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彷徨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彷徨读后感2000字

彷徨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彷徨之刃》读后感_45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彷徨之刃》读后感_45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彷徨之刃》读后感4500字

法律保护人,但不包括加害者(转自豆瓣)

这是一个日本第一个未成年人被判死刑的案例

1999年4月14日,日本的山口县光市发生一件残忍的凶杀案。当时23岁的本村 洋先生于晚间七点左右下班返家,发现大门没有锁。

进了家门之后,四处不见妻子跟11个月大的女儿夕夏的踪影。家里一片凌乱,不安的本村洋先生开始在不算大的家里找寻妻女的踪迹。最后在收纳棉被的柜子里面,发现妻子半裸而且已经变僵硬的尸体。本村洋先生马上报警,**抵达之后,在收纳柜最上层的地方,发现用塑胶袋包着,当时才11个月大的夕夏妹妹的尸体。

1999年4月18日,警方逮捕当时刚满18岁一个月的少年(日本法律规定20周岁为成年)。根据犯人的供述,他于4月14日当天下午两点左右,乔装成排水管检查的工人,按门铃顺利进入被害人家中。目的只有一个-强奸被害人。少年将本村弥生压在身体下面,可是遭到被害人激烈的反抗。少年于是动手掐死被害人,被害人弥生窒息死后,加害者的少年用事先准备好的胶带将被害人双手捆绑,并在口鼻处也黏上胶带(预防被害人万一又苏醒),对死去的被害人进行尸奸。

当时11的月的婴儿夕夏一直在妈妈的旁边哭泣不休,少年将婴儿抛往别处,可是婴儿还是挣扎哭着,往已死去的母亲遗体处爬去。兽性大发的少年怕婴儿的哭声引起邻人的注意而坏了他的好事,于是将哭闹不止的夕夏从母亲遗体旁边拉开,重摔地面数次之后再用绳索勒毙。

虽然加害的少年当时未满二十岁,可是所犯的案情残忍重大,山口县的少年法庭决议将全桉移交山口地检署审理。第一次开审议庭时,本村洋 先生抱着妻女的遗照出庭,却被法官阻止。

法官的考量是被害者的遗照会影响加害少年的心理绪。是的,你没有看错,当时主审的法官确实是这麽说的。因为被害者的遗照会影响加害者的心理情绪。

开庭时,犯人 福田 孝行 穿着拖鞋进入法庭,辩护律师推推他的手示意, 福田这才对着被害人家属的方向鞠躬,说了一句:「真是对不起,我做了无法宽恕的事。」这句对不起,成为之后法官认定犯人已经有悔改意思的参考。

杀了两个人,只要事后表现出我很抱歉的样子,就代表有悔改,然后就可以得到宽恕。

本村 洋 先生不断的跟法官抗议,最后,法官准许他带遗照进去,条件是必须用黑布将照片盖住才可以。当时一审下的判决是 - 无期徒刑。跟台湾类似的是,日本并没有真的无期徒刑。尤其当时的少年身上有着少年法保护,顶多关个七、八年(表现良好的话)就可以出狱。当时被告的辩护律师,竟然在法官下了无期徒刑的判决时, 对着旁听席的被害家属,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本村 洋 先生在判决之后招开记者会,他是这么说的:

「我对司法很绝望。原来司法保护的是加害人的权益,司法重视的是加害人的人权。被害者的人权在哪儿?被害家属的权益在哪儿!?如果司法的判决就是这样,那不如现在就把犯人放出来好了,我会亲手杀了他!!」

记者会结束之后,本村先生走进担任本命桉的检察官办公室。检察官吉田先生戴着银框眼镜,个性沉稳内敛。平时给人一种酷酷的感觉的吉田先生,突然以愤怒颤抖的声音对着本村先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突然的举动 让本村先生屏息。

吉田检察官说:「我自己也有个年幼的女儿,无法想像有人可以狠心到,将一个还不会走路却拼命的爬往母亲身旁的婴儿,抓起来往地面重击然后残忍杀害。如果 司法对这样的人无法做出严重的惩戒,那还要司法做什么?我绝对不认同 这样的审判结果!!一但你屈服于这样的审判结果,以后这个案子就会成为法官判案的基准。我绝对不容许!就算是我的上司持反对意见,我也要 控诉到底。就算失败一百次我也要试第一百零一次。本村桑,让我们一起为推动司法改革而奋战吧!」

吉田检察官的这番话,让本村先生的脑海里第一次浮出使命 这两个字 。

为了不让妻女宝贵的生命就这样白白的牺牲,本村先生决定,今后他要扛起改变司法的这个使命。走出吉田检察官的办公室之后,本村桑从宇部机场搭飞机前往东京羽田机场,参加日本朝日电台的热门新闻节目「ニュースステーション」的现场演出。

自从使命这两个字浮现在脑海之后,本村桑决定透过电视传播媒体向一般社会大众表达自己的主张,让社会大众更加了解犯罪被害者的心境以及犯罪被害者在司法前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当天晚上十点半,本村先生准时的出现在「ニュースステーション」的节目上。脸上的表情已经没有中午开记者会时的激动,或许他已经意识到 自己的「使命」,所以他冷静客观的对着全国观众作诉求。他说:「在现今的刑事诉讼法中,就我知道的范围之内,关于被害家属权利的部分,什么都没有。不但没有权利这两个字,就连被害家属可以做什么也完全没有提及。现状是这样的:“ 国家独占了刑罚权,居于强势位置的国家(政府)裁决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告人(人民),所以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告人(人民),有着许多法规保障被告人(人民)的权利。可是在这样的体系之中,完全将受害者及其家属屏除在外。”所以,今天我带妻女的遗照出庭,也被阻止。 」

本村桑的诉求,很快就得到正面的回应。当时的总理,小渕恵三,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法律对于无辜受害者的救济跟保障很显然是不够的。身为政治家的我们,对本村桑的情境跟诉求不容忽视!」

在回应的11天后,小渕总理因为脑梗塞紧急送医、不幸于5 月14日逝世 。可是在他过世前两天,「犯罪被害者保护法」、「改正刑事诉讼法」、 「改正检察审査会法」这三个法案在国会全数通过。

本来只能在旁听席上旁听的犯罪被害者及其家属,以后可以在法庭上陈述自己的意见。像本村先 生一样的犯罪被害者的声音,开始被司法正视。

检察官不服第一审无期徒刑的审判,决定继续上告广岛高等裁判所(法院 )。2002年3月14日,广岛高等裁判所将检察官对被告求处极邢的控诉驳回。理由是:“犯人当时才刚满18岁又一个月,思想尚未成熟,顾及被告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性。对于将来,不能论定犯人完全没有更生的机率,所以驳回检方死刑的控诉,维持无期徒刑的判决。”

二审虽然又被法院驳回,可是检察官还是不屈不挠,决定继续上诉最高裁判所(法院)。

检察官得知被告在狱中曾经寄出几封信件给外面的友人。 于是挨家挨户的查访,终于探访到寄出信件的收件人,并且得到收件人(被告友人)的同意,取得被告亲笔书写的信件。

对于自己犯下的强奸杀人罪,被告福田孝行是这么写的:

「不过就是一只公狗走在路上,碰巧遇到一只可爱的母狗,公狗自然而然的就骑上去了......这样也有罪吗!?」

被告福田孝行因为法律的保障,国家有义务提供替他辩护的律师,费 用由国家全数支出。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次福田被告的辩护律师并非由国家提供,而是民间的律师团体自愿出任。本案上诉到最高法院时,被告福田孝行的辩护律师由原来的两人(自愿担任)增加为二十一位,规模之大, 堪称世纪辩护律师团。

这些辩护团律师成员们正是所谓的人权拥护者,以废除死刑为最大的使命以及任务。

至此,本来是一场单纯的凶杀案的审判 ,却被这群赞成废除死刑的人权派律师们当成表演舞台, 开始他们一幕幕卑劣可耻的表演活动。

第一、二审时,被告福田对于犯行的经过以及对受害人的杀意完全没有 否认也没有争论的地方。可是到了最高法院开庭公审,福田被告的辩护律 师从原本的两人改成二十一位辩护律师团之后,突然全盘否定之前的供述 。

辩护团的主任律师 -安田好弘指出,在他接见被告时,被告向他宣称 当时他对受害人本村 弥生以及本村 夕夏并无杀意。之所以没有在一、二 审的时候提出,是因为被告当时的主张并没有被采纳。

世纪辩护团提出以下的主张:

被告福田的母亲是自杀身亡,被告因为渴望母爱,希望被母亲拥抱的欲望过于强烈,才会在见到被害人时情不自禁的抱紧被害人,最后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遗憾。被告并非是强奸目的而侵入民宅,而是想求取失去的母爱。

至于被害人死后还对被害人尸奸的行为,世纪辩护团的律师是这样辩解的:因为被告福田认为,只要将精子送入被害人的体内,被害人就会起死回生。所以死后对遗体的性行为并非污辱遗体,而是一种起死回生的仪式。至于用绳索勒毙夕夏小妹妹也不是心存杀意。因为夕夏妹妹一直哭泣,福田被告想让夕夏妹妹停止哭泣,所以在她的

脖子上绑上蝴蝶结而已。」

世纪辩护团律师的结论是:被告并非故意强奸杀人而是伤害致死。检察官那方因为想让被告被处死刑,所以把被告塑造成十恶不赦的形象。

还好,检方提供福田被告寄给友人的信件做为证据。对照一审跟二审法官认为「被告未来仍然有无限的可能性以及被告已经有悔改之意的说词」与福田被告寄出信件的内容,

无疑是一大讽刺。

2008年4月22日,法官对被告一方的辩护主张全面否定,宣判福田被告因恶行重大处以死刑。距离命案发生时已经经过九年的岁月。

死刑宣判后的记者会上,本村先生并没有任何胜利的喜悦。

2002年审下了无期徒刑的判决时,本村先生曾经这样说过:

「死刑的意义在于,让一个犯了杀人罪的犯人,诚实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 ,打从心里反省自己的误行,决心将自己剩余的人生用来赎罪并对社会做有意义的奉献。一个本来十恶不赦的坏蛋,最后可能会脱胎换骨变成真诚努力的善人。

可是,国家社会却要夺去这位,已经重生的善人的性命。很残忍 ,很冷酷,是不是?是的!无情的夺取他人宝贵的生命的确是很残忍的一件事。相对的,这个时候犯人才会真切的体会到,被自己残忍杀害的人,他们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无价。死刑存在的意义不是报复手段,而是让犯人可以诚实面对自己所犯的恶行的方式。」

本村先生七年前的主张,竟然在福田身上应验。一、二审判无期徒刑时, 福田本身也很清楚,大概七、八年之后就可以假释出狱。

写给友人的信件当中,充满了侮辱被害人以及其家属的言论,其中还有藐视司法的部分。

他写着:「这世界终究是由恶人获胜的#8764;七、八年之后,等我出狱时,你们要举办盛大的party欢迎我啊」

你完全没有办法感受犯人的悔意。

可是在下了死刑的判决之后,福田被告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的严重性,开始写信给遗族表达自己的忏悔。

很遗憾的,有些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会了解生命的尊严及意义。

本村洋虽没有庞大律师团助阵,却不是孤军奋战,2008年4月22日高院开庭,4千位日本民众齐聚替本村加油打气,福田终於被判死刑,但全案仍在上诉最高法院。但本村洋说,「我会把判决书带到墓前让妻女知道。」

在被判死刑后,福田才真正的做出省思自己的所做所为,开始写信给遗族表达自己的忏悔。

网友认为,有些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会了解生命的尊严及意义。「没有 亲人、好友被凌虐杀害,你不懂那种痛!社会要和平本该存在尊重他人生命!不尊重他人者没资格谈人权!法律保护人,人但不该保护加害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彷徨之刃》读后感_1300字


《彷徨之刃》读后感1300字

《彷徨之刃》 东野圭吾
目前看了东野圭吾的两本悬疑小说,一本《彷徨之刃》,一本《白夜行》,之前看有人到推荐,东野圭吾喜欢并擅长将社会问题细化到情节里面表现出来。是的,确实是这样。
这本《彷徨之刃》翻到最后一页,我才明白书名的由来。那是道德线上忐忑的彷徨,良知深处迷失的彷徨,人性泯灭后对“活着”两字意义的彷徨,然而站在制高点的“法律”将如何做出裁判?
故事背景在日本经济大萧条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充斥着泡沫经济下的雾霭里。妙龄少女遭到杀害,惨绝人寰。(我不剧透!我不剧透!!我不剧透!!!)书中多处铺垫了造成这一些社会惨案的原因。社会、家庭、学校等。我觉得家庭是重中之重,每一个人从小生长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下,每天耳濡目染怎样的熏陶,这些都会长在他的骨头里,渗透在他的血液中,而这些跟金钱无关,跟爱有关(虽然经济决定上层建筑)。而学校是另外一个地点,教育体制下的不管是好的坏的全部由此输送,输送的途径就是教育体制下的教师职业人员。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一高中生在课间下象棋被老师劝退离校,高中生回家后竟然跳楼而死。何等震惊!!!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无仁无德,否则何至于此?对于学生(高一应该15岁)无基本的生命概念,更不要提正确的三观。可见,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某些基础教育的核心却来越偏离了本质。(哦,这里有点扯远了,回来!)
书中重点部分是有关日本当时对《少年法》的无助以及痛恨下的无力。以下一小段是根据某论坛中有关当时《少年法》改革前页的一些事项整理,仅做参考和背景了解:
少年犯罪法规定:少年犯要移送家庭法院审理。少年院而不是监狱,给于惩戒、教育和矫正等“保护处分”。17起14岁以上少年杀害自己父母未遂的事件,少年法“刑事处罚优先”改为“保护处罚优先”强调对少年犯的保护和矫正。重点着眼于少年罪犯日后能顺利重返社会。对媒体报道和发布少年罪犯的姓名、照片等个人信息也一直十分慎重。日本法律规定20岁为成年。2000年针对少年犯恶性犯罪的问题日益严重,处以刑事处罚的最低年龄从16岁降低到14岁。规定对判定无期徒刑的未满18岁少年处以10年-至15年有期徒刑。 “对不起”三个字作为少年犯有心悔改的参考。国家独占了刑法权,居于强势位置,法律的天平重重的倾斜在凶手一方。
前段时间在看《日本简史》,但开了个头米有继续下去,看完这两本悬疑题材的小说后,准备重新翻看《日本简史》,结合之前的《晓松奇谈》深层次的了解下日本这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真的有太多疑惑。
基于小说,我想起前一个月,微博中一个话题提议将少年刑事年龄降到14周岁,由于校园欺凌案的频繁发生,欺凌者态度之恶劣,行为之惨绝,叫人愕然。青少年生理的发育已远超智力和心智的发育,教育之所以为教育,不仅要教而且要育,育为有用之人(我又要鸡汤了,啊啊啊神烦~)社会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我们势必会放弃写什么,然而最不能放弃的是未来,未来是什么,孩子就是未来,然而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任重而道远吶。
最后再剧透一小丢丢:结果你想象不到,然而书中的故事怎知没有被社会现实所左右呢,我听了一个书友的提醒说,商业社会吗?所以结局真的是出乎意料!(鄙视脸。。。)

《彷徨之刃》读后感_1000字


《彷徨之刃》读后感1000字

看过东野圭吾小说的许多书评,都说他写的东西很现实。我的感觉也是如此。这亦是本很现实的作品。法律的漏洞,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致使许多被害者及其家人陷入深刻的悲痛,致使许多人陷入彷徨……

不同的人在不同立场有不同的想法。而当想法与现实发生冲突,便会陷入彷徨……

在警察中,其实已经有许多人陷入彷徨。有的疑惑、迷惘,却未到影响行为的程度,依然秉公行事,譬如织布、真野等大多数警察;而有的心理上的迷惘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直至影响行为,譬如久冢。早在之前,久冢已经经历了类似的案件,并经常与被害人一家保持联系。这为久冢之后为长峰重树追杀营野快儿提供线索的行为奠定了基础。久冢的行为充满矛盾,一方面作为警察追查,并最后开枪杀了长峰,另一方面又为长峰提供线索。而之所以这样,他自己也说他还在寻找答案。他,还在彷徨……

而那帮“幼稚”的未成年们以及庇护他们的家属,则利用他人的彷徨,以未成年作为利刃达到自己的目的。前者非特意,只是仗着“自己还小”,任意妄为。后者,则是有意利用未成年人法律,达到庇护自己孩子的目的,全然他人感受。

最悲痛的莫过于受害者及其家属。长峰在知道自己视如珍宝的女儿绘摩是怎样的惨死时,近乎崩溃。为女复仇支撑着他活下去。他杀了敦也后,追杀快儿。在追杀的过程中,他一度彷徨。他陷入了“不能杀人”与“为女复仇”的困境。他为他即将杀人而自责。他经常忍痛观看女儿惨死视频支撑自己复仇,又为和佳子修复照片而减少自责。快复仇无望时听和佳子的劝说准备投降,但又收到消息后自己去刺杀,而在最后快击杀快儿时听到和佳子的喊声,有稍有犹豫了,最后被警方击杀。长峰他,是彷徨的。而另一个家长鲇村亦是如此。

和佳子,藏匿长峰,协助长峰寻找快儿。但又不希望长峰杀了快儿。只希望快儿道歉,长峰原谅她。最后,在得知长峰收到密报前往上野车站复仇的时候,她又通知了警方。自己也只身前往阻止。她,也很彷徨。她自身的丧子之痛使她能稍稍理解长峰的心情。但是她又觉得不应该杀人,不应该毁了一生。她既帮助长峰,又通知警方阻止长峰杀人。她说她自己也不知道在做什么。她,也陷入了彷徨。

……

而致使他们陷入彷徨的原因是法律。拿着这把利刃,却令人彷徨……渴求法律的不断完善,道德教育的增强……

《彷徨之刃》读后感_1600字


《彷徨之刃》读后感1600字

4月3日,清明节假期第二天,清晨在淋淋细雨中祭拜了那两位在我生命中举足轻重的老人。回到家中拿起了这本《彷徨之刃》,往常东野的书是用来打发空闲的时间,看完更多的会是感慨作者的文笔和构思,但是在这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几度因为无法承受的情绪不得不把书放在一边。

在东野圭吾诸多的故事和角色中无论是《白夜行》中贪恋权势女人和痴心虐恋的男人,还是《虚无的十字架》中的用半生偿还年轻时错误的情侣,或是《加贺探案集》中敏锐而又苦苦追寻真相的警探,都没有像这本书中的内容和角色一样引起内心如此的不适和思考。

《彷徨之刃》— 一位父亲的复仇。

本书讲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十五岁女孩绘摩在看完烟火表演后,回家途中被三个未成年的男孩绑架并注射毒品强暴致死,父亲长峰决意自行复仇的故事。书中强烈的视觉冲击久久不能释怀,一位中年丧妻的父亲,在亲眼看到作为世间唯一亲人和所有美好寄托的女儿被禽兽一般的两个男人凌辱之极直到失去生命的录像带时内心的崩溃和痛苦,即便作为读者也能切身感到手中的纸页迎面扑来的那种令人窒息的情绪。然而在强忍痛苦之后长峰发现在凶手是未成年人的情况下,法院对凶手的惩罚轻之又轻,如果报警在法院判决后他们只需承担数年的劳役甚至缓刑,于是他决定自己复仇,以血换血以牙还牙,偶然间长峰杀死了第一个施暴者,并开始对第二个展开追杀,在复仇过程中,警方、媒体、凶手、凶手家属、受害人家属、其他受害人(共有十三个女孩被强暴并录像)乃至路人甲乙丙的态度得以展现。

还记得之所以选择法律这个专业是初高中连续六年的时间几乎每天都会看《今日说法》,在这六年的光阴中不知多少案件从脑中一闪而过,但是印象最深的案件之一是一位农村的父亲在打工之前将八岁的女儿寄养在邻居家,回家之后发现女儿在邻居家被多次强奸,报警之后警察置若罔闻,于是在一瓶白酒下肚之后父亲当街将邻居砍成肉酱,之后自首并获刑十年。

想到这里脑袋里冒出许多问题,当公力不能保护或者保护力度不足以达到受害人预期时谁保护被害人利益?被害人能不能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以什么限度为准?

如果将上面的问题缩小到未成年人也会衍生一些问题,如未成年人的保护是不是无限的?是不是不计成本的?值不值得挽救?以挽救为主的保护方式是不是有效的?如果不能挽救应该怎么办?立法的导向有利于挽救还是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与许多人不同,我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多发不是我们没有给未成年人太宽松的环境,而是我们给了他们太过宽松的环境。人在幼儿时就有趋利避害的意识,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生理体验,这种意识来自人性本身,无关乎年龄,试想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成年获未成年,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犯罪是没有任何后果和负面影响的,那么在行为时必将任性而随意,特别是在关乎生命权时。于我而言更加偏向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是有限的,更加倾向于轻罪挽救,重罪处罚,更加倾向于通过处罚向全社会和未成年人传递一个清晰的信息—未成年人不是免死金牌。所有人都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且并且负责的后果应该是对等的,只有在这样的法律和社会导向下每一个人会慎重的做出选择和抉择。

也许有人认为作为法律人这样的想法太过浅薄,且应当严格恪守法律规定,但是我认为在是法律人之前首先应当是人,是人首先应当秉持作为人最基本的人性和良知,否则只能称为—工具。

当警方为了维护法律不得不保护凶手时,当媒体为了博取眼球绞尽脑汁时,当凶手家属万般包庇没有歉意时,当共犯和被害人怯懦害怕步步退让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司法制度、法律作用及正义本质的批判和反思,更多的是对人性、善恶的重新定义。

或许书中长峰被警察打死未能完成复仇的结局,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彷徨之刃不彷徨。

2017年4月3日夜

《彷徨之刃》读后感150字


我用凌晨这个最寂静的时间读完了《彷徨之刃》,我要发泄,我对结局非常愤怒,受尽折磨的人啊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从小说的开始我就希望长峰能够复仇成功,虽然知道长峰最后会为此付出代价,但是这个代价却没有在他杀了菅野之后再付出,未成年人又怎么样,菅野这样的人不该死吗?这样的人还应该给他重生的机会吗?太可笑了。即使他会改过,为什么要拿无辜的人的生命给他做踏脚石。

到小说的最后,我甚至祈祷,让躺在血泊中的人是菅野吧。结果却恰恰相反。我最憎恨的是织部,这个自私懦弱的人,他没有资格谈正义,身为警察,他保护的不是正义,保护的只是法律。真是不甘心啊,最该至死的人最后却得到了保护。

东野圭吾你这个混蛋,你就非要把小说写得那么现实吗?

《彷徨之刃》读后感 (100字)


我用凌晨这个最寂静的时间读完了《彷徨之刃》,我要发泄,我对结局非常愤怒,受尽折磨的人啊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从小说的开始我就希望长峰能够复仇成功,虽然知道长峰最后会为此付出代价,但是这个代价却没有在他杀了菅野之后再付出,未成年人又怎么样,菅野这样的人不该死吗?这样的人还应该给他重生的机会吗?太可笑了。即使他会改过,为什么要拿无辜的人的生命给他做踏脚石。

到小说的最后,我甚至祈祷,让躺在血泊中的人是菅野吧。结果却恰恰相反。我最憎恨的是织部,这个自私懦弱的人,他没有资格谈正义,身为警察,他保护的不是正义,保护的只是法律。真是不甘心啊,最该至死的人最后却得到了保护。

东野圭吾你这个混蛋,你就非要把小说写得那么现实吗?

编辑推荐:

《彷徨之刃》读后感_700字


《彷徨之刃》读后感700字

近期读东野圭吾的书常常一旦开启,就无法放下,一定要读完,找到真相为止,答案可能不简单在于作者在书中埋伏的一个个伏笔,利用人之天然的好奇心吸引读者读下去,更准确的答案,是东野圭吾在书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彷徨之刃》亦是如此,这本书的原型应该是日本发生在1989年的绫濑水泥案,最后的结尾也颇有深意,一位中年主妇被杀,可能暗指的是1999年日本发生的第一起未成年犯罪案件中,未成年犯罪人被判处死刑。这本书讨论的是未成年犯罪问题,作者尽量去接近与剖析未成年的心理,与成年人思维方式的巨大不同,《湖畔》也是类似题材著作。但本书话题的敏感性在于,突出了未成年犯罪者手段的残忍与不悔过的心态,进几年监狱的菅野快儿并不会改过自新,结果可能是在社会的纵容下,豢养了一头可能会伤害更多人的怪兽,正如长峰重树对女儿的忏悔,是他的冷漠纵容了这样的犯罪,最终报复来到自己头上。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家属是否可以亲自复仇。这应该是对每一位读者的残酷拷问。除书中主题体现的人文关怀、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人性的探索之后,东野圭吾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颇为成功,以各种手法会明示或暗示书中人物的行为选择,看似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比如丹泽和佳子对长峰的帮助以及劝他自首的行为,在一对下国际象棋的夫妇的讨论中得到了解释,妻子认为可以复仇,但是也要保证自己的人生不可因此被毁,否则复仇没有意义,而丈夫则认为只要可以复仇同归于尽也并无不可。最终,长峰像一位悲剧英雄,倒在即将成功复仇的一刻。不能责备织部的选择,在那一刻,身为警察捍卫法律的责任可能是更为本能的反应,毕竟他有一位身为律师的女友,并且是警察局中最为年轻的警察。但是,结尾处揭开神秘告密者,带来一丝惊讶,

谋之刃读后感


谋之刃读后感(一)

终于,看完了《商谋小说:谋之刃》,花费了两天的学习时间。

不喜欢简单浅薄的书籍,我喜欢在发人深思的故事中寻找那些活灵活现跳跃着的人生智慧。《谋之刃》给我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就象在我脑袋里也上演了一场地震。这部小说很沉重,它所带给我的只是静静的阅读、沸腾的思考和时而在眼里打圈儿的泪花,这种感觉也是从未有过。

现代商业社会中很多阴暗的东西被披上了华丽的外衣,麻痹与迷惑着人们的心与眼,就连人最珍贵的情感都被现实同化,仿佛没有利益就一切免谈。这部小说很现实,它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放大与特写,现实的黑暗、人性的肮脏、人心的无常被描述地淋漓尽致。

主人公孙麓野(后化名孙略)所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是一直没有停息的,他那似乎总是与坎坷结伴而行的经历又是那么得让人刻骨铭心,然而在一浪接一浪的挫折与灾难面前,他却始终能够守护着自己孤傲不羁的性格与天马行空的灵魂,更没有丢弃人世间最为珍贵的责任和最为美丽的痴情。

故事很长,这些天我很一直很投入,沉浸在思考与品味中。两年的社会生活一晃而过,我曾经的那些理想经历着现实默默抑或激烈的洗礼,此时此刻,我的眼光中恐怕更多的是贪婪。现实给了我很多教训,我强烈地意识到自己需要一种更为现实的处世模式和应对智慧。

记得两年前毕业的时候看的那部电视剧《创世纪》,男主角叶荣添为了实现绿色和谐居住环境的梦想所付出的那份有血有情的代价,也曾给过我从未有过的心头一撼。然而,那种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振奋,一种百折不挠的坚持。这对当时即将走入社会的我有着极大的励志意义。而如今,我更需要的是一种指导,来重新塑造自我。这部小说毕竟是被我看到了,没有错过,也算是亡羊补牢吧。

生活需要亲身经历才会验证和沉淀出适合自己的生存智慧,我不知道自己需要多久才能释放出真正的自己。然而,我会矢志不渝地努力,为了心中的那团火去燃烧自己。

谋之刃读后感(二)

《谋之刃》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书,首先映入脑海的或许是阴谋、智慧与之利刃。从目录或者简介上可以晓得这本书是关于房产的一场商业战争。我用手机下载了这篇被袁方老师大呼其赞的这本书,看了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里面的种种情节,人、事、物、、、在我脑海犹如云海倒来,仔细斟酌好几遍之后,才毅然提笔。

我一直在想,在这本书了我想到了什么?随笔写下:阴谋、利刃、爱情、利用、现实、欲望、智慧、谋略但当我读到第34章,换姐因担心孙略而不惜一切代价狂奔,被车撞死的那一幕,我的心震撼了,仿若整个世界都死意愿的沉寂,听不到自己的心跳我突然想到: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不是么?这本书,我读到的不只是各种的商战,谋略,而想到的是更多的情。不仅仅是那超脱生命的,生死相依,为情献身,相濡以血的轰轰烈烈的爱情,还有着不是亲人却生死相依,誓死追求,超脱血缘关系的浓浓的亲情,还有那为朋友不惜一切代价,默默陪伴,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友情!

凤凰浴火、瑰丽天下惊,古有神鸟日凤凰,为王者之鸟。其翱翔于九天,非悟不栖。五百年,集香木浴火重生,百鸟皆朝,瑰丽天下惊!他就是我们的男主角孙略。一个痴情,重情义,不惜为爱献身,挑灯夜战,靠自己拼命努力来换取女友幸福,不相信女友背叛甘愿坐牢的孙麓野。在经历无数挫折和打击下,他战胜了心中的恶魔,一步步成长起来,成为浴火凤凰,血后重生!

芙蓉出水、清香四海倾,芙蓉者,荷花也。其资质高洁,出淤泥而不染。芙蓉出水、映日娇凌碧水而亭亭,沁人香绝清波而袅袅,百花皆妒,(.org)清香四海倾!她就是碧湖冷月霍子衿。作者将她塑造了我心中一位女神的形象,在此书中,她的作用尤为重要,不仅仅在孙略困难重重时彰显了母性的伟岸,又在孙略挫折时给予莫大的帮助,甚至在孙略生死关头,倾尽一生,相濡以血来表述自己的爱,她曾被前夫秦夫无情的抛弃,丢落悬崖,在自己孩子死亡的悲痛中走出来,带着这种哀莫如死的心仍隐忍坚持了数十年,为了将秦夫绳之以法,让恶人受到法律的制裁,与孙略共谋略。她就是出水芙蓉,夏日碧荷霍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种情至死不渝,生死相依,终其一生,只为一人,天涯海角,惟愿他安,换姐,一个开朗活泼的强女人,在孙略走投无路,沿街乞讨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孙略感情需要,给予了无私的爱;在孙略因心中的恶魔而无法去爱时,这个女人把所有的爱默默的无私奉献,而最终因爱而献身生命。换姐,我对于您的敬仰肃然起敬。这种情,苍天不眷,天见尤怜!可歌可泣,倾尽一生,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灰飞烟灭。

钟霞,这个胖乎乎个子不高的小姑娘,虽然她很普通,也会有一些小霸道,但却有着一颗仁慈善良的心,在孙略为爱疯掉的时候,她不惜一切的照顾他,收留了他,用自己瘦小的身躯保护他,直到一天孙略遇害,她也从未放弃对孙略深深的爱。这个可爱又霸道的小姑娘,敢爱敢恨,拿得起那份情,放得下那份爱。钟霞,一个现实社会中为数不多的一位伟大的女孩。这份情鱼水情深,同甘共苦,患难与共。

刘诗韵,一个我最不愿提及的女人。我想这也会是所有书迷朋友们最反感的人吧!她被社会的势力,权力,金钱,欲望而蒙蔽了双眼,对孙略三年的痴情在金钱欲望面前视如粪土。为了自身的生存,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在秦夫与白起两个男人之间徘徊。她富有心计,心机太深,也不能对她太嗤之以鼻,虽然天可见,最终还是受到了惩罚。这种女人也许正是社会中的一个反面教材,也极大的反映了社会现实和阴暗,不耻的一面。刘诗韵,秦夫,白起只是在这个社会中为数不多征求权势欲望的一类人的代表,一个反面的案例教材引以为戒。

林澜,夏青霞等做为此书中的重要配角,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为兄弟两肋插刀的豪情,也为最后的结局增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读完此书,震撼的不仅仅是我的心,8年的小说生涯,唯独《谋之刃》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天若有情天亦老,彻夜未眠,回味其中,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缘不知何起,转眼即逝,情起缘灭,花开花落,梦醒时分,随风而去。盛夏的到来,带走了春的气息,春,幻化做一道残阳,只留下那柳树发芽,春暖花开的一些支离破碎的模糊片段,那随风而逝的终将是回忆,留下那蝉鸣旳祭奠。

问世间情为何物?无论是亲情,友情更甚是那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爱情都彰显的淋漓尽致,由《谋之刃》我想到的更多的还是情一本书,翱翔其中,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原则》读后感_4500字


《原则》读后感4500字

大概一年前吧还没毕业,被一位大佬推荐了Dalio的principles,那本123页的英文版pDF,当时努力看了40几页,体会就是“对对对,你牛逼,你说啥都对”。我靠,果然这世上最浪费时间唇舌的事情就是跟年轻人讲经验啊!往往经历过一些跌宕起伏回过头来想事情是比较容易的,正在上坡的人不见得有余力这样想。

过去一年,从校园走向社会,尤其从事投资这份工作,接触的人事面广了,强烈感受到不同人在专业、能力、生活方面能够形成多么巨大的差异,对未来的期待与真正发生的情况不符,不知道自己面临的是巨大的机会还是错误,总想着拖到事情发生的一刻再听天由命,焦虑时总能放声大哭。但以上种种并不足以克服我的防御天性和情绪化心理想要立刻谋求改变,可能是我得到的赞扬远远多于对我的批评,过去积累的一些优越感(比如成绩排名、颜值、一毕业能进不错的投资机构等)让我觉得把自己安于一个舒适的节奏,缓慢的适应新环境,只要on the track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直到发生了两个转折:第一个,我司的投资风格将面临切换,在不知道自己能发挥多大价值的前提下,我不确定自己是继续安于本分做小朋友还是开始冒风险试验自己的决策;第二个,和男票相处一年多,渡过蜜月期,矛盾频发,为什么他能始终不动声色,我明白自己不应该再是那个纯真而容易受伤害的小女孩了,人不是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而要去正视必须看清的事情啊。彼时我真切地产生了想要追求有意义的工作和维护一段长期关系的想法和决心。

2018年3月一刷576页中信出版的中文版原则,相比于以前大佬发给我的精华版Notes,中文版不仅没有了语言阅读障碍,夹杂了Ray的个人经历和肺腑之言,你可以站在他的立场上去推为什么他会总结出这样的原则而你通常会选择怎么做,然后思考为什么他和你的认知会产生那么大的差距。每次Dalio举例一些情境,你都可以试验一下,原本很鸡汤很工作手册式的书就会产生比较有趣的阅读体验。大佬倒觉得精华版更好,可能和个人经历有关,他本身是那种排斥浪费时间在阅读无用篇幅上的类型。对于像我这样的多数人,毕竟很多见识和经历过去不曾有,一辈子也不一定会有,没有实操体会的话结论的可靠性就大打折扣,就像数学考试,背结论容易,但考试换了题干就又不会,记住推导过程,即便一时忘了结论也能现场推导出来,只有理解了并活学活用才算掌握。最好的设想是先用他漂亮而自洽的世界观和逻辑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来尝试推导适用于自己情况的原则1.0,根据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情境和选择,不断提炼和修正原则2.0、原则3.0……我会从现在着手做起,敲那么多字(用手机不容易啊)也是实践的一个开头嘛。

Ray的principles是怎么来的?Dalio本人在做任何决定时,都会仔细思考并写下决策标准,这些原则都是以非常清晰的方式列明的,其他人可以轻松地评估其中的逻辑,所以大家包括他自己可以来判断是否知行合一,并且通过在行动中进行检验,不断地提炼和完善这些原则。这里边至少有四个难点:第一,在做任何决定时都要仔细思考并写下决策标准,每天都坚持进行研究、反思和记录,这需要极大的自律;第二,这些原则反映了非常清晰的因果关系,是普适的,理性的,经得起客观证据的验证;第三,要有谦逊和极度开明的心态,开诚布公让他人帮助判断和检验;第四,持续在行动中检验、提炼和完善这些原则。

具体来讲,做第一件事情,每天坚持反思、复盘。不少人每天记录时间、金钱花销、工作日志、学习进度、生活流水账之类的东西,毕竟现在App很方便,开个公众号满地打滚求关注也很容易。对此我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每天多去做事,多去做你认为重要的事,不管你有没有记录都会有意义的,毕竟写作是很花时间精力的,多数人也没有空闲经常性翻阅自己的日志。Dalio的记录,并不是每天面临了哪些事,自己做了哪些决策,得到了哪些结果,化为文字的只剩下最关键的决策标准!他从很早的时候,在市场上开始每开始一笔交易都会把自己用来做决策的标准写下来!当然对于学习者而言,尽量详细的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也是重要的。做投资的第一年我学会的最好的词之一就是“复盘”,复盘本意是指围棋对局完毕后,围棋选手会把下这盘棋的过程再重复多遍,并且主动思考当时为什么这么走,接下来该怎么走。我想每个投资机构内部都会做复盘这件事情,接触了哪些项目,哪些被pass了,哪些还需要再做观察,哪些过会了,哪些被否了,当时的决策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哪些项目是被标准错杀的,哪个环节没有做好,等等……我司举行这样一次复盘大会是每半年,我们团队内部可能是以项目为单位,像Ray这样能做到每天复盘和反思,及时性和思考进化的速度是很难以置信的!我认为更加应该自己坚持每天复盘,可以让我更好地认清自己在团队中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有着怎样的行事风格,有着怎样的认知水平……

第二件事情,需要直面事实,极度开放和透明。Dalio指出“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这两个概念,“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你有一些根植于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恐惧,例如需要被爱,害怕自己无意义,这些需求都源自你大脑里的一些原始部分,如杏仁核。大脑的这些区域使你产生戒备心理,尤其是在涉及对你的完美性进行评价的时候。更高级的意识源于你大脑的前额皮层,你会通过这一部分清醒地感知到自己在做决策,在应用逻辑和推理。你的脑袋里总是有一个“有逻辑和有意识的你”与一个”情绪化和潜意识的你“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如果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擅长的事情过于自豪,你学到的东西就会变少,决策质量就会变低,也将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总觉得自己不存在对自己所掌握的过于自豪这项问题,和他人探讨问题时都会加上“其实我也是一边查资料”、“我也不是专业的,可能是错的”之类的措辞,被argue了也会默默回答“嗯,那我回头再研究一下”。这才意识到头脑极度开放不是简单“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但依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任何观点,不寻求理解其他观点背后的理由。大多数情况人还是基于隐藏的潜意识做出判断,然后再筛选证据,使它们能够符合自己的这些预期,并不仔细观察现实。如果被argue时继续追着对方问“你能说出是哪些明确的事实,让你形成这种观点吗?”而不是默默在回去自己研究,我可能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依然得出自己固有的结论。)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最想要的答案或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还有“思维盲点障碍”即你的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有着差异,就像人类的辨音辨色能力有差异一样,每个人都像是有很多特征搭建起来的积木,每一块积木反映了大脑的一个特定区域的运作方式。每个人的特性都是这些积木共同决定的,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我们既要对自己有所认知也要尝试了解他人的特性。对自己的认知越多,就越明白自己能改变什么和怎么改变,以及不能改变什么和在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能做些什么。了解他人就能更好的管理预期,如果不了解人的特性就对他们抱有期待,肯定会遇到麻烦(对男朋友就属于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

第三件事情,改变自己对待痛苦的习惯。我人生的前四分之一好像还没经历过什么“至暗时刻”,但感受到痛苦的时刻实在太多了,比如痛苦很久的有ex劈腿还害人家小姑娘宫外孕、同时我实习一年因为sex discrimination不能留任,小痛苦的有对专业性的自卑、CFA没考过、冷暴力、抱有期待和最终失望、社交恐惧等等,我对此的反应就是哭、大哭、泪流不止的哭、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为犯错而痛苦。现在回头来看,当时很多道理其实都懂的,比如发现了渣男就该及时止损,比如没有留任就好好总结实习经历润色简历找下一份工作,但犯错终究有一个“痛苦”的阶段,若不是现在的状态是拥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现任,是很难享受从犯错中学习的愉悦感的。我也明白了,过去的痛苦和犯错已经发生,如果我不想带着再次遭遇重创的高概率继续前行的话,就必须客观看待事物,并作出改变。当你到达了更高一层的境界,你就会发现,你原来只是因为境界低才觉得之前包围着你的那些纷至沓来的东西令人痛苦,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糟。Dalio能够把不断体验痛苦当作一项“游戏”,并探索大自然希望通过痛苦向他传达什么教益,来获得愉悦感,应该是最高层次的境界了。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翻principles最容易学习的是五步流程法,以下五步流程构成一个循环:1、目标;2、问题;3、诊断;4、方案;5、践行;很容易理解的对不对,Ray强调的是这五个步骤必须按顺序一步步来,比如设定目标的时候就设定目标,不要想如何实现目标或者出错了怎么办,还必须以清醒、理性的方式来推进这个过程,从更高的层面俯视自身,做到一丝不苟的诚实。如果你被自己的情绪压倒,就退后一步,暂时停下来,直到恢复清醒的思考能力。必要时,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请教。嗯,打个比方,你可以假设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武术比赛或一场游戏,目标是克服一个挑战,打成一个目标。一旦你接受了游戏规则,对于不断出现的挫折导致的不舒服,你就会感到习惯。Dalio是用上了进化论解释这个问题的,理解自然和进化的规律,是要把事物放到大背景下看待,即现实的构造是让整体实现最优,而不是尽力实现我个人的愿望。我们天生想要进化,而我们追逐的其他东西尽管美好,却不能维持我们的快乐,痛苦让我们清醒,帮助我们进步。他还打了个比方,说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在大机器里运转的小机器,并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以实现更好的结果(一颗赛艇一颗赛艇~)。你只需要学习如何面对自身所处的现实,并把你能利用的所有资源用到极致(情绪化什么的不存在的~)。

这本书好像没有考虑到人际交往中的社交摩擦,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原则的人自然会相处融洽,没有共同价值观和原则的人之间将不断产生误解和冲突。所以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应当把各自的相处原则说的极为清楚,这至关重要。前提就是展现真实的自我,不强行把弱点伪装成优势,同时更喜欢周围的人对你坦诚,而不是隐藏对你的负面看法。比如我和男票吵架,他总说我不面对现实,我却怪他不照顾我感受,当然这些摩擦在损耗感情的同时也在加深我们对彼此的了解,看完原则以后我们也企图建立恋爱版“错误日志”(哈哈哈哈哈第一笔就来了个大的)。每个人的原则尺度不一样,我只希望能做到一点,无关两人合适度多少分,仅因为不爱而分开。(对啦,最早推荐我principles的大佬最后成了男票,整个就通顺多了!)

徬徨之刃读后感


徬徨之刃读后感,法律是什么?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徬徨之刃读后感,欢迎阅读!

徬徨之刃读后感【1】

最近10来日,下班后的时间基本上放在运动和陪伴女儿身上。

很薄的一本书却断断续续看了10天才看完。

人们习惯把东野圭吾归为悬疑小说作家,从《梦幻之花》、《解忧杂货铺》及这本《彷徨之刃》,我认为东野只是在写作上偏好凶杀、犯罪类作品,文章内容没有涉及悬疑及推理情节。

尤其是彷徨之刃,整本书围绕日本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定性、处罚及该种处罚设置的目的、该种处罚对被害人家属的影响继而对社会的影响展开。

根据此书描述,虽然快儿罪大恶极,对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属甚至整个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但因为刑法给予未成年改过自新的美好期望,对实际已无改造余地的快儿的惩罚也仅仅是关进感化院一类的改造场所,不用太多时日,又会走进社会,继而制造更多的凶残案件,给更多的家庭带来伤害。

这也就是为什么长峰在看到女儿被残暴的画面,想到凶手可能面临的简单惩罚,才会走向报复的极端。

警察的职责是什么?维护社会的正义?正义的标准是什么?爱女遭受如此残害,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凶手只是简单的进入少年感化院,不疼不痒,不温不火,使得本来保护人类权利的法律成为他们的保护伞,这样的法律是公平的吗?这是一个矛盾的话题。

甚至履行职责的警察也在为自身的行动感到困惑。

困惑中的还有佳子,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帮助长峰藏匿,又是因为她的阻却使得长峰最终对自己的行为也产生困惑。

公平到底是怎样的?法律真的是在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吗?难道对快儿这种实际已无改造余地的社会败类,只能放弃其在宽松的感化教育后再次残害未成年少女吗?东野看到的是这个充满矛盾而又无法改变得社会难题。

他观察社会,引导公众,在读书中引起读者思考。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面对这个难题,我同样困惑。

作为法律学习者,我尊重法律崇高的地位,但又对如此的法律感到惋惜。

社会毕竟万象丛生,法律不可能维护绝对的公平,在惩恶扬善方面,法律也仅是在多种评价标准中寻找折中的相对公平。

即便凶手被处以重罚,一命换了一命,难道对于受害人来说,这就够了吗?

徬徨之刃读后感【2】

彷徨之刃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写的一部小说,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长峰重树的独女长峰绘摩在回家的路上被几个青年掳走,并被凌虐致死,他们甚至还把这个过程拍成了视频。

在长峰重树悲愤交加的时候却得知凶手是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他准备自己动手结束凶手的生命。

这个故事的结局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它抛给了大家一个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究竟该不该获得法律的保护,如果保护了他们,那么被害人的正义又由何人来伸张。

在小说中,有一个收留长峰重树的旅店女老板,发现了他的身份,但是没有揭穿他而是慢慢地向帮助他的方向倾斜。

这不是普通的帮助,这是在帮他杀人,帮他犯罪,但是,可怕的是,在看小说的过程中,大多数读者也会不由自主地赞同长峰重树的做法,起码是持理解态度的。

其实大家都对这个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产生了怀疑。

正义到底是什么?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到底意义何在?对于任何性质的未成年犯罪都要宽大处理吗?我们其实也在彷徨。

最后,故事是以悲剧结尾,长峰重树自己死了,在整个过程中他是一个双重受害者,而真正的凶手却逍遥法外。

刑法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界是存在争议的。

在我国,有学者认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人民与惩罚犯罪并重,有的学者则认为以保护人民为目的,惩罚犯罪不是独立的目的。

另一方面还有学者从实质出发认为刑法的目的就是保护法益,这也为广大秉持结果无价值论的学者们所接受,自然相应的持行为无价值论学者们还主张保护规范秩序价值也是刑法的目的之一。

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学说,刑法的目的终究是保护而不是惩罚,惩罚只是作为手段而存在。

因此所有把手段作为目的的行为都是本末倒置的。

报复主义刑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占据主流位臵的一种学说。

报复主义刑法将刑法作为报复犯罪的一种工具,报复就是其最终目的,其本身也是一种恶的表现,只是由于国家权威性和对犯罪之恶的憎恨所以其恶性被人们所认可。

这种报复式的刑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而只是将私人报复上升为国家报复,无法跳脱犯罪、报复、反报的死循环。

所以可以说,单纯的报复可能可以寻求一时的慰藉,但是毫无意义。

那这么看来是否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亲属就无法从法律中寻求到正义的抚慰了呢?这一点,东野圭吾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

文中有一段描写是对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年轻警察真野对着前任上司久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您认为神秘密报者(向主人公提供复仇线索的人)的所作所为正确吗?您觉得那就是正义吗?”久冢是这么答到的:“这要怎么说呢?因为最后的结局是这样,所以或许不能说是正确的吧。

但是密告者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结果会如何呢?真的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吗?菅野和伴崎被捕,经过形式上的惩役后,立刻又可以重返社会,然后他们重复做着同样的事。

接二连三的,还会有长峰绘摩变成尸体漂浮在河面上。

这就是幸福的结局吗?”接着,久冢又补充到,“我们都无法回答,当我们面对孩子遭到杀害的父母,有谁能告诉他们说这是法律的规定,请您忍耐吧!

当生命以及身体法益一旦侵害基本无法恢复,无论对罪犯如何惩罚失去的生命也无法挽回。

此时最优的结果是什么?此时最优的结果无非是通过对犯罪人的改造使其认识错误忏悔错误,进而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这才是对被害人与被害人家属最大的慰藉,同时也是刑法保护法益之目的与刑罚预防犯罪之目的之间的最好统一。

徬徨之刃读后感【3】

很早就接触东野圭吾的作品了,看过诡计极致的《嫌疑人X的献身》,看过冰冷绝望的《白夜行》,看过阴暗诡谲的《恶意》,看过出乎意料的《放学后》,看过温馨感人的《解忧杂货店》,甚至还看过戏谑搞笑的《名侦探的守则》……东野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千面作家,几乎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各种题材被他信手拈来,铺垫出或缜密细致、或凄美悲凉、或发人深省、或催人泪下的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1985年,东野圭吾凭借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的处女作《放学后》正式步入文坛。

从出道伊始精巧的本格推理,到后期老辣犀利的人性刻画,数十年间,他一直在不断尝试不同领域、差别极大的各种题材,执著地探索着独特的小说风格,在吸收各类优秀作品养分的同时坚持开拓创新,形成了极具自身特色的“写实本格派”风格。

个人感觉自从其最高杰作《嫌疑人X的献身》之后,东野的文风有了极大转变,不再是传统的本格推理,而更加专注于对犯罪动机的探讨和对隐藏在动机背后社会问题的诘问,眼前这本《彷徨之刃》便是例子。

写于2004年的《彷徨之刃》是东野圭吾最具争议的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悲情故事:无辜少女在看完烟火大会后归家途中被不良少年掳走并惨遭凌虐杀害,在丧女的悲痛面前,身为父亲的长峰重树悲怒交加到几近崩溃。

然而,空洞的法律条文却倾向于保护加害者,无力惩凶。

于是,复仇的渴望促使长峰决定执行“法外正义”,他拿起枪,开始亡命天涯,发誓为女儿报仇……

乍看之下,书中没有太多悬疑,没有太多推理,也没有太多爱情,太不符合东野大叔的一贯风格了。

这样一部以法律为命题,以少年犯来诠释“理智与情感”博弈的作品是否值得认真阅读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的深厚功力逐渐显现,字里行间中透出的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执著拷问,读来令人如饮醇酒,回味悠长。

其实,本书探讨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其惩治属于比较难写的一类话题,然而东野凭借一支生花妙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为爱女报仇的慈父形象。

故事主线是长峰重树寻凶经历与心路历程,辅以媒体、社会大众以及警方针对复仇事件的不同看法的分支叙述,将法律的苍白与人性的复杂描摹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

你丝毫不会觉得这是小说的虚构情节,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跃然纸上,一幅幅场景切换画面感十足,强大的代入感与紧张感让读者在阅读时充满了同长峰一样的困惑,犹如身临其境一般随同主人公一起踏上逃亡之旅,体会到人物内心深处的彷徨与迷惘。

本书虽名为《彷徨之刃》,但长峰重树手中之刃——那柄尘封多年的枪,却从未彷徨分毫,“希望凶手受到严惩”这一想法也未曾动摇;真正彷徨的是以织部警员为首的执法者们。

“警察并非站在正义一边,而是在拼命保护法律”,曾经给长峰泄露凶手消息的久冢警官也在结尾处道出了埋藏心中许久的肺腑之言。

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受到法律庇护的凶犯菅野快儿终于还是得到了警察的及时保护;一心想要亲手埋葬侮辱爱女的仇人的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完成自己的心愿,悲壮地倒在了警察的枪口之下,长峰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法律这把正义之刃画上了一个苍凉的注脚。

当枪声响起时,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道义与法律间的迷茫,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不知那是无奈还是悲伤……

我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这部作品,掩卷之余内心仍久久无法平静。

正义存于人心底,还是空洞的条文中?法律保护的是受害之人,还是凶手?我不禁扪心自问。

书中的描写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日本的《少年法》规定法律有责任保护犯案的未成年人,甚至连案犯的名字都不会向社会公布,即使少年犯被捕入狱,几年之后又可以重新进入社会,他们用法律维系了生命,又用生命继续作恶。

这种明显偏袒加害者的法律条文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犯罪,降低了不良少年的犯案成本,助长了诸如书中伴崎敦也和菅野快儿一类社会渣滓的丧心病狂与嚣张气焰。

同时,也给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了一生难以弥补和修复的伤痕。

这样一部维护未成年犯罪者的法律,竟削弱了法律之于少年的威慑力。

正如书中所言:“把坏人抓起来然后予以隔离,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在保护坏人。

经过一段时间,当社会逐渐淡忘被‘保护’的坏人时,他们又可以再次回到原来的世界,其中有许多人会再度犯法。

他们会不会以为自己不会因犯的罪遭到报复,甚至觉得国家会保护自己呢?……少年法并非为被害人而制定,也不是用来防止犯罪,而是以少年犯罪为前提,为了拯救他们而存在的。从这些法律条文中无法看见被害人的悲伤与不甘,只有无视现状的虚幻道德观而已。”在此,东野无疑向读者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如果法律无力惩凶,人们该何去何从?促使人们不断思索正义伸张的合理性与法律存在的意义等一系列社会终极命题。

衡量一个作家是否优秀,就看他能否担负起社会责任。

我想说,东野圭吾做到了。

他绝不仅仅是一个只会写娱乐小说让大家身心愉悦的人,同时还是一个犀利勇敢的作家,把社会中最残酷真实的一面剖析出来,让你痛心,让你深思,让你想要做点什么去改变现状。

本书被誉为《白夜行》后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部分偏爱推理小说的读者可能会对书中解谜元素的缺失感到失望,但能够探讨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显然是东野功力加深的体现,也是对现今读者越来越刁钻复杂口味的响应。

对我而言,这又是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希望东野大叔再接再厉,不断攀登创作生涯的高峰,为喜爱他的读者们奉献上一出又一出精彩绝伦的人性大戏。

《红与黑》读后感_4500字


《红与黑》读后感4500字

从《红与黑》中谈美学和美育

关于美育,其实也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其中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旅游美等。文学作品包含于艺术中,且能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发现那些艺术美,继而概括而升华到美学和美育。《红与黑》就是这样的一部艺术作品,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是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对于我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和美的情操、品格等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学之父”鲍姆加通认为:“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他最早为美学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下了比较完整的定义,使得美学区别于理性思维,其更侧重于形象思维,以形象为信息为基础,经过分解、转化、加工、组合等演化过程,创造出新的形象。《红与黑》正是这一形象思维创造的体现,其是根据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作者司汤达以1827年《法院公报》上的安托利·贝尔泰的案件为基础,保留了贝尔泰与两个女人的爱情关系的基本线索,以法国王朝复辟时期为时代背景,继而写就了一本名著。这本小说可以说是一本爱情小说、政治小说或心理小说,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折射很多现实性的内容和思考,也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诠释了艺术的来源,历史上西方理论家、哲学家等曾在艺术的来源有所分歧和争论,模仿论、表现论、游戏论、主客观统一论曾是主要的论点,这些论点都有相同处又有所不同,其对美学的产生与发展有深远意义,但在这之前,谈论美及其相关的理论一直在进行,只是那时没有用美学一词。为何谈起这些?正是《红与黑》的创作及其思想、技艺反映了艺术的来源以及美学的研究,这本小说可谓是主客观统一论的典型代表,如果说是在模仿论或表现论指导之下而写就的,那么未免有失偏颇,《红与黑》不仅描绘了现实并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原则,而且其中还有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及人物自身的想象联想的表现,所以有人称这部长篇小说是“最强烈的现实小说”。在客观与主观的描写中,也正可以从中得到审美的意趣和感受。但《红与黑》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游戏说观点,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红与黑》采用的小说形式,运用自己思维与审美自由创造那一系列的人物及其关系的发展,这种“游戏”正反映了作者司汤达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的世界,其自身的审美自由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可感染到我们的,我们处于这样的一部小说中,也正在体验着审美自由。

纵观西方美学家的观点,对于美学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持这种观点的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1885年出版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在“美学”条目中说:“美是研究自然和艺术中的美的科学。”美不仅仅是在艺术中存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社会中也存在,如时尚服饰、名山大川等,往往也给人以美感。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这种观点发端于英国经验派美学,以休谟和博克为代表。他们都注重对审美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考察和分析。关于在《红与黑》中谈美学美育是离不开对于美学的理解的,我正是结合这部小说的内容及思想与美学观念结合,探讨《红与黑》对于我们的美育思想的指导。

《红与黑》是一部小说,也可谓之为艺术形式,其表现的内涵可延伸至理论的高度,即概括为哲学,具体内容涉及爱情,理想与处世等。“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偏颇处自有,但从艺术中发现美以及审美是有很大的依据的,和自然事物美在自然天成相对,人造事物的美,主要在于人造事物凝聚着艺术性。人造事物的美又分成劳动产品和艺术作品。劳动产品之所以美,主要是它具有可实现的功能。艺术作品的美则在于他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广的社会意义。小说《红与黑》最初取名为《诱惑与忏悔》,后改为《于连》,1831年出版时又改成极富象征含义的《红与黑》,这象征含义可有三种理解:1.“黑”指复辟时期僧役的黑道袍,“红”指拿破仑帝国的士兵的军服,红与黑象征两大对立阵营,表明了作者通过描写当时法国两种对立的力量和斗争,反映社会现实,批判复辟王朝的创作意图。2.红与黑是时代的象征,红代表革命,黑代表反革命,亦或激情与死亡;3.红与黑象征人类命运的不可捉,红到黑之间或黑到红之间的变化是无法把握的。题目的改动与小说内容紧密联系,其被赋予的象征含义在读者来看是有各自的特点的,而关于小说《红与黑》中的艺术哲学而产生的审美也会有所差异。在爱情上,德·雷纳尔夫人是个淳朴善良真诚的女子,她与市长之间并无爱情,她爱上于连的行为是对封建婚姻的反叛;玛蒂尔德是一个蔑视贵族婚姻观点的侯门小姐,她愿意放弃贵族门第与于连结合,后为救他而不断奔走,她的表现违反了贵族阶级的行为规范;这两个女子都愿意为于连而牺牲某些东西,在法国复辟时期这样的爱情是极少的,一个女子敢于追逐自己的爱情,是勇敢的,也是美的,特别当我们看到德·雷纳尔夫人的善良与真诚的爱时,会有一种感动的力量,让我们觉得德·雷纳尔夫人是极美的,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中尽管不合伦理道德规范,但是他们的爱情确实是真诚的,是美好的。在这种置俗世于身外的态度,使得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欣赏美。这也让我们联想到自身的爱情和他人的爱情,让我们产生一种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渴望自己的爱情能够真诚而恒久,这种美的愿望引导我们在面对爱情时保持美的理想、美的情操。

小说《红与黑》其实还是一部风俗小说,小说故事发生在小城维里埃尔、贝尚松的神学院和巴黎的德·拉莫尔侯爵府,这三个地方概括了当时法国的风貌,《红与黑》的风俗描写广泛而深入,提供了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的一幅真实画卷,其给人带来审美的意趣,这也应证了“美是研究自然和艺术中的美的科学。”这一观念;于连在这样的法国风貌中,是一个平民,对于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来说是较为卑贱的,但他有着优异的品质:聪明能干,感情炽烈,自尊心强,不愿屈服于贵族之下,有一种进取心。于连不堪忍受父兄的打骂,几次想离家出走,表现对独立人格的渴求;司汤达也通过乞丐收容所和神学院的描写暴露当时各种机构的腐败、勾心斗角和金钱的罪恶,于是于连说了这些话:“这些有钱有势的人,如果他们和我们手中握着同种武器作战,他们能胜过我们吗?比如说,我战胜了,做了维里埃市长,我会心地善良,好像德·雷纳尔先生一般,看我怎么对待副本堂神甫、瓦勒诺先生和他们那些骗人的诡计!在维里埃正义将取得胜利!给我制造障碍的不是他们的才能,而是他们的迫害。” 此时于连拥有着多少东西,除了青春、热情、微薄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还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情爱,这样的描写刚好符合他这时的情况,但从一个旁观者角度来看,若于连真做了维里埃市长,他的善良的心还能不能保持住都是个问题,何况复杂的利益纠缠在神甫、瓦勒诺先生之间,而利益的某种挂钩更可能不足以让他作出某种损失自己利益的决定。20岁的于连比以前成长了许多,懂得利用自己的长处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懂得审时度势把自己对拿破仑时代的向往和热情藏于心中,懂得一些男女之间的相处方式。但这些又是不够成熟的,知道争取但想不到德·雷纳尔先生的目的用意;个人的英雄主义往往不够坚定,对于理想也总在摇摆之中;对德·雷纳尔夫人的情感更多地体现在占有欲上,以一种“责任”来鼓舞自己战胜内心的怯弱,想掩饰内心的自卑或真实想法时往往不够自然而显得虚伪。此时的他正沉醉在与德·雷纳尔夫人的情爱中,却不能清晰地想到更多,以做了维里埃市长的假设来反映自己的想法,其实侧面反映了于连迷失了自己,他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甜蜜和幸福就像这个假设一样的虚无,他的不成熟和过于理想化的状态,德·雷纳尔夫人的身份和顾忌,其中的差距带来的悲剧性结局是不言而喻的。但他敢于打破这种阶级观念以及追求自己的爱情是值得肯定的,于连的平等意识非常强烈:“如果事关孩子们的教育,她可以向我命令;但要回答我的爱情,她该认为我们是平等的。没有平等就不能爱。”他最后因枪射德·雷纳尔夫人未遂而被抓,但于连最终意识到最初的这一份感情,明白这个世界也在某种程度上放下了,于是他不再挣扎于生死。于连在法庭上慷慨成词:“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抗他卑贱命运的农民。”他的死表现了贵族阶级与平民的尖锐对立。虽说于连是个可圈可点的人物,但他的品质以及反抗是让我们感动的,其在法国风貌中是极其美的,给我们一种向上的美的追求。

《红与黑》可谓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其中的心理描写开创了现实主义内倾性的方向。这种心理描写给了我们一种美的感受,“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是可以体现的。如于连这样的审视马蒂尔德:“这件黑袍更能衬托出她身材的美。她有女后的姿态。”作者通过于连的心理刻画从侧面反映马蒂尔德小姐的美,也让读者在阅读中看到文字背后的马蒂尔德小姐的印象,继而产生一种对其美的感知和欣赏,即也产生一种审美心理,而读者这样的心理是通过于连的心理而间接发生的。德·雷纳尔夫人的小儿子发高烧而久久不退,她觉得这是上帝在惩罚她与于连的不合乎道德的行为,她因此而自责但又不想失去于连的爱,当于连看到她这样的模样时,他的心理活动更多地在关心德·雷纳尔夫人,他觉得自己应该离开了,即使这离开是他不愿意的和令他悲伤的,这样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善良真诚的于连以及他对爱情的一种牺牲自我,此时我们的心备受触动,感觉到于连身上带有人类人性的美和他所想的体现出来的美,真善美是有一定关联的。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大批判聚焦于人的三种基本心智能力和判断原则:纯粹理性是关于人的思想及其认识原则的;实践理性则是有关人的意志及其道德原则的,而判断力却和人的情感及其情感原则关系密切。其“判断力”思想关乎美学,即可从人类的情感的判断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关于于连的心理刻画中我们可以去判断这其中的想法,可以去判断出于连的情感表现和发展,而我们可以从这判断中体会到于连内心的美以及他对爱人的情感的美,这就是令我们内心备受触动的原因所在。而这也对我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我们作为读者去阅读一部艺术作品,由自己的判断力去认知其中的心理表现,继而发现美以及审视这种美,让我们深切地感知和培养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使得美育在一部如《红与黑》这样的艺术作品中得以真正的实现。

从《红与黑》中谈美学和美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谈的有一定的局限之处,这不光是要熟悉这部小说,还要深知关于美学和美育之理论知识,真要两者融合在一起进而透彻的分析是极难的。所以我从小说《红与黑》的内容及思想来应证西方美学家对于理解美学的大致三种想法,即从三种角度来反映《红与黑》中存在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再加以联系美育的影响所在。但无论怎样阐释这部艺术作品,我们都不能忽视其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和感知,这种审美意趣的产生内化为我们对于美的欣赏与追求,也是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彷徨读后感


彷徨读后感(一)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一性一,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一洞,成日以不平与牢一騷一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一騷一】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玖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彷徨读后感(二)

轻轻地,走进那个多灾多难的季节,挤一滴生命的翠绿,涂满不堪回首的往事。他,就是鲁迅,黑夜中孤独的探索者,为与黑暗的抗争耗尽了他满腔的热血,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带着几缕彷徨走近他吧!

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异常黑暗的年代。虽然,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令人振奋的,但毕竟它没能成功,中国还是陷入了混沌状态。鲁迅,他怀着一颗无私的一爱一国心,徘徊于黑暗中,苦苦追求民族的希望与光明。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体现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吕韦甫将生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分明看到两个字:无奈。这种无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不就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一生。黑暗的社会对人来讲是无所谓希望的,即使有几位肯挣扎一下的都被滚滚的洪流冲散、淹没。只有鲁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无论这希望是多么遥远,多么渺茫。

他紧紧一握着战斗的笔杆,冒着弹雨毒硫,坚强地、英勇地、不屈地战斗着。当然,鲁迅的这种希望与他当时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是一个进步者,认为社会总能向前发展。我们暂且将这种思想放在一边,不去评价它的对错。然而单是有这样一种一精一神,一种希望就是很可贵的。

人的一生,挫折是常会有的事情。当你经历痛苦的时候,能将一粒希望的火种埋在心间,那么梦想的烈焰会为你照亮前行的路途。我们需要这种乐观一精一神,这是治愈一切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鲁迅先生含一着这颗灵丹耕耘在一个黑色的年代里,在最困顿的时刻它执着地发挥着效力。许多人心中也怀有希望的种一子,但他们不具有鲁迅先生的韧的一精一神。当挫折来临时,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就被熄灭了。可见,这种一精一神不是每个有火种的人都拥有的,只是鲁迅才有的独一无二的品质。

一切是死一般的宁静,死的人和活的人。死的人长眠于地下也当安息了,因为活下来的人点燃了希望的灯火指引更多的人踏上生的路途,因为更多的垂死的人被救起,活在希望的世界里。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思想本质。

此时,我想靠近彷徨着的鲁迅,与他一同守望着闪亮的希望,在漆黑的长夜中战斗,迎接新的黎明!

彷徨读后感300字


彷徨读后感300字(一)

雪夜读禁书,曾被古人认为是人生一大快事。可惜这个冬天少雪,而手里这本发黄的【彷徨】也早已不再是禁书,或许从来就没有被禁过。

玖发黄的书,如同沉湎于甜蜜的往事,尤其是在烛下。鲁迅的文章里永远流淌着愤怒的情绪,表现于他的反讽,甚至漫骂中,也潜伏于他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之中。当我读到【祝福】的最后一句:

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一句如同我的【帝国】的最后一句:神州都开遍这幸福的花朵。

在鲁迅的眼里,鲁镇、四爷、卫婆子、四婶,包括祥林嫂在内都是他所陌生和厌倦的。建国后,曾将这篇小说改编成戏剧和电一影,同情祥林嫂的悲剧,控诉旧社会的黑暗。

其实,这违背作者的本意。鲁迅何曾理解过祥林嫂的世界,他所有的只是一点怜悯,但绝掩不住内心的厌倦。中国人奉为吉庆的春节,鲁镇人尊为大典的祝福,在鲁迅眼中都是灰暗而可厌的。这是一位中国天才眼里的偶像的黄昏,把鲁迅当成某阶级代言人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彷徨读后感300字(二)

借着暑假空闲的时间,我阅读了【鲁迅在呐喊中彷徨】这本传记,一位伟大人物的事迹与一精一神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这本传记描写了鲁迅的一生。鲁迅的一生,承受过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少年鲁迅,祖父入狱,父亲病逝,鲁迅协助母亲扛起全家的担子,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青年鲁迅,遭遇突如其来的包办婚姻,情感生活从此残缺不全;中年鲁迅,从小情同手足的弟弟周作人与自己反目成仇,兄弟怡怡的梦想就此破灭鲁迅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我们从其中读出了鲁迅的坚强。

我们要向鲁迅学习,学习他的坚强不息、奋发有为。生活在太平盛世,幸福家庭中的我们,或许很难体会到这种生活的苦难,但是我们要珍惜自己身边的幸福,体会父母的辛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一句温暖的问候,抑或是一个善意的玩笑,都会让家人感到慰藉。不为一些无谓的事情所困扰,坚持不懈、努力向上,这是鲁迅先生对我们的启示。

鲁迅苦难的一生铸就了鲁迅钢铁般的斗魂。他在朋友钱玄同的鼓舞之下为【新青年】做文章。鲁迅写了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原本跟他处在统一战线上的人们,有的高升了,有的隐退了,有的还做起了他的敌人,只有他坚持到了最后,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鲁迅的思想尖锐而深刻。他永不放弃,终于为了思想上的差异和朋友钱玄同分道扬镳;他不畏权贵,为了振兴白话文运动而不惜告倒了上司章士钊;他憎恶分明,揭露了老友胡适的黑暗行径。他以笔为利器,用犀利的语言批评讽刺了当时中国文学界各种丑恶的现象。

我们要向鲁迅学习,学习他坚贞不屈的战士一精一神!

玖了这本书,我真正走进了鲁迅博大一精一深的世界。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正是这样的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无数中国文人心中一座不倒的丰碑。其实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有一爱一恨情仇,也有悲欢离合。只是,他炙热地一爱一着真善美,刻骨地憎恨假丑恶,他身一体中的战魂永远不倒。鲁迅具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于鲁迅先生这样的人,我们实在应该好好理解,好好学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一起读鲁迅,一起追寻心灵深处的那份感动!

喜欢《《彷徨之刃》读后感_4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彷徨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