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看见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看见读后感800字,2024看见读后感800字范文,看见读后感800字左右
看见读后感800字相关栏目
看见读后感800字热门栏目
看见读后感800字推荐
看见读后感800字

(共 1424 篇)

  • 看见

    《看见》是一部由柴静写作的传记,于2013年1月1日首次出版,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

    本书是柴静通过她所看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向我们呈现了她看到的社会。黑与白,喜与悲,抑或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介于喜与悲之间的“无”。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看见作文800字

    窗外,一阵阵风呼啸而过,树叶沙沙作响,树冠已经歪向了一边,那一棵棵香樟树好像随时会连根拔起,倒向寒风。

    我哆嗦着持起笔,脑子里嗡嗡作响。好不容易把作业都写完了,时钟已经响起10点了。

    老妈,我去洗脸啦!我高举双手,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摇了摇脑袋,慢慢走向卫生间。女儿。妈妈叫了我一声。我应了一声,转头看向妈妈。她努力地睁着眼睛,好像一闭上就会立刻倒向沙发呼呼大睡。她的头发很凌乱,虽然不是银发,但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那么暗淡,有那么干枯。我刚刚问过医生,说是用冷水洗脸对皮肤好。她揉着眼睛,声音沙哑地说,你现在是青春期的大姑娘了,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皮肤!冷水!我披着羽绒服,套着大棉裤,用冷水洗脸!我苦着脸望向妈妈,妈妈扬着眉毛,嘴角上扬,双手抱胸,笑着望着我,一副你必须这样的模样。我撇撇嘴:好吧!

    刚拧开水龙头,水溅了我一手。我像扎到钉子似的把手抽了回来,嘶地叫了一声。老妈,快过来!我大叫。怎么了呦!妈妈一脸嫌弃地说,这么矫情!妈妈打开水龙头,用水轻轻拍了拍我的脸,抖了一下,转而说道:好吧,我去给你拿热水壶。她快步走向厨房,留下踢踏踢踏的响声。可当她真的端来了热水壶,刚打开盖子,又合上了,说:算了,你用冷水吧。我只好又打开水龙头,在哗哗的流水声中畏畏缩缩地把毛巾丢进脸盆,妈妈看了看我,又关了水龙头:太冷了,我还是到点热水给你吧。说着端起水壶,抖了一下,几滴开水滚进脸盆,用手搅了几下,帮我拧干了毛巾,顿了一下,递给我。我正要接,她的手又缩回去,小声说:还是有点冷。又轻轻往脸盆里到了一点点热水。等她再次拧干了毛巾,松了一口气,终于下定决心递给我,说:快擦吧。我用毛巾摸着脸,虽然有点冷。

    在这有点冷的毛巾里,在这冷与热的纠结中,我看见了妈妈对我浓浓的温情与关切。在这寒风刮过的夜晚,那一盆妈妈的爱,永远记在我的心间。

  • 2、 看见成长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前一段时间看完了《看见成长的自己》这本书,说实话,因为时间太长,书里的内容记不太全了,但是感受依然还在。昨天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这本书又重新回顾了一遍,真的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

    关于什么是僵固式思维、什么是成长式思维?本书并没有给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通过不同的案例告诉我们,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事件当中,拥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人有怎样的行为表现,拥有成长式思维的人有怎样的表现。通过这两种行为表现的对比,让我们对两种思维模式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理清,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日常行为之间的联系,让我们能够透过自己的行为,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

    读完这本书后,我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都希望自己能拥有成长式思维模式,那么如何才能把成长式思维模式融入自己的思想呢?

    我认为,首先要认清我们当下的行为,背后有怎样的障碍。通常这些障碍都在我们长久以来的习惯当中,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到而已,往往这个发现的过程很难,特别是心里对这个障碍的正确认知,需要很长时间,需要很多人的帮助,有时候甚至需要很特殊的案例,才能真正触动到自己。

    我认为这个发现的过程、认知的过程,甚至比我们改正一个行为模式还要难。于我而言,我的身上有一个僵固式思维模式,是在这周的一个的案例中,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当我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习惯于证明自己、用各种理论和方法来证明自己是对的。结果大多数时候也确实是对的,但是对错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真的就有利于目标吗?真的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回想起这么多年,这个僵固式思维,让我更多的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对他人的感受视而不见,总是冷眼看世界,习惯于在现实中抽离自己,在精神上永远是一个离群索居者。就这样在“僵固-证明-受害”的死胡同里循环往复,被僵固式思维影响了这么多年。

    合上这本书,看到了封面的鸵鸟。此时此刻的我,多么像一只把头埋在沙漠里的鸵鸟。

  • 3、 《看见》读后感_1500字

    《看见》读后感1500字

    《看见》经典语录句子摘抄

    1、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2、别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发生的东西。

    3、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4、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5、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6、我没有跟任何人说这件事,最难受的不是头上和胳膊上的擦伤,也不是愤怒和委屈,是自憎的感觉——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任务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7、爱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8、一个人不应该一辈子背着不加解释的污点生活

    9、天塌地垮,人只能依靠人,平日生活里见不着,不注意的人。

    10、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11、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12、陈虻说:“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我不作声。 我问医生朋友:“为什么我呼吸困难?” 他说:“情绪影响呼吸系统使呼吸频率放慢,二氧化碳在体内聚集造成的。” “有什么办法吗?” “嗯,深呼吸。” 上楼的时候,我深呼吸;下楼的时候,我深呼吸。我看着电梯工,她松松垮垮地坐着,闲来无事,瞪着墙,永远永远。我强烈地羡慕她。

    13、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14、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我初看不明白。 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15、柴静忍耐着,没有流露出不满。她脸上扑着粉,不,说挂着霜更像一些。她仍表现出很有涵养的样子,但是,当一个人表现得很有涵养,其实是传递着不以为然的意思。

    16、当一个人的本能要求他逃避或是还手的时候,他能留在原地、忍受着攻击的前提是,有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并且深信对方会回到游戏规则中来。

    17、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

    18、没

  • 4、 《看见》读后感_3500字

    《看见》读后感3500字

    《看见》

    看到了关于同性恋的章节,内心还是有点震撼,震撼于作为中国记者,柴静无疑是一个前卫又大胆的人,对于这个话题,很多人知道但并未有更深入的了解。作为被“尊称”为名记的柴静,选择了深入这个话题,当时的人们对同性恋的排斥程度也侧面反映了这个题材的难度,庆幸的是,虽然时隔几年,努力没有被雪藏,它被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听到同性恋这个词是在一步泰国的影片中,讲述的是一对女同性恋。当时的伦理道德不足以支持她们看似的举动,虽然有过侮辱,有过谩骂,有过冷眼旁观和众多人极力的的反对,整个过程很是曲折甚至离奇,好的是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还是有很多的人认可她们。虽没有一纸证书来见证她们的爱情,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多数人都会打着道德的幌子去指正别人,用道德去绑架别人,就觉得你是谁,你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我很讨厌这种无知的道德绑架。没有人有资格评论别人的人生,不管对错,不管如何选择,那都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作为旁观者,你可以不支持,但也请不要用你无上的道德去反对。毕竟,你只能过你自己的人生,过得好坏还说不准呢,为何干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硬要去参与别人的人生呢?大多数人的认知是非黑即白,但别忘了还是所谓的灰色地带,同理,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用对错来判断。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感想,不喜勿喷。当然,欢迎多多指教。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非典时期发生的一切仿佛历历在目,虽说过去了有快十年了,但看到文字内容,还是有点震撼,想着当时上小学的我,很懵懂无知,不知道大人们所说的瘟疫指的是什么,只知道他们当时都很恐慌。或许对于当时无知的我们来说还是一段“幸福”的时光。那时的体温计一支十元钱,板蓝根价钱也是疯长,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一家人每天买板蓝根钱都是很大的一笔开销,所以大人们自己不会喝,都是留给小小的我们,每天追着我们让我们喝,哄着我们喝,喝到都要吐了,还在喝,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买一些糖果给我们,只要喝了就有糖吃,那个年代能吃糖就是天大的幸福,所以即使很难喝也忍了。大人们因为贵,不舍得喝,就在田里挖草药,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的,反正都说有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在挖这个,每天下午整个村子好像商量好似的,都在熬草药,整个村子都充斥这难闻的味道,那个时候是真的很穷,那么苦的药,一般的白糖都都不舍的买,就直接捏这鼻子喝,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我们经历的故事。虽然很苦,但是大家也很淳朴,很团

  • 5、 《看见》读后感_700字

    《看见》读后感700字

    看见自己——《看见》读后感

    前些天在抖音里看到周星驰说“我觉得是运气不好”,顿生情怀,转了。后边再去翻看,才认出原来采访他的是柴静。因为不怎么看新闻,读她的书,纯粹是喜欢“看见”二字,然后看见了她。

    自己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没话找话说的,开口世界,闭口人生。其实心里清楚,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活得很小,小到自己都应该将自己忘记。

    至今还是没有忘记,是有理由的。它不需要说出来,更不需要寻觅证据。说故事,听故事,世事人情往来,洞察也好,浑浑噩噩也罢,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好。

    我一直觉得忘记的就不必再试图记起,能记起的必然不会忘记。寻常和无为,都是顺其自然,让生命里经历的事情自然发展下去,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别去架构目的或方法,更不要追求所谓的意义。道法自然。

    看见不仅是一种动作一种思考,它还是一个直观的解决办法。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睡一觉,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要看见什么?我以为不要直观的说是看见事实,它通常被用作僵固的结果思维,要看到它的脉络、趋势以及走向,也就是卢安克所说的(让它)“发生”。

    感情上,只管经历就好。不以结婚为目的不都是耍流氓,相反,以结婚为目的,更像是耍流氓。没有目的才能看见,否则目的就会遮蔽一切,所看到的就都是目的幻想的假象。缺乏了真实,亲密关系将难以构建。

    这本《看见》里多是“看见”少数,但这少数极具情怀,代表了大多数。“问题人生”里问题的解决,常常不在于没有足够正视问题,恰恰是因为没有看见自己的未知部分。这跟懂得、接纳、放下或者觉悟其实关系不大,“知道”就够了。

    因为“知道”,所以“就是这样的”。不提“原来”,最好也不要谈“将来”。这个点,该去吃午饭了。

  • 6、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_2200字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2200字

    何帆《变量》这本书的研究方式和吴声的造物学、场景实验室很类似都是从小众出发,吴声主要是研究比较前卫的新物种商业模式和进行其专业的话语体系构建,比较难以理解。何帆老师以复述历史的方式研究易于理解,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在跨年演讲中力推的此书,并且此书与跨年演讲的主题“小趋势相一致,因此我将《变量》与罗振宇18年的跨年演讲进行了相关整合。

    本书是釆用“大树模式“的叙事方法论:通过多维度像观察一棵树一样细致地观察中国的变化。通过观察嫩芽和新枝,并不断把目光拉回母体,更好地感知中国这棵大树的生命力,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通过围绕变量去讲述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小趋势。

    一、小趋势

    罗振宇在2018年主题为小趋势的跨年演讲中解释是: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按照美国未来学家马克·j.佩恩的定义,小趋势就是占人口1%的群体出现的变化。其主要特点:必须足够小,才能显示出锋芒,但又必须足够大,才能彰显出力量。

    二、小趋势价值与意义

    何帆老师认为:1.感知历史,唤醒历史感,更好当然理解自己的命运与做处的时代,了解时代发展的脉搏,清楚自己在时代当中所处地位与把握自己的命运;

    2.要学会从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因为历史从来都是一个“反转大师”,在灰暗的背景下,不要忽视那些看似微弱的亮光。有些小趋势会在很久之后才真正发挥威力。找到了慢变量,我们就能找到定力,但找到了小趋势,我们才能看到信心。过去30年,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最主要的变量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

    三、怎样把握小趋势

    1.具备还原能力:还原能力是我们做事逼近事实真相,把握小趋势最稀缺的能力。不还原,我们看不到事物本来的面目,将事物的发展进行还原化,而不是抽象化概括,看到事物的本质。如何培养还原能力需要具备“多元思维模型”一个人能够同时保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多元思维模型指多种思维方式的碰撞,不同行业职业、知识背景、地理环境的人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观念,因此我们需要与不同的人多多与交流学习。

    2.非共识能力:不是去反对什么,而是能够把忽略的东西呈现出来,它更多的来源于更深处的共识,不是追求“变”而是追求“不变”,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最有价值的商业模式本身也是回归于“不变”,古老的母体在不同的时代化身不同的样子,我们每个人要做的是,不断地回到

  • 7、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_1100字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后感1100字

    偶然间读到这本书,被书名吸引了。变化是永恒的。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变量是微小的,难被发现的,却往往积少成多,引发蝴蝶效应。书中阐述了五种变量: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前三种由于敏感因素,就不讨论了。着重说说后两种变量: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 1、自下而上 讨论中国城市建设的模式—基本都是自上而下。其实微小变量却是自下而上的。比如,我们慢慢看到,城市化进程在放缓,一些城市开始收缩。这都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后,慢慢显现出来的变量。其实城市建设应该自下而上:先有几个人群居于此,有了社群,再慢慢分工,逐渐形成乡—郡—县—市—州—国(美国等新兴发达国家建立的路线)而先把土地买卖交易完毕or先在此地树立一个经济标杆,再盖楼,造基础设施等,往往本末倒置。有的地方也许这么强力拉动,经济起来了;而大部分地方,由于不是从底层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很快就会空置。比如,美国的底特律、费城;中国的东莞、内蒙古某些城市。城市有它自有的规律。它应该自下而上,自由生长。有特色、资源好、政策好的地方,自然吸引人们来此居住;反之,人们就会逃离。这个规律应该由城市自己自然代谢,而不是人为自上而下调控干预。预测未来:慢慢垒积金窝的地方,自然吸引凤凰来。 2、重建社群 人还是群居动物。在这个丰裕社会(私有财产增加而公共资源匮乏的社会),人们更向往认同、互助、友爱的氛围。这种氛围就是需要被重建的社群。目前在研究养老社区。总在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养老圣地?宽敞的房子?高端的配置?五星级的照护服务?就近的三甲医院?读完此书,我发现,可能都不是。这些quality,其实在家都能完成。何必出来住养老社区?养老社区也是在城市中重建一个老年人向往的社群—被认同、被关爱、互帮互助、轻松友爱的氛围。每个重建的社群,都应有它的灵魂,一种凝聚力,一种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吸引力。这种魅力就是在平日的生活中触不到而又向往的生活。人都是多面的。在城市中,工作中,可能是a面:勤奋努力、严谨高效、要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而内心向往的,可能是和a面完全不同的b面:轻松自在、想干什么干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农夫山泉有点田…重建社群的意义在于弥补人们内心向往的生活方式。预测未来:谁能弥补人们在丰裕社会缺失又向往的quality:认同、尊重、互助、友爱…谁就能在重建社群这

  • 8、 《看见》读后感_1300字

    《看见》读后感1300字

    大概是13年初的时候,我在优酷上闲逛,无意中点到了一个演讲视频,【看见】的新书发布会。那是第一次知道柴静。 现在回想起当时,几乎是一开始就被柴静吸引。她的演讲像是用安静的声音从你耳边娓娓道来。她安安静静的说,你安安静静的听,嬉笑怒骂,一切那么清晰自然。听完之后就发现彻底的认可了一个人。 后来看到穹顶之下,当时引起很大热议的一部纪录片。全篇看完只剩下对她的赞美。她的演讲还是那么清晰有力,情绪表达还是那么自然。看起来她演讲的一个停顿,一个情感表达都是那么舒服,好像本来就应该在这里发生。我甚至特意看了三遍。可是除了赞美之外,心里始终有种隐隐约约约的别扭感。随着自己经历的增加那种影影约约的别扭感就愈加清晰。 前阵子刚刚读完了【看见】这本书。封面是柴静采访的一张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长者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孩子撑着凳子在大家面前玩耍。柴静似乎在和小孩打招呼。从看到这本书的章节名开始我就知道了一个事情,我喜欢这本书。柴静用她惯有的语言来讲诉她在央视工作十年看见的一些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她的文艺和理性都表达的恰到好处。柴静是有这样能力的人。这大概也是一直喜欢柴静的地方。我喜欢阳春白雪,我本质确是下里巴人。 但是我读完我就知道一直以来隐隐约约的那种感觉是什么了。就像书中史努比所说的:过分得体。 这本书仍然是柴静似的风格。她用她的语言将她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每个章节都写的好,有的能让你感动,有的能让你伤心,有的能让你愤怒,有的能让你开心。就像柴静希望的那样,她希望每个故事能引起你的共鸣,希望你看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参与进来,而不是做为一个旁观者。但是,抛开单章的内容,从整本书的结构上看显得太精致得体了,太过精心安排了。就像是一块石头,你把所有粗劣的东西全都去掉后仿佛每一个存在的地方都要有它应有的价值。 小时候我一直比较羡慕别人考试的时候能拿高分。我想如果把这本书拿来评分的话,我也会给很高的分。但是这种高分并不是我想要的。就像你搭了一个很漂亮的游乐园,但我也许只喜欢山川河流。就像一个过分精心装饰的花园总是容易让人对它的外表更加感兴趣,而容易忽略它散发的花香。我喜欢花香即将散发之前的那点遗憾,而不是外在表现出来的那点完美。 我喜欢这本书。也许是从第一眼开始甚至就带点崇拜的喜欢柴静的时候,也许是在书里那些文艺又理性的文字引起我共鸣的时候。但我总想找出一些不喜欢的

  • 9、 看见读后感800字

    看见读后感800字(一)

    在新华书店挣扎了好久,到底要买那本书呢,是买泰戈尔的诗集,还是买《看见》,一个29块,一个39块。幸好,最后还是选择了买《看见》。不知道为什么买,因为封面吗,封面上是作者柴静和一群老人坐着,她微笑着,姣好的面容,清爽的短发,眉目里透露出淡淡的睿智,穿着休闲的短袖和牛仔裤,吸引我的是那满是笑意的眼,温柔亲切看着在她前面的小孩,这是怎么样一个温暖的人,我不知道,我想知道关于这个记者的事情,抱着这个念头我买下了这本书。

    应该是因为自己也有采访的经历的吧,也想知道别人的,我想。

    我不是学新闻的,可是因为某些原因,我觉得我和新闻是有联系的,但是并不了解新闻。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这是序言的第一段,看到这里,我居然莫名的感动了。关心新闻的什么呢,人啊,是啊,是人啊。我想起我在写新闻稿的时候,不是人而是事件,我恍然大悟。而柴静的回答让我也看了这是一个有感性的记者,有感情,是人。而人又是怎么样一个难以猜透的物体啊,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那些没有历史典籍的部族,虽有语言,能使用工具劳动,都只能算野蛮动物,其邦族称号在汉字中都从犬旁。人,是一种我们都会接触的东西。

    看过《活着》,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这本书里,我又看到了关于活着的另一种解释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理挣脱,这才是活着。我们看到的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要探索其中的秘密只有探其究竟,也要从一步步的感受中体会感悟。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是不是会因为外界的因素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适应这个环境,我们理解这个前进,但是有时我们会忘记最初的梦

  • 10、 读后感《看见》

    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风彩虹,就像她的导师所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而哪个人的经历不是一首百转千回的歌呢。所以想想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就像白岩松对柴静所说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就像她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所表达观点一样: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首先我们要像柴静报道非典一样,为了真相深入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了解问题本身;其次就像药家鑫报道一样,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所以,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相信《看见》给我们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态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1-09-15

  • 2021-09-15

  • 2021-08-26

  • 2021-09-15

  • 2021-08-20

  • 2019-10-17

看见读后感800字
看见读后感800字栏目为您提供海量的2024看见读后感800字,看见读后感800字范文,看见读后感800字大全等,带您走进看见读后感800字的海洋,让您细细品味。 更新时间:2024/02/04