,很多时候没有时间的概念和逻辑条理,但是又恰恰是因为那样更加真实,在纷乱和肮脏的河内、沙沥、万隆,河水、轮渡、大雨贯穿整部小说,让人仿佛感到潮湿的雨季的那种悸动,两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孤独和人性的本能走到了一起,她的内心充满如同妓女般的幻想,在寄宿学校的卧谈中告诉同伴,希望自己经历一个个男人,而并不在乎这些男人的长相,这就是杜拉斯青春懵懂时期对性的认知,而他成就了她的幻想,比幻想更好的是他还是个有钱人。因为幻想的支撑,她成了这段关系里面那个理性的人,即将分别的时候的描述令人感动,他不再愿意与她做爱,因为无法忍受与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在一起,无论未来他们的感情走向何处,但是那一刻我相信他是爱她的,至少是珍惜吧,最后,杜拉斯乘船走了,回到法国求学,果真如她年轻时候想的一样,一次次在与男人的关系中寻找到创作的灵感,并最终成为一个着名的女作家,而这段最初的性爱经历却是在她70岁的时候才写了出来,那时候他已经去世了,小说是一份最真挚的怀念,也是送给他最好的礼物,因为这个男人始终爱着她,年老移居英国的他打电话说:无论地老天荒,我都始终爱着你。为何几十年的时间里,她都不去写第一次的相遇?我想,对一个女人而言,那已经成了内心最珍贵的回忆,无论后来有怎样的情感历程,初恋却是只允许自己一次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慢慢回忆,细细品味,无须分享,不要确认,因为那只是属于自己最美好的经历。70岁时候的提笔是因为在他的去世里看到自己的未来,只有把那沉淀如醇酒的回忆变成铅字2020才能不朽。那一年雨季的万隆,他们是爱了吗?这个答案其实已经不言自明,没有那经年的回忆,无数次的汲取和过滤,怎么可能有50多年后那美到惊艳的《情人》。

读完小说,终于在优酷上找到了好久以前的那部电影,第一次看到那么年轻的梁家辉,一如我读小说时想到的他的模样,一部打动内心的电影,第一次并排坐在车后座上的两个人,那传神的手与手的交流,已经让人不得承认梁家辉的表演纯熟,电影忠实于原着,让我再一次体味原着中的点点滴滴,30年代的汽笛让轮船走远,挥之不去的是绵延半个多世纪的回忆和记挂,爱穿越时空,在50多年后变成《情人》得以镌刻。

《情人》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评述者说《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看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更有人对杜拉斯有这样的感想把一些违反传统,分歧常规的感情写得这样自然,必是出于大作家之手此书中,女主角和男主角都没有表明名字2020,只有一两个无关事宜的人的名字2020,女主角16岁,她的情人25岁。书的开头她就说自己已经老了,18岁,就老了,对比起她的16岁,她从外到内完完全全地老去了,甚至那颗狂热的心。这本书,有点儿童不宜。女主角整天想着杀人,杀她的母亲,杀她的兄弟,杀很多很多的人,唯独不想杀她的情人。她是个非常疯狂的少女,受母亲严厉的家庭条例,母亲对她大哥哥的偏爱,使她嫉妒愤懑,所以她想杀人,杀很多很多令她痛苦的人。在一次渡船的时候,她遇上富有的华裔少爷,他坐在一辆玄色的车子里,他跟她搭讪,邀请她到他的公寓。她下午逃课,到他的公寓里,他们***,在炎热的下午里***,外面世界的喧闹与他们的欢乐只隔一堵墙,就隔尽了,彻底隔绝。他们的关系那么隐秘,他们暗地里约会,却完全不觉得这有多么不见的人,他们坦然着。他的父亲不许他娶这个白人少女,他要回中国和一个已订婚的大家闺秀结婚。他们终极要离别,分开书的最后,她的亲人没有被她杀死但也如她所愿地陆陆续续地死去了,痛苦的死去。他打电话给她,说他仍然爱她,一直都爱。但是,这份爱已经老了,老了很久很久。阅读《情人》,感觉有种色调,是黄昏金灿灿的色调,而且有点热和的感觉,即使看到她想杀人的时候,感觉也是那样,她要杀她的妈妈,由于她不爱她,她忽略她,她渴望她爱她多点,但是她不,所以她痛苦,想杀人。她那么可怜,渴求爱,对世间布满欲望,尤其是性欲。她虚荣,穿漂亮的衣服鞋子,戴男人的帽子,所以她才会留意到玄色车子上她的情人,出进高贵的的饭馆和情人的公寓。18岁的她并不老,只是她的心老了,或者说,欲望朽迈了。到她真的是老了的时候,她的情人告诉她,他还爱她。爱她什么呢?爱她精致的脸孔,爱她青春期的***,还是那场炎热下午的欢乐?他说爱,就是爱吧,爱这场得不到的爱,因为没有有缺陷所以渴求,所以永远地怀念,永远地深爱着。显然,这是悲剧。

不知是我看书少,还是它优秀,《情人都拉斯》是我第一次想一口气看完的书。

按理说应先读杜拉斯的《情人》当作预习,从她的书中可以先了解她的性格和风格。但由于这本《情人杜拉斯》是写她的而不是她写的,是她真实生活的写照。据说她的人生经历比她的小说更离奇曲折,她的性格、生活和成就,传奇得令人发指所以《情人杜拉斯》就更加吸引我。虽然知道《情人》其实也是她的自传式小说。

很难想象一个二十七岁的男人,从读一个女人的第一本书开始,便完全迷恋于她,从此他的生命里没有亲人朋友,只有她和她的文字2020,他完完全全的属于她,除此之外不做任何事。那年她六十五。他们见面了。

他去找她了,在7年疯狂的给她写信之后,她终于回复了,她同意见面了。他便留了下来,十六年,直到1996年3月3日,她走了,结束了

他们经历相爱、快乐、吵架、伤害、平淡,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一起,我想支撑他们关系直到最后的,是文字2020,她的文字2020,她的书,就像作者说的:只有文字2020的真实。

作者用了太多的重复句式,有时显得啰嗦,如我留下了,我还是留下了,我就这样留下了,或许这种反复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顺叙,插叙,倒叙模模糊糊,反反复复,甚至到后面看得有点烦,就像他们亲密得让彼此厌烦,之后又重新来过。

一方面,句式重复,叙述重复,逻辑混乱,有时叫人看不懂,有时就像在看作者的自言自语,或者胡言乱语。

当然,谁都可以不用懂,因为这是他们的故事。

另一方面我又着迷于他的痴狂,他不想且不做任何事,任何人都与他无关,从1980年以后他就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和她在一起,就像她毕生都在写作直到临终。

书读完后我知道卓越的人都是孤独甚至是癫狂的。我知道作家的心灵是纯净、感性、悲观且敏感的。我崇拜他们可以用毕生追求并执着于一件事,我也看到他们在单一生活中的愤怒和绝望。我知道不管是作家、心理学家、艺术家或是别的什么人,要保持心智不受困扰就要把幻想与现实分开,保持清醒的客观,避免走入疯癫状态;也知道真正好的作品就是忘我的人物合一,因为在杜拉斯的小说里,她就是故事,在杜拉斯的生活里,她就是小说。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篇一: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说实话,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并不看好,被冗长繁杂的文字和时间模糊的跨度折磨的丧失信心,我甚至怀疑过这本书的水准。但是反复的劝慰自己,它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否则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于是我重新整理思绪,再次进入到角色里面。才发觉,作者之所以长篇累牍的叙述家庭琐事和社会背景,是为了迎合她的内心感受,她想让读者们知道,她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基于她的生活背景。如果认识原来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最令人感慨的就是男女主人公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在那样的年代,他们的结合是错误的。但是,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是无比幸福而快乐的。然而,故事最终仍旧是个悲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惆怅和折磨呢?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是后半部分,作者的笔锋愈加凝练,一段段色彩凝重的自然风景把故事渲染的美丽而绝望。而男女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离别的撕心裂肺和伤心欲绝。爱,不能光明正大的爱;恨,只能压制的心底。看着揪心,摸着疼,真是无尽沧桑尽在其中啊。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妹,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

【篇二:《情人》读后感】

第一次看杜拉斯的《情人》是两年前的事了。杜拉斯的作品代表着激情和疯狂,以至于第一次看《情人》没有真正看懂,男女主人公爱的取向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似乎不可思议。

带着这种遗憾,再次看杜拉斯的《情人》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情人》用梦呓一般的笔触,描写了一段不能理解的异国恋情。在西贡的湄公河上邂逅了她的中国情人后,她惊心动魄地开始叙述她的爱情。在这种爱情中,甚至有一种灵与肉的冲撞与升华。

故事没有结尾,但正是因为没有结尾才有了《情人》的永恒。

当她看着船一点一点离岸而去时,当她看着那个如此爱她的人永远消失在视野时,当她偷偷躲在船舱里哭泣时其实,这时我才真正读懂,应该为他们高兴什么,他们永远活在彼此的回忆里,可以在老去时对她(他)说:我还记得你

【篇三:杜拉斯情人读后感作文】

我不知为何杜拉斯直到七十岁才提笔铭刻下一段普蓝色的回忆,并像穿膛的利剑般真切。

而她曾说过: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疏一饭,而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怠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渴求写到这里,像喷雪的江河,满眼绝望却不乏激昂。在这样一往无前的追求里,没有真正的交谈,只有相互相应的哭泣,像凝重而自由的湄公河,携尸首在深不可测的漩涡中,奔向远处。

所以说生活是热烈的,又是无奈的。生于连绵的山丘之中,对于这种情感的见识是像骨肉一样真实的。我能轻易攀上一峰之顶,却不见危楼高百尺的庄严,消逝在视野深处的旷野,更没有钢风铁水的挣扎,多的是其行不远的轻薄的无奈。我能清晰地看见玫瑰红和粗钢蓝交织的天空中,平静和喧嚣一样在涌动翻腾,走动逼近。而就在视线之中,我可以毫不费力地辨出回家的方向。有时不禁感叹,安逸未免也是可怕的。

她所选择的方向正是世界旋转的方向,迷人辽远的东方。读到这句话时,总觉得霎是感动,原来世界也在奔流。河水从洞里萨,柬埔寨森林顺流而下,卷走生命的足迹,却留下了冗长的回忆。

我相信回忆的力量,也从不怀疑其深度。在时光的游丝中停住,回望生活,我们可以毫不动摇地着手信仰。但真正的悲剧,是从属一个家族的。杜拉斯的母亲在临走之前,让四五头绵羊围在她的周围。湄公河没有结冰期,但河流似乎冻结在了一起,让思想在河底回流。这时候,她必定会想起那些破灭的希望,冰冷的祈愿,像挽歌一样被轻轻唱起,终凋萎落地。

同样,在驶向法国的轮船上,杜拉斯还是出于悲伤,在肖邦的圆舞曲中哭泣起来,因为金钱而爱上那个中国男人的自欺之言在情感的逆流中不攻自破。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也许在奔流和停泊之中,我们才更能体味生命之中的快乐及烟火燃尽的苦涩罢。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属于流浪者的,他们擅长转移历史片刻的角度,道出选择的意义和真谛。王尔德曾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也许正是如此,我情愿丢弃行囊踏上旅途,迷失在山光水色之中,忘记快乐背后不可言喻的艰辛。

每次与美好的时光擦肩而过,我并不后悔,它兴许正和我同行。走到以前住过的地方,灰绿带紫的藤蔓尽现墙角,不免会感觉清凉。我总会遇见以前的邻居,他大概已经五十几岁的样子,下巴上的痣颜色变淡了些,青灰色的胡子略长。他会有些惊讶地向我问好,随便谈及以前我大哭时满脸涨红的样子或其他角落里的故事。这样的下午,是最容易让人感到激动的。

抬头的瞬间,变幻莫测的云彩慢慢散开,延展微笑并伸出手臂。从西斯廷到莫高窟,我同世界一起奔流。

【篇四: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一场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就是这样的一场爱情,影响了她的一生,就是那个陌生的中国男人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

杜拉斯的《情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关于她自己的故事。

从十几岁开始写作,但直到她70岁的时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电影后,她才广为人知。

《情人》出版于一九八四年,当年就荣获龚古尔文学奖。一九九一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成功地把这部名噪一时的自传体小说搬上银幕后,她于是成为当今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这部电影,才使得中国读者熟悉她。

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她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

《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场景: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他们一次次地激情相拥,除了做爱,还是做爱,什么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伴随着他们的呻吟;来来往往的人的影子,透过木格子的门和窗投进来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调的绝望。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情人》中绝望无助的*,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

也许,那份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

一份值得用一生去怀念和回忆的爱情,即使是无望,同时也是幸福的。

【篇五:情人杜拉斯读后感】

说实话,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并不看好,被冗长繁杂的文字和时间模糊的跨度折磨的丧失信心,我甚至怀疑过这本书的水准。但是反复的劝慰自己,它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否则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于是我重新整理思绪,再次进入到角色里面。才发觉,作者之所以长篇累牍的叙述家庭琐事和社会背景,是为了迎合她的内心感受,她想让读者们知道,她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基于她的生活背景。如果认识原来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最令人感慨的就是男女主人公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在那样的年代,他们的结合是错误的。但是,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是无比幸福而快乐的。然而,故事最终仍旧是个悲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惆怅和折磨呢?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是后半部分,作者的笔锋愈加凝练,一段段色彩凝重的自然风景把故事渲染的美丽而绝望。而男女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离别的撕心裂肺和伤心欲绝。爱,不能光明正大的爱;恨,只能压制的心底。看着揪心,摸着疼,真是无尽沧桑尽在其中埃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妹,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

【篇六: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是美的,一个老人的苍老同样是美的。

这是让?科克托在《存在之难》中的一句话,当我读到这句话时,象是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似的,顿时脑子一片空白。记得曾经读杜拉斯《情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小说是这样开始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一爱一你现在备受摧一残的面容。

我已经老了,这个被王小波称为无限沧桑尽在其中的开头,掺杂了太多的惊叹、执著、哀伤、凄绝和等待。所有这些沧桑的感受猛然向你砸来足以令你昏厥。杜拉斯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女王,她的文笔,用王小波的话讲,是极端的一精一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读她的文字就象在那个燥动不安的夏日午后,无意中闯入了她的宫殿掀起帷幕的一角,偷一窥到她内心的隐痛一样,即使只言片语也足以让孤寂的夜空顿时被闪电全部撕一破,语言带着雷电,从天上直撕毁到地上。同时,也领略到了她的困顿、固执和残忍。就象她在《情人》里说的: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唯一的极坏的本质一性一的东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以外,就什么也不是了。可见,杜拉斯的固执如同她中年以后容貌急剧变化的照片不可理喻。曾经美丽的杜拉斯被固执与任一性一消灭了,被酗酒杀害了,惟有拿华贵的文字当她的祛皱霜。她在《劳儿之劫》中写道:这个女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又是为了什么毁了自己?杜拉斯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说杜拉斯是力量的暴君,是个玩火者,也是一个情人。你可以不喜欢她,但你无法拒绝她。在杜拉斯的语言药店里,装满毒药的瓶子往往会混合着解毒剂。她会让你在短暂的痛苦中保持着持续的清醒,感受到短暂与永恒、狂迷与冷静、残忍与宽容、活着与死亡都包一皮裹在界限与无限中。

博尔赫斯说:人类的三个能力:记忆、理解、意志并非学究式的幻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人都被迫背上越来越沉重的记忆负担,你可以失去记忆,但不能失去对记忆的知觉,否则你想从某个地方重新开始就拾不起来了。它会在做梦时,在夜间工作时,在翻阅一本书或拐过一个街角时浮现出来。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了意志力在时间的记忆里耐心等待的人,才能战胜时间,在某个注定的时间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一爱一你现在备受摧一残的面容。

无论你愿意与否,在这里,我们都不能不提及一爱一尔兰诗人叶芝那首写给他的至一爱一毛特?岗的情诗《当你老了》。灵魂与灵魂超越时空与肉一体在诗句中对歌,岁月的沧桑在一爱一意下屈服。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陰影

多少人一爱一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一爱一慕你的美丽,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个人一爱一你朝圣者的灵魂

一爱一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火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一爱一情的消逝

在头顶上的山上它缓缓地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是的,只有一个人一爱一你朝圣者的灵魂,一爱一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一爱一你现在备受摧一残的面容,那个人才是你值得信赖而又灵魂互赖、生死相随的真一爱一。

【篇七: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我不知为何杜拉斯直到七十岁才提笔铭刻下一段普蓝色的回忆,并像穿膛的利剑般真切。

而她曾说过: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疏一饭,而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怠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渴求写到这里,像喷雪的江河,满眼绝望却不乏激昂。在这样一往无前的追求里,没有真正的交谈,只有相互相应的哭泣,像凝重而自由的湄公河,携尸首在深不可测的漩涡中,奔向远处。

所以说生活是热烈的,又是无奈的。生于连绵的山丘之中,对于这种情感的见识是像骨肉一样真实的。我能轻易攀上一峰之顶,却不见危楼高百尺的庄严,消逝在视野深处的旷野,更没有钢风铁水的挣扎,多的是其行不远的轻薄的无奈。我能清晰地看见玫瑰红和粗钢蓝交织的天空中,平静和喧嚣一样在涌动翻腾,走动逼近。而就在视线之中,我可以毫不费力地辨出回家的方向。有时不禁感叹,安逸未免也是可怕的。

她所选择的方向正是世界旋转的方向,迷人辽远的东方。读到这句话时,总觉得霎是感动,原来世界也在奔流。河水从洞里萨,柬埔寨森林顺流而下,卷走生命的足迹,却留下了冗长的回忆。

我相信回忆的力量,也从不怀疑其深度。在时光的游丝中停住,回望生活,我们可以毫不动摇地着手信仰。但真正的悲剧,是从属一个家族的。杜拉斯的母亲在临走之前,让四五头绵羊围在她的周围。湄公河没有结冰期,但河流似乎冻结在了一起,让思想在河底回流。这时候,她必定会想起那些破灭的希望,冰冷的祈愿,像挽歌一样被轻轻唱起,终凋萎落地。

同样,在驶向法国的轮船上,杜拉斯还是出于悲伤,在肖邦的圆舞曲中哭泣起来,因为金钱而爱上那个中国男人的自欺之言在情感的逆流中不攻自破。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也许在奔流和停泊之中,我们才更能体味生命之中的快乐及烟火燃尽的苦涩罢。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属于流浪者的,他们擅长转移历史片刻的角度,道出选择的意义和真谛。王尔德曾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也许正是如此,我情愿丢弃行囊踏上旅途,迷失在山光水色之中,忘记快乐背后不可言喻的艰辛。

每次与美好的时光擦肩而过,我并不后悔,它兴许正和我同行。走到以前住过的地方,灰绿带紫的藤蔓尽现墙角,不免会感觉清凉。我总会遇见以前的邻居,他大概已经五十几岁的样子,下巴上的痣颜色变淡了些,青灰色的胡子略长。他会有些惊讶地向我问好,随便谈及以前我大哭时满脸涨红的样子或其他角落里的故事。这样的下午,是最容易让人感到激动的。

抬头的瞬间,变幻莫测的云彩慢慢散开,延展微笑并伸出手臂。从西斯廷到莫高窟,我同世界一起奔流。

【篇八: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很多读后感喜欢把《情人》开篇的一段文字当成自己读后感的开头,王小波说那个开头:无限沧桑尽在其中。

去书店买《情人》回家看,也的确是受王小波的鼓动。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提到了一种阅读方式:他用查良铮(穆旦)翻译的青铜骑士做例子,告诉我们文字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读的。好的文字,应该像黄钟大吕一样琅琅上口。于是在看完他的杂文集后,我也要买来《情人》好好读读,毕竟最优秀的作者在搞翻译。

我很乐意享受个人世界,我读《情人》的时候是个晚上。那天晚上我在超市买了卤菜,在小区的菜市场买了小南瓜,我特地煮了小米粥近几日的忙碌,胃有点不舒服。

我开了电视,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人在吃饭后就悲恸不已。

我冲了杯普洱,苦。

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是美的,一个老人的苍老同样是美的。我明白那个道理。不过我还是被吸引了。杜拉斯的文字晦涩,深奥,却拥有一股神气的力量使我无法中途放弃。可以是对爱情的向往,解读,可以是对悲惨命运的挣脱,然而那些字背后,自己感觉到的却是无尽的绝望。这样的情绪,一丝丝、一缕缕、从眼皮流淌出来,弥漫在整个房间里。将我缠绕其中,无法脱身。

真是那样。于是普洱茶在午夜12点后更苦。

我还是继续翻着,几页几页的断章。和文章的主题无关,和爱情无关,和命运无关。但杜拉斯还是写着。我知道那是她的手法,和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样。幕布一盖,换了个场景,但依旧是一部电影。这个倒让我想起了王家卫,我喜欢王家卫的电影,因此我也理解了《情人》中的这个手法。手法相似,不存在模仿和抄袭,正如一套好的相机,庸着可以去拥有它,卓越的摄影师也可以拥有它一样。诚然,杜拉斯和王家卫都是优秀的。

CCTV-4里曾播放过湄公河。旧照片的颜色。在湄公河的渡船上,西贡的街道上。女孩遇见了那个来自中国北方的男人。杜拉斯叙述的角度很奇特,她的文字很有力量,和刀差不多,她把《情人》约会的每个场景都刻在你脑袋里,你能从文字里看到那些场景,堤岸,中国餐馆,小汽车,寄宿学校,小木屋等等。看《情人》,你仿佛会觉得自己就是主人公,忽然你又变成了观众,忽然你又什么都不是了。

《情人》在那些文字之后开始了情感。在老式的有轨电车上,在喧闹的洒吧里,在海边的小木屋中。《情人》继续他们的情感,他们享受*的欢娱,他们享受两人一世界的欢娱。暧昧的气息,跌宕的少女情节。忽然一切嘎然停止,剩下的只有无边无尽的绝望和孤寂,就像经历了一场盛宴,到头来依然孤单一人。

一场感情从开始便充满了绝望。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它会绝处逢生。只是杜拉斯让它死亡了。小说毕竟还是小说,奇迹总是奇迹。如果能奇迹也能自然发展,它就不是奇迹了。可以理解一个把爱情当作救命稻草的少女,渴望用爱情来拯救绝望的生活,她在底层不断挣扎,疯狂,然后依然失败,早已注定的失败。她其实看的到自己的失败,可她依旧朝失败走去,这个就是爱情。爱情无法永远,而分离可以。

女孩的有些事情是注定的。

时间带走了一切伤痛,然而温柔还是留在心里。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情人》读后感--500字


除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记忆中很少读法国作家的作品吧,这两周抽时间读完了杜拉斯的《情人》一书,虽不甚明白,但终究还是稍有体会。正如译者所言,杜拉斯的作品是深涩难懂的,时间空间人物的转换过快,往往使得读者迷惑而不知其所言何物。
我已经老了。
简单的开头,却不知承载了多少岁月的沧桑,世事的煎熬,容颜的摧残;又不知有多少的自悦自喜,心醉神迷,流连忘返,恐怕只有杜拉斯自己能够明白其中的滋味吧。
冷漠的母亲,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绝望是那么的彻底。
然而,终有一天,她遇见了自己的情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存不存在爱情的情人,只是知道,她需要他,而他也需要她。当白日已尽,他们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有时,她会莫名觉得眼前这人像是自己的父亲,但就是这样他们彼此拥有。
可是后来,他们不能在一起。
港口消失了,接着,陆地也消失了。航船横越大洋,她最后还是走了。
再后来,经历几次结婚,生孩子,离婚;最后,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她一听声音,就听出是他。他说: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说:是我,你好。
后来他不知道和她再说什么。
故事到此为止,仅此而已,你不知还会发生什么,但那不重要了,是吧?毕竟往事已成追忆。
总体来说,小说大多关于爱情、死、希望这些观念。
没有爱的爱情,爱的对象便变成了物。
继而引出极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情景,而运笔又偏于枯冷,激情潜于其下,悲剧内容既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 王道乾

喜欢《《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情人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