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 > 地图 > 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2024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范文大全
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相关栏目
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热门栏目
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推荐
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

(共 9184 篇)

  • 1、 [精华读后感]在酒楼上读后感模板汇总(5篇)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精华读后感]在酒楼上读后感模板汇总(5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酒楼上读后感(篇一)

    今天再次读了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只读一次很难辄穷其意,必须多次阅读、细细揣摩。《在酒楼上》篇幅虽短小,意蕴却无穷,读罢之后总感觉一团团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实在觉得压抑、沉重。这就是鲁迅啊,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字字见血,他的笔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在心头,让人直面淋漓的鲜血,深切地感受到切肤之痛。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原是辛亥革命时期振臂一呼、力求改革的热血青年,在屡遭现实打击后变得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教着他曾经最厌恶的“子曰诗云”。他对待现实态度极其消极,“敷敷衍衍”“模模胡胡”,作者是将其归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的。与鲁迅先生以往的小说不同,作者所批判的对象不再是麻木的未觉醒的老一代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一代人。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觉醒者,他们非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刻的悲剧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倍感压抑、沉重。

    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外部社会打交道,觉醒者亦是如此。觉醒者首先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否则难以立足。吕纬甫为了糊口度日就不能不教“子日诗云”,否则连每个月二十元的生活费用也无法得到,他也就无法生存。但是,教“子曰诗云”又意味着向现实屈服,走向自我毁灭。这是一种两难境地:要实现自我,与现实对立,就无法生存;要生存,就得向现实妥协、毁灭自我。二者中任何一种都意味着人的毁灭,这蕴含无穷的悲剧感。

    然而,作者所表达的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痛斥,他所坚持的正如他眼中之景,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区别于吕纬甫,鲁迅先生选择了在孤独中砥砺前行。这让整篇文章不流于失望,给觉醒者展现了

  • 2、 在酒楼上读后感体会

    在一个深冬我回到灰蒙蒙的、透露着衰败气息的故乡,却发现往日时光已无迹可寻,无处于我不生疏,无处于我不孤独。酒馆,废园颓唐着捧出一株老梅,一株不以深冬为意的老梅,还有傲慢如火的一株山茶花,让我觉得浑身冰凉又有老旧的一些热血在体内沸腾。

    与吕纬甫不期而遇,今日境况,事事都看起来无聊,那旧日同窗时的书生意气他没有忘,但终究是再拾不起那颗滚烫的心。吕纬甫回乡,来为曾经与他很亲睦的弟弟迁坟,他带着满满的爱与柔软的眷恋回来,却发现在岁月的浸沤下弟弟已散于泥土中。将那碎木与泥土装进棺材里,继续过模模糊糊的生活。那淳朴美丽的阿顺姑娘,青年朴实的“愿这世界为她变好”的祝福没能实现。在恶人的诳言下她带着惊惧死去。那绒花没了主人。正如吕纬甫没了寄托。从此在这世间随随便便做一个无乎不可的人,做一些无聊的事,模模糊糊一年一年过下去,就够了。

    我与吕纬甫离开酒馆,走向两个方向。

    吕纬甫和我,是作者内心的两种声音的辩难。在那浑浊看不见希望的日子里,往哪走去?内心有温柔的爱,有老梅一般的斗志,也有无可奈何,心灰意冷。在北方自己是格格不入的客人,回家乡也没了容身之处,老友与当年的壮志豪情一起风流云散。孤独寂寞迷茫困厄,碎雪纷纷扬扬落了满身。

  • 3、 鲁迅《在酒楼上》读书笔记

    今天再次读了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只读一次很难辄穷其意,必须多次阅读、细细揣摩。《在酒楼上》篇幅虽短小,意蕴却无穷,读罢之后总感觉一团团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实在觉得压抑、沉重。这就是鲁迅啊,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字字见血,他的笔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在心头,让人直面淋漓的鲜血,深切地感受到切肤之痛。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原是辛亥革命时期振臂一呼、力求改革的热血青年,在屡遭现实打击后变得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教着他曾经最厌恶的“子曰诗云”。他对待现实态度极其消极,“敷敷衍衍”“模模胡胡”,作者是将其归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的。与鲁迅先生以往的小说不同,作者所批判的对象不再是麻木的未觉醒的老一代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一代人。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觉醒者,他们非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刻的悲剧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倍感压抑、沉重。 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外部社会打交道,觉醒者亦是如此。觉醒者首先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否则难以立足。吕纬甫为了糊口度日就不能不教“子日诗云”,否则连每个月二十元的生活费用也无法得到,他也就无法生存。但是,教“子曰诗云”又意味着向现实屈服,走向自我毁灭。这是一种两难境地:要实现自我,与现实对立,就无法生存;要生存,就得向现实妥协、毁灭自我。二者中任何一种都意味着人的毁灭,这蕴含无穷的悲剧感。 然而,作者所表达的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痛斥,他所坚持的正如他眼中之景,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区别于吕纬甫,鲁迅先生选择了在孤独中砥砺前行。这让整篇文章不流于失望,给觉醒者展现了希望之路。

  • 4、 在酒楼上读后感

    在酒楼上读后感(一)

    《在酒楼上》是鲁迅小说集《仿偟》里面的作品,其中描写的最为出彩的人物莫过于吕纬甫了,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主人公用蜂蝇来对自己人生的比喻,吕纬甫的人生就像是蜜蜂与苍蝇一样,被人惊吓的一下即刻飞去,但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到了原地点,这种悲剧色彩,不仅让我们觉得主人公可悲,更觉得他可怜,曾经意气风发和拥有青春活力的吕纬甫曾经勇敢的冲进城隍庙拔掉神像的胡须,曾经满怀信心的和封建礼教作斗争,曾经慷慨激扬的讨论者国家大事,曾经对保守派的停止不前而大为耻笑,但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能让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解放,反而自己陷入窘境,落魄,就像苍蝇和蜜蜂的飞行一样,用回到了原点,这是全文最让我感到讽刺的地方。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变故就这样把这个充满着理想,拥有着朝气的年轻人压迫的面目全非,使吕纬甫的人生变得颓唐与绝望,为了生活,他放弃了自己革命的立场,也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教小孩读四书五经的家庭教师,但这一切的变故他的思想都非常的清醒,以至于在精神上给以了他沉重的打击,他变得自责,更觉得自己无用,因此他由勇敢,聪慧的年轻人变成了神色颓败的中年人。这一转变也是他经历的社会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所造成的。

    从小说中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主人公堕落的惋惜,和他悲剧色彩的必然性以及感到的无奈,虽然吕纬甫在政治生活上失意而颓唐,但鲁迅仍然把吕纬甫刻画是心怀善良和诚以待人的形象,在小说中吕纬甫回故乡s城主要是为办两件事,一是给三岁为夭折的小弟弟迁坟,其二是给顺姑娘送花,但小弟弟的尸骨早已腐烂的不见了踪影,顺姑娘也已经去世。做这两件事实在没有了什么意义,甚至是让人感到是无聊的,但他还是尽心尽力的努力办好这两件事,乐此不疲的四处搜寻和挑选绒花,在迁坟的过程中,辛辛苦苦的在雪地里忙了大半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吕纬甫的心并没有完全的死,他依然有着母子之情,兄弟之情,他甚至眷恋着以前给予他美好回忆的邻里之情,这不仅与颓败的吕纬甫在形式上做了对比,更展现了吕纬甫多维的人性。

    《在酒楼上》表达了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向沉寂这一背景中,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颓唐的情绪。不仅让人感到可叹,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给我以启迪。

    在酒楼上读后感(二)

    在酒楼上,对坐饮酒的故人,是他又似乎不是他了。

    当我怀着深沉的无家可归的悬浮感回到那早已被改头换面了的地方,坐在酒楼上,重拾故地的生疏。巧的是,在换了面貌

  • 5、 《阁楼上的光》读后感300字

    《阁楼上的光》是美国著明的作家诗人谢尔费斯坦所写。

    这本书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我最喜欢里面的《女士优先》这个故事。故事里的柏婆婆总爱喊女士优先,只要她大喊女士优先那地方一定会闹翻天的,有一次她们被野人抓了去,五花大绑,野人们正在考虑先把个猎物先装进盘子里,这时候柏婆婆大喊:女士优先。

    在《抓小偷》中,小偷偷走了“我”的膝盖骨,我也很去追捕,可我的脚和腿已经分离,根本就没法跑。这个小偷真是太古怪了,竟然去偷别人的膝盖骨!也不知道他偷去干什么。

    这本书也有很感人的故事,比如咕噜鸟,它竟然没长脚不能正常走路,不能筑鸟巢,不能着路睡觉,它生下蛋后说祝它们一生平安,但咕噜鸟很坚强,我很敬佩它。

    我很喜欢《阁楼上的光》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美好的记忆。

  • 6、 阁楼上的白云读后感

    【篇一:阁楼上的白云读后感】

    放眼望去,米雾蒙蒙的薄荷地就像是一座绿色城堡。她是天地间的不安的灵魂,她是大自然跃动的精灵。让一朵柔弱而美丽的灵魂安息!天已经放亮了,朝霞宛如一片山丹花盛开在天边。但野生动物也应当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才能与人类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选取一段佳句,分享给小朋友们。

    本书让我感到了童年时代的快乐和怎么样去解决困难。我们还要保护好动物,让动物有存在的空间。我们要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书是离不开我们的,他离开了我们。我们就不会有丰富的知识。

    人生因幻想而美丽,因期待而充实。

    【篇二:读《阁楼上的白云》有感】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阁楼上的白云》,这是一本冰心获奖的精品书系,《阁楼上的白云》就是其中一本。你的心里有没有令你伤心、倒霉的事?没关系,我今天就像阁楼上的白云,为你打开心中所有的困惑!

    在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他那童年的种种不幸。他小时候家里穷,住在一个狭小的三层阁楼里。房子不但小而且地板也很差,走一步响一声,整个房间只有一个老虎天窗。作者在以前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灰尘跳舞。上学了,也因为学费不缴,衣服破烂,被老师数落,被同学看不起,就连放学时也有乌鸦在头上叫。因此作者变的很伤心,感到很倒霉。但在九岁那年,出现了转机。那天,作者的父母外出,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家。他看着天窗,忽然发现了一朵白云飘过,像是在向他招手。于是他爬上了屋顶,感觉自己一下子变成了国王,一下子有了无比广阔的天地,海阔的天空。云悄悄告诉他,他的天地是很广阔的,不要整天闷闷不乐的,你看,连在你头上的乌鸦都不能对着你叫了。然后作者对着乌鸦哇哇哇的叫,之后,心情愉快了很多。变的性格开朗起来!

    是的,每个人都有烦恼,但当你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妨也像作者一样,望望天空上的白云,大声喊出:我不相信什么事能令人倒霉,因为我也能到乌鸦的头上,朝它大叫三声,我也能改变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给你的阁楼上的白云,希望你以后遇到不顺心的事能想起它,之后你的心胸便会开阔,脸上便会泛现微笑。

    【篇三:《阁楼上的白云》读后感作文】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阁楼上的白云》,里面有好多动人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叫《第101只鸿鸭》。

    故事的主人公住在一个很贫穷的地方,靠打猎为生。有一次和几个同伴去打鸿鸭,一共有100只。一个叫沙爷的老手把筒子里上满火药,填上了铁砂,马上准备引火,但他忽然停了下来,感觉不对劲。啪。啪突然

  • 7、 鲁迅在酒楼上读后感

    篇一:鲁迅《在酒楼上》读后感

    绕圈而生的无聊,迎雪而立的鲜活。

    ——品读鲁迅《在酒楼上》

    中文16-2 罗琳

    关于鲁迅的作品,在多年的学习下定是读过不少。课上被冯老师举出的苍蝇的例子所吸引故而拜读了这篇基调相对低沉的《在酒楼上》。

    通读全文首先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无聊”一词,这不得不让我在开头便加以论述。 文章开头点明了来到家乡的原因,但没能如愿。在一段结尾有写“我的意兴早已索然”。后回到旅馆中同样有说“没有可以消遣的事”。通过物是人非的学校和脏乱无饭的旅馆给人一种颇为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被迫接受。又通过着重描写的雪天和枯木奠定文章笔意的苍凉。 之后的叙述第一次点到了“无聊”一词,并引出了去酒楼的原因“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读到此处时让我感觉前因后果中透露着一种事已至此随性便是的感觉。到了酒楼依旧是物是人非,虽在楼上望见废园颇为感慨南方雪地下顽强抵抗的生命。但却在后面加上了一句提不起兴趣的话“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学又怎样的依恋,与我都没什么关系了”。后又通过哀愁,孤独等词从新将文章拉入郁郁的忧愁中。

    就在此种心情下他遇到了同窗旧友,虽颇为高兴但在看到旧友表现出踌躇之后,反而接受了物是人非略带生疏和产生距离的感觉。旧友同样看到了废园但也只是短暂的精神。后对话点出了令人最为深刻的话“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等于什么也没有做。”后又用苍蝇被吓绕了个小圈还是飞回来的比喻说出自己的努力终究逃不出时代的牢笼。他讲述了几个事件,从事件中我们能渐渐了解这个人。从叙说迁坟时略有不安怕自己现在的模样被大谈改革的旧友所抛弃,到主动提及送阿顺剪绒花却得知早已病逝。所有的一切都被他称作无聊的事正如他说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依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而对于他学了abcd却只教了古经的原因,他也讲述了自己的无奈和家长的错误。最后以“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可以看出“无聊”一词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鲁迅的无聊在于对于物是人非的家乡感到提不起兴趣。而他所遇到的旧友却不同了,他把他的现状归结于父母的封建思想的灌输、整个时代氛围的侵蚀、来自利益方的要求。他把他们称为无聊的事以表明自己其实与他们不同。但事实上就像他的比喻一样苍蝇自然而然的绕了个圈飞了回来,他对视的态度那种无所谓的迁就,不过是让他这只苍蝇穿上件闪着金光的衣服,但

  • 8、 鲁迅《在酒楼上》读后感800字

  • 9、 《在酒楼上》读后感(集锦7篇)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在酒楼上》读后感(集锦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酒楼上》读后感 篇1

    今天再次读了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只读一次很难辄穷其意,必须多次阅读、细细揣摩。《在酒楼上》篇幅虽短小,意蕴却无穷,读罢之后总感觉一团团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实在觉得压抑、沉重。这就是鲁迅啊,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字字见血,他的笔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在心头,让人直面淋漓的鲜血,深切地感受到切肤之痛。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原是辛亥革命时期振臂一呼、力求改革的热血青年,在屡遭现实打击后变得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教着他曾经最厌恶的“子曰诗云”。他对待现实态度极其消极,“敷敷衍衍”“模模胡胡”,作者是将其归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的。与鲁迅先生以往的小说不同,作者所批判的对象不再是麻木的未觉醒的老一代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一代人。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觉醒者,他们非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刻的悲剧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倍感压抑、沉重。

    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外部社会打交道,觉醒者亦是如此。觉醒者首先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否则难以立足。吕纬甫为了糊口度日就不能不教“子日诗云”,否则连每个月二十元的生活费用也无法得到,他也就无法生存。但是,教“子曰诗云”又意味着向现实屈服,走向自我毁灭。这是一种两难境地:要实现自我,与现实对立,就无法生存;要生存,就得向现实妥协、毁灭自我。二者中任何一种都意味着人的毁灭,这蕴含无穷的悲剧感。

    然而,作者所表达的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痛斥,他所坚持的正如他眼中之景,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区别于吕纬甫,鲁迅先生选择了在孤独中砥砺前行。这让整篇文章不流于失望,给觉醒

  • 10、 彷徨读后感

    彷徨读后感(一)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一性一,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一洞,成日以不平与牢一騷一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一騷一】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玖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彷徨读后感(二)

    轻轻地,走进那个多灾多难的季节,挤一滴生命的翠绿,涂满不堪回首的往事。他,就是鲁迅,黑夜中孤独的探索者,为与黑暗的抗争耗尽了他满腔的热血,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带着几缕彷徨走近他吧!

    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异常黑暗的年代。虽然,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令人振奋的,但毕竟它没能成功,中国还是陷入了混沌状态。鲁迅,他怀着一颗无私的一爱一国心,徘徊于黑暗中,苦苦追求民族的希望与光明。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体现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吕韦甫将生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分明看到两个字:无奈。这种无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不就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与真理的

  • 2019-10-20

  • 2019-10-17

  • 2023-06-24

  • 2019-10-23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2-08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09-20

  • 2023-01-1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1-16

  • 2023-04-3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
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大全,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2024,更多彷徨在酒楼上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