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6323 篇)
- 1、 《彷徨之刃》读后感_1300字
《彷徨之刃》读后感1300字
《彷徨之刃》 东野圭吾 目前看了东野圭吾的两本悬疑小说,一本《彷徨之刃》,一本《白夜行》,之前看有人到推荐,东野圭吾喜欢并擅长将社会问题细化到情节里面表现出来。是的,确实是这样。 这本《彷徨之刃》翻到最后一页,我才明白书名的由来。那是道德线上忐忑的彷徨,良知深处迷失的彷徨,人性泯灭后对“活着”两字意义的彷徨,然而站在制高点的“法律”将如何做出裁判? 故事背景在日本经济大萧条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充斥着泡沫经济下的雾霭里。妙龄少女遭到杀害,惨绝人寰。(我不剧透!我不剧透!!我不剧透!!!)书中多处铺垫了造成这一些社会惨案的原因。社会、家庭、学校等。我觉得家庭是重中之重,每一个人从小生长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下,每天耳濡目染怎样的熏陶,这些都会长在他的骨头里,渗透在他的血液中,而这些跟金钱无关,跟爱有关(虽然经济决定上层建筑)。而学校是另外一个地点,教育体制下的不管是好的坏的全部由此输送,输送的途径就是教育体制下的教师职业人员。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一高中生在课间下象棋被老师劝退离校,高中生回家后竟然跳楼而死。何等震惊!!!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无仁无德,否则何至于此?对于学生(高一应该15岁)无基本的生命概念,更不要提正确的三观。可见,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某些基础教育的核心却来越偏离了本质。(哦,这里有点扯远了,回来!) 书中重点部分是有关日本当时对《少年法》的无助以及痛恨下的无力。以下一小段是根据某论坛中有关当时《少年法》改革前页的一些事项整理,仅做参考和背景了解: 少年犯罪法规定:少年犯要移送家庭法院审理。少年院而不是监狱,给于惩戒、教育和矫正等“保护处分”。17起14岁以上少年杀害自己父母未遂的事件,少年法“刑事处罚优先”改为“保护处罚优先”强调对少年犯的保护和矫正。重点着眼于少年罪犯日后能顺利重返社会。对媒体报道和发布少年罪犯的姓名、照片等个人信息也一直十分慎重。日本法律规定20岁为成年。2000年针对少年犯恶性犯罪的问题日益严重,处以刑事处罚的最低年龄从16岁降低到14岁。规定对判定无期徒刑的未满18岁少年处以10年-至15年有期徒刑。 “对不起”三个字作为少年犯有心悔改的参考。国家独占了刑法权,居于强势位置,法律的天平重重的倾斜在凶手一方。 前段时间在看《日本简史》,但开了个头米有继续下去,看完这两本悬疑题材的小说后,准备重新
- 2、 《彷徨之刃》读后感_1600字
《彷徨之刃》读后感1600字
4月3日,清明节假期第二天,清晨在淋淋细雨中祭拜了那两位在我生命中举足轻重的老人。回到家中拿起了这本《彷徨之刃》,往常东野的书是用来打发空闲的时间,看完更多的会是感慨作者的文笔和构思,但是在这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几度因为无法承受的情绪不得不把书放在一边。
在东野圭吾诸多的故事和角色中无论是《白夜行》中贪恋权势女人和痴心虐恋的男人,还是《虚无的十字架》中的用半生偿还年轻时错误的情侣,或是《加贺探案集》中敏锐而又苦苦追寻真相的警探,都没有像这本书中的内容和角色一样引起内心如此的不适和思考。
《彷徨之刃》— 一位父亲的复仇。
本书讲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十五岁女孩绘摩在看完烟火表演后,回家途中被三个未成年的男孩绑架并注射毒品强暴致死,父亲长峰决意自行复仇的故事。书中强烈的视觉冲击久久不能释怀,一位中年丧妻的父亲,在亲眼看到作为世间唯一亲人和所有美好寄托的女儿被禽兽一般的两个男人凌辱之极直到失去生命的录像带时内心的崩溃和痛苦,即便作为读者也能切身感到手中的纸页迎面扑来的那种令人窒息的情绪。然而在强忍痛苦之后长峰发现在凶手是未成年人的情况下,法院对凶手的惩罚轻之又轻,如果报警在法院判决后他们只需承担数年的劳役甚至缓刑,于是他决定自己复仇,以血换血以牙还牙,偶然间长峰杀死了第一个施暴者,并开始对第二个展开追杀,在复仇过程中,警方、媒体、凶手、凶手家属、受害人家属、其他受害人(共有十三个女孩被强暴并录像)乃至路人甲乙丙的态度得以展现。
还记得之所以选择法律这个专业是初高中连续六年的时间几乎每天都会看《今日说法》,在这六年的光阴中不知多少案件从脑中一闪而过,但是印象最深的案件之一是一位农村的父亲在打工之前将八岁的女儿寄养在邻居家,回家之后发现女儿在邻居家被多次强奸,报警之后警察置若罔闻,于是在一瓶白酒下肚之后父亲当街将邻居砍成肉酱,之后自首并获刑十年。
想到这里脑袋里冒出许多问题,当公力不能保护或者保护力度不足以达到受害人预期时谁保护被害人利益?被害人能不能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以什么限度为准?
如果将上面的问题缩小到未成年人也会衍生一些问题,如未成年人的保护是不是无限的?是不是不计成本的?值不值得挽救?以挽救为主的保护方式是不是有效的?如果不能挽救应该怎么办?立法的导向有利于挽救还是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与许多人不同,我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多发不是我们没有给未成年
- 3、 《彷徨之刃》读后感_900字
《彷徨之刃》读后感900字
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你的行为,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尽其责就是最好的结果。警察的职责就是维护法律的公正,法律带不代表公正,自然有人去修订。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让上面听到自己的心声。但是这个心声仅代表个人的立场,作为一名警察你的行为不代表你自己,你要履行的也只是警察的责任而已。 未成年人肆无忌惮的犯罪根源在哪儿?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环境,家庭等有影响。但是司法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吧,不计成本的犯罪不正是诱惑人犯罪的源泉。这几个未成年人的无知,不负责任也展现的淋淋尽致。出了事犯了罪,认为只要逃避过段时间就没事了。这是家庭溺爱的后果。孩子遇到事父母应该包容他们的情绪,但是不能帮他们代劳解决问题。要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并承担最后的后果。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解决问题并承担责任的能力。 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也是迫不得已。如果司法可以得到让他们满意的结果,他们也不会自行解决问题。司法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和把犯罪降到最低点。司法制度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但是让大多数人满意是最基本的前提吧。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包容让人汗颜,即使他是未成年人犯了错也要得到在他这个年纪相应的应有惩罚吧。过于严厉的惩罚并不能降低犯罪的减少,但是适当的惩罚也会有一定的威慑,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受害者家属内心得到一丝丝安宁吧。 每个人都把自己自私的一面展现的淋淋尽致。每个人在乎的那个点,他就会尽力的去维护。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但终归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事。广大的吃瓜群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关注这件事凑热闹的大多数,有子女的,他们关心的事如果以后他们子女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是怎样的一个处理结果。总之每个人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考虑问题。赤裸裸的人性被东野圭吾写的赤裸裸。 如果是我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也会陷入彷徨之中。我到底是该让犯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呢,还是遵守司法程序?短短的判几年,再让他们出来作恶?我也心不甘啊,在未来的日子中,我又该如何度过?那种心情谁又能理解?谁又来为受害者受伤的心灵买单?希望公正的司法不要再让一个善良的,有爱的父亲举起彷徨之刃。
- 4、 《彷徨之刃》读后感_4500字
《彷徨之刃》读后感4500字
法律保护人,但不包括加害者(转自豆瓣)
这是一个日本第一个未成年人被判死刑的案例
1999年4月14日,日本的山口县光市发生一件残忍的凶杀案。当时23岁的本村 洋先生于晚间七点左右下班返家,发现大门没有锁。
进了家门之后,四处不见妻子跟11个月大的女儿夕夏的踪影。家里一片凌乱,不安的本村洋先生开始在不算大的家里找寻妻女的踪迹。最后在收纳棉被的柜子里面,发现妻子半裸而且已经变僵硬的尸体。本村洋先生马上报警,**抵达之后,在收纳柜最上层的地方,发现用塑胶袋包着,当时才11个月大的夕夏妹妹的尸体。
1999年4月18日,警方逮捕当时刚满18岁一个月的少年(日本法律规定20周岁为成年)。根据犯人的供述,他于4月14日当天下午两点左右,乔装成排水管检查的工人,按门铃顺利进入被害人家中。目的只有一个-强奸被害人。少年将本村弥生压在身体下面,可是遭到被害人激烈的反抗。少年于是动手掐死被害人,被害人弥生窒息死后,加害者的少年用事先准备好的胶带将被害人双手捆绑,并在口鼻处也黏上胶带(预防被害人万一又苏醒),对死去的被害人进行尸奸。
当时11的月的婴儿夕夏一直在妈妈的旁边哭泣不休,少年将婴儿抛往别处,可是婴儿还是挣扎哭着,往已死去的母亲遗体处爬去。兽性大发的少年怕婴儿的哭声引起邻人的注意而坏了他的好事,于是将哭闹不止的夕夏从母亲遗体旁边拉开,重摔地面数次之后再用绳索勒毙。
虽然加害的少年当时未满二十岁,可是所犯的案情残忍重大,山口县的少年法庭决议将全桉移交山口地检署审理。第一次开审议庭时,本村洋 先生抱着妻女的遗照出庭,却被法官阻止。
法官的考量是被害者的遗照会影响加害少年的心理绪。是的,你没有看错,当时主审的法官确实是这麽说的。因为被害者的遗照会影响加害者的心理情绪。
开庭时,犯人 福田 孝行 穿着拖鞋进入法庭,辩护律师推推他的手示意, 福田这才对着被害人家属的方向鞠躬,说了一句:「真是对不起,我做了无法宽恕的事。」这句对不起,成为之后法官认定犯人已经有悔改意思的参考。
杀了两个人,只要事后表现出我很抱歉的样子,就代表有悔改,然后就可以得到宽恕。
本村 洋 先生不断的跟法官抗议,最后,法官准许他带遗照进去,条件是必须用黑布将照片盖住才可以。当时一审下的判决是 - 无期徒刑。跟台湾类似的是,日本并没有真的无期徒刑。尤其当时的少年身上有着少年法保护,顶多关个
- 5、 《彷徨之刃》读后感_700字
《彷徨之刃》读后感700字
近期读东野圭吾的书常常一旦开启,就无法放下,一定要读完,找到真相为止,答案可能不简单在于作者在书中埋伏的一个个伏笔,利用人之天然的好奇心吸引读者读下去,更准确的答案,是东野圭吾在书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彷徨之刃》亦是如此,这本书的原型应该是日本发生在1989年的绫濑水泥案,最后的结尾也颇有深意,一位中年主妇被杀,可能暗指的是1999年日本发生的第一起未成年犯罪案件中,未成年犯罪人被判处死刑。这本书讨论的是未成年犯罪问题,作者尽量去接近与剖析未成年的心理,与成年人思维方式的巨大不同,《湖畔》也是类似题材著作。但本书话题的敏感性在于,突出了未成年犯罪者手段的残忍与不悔过的心态,进几年监狱的菅野快儿并不会改过自新,结果可能是在社会的纵容下,豢养了一头可能会伤害更多人的怪兽,正如长峰重树对女儿的忏悔,是他的冷漠纵容了这样的犯罪,最终报复来到自己头上。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家属是否可以亲自复仇。这应该是对每一位读者的残酷拷问。除书中主题体现的人文关怀、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人性的探索之后,东野圭吾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颇为成功,以各种手法会明示或暗示书中人物的行为选择,看似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比如丹泽和佳子对长峰的帮助以及劝他自首的行为,在一对下国际象棋的夫妇的讨论中得到了解释,妻子认为可以复仇,但是也要保证自己的人生不可因此被毁,否则复仇没有意义,而丈夫则认为只要可以复仇同归于尽也并无不可。最终,长峰像一位悲剧英雄,倒在即将成功复仇的一刻。不能责备织部的选择,在那一刻,身为警察捍卫法律的责任可能是更为本能的反应,毕竟他有一位身为律师的女友,并且是警察局中最为年轻的警察。但是,结尾处揭开神秘告密者,带来一丝惊讶,
- 6、 《彷徨之刃》读后感 (100字)
我用凌晨这个最寂静的时间读完了《彷徨之刃》,我要发泄,我对结局非常愤怒,受尽折磨的人啊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从小说的开始我就希望长峰能够复仇成功,虽然知道长峰最后会为此付出代价,但是这个代价却没有在他杀了菅野之后再付出,未成年人又怎么样,菅野这样的人不该死吗?这样的人还应该给他重生的机会吗?太可笑了。即使他会改过,为什么要拿无辜的人的生命给他做踏脚石。
到小说的最后,我甚至祈祷,让躺在血泊中的人是菅野吧。结果却恰恰相反。我最憎恨的是织部,这个自私懦弱的人,他没有资格谈正义,身为警察,他保护的不是正义,保护的只是法律。真是不甘心啊,最该至死的人最后却得到了保护。
东野圭吾你这个混蛋,你就非要把小说写得那么现实吗?
编辑推荐:
- 7、 《卖白菜》读后感_读后感600字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这段令人心酸的文字是感恩阅读系列《感恩生活》书中一篇莫言书写的名为《卖白菜》的文章中的一段小节。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卖白菜时因自己多算了别人的钱而使白菜没能卖出去的经历。尽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喷喷的白菜饺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这小小的盼望成为泡影。但儿时的记忆也许会鞭策作者一辈子。
在文章里,我们和作者一起体味着生活的酸楚。可是,在人们过着酒足饭饱的生活中,却经常忘记曾经的清贫。比如说,有人从星级酒店吃饱喝足出来后,看见路旁那些可怜的乞丐,不但不给予他们帮助,甚至还辱骂、殴打他们。这些人都忘记了,自己也是清贫出生。再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吃饭时只挑自己喜欢的菜来吃,不喜欢的便统统倒在泔水桶里。他们都忘记了那首《悯农》诗;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交的高昂花费都是父母的血汗钱。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街上玩,无意间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爸爸,就给我15元钱吧,同学过生日,我总要意思一下的嘛!儿子说。父亲叹了一口气:你们同学怎么天天都过生日呀?唉,这可是同学们都送,我不送礼,多不好意思呀。儿子恳求道,爸,求求您了!父亲无可奈何,只好从皮夹里抽出15元钱来,给了儿子。父亲的嘴里发出一阵叹息的声音:唉如今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学会摆阔气,讲排场了。我们当年顶好就送一张自制的贺卡、书签什么的
当我们离贫苦越来越远,富裕更能告诉我们前人的遭遇。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目前拥有的幸福生活。
- 8、 《彷徨之刃》读后感150字
我用凌晨这个最寂静的时间读完了《彷徨之刃》,我要发泄,我对结局非常愤怒,受尽折磨的人啊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从小说的开始我就希望长峰能够复仇成功,虽然知道长峰最后会为此付出代价,但是这个代价却没有在他杀了菅野之后再付出,未成年人又怎么样,菅野这样的人不该死吗?这样的人还应该给他重生的机会吗?太可笑了。即使他会改过,为什么要拿无辜的人的生命给他做踏脚石。
到小说的最后,我甚至祈祷,让躺在血泊中的人是菅野吧。结果却恰恰相反。我最憎恨的是织部,这个自私懦弱的人,他没有资格谈正义,身为警察,他保护的不是正义,保护的只是法律。真是不甘心啊,最该至死的人最后却得到了保护。
东野圭吾你这个混蛋,你就非要把小说写得那么现实吗?
- 9、 《彷徨》读后感800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彷徨》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其实,彷徨主要源自于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的方式了。我们不可能也决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与世,做为人,必须有所承受,承受我们需要承受的东西。
在这现实与理想的王国里,我们承受着亲人与故人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和善待;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当我们觉得自己快要承受不起时,就会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想把这坛子打破的冲动。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很简单,人们从懂事的那一天起,总在努力学习适应环境,努力做到与别人和谐相处。但恰恰忽略了一点:忘记了学会与自己快乐相处。而正是在这一点,才导致了我们种种的烦恼与痛苦。其实,战胜生命彷徨的力量恰恰在于自己本身。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失落、欢乐和痛苦。面对自然与社会,人不可能总是胜者,就像季节不会总是春天。
我们应该让自己学会与自己的快乐相处,让自己的心灵时时充满快乐,就是自己要拥有一间常敞开着的‘健身房’,常常走进去,为自己忙碌疲惫的心灵做做按摩,使心灵的各个零部件经常得到维护和保养。
按摩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中要的是做到自我悦纳,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自己的长处能欣悦自慰,不妄自菲薄;对自己的短处能坦然自若,不讳疾忌医。
对自己不提过分苛刻的要求,对自己犯的错误也能够平心静气地谅解。许多人的烦恼和痛苦,多半是对自己要求过高,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又耿耿于怀。一个人能够放弃自己已经成为心理负担的所谓远大理想,中止自己毫无结果而言的努力,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智者。
而承受,是一种力度和气度;是一种坦然的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想;是为实现自我的一种磨练;是为寻求迸发所作的自我积蓄。
心理学家有一句这样的惊世名言:人类似乎是能使自己变得神经不正常的动物,因为他们首先否认自己是动物的事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为什么常常自我烦恼?因为我们常常为一个“做人”的大问题捆扰着、折磨着。学会给心灵松绑,减轻这些负担,无疑是让心灵快乐的又一条捷径。
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没有必要把自己高悬在半空之中。当感觉力不从心,无所适从的时候,就退一步看看。这时候,你会发现,生命的花园里花
- 10、 彷徨读后感800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彷徨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体现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吕韦甫将生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分明看到两个字:无奈。这种“无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不就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一生。黑暗的社会对人来讲是无所谓希望的,即使有几位肯挣扎一下的都被滚滚的洪流冲散、淹没。只有鲁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无论这希望是多么遥远,多么渺茫。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09-20
-
2023-01-19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1-16
-
2023-04-3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2-0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4-30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1-12
-
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