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 > 地图 > 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2024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范文大全
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相关栏目
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热门栏目
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推荐
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

(共 7999 篇)

  • 1、 《在底层》读后感500字

    《在底层》并没有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剧中人物有小偷、妓女、手艺匠、过去的演员、落魄的贵族、潦倒的知识分子等。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除了贝贝儿、娜塔莎、瓦西丽莎之间的爱情纠葛,还有几对夫妇和恋人关系外,他们再没有什么联系。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各自为生存忙碌,在这个客栈,一些人来了,一些人去了,他们的生活如此进行着。就算安娜的死,也没有引起他们多大的议论。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其他什么追求,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在这部戏剧里人类好像一群困兽,人人奋力挣扎以便苟延残喘,他们的生活是悲惨的。这部话剧通过对这群底层人物的刻画,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黑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剧里充满了杂乱、绝望、痛苦、灾难、疾病。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他们注定了被压迫与被欺辱。这部戏剧同时也暗示了积极的人道主义。沙金说人是自由的他可以随意为了什么区努力,去牺牲;人,就是真理!人,是伟大的!人能创造一切,结束一切万事都在于人,万事都为着人;对人应该尊重!

  • 2、 《晴天,楼上下起大雨》读后感500字

    当拿到《知荣明耻,从我做起》一书时,我兴致盎然得读起来。书中《晴天,楼上下起大雨》给我印象最深刻,读后久久不能忘记。

    故事是这样的:下午王鑫家晒被子,楼上的邻居晒衣服时没拧干,水滴到他家的被子上,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烦恼。王鑫的妈妈为了这件事差点和邻居吵起来。

    是呀!生活中邻里之间经常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都不肯退让。但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邻居之间就像一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彼此多包容,多为对方考虑,家庭成员相处得才融洽,家庭才和谐。

    我和我的邻居相处得就很融洽。记得过年时,三楼的邻居王阿姨来到我们家(我家住四楼),说要经过我们家外窗打扫她家的外窗,因为在她自己家擦不到 ,姥姥很高兴地为她准备了抹布和水桶,帮助她打扫。很快得就打扫完了,楼上的阿姨随手就把抹布和水桶放在阳台上就走了.望着满地的水和泥,姥姥没有着急,自己动手打扫起来,我不情愿地抱怨道:“看她把咱家弄得脏兮兮的!”姥姥却笑着对我说:“邻里之间以和为贵,大家都学着体谅包容对方,减少误会和争端,我们的社区才能和谐呀!”听了姥姥的话,我惭愧得低下了头。

    有首歌谣是这样说的:朋友是珍宝,邻里赛金银;相逢一笑但成亲。希望每个人都能对身边的人付出一些包容和谅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人,自己也会获得快乐。

    和谐社会是靠大家创造的。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学会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和谐社会的小使者。

  • 3、 《阁楼上的光》读后感500字

    去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书,其中有 《一只会开枪的狮子》、《失落的一角》、《人行道的尽头》、《向上跌了一跤》、《爱心树》和《阁楼上的光》,这些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阁楼上的光》这本书啦!

    据说《阁楼上的光》这本书囊括了美国八项年度图书大奖;更是创《纽约时报》50年在榜时间最长的记录;系列书籍销量超过1.8亿册,被翻译成33种文字风靡全球。正如亚马逊英国对它的评价“这是一本伟大的书,为所有人打开通往从未想象过的神奇世界的大门”。

    在这本书中谢尔爷爷用寥寥数笔和略带夸张的表现手法就生动形象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再配上相得益彰的童谣诗歌,为我们呈现了一篇篇经典之作。里面的每一篇作品都让人印象深刻,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你觉得谢尔爷爷就是一个大孩子,说出了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梦想……

    你见过不用钉子、板子、绳子来荡秋千吗?在谢尔爷爷的笔下就可以做到:“先让你的胡子长到一百英寸长,把它绕在胡桃树枝上(还得看看树枝够不够粗壮),现在把自己从地上提起,等春天一到---就来把秋千荡”。再看看旁边漫画上的人,我情不自禁笑出声来,在为漫画中的他暗暗担心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谢尔爷爷的脑洞大开。

    你有过害怕的感觉吗?面对害怕的东西我们该这么办呢?在谢尔爷爷的书中“那个布朗·巴那巴斯,因为害怕被水淹死,他从不游泳,也不乘坐小舟,甚至从不洗澡更别说跨过壕沟了,他一天到晚坐在家里,他的房门紧锁,窗户也被钉牢,他吓得浑身颤抖,生怕大水把他冲走,他泪水流成河,充满了整个房子,最终他被淹死了”。谢尔爷爷用他特有的诙谐、幽默和夸张告诉我们遇到害怕的东西逃避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它,才能战胜它。

    同学们,你们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心动了呢?那就快快打开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被它深深地吸引。

  • 4、 鲁迅《在酒楼上》读书笔记

    今天再次读了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只读一次很难辄穷其意,必须多次阅读、细细揣摩。《在酒楼上》篇幅虽短小,意蕴却无穷,读罢之后总感觉一团团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实在觉得压抑、沉重。这就是鲁迅啊,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字字见血,他的笔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在心头,让人直面淋漓的鲜血,深切地感受到切肤之痛。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原是辛亥革命时期振臂一呼、力求改革的热血青年,在屡遭现实打击后变得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教着他曾经最厌恶的“子曰诗云”。他对待现实态度极其消极,“敷敷衍衍”“模模胡胡”,作者是将其归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的。与鲁迅先生以往的小说不同,作者所批判的对象不再是麻木的未觉醒的老一代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一代人。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觉醒者,他们非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刻的悲剧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倍感压抑、沉重。 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外部社会打交道,觉醒者亦是如此。觉醒者首先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否则难以立足。吕纬甫为了糊口度日就不能不教“子日诗云”,否则连每个月二十元的生活费用也无法得到,他也就无法生存。但是,教“子曰诗云”又意味着向现实屈服,走向自我毁灭。这是一种两难境地:要实现自我,与现实对立,就无法生存;要生存,就得向现实妥协、毁灭自我。二者中任何一种都意味着人的毁灭,这蕴含无穷的悲剧感。 然而,作者所表达的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痛斥,他所坚持的正如他眼中之景,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区别于吕纬甫,鲁迅先生选择了在孤独中砥砺前行。这让整篇文章不流于失望,给觉醒者展现了希望之路。

  • 5、 读《在酒楼上》有感1000字

    读《在酒楼上》有感1000字

    熊江芹

    《在酒楼上》是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创作的小说,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小说主人公叫吕纬甫,整篇小说浓墨重彩地对吕纬甫的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地刻画,向读者呈现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主要采用人物自述的表达方式向读者展现那个时期的社会现状。

    我带着极强烈的功利性心态来阅读这篇小说,字句斟酌,用灵魂去感受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情感。

    当我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首先引人深思的是小说的标题——在酒楼上,一个表示地名的标题。我思索良久,还是没能想出个所以然,唯一能得出的结论是,这个酒楼一定是小说情节展开的主根据地。

    故事从“我”来到s城开始。我细细品读小说中关于s城的描写,深冬雪后的s城,风景凄清,一派寂寥,物不在人也非,这里开了新的旅馆,学校的门口改了名字也换了模样,“我”的旧同事早不知散到哪里去了。尽管那家叫一石居的小酒楼仍在,也不是“我”熟悉的模样,整个s城是灰暗的。在“我”遇到吕纬甫之前,小说着重描绘的是“我”在s城的所见,这样的对s城的环境描写,在我分析看来是有三个妙处的:一是凄清的环境符合当时的时代环境,辛亥革命时期的环境就像s城一片萧条。二是凄清的环境体现作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鲁迅在文中提到意兴索然和客中无聊)三是凄清的环境为吕纬甫的人物形象作铺垫,从满怀革命热情的战士到如今的目光消沉的教书先生,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很像阴沉的s城。总体而言,整个s城的环境像是在昭示着人们彻底的革命还未完成。待到革命完成之时便是黑暗驱散之时,想必那时的s城定是明媚的。

    “我”拾级而上来到小酒楼的楼上,无意中发现酒楼下的废园,惊异于废园里的景象,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读到这里,我不禁思索,在一派萧条的s城的一隅竟有如此明艳的一幕景象,与当时的s城环境相比如此的突兀,但细想之下却又觉得是如此的和谐,予人以希望。小说中

    将s城荒凉的环境与废园里明艳的景象进行鲜明的对比,向读者表明,即使是在当时如此黑暗的环境下(革命任务尚未完成,帝国主义、封建思想当道),依然有一些革命者骁勇善战,顽强反抗恶势力,就像是在如此恶劣环境中开得依旧明艳的花一般。

    小说的后半部分着重描写主人公吕纬甫,包括他的外貌描写以及他的人物自述

  • 6、 《在酒楼上》读书笔记800字

    今天再次读了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只读一次很难辄穷其意,必须多次阅读、细细揣摩。《在酒楼上》篇幅虽短小,意蕴却无穷,读罢之后总感觉一团团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实在觉得压抑、沉重。这就是鲁迅啊,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字字见血,他的笔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在心头,让人直面淋漓的鲜血,深切地感受到切肤之痛。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原是辛亥革命时期振臂一呼、力求改革的热血青年,在屡遭现实打击后变得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教着他曾经最厌恶的“子曰诗云”。他对待现实态度极其消极,“敷敷衍衍”“模模胡胡”,作者是将其归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的。与鲁迅先生以往的小说不同,作者所批判的对象不再是麻木的未觉醒的老一代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一代人。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觉醒者,他们非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刻的悲剧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倍感压抑、沉重。 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外部社会打交道,觉醒者亦是如此。觉醒者首先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否则难以立足。吕纬甫为了糊口度日就不能不教“子日诗云”,否则连每个月二十元的生活费用也无法得到,他也就无法生存。但是,教“子曰诗云”又意味着向现实屈服,走向自我毁灭。这是一种两难境地:要实现自我,与现实对立,就无法生存;要生存,就得向现实妥协、毁灭自我。二者中任何一种都意味着人的毁灭,这蕴含无穷的悲剧感。 然而,作者所表达的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痛斥,他所坚持的正如他眼中之景,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区别于吕纬甫,鲁迅先生选择了在孤独中砥砺前行。这让整篇文章不流于失望,给觉醒者展现了希望之路。

  • 7、 鲁迅《在酒楼上》读后感1200字

  • 8、 鲁迅《在酒楼上》读后感800字

  • 9、 《在酒楼上》读后感(集锦7篇)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在酒楼上》读后感(集锦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酒楼上》读后感 篇1

    今天再次读了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只读一次很难辄穷其意,必须多次阅读、细细揣摩。《在酒楼上》篇幅虽短小,意蕴却无穷,读罢之后总感觉一团团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实在觉得压抑、沉重。这就是鲁迅啊,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字字见血,他的笔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在心头,让人直面淋漓的鲜血,深切地感受到切肤之痛。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原是辛亥革命时期振臂一呼、力求改革的热血青年,在屡遭现实打击后变得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教着他曾经最厌恶的“子曰诗云”。他对待现实态度极其消极,“敷敷衍衍”“模模胡胡”,作者是将其归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的。与鲁迅先生以往的小说不同,作者所批判的对象不再是麻木的未觉醒的老一代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一代人。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觉醒者,他们非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刻的悲剧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倍感压抑、沉重。

    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外部社会打交道,觉醒者亦是如此。觉醒者首先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否则难以立足。吕纬甫为了糊口度日就不能不教“子日诗云”,否则连每个月二十元的生活费用也无法得到,他也就无法生存。但是,教“子曰诗云”又意味着向现实屈服,走向自我毁灭。这是一种两难境地:要实现自我,与现实对立,就无法生存;要生存,就得向现实妥协、毁灭自我。二者中任何一种都意味着人的毁灭,这蕴含无穷的悲剧感。

    然而,作者所表达的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痛斥,他所坚持的正如他眼中之景,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区别于吕纬甫,鲁迅先生选择了在孤独中砥砺前行。这让整篇文章不流于失望,给觉醒

  • 10、 [精华读后感]在酒楼上读后感模板汇总(5篇)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精华读后感]在酒楼上读后感模板汇总(5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酒楼上读后感(篇一)

    今天再次读了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只读一次很难辄穷其意,必须多次阅读、细细揣摩。《在酒楼上》篇幅虽短小,意蕴却无穷,读罢之后总感觉一团团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实在觉得压抑、沉重。这就是鲁迅啊,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字字见血,他的笔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在心头,让人直面淋漓的鲜血,深切地感受到切肤之痛。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原是辛亥革命时期振臂一呼、力求改革的热血青年,在屡遭现实打击后变得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教着他曾经最厌恶的“子曰诗云”。他对待现实态度极其消极,“敷敷衍衍”“模模胡胡”,作者是将其归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的。与鲁迅先生以往的小说不同,作者所批判的对象不再是麻木的未觉醒的老一代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一代人。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觉醒者,他们非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刻的悲剧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倍感压抑、沉重。

    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外部社会打交道,觉醒者亦是如此。觉醒者首先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否则难以立足。吕纬甫为了糊口度日就不能不教“子日诗云”,否则连每个月二十元的生活费用也无法得到,他也就无法生存。但是,教“子曰诗云”又意味着向现实屈服,走向自我毁灭。这是一种两难境地:要实现自我,与现实对立,就无法生存;要生存,就得向现实妥协、毁灭自我。二者中任何一种都意味着人的毁灭,这蕴含无穷的悲剧感。

    然而,作者所表达的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痛斥,他所坚持的正如他眼中之景,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区别于吕纬甫,鲁迅先生选择了在孤独中砥砺前行。这让整篇文章不流于失望,给觉醒者展现了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10-16

  • 2019-09-23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6

  • 2019-10-17

  • 2019-10-24

  • 2019-09-19

  • 2022-03-08

  • 2021-05-04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2

  • 2021-03-29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3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3

  • 2023-04-06

  • 2019-10-11

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
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大全,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2024,更多在酒楼上读后感500字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